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两个藤箱引发的故事

12-16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游戏:两个藤箱引发的故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区域活动中,是否只有精心设计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当孩子们邂逅两个放置很久的藤箱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一、仔细清洗。培养自理能力m.yjs21.com

在地下室,我发现了两个藤箱,我把箱子拿到班上,孩子们很好奇。“这是什么呢?”“编织的箱子吗?”“好脏!”是的,箱子需要清洁,而这恰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将藤箱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钉子、木刺后,说:“来,让我们把它擦干净吧!”孩子们找来抹布,卷起袖子,开始擦拭。可是,藤条缝隙里的陈年老垢用抹布怎么都擦不干净。“怎么办呢?”孩子们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卖了个关子:“我们的脸脏了,怎么办?(用毛巾洗)那其他地方呢?比如,牙齿也有很多小缝隙。牙齿脏了,该怎么办呢?”琪琪欢呼起来:“对了,用牙刷。”敏敏还会举~反三:“对了,上次我的耳屎是妈妈用棉签给我掏出来的。”

女孩子们很细心,从区域中拿来了牙刷、棉签,还借来了生活老师搞卫生用的钢丝球,将藤箱的缝隙都擦拭得干干净净,连藤箱的抽屉也拿出来在热水中清洗。费了这番功夫后,藤箱焕然一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收获多多:他们练习了拧、搓、擦、刷等动作,能根据物体的外形调整工具和自己的擦拭动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树立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信心。

二、巧妙装扮,发展精细动作

藤箱晾干了,孩子们围着它叽叽喳喳,“藤箱太旧了。”“藤箱的颜色不好看!”我问:“那你们想不想把它变得好看一点?”孩子们异口同声:“想。”茵茵突发奇想:“把它打扮一下就好看了。”“这个主意太好了!那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孩子们到“材料超市”找来材料开始动手打扮藤箱。

菲菲把丝带绑在藤箱上,打上蝴蝶结,藤箱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凯凯拿来编织条,按照藤条纹理,尝试在藤箱上编织。然后,他又拿来吸管,配合着雪花片编织在藤箱上。

冰冰用的是纱带,他将粉色纱带和紫色纱带随意地固定在藤箱上,我看见了说:“哎呀,粉红纱和紫色纱搭配真好看。不过,这里一堆,那里一堆,可不美。想想看,怎样排列会更好看呢?”冰冰想了想,开始一块粉纱、一块紫纱地间隔排列。

凌凌用金线穿过藤条,我看见了说:“金线上空空的,要是穿上一些东西会不会更好看?”凌凌采纳了我的建议,可是“材料超市”里有孔的材料不多,他都不满意。于是,我提醒他可以到其他地方去找材料。没多久,他欢呼着捧来了一篮雪花片。用金线固定的雪花片沿着藤箱的纹理,自然地形成了一排排的样子,非常好看。我进一步鼓励他:“多漂亮的雪花片呀,在颜色的搭配上可要漂亮点哟!”凌凌认真地点点头。在活动结束时,我发现凌凌穿的雪花片出现了ABB、ABC等排序模式,还有刚学过的递增递减的排序模式。

彤彤围着箱子转悠,忽然眼睛一亮:“我可以穿门帘!”她马上到“材料超市”取来了一卷彩线,开始穿线、打结、固定。好不容易固定好了线,她又开始往线上串雪花片、彩色泡沫塑料片等。在组合材料的过程中,彤彤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但她都想办法一一解决了。比如,穿上去的吸管段、雪花片总是往下滑,怎么办?

至此,藤箱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看上去花花绿绿,喜气洋洋。

在打扮藤箱的过程中,孩子们动脑筋、想办法,综合运用贴、插、拧、编、系等技能,这既是整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根据具体情境自主灵活地与材料作用的过程。

三、趣玩游戏,发挥创造性

一天沅沅把一个塑料水果放人藤箱中,问辰辰:“猜猜里面有什么?”辰辰:“不知道,猜不出来。”沅沅提示道:“是水果。你猜猜是什么水果。”辰辰还是摇头。沅沅妥协了:“那你摸一下吧!”辰辰一摸就猜出来了:“是香蕉。”看到沅沅点头,辰辰来劲了:“再来猜吧!”于是,孩子们拿来雪花片、积木、弯管胶粒、图书等,玩起了摸箱的游戏。

明明和辰辰玩的是“记忆力大闯关”。方法是:打开藤箱抽屉,看看里面有几种图案。关上藤箱抽屉,看看外面图册上的哪些图案是抽屉里面有的,哪些是没有的。这个游戏是从中班时孩子们玩过的“水果大闯关”游戏变化而来的。

妍妍和琪琪玩的是看“数字摸物品”。方法是:一人出示数字,一人在箱子里摸出相应数量的物品,这是“摸箱”游戏的改进版。

明明将几个小玩具藏在藤箱的角落里,让几个孩子寻找,找得又多又快的为胜。这个“寻宝”游戏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藏的地方五花八门,纱巾底下、抽屉角落、藤箱底下等,太机智了。

四、乐变花车。提升合作能力

过了一段时间,藤箱游戏渐渐告一段落,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区域了。一天午饭后,程程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描述他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情景:“乐园里有好多花车。有白雪公主的,有维尼小熊的,还有米奇米妮的。大家围着花车唱歌跳舞,可漂亮了!”孩子们十分羡慕。第二天,程程还带来了照片,孩子们看得兴高采烈。忽然,非非说:“我们也做一辆花车吧!”用什么做呢?大家的目光落到了藤箱上。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做两辆花车,一辆的主题是动物乐园,另一辆的主题是高楼大厦。

孩子们找来各种材料重新装扮藤箱,还用建构区的小胶粒为藤箱装上轮子,“花车”真的可以滑行了。他们还在“花车”上放上了从家里带来的毛绒玩具,看起来真的像一个动物乐园了。男孩子们则到建构区取来胶粒,在藤箱上搭建高楼大厦,装上轮子的藤箱仿佛是一座移动的小城市。围绕着花车这个主题,孩子们还开始准备花车巡游的音乐、围着花车表演时穿的服装等。于是,他们与藤箱的互动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丰富多变的藤箱游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它满足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操作、探究,享受到了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盒子引发的游戏——看自主游戏活动


导读: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背景:

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我们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新《纲要》后,把《纲要》的精神逐渐渗透在教育活动中。《纲要》总则“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我们小班的孩子每天都有半个小时走进区域进行自主活动的时间。自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了自主游戏蕴涵的价值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孩子们从中得到了能够受益终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成长。

