指责是亲子沟通最大的障碍

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 什么是教育笔记 07-28

1、前两天,我的邻居小美带着女儿安安来我家玩。

安安和我儿子小树经常在一起玩,很快,两个孩子就嬉闹了起来。

忽然,小美发现安安不穿拖鞋正光着脚丫在地上跑,就大声喊住她:“安安,你怎么不知道穿鞋呢,地上多凉啊,要是拉肚子了我看你怎么办?”

安安撅着小嘴,有些不情愿地过来穿上了鞋子,又继续去玩了。

过了一会,安安和小树开始追着一个球满屋子跑了。

小美又大喊安安:“安安我告诉你,不许再跑了,你没看见那边有个桌子吗,撞桌子上你就知道什么叫疼了!”

说完,小美回过来头来对我说:“这孩子一点稳当劲儿也没有,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安安听了妈妈的话,停住了脚步,忽然大声的对小树说:“你别再跑了,再跑我就打你了!”

小美听了又开始教训安安,这次安安大哭起来,被小美连拉带拽地领回了家。

其实我知道,安安是因为对妈妈的话心中不满,但不敢反抗妈妈,于是把怒气撒在了比她更小的小树身上。

而安安的妈妈小美,其实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初衷都是爱和关心,可是表达出来却成了批评和指责。

2、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在近期的一档亲子综艺节目《上阵父子兵》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儿子丹尼和父亲接受了一个舞狮的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爸爸对丹尼要求极为严格,不停地大声呵斥儿子的动作表现不到位,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肢体的敲打。

对于父亲粗暴的指责,丹尼始终沉默,并最终消极抵抗,放弃练习。

此时,父亲开始尝试和丹尼沟通,语气依然强硬,让丹尼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丹尼说过一句“不知道”之后,就再也不肯开口了。

丹尼的爸爸在采访中说,希望孩子能够开口为自己辩解,可是孩子却始终保持了沉默。

其实,丹尼并非不曾为自己辩驳过,只是在他之前的经验中,每一次辩驳,都会被爸爸呵斥否定,换来更多的指责。

来自于父亲持续不断的不满和否定,让丹尼一方面有着叛逆和不服,另一方面充满着自卑和愧疚。

这种心理上的矛盾,让丹尼非常的痛苦,相比节目中的其他孩子,丹尼总是显得犹豫而畏缩。

3、我们常常发现,以指责的方式表达爱的父母,会抗拒表扬和鼓励孩子,并称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

甚至有一些父母,倾向于在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时,给孩子浇冷水,以防范孩子“被胜利冲昏头脑”。

表扬和鼓励,是否真的是这样“有毒”的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了一个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与一个人能否成就自我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4、对于父母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孩子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

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亲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孩子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孩子的真实想法,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此,才能打开沟通的第一步。

减少否定与负面评价

我的一个表妹,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表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表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另外,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爱看书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也更爱看书;喜欢旅行的父母,孩子也会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的教育方式,学会从正面的鼓励他、肯定他,欣赏和发现他的长处吧。

每一位父母,都有责任让孩子知道,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作者介绍:佟霏,家有2岁娃一枚,专注分享幼儿心理与早期教育启蒙知识。做好妈妈,我们永远在路上。)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无阻碍沟通的三层境界


亲子沟通是令许多父母很头疼的事,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这样的疑问——

“我的孩子特别倔强,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也没用,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岁,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听话,什么不能玩,他就偏去玩,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兑现,不买的话就大哭大闹,让家长很是头疼。对大人也不礼貌,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宝贝现在不到2岁半,在同龄儿童中要比一般的孩子更调皮,什么事都比别的小孩逞强,说教都没效果,甚至还动过武力,实在让人头疼。请问我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说到亲子沟通的3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再看看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是否有所帮助。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早在几年前还没有生孩子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一位老同学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我记得自己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他一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我真正成为妈妈后,才体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顺利。

站着说话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然而,往往在我发现宝贝儿子熊壮壮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问题答非所问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于是立刻蹲下去,问题也就解决了。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象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着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你的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还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是为了他好!没有人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样,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方法不当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也激动起来,很生气地做出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我曾经碰到一位爸爸,他坚信儿子必须要靠爸爸来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于是,他对儿子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比如晚上八点半就要去洗漱,不管儿子正在进行什么活动,都必须立刻停止。结果,只要每天晚上一到八点半,全家人都精神紧张,因为父子大战天天会上演。这位爸爸的儿子也够倔,对老爸的管理方式极不买帐,一定要进行抗争,即使在老爸的武力威胁下抽抽搭搭地刷牙洗脸,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抗争,平日对老爸也没个好脸儿,好象真应了那句话:父子天生是敌人。

