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玩“我会变”的游戏,体验“变”的快乐。
2、启发幼儿在仿编的基础上创编,并能跟着音乐节奏变化动作
活动准备:图片若干
(一)农场里的叫声(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说出不同动物叫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象声词:叽、呷、咩、噜。
2.指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相同之处,知道它们都是从嘴里发出的叫声,都与"口"有关,初步了解汉字构成的规律。
3.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幼儿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大量认识汉字是小学的教学内容,而在学前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让幼儿学习和习得一些前识字的经验,使他们乐意观察汉字,了解简单的汉字认读规律。此活动目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在此活动中,教师是引导幼儿认读四个带有"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重点是启发幼儿找出这些汉字的相同之处,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强调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叽、呷、咩、噜"汉字卡片各一张。
2.小鸡、小鸭、小猪的图片各一张。
;3.教学挂图"农场里的叫声"。
4.幼儿会唱歌曲《在农场》。
活动过程
1.出示农场图片及小动物图片,并提问:在农场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要求幼儿能完整地回答问题。
(先采用出示图片的方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地点和人物即农场和农场里的小动物。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看图讲述农场里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从而为下面的幼儿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2.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
(1)逐一出示汉字卡片,并放在相应的小动物嘴边,让幼儿结合图片,想象并认读动物叫声的汉字,可采用集体练习和个别练习的方法,让幼儿学习这些象声词。
(2)出示汉字卡片"叽、呷、咩、噜",带领幼儿认读汉字。
(本次活动是围绕认识"口"字旁的动物叫声汉字进行认读活动的,故将本次活动的背景安排为农场,角色为农场里的小动物,这样的设想较合理。教师采用让
幼儿看动物图片猜汉字叫声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认读汉字。这种方法较直观形象,幼儿易理解,也易掌握。)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启发幼儿找一找这四个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它们都有"口"字旁。再组织幼儿开展动物图片和汉字卡片进行配对的游戏活动。教师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请幼儿帮他们找到表示各自叫声的汉字朋友(汉字卡片)并且贴在下面。
(在这一过程围绕"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和特点开展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汉字的构成规律。接着采用配对游戏的形式,启发幼儿将动物图片与汉字卡片匹配,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学习汉字的目的。)
4.
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农场还会有哪些动物或还有哪些动物的叫声也会有"口"字旁呢?教师快速地将动物的主要形象及相应的汉字写在黑板上。并带领幼儿认读汉字,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理解"口"字旁的汉字,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
(采用引导幼儿想象各种动物的叫声汉字记录的形式,带领幼儿进一步巩固认识"口"字旁的汉字,从而扩展
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本次阅读重点内容"口"字旁汉字的印象,加深对汉字构成规律的认识。)
5.
采用对话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对动物叫声的练习。可以问:小鸡小鸡在哪里?幼儿边做鸡嘴动作,边回答:叽叽叽叽,在这里。教师问:小牛小牛,在哪里?幼儿边用手做牛角动作,边回答:哞哞哞哞,在这里……
然后,带领幼儿采用接唱的形式,仿编歌曲《在农场》。建议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的叫声,如教师说:"猪儿在农场……"幼儿说:"噜噜",教师说:"鸭子在农场……"幼儿说:"呷呷"。……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通过对活动和音乐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帮助幼儿练习动物叫声,提高幼儿对阅读象声字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所氛中阅读本次活动的内容,从而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背景:
记得在一次自由活动中,我正好弯下腰捡了一样东西,蔡祯昊对我说:“老师!你刚刚这个动作像一个山洞,我可以钻过去的。”于是,我又弯下了腰,让他尝试了一下,结果好几个幼儿都好奇的要尝试,为此,我设计了一节“有趣的山洞”的体育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自主创新。
案例:
活动中我让幼儿分散活动,我发现幼儿们兴趣很高。有的一个人在琢磨着,有的三三俩俩在讨论着。我看到蔡祯昊除了在模仿我捡东西时的山洞外,还把两条腿打开,让另一个小朋友从他的“山洞”下钻过去;这时张毓欣激动地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到了!把脚跟手都撑在地上,这样也像一个山洞。”我伸出大拇指朝他笑了一下,这下他就更积极了,接着说:“如果一只脚一只手撑在地上也像山洞的。”后来我让其他幼儿也来学学他们的好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又进行了合作创新。萱萱和奕奕也走过来告诉我:“老师!我们想出了两种山洞,一种是两个人一只手拉起来,脚并拢,就成了一个山洞;另一个是两个人的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又变成了一个山洞。”我想大家隆重推出了他们的想法,还表扬他们动脑筋,孩子们很高兴、很满足。
