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可是在进行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幼儿喜欢进行表演,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却比较被动,往往喜欢使用现成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而自己主动寻找材料、创造性使用废旧材料的情况并不乐观。同时,我们也发现材料在游戏中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现象比较少。
那么,能否拓宽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提高幼儿选择玩具材料的能力,充分发挥玩具材料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呢?
丰富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特性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而要了解材料特性,就要丰富生活经验。要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环节我通过几个步骤完成。
1.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让幼儿通过看、摸、说、玩等形式,感知常见物体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后将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引起幼儿对各种材料的兴趣。比如卡纸、彩色纸可以用来涂色、撕贴,制作头饰等比较合适;纱巾等布类颜色鲜艳、材质轻柔,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服饰或动物的翅膀等。
2.收集材料阶段
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收集家里能为游戏服务的材料,如各种纱巾、皮包、帽子、围裙、项链、手链、花等成品材料以及纸盒、酸奶瓶、果冻壳、废毛线头、皮筋、瓶盖、卫生纸芯、纸板、包装袋等废旧材料,只要家长不用的、同意拿来的都行。在收集中,孩子们也在不断感知材料的特性。有些孩子把东西带来的时候就想好了它的用途,比如东东带来了几个颜色各异的瓶盖,得意地告诉我:“老师,前几天女孩子表演皇后的时候,说皇后都戴耳环的,我觉得这个瓶盖颜色很好看,用夹子夹在耳朵上就像耳环了。”显然他们在玩表演游戏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收集材料的意识了。
3.分类整理材料阶段
当孩子们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后,我就引导他们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大的分为成品和半成品。再将半成品按照纸盒、瓶子、布料等不同品种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这样一来,在制作或选择道具时,幼儿能更快地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材料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开始喜欢摆弄这些材料。
提倡废物创新,拓展创造性思维
材料收集好了,幼儿也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了,我就引导幼儿想办法合理选用材料或是将材料变得更加美观,更能为表演服务。其实,用材料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可以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
1.小班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差一些,我们一般提供一些半成品如头饰,让他们进行涂色加工。同时我们也引导他们学会使用“废物替代”,比如在表演游戏“爱唱歌的青蛙”中需要道具话筒、荷叶,我抬出了整理箱,让幼儿分组寻找相应的替代物.要求至少在形状或者功能上要与话筒、荷叶相似些。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从整理箱里的废旧材料中找出了道具替代物。他们选了中号雪碧瓶、酸奶瓶、圆形积木、卫生纸芯和橡皮泥桶来做话筒;而选择荷叶时,费了不少周折,最后选定了儿童雨衣、软泡沫垫和纱巾来代表荷叶。由于道具替代物较多,所以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幼儿一用到自己选的道具,就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声明一下“这是我和×××一起选的”,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表演的兴趣。
2.中大班
首先,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废物创新”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想象、自己动手操作,装饰这些材料,以达到“变废为宝”“发散幼儿思维”的目的。如除了绘画制作各类头饰,还可以在纱巾上粘上亮片、碗面边缘加上坠子、卫生纸芯上粘上各色皱纹纸、肥皂盒边加上花边等等,只要幼儿能说出自己装饰后的东西像什么,可以有什么用,觉得这样装饰好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用就行了。比如在故事《动物狂欢节》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大象的鼻子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皱纹纸拼出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喜新厌旧”“急于求成”现象明显减少了。接着,我组织了一次“我最喜欢的材料”评比活动,比比谁的作品最好看,比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比比谁的作品最受欢迎,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材料变得美观了,孩子们也喜欢用了,我们再进行“使用上的创新”。我们知道,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年龄越小,漠仿的成分就越多,我就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刚开始欣赏其他班以及电视上幼儿的表演,看看他们是怎么使用道具,怎么装扮的,同时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材料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同时让幼儿模仿他们好的地方二过了一些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满足模仿了,我就请幼儿讨论:在游戏中自己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将要怎么使用这些材料,要怎么装扮自己,怎么布置场景等等。鼓励幼儿做的和别人的不一样。
