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4周岁的小汤姆是个既懂事又乖巧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将自己画的画、捏的小泥人、捉到的蚱蜢得意地展示给父母看,也爱在父母面前引吭高歌;如果爸爸或妈妈称赞他几句,他便会高兴得眉飞色舞。平时在家里称得上是个温顺、随和、听话的乖孩子。
然而,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小汤姆就会一反常态。比如,在姐姐玛丽的一次生日会上,当客人们纷纷向玛丽送上鲜花、糖果、玩具等生日礼物时,他便故意大喊“我肚子痛”,还真的在地板上打起滚来!有一年的圣诞节,他竟然当着众亲朋的面故意打碎了一个价值不菲的中国花瓶,气得爸爸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上个月在奶奶的寿筵上,他居然宣布绝不吃那些他称之为“脏东西”的炸牛排,最后闹得客人们也不欢而散。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其实这种“人来疯”有别于一些孩子每每见到人多时的瞎胡闹、乱起哄,而是某些孩子对自己不受“关注”的反抗,其“潜台词”是:如果你们还不把我当作一回事儿,我就会闹得更凶!
要知道,幼儿要求受到成人的关注不仅是他们的一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会采取自我表现等积极的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关注,他们也迫切希望大人们对他的作为作出认可和称赞,从中获取自尊和自信。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受关注(如原本总是家庭“中心”的小汤姆发觉,在姐姐的生日宴会上姐姐成了“焦点人物”,在奶奶的寿筵上他也并不唱“主角”时),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卑或微不足道等负面感觉,进而作出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极其
“怪诞”的举动,如假装生病、拒绝吃饭甚至破坏物品等。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其实只是想利用消极、隐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目的也只是想给大人们发出
“信号”:我不想受到冷落—尽管大人们实际上可能也并没有故意冷落他。
幼儿渴望受到大人的关注,说到底就是渴望受到大人的尊重,并从中确认自己的存在。这一渴望是否得到满足,对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因心智水平所限,这种微妙的心理渴望往往难以像其他种种生理渴望(如吃、喝、睡等)那样明白无误地向大人们表示,于是他们转而采用一些“胡闹”的手段。对大人们来说,悟出孩子的“言外之义”—情感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合理的满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由大脑额叶神经传导物质失去平衡引起。很多家长担心长期吃药控制对身体不好,而选择忽略。孩子一再犯错,家长如果只选择打骂会造成孩子学习动机低下、人际关系不佳,甚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后遗症。
在人们的眼中,小娟是个安静的小姑娘。自从上学来,常常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平常容易分心,经常失神发呆,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做事常有始无终,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时常弄丢铅笔等物品。老师认为她懒散,家长说她晚上做功课老是拖到十二点。为此,小娟没少招来家长的打骂,效果不大。经心理医师专业测试,小娟患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一般人认为,多动症儿童表现活动过多,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但有种属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类型———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这是儿童多发的疾病。患儿多安静,不造成别人困扰,反而容易被忽略。此类型多为小女孩,因症状不明显,常受到低估,造成隐性的压抑或打骂教育反效果。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由大脑额叶神经传导物质失去平衡引起。很多家长担心长期吃药控制对身体不好,而选择忽略。孩子一再犯错,家长如果只选择打骂会造成孩子学习动机低下、人际关系不佳,甚至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后遗症。专业医师强调,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可通过药物治疗或行为处理,以改善症状。
