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恐惧心理与成年人的恐惧并无两样,只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情感发展的阶段。
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有效地战胜恐惧心理呢?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3、平时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强刺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你不听话,大灰狼就会来把你吃掉”、“你不吃饭,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等等的话来吓唬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讲授有关知识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有的孩子害怕雷电,爸爸妈妈可以给他讲解有关雷电的知识,虽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会减少恐惧,感到安全。
4、利用孩子的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应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去公园玩等活动,产生愉快情感来克服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鼓励孩子用讲故事、绘画等活动,讲出或画出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把内心恐惧表达出来,宣泄出去,从而解除恐惧心理。
怕走夜路、怕到黑屋子里拿东西……只要是黑的地方,或是谈到黑,恐怕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恐惧黑暗”的心理。许多成人尚且会有这样的感受,也难怪小孩子会有怕黑的恐惧呢。在我所接触的家长中,总是有很多人在说:“我家宝宝的胆子特别小,只要天一黑,他就缠着大人不松手,一步不离地跟在大人身后,有时候都没办法做事情。
缠得大人没办法了,就开始跟孩子发脾气、打他几巴掌,可大哭之后,宝宝还是缠着不放。”
宝宝为什么怕黑
说到这个怕黑的问题,估计也为很多家长所头疼。那么,宝宝为什么这么小就会这样?经分析主要有两种可能。
生理问题
根据专家的解释,有的宝宝怕黑是因为小脑发育不良所造成的,一旦进入黑屋子就会失去平衡。因此,如果宝宝特别怕黑,家长应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只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就可以通过医学进行干预。
心理问题
这里所说的心理问题,就是在平时的外部环境中,成人在不经意中给宝宝造成的怕黑恐惧。比如说有的家长看电视时只顾自己一时的痛快,居室内不是刀枪棍棒声就是惊险发出的尖叫声,有时惊险的武打画面还呈现在宝宝的面前;或者大人在讲故事时没有仔细选择,出现了有关“黑”的可怕的事情;也有些家长为了以示惩罚,把宝宝关在黑屋子里来恐吓宝宝,这样宝宝自然对又黑又静的屋子产生了恐惧心理。
怎样消除黑暗恐惧
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所受的熏陶,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来,对宝宝的培养和锻炼也是一样,建议家长朋友试一试下面的办法。
黑屋子里的快乐故事
宝宝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家长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黑屋子里讲一些美好快乐的、具有引导意义的故事。如“在冬天的一个夜晚,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雪,一片片雪花天使穿着白色的纱裙,从高高的空中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树枝上、房子上、地上都铺满了晶莹透亮的小雪花。这时,一位圣诞老人不怕天黑,坐着雪橇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件件可爱的礼物。这时候小朋友们正在黑夜里熟睡着、做着香香的梦,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发现了枕边的这份礼物,真是高兴极了……”。通过故事让宝宝知道,黑屋子里也有好听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让宝宝对黑屋子有新的感受和认识,逐渐不再惧怕。
黑屋子里的奇妙问题
天黑的时候,一家三口不妨在黑屋子里讨论一些奇妙的问题。比如透过黑屋子的窗户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呀?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有时像饼干,有时又像香蕉呢?为什么天有时黑有时亮?其实宝宝还会提出很多奇妙的问题,家长可以趁机把这些自然现象解释给宝宝听,记得要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哦。这样一方面增进了宝宝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宝宝对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再就是通过观察、讨论,使宝宝对黑暗有了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淡化了宝宝对黑暗的恐惧心理。
逐步适应黑屋子
宝宝怕黑是在长期消极经验的积攒中逐步形成的,要消除这种心理也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最典型的难题就是为什么晚上宝宝不肯一个人睡觉。在刚开始让宝宝独睡时,家长可以先坐在床边陪宝宝说说话,可以讲一个美好的、快乐的小故事,也可以播放一小段摇篮曲等,然后把灯光调到比较合适的亮度并逐渐变暗。总之,要让宝宝有一个逐步适应黑屋子的过程。如果总是批评、训斥、惩罚,那么宝宝怕黑的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TIPS:家长需要做的功课
宝宝怕黑是完全正常的,也是有理由的。要消除宝宝怕黑的心理,以下几项功课请家长多多用心哦。
1、在宝宝面前,自己不能表现出怕黑的恐惧。
2、不能把进黑屋子作为惩罚宝宝的手段。
3、不能把黑屋子与可怕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上,让宝宝独立到黑屋子里小待一会儿,比如一两分钟或几分钟,也是可以的。记得为宝宝找一个合适的、能接受的理由,比如去取一下东西等。然后家长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此来锻炼宝宝的胆量,从而帮助宝宝消除“黑暗恐惧”。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之中,总是要经历过很多的恐惧,这是人生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做为长辈最关键的是要学习给儿童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孩子们有力的克服心理的恐惧,以下就来看个小实例吧!
