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个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四种,就是不想回应。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一些恶梦,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就会呼喊“妈妈”,但是妈妈没有回应。这让孩子会感觉“要死了,妈都不会来救我”。
如果你想暂时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儿童的行为习惯:
1.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发现胎儿在肚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吃手指了。婴儿觉得把手举起来,然后还可以放进嘴里,他会非常喜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壮举。
孩子在1岁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嘴里去试探。有的家长很紧张,其实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处在全然的觉知当中的,只要他们不被打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只要保证周边的环境安全卫生,就尽量让孩子们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岁之后,它还要吃手指,那怎么办?答案还是:不作为,就让他吃。有可能是因为口欲期尚未探索够,有可能是通过吃手指弥补对母乳不够的缺憾。无论什么原因,我们只能深深的允许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别的孩子行动得晚,那是因为你的孩子有独特的特点,不要把他纠正成流水线产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呵护的,而不是去改变。
2.怎样让孩子避免危险?
只有我们体验过了,我们的智力才会发展。我爸爸对我很好的一点就是爸爸很少用结论吓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时候跟他一起钉钉子,刨木头,这些看似危险的动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忆。
孩子天然地处在觉知当中,他不会有事没事把自己弄伤了。比如小孩爱玩刀,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达到伤害的临界状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种感觉。有过刀子体验的孩子,外出时被绳子缠住,他才会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品去割断绳子,这就是智力发展。而只学习过刀子很危险这个结论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结论,我们的智力是没有发展的,我们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妈妈时刻处在焦虑当中,孩子觉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觉得危险,孩子从小学会了恐惧和制约。
控制就等于扼杀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3.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当时我想的是法律说合同的主体是要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人,怎么跟你定合同呢?怎么跟你定一个交换的条件去执行?这是不合理条约。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
有的妈妈问我,她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4.孩子有了坏习惯怎么办?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要离婚,他说我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离婚,他其实不是没有感情了,就是因为他被压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
家长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我们有多少人是活在焦虑中,就是因为现实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为什么说要信任,因为大家看一下这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不懂得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就是你永远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当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当父母强迫孩子遵照父母规划的道路前行时,亲子关系往往会出现问题,而家庭的和谐也会遭到破坏。
你说的话远没有亲子关系更重要
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心理学中一直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必先改善亲子关系。
想要改善亲子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永远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
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就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尽量不要强烈地在乎细节上的对错
很多父母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但事实上,一味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别人孩子适合的道路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这样的观念: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否则孩子长大之后会非常痛苦。
有些孩子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他在大脑里面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他不会尊重少数人以及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上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对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总用对错来分析。
抽象的道理对于孩子是强大的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孩子愿意相信他们。
这中间问题的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还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错误往往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恰恰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只有父母认为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被自己无限度的想象吓到了。
有些痛苦对于生活是重要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肯定会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父母过度的保护以及犯错之后代替承担,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听话、懂事的孩子。如果他长大以后很多体验都没有尝试到,有一些该犯的错误没有犯过,也没有经历过挫败,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说得对,但无意识中还要做一些看起来有点儿不对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他就像养分一样。比如说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师罚站,孩子就会印象深刻,知道这事后面有一个秩序,要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经验对于生活很重要。
孩子的沉默不是对抗
很多时候父母更多的是表达态度,这个态度如果很鲜明、简洁,比如“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做”,就会产生矛盾。在这个情况下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如果总是需要孩子说“是”,就有点儿过于依赖孩子,说明父母内心的安全感、稳定感、和谐很大一部分都希望从孩子的态度里获得,应该说这样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现实生活中,家庭里面的争吵总是因为双方都不认输才会发生,只要有一个认输,争吵就不会继续。比如打架,两个人都要打才行。下棋,两个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双方厮杀就越激烈。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厮杀都无法进行。家庭里也是这样,必须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结束矛盾冲突。孩子并不处于权威的位置。如果建议爸爸妈妈沉默,孩子的位置就显得太高了,所以建议孩子要沉默。
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但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导读:健康的亲子关系比让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尤其在六岁以前。
当下的社会氛围有很强的紧迫感,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生活压力很大。因此家长都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而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劳动部育婴师资高级培训师孟迁提醒家长:其实,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中途的例子特别多。“很多最后有成就的人,起跑线上的表现都是很差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说,这个口号都是站不住脚的。”
专家认为,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热衷源于内心的焦虑:对于孩子的未来没有多大的把握,所以只能靠眼前的优势来获得安全感。怎么“赢在起跑线”上呢?很多家长都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技能上,比如认识多少汉字、会几种才艺等。但“其实童年在技能和知识上的优势对于孩子整个人生的积极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好关系”胜过“好教育”
孟迁表示:在孩子六岁以前,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是亲子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亲子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如果亲子关系不好,你会发现你很难教育孩子,你说的他不爱听不想听,你就没有什么办法;如果亲子关系好,不仅孩子更加合作,也会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学到很多。”专家表示:亲子关系中,“平等”和“沟通”最重要。
平等:平等就是“你重要,我也重要”,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体验并学会“平等待人”,将来走出家门,对别人就会不卑不亢,受人尊敬。
协商和沟通:人和人的想法不同是天底下最常见的事情,相同是偶然的,不同是常态,那么如何处理不同,就需要沟通和协商。“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沟通,如果孩子在一个有效沟通的家庭中长大,那么孩子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
这个世上,能获得大量财富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如果财富是唯一的标准,那么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孩子如果只学会了升学考试,长大后,只学会了挣钱买房,这样的人生,肯定也是不成功的。
因为他的人生只学会了“有用”。而那些看上去“无用”的教育,去远行、去读诗、去游泳等等,却让生命有更大程度的愉悦。
当满地都是六便士时,那些学了“无用”教育的孩子,还能够抬头看见月亮,并充分体会看见月亮的愉悦。
内心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进了社会自然不会内心跌跌撞撞,鲁鲁莽莽。
有人问冯唐:“成长道路上,你最感恩母亲的是什么?”