案例描述:

在一天的自主游戏活动中,建构区里的孩子们围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盒子在玩游戏,有的在搭房子,有的在垒高,玩的不亦乐乎。依依小朋友还没有动手,她打量着这些盒子,只见她不断地打开盒子盖,往里面放小的盒子,越往里放,难度越大了,小班孩子的目测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她又拿来一个小盒子要放进盒子里,可是这次的盒子有点大放不进去,她看看其他的盒子换了一个更小的,嘿嘿,这次成功的放进去了,依依显然很开心,使劲的擦了擦双手,然后在小盒子里又放进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盒子,最后一个个的把盒盖盖了起来。依依看到我在笑眯眯的看着她,就捧着大盒子来到我的面前,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是吗?你送给我的是什么礼物呀?”我赶紧接过盒子,惊喜的问她。“这里面有很多鱼呢!都是送给你的。”依依很神气的说。“是嘛,那我看看!”我蹲下来把盒子一层一层的打开了,当我打开最后一层的时候,依依笑眯眯的指着最小的两个盒子说:“这些就是送给你的小鱼。”“真的吗?谢谢你,依依!我喜欢你送的小鱼。”我抱着依依使劲的亲了她一下,我们两个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

我把依依送我的礼物一层一层的打开,展示给小朋友看。小朋友们看了以后,在依依的带动下,有的孩子负责开盒盖,有的负责找大小不同的盒子,有的在装盒子,最后在我的指引下,把所有的“礼物”——盒子都整齐的叠放在了区角的柜子里了。看他们大家一起动手把盒子整理好了。我高兴的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我收到了比脑白金还要好的礼物呢!”孩子们听到了,都围在了我的身边哈哈大笑起来。

分析与反思

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地接触,才能真正的接触知识。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产生很多让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游戏活动来,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纲要》说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兴趣,然后从兴趣入手设计活动,选择内容。盒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孩子们对盒子都不会陌生,我们发动了家长和我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盒子投放在活动区里供幼儿游戏用。

在自主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简单、快乐,从孩子们的游戏情况中来看,他们对盒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盒子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材料,在建构区里,孩子们用它垒高、建构房子,除了我们教给孩子的玩法以外,他们还想出其他的游戏方法。幼儿在玩一玩中学会了用一种材料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他们在玩中欢笑,探索,创造。在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依依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幼儿的能力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活动中,就可以看到依依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尽情释放的空间。小班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是爱模仿他人的行为的,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带动下,也会促进其他孩子能力的提高。

本来我们在建构区里投放的盒子预设的目标只是以垒高为主的,但是依依却通过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创造性的想出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玩法。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别小看依依是一个三周岁半的孩子,但是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及探索的欲望,她的探究方式是非常符合她现有水平的,她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的。

依依通过目测、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来依次摆放盒子,对于小班的孩子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并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这一点来说,依依在游戏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点。在把盒子装好了以后,依依又经过了自己对盒身与盒盖的观察,给盒子盖上了相应的盒盖,而且都准确的找对了,盖好了。这又让依依获得了一种一一对应的配对经验。从而说明这样的游戏有助于促使小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精细动作得到锻炼。

《纲要》中说“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依依对自己作品的介绍、描述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依依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依依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创造的作品当作礼物,把最小的盒子当作小鱼,来送给她最喜欢的老师,所以在自主游戏活动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

皮亚杰曾明确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造的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去学习,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幼儿园要给儿童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

三、教师的鼓励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新《纲要》的指引下,我努力的去营造一个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在任何活动中我都努力的做到和幼儿之间进行平等的交往,时时提示自己要以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为有了一个让孩子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当依依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心里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她发现我在注视她的时候,所以依依就非常主动的与我交往,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礼物来送给我与我分享她的成功,依依能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件礼物来送给我,我们之间温馨的对话,亲密的动作,都证明了我们师生之间有了一个积极的情感氛围,我的态度使依依得到了被支持感。

当她看到我接受了她送的礼物后还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依依显得非常开心,成功的喜悦更展示了自主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也是任何糖果、巧克力都换不来的。

《纲要》中还对我们教师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玩好自主活动后,收拾、整理玩具是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孩子们的年纪小,所以在收拾整理玩具这方面远远没有中大班的孩子能力强,所以我们也没有规定孩子一定要收拾玩具。

然而依依产生的游戏不就是整理盒子的办法吗?所以当孩子们都争着给我送礼时,我抓住了时机适时介入了孩子们的活动,让依依把自己游戏的方法介绍给了大家,让孩子们帮我整理这么多的礼物,促使了孩子们学习掌握了收拾、整理盒子的方法,当盒子摆放好了以后,所以我说我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四、课程的设置与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以往的课程模式中,总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比较高低、大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单独来开设,用灌输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们,导致了孩子们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

从这个自主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远远超出了以往的课程中所传授的经验,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幼儿的数学经验是在生活中、运用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所以在以后设置课程时,应该更加灵活一些,把可以操作的,方便幼儿自己探索的活动都放在活动区里。

自从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以来,在相互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了自主游戏活动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成长的教学方法。在《纲要》这盏照明灯的指引下,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会不停的探索,努力的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逐步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

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


下面是“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案分类: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活动教案

表现内容:区域游戏和活动划分好以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

设计区域活动

【教案设计】

区域活动时间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时间,区域活动的设置改变了原有的游戏模式,游戏改为认为创设自然情景,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同时使游戏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主题,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充分自主小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由于我们班孩子人数少,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相对中大班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共开设的区域有:搭建区、操作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小吃车。

按区域设计游戏

一、积木区

目标:

1、在搬运搭建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

2、学会合作和谦让

3、发展孩子的结构能力

材料:

1、成品积木:雪花片、塑料拼插积木、穿线球等。

2、自制积木:废旧的易拉罐、奶盒、纸盒等。

3、教师和幼儿搭好的图形样品。

游戏规则:

1、制作进去卡和小脚丫进行人数的限制

2、张贴游戏规则的简笔画,让孩子学习画中的小朋友做到不打闹,不争抢。

二、操作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2、认识颜色和作物。

3、锻炼孩子的耐心。

材料:

1、纽扣和衣服扣口

2、黄豆,红豆,黑豆,绿豆,纸杯,勺子,摁扣,扣板(捡豆乐)

3、教师自制小动物纸箱和不同颜色的纸团(小动物吃果子)