周五下午,正当我忙着送孩子上校车回家的时候,突然听见灰色滑梯上传来了一阵哭声,尖尖的,仿佛有人看见了一些极其恐惧的东西。
马上彤彤跑了过来,告诉我:“老师,昊阳流血了。”
我急忙跑过去,昊阳已经被一个老师抱起了,我从那个老师手上接过昊阳。昊阳的嘴巴流了很多血,一直流到下巴,他躺在我的怀中,眼泪扑簌簌地流着,嘴里不知道在说着什么,身体也抽搐着,我能感觉到他非常害怕,于是不断地安慰他:“昊阳,别担心,老师会和你在一起的,你会很安全的。”
到了医务室,大夫马上帮他处理伤口。他在我怀里,不断地哭着,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和头发,身体时而僵硬时而柔软,他不知道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而刚刚和昊阳一起玩的小伙伴们都围在了门口,有些孩子则是中途看见了受伤的昊阳,也赶紧跑了过来。为了让昊阳的情绪稳定一些,我们把门关上了。焦急孩子们就站在藤椅上,透过窗玻璃来看,有些孩子则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待消息。
我透过玻璃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能感觉到他们眼中的关切背后还有极大的恐惧。那么凄厉的哭声,那么多的血,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是极度危险的。他们不知道这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正因为不知道,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恐惧,包括昊阳自己。
这时候,窗外的浩文关切地大声喊道:“昊阳,你可千万不能死啊!”昊阳听见了,哭得更大声。为此,我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后背,确定地告诉他:“别担心,你只是磕到了嘴巴,嘴巴破了皮,所以流了很多血。我和大夫都会帮助你,照顾你的,你不会有生命危险,而且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慢慢地,昊阳平静了下来,配合大夫处理伤口。窗外的孩子用期待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但同时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最后伤口处理好了,昊阳的情绪也完全平静了。在我们走出医务室时,孩子们又围过来,很关切的样子,我给孩子们解释后,就都释然而去了。
在这次事件中,孩子们对于疼痛的恐惧、鲜血的恐惧、甚至死亡的恐惧,是那么地强烈又是那么真实地表露出来,让我惊讶。我们如何去帮助他们疏导他们的恐惧,又让我深思。
这让我想起有人跟我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打疫苗时,因为太紧张而肌肉僵硬,护士把针扎进去以后拔不出来,针就断在了肌肉里面。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男孩怎么不放松一下呢?放松了就好了嘛,打针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也许男孩当时真的很害怕,可是他没有办法自然地表达出他的恐惧,在冰冷的护士和医药用具面前也由不得他将恐惧表达出来。我们再想,在这个男孩第一次面对打针时经历了什么?是否有人给他表达的机会?是否有人跟他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打针?是否给他一段时间进行心理缓冲?
如果我们这样想过,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这个男孩的表现作评价,我们也就会重新思考恐惧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正确的方式帮他们疏导恐惧又意味着什么。
对于小孩子们的教育,我们不能仅仅教会其知识,更加重要的还要培养其高的情商,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学会如何来帮助孩子们疏导恐惧!