冯唐回答:“没强迫我做过任何事情。”想了想又说:“作为母亲,她很成功。如果要给她打分,我打满分!”
同样,如果有人问我:“明明,你给你妈打多少分?”
我会回答:“比冯唐的妈妈多1分就行了,多给1分,让她骄傲!”
让孩子过得快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不流于俗的人,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一个敢于跳出规则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
在网上,看到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孩子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还有古文、钢琴、游泳、英语、拉丁舞等九种课外学习。
孩子妈妈说:“我的每个安排都是有目的,跆拳道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
三句话,离不开“有用”、“目的”,这脑袋是被马云挤了吧。
难道马云这样才叫成功,我这样的小混蛋就不叫成功?其实孩子不愿意,不感兴趣,花多少钱,也没多大用,也许小p孩就想满地打滚呢,那就让他满地打滚好了。
孩子最可爱的样子,就是一身臭汗,虎头虎脑,非给他搞成一个小外交官,还是驻沙特阿拉伯的,合适吗?
说什么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哪有什么起跑线,不过是一场奔赴死亡的旅行罢了。
孩子从来不需要相似的人生,行万里路永远比读万卷书有趣,学那些“无用”的,孩子感兴趣的玩意,永远比安排来的教育,带来的美好体验更多,也能使生命得到足够的乐趣和享受。
我们如此沸腾的生活,还是非常可笑的。鼓捣大家头破血流买学区房,报各种培训班,这不叫教育。
培养出一堆“实用主义”的孩子,长大后热衷蝇头小利,贪慕虚荣,然后继续头破血流买学区房,这也不叫大国崛起。
人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来的,更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谁说不是呢!
据《现代健康报》报道,常听有些家长训斥孩子:“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也常听到父母这样夸自己的孩子:“你真聪明,一会儿就把作业做完了。”这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前者是把孩子看死了,极易挫伤孩子的情感,泯灭孩子的聪明才智。后者把本来是勤奋的成果说成是天资的功劳,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浮躁的作风。
我们说孩子天资聪明,说的是天分,其实孩子的成绩主要是勤奋劳动取得,不能都归功于天资。有句古话叫“笨鸟先飞”,实际上它是一句自勉的话,让后人理解反了。
先飞的鸟,它不怕风险,具有挑战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孩子应该具有的。人的智商本来相差不多,“笨”,大多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据介绍,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们选择412名11岁的儿童进行了六次实验发现:那些被誉为聪明的孩子恰恰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将好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不愿再努力选择新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被夸奖学习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则富有持久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智力及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从而更愿意承担风险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所以,在评价孩子时,决不能用先天来否定后天。要明白,肯努力是一个最可贵的心理素质,有了它,所产生的动力就会无穷无尽。教会孩子发奋,教会孩子百折不挠地钻研,这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家长育儿心得:尊重比爱更重要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家然宝贝转眼就到上小学的年纪了,作为一位有了六年教龄的妈妈,教育孩子,我认为尊重比爱更重要,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
身教胜于言传。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女儿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看的没完没了,我就纠正她,她马上就反驳我说:“你不也是天天看手机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眼睛也要看坏的。”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议。
相信孩子,你能行。我家然宝从两岁多时就喜欢动手手工制作,我就给她提供材料,给她尽可能多的帮助,不限制她撕啊贴啊剪啊,只是正确引导她要安全使用剪刀。有时候,看她煞有介事地做成一个虽然不很精彩的“作品”,沾沾自喜地给我们看,神情中充满了自豪。而且她还喜欢帮大人摘菜,自己洗内衣洗袜子,洗水果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等,我们都鼓励她自己去做,而且对她的工作成果都大加赞赏,表示感谢,虽然做的效率不高但是很是锻炼孩子的条理性,看到孩子敢于动手去做并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尊重,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么做才是对的,怎么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同,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