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高情绪智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你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会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
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探讨的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情绪智力呢?
专家们把它定义为四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二是运用情感进行思考的能力;三是理解和分析情感并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方面的能力;四是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其实,这个定义强调了情感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人更加聪明。那么怎么样来促进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幼儿的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时候孩子的哭泣都要想方设法立即进行解决,不能让孩子过长时间地哭泣,因此最好的状态是希望小孩子能总是保持微笑。其实,这恰恰不利于孩子的情绪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失去了表达除了喜悦这种感情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感情。
毋容置疑,在孩子不能说话之前,哭泣往往很自然地充当了语言的功能。比如孩子需要某样东西,但是他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就通过哭泣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幼儿饿了,他会哭;感觉很热,也会哭。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学会说话之后,哭泣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功能,变成了另一种表达需要的工具。比如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街上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玩具,嚷着要买。但是玩具的价钱贵得离谱,因此男孩的父母都不愿意给孩子买。于是,这个男孩哇哇大哭起来。这个时候,一般的父母会怎么做呢?表现得最多的行为就是安慰孩子,叫孩子别哭,哄孩子或者父母干脆狠下心来,将玩具买了,以此让孩子破涕为笑。其实,这极其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的表达和情绪智力的发展。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误解:那就是哭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按理说,这个时候这名男孩子应该感到一种挫折,为表达挫折这种感情而进行哭泣。所以,对待刚才男孩的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学会置之不理,态度强硬,让其尽情地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要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监视孩子的行为。直到孩子止住哭声了,才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这样,让孩子明白哭只是一中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已,而不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同时,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是充满了喜怒哀乐的,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要教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智力很强调情绪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促进其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情绪调节方法的介绍上,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孩子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其中,通过举孩子身上或者身边的例子来教会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使用得十分广泛。比如要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方法中的合理情绪化法。合理化情绪法的核心观点就是个人对一个事情产生的情绪不是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由这个人对该事情的解释引起的。如果直接给孩子这样讲,孩子肯定不会明白。那么,就可以通过举例子来说明这种情绪调节方法。假设你的女儿念幼儿园的文静今天早上睡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被老师当众批评了,觉得心里很难过,因为感觉在小伙伴前丢了面子。这个时候你怎么样去教会孩子使用合理情绪化法去调节她的情绪呢?作为父母,你就应该给她讲明这样一个道理:你难过的原因是你迟到后被老师批评了。那你要想一下,这其实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上课要守时。否则,你就会在同学们面前被老师批评。所以,不要再难过了,以后不再睡懒觉,不再上课迟到了,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通过这样来逐步引导孩子,加上你的耐心和恒心,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去调节自己的情绪问题。因此,其它情绪调节的方法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总之,提高情绪智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你能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孩子的情绪智力一定会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
