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事不愿意找父母沟通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04-24

朋友的女儿不慎怀孕了,不敢跟父母讲,自己找同学弄了不知什么东西打胎,结果肚子痛到在地上打滚,而且下体出血不止,把父母吓坏了,紧急送医才救回一命。我的朋友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事不跟她说这件事,她认为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并未假手他人,孩子有事不告诉她,是对她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伤透了她的心。

曾有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他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跟父母关系这么疏离,孩子有了问题不敢找父母商量,父母也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不会主动询问。他班上有个孩子被同学勒索,整整一周没吃午饭,午餐钱都“捐”出来了,父母居然没有发现;还有一个学生偷偷骑车摔倒了,皮破血流,不敢让父母和老师知道,自己叫同学从家里带草药来敷,结果脚发炎肿到裤子都穿不下,父母也没察觉。这位老师很心疼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会“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独自去面对人生的黑暗面,没有大人伸出援手,也担心这种觉得“没有人关心我”的孩子长大后人格会不会扭曲,会不会愤世嫉俗。

我听了很难过,因为我记得有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人勒索,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先到公园去哭了两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他从学校三楼摔下来,也不知是被人推下去的还是失足;还有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因为误交坏人,积欠20万赌债,被逼从泰国走私毒品,结果被判无期徒刑。

孩子有事不找父母,反而先找同学,在台湾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一点我们大人要检讨,不能先怪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小时候都是信任父母的,有事一定先找父母;弄到后来不敢去找父母,中间必然出了什么差错。

一般来说,成人往往不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当拒绝孩子的要求时,通常没有先考虑一下孩子的心理,也很少解释为什么不行,就直接说“不行”,而且语气斩钉截铁,没有通融的余地。另一方面,中国人较少称赞别人,比较擅长泼冷水,对孩子尤是。可是人都喜欢听赞同的话,不喜欢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在一起。假如孩子有什么事,每次开口告诉父母都是挨骂,下次有事自然就什么都不跟父母讲了,少说少挨骂,孩子跟父母也就愈行愈远。

曾经有父母问:“每次都答应孩子的要求会不会宠坏了孩子?”其实问题不是在答不答应,而是在要求合不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为什么要担心宠坏孩子呢?

假如我们能从小让孩子知道:人一定会犯错,只要跟父母讲了,父母会和你一起面对困难。孩子有这种信心,许多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敷衍。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家报告他很得意的事,而大人忙于生计,不是不注意听,就是随便应付一下,连眼睛都不抬起来看他一下。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既然你不想听,那我下次就不说了。

中国的父母其实非常关心孩子,只是关心的方式大部分是物质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许多父母整天盯着孩子多穿衣服,多吃饭,却较少坐下来跟孩子谈心,不去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而且孩子大概过了小学三年级以后,父母与他们就没什么肢体上的接触了。中国父母的关心是含蓄的,不挂在嘴边的,需要孩子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体会父母的用心。偏偏我们的孩子因过度保护,在人际关系这方面的智慧开得比较晚,有的甚至上了大学还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心,而以为父母不在乎他。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孩子爱撕书,父母怎么办?


导读:孩子见书就撕,你有好方法对付吗?各位妈妈各有高招,看看她们是怎么对待撕书孩子的。

用废纸来满足撕书欲

宝宝撕书,我知道可能是他正处于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时期。同时撕书时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很好奇。所以,我会为他专门收集一些没有用的草稿纸或干净的报纸,来满足他撕纸的愿望。

此外,我还特为给他一些彩色纸,让他撕出各种形状,这将有利于宝宝创造力的发展呢!霏霏妈妈

买不容易被撕坏的书

我一般会为宝宝买一些不容易被撕坏的书,譬如布书或硬书,并陪同宝宝一起阅读色彩鲜艳、图多字少的书,让宝宝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君君妈妈

暂时取消他的看书权

对于宝宝撕书,我会暂时取消他看书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我会对宝宝说:“今天,妈妈要看你能否爱护书宝宝,如果没有把它撕疼,也没有摔坏它,我再让你和书宝宝做好朋友。好吗?”燕燕妈妈

让他明白撕书的后果

我看到宝宝撕书时,会明确地告诉他:“书是不可以撕的!”然后一边“抢救”书,一边向宝宝解释:“你把书撕了,我们就只能讲一半的故事,后面发生了什么就不能知道了。”月月妈妈

关键要让孩子喜欢书

两岁左右的宝宝撕书是常见的行为,它可能是好奇,一个东西加上一种行为(撕),就会变成两个东西。所以,作为妈妈不要责怪孩子,要让宝宝对书感兴趣,并且喜欢上书。譬如在看书讲故事时,先讲上一段,然后放到明天再讲,并告诉宝宝,如果他撕了书,故事就不能再继续讲下去了。

宝宝不愿意主动小便怎么办?


