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

12-1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如果你是一名幼师,你会开展什么幼儿园游戏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规则蕴含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区域活动活而不乱,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游戏公约,制作了“四色约定卡”,并引导幼儿用不同颜色来诠释,即在每个区域中用绿、黄、蓝、红四种颜色的色块制作成树叶、花朵、跑道、楼房等不同的物体或造型,将区域内容或人数、玩法或流程、材料取放要求及温馨提示等规则,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在相应的色块上,引导幼儿一进入某区首先学会观看、理解该区的操作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我们还把四种色块及简笔画规则都进行了封塑以便随时更换。全班十几个区域都运用同样醒目而清晰的四色约定,将各个区域的不同规则图文并茂地蕴含在其中,既起到了提示、引导的作用,又满足了幼儿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绿色约定卡——活动人数或内容诠释

以往,我们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时,首先是定规矩,明要求,这样做是有效的,甚至效果还相当明显,但是给幼儿有些茫然、限制太多或受到束缚的感觉,不符合《指南》《纲要》的精神。

针对我班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常常爆满,甚至拥挤不堪,而图书区、科学区、数学区则很少有人问津,多次提醒也不奏效,造成区域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结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把绿色底板当作一个进区卡存放处,让幼儿将进区卡放置在绿色约定卡上的动物、点子或数字上,放满为止。有机会将进区卡放入某个区的绿色底板,就好像获得了本区的特别通行证一样,有优先选择本区的权利,还能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教师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幼儿是否在玩自己选择的区域活动了。有时,我们在绿色底板上张贴最新活动内容调整或游戏升级版简介,引导幼儿在选区的同时关注与阅读,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随着合作、等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或自主游戏。吵闹、争抢、游荡、无效的游戏不见了,幼儿更自由、自主、专注:投入了。

黄色约定卡——游戏玩法或流程图示

区域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无序现象主要有:幼儿大声喧哗,干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幼儿对操作材料无所适从,活动存在盲目性;幼儿活动的随意性导致材料摆放位置及种类的混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活动要求和活动方法的隐性提示,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活动目的性。我们在各个区域的黄色底板上张贴了不同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图示以及好玩法或创意推介,可以是幼儿参与制作的简笔画,可以是幼儿一目了然的小标记,可以是幼儿看得懂的图谱,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照片等等。如在小班“竹子的秘密”区域中,我们将活动流程通过生动的照片形式加以展示,帮助幼儿明确各种玩法。在中班“春天里的花”区域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将各种花朵以折叠简图的方式贴在黄色底板上,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参考,并在该区域四周展示上次活动作品及幼儿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大班“快乐餐厅”区域中,我们将图文并茂的游戏程序图谱——“问好一选餐一就餐一付款一再见”置于黄色约定卡,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玩法或流程,充分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同时也使区域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大大增强,赋予了游戏更丰富的内涵。表演区的演员演出前要轻声商量,分配角色;观众应当认真听,仔细看,不说话等。当然,这些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复杂,线索太多反而

不易于幼儿理解和执行。

红色约定卡——注意事项或安全提醒

我们事先组织幼儿讨论各个区域或游戏中需要注意或不可以做的事,画成图画贴在每个区的红色约定卡上,使幼儿知道红色图块上的内容即为禁止、不能或需要特别注意的项目,暗示着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M.yJs21.cOM

如贴有手指弄破的图案,警示幼儿小心手里的剪刀,以免戳伤自己与同伴;食指置于嘴巴的图案,暗示幼儿说话要轻,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不撕书、不卷书、不抢书,坐下来安静看书等图案;拿着剪刀奔跑的图案上打了个“x”,表示幼儿不能带着剪刀快速走;银行一米红线外的“√”表示幼儿要站在一米红线外等候;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的“NO”;抱着球到处追跑很危险的标志;手心手背、猜拳游戏等示意图,暗示着幼儿在发生人员拥挤时可使用的处理方法;建构区的不争不抢图案,再也不需要老师时时当调解员了……多样化的规则提示蕴涵在环境之中,不仅美化了环境,使区域更充满生机与活力,减少了老师重复提醒幼儿遵守规则的次数,幼儿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谦让,无形之中也是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暗示与渗透。