导读:餐前叫孩子帮着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绍即将上桌的菜是其最喜爱者送的,营养和味道如何之类。当然,孩子思想幼稚,光靠这种方法可能难达目的。必要时可带他去走一走,使之精神愉悦,再行进餐,则会食欲大增。千万不可在餐前大声呵斥、责骂。因此举对其情绪有极大的破坏性,哪怕刚有一点因腹内空空而生的生理性食欲,也会因此而荡然无存。孩子自然会在极坏情绪中拒食了。
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这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更为重要。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厌食、挑食、偏食、拒食儿童,有近半是因为餐前情绪不良引起的。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食的科学》中强调,孩子从幼儿期到学龄期,智力发生了一个飞跃。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空腹感与食欲的关系,不再是必然,而是显得十分复杂。因为,在这两个生理环节之间,已掺杂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可能是空腹时不一定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饱后对所喜食物继续吃。他们的吃,不再是生理性食欲,而是经验性、能动性食欲。所以,孩子的食欲,除其生理本能之外,还需作后天培养。因此,调节其餐前情绪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家庭中影响孩子餐前情绪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种——
单独进餐:忙于事业和情感的年轻父母,不时或经常让孩子单独进餐。独生子女在单元房中独玩,已是冷冷清清,又要单独进餐,更觉少了和谐与热闹,怎不面对电饭煲中的丰盛菜肴而发呆呢?因为,孩子把进餐看得很重要。单独进餐会促使其产生父母对自己生活并不关心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甚至出现负性性格,影响两代人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单独进餐,没有家长的管教和指点,一般都会胡挑乱选,自己认为好吃的吃一点,其它的菜肴营养再丰富也不会问津;或者吃一点、玩一阵,有的干脆把饭菜倒掉一些而谎称自己吃了;当然,饭前洗手细嚼慢咽之类的卫生训诫,对这些孩子更如耳边风,少有遵循者。
情寄他事: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正在看书、游戏、生气之类,其精神尚处在紧张状态,情寄他事而一时无法摆脱,根本不想吃饭。这并非其有意克制食欲,而是精神作用从根本上切断了空腹与食欲的生理联系。这时的家长,应该在察颜观色中去了解其真正的心态,用适当的言行把其注意力转向吃饭的事情上。譬如,餐前叫孩子帮着抹桌、端羹、拌佐料,或者介绍即将上桌的菜是其最喜爱者送的,营养和味道如何之类。当然,孩子思想幼稚,光靠这种方法可能难达目的。必要时可带他去走一走,使之精神愉悦,再行进餐,则会食欲大增。千万不可在餐前大声呵斥、责骂。因此举对其情绪有极大的破坏性,哪怕刚有一点因腹内空空而生的生理性食欲,也会因此而荡然无存。孩子自然会在极坏情绪中拒食了。
导读: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开始学习模仿成人,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进食时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反抗行为日益明显。
曾几何时,那个父母怀抱里嗷嗷待哺的小宝宝会自己用小勺吃饭了,并且摇摇晃晃地迈出了第一步,宝宝长大了,父母是多么的欣喜。随着宝宝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也越发强烈,宝宝开始起草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地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面对变得“难搞”的宝宝,父母难免不知所措,心里还有些许失落和担忧。其实,这是每一个宝宝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本版特邀专家支招,并请有经验的父母谈心得,帮助您从容地应对宝宝的第一反抗期。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
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三年里,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变化。因此如何让宝宝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反抗现象是儿童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儿童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象力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只要儿童的行为不具伤害性,成年人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宝宝的行为。如果成年人仍然用对待新生儿一样的养育方式对待反抗期的宝宝,强迫宝宝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采取打骂、恐吓手段对待宝宝,那这些宝宝就会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国内外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宝宝反抗现象过分抑制,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
反抗期的宝宝什么样
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开始学习模仿成人,能够独立行走,独立进食时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反抗行为日益明显。常常表现为与成人持对立态度:你说这种东西不能碰,他却偏要去碰碰、摸摸;你说吃蔬菜有营养要多吃,他却偏不吃。经常是你说你的,他做他的,甚至还与大人顶嘴。进入这个“非常时期”,你能听到宝宝说的最多的一个字眼就是“不……”
处理和调整宝宝反抗情绪的方法
当宝宝处于第一反抗期时,尤其需要家长的耐心疏导,要引导和教育宝宝认识他们尚不熟悉的世界,要学会表扬宝宝和善意批评宝宝,使宝宝的身心得以正常发育。