规则:

1、捡豆子一次只能捡一个豆子和一种颜色的豆子

2、区域外也设置的小脚丫和进去卡,限制人数

三、自然角

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

2、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热爱劳动的思想

材料:

1、各种植物、花卉

规则:

1、一天适量的浇一次水

2、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四、阅读区

目标:

1、养成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

2、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读书经验

材料:

各种各样的图书,贴好标志的书架和图书

规则:

1、正确安静认真地看书

2、爱护图书

3、图书要放在相同标志的书架上

五、美工区

目标:

1、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2、认识图形和颜色

3、使用胶棒和双面胶

4、会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图形并用其进行装饰

材料:

胶棒、双面胶、橡皮泥,蜡笔、彩笔、概轮廓、彩色A4纸,废旧的瓶子、糕盘和石头穿线板、线、剪好的纸屑

【指导要点】

1、会正确使用材料进行活动

2、活动过程中注意卫生

更多小班游戏教案分享给大家。

关于“设计区域活动 按区域设计游戏”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区域游戏:互换空间


也许您对电视节目《变形计》不陌生,互换生活空间的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变化之大令人惊叹。也许您知晓西方流行的sleepOver活动,孩子们经常三三两两去同学或朋友家过夜,以慢慢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针对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的特点,我园借鉴以上两种做法,与家长沟通,形成共识,放手让孩子到其他家庭生活、搞派对、在幼儿园合宿等,适度变换幼儿的成长环境,培养幼儿懂礼仪、乐分享、善交往、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互换空间”活动的由来

妈妈出差了,天天寄住在亮亮家。一大早,他俩拿着一起制作的贺卡在小朋友面前显摆,大家很好奇。于是,教师请他们第二天带来两人共住的录像。录像中,亮亮夹菜给天天吃,天天帮亮亮修机枪,他们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孩子们羡慕极了。

“我也要去豆豆家玩。”伟伟按捺不住喜悦,嚷了起来。“你来我们家,我们一起玩擎天柱变形金刚,好吗?”豆豆显然十分欢迎伟伟来他家做客。“我的好朋友是小米,我也要去他家玩。我们住在一个小区。”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谈论开来。“那好哇!如果爸爸妈妈同意,我们可以去朋友家住一住、玩一玩。”孩子们热切期望到朋友家去住一住、玩一玩。然而,家长们的态度如何呢?

我们向家长发了一份活动倡议书,“互换空间”活动得到了多数家长的支持,也有少数家长表示担忧。在家长动员会上,点点妈妈代表家长发言:“要说困难,一定会有。但是,只要我们做家长的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式上注意鼓励和引导,配合老师,相信孩子,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言简意赅的几句话说服了犹豫的家长们。

家长们还对如何结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选择住得比较近的伙伴,既避免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也便于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选择性格特征互补的伙伴,以便取长补短……

与家长统一认识之后,“互换空间”活动进入准备阶段。家长各自填写了“串门结对登记表”,表上记载着幼儿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特殊喜好等以及父母的联系电话,供孩子随身携带。主人家庭可以根据这些更加贴心地招待小客人。而教师则为“互换空间”活动提供多项活动建议。

二、层层递进的“互换空间”活动

●“串门”

孩子们翘首期盼的串门活动如期而至。早上,他们像欢闹的小喜鹊,带着行李来到幼儿园。傍晚时,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来到好朋友的家。

当天晚上,班级QQ群里热闹非凡,家长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照片,渐渐消除了心里的担忧。有位家长在QQ群里说:“儿子平时比较小气,好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还有一丝任性,可这次他把最心爱的玩具、图书都拿出来了,令我吃惊。看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活动空间,增加交流机会,比家长的说教强许多倍。”

相比之下,杰杰到茜茜家串门的经历比较“坎坷”:刚到茜茜家,杰杰一不小心放跑了宠物狗,害得茜茜妈妈出门追了好久。后来杰杰又不小心弄坏了茜茜制作的陶泥小人。几件事情之后,茜茜不太欢迎杰杰了。她悄悄对妈妈说:“明天把杰杰送回家,我不喜欢他来我们家。”杰杰受到茜茜的冷遇,哭闹着要回家。教师得知这个情况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契机,杰杰的鲁莽和不懂礼仪需要耐心加以引导,茜茜独立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锻炼。教师建议家长先不要着急,一方面相信孩子的交往能力,等一等,看他俩自己如何处理矛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伺机采取适宜的方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机遇来了,茜茜爸爸新买了一套难度比较大的大型拼接玩具。茜茜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怎么也搭不起来。爸爸提议让杰杰教茜茜搭,杰杰看着图纸,和茜茜有商有量,一艘大轮船终于搭好了。爸爸说:“是杰杰帮了茜茜的大忙。”茜茜脸上洋溢着笑容,拉着杰杰的手说谢谢,两个孩子和好如初了。

两周的串门活动在各种快乐和感动中结束了。虽然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每个孩子在尝试融入另一个家庭或接纳一个朋友时都作出了努力,收获了成长。

●“派对”

串门过后,孩子们热情高涨,想邀请更多的朋友来家中作客。几个活动能力强的孩子开始招募小伙伴来自己家中参加多姿多彩的派对活动。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准备食物和活动材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由交往的快乐。

有一组派对活动是参观家乡的洋口港。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列出物品清单,打印成表,分头准备。活动那天,他们有的带来风筝,有的带来玩沙工具,有的准备了套鞋……家长们都感叹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孩子自我服务、自主管理、合作互助的能力。在拣文蛤、泥螺的时候,海滩上不时传来铜铃般的笑声。“菲菲,快拿袋子过来。我捡到泥螺了。”“乐乐,我们一起用力踩,文蛤就会爬上来了。”“雯雯,我们加油,多踩些文蛤。我奶奶最喜欢喝文蛤汤。”这次别开生面的“海之旅”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组派对活动是骑童车。在美丽的公园中,孩子们在家长带领下举行骑童车大比拼,一路追赶一路欢笑。骑得有点累了,他们就坐在自带的帐篷里分享食物、分享快乐。

还有一组派对活动是去城郊姥姥家做客。几个好朋友一起帮姥姥挖红薯,再一起摘红薯叶喂羊,别有一番乐趣。“嗨!小羊围在羊妈妈的肚皮下抢着吃奶,太好玩了。”这里的一切都令城里的孩子感到惊奇。

●“合宿”