中国父母的身上藏着十把斧,家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十把斧,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
一、砍去民主 埋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
二、砍去爱心 埋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为分父母的那点遗产与你的姐妹大打出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
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当女儿告诉你小区花园的水龙头坏了,你是提上工具去修理或者立即给物业打电话,还是告诉她别多管闲事?你假装没有看见公共汽车上站不稳的老人,当孩子想起身让座的时候,你却用眼神去制止他。你的这些表现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三、砍去诚实 埋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
四、砍去冒险 埋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要登高也不被允许,当然也是由于安全的原因。
孩子都十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不会自己削苹果,因为刀子是危险的。二十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乱,出门有危险,在家也不安全。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危险处处存在,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处理危机。
五、砍去守纪 埋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背“红灯停,绿灯行”的口诀。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很多人开车时带着孩子,脑子里没有交通规则,眼睛里没有交通标志,在街上横冲直撞,非得看到警察叔叔才收敛一些。这就教会了孩子:人治大于法制。在法规的执行者看不见的情况下,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肆意践踏法规。
六、砍去善良 埋下恶行的种子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愿意带着孩子去为灾区捐献衣物,因为我们交过税了,那是政府的事。我们不给街角的乞丐一点施舍,因为他们肮脏。
当孩子想给交不起学费又体弱多病的同学捐款时,你问,是不是学校规定必须这样做的?还会问,规定最少捐多少?你在一点一点砍去孩子善良的本性。买东西时别人多找了钱,你拖着孩子快速离开。同事得罪了你,你指使孩子偷偷拔掉他自行车的气门芯。家里做饭少几棵大葱,你不去找邻居借,而是叫孩子到走廊去“拿”几根。你又一点点地在孩子身上播种着恶行的种子。
七、砍去自然 埋下破坏的种子
在公园游玩时你带着孩子去攀枝摘花。离开的时候,孩子要带走垃圾,你说不用管,有清洁工干。为了让孩子高兴,违反规定向笼中的猴子投喂食物。喝完饮料,你随手扔瓶子,抽完烟,随地扔烟头。孩子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喜欢动物的。我们却当着孩子的面杀掉了他喜欢的鱼,杀掉了他喜欢的鸡鸭。让伤心的孩子再也不愿意吃这些动物了。
我们在劝说孩子的时候用的是“万物为我所用”的逻辑。告诉孩子的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可以戕害一切生灵。
八、砍去创新 埋下机械的种子
我们可怜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不懂得什么是创新了。当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劳累而懒得回答,或许因为他问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而敷衍。我们惯用的伎俩就是:“等你长大了就懂了!”“这个不要求掌握,你记住就行了!”“这个是不会考的!没有为什么!”等等自以为聪明的说辞。殊不知这会让孩子慢慢变成考试动物,脑子机械化了,不会思考了。几十年应试教育的恶果,使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升学率。不管学到了什么知识,只要能上清华、北大就好!
九、砍去欣赏 埋下嫉妒的种子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掩饰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的欣赏,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喜爱。孩子告诉家长某某同学多么优秀时,家长总是拿孩子的短处跟他崇拜的人比较,要么说看人家多聪明,多努力啊!哪像你这么懒!要么说要向他学习啊,给父母争光!这种批评式的比较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最初,孩子会说:“我要比他还棒。”可当一次次地超越不了自己欣赏的对象,又被父母奚落之后,孩子那良好的欣赏的心态就会变成糟糕的嫉妒心了。嫉妒,这个人生的一大公害就被天真的孩子学会了!