组织游戏反馈,推进游戏发展
为了提高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率,组织游戏后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一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
1.集中反馈
每次游戏后,我们都组织幼儿进行集中反馈活动,在反馈中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这些材料的,哪些和别人的不一样,自己觉得哪些用得比较好,哪些材料的效果不够,还可以怎么改进,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另外,我们通过照片、观看幼儿布置等形式让其他幼儿欣赏、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说说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使用材料的整体情况,对好的给予鼓励,并提出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供幼儿参考。
比如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以后,有几个女孩子提出原先的蝴蝶翅膀由于是皱纹纸制作的,在表演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撕破,我们就请其他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有的孩子说:“用纱巾代替好了一”不过当时班级的材料箱里并没有纱巾,也没有幼儿提出家里有不用的纱巾可以带来,这个建议显然行不通。很快,又有一个孩子提出:“大的皱纹纸容易撕破,那我们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就不容易撕破了,也挺好看!”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赞同,蝴蝶翅膀就这样得到了第一次改进。在第二次表演后,演员们发现.虽然条状的“蝴蝶翅膀”在舞动时很漂亮,但仍然容易在碰撞中损坏,在再次反馈中,大家最后商议确定,用旧雨衣剪成翅膀的样子比较牢固。
2.阶段性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用在一个游戏完整结束后进行。幼儿在一个游戏的不同时段所表现出来的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印象,加强比较,我们将每个时段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拍摄下来,在阶段反馈时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说哪些材料用得比较好,是可以介绍给其他伙伴的,也说说自己在使用材料上什么地方有进步了等等。
3.小型表演会
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对玩具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后,就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表演会。他们自由选择,几个人一组,可以表演以前学过的游戏,也可以表演新的游戏。但是他们需要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自己布置游戏场景。为了不断激发幼儿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变换观众的方法,除了本班幼儿欣赏外,还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幼儿来观看,有时甚至邀请家长来做观众,或者邀请园长来看……这些不同身份观众的到来,令演员们布置起游戏场景来更加认真,表演也愈加起劲了。尤其是大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了每月开展一次公演活动的习惯,孩子们会事先准备节目宣传海报,推选节目主持人等等,使表演游戏在幼儿园越搞越红火。
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使用玩具材料的效果.很多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地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那种争抢现成玩具材料或拿着材料不知所措的现象不存在了。同时,在其他游戏中,创造性使用材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当然,我们的这些做法也只是一个开始,怎样更好地支持、引导幼儿,让孩子们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进一步地完善。
[摘 要] 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在幼儿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让材料更生活化;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关键词] 区域游戏;区域环境;材料投放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借助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情景中模仿与再造的实践活动。[1]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的、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方式,是通过和游戏材料互动自发进行的无意性学习。皮亚杰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即儿童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2]因此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材料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其教育功能。[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使环境布置、材料等蕴含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让幼儿充分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通过自主协商让墙面环境会说话
