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敏敏的伤心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05-15

今天一进大(一)班的教室,就看见一张久已未见的脸庞,我欣喜地问他:“你回来啦?”

自从上学期去了日本探望在日工作的爸爸,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敏敏呢!长高了、胖了,晒黑了。他似乎还没有工夫应酬我这个老师,而是骄傲地被一群好奇的孩子围着,忙着摆弄他手中拿着的高级摄录机呢。里面放的是他在日本海底世界游玩的情景。看他欣喜而有自豪的样子,我也决定先不打扰他了,走开了。

近中午的时候,我又进了班,看见他板着一张小脸,很沉闷的样子。一看就知道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一会儿,所有的小朋友洗手,准备吃饭。可敏敏却在椅子后面磨磨蹭蹭,一点也没有出去的意思。

当我再次注意到他时,我看见他俯身在桌上,肩膀一耸一耸的,伤心地哭呢。我连忙说,“敏敏,怎么啦?过来,到赵老师这里来。”他动也不动,只是哭。

我向他的班主任老师问原因。班主任老师放大嗓门说:“赵老师,别睬他。他今天第一天来,一上午就哭了好几次。去了一趟日本回来,就开始想妈妈了,以前从来不这样的。”这些话似乎故意说给他听的

“是吗?”我说。

“我知道的,”班主任老师继续说道,“有点想妈妈,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是照片还没有冲出来,他就一定要拿来。人长大了,怎么不懂事了,别理他,你这样,哪个老师都不要理你。”

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话,我大致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敏敏在日本观光时拍的照片还没冲印出来,他有急着想带到学校来,这之间有了冲突。

我把敏敏拉到自己身边,问他:“有什么事情你说呀。你不说,赵老师怎么帮你呢?”

“我……我要妈妈。”他呜咽着。

“那是不是也因为照片的事情呀?”

他不做声,中午吃饭也仍是哭。

我想,敏敏的哭确如带班教师说的,是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他渴望让全班的小朋友看见他在日本拍的照片,而照片没有冲洗出来也是事实,所以无奈的他很不开心,又不甘心。这种不甘心与不开心得不到宣泄,使他很难受。另外在悠长的假期里,他与爸爸、妈妈在日本开心地度过,整天游玩,朝夕相处,回国后立刻被送入幼儿园,面对一星期这么长的分离,是有些不适应的。两者的交互影响,使原本个性不够阳刚的敏敏“决堤”了。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对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分析孩子的心理原因,敏敏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已经知道他的心理,针对这一原因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先进行冷处理,让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然后可以借助其它的事物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得到另一方面的满足。例如,带班教师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就让敏敏将自己的日本糖发给全班小朋友,让敏敏向其他小朋友讲述在日本的有趣生活等等。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劝解和责问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敏敏的家长应在重新送他入园前就应做一些适应性教育,帮助幼儿尽快转换角色。可能敏敏的母亲觉得他从小班就开始全托,早已习惯了寄宿制的生活。其实,孩子就是孩子,哪有那么强的适应力呢?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怎样保护敏感的幼儿心!


经过无数次的禁止和训斥,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他是如此的“不值一提”,比那些廉价的物品价值更低。

其实,孩子的心理比父母通常以为的要敏感得多,虽然父母可能自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教育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蔑视,他的尊严受到了严重打击,继而会产生一种持续的挫折感。这样,自卑的心理就开始影响孩子原本活泼单纯的性格。

其实,我们常常并不需要牺牲杯子或其他财物来保护孩子的成长。父母最需要的是认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进而主动思考并学会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例如,对于比较小的幼儿,为了防止他们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不妨将孩子常用的诸如餐具、洗漱杯等等,替换成不易损坏的铁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针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发现、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防患未然”,减少当面阻挠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必要。

当孩子坚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这可能是他出于好奇),父母不妨教他如何拿稳这个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这个杯子在碰到地面时会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万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能怒火中烧、大呼小叫,甚至夸张地嘲弄孩子无能、责骂孩子任性。此时,你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稳,下次拿的时候要更小心一些呦。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玻璃碎片扫干净吧。”

