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的意义何在? 如何开启儿童阅读之门?
第一,亲子阅读是幼儿多种能力与人格塑造的摇篮
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有这样一段话:“家庭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著名作家冰心曾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诠释了童年对人一生的重要,她说:“小姑娘是大姑娘的缩影。”童年将决定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时期和谁一起度过,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性格与习惯,都会深深地铬在他的身上。
我们常常惊叹动物的速成。和动物相比,人类的童年确实是太漫长了。人类需要一个那么长的童年,除了因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动物,我们比其他物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世界,学习越来越复杂、不断变化着的生存手段之外,还因为儿童需要训练多种对于人类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想象力、合作力、独立思考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密不可分。带过孩子的都有这个体会,孩子只要是醒着的时候,总是动感十足,似乎一刻也停不住,因为他渴望了解这个世界。
第二,亲子阅读让孩子感受多种情感,化解情感困惑
通过绘本,我们能展示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能看到美与丑,善与恶,能带给他们新奇和有趣。重视亲子阅读的家长会有这个体会,很多矛盾与情感纠结通过给孩子讲绘本会自然化解,很多绘本故事会让孩子看到自己。
比如,在《逃家小兔》里,通过游戏般的画面,让孩子发现这个小兔和他一样想着离家出走。但是不管逃到哪里,妈妈都会快乐地追上它。看似严肃和沉重的主题,却没有沉甸甸的说教,没有吓唬,只有爱,让孩子感到,妈妈的爱是自由的阳光,不管孩子走到哪里,这道阳光都会追赶着他。我特别喜欢故事中的结尾,当小兔说:“我不如就待在这,当你的小宝贝吧。”我想,所有的妈妈听到这一声“我不如就待在这,当你的小宝贝吧。”心一定早就化了。
第三,游戏和阅读才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伴侣
经常会有家长问我,想象力、合作能力,独立思考等能力该如何从小培养呢?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阅读是他们获得这些能力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发达国家,把游戏与阅读作为幼儿期最重要的活动。并将“游戏与阅读”定位为“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伴侣。”
我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位,我把游戏称为体能与灵敏度培养,把阅读称为智能与情操培养。这两者在幼儿的成长中缺一不可。
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有了一个好身体,又有一个灵活的头脑以及优秀的情操,还愁什么呢?
第四,亲子阅读,让孩子情感丰富,内心强大
我认识一对夫妇,他们的女儿在上初中前,每晚都是在父母的故事声中入睡的。这份心灵的养料实在是太足了,足得让她能承受各种压力,让她表面上看起来柔柔弱弱,内心却无比坚强。当时,我实在太年轻了,我无法理解这份厚礼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一直到前几年,我看到这个女孩在突发事件前的抗压能力,才羞愧于自己以前对亲子阅读理解得实在太肤浅了。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孩,现在是国内某家知名媒体的主任记者。
第五,亲子阅读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渴望知识
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家长以孩子识字量多少来衡量他的智力是否过人。把识字当作了学龄前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理由是识字越多阅读能力就越强,阅读能力越强语文水平就越高。
这样的误导往往会让很多家长迷惑。迷惑的原因在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三四岁以后确实对认字发生了兴趣,他们害怕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可能会耽误了孩子后面的学习。其实这只是孩子进入了符号敏感期,在幼儿的眼里,这些文字只不过是一些符号而已。如果我们以为这就是孩子识字期的开始,让孩子提前进入“小学期”,那是一件非常糟糕的决定。
这些所谓的提前识字,进入小学后不但要进行重复学习,有的则要进行纠误学习,因为小学老师喜欢的是一张白纸,之前有人在上面错误输入的信息将要耗费很多精力去清除或纠误。这种清除或纠误,最伤的还是孩子。所以,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老师曾沉痛地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比砒霜还要毒。”
特别要提醒的是,幼儿的腕关节还处于发育中,不适合长时间握笔,幼儿的有意注意力时间也很短,越小的孩子有意注意力的时间就越短。这些生理上的因素都不适合幼儿进入识字和写字。
当孩子进入符号敏感期后,家长只要让孩子“浅尝辄止”就可以了。让他明白,中国汉字很有趣,它是今后学习各种本领的金钥匙,只有手握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一扇扇学习的窗户。让他了解一些有趣的汉字的识字知识也是可以的。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家长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其实,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有这种“将来一定要认识很多很多字,自己就能看好看的书了。”这样的学习欲望。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孩子提前识字,把他在学龄前游戏和阅读的宝贵时间排挤掉。识字,只是工具,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手执这个工具的人。
第六,亲子阅读,让孩子养成读书好习惯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最犯忌的是功利心太强。比如通过一本绘本,非要让孩子对数学或作文很感兴趣,或是对英语和识字很感兴趣。孩子是很纯净的,他们不会做假。喜欢就会一遍遍地看,不喜欢就会扔在一边。
我了解到,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是生生地被父母的功利心给恶心掉的。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一旦发现,你让他看这本书是为了让他学数学或作文,带有很强的教育目标性,他的内心马上就会设起一道防线。所以,大凡说教太强的绘本最后都不会有太多的小读者。绘本不是教科书,好的绘本,要么有趣,要么让人感动,要么新奇,要么让人浮想联翩……总之,带有很强的教育痕迹的绘本是不会太受小读者喜爱的。我一直认为,好的绘本,不但孩子喜欢,大人也会喜欢的。回想我和儿子的亲子阅读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流泪,一起大笑,一起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
家长必知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很多父亲就觉得没自己的事,认为那只是孩子和母亲的事。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妈妈陪孩子读书,却很少见父亲陪孩子读书的。当然,按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孩子小的时候,大多由母亲带着,而父亲通常要出去赚钱,因而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亲子阅读中来。
