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一天不能超两次

宝宝入园第一天寄语 幼儿园开学一天的活动方案 12-30

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其实,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因此,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几天,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等国家,对孩子都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管得很松,这样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养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其实,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宝宝犯错误时,总是大加谴责、恐吓,却忘记了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家长们的批评是想阻止宝宝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而且,过于频繁的责备不仅让孩子变得“皮”了,对批评充耳不闻;在成长的岁月里,更会在他的心里留下阴影,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周林建议,家长批评孩子,不妨每天只说个一两次,不要逢事就说,因为有的错误,孩子可能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说也罢。而对于重大的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冷处理。即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或采取沉默,这比高声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会更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第二是要趁热打铁。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赵忠心

湖北的一位妈妈问:我家有个3岁半的女孩。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评,一批评就抵触。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逐渐进步呢?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个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文过饰非,拒不接受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那就无法进步。必须尽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一般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追求完美,孩子怎么表现家长都不满意,批评过多、过频,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会抗拒、抵触批评。

二是平时对孩子表扬得过多、过滥,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长总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挂在嘴边上,进行无原则的廉价的所谓“赏识”。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谓“哄”?就是用言语或行动逗孩子高兴。为此,孩子怎么做都说孩子爱听的话,这就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言语或做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渐渐地就完全丧失了自我评价能力。因此,就变得不虚心了,给家长批评孩子制造了障碍。你再批评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纠正孩子的这种缺点:

一是发现孩子的缺点或毛病,家长先不要批评,而是启发、引导孩子自己反思、反省,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

二是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点或毛病,家长及时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无法狡辩、抵赖;

三是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是比较敏感的。对于这样的孩子,表扬和批评尤其要注意讲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过分,一是一,二是二。

何谓“分寸”、“尺度”?这是两个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概念。

“分寸”,即界限。“尺度”,即标准。都是说,说话、做事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说话或做事的对象的承受能力,程度应该限制在对象能够接受和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是有益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过犹不及”。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分寸、尺度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统一的、适合所有孩子的一个通用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长只能细心观察、深入了解、认真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谨慎从事。

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或情绪动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鲁莽行事。不能率性而为,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志或凭空想象做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对孩子要因势利导。孩子在接受批评方面有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即或是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只要虚心接受批评,态度好,就要从轻发落。

育儿知识: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孩子很自信,但是不能接受批评,一批评就抵触。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逐渐进步呢?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呢?很多家长有着一个疑问。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

很多孩子很自信,做什么事情都有自己主见,但是不能接受批评,一批评就抵触。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不足,逐渐进步呢?表扬和批评的尺度如何把握?

一个人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人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文过饰非,拒不接受批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那就无法进步。必须尽早加以克服。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一般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过苛,孩子怎么表现家长都不满意,批评过多、过频,使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反感了,自然就会抗拒批评。

二是对孩子表扬得过多、过滥,不管孩子做得如何,家长总是把“你真好”、“你真行”、“你真棒”挂在嘴边上,进行无原则的廉价的所谓“赏识”。那不是教育,而是在“哄孩子”。

何谓“哄”?就是用言语或行动逗孩子高兴。为此,孩子怎么做都说孩子爱听的话,这就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言语或做法。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了一个错觉:自己什么都好、都行、都棒,渐渐地就完全丧失了自我评价能力。因此,就变得不虚心了,你再批评他,他就不接受了,或是接受不了了。

孩子不能接受批评怎么办,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缺点:

一是发现孩子的缺点或毛病,家长先不批评,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反思、反省,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

二是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情景,使孩子暴露缺点或毛病,家长及时指出,使孩子口服心服,无法抵赖;

三是对于这样的孩子,表扬和批评尤其要注意讲究分寸,拿捏尺度,不可夸大,一是一,二是二。

何谓“分寸”、“尺度”?这是两个很近似,而且都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概念。“分寸”,即界限。“尺度”,即标准。都是说,说话、做事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意志不成,一定要看说话或做事的对象的承受能力,程度应该限制在对象能够接受和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是有益的。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过犹不及”。

表扬和批评孩子的分寸、尺度没有一定之规,没有统一的、适合所有孩子的一个通用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家长只能细心观察、深入了解、认真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谨慎从事。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或情绪动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鲁莽行事。家长不能率性而为,不能完全以家长的主观意志或凭空想象做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

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挨批评了,心灵很受伤


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挨批评了,心灵很受伤

儿子上幼儿园两个多月了,表现一直很好,还几次得到了幼儿园评的“本周我最牛”,每次我问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谁表现最好啊,儿子都一脸骄傲地说“当然是肖鸿逸了”,我问幼儿园的老师最喜欢谁啊,他说“当然还是肖鸿逸了”。昨天早上起来,儿子还像以往一样刷牙,吃饭,然后跑到床上翻几个跟头,但要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一脸不高兴,说不要去幼儿园,我问为什么,他也不说,但我急着上班,就把儿子交给妈妈了,听妈妈说后来还是哄他去幼儿园了。昨天下午下班后,我就问起儿子早上为什么不高兴去幼儿园,儿子一开始上说没睡醒,不想去,过一会又说:“我以为幼儿园的老师是个大怪兽呢”,我说,老师怎么是大怪兽了呢?看儿子很开心地唱在幼儿园学到的儿歌,也就没太在意早上不高兴去上学的事了,可到了今天早上,吃完饭的时候,儿子又开始闹不去幼儿园了,我也没管,就抱起眼泪汪汪的他往幼儿园走,老师说“肖鸿逸表现一直很好,这两天怎么了?”我说:“是啊,这两天不想上幼儿园,是不是在学校做错事挨批评了?”刘老师一下子想起来了,“前两天,肖鸿逸吃饭不扶碗,接连两次打翻了饭,胡老师生气了,批评他了”,怪不得呢,我心里也明白了,儿子怕老师生气,还把老师生气的样子想像成了大怪兽,儿子在幼儿园最喜欢胡老师了,可是最喜欢的老师都批评他了,他心灵能不受伤吗?看来,等下午下班后,要好好开导一下儿子了,要让他明白,做错了事,就要自己来承担,批评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批评孩子的技巧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半功倍。