另外,父母还可以主动配合以满足孩子心智发展的需求。比如,买一些容易穿上和脱下的衣服,这样,孩子在尝试独立穿衣服时,就不容易受挫。总之,换个方式、换种心态,使用一些技巧,提前做一些预防工作,主动配合孩子的需求,父母和孩子都会从中获益。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父母要学会不露痕迹地帮助孩子。比如,幼小的孩子确实精细动作没发展好,他经常会笨拙地开一个罐子,或摆一套积木,等等,父母不要觉得看不过去,过去不由分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明智的做法是:父母和他一起玩,手把手的帮他摆好东西,或开好盖,而且父母要说:你看,这样做,你会做好的。待会儿咱们再做几次,好不好?既保存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他高高兴兴的多练几次,让他有成功的体会。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我有一颗敏感而透明的心

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父母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故事:孩子有颗玻璃心

那天,我下班回家,女儿妙妙(化名)正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看到我,妙妙高兴得欢蹦乱跳。我边和她玩边与其他的家长聊天。慢慢地,我发现妙妙话少了,而且好像不高兴了。吃饭的时间到了,我说:“妙妙,我们回家吧。”她说:“不回家。”我说:“怎么了?妙妙是好孩子,跟妈妈回家吧!”她很生气地说:“妙妙不是好孩子!”我很奇怪,“谁说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是乖宝宝。”她更生气了——“妙妙不是乖宝宝。”我很纳闷,她怎么一会儿就变了情绪?仔细回想搜索,我一下子想起来——我和别的家长说话的场景:

他们说:“妙妙很有脾气的,经常看到她在院子里哭。”我随口说:“是啊,妙妙特别不听话,总是爱哭。”当时,妙妙在玩滑梯,我以为她没有听见,谁想到她不但听到了,而且对我的话很不满意。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妙妙经常会很生气地说:“妙妙不听话,不是乖宝宝。”我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机会表扬她,她才逐渐回复到以往的快乐和活泼。那时妙妙才刚满两周岁,会说的话还很有限,我一直以为她无法理解我的话,真没有想到,我无意间与别人寒暄时的谦虚之语,会给予她如此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把妙妙当成懵懂的小孩子,而是像对待大人一样与她交流,在她面前讲话非常小心。而且,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对朋友讲她表现得好的地方,比如“妙妙很爱整洁,玩具玩好了,自己能放到原来的地方”等等,渐渐我发现,她也在努力地朝我赞美的方向靠拢,不但自己整理玩具,而且还敦促家里的其他成员。孩子真的有颗玻璃心,那样敏感而又透明,我的言语其实在塑造着她的品格。

语言的发展:先“听得懂”,后“说得出”

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宝宝就能发出最初的有意义的音节了,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6~8个月的时候听到父母说“抱抱”,宝宝会马上举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妈妈以为孩子语言表达尚未成熟,不太可能听得懂成人的交谈,其实她忽视了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千万不能小瞧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否则将遭遇妙妙妈妈的尴尬。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说不出”,就以为孩子也“听不懂”,因此常常采取“俯视”的姿态和孩子讲话。而恰当的说话方式应该是一种“平视”的姿态——从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话语意图开始,就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语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们交谈;当孩子处于旁听者的角色,也要象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认知能力的成人那样,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惧怕幼儿园,就是因为家长无意间对幼儿园作了负面评价,影响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最初认知。

语言的心智:平视的风景

平视的视角和语言更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格。只有平视才能比较清晰而准确地洞察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风格、个性气质,而在平视的基础上的恰当的评价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也许在直觉上,我们都会认为相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气质和个性上会更接近。但,儿童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却告诉我们,这个直觉是错误的。一对同胞兄弟从小在一起长大,另一对同胞兄弟因为某种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前一对兄弟的性格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个性却非常接近。为什么?儿童心理学家解释,是由于家长的日常言谈会影响孩子的态度和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唤起和强化孩子的某些行为特质。前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个性评价差异很大,而后一对兄弟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趋同,可见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家庭环境没有必然联系,却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有密切的联系。

孩子的世界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俯视他们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很多。

敏感孩子需要细心对待


生活形形色色,孩子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很安静,有的孩子就很敏感。敏感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他们体贴人,富有同情心,乖巧可爱,但这样的孩子,因为善于观察,感受也比别人多,情感丰富,心理脆弱,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家长们就得有加倍的耐心。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桐这孩子心思细腻,会察言观色,有时我们还没有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明白你要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尊心特强,如果对他打骂,可能会让他严重受挫,进而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上周日带桐在金宝贝上音乐课,原本好好的,他突然哭了,抱出来哄一会儿再带他进去,又好了。当时我非常生气,心想这孩子咋这样啊,别人都在好好上课,他为什么莫名地哭,搞得我这么难堪。

