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
升入大班后的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提升,他们经常会主动和老师沟通,告诉老师一些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但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我发现孩子们学会了“告状”。从晨间活动开始,老师的耳边就一直围绕着“告状”的声音:“老师,刘昌睿又推我了!”、“老师,王晟鑫插队!”、“老师,杨钰鑫总是踩我脚,她是故意的!”。一开始,我会出面了解孩子们争执的原因,帮他们弄清楚谁对谁错,然后教育一番,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但是发现我一次次的调解并没有使“告状”的现象消减,每天的“告状”声依然在继续。
我开始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错误,孩子们好像并没有认识到“告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老师的帮忙调解反而让孩子们有了依赖性。于是,为了改变孩子们告状的问题,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不再“告状”。
今天的晨间活动中,王溪媛又来和我“告状”:“老师,刘昌睿刚才把我推倒了!”。为了解决孩子们“告状”的问题,我把王溪媛和刘昌睿叫了过来,让其他小朋友坐成圆圈。和小朋友们讲了王溪媛告状的原因。然后对所有小朋友说:“孩子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大孩子是要学会自己去处理问题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老师希望你们能够自己来解决和朋友间的不愉快。”接着我对王溪媛说:“王溪媛,你说刘昌睿把你推倒了,你想一想,这件事情应该怎么解决呢?”王溪媛想了想说:“我希望刘昌睿跟我道歉,这样我就可以原谅他了。”刘昌睿听了后连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两位小朋友对视了一下开心的笑了,其他小朋友也笑了起来。“你们这不是能够解决的嘛?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不会来和老师“告状”了,对不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
其实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老师要用细心和耐心帮助孩子们驱逐成长中的小乌云,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教育随笔:小议“告状”
又到了我们的区域活动了,孩子们悠然而惬意的选择着活动区,作为老师的我们却要拿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看家本领。你听,又来了:“老师,子骞把我的彩笔扔地上了!”“老师,子骞又来抢我的积木!”我还没有走到告状小朋友的身边,就听到旁边小朋友在不停的“火上浇油”。子涵说:“老师,子骞最讨厌了,上次把我的排笔扔水槽里了!”依宸说:“对,他最讨厌,在院子玩时,他总是推我!”俊铭说:“他是坏孩子,我上次画画,他把我的画纸画的乱七八糟的!他真坏,我们不喜欢他!”
孩子们争前恐后的历数着子骞的种种“恶行”,虽然我们对子骞的调皮有目共睹,但听到孩子们这样异口同声的说讨厌,我还是颇为吃惊。孩子们之间缺少宽容!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今天的小结就是: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让我震惊的却是:很多的小朋友想到的都是小朋友的不足。如:不遵守游戏规则、挑食、打人、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我不禁自问:当孩子们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长此以往,如不及时纠正,只会助长孩子们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的坏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的时间则渐渐增强,幼儿时期的交往尤其重要。但幼儿之间缺乏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幼儿之间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被排挤的幼儿则会对指责自己的幼儿心怀怨恨,不利于幼儿社会关系的发展。
作为我们老师更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严厉的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的引导幼儿复述事情的过程,找出告状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解决的方法。
时代在变,终身学习是教育者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经之路,也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一路狂奔……
今天我们班的离园活动是手工,美工区的几个孩子都在折青蛙,这看似一片安静,其实就在一分钟前,就有一个小女孩气呼呼的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手工纸。”我听了有些生气,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应该这样没有礼貌,更何况幼儿园一直很重视礼仪教育的。我和这位小女孩一起来到美工区来问个明白,原来这位小男孩的手工纸用完了,可是还想折。我明白后,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跟小男孩说:“乖,你没有手工纸可以找老师要,或是和小朋友借,抢别人东西是不礼貌的,别人会很伤心的,你愿意看到小朋友伤心吗?”他听了我的话低下了头,我看他好像意识到自己错了就问他:“小朋友伤心了,我们怎么办呢?”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道歉,她就不生气了。”他看看那个小女孩,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抢你的手工纸”,“没关系,我给你一张吧!”说完小女孩递给了他一张,他们又开心地折青蛙了。
其实,孩子告状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平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要批评谁,我个人认为老师对孩子告状之后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的老师忙的时候对孩子的话不以为然,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真心希望,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要时刻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不早操结束后,耳边有响起告状声:“老师,吴佳轩打我。”“老师。孙笑妍有黏贴纸。”“老师,我的玩具不见了。”起初,我处理的方法是调节,询问。“你不能打人,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相亲相爱。”“笑妍,下次不能带黏贴纸,再带来老师就要收上来了。”讲的我是口干舌燥,但是并没有换来片刻安宁,依旧告状声不断……