“互换空间”活动像滚雪球一样,互换人数越来越多,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来一次幼儿园集体合宿怎么样?晚上不回家,大家都住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心被这个想法搅动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合宿用品,等待那一刻的到来。露天晚餐、集体电影、电简光束、树林“寻宝”、集体洗漱、合宿睡觉……各种美妙的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们中间流淌。可是,小妮子出了点状况。洗漱好后,刚躺上自己的小床,她想妈妈了。听到外面下起了雷阵雨,她悄悄地流起了眼泪。教师注意到了,抚摸着她的头安慰她,她忍不住大声哭起来:“我要回家,我要妈妈………”“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夜,你也可以和老师睡在一起……”“不要,我要回家。”教师拗不过她,拨通了小妮子妈妈的电话。雨中,小妮子被接回了家。可是,半个小时之后,小妮子又让妈妈把她送回了幼儿园。这一次,在教师的臂弯里,小妮子安心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们眉飞色舞地向家长讲述着合宿的感受。看着孩子激动的笑脸,欣赏着合宿活动的录像,家长惊讶于孩子们的进步,心中充满了感激。他们感谢幼儿园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劳动。

三、与“互换空间”活动配合的各类活动

在“互换空间”活动进行的同时,幼儿园配合“互换空间”活动,开展了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环境布置活动,等等。

●集体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互换空间”活动期间,幼儿园围绕做客、分享、礼让、互助、独立、自我保护等方面生成了生动有趣的五大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如,好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会怎么做?独自去好朋友家做客需要注意哪些?“大熊的拥抱节”“金色的房子”“小客人来我家”等活动帮助孩子们梳理了经验,找到了答案。“好朋友的家”“我和小伙伴”“寻宝”等美术活动,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孩子们在“互换空间”活动中的趣事。

●区角活动自由开放

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他们进行自主游戏。因为“互换空间”活动,孩子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游戏中也常常反映出互换生活的情境和经验。如,在烧烤店、十元超市、老街特色小吃等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叫卖兜售、收银提货、招待打理,显得落落大方、礼貌得体。在大型纸管建构区,孩子们合作运玩具、协商分配材料等,搭建了好朋友的家以及与小朋友一起游玩的大桥,显得和谐默契。

●班级主题墙精彩纷呈

活动中,班级主题墙上展示着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照片、共同研究的话题:我的房间,山芋发芽过程,一起去洋口港,骑童车比赛,十元超市集体购物,等等。看着照片上的笑脸,欣赏着孩子们稚拙的作品,我们犹如亲临现场,感受到了他们的欢乐。

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中,必须拥有时间和空间,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是呀!陪伴和呵护孩子成长,不应打着爱的旗号束缚孩子,而是要创设更多的机会锻炼孩子。孩子们渴望的是自主,孩子们需要的是经历。

浅议区域活动中的“介入”——一次现场观察研讨活动引发的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构学习经验,并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对于幼儿未来成长更有益。这是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改变。然而,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但是行为的转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固有的一些责任心、教育目标常常会左右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纠结徘徊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实现教育目标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处理好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关系。怎样观察幼儿的学,怎样在学的基础上用顺应和支持幼儿想法的方式教,这真的需要我们深人探究。

当我们开始认识到要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做到了退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退后之后,什么时候进?怎样进能够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近期,以我班区域游戏作为现场进行的一次深入研讨,再次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感悟。

说一说“介入”

什么是“介人”?在字典中“介入”的中文释义为:进人事件之中进行干预。浅显地说,“介入”就是我们进入到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想法进行了干预。但是教师的“介入”是否是幼儿需要的?介入的时机、介入的方式和内容是否正确?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我们的困惑

其实我们研究“介入适时不适时”“介人的方法是否能够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有段时间了。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当孩子不会玩儿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玩儿,用我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能光和孩子玩儿,还得和他聊天,一边玩儿一边了解他的想法,然后顺着他的想法和他一起做。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老师们对于“介入的时机”的问题是有思考的,但是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准确地说,是没有从“儿童”这个学习的主体的角度去思考“介入”的问题,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就是“教”的角度在想该不该介入,如此,难免主观。致使介入也不一定是幼儿的需要,可能还会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思路走,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介入时常出现的问题。其实,只有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仔细观察,分析识别;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介入后的支持才会有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才能探索出不同情景下的针对不同幼儿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

那么怎么观察?又怎么分析呢?近期的一次工作室的实践现场研修给我带来了思考。

现场回顾及思考

这是一次大班活动区观摩开放,近30名教师对该班幼儿的活动进行现场观察、录像、照相,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学习方式,在分析、解读幼儿的基础上探讨支持的适宜性问题。

【现场回顾】游游选择的游戏是“小老鼠吃奶酪”,这是一个正方形的玩具,横竖共有9个格子,每个格子有一个奶酪块小老鼠。游戏规则是,首先按照题卡上的图示摆放奶酪块,小老鼠的屁股朝上;在规定区域里尝试滚动奶酪块,但不可以把奶酪块里的小老鼠拿出来;所有的奶酪块里面的小老鼠全部头朝上即闯关成功;长方形的奶酪块滚动时可以竖起来。在游戏开始时,她随意翻开了一页玩具中的题卡,并按照题卡上的提示尝试进行游戏。当她尝试将题卡上的3块奶酪全部翻过来时,发现很困难。这时,开始有老师在围观她的游戏,她抬头看了一眼围观的老师,低下头继续摆弄,摆弄了一段时间没有成功。渐渐地,在她周围有五六名老师一直观察她游戏,她们想看看她是怎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这时我发现游游的头越来越低,几乎贴到了玩具上,她偶尔偷看一下周围的人,双手摸着玩具有一点微微的颤抖。

看到了游游的表现,我知道我应该“介入”了。游游平时比较胆小,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特别不爱讲话。当她看到那么多入围着她,她的身边又没有同伴陪伴她时,有些紧张;并且她始终翻不过来没有新的成功,也让她缺少了自信。我要过去先给她一些安慰,并且陪伴她一会儿,减少她的紧张情绪。同时要跟周围老师做一下示意,让大家离开一点,给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我走过去蹲在她身边说:“游游,你怎么了?”她没有说话,我又说:“你是不是觉得紧张?”她点点头。我说:“你需要我陪你玩儿一会儿吗?”她又点点头。我就蹲在她的身边看她玩儿,但是她仍然没有操作手中的材料,我想,可能她还不确定应该怎样进行。面对围着这么多参观的老师我该怎样支持她呢?是继续鼓励她玩儿,还是建议她换一个游戏?我询问了游游自己的想法:“你想继续这个游戏吗?”她又点点头,看来游游今天想坚持自己的选择,接受挑战。