回家,过了一段时间,看他玩得比较高兴的时候,我问他,上音乐课时为什么哭啊,桐说:“宝宝睡觉了,我不想睡觉,一下就哭了。”明白了,原来是那天中午为了让他睡觉,外婆态度凶了一点,上课时,老师恰好又做了一段哄宝宝睡觉的手势,这孩子一下想到自己,难过了。

我慢慢给他解释,卸掉他心里的包袱,他也逐渐理解了那只是游戏。然后我又告诉他:“宝贝,上课的时候,我们哭好像有点打扰别人。就像你在讲话时,妈妈都一直在听,没有打扰你,不然你会不高兴的,对吧。”桐点头应允,答应我以后上课遇到问题,会先问问我,不再哭了。

非常感谢我大度的儿子,没有怨恨妈妈在金宝贝里不好的态度,愿意让妈妈分享他的不安。虽然他说以后上课不哭,但真的会不会哭,我不确定,毕竟他是孩子,不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我呢,必须做到,下次他再哭,不可盲目训他。

了解儿子的性格特点后,我特意买了一些儿童情感教育绘本给他,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他如何处理情绪,在平时与他的交谈中,我也会给他强化一个观点,高兴、不高兴或者害怕,都可以告诉妈妈,妈妈是他的好朋友,会帮他的。目前看来,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桐正从一味地哭,转变为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分享,心里没有包袱了,他就快乐起来了。

重视孩子敏感期


导读: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

以往人们认为幼儿是个脆弱的个体,是个等待大人灌输知识的器皿,大人如果不教导他,不灌输知识给他幼儿就无法获得智慧与知识。但蒙氏就不是这么认为,她认为幼儿虽小,但却具有内在潜力和自己的人格。她认为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大人应尊重他,大人应帮助他发展人格,建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想要“教他”。蒙氏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师与幼儿预备的环境和教师三者间积极的互动来开展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潜能,使幼儿能达到正常化(满足感,成就感,专注力)并进而追求宇宙的和平……

蒙台梭利受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的影响,认为生物界存在一个事实,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例如,毛毛虫在初生后第一阶段对光很敏感,为了得到强光,它爬上树梢。与此相关联的是树梢有最嫩的叶子,适于幼虫食用。当毛毛虫长为成虫后,可以吃较大的树叶,对光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受力。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这一生物现象类似,也有种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例如:处于语言敏感力表露的时段(我们称之为语言敏感期),儿童会对语言产生最大的兴趣,他以模仿大人的用语来快速学习,在语言的字汇容量与表达力上,更是神速地增加。他不需要文法书,也不需要词类表,他自然而然就能经由环境,学习字正腔圆的各种语言。

更例如:小婴儿出生到某一阶段,会自然地学爬,以至于学走路,那是因为到了这件事情的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而且也得到最大的效果。假如错过了该项智能发展的敏感期,以后再想学习,不仅会失掉学习兴趣,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加上数倍呢!

在这些感官的敏感期内,大人应该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充分学习。忽视孩子的敏感期,就延缓了儿童发展的速度。

蒙台梭利还对儿童的敏感期加以区分,提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1岁多到4岁;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2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初生到6岁。

儿童在每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甚为敏感,对有关事物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

她认为这种注意不是出于单纯的好奇,而是在一定的时期由于本能与特定的外部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是从无意识深处产生出来的一种热情,又由于满足了需要而得到快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通过各个敏感期及不同活动的交替进行,儿童在一种稳定的节奏中,在一个不停地燃烧着的火焰中进行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环境对于敏感期有无作用呢?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条件。当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乎自然地实现。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正因为敏感期是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所以成人必须善于识别,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幼儿期的孩子很敏感