当我们的宝宝发脾气时,作为家长应该首先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让宝宝能够发泄出来,比如说大声叫喊。然后我们及时地了解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等宝宝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再跟宝宝讲道理,并且告诉他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做法是不对的,以后当宝宝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应该及时地告诉妈妈或者爸爸,让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运用转移法,家长可以做些奇怪的举止,例如突然把电灯关掉又打开,以此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的脾气便发不起来了。因为宝宝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容易注意力转移。当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宝宝发脾气的原因时可以采取这个方法。
带宝宝外出,如果他突然发脾气吵闹,你就静静的把他带到车子里或洗手间去,等吵闹平息后,再带回原处。
宝宝做出了你不喜欢的举动时,先要看他做的程度如何,如果只是无理取闹,或者不会伤害到身体,就不要理他,等他自然平息。孩子太吵的时候,你压低声音和他说悄悄话,他就会停下来听。
当宝宝作出令人讨厌的表现时做家长的干脆不理他,也不做出任何反应,既不看他也不理他,装作正在干自已的事情,一副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这样宝宝自己就会平息下来。因为处于反抗期的宝宝有的时候作出些奇怪的举动只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因此当您的宝宝作出这样的举动时,家长就要考虑一下是否忽略了他。
当宝宝在你拒绝了他的要求后纠缠不休时,你不要没完没了地说服他,你可坚持用一句简单的话重复回答他,直到他听话为止。
在宝宝改正他的行为后,你应立即注意他,并及时表扬。闹得太不像话时,可让宝宝自己单独呆几分钟,当他安静下来时家长再进行安抚。
如何安抚宝宝的怒气
把宝宝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使他平静,然后打些比方来表示你有多么喜欢他,例如说:“我好喜欢你哦,我的喜欢有花那么大……有房子那么大……有天空那么大……”你要越说越大,还要孩子一起帮忙想出更大的东西。
对着宝宝的耳朵说悄悄话,通常可使他停止哭叫;若你能想出一些更好的话来,说不定孩子听了心情会变得很愉快。
告诉宝宝,他肚子里面装有一个叫做“笑”的东西,如果让它跑出来就会转变成格格的笑。这招通常会使他忘了发怒,真的格格地笑出声来。
帮宝宝发泄怒气
我们可以为宝宝设计个沙袋或者大沙包,让他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等宝宝发泄完后再询问他发怒的原因。
可以让宝宝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比如说让他很大声的数数,或者播放段节奏比较快的舞曲让宝宝在随着节奏舞动的过程中发泄怒气。或者让宝宝自己画张画来表现心中的不满等等。
和宝宝讨论他为何生气的原因,若只是因为不能称心如意而生气,就要劝他忍耐,要宽宏大量,肯为别人着想。家长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宝宝沟通,设法让宝宝说出使他生气的事情,并建议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愤怒,譬如教他说一些你认为可以接受的表示愤怒的字眼。
如何平息争吵局面
让争吵的宝宝们做深呼吸,并让每个宝宝心平气和地说明争吵的理由,然后请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他们会很乐于接受这个建议。
让两个打架的宝宝相互拥抱对方。这样他们再想打架时就会多考虑一下,因为没有人喜欢去抱住正在跟他呕气的人。宝宝打架时,你可以走出屋子,或到浴室去避开一下,跟处理发脾气的宝宝一样,没有观众往往就没有劲再打下去。
要宝宝自己说说有什么解决纷争的办法,即使他们的办法行不通,也可以缓和一下局面,让他们去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要两个吵架的宝宝,面对面地坐在房间相对的两个角落里,让他们互相商量,通常能使他们讲和。或要每个宝宝说出一项他认为对方具有的长处,互相称赞一番便能结束争吵。
把引起争执的东西拿走或把宝宝分开,也能促使他们和解。
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宝宝平稳度过反抗期
家庭环境是宝宝个性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宝宝的精神进行熏陶。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气氛是宝宝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宝宝的世界应当由爱、温存、体贴关怀和欢乐组成。家庭成员对宝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一致。尤其是老人们跟年轻的父母之间的教育观要协调一致,由于老人们的“隔辈疼”往往使我们的宝宝容易钻空子,在父母和爷爷奶奶面前的表现不一致,而导致反抗期的表现更加突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沟通,教育观点要保持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活理念、态度以及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反抗期并不可怕,只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引导方法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一定会使您的宝宝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0-12个月宝宝“情绪与交流能力”发展参考指标
第一周
·喜欢妈妈做伴,对妈妈的声音感到安心。
·靠近他的脸20~25厘米时,他会注视你的脸。
·不高兴或不舒服时,会哭泣。
·兴奋的时候,会舞动手脚。
第一个月
·喜欢被抱,会用笑来表示。
·非常期待你对他说话或唱歌。
·会与人对看。
·喜欢洗澡,会踢水、拨水。
·饿了、渴了、不舒服,会以哭来表达。
第二个月
·露出生平第一个笑容,当你对他笑时,他也会微笑回报。
·喜欢别人注意他。
·如果有人跟他玩,他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清醒。
·可以一觉到天亮。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会以观察周围为乐。
·喂食成为他的一种社交活动,当你喂他吃奶或对他说话时,他会看着你。
第三个月
