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特殊教育简单分析(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12-13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中西特殊教育简单分析(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引言:中国多数幼儿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隐患。若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纠正和治疗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相反的,则会影响耳聋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耳聋幼儿心理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给耳聋幼儿家庭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耳聋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耳聋幼儿是先天或婴幼儿时期致聋,无法学到语言,不会说话的弱势群体。因为先天的缺陷,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正确教育,耳聋幼儿比正常幼儿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教育进行预防和消除。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比较落后,至今尚不满150年的历史。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7岁以下的耳聋幼儿就有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生聋儿3万余名。 中国政府1992年与2001年国家分别颁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xx年)》,提出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重视做好儿童眼、口腔和听力保健工作;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国务院颁布《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能适应普通班学习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根据其学习、康复的特殊需要对其提供帮助。目前,每年约有40万聋人可以得到助听器的帮助,其中16岁以下的聋童和少年占1/3,有2.3万名聋童接受康复训练,有10万名聋少年接受双语教学;每年有600名聋童植入人工耳蜗,从1997年至今的五年间,已有1600余名聋童得到耳蜗的帮助;到2002年底,已有近20万名聋童经过训练开口说话,其中1/4已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从以上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工作重视耳聋幼儿的康复和受教育程度,而对心理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则更不多见。中国多数幼儿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隐患。若及时发现并得到正确纠正和治疗的,自卑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相反的,则会影响耳聋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耳聋幼儿心理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展开讨论。希望可以给耳聋幼儿家庭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耳聋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到消极作用。耳聋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幼儿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幼儿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而有了心理问题中的自卑心理后,耳聋幼儿往往会形成情绪发展障碍,心理需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学习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一)情绪发展障碍

因为自卑心理和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耳聋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视觉在耳聋幼儿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去用眼睛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他周围的孩子就会把他撇在一旁。越是人多,他们就越是胆怯害怕,情绪低落,一个人相处。与别的孩子玩的热闹的氛围成鲜明的对比。不能与他人很好的交流沟通,与他人交换想法相互了解,也就不可能与他人深交,更谈不上建立长期的友谊。也就没有亲密朋友,独来独往,孤独一个人。

(二)心理需要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极度缺乏安全感。例如在极短的距离之内不敢独自外出,在亲人的陪伴下还是不敢面对陌生人等。最为突出的是很多耳聋幼儿对自己的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尤其对母亲。因为母亲对他们表露出慈祥的面容、温柔的言语和声调,给他们温暖的感觉,心灵上的抚慰。自卑的耳聋幼儿同样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而父母又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他们便可能会以任性、自暴自弃、冲动、容易发脾气等行为表现出来,严重的还会出现自虐行为。

(三)社会交往障碍

有自卑心理的耳聋幼儿比一般耳聋幼儿更加沉默和自闭。他们几乎拒绝与别人交流的所有机会,自己承受痛苦,把问题隐藏在心理。听力言语障碍再加上耳聋幼儿自己认为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越来越害怕与外界接触。他们会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以沉默逃避与外界发生交流的可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四)学习障碍

自卑耳聋幼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他们听力言语存在障碍,一般表现为词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健全幼儿一般都通过不断听周围人说话,而无意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耳聋幼儿则需要专门的学习才可以具备一点语言表达能力,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口语、手语以及其他技能的学习也需要专心和不懈的努力。自卑耳聋幼儿则固守原来的认知,自我为中心,不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所以这些技能掌握和熟练的程度自然就低于一般耳聋幼儿。面对枯燥的技能学习,他们表现出退缩,逃避,厌恶在学校里接触的一切事物。

二、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人之初都或多或少地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卑,这可以从每个婴儿柔弱和无能为力中找到根据。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它使当事人漠视自己的潜能,消蚀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伴随着这种认识机能的是“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这样一连串的意识与潜意识,它们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阻止着他向这个世界开放,降低了面对问题、参与学习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缩,以至于发展到最后产生了严重的心身病症。从以上生理因素分析来看,丧失听力的耳聋幼儿相较于健全幼儿更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态度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们普遍的心态。然而,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家长的心理和行为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是孩子自卑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