做妈妈们的都知道,宝宝经常会害怕。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小动物、怕一个人呆在黑屋子里,或者恰恰相反,害怕和一堆人在一起。可让妈妈们烦恼的是该怎么知道孩子到底怕什么?怎样帮助自己的宝宝战胜内心的小小恐惧呢?
Hers感官:用宝宝的眼睛看世界,用宝宝的耳朵听世界,用宝宝的感觉感受世界吧!
TIPS:对害怕宝宝的四原则
原则1:永远不要用“大灰狼”之类的来吓唬孩子
原则2: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对话
原则3:鼓励孩子战胜可怕的场景
原则4:与孩子聊天,尽量回答他的所有问题
◆怕生人
恐怖时分:当生人出现,宝宝哇哇地哭了……
及时处方:不是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
宝宝感受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在与生人交往过后,宝贝会变得爱哭,不安。梦里会抽搐,无缘由地呜咽,哭泣。孩子的眼睛里的这些陌生人,对他来说,都是巨人!回想一下,在你童年的时候你是怎样理解那些成年人的,他们对你来说有多高大?毫不奇怪,宝宝会害怕。
妈妈呵护行动
首先,要考虑到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想睡觉——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如果他想吃东西——喂他吃些东西。不是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同时,抱着他,或者领着他。不要让其他人抱他。只有和妈妈在一起,宝宝才感觉到安全。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会愉快而平静。你要留意他们对所有新事物的反应!更多地向宝贝讲解,告诉他这个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她家也有一个小朋友可以和宝宝你一起玩!那样的话,他们会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的人与事物,不会发展成为惊慌失措、或不可抑制的恐惧。
◆怕黑
恐怖时分:当黑夜降临,他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及时处方:让孩子能够自己调节灯的开关
宝宝感受
就在你让宝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他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你开始回想:是不是有谁吓过孩子,是不是有谁讲过恐怖故事?是的,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怕黑的原因。要知道,即使对我们大人来讲,被黑暗笼罩也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呦。
妈妈呵护行动
不要因为孩子怕黑就教训他,也不能嘲笑他,不能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他自我封闭,纠缠在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中。你要告诉他:“宝贝,睡吧,爸爸妈妈就在你的隔壁,没什么好怕的呀。”如果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支持,他会很容易安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他还是感到不安,你同样认为不能老是开着灯让孩子睡觉,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给孩子装一个很方便开关的台灯,嘱咐它在快要睡着的时候自己关灯。或者送他一个玩具小手电,告诉他害怕的时候用来照亮,这样,即使在黑暗中,他会感到同样自信。
◆怕小动物
恐怖时分:当小动物出现,宝宝惊恐万状……
及时处方:宝贝你碰碰它,是不是很可爱。
宝宝感受
在感觉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有什么区别?成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东西是软的或者带刺的、光滑的或者坚硬的、凉的或者热的,这样的信息我们已经有所积累。而宝宝呢?他没有类似的经验,他所遭遇的一切对他来说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断定是否会伤着自己。
妈妈呵护行动
这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程,他没有接触小动物的经验,他需要体验。是什么能让他害怕呢?首先,对于这个毛茸茸的小动物的未知,他的小心灵在想:那是什么呀?它还会动呢,会不会咬我呢?而当这一切是在他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宝宝会表现得非常惊恐,会大声地寻求妈妈的保护。这时做妈妈的你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刻意避开,如果那样,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你可以对他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的毛是不是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宝贝,摸一下,它很乖,不咬人的。”
◆怕水
恐怖时分:当把宝贝放入水中,他总是挣扎着逃出来……
及时处方:接一大盆水,里面放满玩具。
宝宝感受
怕水的情况在年幼的宝宝中十分地常见。当你把宝贝放到浴缸里,或者去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挣扎着要离开。为什么呢?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比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而游泳呢,很多宝宝不敢下水是因为觉得水冷。
妈妈呵护行动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从这个恐惧中走过。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非常怕水,那不妨从小环境开始,比如孩子拒绝去浴池,那就换个地方。比如在卧室里洗。还要尽量让宝宝感兴趣,可以接一大盆水,里面放满玩具,开始时建议孩子蹲在外边跟它们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形式把孩子放进水里。关于游泳,要选择舒适的地方,比如去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日光的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觉到很舒服,所以就不怕下水了。
◆怕独处
恐怖时分:睡觉的宝宝突然醒来的时候,突然哭着要找妈妈!
