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幼儿园的点名只是为了核对人数,或打发时间,那真是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教育机会。点名的学问深不可测。点名有助于培养幼儿常规。点名前必须让幼儿明确,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小朋友必须安静,该是谁就是谁,像那种老师只管叫着名字,不管孩子乱喊一气的点名不要也罢。点名有助于促进孩子间的友爱情感。点名时不妨跳过请假幼儿的名字(谁来谁没来,不需要依靠点名来确定,老师应该时刻做到心中有数),点完后,问幼儿:“谁没来?”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关注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点名鼓励坚持入园的幼儿。
点名可以渗透数的概念。小班幼儿可以要求他们点数自己组多少人,练习5以内点数。中班可要求多数几个,大班则可要求全数,还可练习默数,自己报数,进行偶数,奇数,相邻数等概念的渗透,并且也可以适当的渗透乘法概念。
点名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时间概念。年月日,星期,以及昨天,今天,明天等。每次点名前告诉幼儿日期,有没有特殊性,借以进行人文教育。点名可以促进师生感情。采用丰富多彩的点名方式,如被点到名的小朋友模仿小动物叫,或是用特别的方式与小朋友老师打招呼等。
论坛里经常有这样的讨论,家长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精力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需要去幼儿园。
或者有的人,不够自信,想和大家求证一下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行得通。
不上幼儿园肯定是可以的,实际上很多孩子(甚至是京籍)都会面临无园可上的情况,毕竟学位就这么多,如果幼儿园那么必须,就不会孤立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了
说这个问题,就要说其实幼儿园是在解决什么,简单说,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有益儿童发展的场所。那么家长如果可以提供,当然这不是问题,尽量做到科学计划,行为规则的培养,尊重认知规律的教育引导,良好的同伴关系……我相信有的家长会做得很好,事实上我也见过非常成功的案例。
所以这确实不是问题,如果你想好了,就做吧,但是我有一些建议:
一、科学的计划
如果在家看护,包括说计划去看什么,参加什么活动,大致要有一个规划,3-6岁的教育纲要类似的,可以参考一下,数学思维,艺术启蒙,母语的熟练习得,以及二语的引入,规划一下,而不是我今天想教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确实见过这样的前辈,
他说我没计划,我就是想什么教什么,
我说你看看你教过的,其实你的计划已经无形融入了,你能做到不刻意计划,但是你很清楚教了什么,没教什么,该教什么
总之,有计划,有目的,这几年宝贵的时间会更有效果。
二、行为规则的养成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体生活,那么可以跳过这一条。
如果此后还要走最大众化的道路,那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能永远生活在家长提供的这个小圈子里面,所以只要有一天终要融入社会,和别人打交道,就必须做好准备。
而一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除开智力的发展,往往体现出差异的是在情商,性格,自我管理这些非智力因素。
其实很多全职看护者,本身的教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太过随意,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懒得吃饭了就不吃了……所以产生的孩子没有规则感,自律能力差,粘人等现象。
太过的规则当然不好,我们已经纠正了,但是绝对不是没有规则。幼儿园的接送时间,三餐以及作息时间,其实也是在为小学做准备,更适应这个节奏的生活。
那么在家看护的话,不说和幼儿园那样严格,但是得有这个意识去培养。
三、个人满足感和集体成就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体生活,那么也可以跳过这一条。
孩子可能因为幼儿园老师的一朵红花,因为牙科医生奖励的贴纸,爱上幼儿园,爱上看牙。所以说如果一个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说具体一些,比如认同、自豪、成就感、满足……这些正向的情绪,就会让他愿意坚持,并且激励自己更好的发展。
这些未必是家长能提供得了的,所以就一定要多参加比如亲子活动,读书活动,手工活动,多给孩子提供那些来自外部的认可和激励机会。
四、合适的同伴关系
我把入园看这么重要,因为我觉得这是他真正社会化的第一步。他终有一天要融入社会,要和别人打交道。
所以他需要学会,朋友,冲突,关爱这些关系概念。比如孩子抢东西,比如打闹,你会发现,99%的孩子都是没恶意的,这些孩子,一分开就想念,一见面就打闹,坐那恨不得摸摸同学的头,摸摸脸,如果前提是老师看护得力,家长也明辨是非,那这些都不是问题,很多矛盾孩子自己就能化解。化解之后是更好的一种心理发展。
那么在家抚育,就需要把同伴关系这块,加强一下。
五、摒弃自己的焦虑
不去幼儿园本身不是问题,一点都不是,有很多可借鉴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收起自己的焦虑
选择这一步,自信去做,科学地去做,不要把你的焦虑带给孩子,不要把今后的什么问题都归结在“我没上幼儿园”,自信地承担后果并积极改进。
很多人,你说再多,她还是焦虑,那我真的劝这样的家长,你都没有足够的信息说服自己,你哪来信心保证未来三年的科学抚育?