1、父母以消极心理对待耳聋幼儿

一些父母本身对有缺陷的幼儿的教育就缺乏信心,视其为负担,认为他们生来就有缺陷,所以惹人讨厌。对幼儿缺乏公正的评价,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幼儿胆怯、自卑、轻视自己的心理。更有一些父母不能正视现实,总认为自己有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是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因而整天将幼儿禁锢在小天地里以躲避别人的嘲笑。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不被人欢迎的,是令人厌恶的,变的不自信。

2、父母以消极行为对待耳聋残疾

一些耳聋幼儿家长在孩子确诊后不听医生的建议和忠告,他们固执的、徒劳的到处求医,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却一事无成。反而贻误了给幼儿尽早配戴助听器,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三)学校环境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第二课堂。理论上来说,耳聋所导致的听力、语言障碍或是自卑等心理问题,在这里应该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治疗。但是,由于耳聋幼儿自身和家庭的原因,他们入学的IQ、EQ基础不同,相对的,对于学校的技能接受和同学融洽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耳聋幼儿之间自然就形成了比较。比较的结果使心理脆弱处于劣势的耳聋幼儿失落感更加强烈。

(四)社会固有观念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影响

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耳聋幼儿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并没有给予耳聋幼儿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社会对耳聋普遍存在着偏见,社会将会成为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的催化剂。

“耳聋人是残疾人。”这是正确的说法,但是容易被社会过分看重其耳聋的缺陷,他们对耳聋的态度是:一、可怜.多好的孩子啊,可惜是个聋子!二、讨厌.有的正常人知道某人是耳聋人后,见到后会刻意避开他们;三、嘲笑.有的人认识了耳聋人后怀着看笑话的心态与之交往。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情到处宣传耳聋人的坏处,严重影响耳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些看法的左右下,人们大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耳聋幼儿。耳聋幼儿在性格上本来就比一般孩子脆弱、敏感、多疑。从而使他们内心被不断的暗示提醒“自己有毛病,和别人不一样”,使他们不敢见人。

三、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对策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个人小时侯接受的影响与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习惯,恰似“与生俱来”一般,终身都会起作用。耳聋幼儿除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外,他们的生理年龄与正常幼儿是一样的,而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却是偏小。所以对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力量。具体方法有:

(一) 父母创造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条件

美国儿童心理学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耳聋和其它障碍相对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听障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是隐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觉到。因为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借助于听觉,用口语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耳聋幼儿在心理遇到挫折或是打击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般会埋藏在心理,旁人是无法轻易察觉的到的。所以家庭教育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的预防和消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一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反映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耳聋幼儿父母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

在确诊初期,为预防耳聋幼儿产生自卑心理,耳聋幼儿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员应接受孩子是耳聋幼儿的现实。家长认真听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采用最好的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和教育。如使用助听器,到聋人学校学习口语和手语,到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等。使耳聋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复或是学习,接近正常幼儿。如耳聋幼儿已存在自卑行为表现,家长应该以乐观生活态度感染幼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改变。家长若拥有刚强的意志,豁达的心胸,百折不挠的精神,那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自然会慢慢消失,并从新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第二,耳聋幼儿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辅导的学习,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

耳聋幼儿父母应该知道,自己孩子和健全孩子的生活、学习存在着差异。自己可能对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不清楚,所以应该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和生活辅导的学习。那些单单依靠专门医务人员对幼儿进行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治疗是不正确的。家长通过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的具体情况对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保证耳聋幼儿的身心同时健康发展。例如:

(1)让孩子正视自己的缺点,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通过正确认识,但又不过分看中自己缺陷的情况下,使耳聋的残疾不在成为耳聋幼儿产生自卑的根源。

(2)家长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弥补听力上的不足,活出一个快乐而美丽的人生来。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85%的人际交往 15%的努力。”虽然耳聋幼儿在交往上处于劣势,是弱者,但具备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态后,甚至可以弥补听障这一缺陷。

(3)家长要让幼儿注意到耳聋自身的优势。晚上睡觉可以不受任何声音的打扰;学习时可以不受别人打搅全神贯注;因为听不见而推测周围动态从而悟性极高等等

(4) 家长给耳聋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口语环境和生长空间。一口流利的口语是聋健交往的基础。一个和谐、理解的家庭生长空间,避免了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到温暖和爱护。