导读: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也叫心理现象。脑是主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现象的人人都有,人人都熟悉的。比如:我们在家庭教育活动中,每天“看到”孩子的举止行为的种种表现,“听着”他的欢声笑语,“思考”着家庭教育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也“想象”着孩子长大后的状况,常常为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而“愉快”,为孩子不好的行为举止而“气愤”,经常“考虑”甚至制定教育行动的决心和计划,并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前面所说的“看到”、“听到”、“思考”是人的认识过程;“愉快”、“气愤”是人的情感过程;“决心”是人的意志过程的表现。人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有各种心理活动过程,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特点,这就构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则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没有好嗓子成不了歌唱家,而有了好嗓子没有适合其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成不了歌唱家。有些先天素质并不突出但却得到了好的环境、教育,反而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说,先天遗传只为孩子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题,而后天环境的优劣,对个体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环境、教育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

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1)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稳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不论感知物体、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注意都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就象照像,不把镜头对准物体,调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的影像。所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脑皮质留下深刻的痕迹,记忆才会牢固。

对幼儿进行的观察和实际都发现,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学后学业的好坏。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2)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幼儿初期,凡是鲜明的,生动有趣的、能吸引幼儿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绪反映的物体,或者经过多次重复的事物都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不费力地牢记住。如幼儿对有意思的游戏和玩具,生动的故事等都可以记得很清楚,对去幼儿园的道路由于多重复,也能自然地记住。这些都是无意记忆、形象记忆的表现,也是幼儿记忆的主要形式。而5-6岁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则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质变。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自己加强记忆。而一切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都需要有意记忆。否则,只靠无意识记,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片断的。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有意识记的培养。

幼儿记忆的另一特点是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不断发展。他们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要比对抽象的原理和词的材料的识记容易;而在词的材料中、生动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识记。但总的来说,5-6岁幼儿词语记忆的发展大于形象记忆。

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记忆,人的思维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有了记忆,人们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记忆有世界上最有效的电子计算机,家长应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记忆能力,为其一生的长奠定基础。

(3)幼儿无意想象占优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幼儿初期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主题,没有预定目的。如:3-4岁幼儿玩积木时,究竟要搭什么?事先不会进行想象,只是在摆弄的过程中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一个3岁多的幼儿玩剪纸,七剪八剪,剪成了一个个图样,问他剪的是什么?他先说:“不知道。”然后又看看自己剪的图样说:“这是小熊和飞机”。第二天,再请他剪一个和昨天一样的小熊和飞机,他却怎么也剪不出来了,这个事实说明了幼儿的想象事先是没有明确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所以他们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幼儿在游戏中把椅子当火车开,但是,一会儿又把椅子当舞台让小动物玩具在上面表演。比如:幼儿正在画一颗小树,刚画了一半,又改画房子了,而且是画了一样又加一样,直到把画面填满为止。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想,感到极大的满足,故事讲完了,还要求再讲,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听,这表明幼儿的想象往往没有预定的目的,只是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初期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节,以及印象中特别深刻的部分。如:幼儿画人常常是头特别大,若是戴眼镜的会画上一副大大的眼镜。有的幼儿在争论中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也会过分地夸大想象,如:毛毛说:“我要长得比爸爸还高。”亮亮马上会说:“我要长得比长颈鹿还高。”明明则会说:“我要长得比天还高。”

幼儿初期想象容易跟现实混淆,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清楚地区别开来,有时把想象当现实,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当作真实的、并且以肯定的形式进叙述,告诉别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例: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了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这正是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我们绝为能误认为孩子有说谎,而应帮助孩子从混淆中分清想象与现实。

幼儿想象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表现在幼儿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举止都酷似他们最熟悉最贴近的人,演妈妈他自己的妈妈,演老师象他自己的老师,这告诫我们成人,要特别注意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幼儿中后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过程也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的独立性。如:编往事时,幼儿已有可能围绕一个主题运用已学过和掌握的知识经验与词汇,首尾连贯,合情合理地编出故事来了。

总之,在幼儿期,幼儿认识活动的无意性占优势,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幼儿时,要充分利用其无意性来发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说,我们要有目的的把教育内容设计得生动、形象、新颖、奇特、方法多样,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担出明确的目的、要求、任务,以发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有意想象。