·对关怀他的大人,产生更多的回应。
·注意力增加,并在父母靠近时,试着吸引他们的注意。
·开始透过脸部表情表达心情。
·乐意展现更多笑容,减少哭泣。
第四个月
·会利用脸部表情吸引父母的注意。
·感觉高兴时会自然发出声音。
·享受熟悉的情境,如喂食、洗澡、换衣服。
·被搔痒时会大声的笑。
·会融入大人柔和的歌声中。
第五个月
·睡眠时会固定依赖一个亲近的布偶或玩具。
·可以自己玩上一段时间。
·对新环境展现兴趣。
·会不满玩具自手上被拿走。
·会对陌生人陪伴感到害羞。
·能够通过微笑或是发声吸引别人注意。
第六个月
·对陌生人陪伴感到紧张,并且哭泣。
·当双亲靠近时会发出声音。
·当大人想拿走玩具时,他会故意握住不放。
·听到熟悉的声音会停止哭泣。
·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回头。
·在某些情况下显得焦虑,例如把自己困在一个不便行动的位置。
第七个月
·会让你知道他高兴或难过。
·如果打断他做事,会显得烦躁。
·对于言语上的赞美十分在意。
·当他烦厌时,会很技巧地吸引大人注意。
·喜欢规律的生活,例如固定的时间洗澡、睡觉。
第八个月
·开始与双亲以外的大人互动。
·在公众场合会粘着大人。
·被陌生人抱起会害羞。
·陶醉于镜中影像及家中照片。
·喜欢参与其他宝宝的活动,但玩起来却不合作。
·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脸部表情或是声音,回答简单问题。
第九个月
·对其他同龄宝宝充满好奇,可能会屏神注视或用肢体接触。
·如有其他孩子靠近,会藏起自己的玩具。
·看到大人或其他宝宝难过,也会跟着难过。
·在地板上玩耍时,会找出大人所在位置。
·受到大人肯定赞赏时,会重复做动作。
第十个月
·会主动拥抱大人。
·喜欢可以互动的游戏。
·乐于花时间自我娱乐。
·大人讲故事时,会依偎身旁。
·不了解本身行为对其他宝宝的影响。
第十一个月
·当希望落空时,很容易受挫或是轻易发脾气。
·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变化很快。
·注视别的宝宝,但是不与他们互动。
·喜欢赢得大人赞赏。
·与父母在一起觉得很安全,但是对陌生人很紧张。
第十二个月
·喜好任何可以与大人互动的游戏。
·对家中亲人充满感情。
·不想合作时,会发脾气。
·在男女混合的团体中,喜欢与同性的宝宝玩在一起。
·可以和同年纪的宝宝一起玩,但与大一点的孩子在一起,可以玩得更尽兴。
·对自己的能力极有信心,但一旦未能达成目标,也很快产生挫折感。
诱发宝宝良好情绪
有这样一个实验,讲的是西欧的普鲁士有一个君主,他很想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于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婴儿来养着,规定任何人不得跟他们说话,也许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他对那些抚育婴儿的妈妈和护士下令,只许给婴儿喂奶、洗澡,绝对不准和婴儿说话。他认为这样一来,等婴儿说话的时候,一定会从嘴里说出希伯来语、拉丁语或希腊语来。这样,就能知道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了。但是这个君王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结果,却得到了一个很悲惨的结局——这些婴儿都死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婴儿需要的不只是生理上的照料,如果没有精心的情绪照料和亲子交流,也无法生存下去。宝宝一降生,就应该给他快乐的生活体验。
★多抱抱宝宝
父母亲要多抱一抱宝宝,让宝宝通过与母亲肌肤的接触知道自己是被疼爱的,这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婴儿除了营养上的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宝宝在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中,会感到妈妈的爱护和关怀,他会凝视着妈妈的脸,看着妈妈的口形,听着妈妈那亲切的声音。肌肤亲情能够满足宝宝的精神需要,也是帮助宝宝发展情绪与人际的重点,爸爸、妈妈的怀抱越温暖、亲密,宝宝的情绪就越稳定、有自信,所以父母们千万别忽视。
★多关心宝宝的哭
宝宝生下来就会哭。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通过婴儿的哭泣,妈妈可以知道:宝宝是饥饿,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还是感到寂寞了。半岁的宝宝只有用哭来表达他的需要和请求,如果您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爸爸妈妈可以以关心的口吻对宝宝说:“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让宝宝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如果让宝宝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宝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宝宝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宝宝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提醒
父母与宝宝在一起时,应该把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心情尽量放轻松,否则,宝宝会受到你紧张的情绪影响,显得不安、退缩。
好情绪对EQ、IQ都有积极影响
婴儿的情绪社交发展是由内而外逐步展开的,他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家庭成员,亲子关系是他发展所有情绪与人际的起点,亲密的亲子关系可以稳定婴儿的情绪,让他感到安全。为了帮助他学习信任他人,同时为他将来的人际关系奠立稳固的基础,
有人曾对宝宝的行为做过长期的实验,把一个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绪的宝宝和另一个在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宝宝作比较,明显地看出:前者的反应比后者灵敏,而且这个宝宝在以后的教育中也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快乐的情绪体验对宝宝智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