及时处方:立刻到宝宝身边,抱起宝宝,问问他“怎么了,宝贝?”
宝宝感受
也许我们言重了,但鲁迅先生还说过呢:“不理睬就是最大的轻蔑。”对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宝宝来讲,关注是一种爱与关怀的表达。所以妈妈的随程呵护非常重要。只有让宝宝了解到:父母的关注会随时的给予,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更有信心地独自去迎接外面的世界。
妈妈呵护行动
在宝宝入睡前,尽量不让他进行剧烈的活动,比如玩游戏。这样会导致宝宝情绪的波动,不利于他的睡眠,更不利于安定宝贝的心神,从而总是要求妈妈来安抚。但可以让他读书,画画,玩橡皮泥,我们的目的是:宝宝情绪稳定后再让他躺下睡觉。如果宝宝醒了老是哭,你可以和宝宝聊聊天,问问他,今天怎么了,你做了什么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说出了他不安的情绪。也可能宝宝做了噩梦呢。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安慰宝宝,一直陪伴着他,直到他的心情逐渐地平静下来再离开。
幼儿三岁时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决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1、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
幼儿三岁时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决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做法是向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当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被你一语点破,他就会相信你的力量可以保证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随之消失。
2、不可强迫、诱使孩子将恐惧隐藏在心里,或否认它的存在。
儿童无论担心、害怕什么,你应当告诉他们害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多和孩子交谈,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明白其中道理,心境自然平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可能发生的困扰做好心理准备。
3、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孩子一旦产生恐惧感,要考虑这是否与他的年龄相称。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恐惧持续的时间。他是否因恐惧而什么事都不想做——不肯独自睡觉,不愿去上学,甚至不敢离开父母?问清原因,进行处理。
4、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包括帮助孩子养成依赖别人和相信自己的健康心理,同时觉得自己有办法对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人生总是充满着挑战,做父母的要以行动来引导子女。
让妈妈感到烦恼的是,宝宝经常会胆小害怕。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小动物、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是和一堆人在一起也会害怕。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宝宝排解内心的恐惧呢?
情景1:宝宝见了生人就会哭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在与生人交往后,他就会变得不安。有时梦里也会无缘无故地抽搐、呜咽或哭泣。在孩子眼里的这些陌生人,显得又高又大,简直都是巨人。
帮助方略:首先,妈妈要考虑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想睡觉,就让他安静地睡一会儿;如果宝宝想吃东西,就喂他些东西。其次,妈妈先不要把客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同时要抱着宝宝,通常宝宝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才会愉快和平静。妈妈还可向宝宝解释,来人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以后可以跟你一起玩,使宝宝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人与事,不会发展成不可抑制地恐慌。
情景2:宝宝见水就想逃出来
怕水的情景在幼小宝宝中比较多见。当妈妈把宝宝放到浴缸里,或者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会挣扎着离开。这是因为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舒服,譬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刚下水时宝宝会觉得水冷等。
帮助方略: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怕水,就不妨从小环境开始,譬如宝宝拒绝去浴池,那就换个地方,在卧室里洗。还要尽量让宝宝感兴趣,可以在盆水里放满玩具。开始时可以让宝宝蹲在外面跟它们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把孩子放进水里。关于游泳,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到舒服而不再怕下水。