【思考】我先安抚了游游的情绪,并告诉她我会陪伴她,试图让她尽量放松自己,因为良好的心情也是支持幼儿继续游戏、让幼儿思维活跃起来的关键。看着游游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想到她平时玩这个玩具时,总是很快就换玩具玩了,特别不能坚持。而今天可能是因为人多,不好意思换。另外,好像这个玩具的玩法她也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询问她是否想要换个玩具玩,我是想了解她是否可以坚持。得知她决定继续玩后,我想,人多又太关注她虽然让她有些紧张,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她好强的心,让她能够坚持下去,这对这个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未必是坏事。

【现场回顾】我又在她旁边看着她摆弄手中的奶酪块,见她把一块长方形的奶酪块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放下,很犹豫,我提议和她轮流进行游戏,我走一步她走一步。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奶酪不能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我告诉她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游戏规则不允许这样。考虑到她选择的题卡比较难,我建议她选择简单一些的题卡尝试。游游听取了我的建议,选择了一个4块方形奶酪的题卡,开始尝试。在游戏过程中,当出现奶酪无法翻转的情况时,她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下去了。

【思考】当游游表示愿意继续玩儿的时候,我内心开始纠结:怎么办?她不会玩儿我该怎样指导?该直接告诉她玩法,还是等着她自己去发现?带着内心的纠结,我建议和她轮流玩,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帮助她掌握游戏的玩法。但事与愿违。当她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举动时,我马上纠正了她,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我又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应该说,担心这样的要求会让她失去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我向到场观摩的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两个困惑问题。

案例分析研讨

我的困惑:1.当游游表示愿意进行游戏时,我应该怎样去支持她,让她能够顺利完成游戏?2.当她在游戏中出现与游戏规则不符合的做法时,我是不是该去纠正她?

◆孩子想要继续游戏时,我如何支持?

首先,在阐述关于第一个困惑问题的观点时,我说了心里话:面对着当时那么多人在旁边看着,我判断出孩子不会玩这个玩具,但是我不敢说,怕说多了会被认为没有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看到整个游戏过程的黄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她说:“我看了她一会儿,她怎么摆弄也弄不出来让小老鼠的头朝上。我就问她:‘你会玩吗?’她摇头。我提议和她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游戏的玩法。我们一起翻看了题卡上的说明,并按照说明一步步进行了尝试操作。熟悉了玩法后,我们从题卡的第1关开始进行游戏,面对简单的第1关只有一块奶酪,游游很快就完成了。完成之后她脸上僵硬的表情稍稍的松弛了一些,然后她继续进行第2关,同样很快完成了,游游显得很高兴。到了第6个关卡时,奶酪块数增加到3块,还出现了大块的奶酪,游戏的难度增加了。我发现当奶酪没有地方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对于这个行为,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当游游能够轻松进行游戏后,我就去看其他区域中孩子们的游戏了,到活动区结束时,她告诉我她完成了13关,还高兴地告诉了我她的名字:‘老师,我叫游游一’。

观察分析得好细致。这也使我意识到,我纠结的原因还是把自己摆在了第一位,考虑的都是自己在这个时候别说错,别做错,而导致没有沉下心来关注孩子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什么。虽然我已经关注到了游游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了安抚,可是对于她到底“难在哪里”“需要什么”没有继续深入观察和分析,导致她接下来想要继续游戏,却没有获得我适宜的支持。实际上,她最需要的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心理需要我没有把握住。

◆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可以违反?

我的第二个困惑问题来源于我自身的特点,我是一个比较遵守规则的人,所以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总是会提示他们遵守规则,可是在今天的游戏中这样做适合吗?我很困惑。

在大家结合自身经验讲述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后,我认识到,某些情况下的规则是要坚持的,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社会规则,但一定是幼儿理解的;而有的时候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应该可以变化,特别是当规则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时,它甚至是可以淡化的,可以先玩起来。特级教师沈心燕说,在游戏活动中,不妨把规则称为玩法更加能够让孩子从心理上去接受它。而游戏的玩法应当是为幼儿游戏服务的,玩无定法,孩子才能够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究、去挑战。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

在今天的游戏活动里,游游的需要,一是安全的心理氛围,二是了解游戏的基本玩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即将成功而又无法实现的时候,孩子对于成功是十分渴望的,所以她会选择最直接的办法——直接翻转奶酪块,她也许想用这个方法反推游戏,从而帮助她找到方法,完成这个游戏,这是她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时此刻,遵守游戏中要求的玩法和规则显然不如她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

对“介入”的新认识

通过上面的案例以及研讨中大家观点和思维的碰撞,我对介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站在身边

当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幼儿身边关注幼儿游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幼儿的游戏产生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介人”了。

◆表情和动作

作为指导教师也好,作为观摩活动的参与者也好,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影响。当你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看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审视”;当你的表情出现了微笑、点头时,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肯定”;当你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或录像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欣赏”。

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幼儿的心理活动也是支持他们能否顺利进行游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语言交流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帮助,能不能促进其完成自己的活动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幼儿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之后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确定的。当然,交流需要技巧,首要的原则就是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想说的情况下介入。不同孩子的表现,教师交流的内容是不同的,当孩子的情绪不高或认知不足的时候,可以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当孩子属于技巧不熟练时,可以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而对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的孩子,我们可以“请求”他说一说自己的“秘诀”,说的过程就是他梳理经验的过程。

这一次的研讨活动让我对“介入”有了新的感悟,谈到“介入”,作为一线的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面对众多观摩者、众多专家的时候,就变得不敢做不敢说了,因为怕说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的得失心占了主导地位,而没有考虑到此时此刻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当放下自己,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平时必须下功夫积累观察分析经验,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加以分析和把握,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这些,我们“介入”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游戏区域的“工具书”


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在游戏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我们尝试组织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游戏区域的工具书(以下简称工具书),用工具书帮助幼儿解决在区域游戏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

游戏区“工具书”的制作方法是:选用16开纸尺寸的透明文件夹,在文件夹内每一透明插袋中放入一幅说明某一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或者是制作某作品所需的范例、工具、制作步骤、方法的彩色图片。根据需要,有的图片上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随时调换工具书的画页。工具书放置在游戏区域内的伸手可及之处,方便幼儿随时查阅和使用。我们还提供了书夹,让幼儿在翻阅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夹住一