导读:许多家长都认为迁居只是大人们的事,和孩子没有关系,所以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其实迁居是一件大事,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所以这时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认为迁居只是大人们的事,和孩子没有关系,所以忽视了他们的情绪。其实迁居是一件大事,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所以这时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建议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居前向孩子讲明原因,让孩子尽早作好心理准备,防止抑郁和紧张。
二、让孩子积极参与迁居的全过程。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清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帮助父母整理其他物品。参与会带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效应,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迁居的主动者,而不只是被大人拨来弄去的“家庭用品”。
三、迁居后多和孩子交流,帮助他了解、熟悉新的环境。迁居后,孩子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所以总会出现某些不适。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并尽快地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
四、鼓励孩子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结交新朋友。
五、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要予以注意,有病及时治疗。
六、精心创设新家的新气氛。刚搬到新家,大人们往往很累,情绪也容易出现低落。这时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设法创造一个温馨、和睦、愉快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尽快地喜欢上这个新家。
导读:改造一个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
内向型的孩子遇事总畏畏缩缩,这种消极态度令他们的父母非常焦急。
为了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一些父母心急地再三责骂“你怎么这样死气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泼一点吗”,要不然就是以鼓励的方式对他说“好好加油吧!”。然而,这两种方式皆难奏效。因为愈加斥责,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反之,给与鼓励又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为畏缩,尤其是以命令式语气,对孩子负面影响有正面之刺激。最不应该的是在他人面前说:“这个孩子太内向、消极……”当然,也有不少父母做得比较耐心,鼓励自己的孩子与积极活泼的朋友一起游玩。内向的孩子与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反而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内心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心墙。因此,当对方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时,则更加深了伤口裂痕,此举不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专家表示:改造一个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
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宝宝情绪暴躁,妈妈该怎么处理?
宝宝情绪有点暴躁,这样妈妈很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不能说重话说软了宝宝又不听,这可如何是好呢?
问题来了:我儿子3岁8个月了,从小性子很急,只要一急就会语无伦次,现在任何事情没顺到他的意思,他就生气,说我不跟你玩了,我不要你管了,你出去……这样的事一天要发生好几回,有时心情好就哄他一下,越哄越不像话,心情不好的时候真的懒得理他,打他,骂他都没用,他简直是软硬不吃,你说我该怎么办?
明月支招:每个孩子的天性的确是不一样的,儿童心理学专家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也把宝宝分为“易养型”和“难养型”,“易养型”宝宝性格相对平和温顺,容易讲得通道理,而“难养型”宝宝就比较执拗,也比较容易失去控制。令人欣慰的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同时发现,只要父母一直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同时持之以恒地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长此以往,“难养型”宝宝渐渐也会变成“易养型”宝宝。
仅凭你的描述,我无法判断你家的宝宝到底是“易养型”还是“难养型”,但你的做法显然不能用“耐心”、“温和”与“坚定”来形容,心情好的时候,你就哄哄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不理他,心情再不好的时候,你就打他骂他,说句你不爱听的话,这种做法,不用说对教育宝宝养成自律的习惯没啥用,就算是训练宠物,都没你这么干的。训练宠物,我们都讲究“赏罚分明”,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不好的行为予以惩戒。想象一下,如果一只小狗今天咬了你一口,你打他一巴掌;明天咬你一口,你赏他一根肉骨头,长此以往,可怜的小狗不头脑混乱才怪。
所以,不要光抱怨宝宝脾气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宝宝的脾气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为他创造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居环境。此外,以后不管他发多大的脾气,你都不能失去耐心,蹲下身,抓住他的小手,直视他的眼睛,告诉他,这样捣乱是不可以的。如果他哭,那就让他哭一会儿,等他哭过了,承认了错误,再去安慰他。你得先管住自己的脾气,才能管住他的脾气。
不过,要提醒你的是,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你要赏罚分明,但平常,一定要用行动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爱。有时候,宝宝发脾气,仅仅是因为感觉不到爱与关怀而已。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