情景3: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在妈妈让宝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宝宝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妈妈会想,是不是有谁吓着宝宝了,或是有谁给宝宝讲了恐怖故事。确实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宝宝产生怕黑的感觉。
帮助方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宝宝自我封闭,纠缠在恐惧和不安中。妈妈要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没有什么好怕的呀。”通常宝宝能够得到大人的支持,就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就最好给孩子装个方便开关的小灯,嘱咐他在快要睡着前自己关灯。或者给他一个玩具小手电,这样在黑暗中,他也会感到自信。
情景4:遇见小动物惊恐不已
在感觉方面,其实成人和孩子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成人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哪些东西是软的、带刺的、光滑的,或者是坚硬的……但宝宝不行,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判断会不会伤害自己。
帮助方略:对于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肯定会感到惊恐,会大声呼叫妈妈保护自己。这时妈妈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故意避开,不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不妨对宝宝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毛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摸一下,它很乖,不会咬人的。”
情景5:醒来后哭着要找妈妈
对于一个刚来到世界上的孩子,关注是一种爱和关怀的表达。如果发现孩子害怕独处,妈妈就要做到随时呵护。只有让宝宝了解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是无条件的时候,他们才更有信心地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
帮助方略:在宝宝入睡前,尽量不要让他进行剧烈活动,容易引起宝宝的情绪波动,不利于睡眠和安定宝宝的心神。睡前可以通过讲故事、读书、画画等调节宝宝的情绪,使他稳定下来。或是跟宝宝聊聊天,让宝宝说出他的不安情绪,并得到妈妈的安慰,宝宝就会逐渐不怕独处了。
转眼之间许多的大班小朋友将要告别幼儿园的生活,向小学“进军”了,许多的家长们为了不让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为孩子们报一些补习班,不仅仅增强不了小孩子们的进步,反而还会影响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以下就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儿子9月份就要入小学了,表姐一直警告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上小学前就认了很多字和拼音,如果你不让孩子学这些,到了小学,老师讲拼音非常快,这样会跟不上的!
类似这样的焦虑好像很多家长都有,所以,不管情愿不情愿,多数家长都会要求幼儿园老师给孩子提前教授拼音和简单认字。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进最好的小学,给还没上小学的孩子报什么数学启蒙班和汉语拼音班等辅导班。结果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对小学充满了仇恨和恐惧,叫着“我不要上小学”的孩子不在少数。
还有在一些小学,拿数学来说,孩子学习的题目越来越难。小志的妈妈说她孩子二年级学习的数学题是以前四年级才学到的内容。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的影响,家长和老师都在努力提前孩子的学习周期。中国完形教育创始人大杨老师认为家长一味让孩子进行“提前学习”违背了自然规律,没有尊重到孩子的成长节奏,一味揠苗助长的结果是那个苗还没长好就被压弯了。
父母和老师都想成为那个厉害的角色,厉害地教会了很多知识,厉害地让孩子提前学到了很多。孩子成了父母和老师证明自己够厉害的工具!大杨老师认为自然界也有早熟和晚熟的玉米,也许一些孩子是适合这样的提前学习的。但是家长和老师要遵循的原则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跟随而非带领。不管他跟不跟得上,你都要来拔这棵苗,显然只能使孩子厌学,对学习充满抵制厌倦而非达到你使他提前冲刺的目的。
农民种田都知道春种秋收,今冬种麦,来年收割。急不得也快不得。孩子是有一个内在成长的驱动力的,你的逼迫只会令他那个自我的能量被压制。家长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增长,往往忽略孩子素质的教育!
慧与情商教育机构吴和芳老师认为知识学习和情商教育如同孩子走路的两条腿,要两条腿走路才稳当。并且知识可以随时学习,可是素质能力要靠累积。并且一个素质能力好的孩子,学习能力也很强,素质能力是推动知识学习的助力器。
父母们的这种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想要宝宝们成绩斐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及技巧,不可盲目的教育孩子,但愿家长们看了此篇文章都能够明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