2、幼儿的思维特点的以具体形象性为主

(1)幼儿的思维活动是直觉行动思维。就是说,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幼儿只有在看到、拿到、听到具体物体时,才能进行思维。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同时他们是一边玩一边想,如果不玩了,也就不想了,即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到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就能依靠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来进行了,已经能够摆脱具体行动,运用那些曾经看见过的,听到过的事情和故事来思考问题。如:谈到“花”,他就想到了自己家的那花,谈到“教师”他就想到了自己班的老师,谈到了吃东西要谦让,他就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2)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主要表现在幼儿对事物理解的进程上:A、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而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如:一位4岁半的孩子谈到在外地进修的妈妈时说:“我想妈妈也没用。因为妈妈远在千里之外。”B、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评语言的理解。如:4-6,凭语言描述、说明就可以理解成人的意思了。C、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如:幼儿早期办能对事物说出好或坏、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等,但说不出理由,到幼儿晚期,就可以用各种理由来阐明自己的看法了。D、从片面的由外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比较全面的从内在上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在成人引导下,幼儿晚期对比较简单的判断和比较直接的推理已能做出正确的反映了。如:一位3岁幼儿在谈到人会变老时说:“姥姥、姥爷生了人妈和舅舅时还年轻呢,他们长大了,姥姥、姥爷就老了;我妈、我爸生了我还年轻,我长大了,他们也就老了;我结婚生了小孩,我也还年轻,等我娃娃长在了,我也就老了。”这个判断推理是合乎逻辑的,体现了这个幼儿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好品质。

(3)幼儿语言的丰富发展促进了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幼儿晚期的孩子已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如:有的幼儿说:“花和人都会死的,桌子不会死。”“雪和雨都是水,只是样子不一样。”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一般特征,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5-6岁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认识并概括出了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而桌子是无生命的本质属性,只是限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用词不够科学。由此,也便我们更加认识到幼儿言语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3、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段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口语。在此期间,幼儿听觉和言语器官和发育逐渐完善,正确发出全部语言的条件已经具备。3-4岁的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家长要注意支委会孩子按普通话语调讲话,否则,发音不准或方言太重,以后纠正就困难多了。5-6岁幼儿掌握的词已由3岁的800-1000个左右,发展到3000-4000个左右。他们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通过模仿学习已掌握发展到掌握并列句、复合句等多种句式,句子长度增加,能够比较系统、比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叙述或描述某些见闻,但总的来说,幼儿口语水平的发展还是比较低的。

幼儿5岁左右产生内部语言。在幼儿内部语言开始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介于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叫自言自语。幼儿在活动或游戏中常常自言自语,这是语言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言语在发展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并观察与指导,对孩子在自言自语中担出的问题,如“奇怪!是哪儿不对了?”“怎么办呢?”或反映出的错误认识如:“你不听话就打死你!”我给你小汽车玩,一角钱玩一次“等。要给以及时地耐心帮助和纠正。

幼儿期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正确发音,丰富词汇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幼儿的情感特点的外露、肤浅、易冲动,不稳定。高级的社会情感刚开始萌芽

(1)幼儿初期还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当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最容易兴奋,至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客人看;进幼儿园,职有一个孩子哭泣着向妈妈告别,马上会波及别的孩子也哭泣起来等等。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扩散,抑制能力差,抽以易受情境和他人情绪的感染。幼儿中期的孩子的情感已稍稳定,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会因为没有朋友玩而苦恼。幼儿晚期的孩子情感已经显得稳定而深刻,遇到不愉快的事会长时间不高兴,表露的方式也比较含蓄了。

如:一位不到5岁的女孩送走了出差的妈妈,晚上,她避开家人,独自对着妈妈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爱你,妈妈,我心中好寂寞。”然后在妈妈的照片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又把自己心爱的小被被的一角在妈妈的照片上放了一放,就低头沉思了起来。所以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感情的变化,要倍加小心地爱护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以及活泼愉快的情绪。

(2)幼儿情感的发展趋势是:情感的发生从容易变动发展到逐渐稳定;表情从容易不随意地外露发展到能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内容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亲亲,抱抱等)发展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的体验(希望别人注意、称赞、愿意和自己交往等)。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已开始发展。道德感表现为规则意识已初步形成,能以自己和同伴按规则办事,干了好事而愉快。兴奋、理智感表现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发展。实践感表现在对参加游戏或劳动的喜爱与快乐。美感表现为痤鲜艳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明快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和劳动成果中所体验到的美。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是与孩子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紧密相连的,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细致地培养与发展孩子的情感。