皮亚杰提出,规则是儿童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因此也是规则内化的过程。在区域游戏中形成良好的游戏规则,有益于幼儿自制力、坚持力、独立性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期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同时也指出同伴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规则的内化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为此,幼儿园可以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功能,让幼儿自主协商制定规则,然后将规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粘贴在墙上,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如此实现让墙面说话的教育价值。
如经过协商,幼儿觉得要爱护好区域内的材料,保持游戏时安静的环境,于是他们用表示音量的符号画成规则图,贴在区角的墙壁上,以此提醒自己要轻轻拿、轻轻说。另外,针对每个区角侧重的规则重点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孩子们还设计了不同的区角规则图。如科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问号以及记录纸和笔,表示在科学区要动动脑,玩一玩,做记录;数学区墙面上画的是小人的头、小眼睛、记录笔和纸,表示在数学区要动动脑,发现秘密,做记录等。由于这些规则都源于幼儿的自主协商,因此能够促进幼儿内化这些规则。总之,通过协商,幼儿将制定的规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画下来,并粘贴在相应的区域墙面上,能够很好地提醒和制约幼儿在相应区角中的行为,促进其规则意识与学习品质的良好发展。
二、利用图示让游戏活动更自主
陈鹤琴曾指出:“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南》的“说明”也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这点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做中玩、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对外界实物充满好奇与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主动性。[4]
区域游戏是一种自主性探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易受暗示的心理特性,通过图示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玩中学的需要。如在科学区提供自制风车、陀螺、降落伞等的制作步骤示意图,让幼儿看图自由探索制作方法;在数学区提供各种美丽序列的瓷砖、项链、手镯等图片,让幼儿自主设计序列,拼摆瓷砖、串项链等;在建构区展示生活中具有美感的建筑、桥梁、社区等图片,让幼儿自发地设计图纸,自主搭建;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料的创意作品图,如乒乓球小人,树叶贴,松果的创意,纸杯变身,梳子的舞会,鸡蛋壳大聚会等,让幼儿充分感受欣赏后,自主选择材料创作作品。通过这样的图示暗示,可以为幼儿创设一种自我学习的环境,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探究欲望,让幼儿游戏活动更自主。
三、通过合理规划让材料摆放更有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因此十分强调教具摆放所形成的秩序感,强调每一个教具的摆放都要有其固定的“位置”。幼儿园应关注教室区域环境的规划与教具的摆放有序。[5]《指南》也特别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生活自理的条件,让幼儿有机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或生活用品等。
在区域材料摆放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各区材料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分类,以便幼儿有序收放。如科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实验类、观察类、测量类、制作类。实验类包括沉浮、光、电、磁铁等小实验材料;观察类包括树叶、种子、标本等材料;测量类包括天平、称重量等材料;制作类包括风车、陀螺等材料。数学区可以将材料相应分为益智类、数学类。益智类以棋类、迷宫材料为主;数学类以数的组成、排序、图形等材料为主。通过这样合理的规划摆放,并图文并茂地贴上标识,如实验类画天平符号,观察类画放大镜,测量类画尺子,自然材料类画石头、树枝等,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幼儿创设了条件,让其学会主动有序摆放材料,并清楚地看到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该做哪些工作,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和社会秩序感。
四、利用家园配合让材料更加生活化
《指南》提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6]同时大自然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幼儿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7]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比较少,目标隐蔽,但对幼儿来说自主操作和创作的空间更大,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进行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材料选择应以低结构游戏材料为主,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自然。这就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共同配合,收集并整理自然生活中原本可能丢弃的材料,然后将之投放到区域游戏环境中,供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如用枯枝可以制作美丽的树花;用小树叶可以变出可爱的小动物;捡来的小石头可以变成好看的图案等。这些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只要教师不限定游戏玩法,幼儿就可以用相同的材料玩出多种游戏,由此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五、通过付诸情感让材料更显互动性