总之,学前期的心理发展是基于亲子互动中对压力承受水平的表达,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家庭就必须介入,否则很难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二) 学校创新教育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自卑心理YjS21.com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聋人学校教育虽然不能培养出“完人”,但可以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耳聋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聋人学校在注重耳聋幼儿知识和生存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另外还应从各个途径针对耳聋幼儿自卑心理进行预防和消除。主要方法有:

1、培养看话、听话能力

口语是健全人赖以交际的最基本工具。手语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工具,是耳聋人的母语。而看话听话能力则是架起耳聋人与健全人沟通的桥梁。在聋人学校,耳聋幼儿会得到简单手语和口语的教育,至于看话听话的能力则不再教授范围之内。但是耳聋人与健全人的交流方式借助于手语和口语是不够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健全人是没有学习手语,看不懂手语的人。会口语的耳聋人可以让别人听懂自己说的话,但是却不理解别人说的,最终会因为交流沟通方式障碍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不利于预防和消除耳聋人自卑心理。因此,聋人学校应具备教授看话听话能力的正规专业教师。在刚入学时就对耳聋幼儿进行看话听话能力的培养。耳聋儿童通过眼睛可以从说话者的神态、表情、动作、上下文环境以及交流时的背景来综合判断对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需要注意的是看话听话能力需要耳聋幼儿用心感受对方所说的话,增加正确率。看话听话能力的学习使耳聋幼儿更好的理解对话,避免猜疑和孤独的产生。此外,与其它时期的耳聋人相比,在耳聋幼儿时期克服先天障碍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原因有二:一是虽然耳聋使人丧失听觉,但是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好的。经过专门的训练,仍可以学会说话。甚至有的耳聋幼儿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后,可以恢复的和健全人一样。二是0—7岁是幼儿认知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补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

2、注重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生事物不断产生。学校教育运用现代科技也是越来越普及了。聋人学校也应该与正常学校相同,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加强学校的科学技术实力,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例:耳聋教师要定期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方法,使耳聋幼儿的教育与世界耳聋教育相接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的耳聋教师在黑板上写,让耳聋幼儿看口型找书学习的教学方法,用计算机这一既可展示直观与宏观事物的教学工具向耳聋幼儿传授知识。这些教育教学方法与健全幼儿的同步,使耳聋幼儿可以想象自己与健全幼儿接受同等水平教育,达到心理层面上的平衡。消除耳聋幼儿与健全幼儿接触时无共同语言,拒绝交流等尴尬局面的产生,消除耳聋幼儿与同龄人的隔阂。

3、增加情感、思想交流

聋人学校的教师不仅要作到“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作到从心理上给予耳聋幼儿更多关怀,帮助耳聋幼儿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耳聋幼儿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后,心理产生的郁闷不知道如何正确宣泄,一般会选择沉默自闭的形式逃避,避免自己再度受到伤害。教师在这一时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耳聋幼儿在聋人学校接触学习的事物较多,相对的,也较易产生矛盾。在校的聋人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经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耳聋幼儿解决内心的问题,杜绝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的所有隐患。另外,教师应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平时尽可能的多接触他们,细心的观察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就算耳聋幼儿自己不愿对教师倾诉,教师自己也可以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和情绪中观察到他们的异常,给予及时的开导和抒解。

(三)社会集体力量预防和消除耳聋幼儿的自卑心理教育

人是社会的人,耳聋人也是。社会生活知识至为广泛,其中有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知识,有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家务劳动与处理亲戚、邻里、小伙伴关系的知识。要让自卑耳聋幼儿参与社会的活动,体会生命的意义,脱离无语手语的世界,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多彩的社会。这种教育无需专门进行,只需与社会生活本身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聋人学校应组织耳聋幼儿集体外出参观,或认识成人的劳动,或参观革命纪念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耳聋幼儿参加量一些适合的社会性劳动(如拾树叶、抬麦穗等)。这既有利于培养耳聋幼儿的劳动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还发展了他们的社会性。社会性意识的提高,耳聋幼儿心胸与意识也逐渐开阔和清晰。他们会乐意与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失败和成功。从而不会导致与人群的脱离,轻视自己等自卑现象甚至自卑心理的出现。