5、幼儿意志的特点是行动目的性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但坚持性的自制力较差

(1)3-4学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往往是由当前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直接需要引起。如:妈妈洗衣服,他也要洗,但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动目的。他看到爸爸正在用吸尘器打扫房间,便丢下正在洗的小手绢去找,爸爸还边走边说;“我洗完了,我要去帮爸爸打扫房间了。‘他只热心地是洗、扫的过程,而不负责其结果,这表明,幼儿的意志还很薄弱,缺乏坚持性,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此时孩子行动目的的稳定性一般只能保持5-10分钟。

(2)5-6岁幼儿活动目的性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能够提出与个人兴趣没有直接联系的行动目的,在困难的或看书不太感兴趣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性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例如:盛暑时节,有的孩子会说:’我不要冰棍了,可以回家喝水,买冰棍还要花钱、‘”“大的鸡蛋给奶奶、爷爷吃,小孩子吃小的。’”等我听完了这个故事再玩。“”我一定要把小船叠出平。“”等等,这都反映了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愿望,坚持自己的行动,这是意志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鼓励支持孩子这种精神。因为总的来说,幼儿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坚持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都较差,需要成人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教育。

关于儿童社交敏感症


导读: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

儿童社交敏感症,是指孩子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回避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为:缺乏信心,声音沙哑,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视线;脸面发红发热,躯体紧张、僵硬;分泌大量唾液等。

那天,闲着没事,在家里坐着。忽然,隐隐地听到有敲门声,开门却又没有人。就这样,从下午4点钟到4点半,一共发生了两三次。我先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幻听,确定不是后,我决定弄个清楚。

我悄悄地站在门后,透过门上的“猫眼”观察外面的情况。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向门前走了过来。这个小男孩我是认识的,他是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平时比较害羞,见了面也不会和邻居打招呼。不过,我知道,他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有时,为一些小事也会吵到要离婚的地步。而他家的家教也是非常严的,我不止一次听到他家里传出孩子的哭叫声,那是孩子又惹了祸,父母正在实施打骂教育。虽然,我觉得这样做过分了些,但由于属于别人家的私事,不好说什么,只是在孩子哭叫声过于刺耳时,才敲敲墙,示意他们,已影响到了我的休息。

现在,这个孩子在我门外做什么呢?终于,他迟疑着举起手,轻轻在门上敲了两下,发出的声音,就像是一只老鼠,在门上轻轻搔着一般。我屏住呼吸,打开了门。

“我,我”那孩子吓了一跳,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出来,就急匆匆地跑回自己家去了。

我认为,这是他的恶作剧,虽然知道,告诉他父母,可能会让他挨打,但我觉得,如果让这孩子的行为继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

“对不起,”敲开邻居的门,我对孩子的妈妈说,“您家的孩子……”

“噢,我让他去您家里借红酒开塞器。”他妈妈不好意思地笑笑,隔着门,我也听到了门内人声喧杂,“半个小时才回来,说您找过了,没有。”

开塞器?!

我愣住了,那个孩子没和我对话,更没提开塞器的问题。

透过邻居手臂下的空隙,我看到,那个孩子正闪躲着目光,偷偷地看着我。见我向他看过去,他急忙转身,跑进洗手间,再也没有出来。

“是的,我没有开塞器。”不知为什么,我竟然这样说,“不过,您的孩子蛮内向的。”

“是啊是啊,”邻居心不在焉地回答着,看来正挂念着房间里的聚会,“您进来坐坐?”

我拒绝了她的邀请。

回到家,我把玩着红酒开塞器,脑海中却浮现出了邻家小男孩那种惊惧的神情:这个孩子,患的就是典型的社交敏感症。随着他的成长,长大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不禁叹息了一声。

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家庭成员的惊吓,或经常被父母打骂,这些不良刺激会严重阻碍儿童对正常社会交往的学习,破坏孩子的适应能力,使孩子逐渐形成自卑、敏感、退缩、逃避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进一步加重了逃避行为,最终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状。

父母要做的事:

·断绝不良刺激,为孩子打造良好家庭及社会交往氛围,让他重新恢复自信、乐观的性格。

·让孩子独自与陌生人交往。先从身边较为熟悉的环境中的陌生人开始,渐渐向外扩展,让他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是件自然的事情,并以身作则,在与人交往时,诚恳而自然。

·如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让他自己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社会交往经历,鼓励他良好而积极的行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