看到自己的教养颇有些受挫的样子,这位爸爸便感觉很失落。我问他:“你老板会强制性地命令你吗?”他回答:“他要这样,谁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对呀,你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乐意接受的事,凭什么你儿子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啊!为什么不换种方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个命令是需要过程的,你可以从八点二十开始提醒他,给他也给你自己一个心理期限,你回家试试,看灵不灵。”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虽然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仍旧没想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我不得不重新整合,并且先让自己适应下来。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有一天,我看着床上熟睡的熊壮壮,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着怎么吃到妈妈的奶,学着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去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俩到底谁更艰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心情开始平和下来,我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层含义是2个非常重要的字——理解。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时候并不是他们调皮捣蛋做错事,而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实在有限,真的还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这代价只是一个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唠叨吧,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暂存在心里。换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是把你的力气减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动它。

这三层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相对独立的2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那么亲子沟通还会有什么阻碍吗?只有父母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使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孩子注意力培养的最大障碍


总有父母在担忧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发现孩子做事情是“三分钟的热度”,总是被孩子不能安稳地专注更长时间而困扰……可是却很少有父母思考过——我们给予了孩子多少注意力的培养?我们有多少的时间,是能够安静地与孩子共处,或一起完成一个任务的?

我们的父母,我们孩子的祖辈,都是非常疼爱孩子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往往那个被长辈们悉心疼爱的孩子,注意力常常都不能集中,所以,他们的父母都很不解——

很多亲子专家说孩子注意力不够,专注力不稳定是安全感不足,内心很多担忧,怕爸爸妈妈离开而导致的。可是我们家的孩子,人人都爱呀,我们下了班都是围着他转的,几乎是他想干什么,我们就陪他干什么的呀。怎么说,这孩子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是很充足的吧?那为什么他的注意力还是很差呢?

我想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们——这么幸福的孩子,注意力依然存在问题,那原因只有一个:我们没有陪孩子安静专注的时间。

1

我们总是在给孩子建议,希望孩子更聪明

在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很喜欢“寓教于乐”,任何游戏,我们都能把它变成一个教育机会,然后,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这个过程充满了干涉性。

比如我们在陪孩子玩搭积木,孩子高高兴兴地在堆砌着各种颜色的积木块儿,很开心,一会儿是红的,一会儿是蓝的,中间还夹杂着几块黄色的,大大小小地往高处堆。

此时在旁边的父母,一开始还是开心地看着,很欣慰孩子的抓握能力,以及想象力——总之一开始随便怎么堆,都是有美好的想象力和发展机会的了——其实就是我们父母自己的一厢情愿心理咯。

可是看着看着,就着急了,就开始要提醒孩子,帮助孩子了——

不要一直这么堆上去呀,宝贝?想想,我们来搭建一个桥吧,就是上面有个洞的,可以过船的弯弯的桥,好吗?

哇,宝宝堆得好高了哦!快要倒了,不能再往上面放大块的积木了,来,妈妈教你重新堆一个更高的好吗?要一块一块,按照下面大,上面小来堆哦,你看,是不是呀?

宝宝,我们来搭一个大房子吧,让小狗狗住进去。……来咯,帮妈妈找一块大一点的红色三角形积木块,好吗?我们用它来做房顶。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想想,我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玩耍,他能专注吗?他能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吗?他自己的思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让自己享受其中,而专注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吗?

有个妈妈,看到自己三岁多的孩子在排车队,总是着急。因为孩子排的车队,在她的眼里就是杂乱无章的,大大小小,军车,工程车,公交车、小轿车都放一起排一溜,完全不分类,她还咨询我,怎么样才能教会孩子分类,她每次看见都跟孩子说,可是孩子就是不愿听。

我只好告诉她——让孩子好好地安静地排他心目中的车队吧,救护车在孩子的心目中不是救护车的,那是什么车,你如果愿意安静地,好奇地,享受地,赞美地与孩子一起玩,他排好了,会讲故事给你听的,你就知道了——孩子有分类的,只是与我们成年人的想法不一样罢了。

2

我们总是在担心孩子的健康,随时提醒孩子注意

这一现象,就更让我们孩子的注意力受伤害了。比如孩子在认真地翻看着一本书,津津有味之中,很专注,可就在此时,我们妈妈,或者奶奶充满爱地为孩子切好了水果送过来,说:“宝宝,来吃点菠萝,今天的菠萝特别甜,妈妈专门去……地方挑的,你试试……”

孩子高兴了,但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也被破坏了。其实不是那菠萝伤害了孩子,而是与那菠萝一起出现的买菠萝的故事,那个期待孩子马上感受到我们关爱的温暖之情,那个毫不介意孩子在看书的态度……这些是对孩子读书行为,专注力的不尊重,极具有伤害力。