家长不仅要支持耳聋学校组织的外出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孩子从中接受社会教育,还要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走亲访友,让孩子认识社会,让孩子接受社会教育。

一是参观。家长不能把耳聋幼儿束缚在学校和家庭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应该带耳聋幼儿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风土人情。知道一些在家里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如参观农村、商店、街道、名胜古迹。参观农村主要是耳聋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使他们认识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加深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性认识,从而爱惜粮食、爱惜劳动财富,并进而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拉近耳聋儿童与社会、正常人的距离。参观名胜古迹主要是让耳聋幼儿感受中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秀丽,使他们视野开阔,胸襟豁达,正式自己的渺小,知道困难与挫折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使自卑心理丧失产生的温床—心理环境。

二是访问。家长结合走亲访友和慰问伤老病残幼的方式,让耳聋幼儿不断的与不同的人进行接触,了解不同阶层家庭的生活情况,体会人间冷暖,学会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在内心里减少对陌生人的恐惧,增强其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锻炼了耳聋幼儿的情感,使其不轻易向外界的干扰投降。

社会本身应对耳聋幼儿这个特殊群体采取正确的态度。首先要净化社会文化(如广告、音像制品等),通过每年9月第四个星期日的国际聋人节发放传单或是小册子,对广大人民群众做宣传,告诉他们与耳聋人的正确交流方式,消除他们对耳聋的偏见。提倡正常人都来爱耳护耳,对耳聋人伸出友谊之手。其次,社会要从耳聋角度出发,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如:助听器的生产与普及;正常人基本手语的学习;在购物场所有可以与耳聋人沟通的专业服务人员等等。这样有利于耳聋人与健全人一样生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拥有同等的地位。最后,社会应给耳聋幼儿提供全面参与和均等的机会,让耳聋幼儿发挥他们的天赋及才能。

耳聋幼儿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会各界人事也应关注耳聋幼儿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进耳聋幼儿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努力学习,与健全人一起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温暖孩子的小手(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来自圣洁的心灵。温暖,是每一个人的需要。 温暖,是每一个人的渴望。温暖有两种:身体的温暖和心灵的温暖。每个人都曾经感受过温暖。或者是熊熊燃着的炉子,或者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者是递过来的大衣,或者是柔和的话语。

他们,或因事故失去了双亲,或因残疾被父母遗弃。他们,无从享受亲人的爱抚,未曾体会家庭的温暖。他们,艰辛的努力不是为了毕业的学分,而仅仅是为了生存的可能。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极易被你我轻轻遗忘……感谢戚幼,给了我和儿子一次与他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使我们得以走进儿童福利院,走进这群特殊的孩子之中。

当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怯怯的、却又紧紧地拽住我们这群“爱心妈妈”时,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超越血脉的亲情交流的强烈渴望;当“世上只有妈妈好……投进妈妈的怀抱……”的歌声响起时,在场的“爱心妈妈”无一不为之动容!在这里,大多数孩子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我们知道,所有孩子的情感都是健康的,所有孩子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值得尊重的——一如我们自己的孩子。在他们可爱率真的笑容里,从他们友善乐观的神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生命的顽强和坚毅。

我带领的一名孩子由于残疾,没有语言交往能力。“妈妈,我来教小妹妹说话,好吗?”儿子的语言让我欣喜,虽然我知道他今天不会“成功”,但仍然饶有兴致地看着他耐心地做“语言教师”;“妈妈,我们下次再买更多更多的礼物到福利院看那些小朋友,我要去问她(指带领的那个小女孩)会不会说话了!”儿子表现出的爱心真的让我感动。虽然,他还根本不可能说出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之类的大道理,但是我想,通过这一次活动,他至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平等的,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伙伴。而对于我们成年人、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除了捐钱捐物,更要给予孤残儿童情感关怀,通过一次次的社会活动,打开儿童福利院通向社会的大门,让孤残儿童在与社会、家庭的接触中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当他们被一双双温暖的大手抱起,当他们向“爸爸、妈妈”撒娇,和兄弟姐妹玩耍,被邻里的老大妈捏捏脸蛋儿……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经历中的宝贵财富!

