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爸爸请多分一些时间给你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的家庭都是妈妈担当者主角。爸爸很少参与其中。爸爸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在我们每天的接送中,爸爸总是带着孩子直接就回家了,很少跟老师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表现不管是好,还是不好。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是孩子正在进行的一项操作还没有完成,也不管了,直接和孩子说不要做了,我有点事情快回家吧!
在我们幼儿园举行的家长开放日中,能够来参加活动的大部分是妈妈,爸爸来参加的是极少数的。究其原因,大多的家庭认为是:”爸爸才是家中的重要支柱,教育这样的事情交给妈妈或者是完全的交给爷爷奶奶了。爷爷奶奶的观念中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吃得好,长的身体棒棒的就可以了。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缺失,使得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性格比较软弱,依赖性强,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
在孩子们的眼中,爸爸是很厉害的。是自己的榜样。,一些研究也充分的显示了爸爸经常能和孩子在一起的,孩子的智商会比较的高,而一些缺失父爱的家庭,孩子的行为会出现一些缺陷,成年后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各位为了家庭忙碌的孩子爸爸们。请你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分一点时间给你的孩子,让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
几年前,曾从电视里看到过杭州有一家训练营,专门招收那些家长难管的孩子的。训练营的老师对于不听话的孩子采用一定的惩罚手段,如用皮鞭等物进行抽打等等,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今几年过去了,这样的训练营是越来越多了,相关的报道也经常见之报端。
昨天,我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时,看到了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一个家长因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把孩子送到了一个训练营,没想到短短的几天,孩子就因被殴打与缺乏引用水而造成了肾衰竭.
虽然这样的事例仅是个别,但这样的现象却令人深思,为什么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训练机构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数百家以挽救网瘾和问题少年而存在的训练营。这些训练营大多数是商业机构,且收费都比较昂贵,一般都要一万元以上.训练营的训练内容基本上没有心理辅导,只有少得可怜的法制教育,其余的全部都是“生理辅导”和”军事训练”。曾经参加过训练营的一个孩子说,训练营说是24小时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你往操场上一扔,让你静站一天,不许吃饭,也不许喝水。吃饭的话也根本没有肉,全部是大白菜.
这些训练营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现在的问题孩子与受网瘾毒害的孩子太多了,家长又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把孩子送到那些地方,其实做家长的也都明白到那种训练营去是少不了挨打的,但是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送去.
究其原因,家长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但是社会的负面影响又是巨大的.现在大街上到处是网吧,虽然政府明令禁止未成年孩子进入,但是,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因为有那样一个“家”可以让他们宿夜而彻夜未归。家长对此是束手无策,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形式下,那些“魔鬼训练营”才会应运而生。
发现孩子网瘾很大想办法挽救,我们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是把孩子送往那样的训练营不是合适的选择。家长应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多陪陪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与沟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上来,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要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小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的交往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特点。2岁-3岁的孩子也开始互相学习:他把泥巴扔到墙上,真好玩,我也要扔。他和伙伴分享快乐。
学前儿童在一起玩时,也有机会检验他们在家里学到的东西。和朋友意见不一致,迫使孩子们学习自我控制。
从4岁开始,儿童发展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这时孩子需要指导才知道如何妥协。
5岁的孩子如果和朋友有了冲突,就不想去幼儿园,感到孤独。到了6岁,孩子们开始选择性地交朋友。
6岁左右,儿童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接纳和批准。体育或其它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是一个途径,课业成绩是另一个途径。
8岁时,一个层级社会结构已具雏形:顶层是最受欢迎的一些孩子,处于中层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底层是被拒绝的孩子,他们总是制造麻烦。支配着小学儿童友谊关系的大欺小、强凌弱法则,对孩子们来说是严酷的,但这些法则,对儿童社会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孩子们需要增加他们在别的孩子眼中的得分,一个孩子处于社会层级中的位置可能是暂时的。有些儿童满足于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而另一些则有很多好朋友,或是很多熟人,还有些孩子是孤独的,而他们自己喜欢这样。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多了解孩子,爱孩子就多了解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花多那么一点点时间与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你会发现自己始终能与孩子同步.
多理解孩子,多理解与倾听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和主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听听孩子的心声。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多包容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多一点包容,试问自己见过那个孩子不犯错?就是我们大人都无法避免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家长不懂得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路来让他走。给孩子多点包容,当你把孩子的犯错,看成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你会发现自己不再会因为孩子一点点的错误,而大动肝火。包容了孩子,宽了自己心。
多鼓励下孩子,给一点鼓励能使孩子崛强,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使孩子一生难忘.父母的鼓励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也就是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多表扬下孩子,当你不失时机的来表扬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优秀。表扬会给孩子无限动力,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表扬下越闯越勇。
多引导下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当你给孩子的引导越来越多,孩子在认知上就会越来越强。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要急于来批评,我们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教过孩子、有没有给孩子在类式的事件上做过引导?若没有,那不是孩子的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多肯定下孩子,孩子需要我们父母给得肯定,他们会在我们的肯定下自信满满,当我们给孩子说你一定行时,那孩子真的会做到,大人给孩子的肯定是孩子的强心剂.
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都要坚持与孩子之间多一点.不要因为时间的冲突,把这多一点,变少了,甚至变没了。等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却成为我的后悔之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