些画页,以便其更好地观看、理解画面的内容。目前,我园所设计的工具书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创意美工区”的工具书

根据我园“创意美工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我们提供的工具书有《元素篇》,内容为点、线、面的基本画法以及实际运用策略;有《纹样篇》,内容为表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对称的基本方法;有《折纸篇》,内容为对折、折双三角等基础折法和一些简单的折纸步骤图;有《范例篇》,内容为各个画种的范例,如儿童画、民俗画、水粉画、线描画、水墨画,也有各类主题装饰的范例和各种美工造型的范例。这些工具书图文并茂,既方便幼儿欣赏,又能激发幼儿自主尝试与创作的欲望,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探索学习。

二、“主题建构区”的工具书

“主题建构区”要求幼儿围绕一定的主题搭建物体,对幼儿有较大的挑战性。我们根据建构材料的不同种类,如积塑、积木、沙水建构材料、竹棒建构材料、金属建构材料,分别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如围绕小班幼儿学习“建构单一物体,发展基本的建构技能”的目标,制作了工具书《建构物》,内有房子、火车、花坛、围栏等单一物体的建构形象及基本的建构方法和技能,包括堆高、平铺、围合、加宽、延长等;围绕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主题建构,发展组合建构的基本技能”的目标,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主题篇1》《架空篇》《连接篇》《排列、组合篇》;围绕大班幼儿学习“创造性的主题建构”的目标,设计和制作了工具书《主题篇2》《架空》《插接和镶嵌》和《编织和黏合》。我们在大班的工具书里有机地融入了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元素,帮助幼儿在使用工具书的同时能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快乐表演区”的工具书

快乐表演区的表演类型多样,既有语言类表演,也有歌舞类表演,还有乐器类的表演:表演的内容更是丰富,既有剧本表演,又有绘本表演和故事表演,还有创意表演。为此,我们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表演主题,尝试设计和制作不同种类的表演“工具书”。如《故事表演工具书》,各年级组请幼儿在学习过的故事中选出可以用于表演的故事,师生合作为这些故事设计表演工具书,在书中提供表演的主要角色形象、场景、情节和发展线索。该工具书的最后一页,是一个表示“想象”的图示,提示幼儿可以通过想象,延伸和拓展表演的内容和情节。再如《音乐创意表演工具书》,是由幼儿已经欣赏过的打击乐谱和幼儿创作的乐谱汇编而成,书中还提供了自主创作页面,启发幼儿自主创编。表演区中配置了迷你音响和iPad.我们还设计和制作了乐曲检索目录单,幼儿借助目录单可以轻松地在音响和iPad中找到自己表演所需要的音乐。

工具书的提供激发了幼儿的区域游戏兴趣和自主性,适时解答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困惑和问题,巩固和拓展了幼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了幼儿学习能力和游戏水平的提升。教师还会随时以彩色照片的方式,将幼儿优秀、有创意的游戏作品收录到各类“工具书”中,幼儿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参与区域游戏的积极性更高了。

区域活动:有趣的棋类游戏


列宁曾称“棋”为“人类智慧的体操”,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许多棋盘及棋子,发现幼儿对棋类游戏兴趣颇高,用棋类游戏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不仅能有效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伙伴之间的相处能力,而且在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都有益处。在有关棋类游戏的研究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棋盘、棋谱内容要适龄

小班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般以形象性棋类游戏为主,如“鸡狗鹅鸭”“老虎吃小兔”“爬山”“米字”等;中班孩子对棋类游戏已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增加“牛角棋”“五步棋”“四鼎棋”等;大班孩子喜欢挑战,也有丰富的棋类游戏经验,我们便提供难度比较大的“老虎棋”“区字棋”“西瓜棋”等。下面列举几种棋类游戏的玩法。

老虎吃小兔:老虎、小兔双方,每方五枚棋子,分别摆放在相对的位置,双方以“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分出胜负,胜者先走棋。走棋时,只能沿着线走,不能跳着走,从棋子所在的点开始,边走边说“老虎吃小兔”,说一字走一步,说完并走到对方有棋子的地方时,吃掉此处对方的棋子。最后剩下棋子多的一方获胜,游戏重新开始。

鸡狗鹅鸭:鸡狗、鹅鸭双方,每方四枚棋子,分别摆放在相对的位置,双方以剪子、包袱、锤的形式分出胜负,胜者先走棋。走棋时,只能沿着线走,不能跳着走,从棋子所在的点开始,边走边说“鸡狗鹅鸭”,说一种动物走一步,说完走到对方有棋子的地方时,吃掉此处对方的棋子。最后剩下棋子多的一方获胜,游戏重新开始。

区字棋:以棋盘似“区”字而得名,源于土家族的一种儿童棋,简单易学。对弈时,双方各持两子,一方将对方棋子围在“死角”上叫“死棋”,将死棋取掉,直到对方无子可走时为胜。区字棋的棋子,路线走得正确,走子即无止境,若一子走错,全盘皆输。如果下棋双方都很小心,就永远不会有输赢。下这种棋要求眼疾手快,不小心走错一步,立马就输。故此棋能培养儿童的智力和判断能力。

西瓜棋:盘面为正圆形。内由两条垂直交叉的直线和五条弧线勾勒出十二块瓜瓣。共构成二十一个交叉点。西瓜棋的棋子共有十二枚(比棋位数多),双方各六枚。双方棋子以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相区别。行棋规则很简单,决定先后手,然后双方交替在棋盘的点上移动各自的棋子。每次只能移向相邻的一点,不允许跨点移棋。棋子下定后,不得向其他点移动。同一粒棋子连续移动不能超过四次。吃子方式属于围吃,当某一方走子以后,如果走动的这枚棋子与其他己方棋子共同把对方一枚或更多棋子包围时,即同时占据了与之相邻的所有棋位时,就把被包围的对方棋子(无论几枚)吃去,从棋盘上取下。在布子阶段形成的围吃棋形无效,不能吃子。如三子连成一圈,围住对方一子,就可以吃掉,哪一方被吃光即为输。也可输的一方下一盘棋先行。

自制棋盘,适当引导,寻求家园多方合作

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简单的棋盘和棋子,如在废弃的纸板上用彩笔画出棋盘,用小石块或小型积木做棋子;在废弃的保暖衣盒子上绘画棋盘,幼儿可以自由地取拿和存放。这些活动的棋盘可让孩子带回家,请家长同孩子进行对弈,既可在游戏中密切亲子关系,又可提高巩固幼儿棋艺,三可以此加强家园交流,使家长重视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以下是我们在指导家长和幼儿参与棋类游戏时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1.对弈激励法