放你的小手在我的掌心,让“爱心”在全社会传递,让人与人相互关爱的关系被强调,让人性平等的意识被确立,让我们的社会与他们一起成长。

别瞧不起弱势群体(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2]。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3]。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弱势群体”这个词语进入了幼儿教育的理论领域已经很长的时间了。在一些培训课上听到过专家的呼吁,关注幼儿园的“弱势群体”;在一些幼儿教育刊物上也看到过讨论,关注幼儿园的“弱势群体”。而我却想说:“‘弱势群体’并不弱!”

何为“弱势群体”?为什么称他们为“弱势群体”?为什么他们会被划分为所谓的“弱势群体”?

我想,应该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和来自不同教育环境的幼儿在生理,心理发展上个体差异,导致一些幼儿在集体中显得非常不突出,有的幼儿由于动作不够协调,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落在后面,游戏中很少获得成功感。在操作活动中,由于跟不上老师的示范而不知所措,在语言活动中,总是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坐在集体中,不主动举手发言,不参与讨论,不积极和同伴结伴游戏。他们躲在另一部分积极参与活动踊跃举手发言的幼儿后面,表现出迟缓,不和群。因此,有时会被老师忽略。在活动中,我们有时也会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尽管老师很主动,可是他们仍然处于被动。这些孩子,是否就属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一堂中班语言活动结束后,我统计了一下,从未在活动中举手发言,情绪不太积极的幼儿有19 人。而这19个人,正好是班级中年龄段偏小和性格内向的幼儿。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堂语言游戏活动,分组再上。当我的分组活动结束后,我惊喜的发现,“弱势群体”并不弱。看课的老师们也都说,这可不像你在活动前介绍的那部分幼儿,他们很大方,也很积极。观摩结束后,我思考着一个问题,幼儿分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如此差异的状态,告诉了我们什么。“弱势群体”之所以弱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我小结出“弱势群体”的成因(特征)。(以本班为例作分析。)

1.年龄差异。“弱势群体”的幼儿年龄普遍比班级平均年龄小

2.家庭教育。个别家长对0-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过了一些教育的关键时期)

3.生理机能的个体差异和身体素质的不同,也是造成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原因。

4.性格原因。“弱势群体”中的幼儿有相当一部分的性格很内向,表现出含羞,胆怯。而另一些幼儿具有过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也是“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

5.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所获得的认同感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那么,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环境对“弱势群体”幼儿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负面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

1.班额大。这就给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带来了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操作活动中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而那些胆怯,内向,年龄偏小的幼儿就更容易被老师无意识的忽略。

2.幼儿的个体差异(年龄差距,性格差异)。在日常的活动中,班级内年龄较大的幼儿和性格较为外向的幼儿表现出积极的一面,老师总是很自然的与他们有着更多的互动,与此同时又无意识的忽略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3.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教师的话在幼儿的心目中是非常有分量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个幼儿过多的负面评价,特别是在集体面前对他的指责。会带动起班级中另一部分幼儿对认识,能够让这个孩子由于自卑而感觉到自己处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对某一个幼儿的过多保护,也容易让这个孩子由于缺乏自信而处于班级的“弱势群体”。无形中,教师有意或无意中的一些负面作用给这些幼儿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了阻碍。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面对班额过大这些无法改变的实际情况,教师只有克服困难,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调整教育手段,减少教育行为中的负面作用入手,来改变方向“弱势群体”幼儿的处境。从正面去看待这一部分幼儿,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平等的机会,关注他们的发展,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自由的空间。

我的改变:

之一:分组教学。我在语言活动中增加了分组教学的次数。相同类型的语言活动我分两次给不同组的幼儿上,面对不同年龄和性格的幼儿,在组织和指导过程种采取不同的手段。有时,也会根据两组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不一样的活动。在分组教学中,人数的减少更有利于教师能尽量的照顾到大部分地区幼儿。教师与不同水平的幼儿有着不一样的互动,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教师的个别关注指导,更大限度的满足了幼儿的被关注感和被认同感。这样的活动同样也会让教师有着不同的收获。[幼儿园教案网]

