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容易操之过急,或过度保护,或越俎代庖地帮孩子计划好一切,从而引发了很多社会交往问题。
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最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里,超过七成的家长选择了自信和沟通能力。这两者都是有利于孩子终身学习的社会能力。但是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受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许多家长仍按照自己的理念为孩子创设出自己心中的成长模式,殊不知却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和社会交往的问题。
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切忌操之过急,既不要过度保护,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帮孩子计划好一切。
先在家中学着开口
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该只局限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才是更广阔的空间。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自我表达,“每个幼儿一开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开口,比如爸爸妈妈等。”她建议,可以选择熟悉的场地,让孩子开口,比如,先在家里人面前表现自己,说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渐渐的,当家里来客人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为大家表演,之后可以带孩子到小区或朋友家中,与陌生人交谈。“从熟悉到陌生,肯定会有一个害怕的过程。”
幼儿的情感框架就是在与父母交流和共处中搭建起来了,会影响他未来的与人交往能力。“但有些父母太过依赖早教等社会培训机构,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给这些机构。当亲子相处时间越少,孩子没有办法得到幸福感时,他就极有可能不愿说话或变得性格内向。”
千万不要过度保护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间时常会因为玩具或事物产生冲突,甚至吵架、打闹。孩子吵架,吵过就忘,但部分家长却颇为“记仇”。“有的家长会说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负你,他是坏人’之类的评价。殊不知,家长这样做不仅是过度保护,并且人为地给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简单地分成了‘好人’和‘坏人’。”
其实,吵闹是孩子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该简单地充当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内心想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
抢玩具也是一种交往行为
不少家长害怕孩子间产生冲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宁人地说:“不要抢,我再给你买一件。”李凌说,家长千万别做“和事佬”,其实这样是扼杀了孩子与人交往的一次机会。“孩子或许就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领悟到怎么才能与人沟通,并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在不懂得分享前,总是希望独自拥有一切。所以,学会分享,是他们与人交往的一种能力。
案例:娜娜和乐乐是邻居。有一天,乐乐去娜娜家串门,刚开始两个小伙伴在地板上玩得不亦乐乎。忽然,一阵吵闹声传来,正在聊天的妈妈看见乐乐和娜娜,一个抓着泰迪熊的头,一个抓着泰迪熊的腿,尖声叫喊道:“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最后娜娜妈妈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把可怜的泰迪熊放在他俩都够不到的地方。
专家解析:以上情景,相信妈妈们并不陌生。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两三岁的孩子身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和占有欲相对会更强烈些。而且,他对于要和别人一起玩玩具、看书,完全没有概念。美国儿童发展学的有关专家这样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当你要求孩子和其他人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从此就不能再玩这个玩具了。”所以,很多时候,让孩子接受分享,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不要急于追问结果
情景:菲菲从沙坑里“挖”出一个小球,蒙蒙把球抢了过去,两个孩子为此争执起来。在一旁忙乎的菲菲妈妈听见菲菲的哭声,赶忙上前问:“你为什么哭?”
专家认为:这时,其实最该问孩子的并不是“为什么”而是“发生什么了”,因为前一种询问往往带有很强的指责意味。
支招:不妨用询问事实的口气——“发生什么了,是谁先找到小球的”来缓和气氛,而且孩子也有能力对这样的问题做出回答。然后,在对蒙蒙说:“你是否问过菲菲你可以玩这个小球?如果没有问过,那你就先问问他,现在还是先把小球还给他。”如果蒙蒙不按你说的去做,可以逐字逐句地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这样可以让蒙蒙学到,在遇到这样的矛盾时,应该怎样去做。
还可以用交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蒙蒙想玩那个小球,就让他把自己某个玩具让菲菲玩。尽管这是个应急的办法,但是可以让孩子学会有报偿的分享,这也是社会交换的规则。
诱导比独断更管用
情景:悠悠在院子里骑着果果的小三轮,果果想把车子要回去,但是悠悠不愿意。这时,悠悠妈妈上前拦住儿子,将他从车子上抱下来,把车子还给了果果。顿时,悠悠大哭起来。
专家认为:悠悠妈妈做了一个专段的裁判,但孩子从中并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此时,如果给予孩子循循善诱的引导,可能效果会更好。
支招:悠悠妈妈不妨这样问:“悠悠,你问过果果愿不愿意让你骑他的车吗?”这样说,通常能得到一半机会,悠悠可能会说:“好吧,我把车子还给他。”如果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悠悠妈妈可以继续尝试新的计策,对他俩说:“既然你们决定不了,就让我来决定,好吗?”一般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接受大人这种诱导性的建议。
商量比威胁更显效
情景:丁丁想玩多多最喜欢的玩具消防车,多多却把玩具消防车紧紧地抱在怀里,还不让丁丁碰桌上的故事书和积木。多多妈妈见状,对多多说:“你不给丁丁玩玩具车,以后他就不再和你玩了。”
专家认为:这样的威胁显然对孩子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对于三岁左右的孩子,此时,父母应该起一个沟通中介的作用。
支招:不如帮助他们通过语言来达到共享,譬如对丁丁说:“你问问多多:‘我可以玩什么玩具?’”如果能把范围扩大后,两个孩子分享玩具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哪怕是多多让出桌子上的那本故事书,也算是走出了分享的第一步。如果多多完全不肯让步,那么妈妈可以说:“多多,你什么都不愿意拿出来和丁丁玩,这样可不好。丁丁,我很想给你一个玩具,但这些玩具都是多多的。”这样做,可以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接着妈妈可以再与多多商量:“你看,能否让丁丁玩一下你的小汽车吗?”如果继续无效,就把丁丁从所在房子里带走,给他一些不属于多多的东西。很可能,多多会立即放弃他的不友好姿态,和丁丁一起玩。
阅读完此篇指导材料,感慨良多,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现代家庭,大部份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自然宝贝,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把学习弄好了,其他什么事都不让小孩做,时间久了,在孩子眼里就习以为常,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为他做的。