《指南》倡导以幼儿的积极情绪去推动认知学习,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和记忆对幼儿学习至关重要。 [8]材料是幼儿活动的载体,新颖、丰富的材料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9]因此教师将材料设置于背景之中时,应让物化的环境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如教师可以在科学区将幼儿收集来的各种生活材料,包括硬币、碎布、纽扣、螺丝、瓶盖、调羹、钥匙等,装饰在自制小船的船帆上,然后让幼儿进入乘坐小船的游戏情境中,手拿磁铁探索“谁吸得起来”的游戏,可以大大增添幼儿探索的兴趣。又如在数学区,教师可以提供幼儿好朋友的照片,让幼儿进行比高矮、设计美丽项链的数学活动。在生活区,教师可以提供班级小女生的大头像,让幼儿为好朋友编辫子,还可以摆放纸盒制作的机器人,让幼儿为机器人穿衣服、扣扣子等。在美工区,教师更是可以赋予材料以生命,让幼儿用羽毛装饰作品,并通过与幼儿的潜心对话,让幼儿说出“天上下起了羽毛雨,真美”“纽扣做成的纽扣花,都在花园里,一朵一朵的,五颜六色真漂亮”等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情感刺激,愉悦幼儿情绪,促使其更好地和材料互动,有助于提升幼儿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语言表达、想象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区域游戏的开展过程中,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都会对幼儿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舞台”,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动机,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获得身心发展。
区域活动材料的设计与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质量。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结构系统地设计与投放材料,从而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这种准备基于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的了解,对各学科领域核心经验和幼儿学习路径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和能力的把握。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不断推进幼儿通过区域中的自主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跟他们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陛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平时,教师会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这些材料平常可以放在哪儿以及如何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是需要教师研究和思考的。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将这些材料按照其用途投放到哪些区域。如,夏季蚕豆丰收了,幼儿剥的蚕豆除了吃还可以做什么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有的说:“可以放在美术区,利用牙签制作不同造型的动物、植物和建筑物。”有的说:“可以放在科学区,观察它们如何由软变硬,由饱满变干瘪。”教师就采纳了幼儿的建议。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区域的活动需求逐步投放。小班时一般由教师有计划地投放这些非结构化材料。如,将块茎块根类蔬菜、纸简、瓶盖、纸团等作为幼儿印画的工具,将纸盘、纸盒等提供给幼儿用作粘贴、涂画等。到了中大班,幼儿逐步学会有意识地使用各种非结构化材料了,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从而明确平日里收集到瓶盖、纸盒、纸筒等废旧物,要分类后放到美术区,以便根据需要随时使用。教师还可以将一些非结构化材料作为结构化材料使用。如,在大班引导幼儿将各种纸盒拆开还原,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过程;在小班引导幼儿将纸盒、瓶子、瓶盖分类、按一定方式排序,组合成一定模式等。
综上所述,区域活动的材料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内容序列,将每一个学科领域固有的逻辑、结构在区域活动中加以体现和落实,以保障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关联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实现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能力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活动材料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使之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投放。
实践中不难发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急于求成,投放的材料或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或难度太大,幼儿玩不起来;二是教师的思路不够开阔,投放的材料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三是教师投放的材料脱离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相关的认知和操作经验,无法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此,为了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更有效,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材料投放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材料时,要根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