之二:调整观察幼儿的角度,辩证的去分析“弱势群体”中的幼儿,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表面上忽略他们的“弱势群体”点,张扬他们的优势,将他们的“弱势群体”势记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反之,将他们的可爱之处,个人优势介绍给其他幼儿,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在集体中能够勇敢的展示自己。缩小那种无形的心理差距。例如,幼儿H性格孤僻,不和任何同龄朋友交往,人际交往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语言发展也大不及同龄人。但是,他在数学方面却有突出的表现,对于幼儿园环境中和数,量,图形有关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很高的认知水平。于是,我主动和他玩与数学有关的游戏,并很神秘的告诉班上的幼儿他的本领,同伴们开始关注他,并且发现他真的很能干。有一天,班上一个大孩子X羡慕的对H的妈妈说,我好佩服H,他每次发筷子都不会出错。H的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真的没有想到X会这样说,因为他可是班上能干的孩子啊!”

之三:合理利用差异性资源:在班级中安排大手和小手,大脚和小脚,高个子和矮个子等活动,让存在较大年龄差异的幼儿相互了解,相互喜欢。

在改变自身教育行为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思维定势和习惯性性的做法而感到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有心,一定会有改变。而这一点一滴的改变不仅改变了幼儿,同时也改变了我。它让我懂得了“把一碗水端平”对幼儿来说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弱势群体”并不弱!

幼儿的潜能与激发(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脑子——是人体中最为精密复杂的器官,有多达200亿个细胞。其内部可以分为灰质和白质两个部分,灰质层包含脑细胞和神经细胞,负责处理信息;白质层包含神经纤维负责发出化学信号并帮助细胞间交换信息。人类的一切,行为,思考,都为它所支配。然而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生命危急时刻;亲人遇险时才有极小的可能,灰质层和白质层瞬间加倍运转,人类的潜能,激活!全身的神经系统,肌肉反应,每一个细胞,爆发——超人的速度,弹跳力,力气,可以做出平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一、客观存在的生命潜能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神童”或“少年大学生”等新闻见诸报端,这些神童有的或在语言、数学、音乐、文体等方面具有惊人的超常能力或某些特异技能,之所以出现这类新闻,说明这些儿童的潜能被老师或家长有意无意地被发挥出来。我们还发现"在语言能力方面,孩子越小学得越好,一般大人学了十年外语,很难达到精通的程度,而六岁的幼儿学习语言几乎是很自然,很轻松的事,而且外语熟练达到相当水准,移民省外、国外的家庭都有同感,小孩子能很快地学会当地语言,能很快融入当地生活,而大人们却“乡音难改鬓毛衰”。

植物生命也存在潜能。据农业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一棵稻禾平均只能结出一百二十粒左右的谷籽,但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还有大量花苞尚未绽放,它们足可以结出一千多粒谷籽,只是由于环境技术等诸多原因,稻谷的生命潜能未能充分发挥,我们只能收获十分之一的果实。

当今,医学专家对人类寿命提出新观点,他们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该在一百二十岁左右,但是现在人们都常认为人活七十岁是古来稀奇了,这也说明自然赋予生命的原始潜能尚未得以充分开发。

二、影响幼儿潜能发挥的因素

1、.婴儿生长需要回归自然。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渐远离了大自然,从而也就违反了人类的自然天性。首先,有些母亲为了保持身材,拒绝母乳哺养婴儿,取而代之的是牛奶哺养,使得初生婴儿在嗅觉上除了人工牛乳的味道外,几乎感觉不到大自然的气息,其实,母亲是婴儿嗅觉学习最理想之所在,尤其是母乳的气味,分娩后母体气味也在迅速改变,而一成不变的人工牛奶味,使得婴儿的味觉迟钝;其次,在现代家庭里, 幼儿接触外界的机会太少,家里电灯、电视的光线、收音机、电视音响、空调机的声音,常常淹没了妈妈及家人的声音,幼儿很少能自然地拥有自己的听觉世界。

2、现代社会充满着繁华与进步,但还是显示着非自然面和非人性面,还存在精神病患、心理障碍、婚姻解体、凶杀暴力等等事件,这种环境,连大人都不是很能适应,又怎能让孩子去自然成长?