导读:孩子不愿主动小便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生理因素,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水的需求量大,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弱,肌肉层及弹性组织不发达,贮尿功能较弱。另外,尿液在体内时间过长,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小便,不仅会在憋不住时尿湿裤子而着凉生病,而且还会有害身心健康。

孩子不愿主动小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自身因素。

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衣服增多,每次排尿都感到很困难。

二、环境因素。

有的厕所设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台阶过高,给孩子上下带来不便;自来水按时自动冲水所发出的巨大响声,会给孩子造成恐惧,使其产生心理障碍而不愿去小便。

三、成人对孩子小便的处理不当。

孩子自制能力差,随时有可能要排尿,有时会发生在成人认为不适当的时候,如在幼儿园做游戏时,午餐、午睡时,或父母赶时间上班时,因而遭到成人斥骂,逐渐形成不主动小便的毛病。

孩子不愿主动小便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生理因素,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水的需求量大,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弱,肌肉层及弹性组织不发达,贮尿功能较弱。另外,尿液在体内时间过长,对身体也是有害的。

那么孩子不愿主动小便怎么办呢?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教育孩子主动及时小便,说明不主动小便的害处。

二、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天暖时就鼓励孩子学会主动小便,形成习惯。这样到了冬天,即使衣服增多,孩子也能主动去小便。

三、如果是由于厕所设施不便于孩子小便,如台阶过高,可改进设施或给孩子专门准备一个小便盆。另外,成人还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向孩子讲明为什么要用水冲厕所,以便让孩正常小便。

四、如果孩子不注意而尿湿了裤子,家长不能责备,一要向孩子讲清尿湿了裤子会着凉生病,二要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去小便。

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怎么办


玲玲妈:我女儿在幼儿园就是不愿意大便,一直憋着,到家里就很正常,有时由于某些原因,憋不住了,拉在裤子上。如果我在她身边,她也能入厕。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真是让人头疼。

彬仔妈:我儿子也是一样的,宁愿在外面的公厕大便,也不愿在幼儿园大便,要不就忍着回到家里再大便。很奇怪的是,周末孩子在家的入厕时间就很正常,也不会憋着。

孩子任何一种行为的出现都会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呢?

孩子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到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成“社会人”。孩子,这个在成人眼里毫无分量的词却是每个人的必经历程。孩子的世界充满着幻想、快乐,让成人很难捉摸。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在成人眼里无所谓,但却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根据海德的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

外部原因:

家庭环境与幼儿园环境的差异

孩子从出生到入园之前,家庭环境是他最熟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家庭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带给他一定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就曾特别指出:秩序是孩子生命的第一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愉快,相反秩序有所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愉快。

重要他人的期望态度

所谓重要他人是指教师、父母、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者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幼儿园,教师成为儿童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以某种方式传达给儿童,从而形成教师对儿童的期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儿童对教师的期望进行知觉加工,而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儿童表现很好,经常受到表扬,儿童可能形成这样的自我期望:我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不能落下,如果大便的时间比较长,有可能自己会落后的,是不是教师就不喜欢自己呢?因此,有的儿童宁可憋着也不在幼儿园大便。

内部原因:孩子的性格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根据维度而定。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表达,而且也比较注意对方的反馈。而且,内向型的孩子比较注重对方对自己看法,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教师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孩子的行为都希望在教师那里得到肯定,尤其是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他们更加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的孩子多为内向性格的孩子。

明确了解了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入厕”的原因,父母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轻松度过每一天。这里提供2个小方法给大家:

Tips1:因性施教

孩子在入园之前,教师与父母交流孩子的发展情况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在与内向的孩子交流时,言行与态度要特别注意。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的性别差异,更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差异。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孩子“大便”的时间长短以及孩子当时的状态。有的孩子可能时间较长,甚至一边哼哼一边入厕,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个别孩子而打乱教学计划。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关注这些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Tips2:父母也是教育者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让孩子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在安全感的情境下,孩子能够自由、

