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冷静对待倔强的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 平等对待学生 12-14
一般家长都喜欢乖、很听话的小孩,但有一种小孩却恰恰相反,任凭父母好说歹说,就是不理不睬,总是以白眼看人,你愈大声吼他,他就愈不听话。
有些母亲看小孩倔强,就跟着发火,好像和小孩斗气似的。小孩倔强也许还可以原谅,因为在他小小的脑袋里以为自己是对的,但一个成熟的大人也跟着闹别扭而不让步,那么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半斤八两的对手。
小孩倔强,大人也跟着倔强实在不应该,跟小孩一起吵闹,是极不理智的。家长面对倔强的小孩首先要平息自己的情绪并冷静地处理。
当然小孩倔强时也一定很任性,一方面你必须断然拒绝小孩无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这才是最理想的管教方式。千万不要弃此原则不顾,索性地大声吼叫,说出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这样不但无法达到效果,反而破坏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小孩也可能更不听话,故意气你。
对待倔强的儿童,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以慈祥和蔼的态度、语调和他交谈,并了解他的动机,相信在你温柔的询问下,小孩一定会一改无理取闹的态度,把心里的话告诉你。
家长与孩子之间常为了一件衣服而争执,这实在大可不必。小孩想穿他喜欢的衣服就顺从他嘛!反正只要他觉得舒适,好看就行了。家长对这种事不必太坚持己见,不必大动肝火。假如他的选择实在太离谱,必须拒绝时,你干脆跟小孩说明不好的原因,是太小,太大,或衣服太厚,太薄,只要语气温和,他一定能接受,而他了解之后,就不会再闹了。
假如你总否定小孩的每一个要求,那么小孩也会以不讲理的态度反抗你。这样僵持下去,不但父母吃不消,也可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
如果父母一味地让步,那又是小孩日后的悲哀了。大家一定看过一则报道:一个青年犯罪被逮捕后,他妈来看他时,他说:“为什么小时候您不好好的管?!”这个人间悲剧实在应该引以为戒。教育是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做父母应该有这样的观念,用爱心、耐心来教导子女,不要孩子一不听话就又打又骂。要知道,你发脾气的对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幼儿啊!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宝宝闹脾气要冷静对待
孩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容易被“摆布”了,他会突然大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让人恼火的举动。面对这些,美国梅奥诊所的专家给父母们指出了对策。
1.了解孩子的极限。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不能理解,或者无法做到家长的要求,如若强求,自然会引起反感。
2.细心发现孩子发脾气的特定诱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闹脾气,那下次就不要带他去了。
3.请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可以对他多说“请”、“谢谢”,比如“我给你穿外套的时候请你站直”。
4.面对孩子的拒绝,只要平静地重复你的要求就可以了,这样能较少引起孩子的反弹。
5.不做交易。否则只会让他在得不到回报时,变得不听话。
6.给孩子选择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7.换个地方。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家长可以把他抱开,让他单独呆一会,他就能冷静下来。
国外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零花钱
孩子一天天大了,国内的父母开始担忧给不给其零花钱,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国外父母对此似乎并无担忧,让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
日本:用金钱传递“魔力”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美国:从零花钱学理财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父母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父母不直接干预。但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教会孩子如何存钱。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得不在当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新加坡:倡导储蓄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1992年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
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孩子爱哭怎对待?
导读:哭好像是孩子的专利,作为家中的宝贝,哭又成为孩子的杀手锏,动不动就拿哭说事,对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
问:我的女儿两岁半了,特别的爱哭鼻子。说的不爱听了,哭,说话大声了,哭,穿衣服不对了,也哭,有一点不顺心就哭,还必须要‘毛巾’擦。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我们也没有谁这么对待她呀,孩子今天上幼儿园了,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这个毛病。出门也不爱说话和谁打招呼,请问老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望老师指点迷津!
答:我见过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玩具,妈妈说,玩具不能买,但我允许你哭,我是你的妈妈,所以无论你哭多久,我都会陪着你。这个孩子足足哭了三四个小时,然后跟妈妈回家了。后来,哭闹明显少了。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可取的。
哭是一种消极情绪,在成人那里表示痛苦、害怕、不安。可是在小年龄婴幼儿那里,哭除了表示不快乐、生气之外,还是一种交往方式。这个年龄虽然已会说很多话,但在着急的时候,他们就用哭来表示,好像他多么“痛苦”。只要你解决了他们的要求(比如斗橱顶上拿来他的小网球拍、帮他逮住从手里跑掉的蝴蝶、搭好倒了的积木高楼等),他们马上就不哭了。天性敏感的孩子就爱哭,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坏。对他们来说哭的“机会”非常之多,像上面说的,想要做一件事,说不清楚就哭;跌倒了也哭;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也哭;想多吃一块糖,不给,也哭。
怎样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呢?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根源,解决了,他就会停止哭。
(2)不要怕他哭,不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3)不要就哭论哭。注意力就在哄他不哭,只是一味地说着哭的事,比如:“别哭了,妈妈带你买糖去”;“别哭了,一会儿我们上街去玩”;“可不可以不哭啊!都是妈妈不好,没给你买那辆小汽车,待会儿就去买”等等。你愈说哭,就愈刺激他哭。
(4)不要惩罚哭。比如说:“别哭了,待会儿警察叔叔听见了,要把你带走了”;“再哭,爸爸就打你”;或者自己就打他。需知哭并不是错,用强力惩罚哭,或者恐吓他不哭,结果会遭来更长久的哭,更厉害的哭。
(5)帮助他用语言“换取”哭。比如他想要橱顶上的小网球拍,拿不到,而哭。可以教他说:“我要拍子,你给我拿下来”;又比如一个小朋友抢走了他手上的小熊,,帮他有礼貌地从那个小朋友那要回来。
(6)不要老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的哭。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你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7)最好是用平常心来对待,带他上街走一走、到邻居家串个门,买点小食品吃一吃,打开电视看一看,就像平时那样做,很自然的。
(8)对于哭得比较“伤心”,时间又比较长的孩子,不能不理睬(这也是一种惩罚〕,可以换个人去安慰他。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打电话给邻居阿姨,让他们来陪他一会儿,给他“台阶”下,有时往往奏效。
你怎样看待孩子告状 ?
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
.png)
.png)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