3、现代工具改变和改善了人类生活。这种现代生活使人们更加依赖工具,却造成人类本能的逐渐退化(如电脑打字与人工书法),工具能力胜过人类的能力,越来越进步的工具,促使人类持续在退化之中,同时,也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

4、一般人认为,幼儿的智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所以人们在盼望着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就聪明了,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幼儿学习能力的增减,恰好与一般常识相反,幼儿时期这种神奇的学习能力若未能及时发挥和积极训练,随着时间的消逝将会变得越来越迟钝,当然这并非说年长的比年幼的更笨,更不懂事,而是说明年长者的学习能力已随着大脑发育定型而渐趋低落,人们对专家学者才智的称赞,其实是称赞他们有过人的学习能力,并由此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通常会拥有比常人多的学问和知识。

5、在幼儿教育中,有人主张幼儿的身体运动重于大脑运动,如前所述,婴儿成长最快是大脑,所以在幼儿时期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大脑的教育,等到进入小学时,幼儿大脑的学习能力几乎定型了,因此一定要抓紧幼儿大脑教育的基础训练,否则错过了幼儿学习最佳期,将造成无可弥补的学习能力落后。

6.树立幼儿智慧教育正确观念。幼儿教育是长远大计,绝不可一蹴而就或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同时还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个幼儿的成长速度是一致的,有的较快,有的较慢,而且能力上也各有不同——有的长于抽象学理、有的则富于想象力。同样是三岁幼儿,有的在某种学习能力上已具备五岁儿童的实力,另一方面则仍落后在二岁阶段;有的幼儿各种学习平衡发展,虽然没有什么突出优点,但却具三岁幼儿实力,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幼儿的种种特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三、激发潜能的途径

所谓激发潜能,就是运用激发的方式去恢复生命本来应有的能力,通过激发促使其健全的自然生长,并提供生命足够的生长条件,同时,刺激其本能,从而将人的自然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在激发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达到成功激发幼儿潜能的目的。

1、努力刻意地去恢复人的自然本能,让幼儿从种种反自然的环境中,设法回归人类原有的本能,同时通过激发人类潜能下的所有智慧,去控制逐渐退化的本能。

2、加强大脑教育,强化知觉训练。六岁前的幼儿教育应该着重于大脑教育,这一阶段的幼儿不在乎单调的重复,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可使单调的讯息成为有趣的情报,由于无法做推论思考,幼儿无法吸收长篇大论的东西,但对于短的讯息,即使一再重复他们也不会感到厌烦,因为学习接受上均采用直觉意识,所以不会因为过去的记忆存在而做不耐烦的判断,只感觉在迅速不断的变化中,他们也不断地直接学习,幼儿喜欢卡通影片一再重复的趣味动作,也特别喜欢短而多次重复的电视广告,便是这种直觉训练,最适合学习脑波的需要。

3、幼儿古诗朗诵训练。有人认为幼儿连字都不认识,如何能消化艰深的古诗?其实诗歌不仅是内容与意境,它还具有另一种功能——声音的韵律及节奏,韵律属于潜意识学习,它是在不知不觉中的潜移默化,古诗朗诵虽然不能对幼儿产生功利价值,但却可以掌握诗的韵律,把这种优美的旋律直接输入潜意识中,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及说话气质。

4、幼儿音乐教育。大人听不懂的古典音乐,小孩子、婴儿难道能听的懂?其实音乐本身就不是用来了解而是用来感受及直觉吸收的,让幼儿聆听优美音乐,久而久之,其旋律就会深入其潜意识中,其长大后的行动、语言、甚至于文字都会在无意识中自然流露出优美的韵律感。

5、语言能力教育。为了使幼儿语言能力的顺利发展,必须让幼儿多说,多听,如果再加上幼儿的手势,表情的配合,那么他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就会更加丰富、充实,因此,老师、妈妈要尽量多的与幼儿说话,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要尽量认真地回答,此外,还要多提醒幼儿对周围声音做出反映,平时应该让幼儿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以尝试增加各种经验,还要找机会让幼儿讲述他最快乐的事。