实际上,亲子阅读,并不仅仅是指母子或父子之间的阅读,而是指全家一齐参与的阅读。而且有研究表明,父母共同参与到亲子阅读中,对孩子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专家曾调查了近百个家庭,最后得出结论:在幼儿最初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超过了母亲。调查发现,虽然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母亲,而且和母亲的交流也最多,但幼儿有喜欢模仿的特性,他们通过模仿父亲的语言,可以掌握更多的词汇。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通过父亲掌握的词汇越多,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越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专家们认为,幼儿在刚刚开始学习语言时,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限,但母亲的“喋喋不休”,超出了他们模仿的能力,所以他们转而将目光转向父亲,从“少言”的父亲那里去学习语言了。不过,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功能开始增强,母亲的“喋喋不休”也就起到了作用。
也许是因为在亲子阅读中,孩子长期和母亲一起,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收效甚微。如果父亲也参与进来的话,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新鲜感,进而刺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所以说,不管父亲多忙,都希望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阅读。如果实在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抽不出时间,那也要在周六周日带孩子出去游玩的时候,抽空陪他们读上几页。
亲子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就是一种,而且书店和图书馆的图书很多,阅读氛围浓厚,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更有帮助。通常在一些大的书店和图书馆,都有童书专区。所以父亲不妨在周末的时候,放下手里的工作,带着孩子去大型书店和图书馆逛逛,这样在享受周末时光的同时,也给亲子阅读创造机会。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家长们正面临着空前的、史无前例的、严峻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是一层,子女们是一层,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独生子女家庭,就只有父母一层,一个孩子形不成一层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关系。
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
独生子女摔倒后,就会哭,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起去扶他。但这不是因为孩子摔疼而哭的,是孩子看到家长惊慌的样子吓哭的。你不扶他,他就不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会养成“娇气”。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个孩子摔倒了,当父母的不一定会顾得过来去扶他,他就不会依赖别人,自己就会站起来。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什么事都要依靠自己的好习惯。
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是让着孩子的。做家长的不跟孩子一般见识,有的孩子打大人时,大人却不敢打孩子;玩游戏时,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送到身边。不喜欢的东西,家长就不让它出现在孩子面前等等。这些使孩子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什么都要是第一、不能吃亏的思想。独生子女长大后到学校或走上社会就很有可能“吃不开”。因为离开了家庭后,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让着他们。他们一旦遇到挫折时,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变了,受不了,甚至厌学或讨厌社会。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在适当时候“跟孩子一般见识”,扮演兄弟姐妹的角色,故意跟孩子抢东西。孩子打父母,父母也要打孩子。让孩子从小认识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否则孩子成长不起来。
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过责任,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的责任感又如何产生呢?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非常不习惯,千方百计地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的培养和锻炼。
如今的家庭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出错,很难有改正的机会。过去有些人老大没教育好,接受了教训,老二就可以教育好,现在没有这种机会了。孩子幼儿阶段没教育好,到小学阶段再来补救的话,效果就差远了。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它的规律和特点。
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
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把孩子的要求分成两类:一是合理的要求,二是不合理的要求。好孩子不能养成任性,任性的孩子都是父母娇惯的。
家长的刀子嘴、豆腐心是最坏的教育方法,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破坏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造成了孩子的任性、依赖和无能。还说明了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是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二、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裕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富裕阶段。
我国有句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们知道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困境。而有些家长,给小孩子很多的钱,孩子拿着钱怎么能好好学习呢?这些家长们还说我给孩子这么多钱了,他都不好好学习。这是拿钱买孩子学习,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好孩子。大家应该明白,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能吸引孩子们学习的东西。做父母的应该认识到,“钱”离学习远,离吃喝玩乐近。给孩子很多的钱等于把孩子引向了吃喝玩乐的企图。等孩子长大后就不会挣钱,只会花钱。因为钱都父母给的,没有了可以向父母再要。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更是十分危险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很多贵重的玩具,可孩子们却不喜欢玩。他们对沙子、泥、水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没有价值观,贵重玩具不适合孩子们玩,而水、泥和沙子等更能让孩子们随着他们的意愿移动、变化,使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玩。