首先,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能力、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很大差异,在材料投放上也要体现差别。如同样在建构区,教师为小班幼儿投放了很多颜色多样、形状简单的大型积木,有正(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便于幼儿搭建一些简单的造型;而在中大班,教师则投放了废旧塑料瓶、玻璃罐等不同规格和材质的材料,以及大量的雪花片,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又如同样在生活区,小班幼儿可以玩喂食、卷袜子、图形宝宝找家等游戏,中班幼儿可以用筷子、镊子、吸铁石等练习夹弹珠,大班幼儿可以钉纽扣、榨果汁等,这样的材料投放形式都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的。
其次,材料投放的层次性还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在认知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没有梯度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望而却步,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因缺乏挑战而丧失兴趣,因此,必须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如在生活区,教师在投放“十元买菜”的材料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将可选购的商品图片(10以内)直接呈现在题卡中,提供几个答案让幼儿选择;第二层次——幼儿挑选商品图片(10以内),并根据商品的价格列式,拼成10元;第三层次——幼儿根据任务单上的具体要求(如选择蔬菜和豆制品),拼出价值为10元的商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材料投放注重多功能性
材料投放初期,幼儿都会对材料充满兴趣,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往往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多功能性,通过挖掘材料的不同玩法,引导幼儿玩出新的花样,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建构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造房子的各种积木,并结合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提供了皮尺、绳子、笔、记录本等辅助材料。起初,幼儿仅仅用积木尝试搭建各种造型的房子,一段时间后,单调地搭建房子使很多幼儿逐渐丧失兴趣。教师便启发幼儿借助辅助材料开发新的玩法,如利用皮尺和绳子比较房子的高矮,并记录下来:在每块积木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子,并根据提示卡上的内容造房子等。有了新的挑战后,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操作兴趣增强。
材料投放注重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材料投放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研究幼儿,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使幼儿将已有生活经验迁移到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由此,生活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成为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如教师在美工区投放了幼儿常吃的各种蔬菜,鼓励幼儿利用蔬菜的横切面进行印画。面对熟悉又新鲜的美工材料,幼儿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一开始幼儿要么把颜料调得太稀,印出的图案颜色较淡且不匀称:要么调得太浓,印出的图案一片模糊,看不出蔬菜横切面的细节。在反复尝试中,幼儿最终印出了色彩艳丽、画面美观的图案。整个活动幼儿都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蔬菜印画的快乐中。
又如在中班的生活区,教师提供了香瓜子、南瓜子、西瓜子等口味、硬度不同的瓜子和剥瓜子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在感官上有了体验,同时,还通过工具或小手探索瓜子的各种剥法,尝试剥出完整的瓜子壳。幼儿剥下来的瓜子壳还能当做美工区的材料,如有的幼儿用瓜子壳装饰自己设计的名片,将瓜子壳拼成有趣的图案等,这不仅挖掘了瓜子壳的价值,还在参与制作中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可见,生活化的材料能够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空间,让幼儿充分“玩”起来,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生活经验。
材料投放注重探究性
个别化学习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因此,教师投放的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支持幼儿开展探究性较强的活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动手操作。如在“制作小飞机”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纸和夹子、橡皮泥、瓶盖、橡皮筋、回形针等辅助材料。幼儿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操作后(根据步骤图折纸飞机),还可以借助辅助材料,尝试难度稍大点的操作(考虑如何让飞机飞得更远)。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折出飞得又高又远的飞机,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反复试验中,幼儿发现用不同材质的纸折飞机,以及在飞机头上增加不同的重量,都会导致飞机飞得远近不同。最重要的是,不同能力的幼儿在逐步探索中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活动,在看似松散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理解纸飞机飞行的原理。