蓝色约定卡——材料取放或整理要求

为了顺利地开展班级区域活动,教师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放置于玩具橱中。如果每次开展区域活动时,都由教师取放,那势必会造成时间上的隐形流失,同时也剥夺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游戏的权利。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常常会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胶布、纸盒等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收拾和整理,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不利于规则意识的建立。

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来引导幼儿学会将操作材料有序地收拾和摆放,增强区域环境的秩序感。蓝色约定卡上师生共同绘制的小标记或简笔画:送玩具回家、废纸入篓、纸盒进筐、取放剪刀的方法、服装一衣架、实物一篮子等一系列隐性规则,提醒幼儿按标签一一对应摆放材料、将材料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等,避免了活动中材料凌乱的现象,使幼儿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环节更为有序。幼儿对每种材料的使用与收拾整理规则心中有数,也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教育的先进理念要求我们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的进展情况、区域的调整与更新等进行整合与变通,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改进,探索出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更宽的路径和更有效的方法,超越显性的条条框框的“规矩”,让规则更无痕地渗透于区域活动的内容、玩法、材料、环境之中,更好地顺应和推动区域活动的开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通过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规则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我们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给予幼儿过多的自由,表面上是重视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自由的发展,而事实上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活动的幼儿,其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对幼儿的发展也未必是积极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社会是个重视、强调个性的社会,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许多旧的规则被打破,而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目前这个调整阶段,主流人群缺乏规则意识,但他们能通过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WTO,WTO非常强调国家规则的完整性,强调市场的各种规则,只有在遵守商业规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交易。那么在园的幼儿将来所面对的社会将是极其讲究规则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依据

1、规则的语源和定义

从词源上看,现代英语中的规则(rule)一词在中古英语中为reule,它来源于古法语,并可进一步追溯到拉丁文的regula和regere(它们分别是“直尺、标尺”和“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后来rule有主见引申为“规则、规章、规定、条例”等,同时也有依规章来“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

在哲学辞典中,规则往往被用来指称“行动或行为的指导(prescribedguideforconductoraction)”,并被分为游戏规则、形式系统中的规则、语言的规则、道德的规则和法律的规则等;另外,规则还表示一种经验的常规型(anempiricalregularity)。

根据哈耶克、亚当·福格森、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门格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规则有这么些特点:1、它是一个有关人类行动的命题;2、它是一个规范性命题;3、它是一个普遍命题或者说全称命题;它是一个可以用“正当与否”加以评价的句子。总之,规则是一种可以从正当与否的角度来加以评价的有关人类行动的普遍的规范性命题。规则和规律、命令和契约都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规则对于行动的约束力,可将规则分为两类: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其次,依照规则的不同根据,又可以把规则分成三类:技术规则、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

2、哈耶克的规则论

在哈耶克看来,遵循规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特别指出:“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他认为不仅人们的行动是遵循规则的,而且人们的感知也是遵循规则的。

3、游戏的价值

纵观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前教育价值表现也不同。从原始社会到欧洲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并在逐步得以发展,尽管出现了各流派之间的争论,但是又是在不断地进行互相矫正、互相吸收,从而对今天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产生很大影响。

6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占主导地位。当时的西方幼教工作者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宣泄和治疗功能,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60年代以后,受到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影响,人们开始从注重游戏的情绪宣泄功能转向注重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同时,因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它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游戏的价值就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

1、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寻求合理的游戏形式,最大限度地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自控自制能力。

四、研究对象:

中班段全体幼儿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2—2003、4)

1、理论学习:参阅中西方幼儿规则意识理论方面的书籍、各种游戏理论的书籍。

2、调查研究,家长对规则教育的支持程度及配合度。

3、寻找、设计规则性游戏。

(二)实施阶段(2003、5—2003、12)