为了增加棋类游戏的趣味性,也为了激发孩子之间的竞争力,我采取了评比“棋王”的对弈激励方式,既统计下棋的局数,又记录每局的胜负,每周评比谁参与的游戏次数多,谁赢棋的次数多,评出两种类型的“棋王”。如下表,幼儿自己记录参与者的学号,用小花标志记录每局胜负情况(胜者贴小花),最后统计每个孩子的胜负情况。

“棋”类游戏对弈记录

幼儿学号

对弈局数

胜负情况

2.营造氛围法

棋类游戏大多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展开,为了营造氛围,我们经常用多组同时开赛的形式,以让孩子感受共同参与游戏的集体氛围。有时候,老师参与下棋游戏,也能激起孩子们的热情,谁和老师下棋就会得到其他孩子羡慕的眼神。也有的时候,我们会邀请爷爷来园和孩子们下棋。或者让孩子们交流在家和爷爷下棋的战况。这些,都能为孩子们下棋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3.身临其境法

把院子场地设置成一个大的棋盘,让孩子们自身充当棋子,在院子里下棋。我们用彩色的油漆把场地布置成几个有规则的游戏棋盘,供大、中、小班的幼儿共同使用,帮助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认识图形、认识颜色等。下午课外活动期间,孩子们以自身做棋子,你做老虎,我做小孩,十几个孩子在一个棋盘上共同游戏,非常热闹。

有机整合,把棋类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

1.一日活动时间中的有效整合

人园和早点时段:幼儿可自由组合参与棋类游戏,避免活动环节中的等待。

早操活动时段:早操结束后利用院子里的场地棋盘自由游戏。

餐后活动时段:早吃完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在走廊中下棋。

区域活动时段:除了固定区域外,幼儿可以在走廊、午睡床位、场地棋盘等地方自由结合进行棋类游戏。

离园活动时段:孩子们在院子里等待家长来接的时候,组织孩子玩室外的棋。

2.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有效整合

在1.2米以下走廊墙壁上画出棋盘,做上棋子,供幼儿玩棋类游戏;在木质大床上创设棋盘,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进行对弈;制作活动的棋盘,孩子们可以在桌子上下棋,两个人对弈。除了室内的棋盘外,我们在室外场地、塑胶地垫上也画出了棋盘,如室外地面上自制的大型棋谱“龙棋”,占据了整个院子,棋谱中设置了有关图形、颜色、排序等数学知识的内容,幼儿用自身作为棋子,既增加了游戏活动的知识性,又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拓展了棋类游戏多元化。

3.主题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整合

把主题内容融入棋类游戏,如“冬爷爷来了”这个主题,教师把冬天的取暖用具、服装、动物和植物的过冬方式以及冬天可以帮助人们取暖的体育器械等内容融人“四鼎棋”,使之变成一个新的棋类游戏“冬天不怕冷”。

这些主题游戏棋的内容来源于主题,孩子有相关的经验准备,形式又灵活多变,富有游戏性,深得幼儿的喜爱。这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主题活动的内容,也使棋类活动不再只是一种单独的游戏活动,而成为主题活动的一个补充与延伸。孩子们参与棋类活动的兴趣也因主题游戏棋的诞生而日渐高涨。

“好玩的水”区域游戏计划


探索区:

1.观察探究活动:

目标: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水的特征。

准备:大、中、小三个玻璃杯(大杯盛清水、中杯盛牛奶、小杯成醋),人手一把勺子。

要求:通过看、闻、尝(也可与其他液体对比),发现水的两个特性:无色、无味。

规则:不可把三杯液体混在一起。

2.沉与浮

目标:积极参加探索活动,通过操作,积累初步的沉浮经验。

准备:盆子里装好水,各种物品如:鸡蛋、木头、棉花、石头、泡沫、纸等

要求:先对各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进行推测,然后再观察各个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自然区

环境创设:在自然角内饲养乌龟、小鱼等动物和种植各类植物。

目标:了解水的重要性,知道动植物都离不开水。

要求:观察自然角中动植物的生长,通过给小乌龟、小鱼换水和为植物浇水,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规则:浇水要适量。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有趣的瓶盖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有趣的瓶盖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游戏目标,游戏材料,游戏玩法,游戏反思等内容,发展幼儿小指肌肉能力,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动手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有趣的瓶盖教案吧。

游戏目标:

1. 发展幼儿小指肌肉能力。

2. 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动手能力。  

3.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材料:

颜料、橡皮泥、毛线绳、彩色贴纸、小纸片、各种瓶盖若干。  

游戏玩法:

玩法一:拼一拼摆一摆

幼儿用各种瓶盖拼摆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师引导幼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如:机器人、花朵等。

玩法二:垒宝塔

用瓶盖垒宝塔,底层放六个瓶盖,上面每层比下边的少一个,最后完成宝塔形状。

玩法三:瓶宝宝戴帽子

准备四个写有不同数字的瓶子和瓶盖,四个幼儿为一组,找到写有相同数字的瓶子和盖子,给瓶宝宝戴帽子,看谁先完成。

玩法四:好玩的字宝宝

在瓶盖上贴上不同的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再让幼儿闭眼,教师藏起其中一个字宝宝,幼儿猜哪个字宝宝不见了。

玩法五:词语找家游戏

在瓶盖上贴不同类型的词语,引导幼儿按词语类别,把瓶盖放入相应的纸杯中。

玩法六:看谁投得远

幼儿手拿瓶盖围成一个圆,听到老师口令后迅速把瓶盖投向圆心,看谁投得远。

玩法七:拓印游戏

幼儿拿瓶盖在颜料中沾一下,在纸上印出图形,教师引导幼儿用瓶盖的几个面分别拓印,如:瓶盖的侧面可以沾色滚画,瓶盖的里面可以印出空心圆。

玩法八:小制作

引导幼儿利用细毛线绳,橡皮泥、彩色贴纸等材料进行制作。可以制作成小动物、花朵等幼儿喜欢的手偶。

游戏反思:

整个活动目标定位准确、具体,重点突出,过程清晰,从幼儿兴趣出发,突出“玩”字。瓶盖在成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但在孩子眼里是百玩不厌的玩具,从单个玩到找朋友玩,幼儿始终处于“我想玩”、“我要玩”的主动积极状态。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和概括,使幼儿的活动经验得以提升、整合。