不谨慎批评有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谨慎批评有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上周六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见迎面走来,每天早上与xx在一起等车的小女孩,小女孩在另一个学校上三年级,是xx同学的邻居。她嘴巴很甜,每天早上见到我,都会主动向我问声早上好。并和xx同学几个相处也不错。听xx同学妈妈说,小女孩很独立,一年级开始就独自上学、回家,父母都很忙,没时间管她,都是老人照顾她的起居。在与小女孩相处的一段时间里,觉得她与同年小女孩比少了点娇气,言谈举止很大方、并很有礼貌,所以我也非常喜欢她,每天早上等车时,我们有事没事都能很愉快的聊上一会。

在路上看到她与他妈妈还有弟弟走在一起,我开始想,小女孩应该会向我打招呼。当我走近时,听到她妈妈在批评她什么。小女孩也认出我来,但她马上把目光收了回去,并转头望向别处,本我还想向她打声招呼的,但她假装不认识我一般,快速的从我身边走过。她妈妈不认识我,仍不停的批评着她,而女孩突然的表现妈妈丝豪没有察觉。

小女孩子平时经常向我提起她的妈妈,说她妈妈很辛苦做两份工作,虽然陪她时间少,但还是很关心、很疼爱她。可不巧今天被我撞见,妈妈在大街上批评她,她自己觉得很失“面子”。望着小女孩的背影,我知道此刻她的心情,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但她不知道,这不是她自己的错。妈妈应该明白孩子都有自尊心,再有错,也不该在大街上批评,更不巧的是还让小女孩遇上她认识的人。

今早在等车时,到点小女孩来了,她看到我,脸上显出非常尴尬,没等我开口打招呼,她却逃一般去了她们校车停点处。我知道小女孩一时还不适应见到我,需要一点时间来冲淡她心里的难堪。我也希望有个机会,能委婉的消掉她心里的阴影。

有时我们做父母的,生气起来,不分场合,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开口就批评,殊不知一不小心,给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迹,有时还有可能,让孩子从此以后失去自信心。

批评孩子用点\"兵法\"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确,家长通常采取的批评方式很有问题: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来、顶着干。最后搞得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批评未必要义正辞严,未必要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算总账。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基于此,家长尽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

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对孩子进行批评,也要讲究兵法,“心中有剑口中无剑”是批评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种别致的批评方式--

我的柔情你会懂

有个智力超群的男孩特别不喜欢做作业。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后来妈妈跟他说:“你不写作业,妈妈就担心你基础打得不牢固,今后就会考不上好的大学。而妈妈老是担心你,就特别容易变老。”这个小男孩害怕自己年轻漂亮的妈妈变老,就乖乖做起了作业。

兵法:以柔克刚

分析:孩子是顽皮的,但富有爱心,就看家长会不会调动。顽皮孩子被家长和老师批评了不知多少次,被批评麻木了,照样我行我素。这个时候,回避直截了当的批评,调动起孩子的满腔柔情,就可以很容易达到目的。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母亲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警察局。母亲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狂风暴雨,谁知道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自己房里去。当他无意中到厨房拿水,发现母亲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满脸的忧伤和疲惫。这一刻,他如遭雷击。虽然没有任何语言的指责,却让他一下子想起妈妈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兵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分析:假如孩子每天处在打骂和训斥之中,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而且还会产生这样一种的想法:“反正我是坏孩子,那就坏下去吧。”父母的训斥、打骂反倒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没能让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却增加了漠视和仇恨:反正你们不爱我,所以也不需要你们来管教我。

而与之相反,如果关键时刻用沉默代替语言,实际上是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无言的谴责。在这个沉默的空间里,孩子卸除了被迫自卫的武装,有了很大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并且受到强烈刺激,迫使他回想自己的所做所为,对父母的痛心和难过产生深切体会。一旦他能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问题,许多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

你是我永远的宝贝

有个小姑娘性格非常叛逆,整天跟父母对着干。妈妈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却无法扭转孩子的心。有一天,妈妈无意中翻出自己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

她拿出来给女儿念,从她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刚开始女儿还似听非听,渐渐入了神,渐渐眼里有了泪。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

兵法:让你知道我爱你

分析:爱可以感化一切。孩子虽然叛逆,但却不是草木,其实对父母有很深的爱。她之所以表现如此,是因为她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所以没必要听他们的话。当她明白了父母对她的爱有多深,她就会用百倍的爱来回报父母。

请让我以你为骄傲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兵法:化干戈为玉帛

分析:当时如果换成是另一个老师,很可能是这样处理:对这个学生进行义正辞严的批评,开班会,教育同学们以此为鉴,不要跟他学。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会觉得老师和校长是故意要把自己批倒批臭,让自己抬不起头来,于是行为更加乖张霸道,对老师和校长产生厌恨。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