所以,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会皱起眉头,很不开心地回应我们父母:“我不想吃已经甜的了!”,或者“哦……”,或者完全当成没有听见,可心里开始烦躁,等我们父母在多催几次,那孩子的脾气就爆发了出来……我们的父母也会受到伤害,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好歹?怎么这么不懂得父母的爱?等等

其实,我们很多父母的悉心疼爱,是真的很让我们孩子受伤的行为——我们太关注自己的“疼爱”表达,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和支持。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注意力和专注力是自然会从生命里滋养出来的,只要那是一件让他开心,着迷的事情,孩子的情绪和精神都会稳定很长的时间,常常不是有人说——孩子看一只蜗牛,能兴趣盎然地看上一天,都不愿意动窝的。

而我们父母却对此行为不以为然,经常毫无知觉地就打搅,伤害了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导致我们的孩子在作业的时候,在看书的时候,甚至在玩游戏的时候,都难以持续更长的时间,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刺激所打搅,或者他去打搅别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好动,坐不住。

还有哪些话是我们父母长辈最容易伤害孩子注意力的呢?

不要坐在地上看书,凉!快起来,听见了吗?

多穿件衣服吧,起风了,要不,回到屋里去看吧!

帮妈妈去找个盘子过来,宝贝,妈妈不想动了。

注意坐姿!你看看整个人都要歪出去了!坐正了先!

如果这些悉心地疼爱,不是用打搅的语言说出来,而是换成一些简单的行为,也许就更好了,不会伤到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相反会更有促进培养的作用哦!

把切好的水果,放在孩子的身边,笑笑地看着孩子,而不出声

给孩子的屁股下,静静地塞个垫子,不说话,而是很温情地,很欣赏地看着孩子读书,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感受到妈妈对他认真读书的鼓励,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和尊重。

起风了,我们把窗户关上,或者找件衣服,或者披肩给孩子披上就好了,依然不说话,而是很欣赏,很尊重孩子,不愿意打搅孩子的情绪

绝不会在孩子专注的时候,请孩子帮自己的忙。

孩子的坐姿不好,一定不是在他专注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是在平时的生活里养成的,纠正孩子的坐姿,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而不必强调在孩子专注读书的时候。如果一定要提醒孩子专注读书时的坐姿,那就悄悄地拍下孩子的坐姿,等他读完书了,放松的时候,与他一起分享那些照片吧,效果会好很多的哦!

3

我们总在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希望孩子更快乐

每次有父母说孩子不专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常常坐不住,要这里摸摸,哪里摸摸的时候,我都会问一句:

“平时你陪孩子玩玩具吗?”

——玩呀,经常一起玩的。

“那你会跟孩子玩一个玩具,还是同时玩很多个玩具?”

——也不是很多了。我每次都是让孩子自己在玩具柜里挑喜欢的玩具玩,他喜欢挑多少,我们就一起玩多少咯。

“恩,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其实是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在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哦。孩子总是对各种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而熟悉之后,就放弃,他们的思维能力还难以在自发自觉的状态下深入下去,探究到某个玩具更多的玩法,或者功能。

所以,我们父母在陪孩子玩玩具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个玩具,并提前做好一些功课,带着孩子把这个玩具玩出更多新的花样来,引导孩子注意力集中,给予孩子更多新奇。

其实,优秀的幼儿园,幼教老师,一直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总是能吸引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就是因为,他们常常每次都只选择一个玩具,一个故事,一个音乐,一个动物来与孩子交流,而每一个,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地让孩子感受到了与平时的不一样。

哈哈,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了吧?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可是我们自己的不小心,太过悉心疼爱伤害的哦!

亲子沟通是什么?


什么是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学会同理孩子的感受,

及时纾解孩子的情绪。

为什么要亲子沟通?

没有亲子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有了隔阂,

此心和彼心之间就有了距离。

您和孩子之间,

没有亲子沟通哪来爱的升华?

没有爱的升华哪来圆融亲情?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70%是情绪,30%是话语。

情绪不对,

爱的话语也会被扭曲。

没有积极的情绪,

孩子的心里话不愿倾诉,

您的金玉良言孩子也置若罔闻。

说话凶神恶煞,

让孩子误以为是训斥。

情绪一旦失控,

亲子沟通瞬间转变为暴力相向。

亲子沟通,贵在心平气和。

平和的情绪,关切的语气。

控制得了情绪,

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被情绪所控制,

你就注定是情绪的奴隶。

不要让情商成为硬伤,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用大果情商工具调整好情绪。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低情商而受伤!