由角色游戏中的“自由人”引发的思考


曾几何时,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了“自由人”这一特殊群体。每次游戏,除去各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剩下的幼儿就当“自由人”,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到各游戏区当“顾客”。游戏中,只看见“自由人”在游戏区间穿梭,一会儿在“茶座”品茶,一会儿又到“点心店”用餐,没钱了就上“银行”取钱……“茶座经理”不乐意地说:“你怎么又来喝茶了?已经喝过多少次了?”“银行储蓄员”与“自由人”发生了争吵:“你老取老取,已经没有钱了。”“自由人”还振振有词地说:“因为我是自由人。”再去问问“自由人”:“你最喜欢做什么?”“自由人”带着一脸笑容非常干脆地回答:“当然是自由人啦!”继而追问:“他们可以当茶座的经理、服务员,还可以当医院的医生、护士……你难道不愿意吗?”“不愿意!自由人可以到处玩、可以吃点心喝茶,昨天我是自由人,今天又是,明天还要做自由人。”没等说完,“自由人”又穿梭于各游戏区域玩去了。

这一游戏玩法,已成为许多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固有模式,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角色游戏中设立“自由人”这个角色意义何在?到底需要不需要自由人?经过与教师的交流,得知了设立“自由人”的初衷:在角色游戏开展初期,幼儿各就各位,在相应的游戏区各玩各的,导致许多角色游戏区只有“工作人员”而没有“顾客”,游戏也就没有了展开和过程,幼儿就会无所事事而放弃游戏。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安排了一部分“自由人”到各游戏区充当“顾客”,自由进入各游戏主题,“自由人”就这样诞生了。而且教师们感觉到,它确实能使角色游戏迅速玩起来,不再成为单纯的个体游戏。但是,既然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那么“自由人”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呢?而且随着孩子们角色意识的增强,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由人”的存在,越来越成为角色游戏的桎梏。如前面案例中所说到的,有角色者对“自由人”在角色交往中的行为有了意见。

设立“自由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间的交往与互动,但在“自由人”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教师替孩子安排角色、给孩子构思情节、帮孩子调整玩伴的游戏预设,教师成了幼儿游戏的“导演”。由于“自由人”不担当固定的角色,久而久之,他们在游戏中热衷于频繁换场,似乎成了游手好闲、不肯工作的代名词,抑或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自由人”的角色随意性带来了游戏主题单一、游戏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主要症结还在于幼儿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受能力限制。作为教师,绝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为了追求目标的即时达成而指挥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去行动,而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与指导。

一方面,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

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可通过参观、谈话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角色认知。如在参观超市时,教师可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了解超市里有哪些角色、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带领幼儿到理发店看看理发师要做哪些工作、与顾客是怎样交流的;另外也可以请专职人员来园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工作、进行现场操作展示;请幼儿观察家里的每位成员在家中都干些啥……在丰富生活经验的同时,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有固定角色,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即便是不上班的人也有相应的角色,如妈妈、奶奶、爷爷等等。

另一方面,丰富幼儿游戏情节,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

当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对应的玩伴时,幼儿就会无所事事甚至放弃游戏,此时教师可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当顾客、病人等,以角色身份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者建议,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如引导理发师“上门服务”,引导幼儿与其他游戏区的角色进行互动与交往。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建议后幼儿的游戏状态,注意协调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游戏主题不断深化与丰富。也可以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如给“娃娃家”提供“布娃娃”,娃娃家的成员就会自然进入角色,妈妈给娃娃喂食、爸爸陪娃娃看电视等,用材料增强幼儿的角色行为,促进角色交往与互动。还可组织幼儿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让游戏区的工作人员实行轮班制,“下班”的人可以去逛超市、照相、理发、买菜烧饭等。这样,可大大增加幼儿在不同区域间或同一区域内的交往频率,无形中也可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幼儿游戏交往与水平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关注,不断拓展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进而使幼儿的游戏主题不断深入与发展。

编后语:

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己创造的通过扮演角色或以玩具代替物品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其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每一天,我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它的气息。就像今天小班的晨间桌面活动,妞妞搭了满满一桌子的小圆,跑过来喊我:“老师,你看!”“哦,这满桌子的是什么呀?”“饼呀,你快点来吃,有青菜的,肉的……”见我没有走过去,妞妞又拿了两根小棒积木跑过来给我:“这是筷子,我请你吃早饭。”一边说,一边还向我示范“小筷子”的用法:“瞧,就像我这样夹。”“这是你开的小吃店吗?”“是的,我的小吃店里有鸡蛋,有馒头,有粥,你想吃什么?这里还有水果呢,等你吃完了,再给你一个香蕉……”妞妞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我面前的桌子上一一排开,煞有介事地向我介绍“小吃店”里丰富的“点心”。旁边的袁睿哲用雪花片搭了一个小碗凑上来:“用这个莲花碗盛粥吧……”另外一组的顾铭熙和朱佳怡,则正怡然自得地扮演巴拉巴拉小魔仙,用自己搭的魔仙棒做话筒,表演着她们自创的歌曲……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四五十分钟的晨间活动时间,孩子们借助自己的桌面建构活动,自主自由地玩着,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演绎。

可是,每次去参加有组织的幼儿园游戏观摩,虽然看上去形式很丰富,场面很热闹,却总感觉到孩子们的游戏语言似乎是雷同的,游戏情节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游戏就像是孩子们演给我们看的一样。背后的原因,不说,大家也明白:孩子的游戏,是由老师操控的——环境是老师设置的,材料是老师提供的,甚至情节也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发展的……那为什么老师要“操控”孩子们的游戏呢?恐怕,隐在老师内心的迫切的功利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看了蒋老师的这篇来稿,我仿佛又看见了那样一幅熟悉的游戏场景:孩子们按部就班,各自进入自己的角色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游戏……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孩子喜欢“自由人”这个角色?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人”的角色,是整个游戏中最自主、最能体现孩子游戏意愿的角色,孩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跟谁交往就跟谁交往,是游戏中交往频率最高的角色。或许,对于“自由人”这个角色,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游戏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并深入研究的今天,我们确实要好好想一想:什么样的游戏指导(从场地安排、材料提供到角色分配、情节发展等等),才能有利于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自主性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等积极的游戏性体验。或许,我们是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们的游戏了。

幼儿园游戏《区域游戏:两个藤箱引发的故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