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多发生于孩子2~5岁时,一般情况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书本,啃指甲等,但极少吞食。产生吞食并形成习惯后,即形成异食癖。如不让吞食异物,孩子就会情绪忧郁,焦躁不安。
病因
异食癖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体内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研究发现,正是因为患儿吞食大量的粘土和异物,才造成他们体内的铁、锌等吸收障碍。专家还发现,发生异食癖的患儿也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离、缺少情感关怀、受虐待、缺乏伙伴等心因性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异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家庭治疗
嗜异现象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长疏忽对孩子的照料或环境不正常有关。刚开始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照顾,擅自拿取异物吃,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因此,发现孩子有嗜异现象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些关心,切忌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异常表现,更不要对孩子施以责罚,甚至捆缚孩子的手足,这样不但不能解除嗜异习惯,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洁之物,后果更严重。
平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提供全面营养,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同时,还要注意精神食粮的供给,每天下班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亲昵、玩耍,以满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寻求刺激和安慰。对年长的孩子可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家庭环境及行为矫正治疗。严重病例,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服用适量改善情绪的药物。
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预防、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心理咨询:
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家长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不合适的教养方法。家长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创造民主、祥和、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成绩差就等于贪玩不好学?或者就是因为他们太笨了?专家可不这么认为。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中,70%以上都是由于阅读障碍引起的。
专家:看书串行是阅读障碍
记字慢、看书串行都是阅读障碍
乍听这个词,可能家长们会觉得陌生,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刘翔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阅读障碍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障碍,出现率高达10%—30%。
具体来说,阅读障碍涉及了视觉、听觉、语调、语速、记忆等多方面问题,在表现上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些孩子在识字方面有困难:记不住字,刚学的就忘;错别字连篇,经常多一笔或少一笔;有时还会把文字的左右弄颠倒。有些孩子则在阅读时出问题:朗读时增字或减字;听写成绩很差;阅读时必须用手指着,不然就串行等。其他如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快;方向感、距离感差;学习很容易疲劳等,也都属于阅读障碍。
1.孤僻心理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学们多交流,安排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多接近,尽可能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能发挥其长处的活动,以求渐变。
2.执拗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且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与人发生矛盾便成胶着状态,令人难以解决。老师及家长宜时过境迁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这种“犟”劲有害于与人交往,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并激励其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知书达理,以求向豁达转变。
3.偏激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也要争上风,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思维方法却是“一点论”。老师及家长要向其多讲解片面看问题的害处,与之讨论“一分为二”的道理。
4.狂妄心理
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喜欢想入非非,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张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师及家长要从尊重入手,抑其无理的一面,扬其敢做敢为的一面,介绍一些有益的书刊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冷漠心理
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性格孤独,极少交往,阅历中见阴暗面太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老师及家长要主动热情相待,真诚相处,引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此,不能操之过急,心中的坚冰须一点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爱好的学生与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个突破口。
假如宝宝的父母自身英语很生疏,那么,他们该如何引导孩子进入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呢?
了解三大障碍
“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习英语方面到底存在哪些困难,因为不同的障碍可以寻求不同的解决办法。”英孚青少年儿童学校中国区总教务长Ian说,经调查,3至6岁的孩子学习英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9%的孩子是缺少语言环境,他们的父母常常困惑:“每星期来上两三个小时的课管用吗?”“我自己英语说得也是结结巴巴的,怎样在家里给孩子制造一个英语环境呢?”
■21%的孩子缺乏学英语的兴趣,比如有的家长会说:“我家的宝宝只对唱歌跳舞和玩具感兴趣。”
■20%左右的孩子的口语能力会明显落后于其他技能,比如,有的孩子动手做纸工的能力比较强,但一遇到开口说话就害怕。
重在引领兴趣
Ian说,家长如果找到了阻碍孩子很好地学习英语的因素,就能“对症下药”了。6岁前,让宝宝接触英语,关键是要保持对英语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宝宝挑选专门设计的课堂教学、网上作业、卡通音像资料等。家长的作用则是起一个督促与兴趣引领的作用,并不需要精通英语。
【温情建议】
■孩子学习英语时,家长也要表现得很有热情,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待在一旁自顾自做事,最好能参与到孩子的听说读写之中。
■在家里营造一个小小英语角,把孩子写的英语短句、小诗和题有英语解说的绘画一一张贴出来,还可把各种有英语名称的小玩具摆放在那里。每天定时和孩子一起到英语角里一起回味一下以往学过的内容。
■无意中鼓励孩子尝试用英语短语说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如:早上好、吃饭了、晚安等。平时出门时,看到商店、公园、银行、影剧院等场所,试探问孩子英语怎么说。如果能有机会去动物园的话,那么,各种动物的英语名称,会让孩子“寓学于乐”。
■原版的故事书、DVD、VCD等,会对孩子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很有帮助。尽管家长的英语很蹩脚,也不谙熟其中的内容,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音像、影视资料的快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