由于独生子女和家长素质等原因,我们的许多家庭都变成了“家庭特区”、“家庭温室”。家庭与社会温差太大,在家里对孩子实行的是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孩子根本没有多少自主自立的机会,当然他也就没办法长大。家长实际上是“不允许孩子长大”。家长在生活上过分迁就孩子,骑名牌自行车,穿名牌衣服,不停地给零花钱,搞“超水平消费”等,这些都引导孩子向吃喝玩乐方面迅速发展。结果使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滞后,消费欲望则极大地膨胀起来,挣钱的本事没学来,花钱的能耐却比家长还大。
做家长的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摆阔,要适当装穷。早先那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错误的,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钱包越鼓,家长们的知识也应该越多。家长不应该越位,有责任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但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贪婪和虚荣心。为孩子的成长敢于“奉献”是好的,但不能当“奴隶”。为孩子敢于“奉献”与给孩子当“奴隶”不是一回事,两个概念混淆了,就会毁掉孩子和家长。
已经做了父母而准备不足的人必须赶快补课,刻不容缓,因为你不能对孩子说:“孩子啊,你慢些长,等等我,我正在学习怎么样做父母。”
三、当今是信息封闭转向信息开放的年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孩子们有很多的知识来源,。孩子们的小脑袋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知识,导致孩子们不爱学习。老师的课讲的再好,也比不过说评书的,内容再精彩也比不过“小燕子”。这不能怪孩子们厌学,因为有更吸引孩子们的东西在与学校和老师争夺孩子们的注意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逼孩子学,就是打孩子,造成一些孩子离家出走。现在的年代,要求家长学会比广播、电视、互联网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一门很高的艺术。表面上看,电视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其实这只是小事,关键是电视卡通片之类的都是图像思维,孩子们经常看这种带画片的东西,就养成了没有画片的书不爱看。因为上学以后尤其是初中高中,书本上不是字体就是公式,都是抽象的东西,孩子们就不爱学,感到学习可怕,枯燥乏味,没有画片那样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对这种畸形发展,电视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时间的看电视,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因为看电视既不需动手,也不需要动口,只要用眼睛耳朵就行。电视培育了孩子一种虚拟的生活态度,就是喜欢看别人怎么活,让别人替自己活着,而不是自己亲身去创造生活,这必然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弱化了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电视又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们的娱乐心理和性意识。电视为了俘获观众,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好看”,里面充满了娱乐,并打破了成人与孩子的界限。有些话成人可以背着孩子说,电视不管那一套,什么都说,大量泄露了成人的秘密。孩子很早就听到许多他们不该听到的话,看到了许多他们不该看到的镜头。可见,单从负面作用来看,电视同时做了两件坏事:既让孩子长不大,又促使孩子畸形发育。
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特别是走向社会,就会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与人无法交流,遇事没有办法,总是喜欢退回到自我的世界中去。
四、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从让孩子们谋生转为全民望子成龙阶段。原来只要找个能吃饱饭的“饭碗”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家长们要保持心态平和。原来都是家长跟着学校跑,让孩子们听老师的话,现在是家长们从后勤服务型向全方位辅导型转变。很多家长都帮老师给孩子们听写生字,检查作业,成了“二老师”。孩子做完作业,家长还会让孩子做另外的辅导题。孩子做的多,做的快也玩不成,就会边玩边做题,这样孩子们能学习好吗?孩子们应当比大人们玩的时间更长些才对,家长逼着学,看着学,这都是不对的。
很多家长都已经把对学校的附属性转向了自由性,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跟着学校跑。因为学校是集体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只有家长才能做到这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学校,尊重老师,不拆学校老师的台,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孩子的前途是家长的事,学校和老师只是“铁路警察”,只管孩子一生中某个阶段的教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生老师。
许多家长都特别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它对孩子的未来作用很大。那么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学校教育的水平决定的吗?不一定,应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教育决定的。因为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心理状况,而学习心理在学习的各种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真正有效的配合?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学校有意无意迫使家长当“学习辅导员”和“监工”,势必造成家长的角色混乱,最后“助教”没当好,家长也没当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表面的“一致”而实际上的分裂。家长最主要的优势是亲情,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不能做对于家长是外行的事──学习,学习这方面是学校在起导向作用的。
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
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响一代人。那些优秀的家长,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证隔辈人成才。因为他建立了好的家风,好的家教传统。所以,家庭教育将影响家庭的未来,不可不慎。