6.数学能力教育。数,除包括唱数、顺序记 数外,有关长短、宽窄、深浅、快慢、时间、重量也是数的内容,此外,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概念及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空间概念,都是属于数的领域。要把重点放在计算数上,把东西和数目两者正确地对应计算,看看有多少集合数,判断数目的多少,判断从前后、左右算起的第几个顺序数,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简单的数的加减运算,上述教育内容,可通过灵活多样,趣味多变的数的游戏,便可以很快获得成效。

7、创造能力教育。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精神活动之一,在这方面,幼儿比起已失去思考弹性的大人来说,要高明许多,对于某一个问题,他们常常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但是大人认为,幼儿心思幼稚,智慧不成熟而不加理会,其实幼稚的提议,常常含有重大的启示。

因此,我们对幼儿所想象出来的新奇答案,应该多加予尊重,遇到幼儿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或答案时,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倾听,尊重他们的发言,因为这都是他们小小心灵中想象世界的创造能力。

8、社会生活能力教育。三、四岁幼儿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社会生活能力的不断成长,积极的个性使他们显得开朗,热诚有幽默感。虽然情绪不稳定,但也开始懂得关心别人,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也有主见和信心,这时候,在进行或决定有关孩子的事情时应尽量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照他的意见来进行。

9、运动能力教育。运动能力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耐力、意志力、领导力、协调力、判断力及细腻的思考力。适当的运动训练能有效激发幼儿潜能,3—4岁的幼儿可进行如下几项运动:

(1)身体平衡训练,用单脚站立或用脚尖走路,调节跑步速度,紧急停止,紧急转弯。

(2)练习三、四十公分高度跳高。

(3)练习玩荡秋千游戏和踩三轮车。

(4)手指灵巧训练。练习解衣服扣子,画圆形或正方形,折纸、堆积木十个左右,学习用筷子吃饭,用剪刀剪东西、抛球、接球,自己系鞋带。

总之,幼儿时期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加以有计划地去激发出来,使下一代具有足够的智慧,能够完全消化并不断丰富人类所积累下来的知识,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的未来,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爱心浇灌每个孩子(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


引言:在孩子们面前我应该永远都是快乐着的,把积极的情绪带给他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就应该无怨无悔,这里是我的舞台,也有我的爱。我告诫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用我的爱去温暖孩子们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用爱给孩子们撑起一片绿荫,用爱浇灌孩子们茁壮成长。

刚开学时,我尽一切的努力,和他交流,和他讲话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就用手势和他交流,发现他还是不懂,不愿意和你合作,又由于他听不懂其他幼儿的话语,使他不愿意参加各类活动,也不愿意和别的幼儿玩,总是一个人呆着。这该怎么办呢?作为教师的我非常的着急,于是我进行了家访,通过和他母亲的交流后才知道,由于他不会说话,不会听,在家里总是一个人,从来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所以,他来到这个集体很不适应。在家里他会看着家长的嘴形进行判断,然后再猜测意思。了解了情况后,我改变了和他交流的方式。首先,我鼓励其他幼儿和他做好朋友,和他一起玩,并且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助他。然后,作为教师的我,在平时尽量的多关心他,尽量和他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和他交流,在交流时,我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让他看着我的嘴形慢慢的讲,不管他听得到还是听不到,我总是和他交流,如果他碰到困难了,我及时的帮助他解决。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使他渐渐地开始信任我,把我当作朋友。特别在自主性活动中,我边玩边教他讲一些比较简单的单词。如:汽车,娃娃等。早上来园时,教他讲老师早。记得有一天,我非常难忘,早上彬彬来园边举着汽车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汽车。”虽然很模糊,但是他已经张嘴说话了,而且有和你交流的愿望了。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地复杂,也非常地激动。紧紧地抱着他说:“彬彬宝宝早。”从那天开始,彬彬能说比较简单的单词,能跟老师打招呼了,而且发现他还能够和其他幼儿一起做游戏了,彬彬进步了,我真为他高兴。

常言道,只有无微不至地浇灌,培育,苗儿才会茁壮的成长.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我有了收获,所以我将继续努力,尽量让他尽快地溶入到幼儿中去,和同伴愉快地玩,愉快地交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中西特殊教育简单分析(春季推荐特殊教育论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