十、砍去竞争 埋下仇恨的种子
竞争本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将失去向上的冲劲儿。人都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动物的竞争中优胜出来的,所以人天生就有竞争意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是,失败者要学会握着优胜者的手真心地向他表示祝贺。
我们都可能会在单位被同事超越,在生意场上被对手打败。回到家里,我们不是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争取下次胜利,更多的是找客观理由,辱骂竞争对手。别以为你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大人的事情。他已经从你的身上学会了仇恨超越他的人。我们每个做家长的人都应该反思。在我们指责社会的不公,指责教育的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的时候,我们自己又是在怎样培养孩子?收起你手里的刀,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保留他们天生的优良品质,给社会以希望。
一个家庭是一个情感的基础点,在那里是孩子感受情感温暖的第一个地方,他们得到的关爱越多,也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抱怨的越少,只是孩子还不懂得为什么不满,怎么去抱怨,他们会以各种反。他们或许得到的关爱太少,不顺心了,会以哭闹、倔强的方式表达,有时把孩子那些恼人的行为抛置一边,重新审视,家庭中的教育真的很重要,特别是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的良好情绪、行为状态中最能显现出来,细细深思,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
人都希望别人真切的鼓励、表扬,这是大部分人都较为渴望的,更何况孩子呢?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一样,就拿自己来说吧,从小到大,也是这样的心态,有时真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父母的一句关心,一句肯定的话语就能化解很多很多,有时谁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会激励你,甚至改变你,而发自内心所渴求的,父母之爱,他们的关心也是一笔情商方面的基石。
亲情是不容改变的,在一个人生下来就定好了局势,没有选择的余地。每个孩子其实又是幸运的,有爸爸、妈妈这两位世上最为真切的两个人照顾着。再想妈妈是女人,比爸爸更为细腻化,每个孩子的父母都能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去陪陪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一起看电视、聊天、陪着写作业,在生活中其实就是再教孩子,在关心中是在提升他们的情商。
母爱,能带给孩子一种自信,孩子觉得自己不是被别人遗忘的,有爱就有了自信;母爱能带给孩子一份大方,从容应对,有母爱滋润的孩子,他们都挺爱表现的,不拘谨,很大方,这或许就是母爱恰到好处的细腻关爱、鼓励所带给孩子的一种自信。父爱,总觉得能带诶孩子一种勇敢、坚强、坚持的信念。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就是一个伟岸、高大的形象,就如《我老爸最棒》这档节目中,当最后获胜的一个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无尚的荣耀,为拥有自己的老爸而身感骄傲!这一刻,在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感,可爱的孩子用尽全力的大声叫喊出来,我想这句话,会是最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孩子内心对老爸的那份自豪和骄傲感。总觉得,父亲多点的关心,父亲特有的阳刚,会影响到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坚持走出困难,在害怕面前,坚持去尝试着克服。父爱或许没有那么的细腻,却渗透着简单、不复杂、阳刚、光明磊落,或许正是无意间再教会孩子不去依赖别人,自己能做的不去麻烦别人,我觉得父爱中也传授着一种自力更生的动力。
父母之爱,不是过分的溺爱,可赛过“千军万马”,一个家庭中的关爱真的能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孩子,真觉得其他的都不算重要,不必羡慕别人的,有的可通过努力加时间实现;有的每个人本来的起点就不同,不必崇拜要不可及的物质生活或是高高的位置,总觉得唯独有一样,如果不完整,是最令人心生羡慕的,那就是父母之爱,缺少父或母的关心,就像一个天平失去了调节平衡点的砝码,孩子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总也摆不平缺失的情感,渐渐的内心的失望、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成人或许能调节自己缺失的一部份,而孩子从小就是这样开始的话,只会用特殊的“唱反调”方式表达,或是情商等的缺失吧,也许自身也就是身有体会的。一个家庭式社会的一部分,和谐社会需要一个个小家庭创造出的和谐。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人文,也是很需要父、母还一份和谐的关爱给自己的孩子,先小和谐,才有大和谐。中国的父母普遍的都是在别人前说自己孩子不足的一面,夸的很少,这是普遍的虚心,却忽视了鼓励、耐心。一个家庭中,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多腾出一点点时间留给孩子们,那真的是对孩子最高的奖赏。真觉得有父母的孩子是幸福的,有父母关爱追随的孩子是乐天派的
有一位家长曾经问过孩孩优小编这样的问题,他说到底是什么左右着孩子的情商与智商?孩孩优小编觉得他这个问题太泛,很难回答,但是,影响孩子情商与智商的东西中有一种情况是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跟孩子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
孩子教育心得: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孩子教育心得: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教育心得: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孩子教育心得: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孩子教育心得: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