上次,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一个美国出生的孩子到中国旅游,在一个中国家庭吃饭,吃完饭后主动要为主人收拾桌子、洗碗、我们中国乃礼仪之邦,自古以来让客人做事那是被视为失礼的,主人万万不同意,美国小孩就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在跟主人道歉,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而主人的女儿却在一旁看电视,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我现在发现,我自已的小孩就有这样的问题,昨天中午吃好饭,我们叫他帮忙洗碗,他没有拒绝,但我看得出来,他其实内心极其不情愿的,三下五除二,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我老婆看不下去,让他坐下跟他进行沟通,和他讲了很多,希望他明白,第一、让他知道,你看你平时吃一顿饭,我们大人要买、洗、摘菜、淘米、做菜、吃完后,锅碗瓢盆清洗多不容易,你享受5分钟美味,别人前前后后辛辛苦苦一两个小时;第二不是所有的事都是固定某人来做,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事,与你无关,你天生不是一直都会有人给你做饭、洗碗、洗衣服种种,你一定要学会自已做,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让孩子学会为家人分担事务,学习固然重要,但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帮助他人才是孩子将来的立足之本。
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他最好的留给、分享给孩子,殊不知,谁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的孩子将来也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现在觉得平时生活中我们不光把好的给孩子,同时我们不防把我们生活面临的难处、困惑也呈现给孩子,这个年岁可以让他知道、了解生活有幸福、快乐,也会有痛苦、悲伤、有时可以请求他的帮助,让孩子学会分担、承受、培养他的责任心及同理心,尤其是男孩子。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首唱给孩子的歌,歌词如下: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不是天晴就会有彩虹
所以你,一脸无辜
不代表你懵懂
不是所有感情都有始有终
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
可是你总免不了最初的一种痛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的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天上人间,如果真挚的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才变的闹哄哄
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像中难懂
我不忍心在欺哄,但愿你能听得懂
让孩子善于人际交往的4点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退缩、犹豫不前的孩子,中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张雅莲给出这样的说法:
对于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父母可以培养,但是不要压迫和限制,要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有些孩子确实会在特定环境下,他不是冲在最前面,也许会有些害羞拘谨,但是不要把这个孩子在特定环境中的表现当成是他日后的样子。
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太大了,这期间我们只要竭尽全力做一些能够培养和建构他的社会能力的机会就好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孩子自然发展。
所以,父母不要理所当然地觉得,社交能力不行孩子就会不幸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安全边界,安全边界不被破坏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才会发展得更好。
往往很多比较慢热、小心翼翼的孩子,更善于思考和规划。
所以并不是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行为,甚至孩子整个人。
02
孩子的人际交往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对于有些孩子不擅长与人交往,家长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在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时,这几点要特别注意:
①尊重孩子的先天气质。
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有的孩子乐观热情、善于交朋友;但是有的会比较慢热、谨慎。
当代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法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先天属性,就算是孩子不善与人交往,没关系,千万不要为了迎合而把孩子随便打入人群中。
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是快乐的,他就会越做越好,迟早会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在孩子与人打交道这件事上,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②不要对孩子的害羞大惊小怪和贴标签。
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给自己贴标签,有些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再撕下来。
很多父母“恨铁不成钢”,把孩子奚落一番,甚至就毅然决然地把“害羞”“不会与人交往”的标签给孩子贴上了。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才是让孩子勇敢地踏出那一步的力量源泉。
③给孩子建立合适的交往环境。
想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父母首先要经常与人打交道,多邀朋友来家里玩,多带孩子出门去,去到各种公共场合,见识各种人各种事。和越多的人相处,见识到多种性格的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越强。
在这些与人接触的机会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规则,包括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更合适,等等。
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得越有素养,在小伙伴中就越受欢迎。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多做一些社交游戏,比如模拟购物,孩子做店主或顾客;又比如警察和路人的游戏,在这些社交场景中让孩子懂得更多的社交礼仪。
孩子可以从父母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到父母人际交往的经验。而自己的亲身实践,会促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变得更加顺利。
④父母要塑造有爱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外露怯、紧张,胆子特别小,这样的孩子往往感受到的爱也不够多,很没有安全感。足够的安全感才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勇敢踏出那一步的神助攻。
心理学家鲍尔比说,在孩子的早期发展中,孩子依靠父母给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环境和学习。父母婚姻幸福,孩子才能从美满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爱和被爱,父母之间的爱会像阳光―样照射进孩子的心房,给孩子最初的安全感。
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对亲友,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信任感,在和小伙伴交往时才能放得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