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层面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缺陷。作为父母更是肩负着重要责任,教育方法若不得当,将会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造成伤害。
孩子在入学以前,生理在成长和发育的同时,心理也由幼稚趋向萌芽阶段,人格也缓缓在形成之中,这时正是孩子人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父母必须付出足够的爱心,耐心引导和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在上学以后,虽然有大半时间在学校,但是也有很长时间过着家庭生活。亲子之间的互动沟通、家庭氛围及生活起居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重要因素。这时,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来做:
1、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
依据人类心理学,任何人人格上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尊重,小孩更是如此。所以父母对于子女的言语,要温和而客气,还有要尽量顾及孩子的颜面,不能有侮辱的口气。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不可以践踏孩子的人格,应尽量选择批评和教导,而不是粗暴的处罚。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亲近而无所不谈,彼此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应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相互的谈话中应保持和谐的气氛。只要孩子说出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在作出适当的教育之后,应该加以原谅。父母在孩子犯错以后对孩子的批评或是责罚,点到为止即可。因为过度的责罚,容易导致子女的隐瞒说谎,就此阻断了父母和子女沟通的渠道。
2、父母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孩子
父母要让子女知道,父母亲是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没有隐瞒的必要,要能够无所不谈,坦然面对。父母要用真诚的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心和关怀。鼓舞的口气、拥抱的行动,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适时得去安慰和鼓励。当孩子取得成功时,要跟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3、父母要善用教育技巧来引导孩子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最需要父母的指导和爱心。父母应该多看看教育类的书籍或是相关的文章,懂得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技巧,根据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巧妙的运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父母要腾出一些自己的时间,用爱心去教导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改变,是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变化的。父母需要放下自己急躁的内心,耐心的等待就好。
4、父母要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有可能会因为作出错误的决定而导致失败。在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急于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先和孩子共同找到失败的原因。
所有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一定要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增长孩子的见识,积累孩子的经验。因为这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比抽象和空洞的说教更为有用。
有些父母当孩子遇到困难的的时候,就立刻伸手帮孩子去做,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孩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自己亲身体验,独自解决。而孩子在遭遇失败后的挫折教育,也是孩子在成长中的重要一课。
5、父母要深切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内心的需求,必须通过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才能了解,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渠道一定要畅通。父母亲可以在日常中多跟孩子在一起玩耍,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也要经常跟孩子聊天,看看孩子内心都需要什么。这是父母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依据,也是亲子之间联系的纽带。
父母跟孩子沟通时语气要温和,态度却一定要坚定。有时可以尝试像朋友一样的谈话方式,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在跟孩子谈话的过程中,应尽量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因为这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会使孩子排斥跟父母进一步的沟通。
有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任务时,孩子会为了逃避负担,向父母讨价还价,要求减少一定的任务量,此刻父母应衡量任务的性质和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合理得诉求可以接受,但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让步,以免孩子养成得寸进尺的坏习惯。
6、父母要矫正孩子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当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违背社会道德和一般行为规范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阻止孩子的行为并且对孩子行为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不良行为逐渐消失。
有些孩子说话常常口无遮拦,话一出口往往会得罪很多人,这种说话太过随意的方式一定要行进纠正。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其以后的说话显得有分寸,有气质。
当孩子的言行举止表现良好时,父母应及时加以赞扬,这样会使孩子更愿意表现出自己良性的行为,然后通过慢慢的引导,使孩子形成良性的习惯。
7、父母不要强迫孩子进行学习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更加注重孩子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习成为孩子发自内心的需求。而强迫性的学习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外,父母自己也应该对孩子做出表率,比如跟孩子一起在图书馆进行阅读。这样收到的效果远超把孩子关到家里学习不许出去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