今天陈景豪来告状:“老师,石皓打我。”“怎么回事,为什么打你?”你们自己去处理,我没有在“搭理”他们两个,而是旁边默默地观察,只见石皓先说了句对不起,我不该打你,不过你也不应感抢我玩。”“好吧,是我不对,应该和你一起玩的,不能抢你的玩具。”这件告状风波就这样和平的解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我发现班上告状的声音越来越少了,孩子们自己也会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其实有时孩子的行为都是成人的处理不当造成的,我们也要学会反思学会给孩子留有成长的空间。
看孩子们都差不多了,我就准备整理下卫生间,这时,旁边的浩然对我说:“嬷嬷,曦把小便弄在我裤子上了。”我蹲下来问他:“他怎么会把尿尿在你裤子上的?”浩然说:“曦他小便时不对着小便池,直接对着我的裤子尿的。”我摸了下孩子的裤子,湿了一大片,看看时间,家长们也差不多快来接,给家长打电话也来不及了,于是我便拿了一些纸,先把裤子上的尿湿吸吸干,又在裤子里面垫了几张纸。这样浩然就不会觉得冷了。
接着我又把曦请了过来
,问他原因,孩子承认了是自己尿的,还说看到别人也尿过。我和老师跟他讲了几句道理,便让他先回位置上去了。
这时家长们也一个个来接了浩然妈妈来接孩子了,我们也赶紧跟孩子妈妈吗说明了原因,让她赶紧回家换裤子。曦妈妈来接了,我们也跟家长进行了交流,家长也比较配合,也感觉到了自家孩子的做法不是太好,说回家会好好地教育孩子。
这次事件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更多的跟孩子进行交流,引导。第二天为了估计到孩子的感受,单独跟孩子进行了交流,孩子也意识到了错误,主动的跟浩然道了歉。
教育随笔:告状的引发
发现大部分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特别喜欢告状。
看看美工区的几个孩子,他们在那剪花,这看似一片平静,其实就在一分钟之前,彤彤气呼呼地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手工纸。”我听了有点生气,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应该这样没有礼貌,更何况我们幼儿园一直很注重礼仪教育的。我和彤彤一起来到美工区,来问个明白,原来这位涛涛没有手工纸了,但是他看着其他小朋友都在剪花,自己也很想剪。我知道后,没有批评他,微笑的告诉他:“乖,你没有手工纸可以跟小朋友借,但是要别人同意后,并且让小朋友给你拿,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伤心的。那你愿意让小朋友伤心吗?”他听了我的话,低下头了。我看他好像意思到自己错了,微笑着问他:“那彤彤伤心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旁边的其他小朋友都说:“道歉了,她就不生气了。”他看看那个似乎不太生气的彤彤,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该抢你的手工纸。”“没关系,我给你一张手工纸。”彤彤说着拿出一张很漂亮的手工纸给他了,他们还商量要比赛谁剪的花最漂亮呢。看着他们一起开心的剪纸,我也笑了,真的为孩子们的懂事而欣慰。希望他们以后都能和平相处。其实,孩子告状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正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批评谁.
教育随笔:爱告状的欣欣
欣欣是个十分乖巧的小女孩,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扑闪扑闪,好像会说话一样。她很文静,不怎么爱说话,可是一说话,准是跑来告状。
她告的可都不是什么大事,全市同伴间的一些小事,比如:谁踩了谁的脚,谁拉错了别人的衣服,谁插队了,谁不让谁坐在这里了……诸如此类。有的时候,我正在组织活动,根本顾不上她告的这些小状。于是,我就告诉她:“你能不能自己学会处理这些小事情?”只见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不说话,然后走开了……我以为我的举动伤害了她,不觉有些愧疚。
大概过了一阵子,一天午睡起床,我给欣欣梳辫子。突然察觉她已经好久没有告状了,于是我赶忙问她:“你怎么好久都没有向我告状了?”她转过头,扑闪着大眼睛问我:“你不是说要我自己处理这些小事情吗?”我一愣,既而忍不住笑了,瞧他那副天真、认真的样儿!我问她:“那你都是怎么处理这些小事情的啊?”她说:“我就告诉他们啊,用好听的话说给她们听啊!”我笑了……
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就能给孩子一些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严以律己,时刻给孩子们正面的影响,引导她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活动,孩子们很高兴,都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悦悦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胡国傲又弄坏我的水彩笔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笔被拆得都散架了,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一诺说:“是啊,胡国傲最坏了,他以前还把我的图画本给撕了!”开策说:“对,他不是好孩子,他以前还打过我!”子皓说:“他是坏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的!”
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以前的“恶行”,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我也留意到,当请幼儿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幼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我们不禁自问:当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尤显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
相对而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儿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无法宽容他人的幼儿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幼儿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幼儿怀有怨恨之意。长此以往,会导致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也许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