-----------------------
这个做法确实很不容易,注定要付出更多,我也很敬佩这些为了孩子全心全意付出的家长。
在这,我得说几句不中听的话,前面是”道我好者是我贼“,”后面是"道我恶者是我师"。
一、不去幼儿园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到这一步,家长应该反思
一开始就没打算去,无所谓去不去的,请无视。还有核心区以及有的区域,确实有现实困难,这个另说
绝大部分区域的现实是,上幼儿园不难,只要不一门心思裸报名园牛园示范园,都不会空着。论坛里,那么多一家一家踩点的帖子,人家怎么做到的,信息是腿着去看的、问的,不是坐电脑前面等的。
如果真的到最后公立私立都没戏,尤其是京籍,排除特别困难的区域,这样的家长得是多么疏忽,多么不上心才到这一步,恐怕得反思一下。今天没有幼儿园不要紧,三年后幼升小,再六年小升初,千万别在那些重要时刻耽误孩子
二、不要说“我小时候就没上,不也好好的”这样幼稚的话
别的都是理由,但是这个不是。
我们小时候,还不用接送呢,自己脖子挂着钥匙就回家了,这样比没一点意义。
我比较反感这样的话,是因为,除了让你宽心,没一点用,甚至还会忽略自己抚育的责任感,小看了这件事情,该做的没做好。
所以,去不去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无论选择什么,都好好的规划它,三年不短,但也会很快过去。
还是那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共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出生开始,接触最早的老师是父母是家长。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家长做的好,孩子才能做的更好。想一下,如果复印件出现问题,我们是从哪找根源呢,原件还是复印件呢?这个问题不需解释,大家一想就明白。所以说,家长的作用很重要,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园合作的,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记得有一次家长会上,我们讨论怎样看待打人咬人的孩子?有些家长是这样说的:“这绝对是家长的问题,孩子刚上幼儿园,肯定不是跟别的孩子学的,老师更不可能让孩子去咬人,这就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是啊,听了这些家长的话,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包括吃喝拉撒睡都要照顾到,我们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一定要做好沟通,让我们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爱,我们从中也得到成长。
孩子们最喜欢玩,每次户外活动,孩子们一听说要玩游戏,那开心的劲儿就往心头冒;孩子与大人一样,每天的时间都做同样的事,虽然有规律,但内容相同,会感到枯燥、厌烦,因此失去了新鲜感。就如玩游戏,玩的时间长了也就腻了。
孩子们以前很喜欢玩《老狼老狼几点钟》,但渐渐的感觉不好玩了,甚至有些孩子们还在玩的同时起哄着。但是在听了冯老师的这个游戏时,我打心底里表示感叹,不禁令我大开了眼界。同样是这个游戏,冯老师稍稍改动了游戏规则,孩子们玩的竟是如此开心。
其实有些幼儿园各领域的课程,我们不要让孩子刻意去学习、去巩固,这样,反而显得很被动,甚至有点死板。在数学课中,其中有一堂课是让孩子们认识单数与双数,这对于没接触过的孩子来说,是有点困难的。以前,我曾上过这个课,但我觉得幼儿真正掌握的人不多。后来,我也没怎么重视,也没有上过延伸之类的活动去给孩子们巩固。在那天下午看了冯老师的课才恍然大悟,其实,之前,冯老师到我们班来的时候,就问起幼儿,“你们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吗?”虽然孩子们回答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那时我的心里是一点都没底的。于是,冯老师就带孩子们到室外去玩游戏了,“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老狼老狼几点钟?但跟平时玩的不一样,当老狼说2点钟的时候,2只小羊要抱在一起,因为2是双数。要是3点钟,就自己随便做个动作定位,因为3是单数。”那时,在一旁听课的我,觉得这个办法很不错,以前我怎么就没想到过呢?在第一次玩的时候,有些孩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对于单数与双数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总是会犯规,当老狼无论喊几点钟时,小羊们都会几个几个抱在一起,虽然有时会错,但玩得非常开心。随后,为了能更顺利的玩这个游戏,冯老师采用了分组的练习,先请表现突出的一组幼儿,再请男生或者女生玩。渐渐的,孩子们对这个游戏越来越熟悉,同时也越来越感兴趣,不仅更加明确了单数与双数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凡事都是眼界为识,多看看、多动动、多想想,有时就会有收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更多、懂得更多。
离开父母怀抱的宝宝们,在幼儿园会遭遇各种不适,还不太会表达的宝贝只能用歇斯底里的哭闹来宣泄情绪,这让爸妈既心疼不已又手足无措。
看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委屈的小表情,你是不是总忍不住想问,“宝贝,是不是受欺负了?”“今天表现好不好啊”……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暗示,并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经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温馨小贴士:“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磨合,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2、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的厉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回到家家长们忍不住要问,“今天又哭了吗?”