又如在科学常识区,教师投放了不同材质的小球、木板和不同高度的积木,让幼儿自由探索小球滚落的快慢。幼儿用木板和积木搭建出大小不同的坡度,边操作边思考,通过一次次尝试和对比,最终发现小球滚落的速度与木板的坡度、小球的材质均有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帮助幼儿理解了简单的物理现象,提升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总之,材料是开展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充分发挥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当然,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投放材料后,要注意观察材料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能力水平和游戏情节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如何创设丰富的阅读区环境,将阅读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绘本课题组探索出挖掘绘本元素拓展区域游戏的方法,即充分挖掘绘本中经典的角色、对话、故事情境、发展情节等元素,作为拓展绘本区域游戏的依据,经过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与调整,逐渐形成丰富有趣的绘本区域游戏内容。
一、表演类绘本区域游戏
1.绘本皮影戏。教师根据绘本故事情节,和幼儿一起将绘本中的角色设计制作成皮影小人或皮影小动物,小朋友拿着皮影小人或小动物在幕布后边操作边表演讲述绘本故事,部分小朋友在台前做小观众,表演完再相互交换角色。
2.百灵鸟剧场。教师根据绘本故事内容,提供绘本中角色的头饰、服装和表演所需要的道具、音乐等,小朋友自选喜欢的绘本角色头饰,表演绘本故事内容。或者教师在区域中提供木偶表演台及绘本故事中角色的布袋玩偶,让小朋友自选布袋玩偶角色表演绘本故事内容。
二、语言讲述类绘本区域游戏
1.精彩再现。将幼儿学习过的绘本按页码缩小打印,小朋友将绘本图片按故事情节,先在KT版上排序,然后进行绘本故事讲述。
2.绘本故事创编。教师在区域里提供学习过的绘本故事背景图及塑封过的小动物卡片、橡皮泥。小朋友选择自己需要的卡片,将其插到橡皮泥上,然后固定于背景图上,进行故事创编讲述。
三、科学类绘本区域游戏
1.开心配对。将绘本中有关科学类知识的小图片,彩打后塑封,供小朋友进行配对练习。如讲述过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后,可在区域里提供常见的小动物和动物“嗯嗯”的图片,让小朋友进行小动物及其“便便”的配对游戏。学习过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后,可让小朋友在区域里进行5以内数量对应关系及数列关系练习.提供1~5的数字卡片及绘本中的水果卡片一套,一个贴有从小到大排序标记的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排序:数卡1,对应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数卡2,对应毛毛虫吃了2个梨子等。
2.开心剧场。教师提供剧场的座位图KT板,横排上标有数字1~5,竖排依次标上第一排到第五排,用记号笔画出横排和竖排的格子,并用刀片轻轻切割出插卡片的小槽。再提供下端贴有座位号的动物卡片,如3排4号,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将座位卡插在相应的座位上。
3.小小实验室。根据绘本中有关内容进行尝试性小实验。如讲述过绘本《小黄和小兰》后,让幼儿试一试,将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是不是变成绿色了。也可提供红、黄、蓝三原色,让幼儿任意混色,观察变化。
四、建构类绘本区域游戏
1.建构绘本故事场景。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的建构积木,并将学习过的有关绘本的图片张贴在建构区域里。让幼儿根据绘本故事的内容,建构故事场景。如学习过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后,可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建构萝丝散步经过的场景:院子、池塘、干草堆、磨面房。
2.建构角色续编故事。有的绘本还可以与建构游戏结合起来,可让幼儿边建构边续编绘本故事。如绘本《佩泽提诺》中的几个角色形象小P、飞得远、游得快等都是由色块组成的,我们让幼儿畅想小P在寻找自我的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并在区域里提供由色块组成的魔棍,让幼儿自由建构形象并起名,如为什么(问号形象)、看得远(望远镜形象)、航海家(龙舟形象)等,然后进一步续编绘本故事。
五、美术类绘本区域游戏(自制绘本)
1.自制绘本的材料。绘画用白纸,也可用废旧挂历、台历、明信片等废旧物品来自制绘本。每一本挂历或台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可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具有教育价值的挂历台历,剪剪贴贴因地制宜改制成图书。也可用自然物来自制绘本,如用布贴画形式制成布书,用木片制成木片书,还有瓦片书等。
2.自制绘本的形式。
(1)规则型:常规制作,方方正正。
(2)不规则型:书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圆形、菱形、多边形等,或根据书中的画面内容而定。例如,介绍各种树叶的书,书的外形可以设计成树叶的形状:介绍有关花卉的书,书的外形就可设计成花朵形:介绍汽车的书,外形就可设计成汽车状。
(3)迷你型:通过用纸折叠或裁剪成小页的方法装订成小书,幼儿可随身携带在口袋中,小巧玲珑方便阅读。这些书,有的可悬挂,有的可折叠,有的可边看边游戏,灵活多样,满足了幼儿喜欢新奇、爱玩的天性。
3.自制绘本的内容。
(1)自编故事书: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意愿自编故事,用绘画的方式或者绘画加照片的形式自编自画。制成简单的图书,用来和同伴、家长、老师分享。例如,轩轩小朋友参观世博会后,用照片和绘画相结合,自制了《轩轩游世博》的图书。
(2)自编画报书:幼儿围绕一个主题,收集有关资料后,运用剪、贴、画等多种美术手段,编制成图文并茂的画报类“书”。例如《我的动物朋友》《恐龙世界》等。
(3)主题汇编书:在课程主题实施过程中或主题结束后,师幼一起把相关材料整理编辑成书,放在图书区供幼儿阅读。这种书既延伸满足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也为下一年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游戏目标:
1.能根据图示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提高空间位置知觉能力。
准备材料:电脑、打印机、绿色卡纸、管状玩具。
制作方法:
1.底图:用电脑绘制表格图,打印出来作为底图。如图:
O
o
O
o
o
o
o
o
o
o
o
底图行、列数量与底座数量相同,便于幼儿游戏时相对应,圆圈代表需要种树的位置。
2.底座:管状有圆孔的玩具拼接而成,行、列之间要各自保持等距,形成一片立体的“树坑”。
3.小树卡片若干:可以提供现成的卡片,也可指导幼儿自制。
游戏玩法:请幼儿先看看底图中小树种植的位置,然后在底座相应的位置插上小树。
底图不规定正反方向,孩子站在不同的方位,将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游戏过程也会不一样。
幼儿园游戏《·激活·拓展·创新·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开发策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