最后,孩子们想出了许许多多我意想不到的办法来。
分析: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时我要教给孩子的,孩子不一定想学,孩子需要的儿教师却没能让他学。我努力使我的“教”与“学”能统一起来,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案例中,幼儿作为体育活动中的主动学习者,活动内容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幼儿自身的主动活动来获得新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全面的、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尊重捕捉幼儿自发生成的东西,及时给与鼓励、反馈、和帮助。得到了好的反响。
1.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复习单词big\small
2.出示两个梨子,通过提问:“Big?”“Small?”引出词组bigpear,smallpear。然后以同样方法引出big(small)+水果词组。
3.以游戏“YesorNo.”“Isayyoudo.”巩固幼儿已知经验。
1.领孩子在户外玩跳圈,复习单词big\small
2.几组大小不同的同类物品,通过提问:“Whichisbig(small)?”再以肢体动作引导孩子说出词组。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不同物品,以标记符号,启发孩子探索学习,说出短语。
虽然开始部分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活动作铺垫。
两位教师让孩子比较后,再引出词组的方法相同。但后者以肢体动作的提示使孩子能更快理解,并说出词组。
前者的游戏形式较丰富,后者更注重目标的层进性。同时用标记符号直观启发孩子,注重了让孩子在英语活动中的探索学习。
反思:
一、同样的活动,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同,因而活动的目标及内容设计都不相同。新老师在活动设计时更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老教师更注重目标的落实、递进。
二、教师对活动的对象关注不同。新教师比较关注自身教学活动的组织、调控;老教师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孩子的发展。在两个活动中,孩子都能跟随教师的引导思维,教学效果都很好。但在老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能及时根据孩子反应调整教学行为。如:用肢体动作引导幼儿说出短语。
三、老教师对孩子的已有经验掌握较准确。新老师在设计此活动时,害怕孩子不能说出词组,在物质上只准备了同样水果的大小比较;而老教师则根据孩子已有经验,找准孩子“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物品的大小比较,更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经验。由于孩子可操作、比较的材料充分,孩子能更加大胆探索,思维更加活跃。如:大火车(bigtrain)小汽车(smallcar)。通过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方法适宜,孩子完全可以对不同物品进行比较后,说出词组。
一次英语教学的分组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形式,更让我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体育活动开始了,将杰来到玩轮胎的场地,看到双双搭了一个山洞是四个轮胎摞在一起,怎么上也上不去,便跑过去使劲托她,托不动,他说:“我有一个办法,你去推几个轮胎来。”于是双双推来几个轮胎,将杰摆了起来,一会摆成一个阶梯状,3个、2个、1个一摞,将杰踩着这轮胎的阶梯一下就上去了,接着将杰说:“给你也搭一个吧!”这样两人又共同搭了一个轮胎山洞和轮胎阶梯,高兴地玩着。
反思:
将杰在我班年龄偏大,而且是一个很热心的孩子,当他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就主动去帮助,并且能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我班幼儿虽然是小班,但有的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发现轮胎这种玩具,可玩性很强,幼儿非常喜欢玩,使我产生了利用轮胎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的想法,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我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实录二:
“轮胎的多种玩法”活动开始了,我讲清要求后,小朋友自由结伴,2人1组,想出各种不同的玩法:有两个小朋友各拿一个轮胎同时交换推动;有一个扶着,一个钻;有一个小朋友躺在轮胎中,另一个小朋友推着走的;还有多个幼儿一起合作,将多个轮胎连接起来进行跳、钻、爬等活动的……孩子们不停地忙碌着,脸上挂满了笑容。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关键是老师是否能给幼儿提供合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具备这种合作活动的条件。在轮胎的多种玩法中,幼儿虽想出了许多办法,但是辅助材料单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限制住了幼儿,下次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沙包、竹梯、挑担等,再组织幼儿进行合作,进行探索。
实录三:
轮胎的多种玩法又开始了,我提出大家可以利用辅助材料玩轮胎的要求,只见将杰把竹梯搭在轮胎上,说是在走天梯,一会儿将杰他们几个把轮胎连接起来,挑着扁担在过小路,这边将杰又把几个轮胎摞起来,拿着沙包练习往轮胎里投准,还有的男孩搭了一座轮胎山,爬上爬下,我提供的辅助材料每种都被幼儿利用上了。
反思:
老师提供了丰富的辅助材料,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还给幼儿提供了合作的投机倒把。孩子们通过活动进行了2人合作,甚至进行了多人的合作,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看出孩子们各个洋溢着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