温馨小贴士:入园前,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会用哭闹等一些方式来抗拒。但其实爸爸妈妈们离开之后,宝贝们表现都非常好,丰富的集体活动占据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渐帮孩子适应分离焦虑。当妈妈问“今天哭了吗?”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表现出委屈甚至哭闹。妈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着“只要哭闹妈妈就会心软”,这样孩子就更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所以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正面积极面对,可以表扬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妈妈相信你明天会更好的!”
3、不要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们还不适应,经常会有委屈不高兴的表现,孩子不会表达,家长往往会有各种猜测,会自然而然的想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温馨小贴士:对于新建立的集体环境,有新的规则,老师会在孩子适应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常规的培养。家长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各种事情的借口,或者会让孩子有负担,缺乏自信,应该鼓励孩子多和老师交流,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名热情的听众。
4、不要问:你今天表现好不好呀?
孩子刚入园,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很好奇,同时又担心孩子调皮,总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乖不乖?”
温馨小贴士:往往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现如何,经常对家长的回答就是“表现好”“乖”。家长可以多去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了?”,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具体的引导。
5、不要问: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
“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也是爸爸妈妈们经常问宝贝的问题。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对于老师和小朋友都是陌生的,从认识到成为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来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伙伴,不妨换种提问的方式:“今天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或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班上的趣事,让孩子对好朋友逐渐的形成概念,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期待。
6、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总愿意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了吗?”“你学会老师今天教的儿歌了吗?”
温馨小贴士:这么小的孩子,要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太难了!不要去挑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要给孩子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7、不要问:老师喜欢你吗?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
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不仅会担心孩子适应的如何,同时也会担心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孩子的嘴来了解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
温馨小贴士: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对“喜欢”的概念还不太懂,又怎么辨别呢?这其实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幼儿园的老师会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个孩子,家长要给予充分信任,才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8、不要问: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呀?吃饱了吗?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担心孩子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且没有良好的独立进餐能力,就会经常问孩子“你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情绪肯定不好,必然影响食欲。老师会逐渐的帮助孩子独立,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也会细心观察孩子,更会适当的帮助孩子进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
9、不要问: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的焦虑往往不低于孩子,当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就急于问孩子“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开始上学,对学校的一切大多带有敌视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宝宝的回答是负面的,那对他上学的情绪肯定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以幼儿园正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提早接受和适应幼儿园生活。
10、不要问:你喜欢哪个老师呀?哪个老师带你玩了?