轻松的展现自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的孩子能够充分彰显自我。而亲子游戏不仅促进亲子交流,而且父母更能够了解孩子真实的自我。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孩子扮演教师,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想去厕所大便,此时教师的反应会是怎样呢?(即游戏中孩子的反应是怎样呢?)游戏情境中,孩子无拘无束,孩子的言行能够表现他的真实的想法。父母抓住教育时机,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

总之,入厕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孩子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者(父母和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家长要怎么与孩子沟通


导读: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比如从同学、老师、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只有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长。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了一个问题,两代人之间不再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唠叨”、“啰嗦”和“指责”,而孩子对父母也从无话不谈,转向“回避”、“抗拒”,沟通的桥梁断裂。心理精神科专家认为,感觉和行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孩子感觉好了,自然会通情达理。而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间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没法沟通了。专家表示,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很简单: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

4步帮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每个人都有脾气,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朋友那儿遇到“郁闷”的事时,他就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比如孩子在学校弄丢了铅笔,回来就告诉妈妈:“今天我的红色铅笔弄丢了。上厕所之前,它还明明在桌子上,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就不见了。”此时,妈妈开始唠叨:“我早就告诉过你,自己的东西要保管好,你还真是笨,连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原本孩子只是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丢了铅笔,发泄一下自己失望的心情,不料还被妈妈骂了一顿,心情更加糟糕!你想,这孩子以后再遇到事情还愿意告诉妈妈吗?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戚元丽说,孩子的消极情绪最多来自父母的态度。当孩子遇到问题与父母沟通时,做家长的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接受其感受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其中有4个要点值得家长注意———

(1)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作为父母,不用急着为孩子找解决办法,也不用大声训斥,只要耐心地倾听,就能赢得孩子的心。

(2)用“噢”、“嗯”、“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认可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诉说自己的红铅笔丢了,妈妈可以说:“很可惜,那可是你很喜欢的铅笔,你现在很失望吧?”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在诉说过程中,孩子自己就会平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意识到爸爸妈妈是自己的亲密伙伴,是值得信赖的人。

以接纳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妈妈,我要去同学家玩。”“不行,你作业还没做完。”在孩子提要求、提想法的时候,家长可能早已给孩子安排好了“生活日程”。因此,在孩子不听家长安排时,实际上是两者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戚元丽说,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自然会摆出“家长”的姿态:一切得听我的安排,忽视孩子内在感受。于是,太多的“不”字从家长嘴里说出来,这样一来,沟通的效果自然不佳。那么,家长如何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带来“冲突”呢?

戚元丽认为,合作首先是从尊重孩子开始,学会尊重他的想法。如果能以接纳的语气来沟通,少用“不”字,而是多提供一些信息,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要去同学家里玩,妈妈可以说:“再过5分钟就要吃晚饭了。”或者尽可能用“可以”来代替“不”,例如孩子要去玩滑梯,妈妈说,“可以,当然可以,吃了午饭再去。”这样就明显减少了矛盾和冲突,在心理上,孩子更容易接受。

当然,与孩子沟通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当家长忍不住发了脾气,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比如说:“你这样胡闹,妈妈心里很难过。”家长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少管孩子,鼓励自立

“你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了?”“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孩子一到家,家长就提一连串的问题问孩子。要不就是在写作业的时候,爸妈开始唠叨:“你坐直了写作业啊!”,“你看你,又在东张西望、磨磨蹭蹭”。总之,孩子的一举一动全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在家长的“监控”之中。面对这样啰嗦又“包打听”的家长,孩子自然反感。

实际上,家长完全可以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鼓励其自立。当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感降到最少时,才能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的人。

戚元丽提醒家长,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比如从同学、老师、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只有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长。

孩子不洗澡,家长怎么办?


导读:孩子从来不喜欢主动洗澡,作为家长因为这个而增添了不少烦恼。你知道怎么对付不洗澡的孩子吗?

上周五给孩子(两岁零三个月)洗澡的时候,孩子低头时不小心磕在马桶上了,安慰了一会继续洗。那天大盆里面放了一个小盆,因为头一天无意放的,发现她挺喜欢坐在小盆里的,就这样加了一个小盆(能坐进去的大小)。结果周五那天不知怎么滑倒了,大概是小盆的边缘磕痛了孩子,她开始大哭。

洗澡都是我和孩子一块洗,我先洗,让她玩水,我洗好了再给她洗,那天我正在洗所以没能及时避免摔跤。在接下来的两天,孩子一进洗手间就开始哭、尖叫,不愿意洗澡,怎么说都没用。这两天都是在哭叫中强行洗的。以前孩子是很喜欢进去玩水的(不过不愿意洗脸洗头),现在怎么办呢?家里地方小,也没有其他合适的地方洗澡啊!关键是,换个地方肯定可行吗?