千万不要让孩子

因为你的暴脾气而遭殃!

良好的亲子沟通

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情商

对于家长

无异于凤凰涅槃式的成长

让亲情无阻碍沟通的方法


亲情是家长与孩子关系好坏的最明显的表现,对于亲子关系不是很好的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或者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

亲子沟通是令许多父母很头疼的事,我经常会在网站里收到这样的提问——

“我的孩子特别倔强,我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也没用,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家小孩3岁,在大人眼里一点都不听话,什么不能玩,他就偏去玩,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兑现,不买的话就大哭大闹,让家长很是头疼。对大人也不礼貌,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宝贝现在不到2岁半,在同龄儿童中要比一般的孩子更调皮,什么事都比别的小孩逞强,说教都没效果,甚至还动过武力,实在让人头疼。请问我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

说到亲子沟通的3层境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再看看对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是否有所帮助。

第一层境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早在几年前还没有生孩子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题是“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快,一位老同学看了文章后给我打电话,说:“你讲的道理都很好,我也有所感悟,但是做起来可不容易。”我记得自己还振振有词地“教育”了他一通,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纸上谈兵。当我真正成为妈妈后,才体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顺利。

站着说话怎么也比蹲下来轻松,尤其是我这等高龄妈妈,蹲一会儿就会腰酸腿疼。然而,往往在我发现宝贝儿子熊壮壮对我的“高论”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者我对他的问题答非所问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想起来这条“定律”,于是立刻蹲下去,问题也就解决了。

“蹲下来”是了解孩子的一个途径,因为只有“蹲下来”,我才能更清楚得听到他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而在和孩子平视的状态下,我觉得更能够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当我们和一个成年人对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很重要,因为能从眼睛中读到许多言语之外的东西。对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是了解孩子、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却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这才是最难做到的。这一代孩子跟我们小时候确实不一样了,他们好象天生就对尊重、平等有着更强烈的要求。也许,我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环境下,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泯灭了。可是,如果现在还想用上一代对待我们的那一套来对待我们的孩子,摆起大家长的架子,那么,亲子冲突势必难免。

其实,“蹲下来”本身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己。我们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视孩子,在平视的状态下,我们也能体会到平等,你的语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心态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与孩子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第二层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被领导在全员大会上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都是我们最不愿意碰到的倒霉事,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我们所认为“倒霉”的事,是不是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给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往往是劈头盖脸式的,并且还很有心理优势——我这是在教育他!是为了他好!没有人否认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过方法值得商榷。当我们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即使真的认为自己错了,也会顾及面子,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样,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强,方法不当就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教育不但无效,还有可能爆发亲子冲突。而很多父母这时候也激动起来,很生气地做出结论:这孩子就是这么不听话!

看到自己的教养颇有些受挫的样子,这位爸爸便感觉很失落。我问他:“你老板会强制性地命令你吗?”他回答:“他要这样,谁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对呀,你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乐意接受的事,凭什么你儿子就应该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啊!为什么不换种方式,用一种平和的态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个命令是需要过程的,你可以从八点二十开始提醒他,给他也给你自己一个心理期限,你回家试试,看灵不灵。”

第三层境界:换位思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为狼狈的一段时光。虽然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仍旧没想到一个小生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我不得不重新整合,并且先让自己适应下来。

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有一天,我看着床上熟睡的熊壮壮,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从我体内那个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来,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强烈的光线、喧闹的人群,他要学着怎么吃到妈妈的奶,学着辨认出谁是妈妈、谁是爸爸……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适应、去完成。和这个弱小的生命比起来,我们俩到底谁更艰难一些?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心情开始平和下来,我知道自己最该做的是什么。我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他,用我的爱给他带来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气躁地瞎忙活。

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得过于特殊,而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作相对独立的2个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克服6种家庭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的关键是要学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双方认同。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有赖于家长克服六种家庭障碍。

第一,父母是“网络盲”的家庭障碍。有一份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

第二,感情缺位的家庭障碍。包括分居、离异、单亲、留守、二奶、流动、隔代抚育、温暖缺失等类型的家庭。

第三,家教缺失的家庭障碍。调查显示,80%的家庭有家教缺失问题。现在的家教有四大冲突:期望值冲突,保护与溺爱冲突,交往的冲突和评价的冲突。

第四,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家庭障碍。这些家庭的特点是:只抓学习,不讲成绩;考了第一,家长还不满足。

第五,两面性教育的家庭障碍。当面苛责,背后表扬,两面性教育影响道德认同和亲子共识,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第六,忽视心理健康的家庭障碍。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心;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

总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良好,首重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谐、提升生活质量,也会使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变得轻松许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