孩子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第一次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家人的照顾,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能否喜欢老师,对老师产生依恋关系。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时,因为幼儿园的人和物取代了自己的家人,孩子对幼儿园所有的事物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如果家长一直强调她喜欢哪个老师,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的跟喜欢的老师在一起,孩子就不愿和其他的老师接触。
今天,孩子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熬制山楂酱活动。大家围在桌旁,静静看着炊事员叔叔的操作。
炊事员往已经加热好的锅里放了一点水,思雨立刻说:“什么味道啊,好难闻!”有的孩子也跟着捂鼻子,或者咯咯笑,活动似乎被这一句话搅乱了。
我没有批评思雨,而是请孩子们仔细闻闻,认真观察,猜猜到底是什么味道?
思雨自己首先找到答案,是水倒到加热后的锅里后产生的味道,非常轻微,而随之而来的糖加到水里熬制后的味道有一点点刺鼻。这说明物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虽然化学原理孩子们不懂,但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孩子们找到了自己能理解的比较正确的答案。
当孩子们明白后,我又趁机向孩子们提出“熬制一会后,再问问,味道还会有什么变化?除了味道,山楂还会有其他变化吗?”等问题让幼儿思考,帮助孩子从偶发事件中梳理提升经验。活动在不断的观察、提问、猜想、验证总结过程中逐步进行。
通过这次偶发事件,我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在活动前充分备课,不光是备教材,要掌握提问的技巧,还要备孩子,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提问,适时引导支持孩子探究,把握活动节奏,完成活动目标。
真正做到“深入”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基础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
拓展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
要把教材中的要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并且要备孩子,充分掌握本班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及需要。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当教师发现幼儿的观察行为超乎预料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阻止,而要通过询问等方式与幼儿沟通,以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在孩子们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要善待幼儿的“小插曲”,巧妙地引导,以恰当的方式支持幼儿的观察。在偶发事件发生时,不急躁,不断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是一个求快的社会,好多事都在追求速度,但停下来回头看看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们现在吃的很多东西,相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滋味、营养却不如以前了。
于是,很多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层出不穷。讲究的人们,开始寻觅没上过化肥、没用过农药的原生态蔬菜。散养的猪、鸡,散养鸡下的“笨鸡蛋”开始红火起来。由此,我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想到了在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从孩子没出生便“不甘落后”进行教育,出生后更是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尤其对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更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为着力点,并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引以为荣。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这种心理,也不惜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幼儿教育“小学化”上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能不令人担忧吗?
促进发展不是错,但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过早地进行“小学化”知识教育,却是不妥当的。
在自然界中,很多早熟的果子,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往往会过早地腐烂;很多不应时的被“催熟”的蔬菜,虽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吃到口里却是没滋没味。难道我们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早熟的果子和被“催熟”的蔬菜吗?
无从知道三四十天就能长到六七斤,甚至八九斤的鸡鸭们的心情,却能看到很多孩子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行为和表情。尽管吃得好,喝得好,但孩子们快乐吗?幸福吗?很信服叶圣陶先生那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觉得,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土地,地温上不来,早浇水是不行的。地温上来了,也是不能频繁浇水的,否则,地温是保不住的。适时浇过水的土地,是要等待几天再细细耕耘的,是要铺好底肥的。匆忙下种不仅违背自然规律,而且想日后丰收也是不可能的。
春天的土地,需要的是等待,是唤醒,是激发,是培养。“枣芽发种棉花”,不到时令过早播下的种子即使发芽也很难适应环境,春天的风儿很容易把它们“带”走。
土地整好了,该下种时下种,就不会有太多的担心,生根时自然会生根,发芽时自然会发芽,到夏天,必然会生机勃勃,到成熟的季节,必然会硕果累累。很喜欢那样的一个场景: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到田间,到地头,到草丛,捉虫,啄石子,啄青草,晒太阳,追逐嬉戏。小鸡们多么快乐啊!长大后的它们,打鸣一定嘹亮,下的蛋一定有营养!
我们在幼儿园,为什么不学学鸡妈妈,把孩子“散养”呢?让孩子多活动,多晒晒太阳,让孩子健康起来;对孩子喜欢的事情,引导他、激发他、培养他,在孩子心里种下快乐和求知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很好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