专家解答:人类的成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0~6岁儿童的发展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整个重复了一遍,从水生到爬行然后到直立行走,从单音节和表情以及动作表达到用固定的单词,然后发展出简单的句子,一直发展到有深刻内涵的语言体系的表达都是这样。大自然让人在年龄越小的时候力量也越小,个子也越矮,走路速度也很慢,容易摔跤和磕碰,这时,由于个子矮,体重轻,摔倒了也不会摔得很疼,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就是磕碰到什么地方,也不会危及生命,所以人在这个年龄是一辈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时候,大自然让人在伤害程度最小时获得了最多的关于伤害的心理承受力,为一生要经历的伤害打下了基础。

人一辈子必须生活在各种物质和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物质发生冲撞,跟各种人发生冲撞,如果在童年,没有经历足够的肢体冲撞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冲撞,人的内心承受力就特别脆弱,略有冲撞就显得无法承受,受到一次磕碰,就恐惧到要远离磕碰的地点和事物,那一辈子下来人就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在孩子童年时要放手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大的伤害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只要不受伤,如盆子边、墙边、已经打磨圆了的桌子角等地方,碰一下,只是碰疼了是没有关系的。

不知道案例中的孩子是否由老人和保姆带大,他们带孩子容易为了孩子安全而限制孩子自由,使孩子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们以为不让孩子磕着碰着是养育者最大的责任,根本不知道人的成长需要经历和体验这一事实。孩子在过分的看护之下,过少地经历磕碰,于是磕碰一次孩子就显得特别紧张。如果在磕碰时,大人表现得也特别紧张的话,孩子就会非常害怕。

温馨提醒:

一般磕碰后,大人不要大声地呼叫,不要马上离开磕碰的场所,等孩子不哭了再离开;下次再进澡盆时,成人应该非常放松,先不要急于把孩子放进去,哄孩子在旁边玩一会。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是玩,不愿意进去洗澡,就可以采取在旁边用湿毛巾擦一擦的方法,待孩子对洗澡盆不那么恐惧了,再和孩子一起进去,不要让孩子离开成人的身体,尽快地给孩子洗完抱出来,给别人看着,成人自己再洗。

洗澡盆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因为盆子特别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别坚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脑勺着地将是很危险的。再者,虽然水放得很少,孩子摔倒后水猛地被掀起来碰到脸上或吸入鼻子都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惊吓。所以五岁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单独给孩子洗。成人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更不要让孩子在成人的澡盆里自己走动玩耍,应该先给孩子洗完,处理好孩子后成人再洗。案例中的妈妈,还可以试一试给孩子换一个其他颜色和其他质量的洗澡盆,也许孩子就会接受。

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听话”的孩子,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有出息。家长们都觉得,孩子听大人的话,这自然是应该的。可是,孩子偏偏有些时候不大听话,甚至是很不听话,这使许多做父母的十分伤脑筋。

应当怎样看待和怎样对待孩子的“不听话”?这几乎成了许多做父母的难题。

孝顺,孝顺。我们的老祖宗们也总是把孝与顺连在一起。“不听父母之言就为不孝”,则是众所周知的古训。

尽管现在人们对传统都在作有分析地继承,在提倡学敬父母的同时,并不认为事事都要一成不变地按爹妈的要求办。可是轮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却都又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听到孩子嘴里那个“不”字。

孩子“顶嘴”了,你说一,他偏说二。这时候你是气不打一处来呢,还是先平静下来,听听他说的这个二是否真有道理?

也许,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说得不对。可是,他为什么不对?是由于天真无知,还是有意给你找麻烦?

是不是在同孩子争执时,自己的确不对了,却又不肯认错;自己对了,孩子依然不听时,是否会怒火中烧?这里面是否缺乏一点平等的精神?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是同孩子平等不起来的。

怎样看待和怎样对待孩子的“不听话”,这里既有方法问题,更有观念问题。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很值得思考。

对“不听话”的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压服,是对孩子的自信和个性的压抑,除了引起更大的逆反之外,只能为社会制造“驯良”的庸才。许多哲人都讲过这样的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