1、发放问卷。

2、问卷回收后数据分析。

3、采用实验方法,对规则教育进行革新尝试,每日进行工作心得的记录。

4、每两周作一次革新教育后的信息反馈。

5、分析、调整方案,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2003、12—2004、1)

1、收集资料,摸索规律。

2、完成研究论文,进行结案。

七、课题组分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规则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自然的进行。

2、教育性

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区域,它有其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主要体现在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操作上,对区域规则的遵守上,以及在与伙伴们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

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例如: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小餐厅等)最重要的教育性在于它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结

构游戏区的教育性主要在于能够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手部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等等……

3、实践性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通过幼儿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性。区域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

料,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身体力行,实际练习才能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二、区域活动创设应遵循的几点规则:

区域活动有三大特点,那老师在创设区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教育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主题一直是老师们十分焦虑的问题,我认为,区域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

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幼儿园创设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在确定区域主题方面有一

定的心得:

(1)区域活动的主题应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创设游戏区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兴趣需要

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创设,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戏活动的开展。

例如: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且对于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强,因此我们在小

班创设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为小班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让

孩子在“帮娃娃扣钮扣”、“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体验,更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的意识更强烈,且角色语言也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中班创设了“小餐厅”“美发屋”

等角色游戏区。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

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为大班创设了“棋苑”活动区。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

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区域主题

在每个班级创设区域之前我们都要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幼儿想玩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协调确定好区域的主题。幼儿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才会愿

意玩,才会在玩中获得更多。另外,我们在每个区都设立了一个幼儿入区记录,以记录幼儿每天进入该区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

再适当调整该区的主题。

(3)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各班除了选择了几个固定的区域外,如大班创设了固定的美工区、结构区、棋区、科学操作区、植物观察区等等,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灵活的随机

区域,这个区域是随我们的教育活动而随机开设的:如我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教育活动时,它被建成“恐龙博物馆”科学区,在进行“我健康、我

快乐”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变成“爱心医院”角色区,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区域活动成了

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不仅在该区域活动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还巩固了本主题的知识,一举两得。

(4)注重区域活动主题之间的互动

班级创设不同的区域,还应注重区域间的联系,让区与区之间能够互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中班开设了“

小餐厅”角色区,又开设了“贝贝超市”,还在此基础上临时开设了“银行”,孩子们在玩时,就可以在区域间进行互动游戏。“小餐厅”的服务员

可以去“银行”取款,然后去“超市”买“餐厅”需要的用品,然后还可以将“餐厅”的收入重新存入“银行”等等,区域间的互动更大限度地调动

了孩子玩的积极性,也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5)区域活动的主题适当体现地域特色

我们在区域主题的选择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本地的特色,如我们威海的烧烤店很多,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感受兴趣,我们就开设了“

海滨烧烤店”这一角色区,它有浓烈的威海特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为主的原则

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 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

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园在创设区域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之外,我们在整个创设过程中,

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我们分头准备收集。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我们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

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我们会安排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

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我们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用图画的形式自己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

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

(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

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

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

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适合本园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幼儿园区域游戏:规则与创新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警示。

棋类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中国象棋有32枚棋子,将有将法,兵有兵招,千古不变,围棋亦如是。这些棋类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一局终了,重新开始,大家又回到同一个起点上来面对相同的棋盘,依循相同的规则行棋;水平差的,即使殚精竭虑,依然没有什么获胜的机会。与棋类相比较,牌类则有较多的创新。作为游戏的扑克和麻将,虽然也有固定的张数,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玩法,变化多端,新规叠出。纵观当下社会大众娱乐的兴趣爱好变化,喜欢“棋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喜欢玩的是“牌类”。究其因,就在于牌类游戏中,一局终了可以重新洗牌,即使水平略逊一筹,只要拿到一手好牌,就可以有赢得胜利的机会。

娱乐远离“棋类”而亲近“牌类”这一变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在人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渴望更多自主权力的当下,教育究竟应该为未来做怎样的准备?我们应如何在规则与变化中保持平衡?我们将如何回应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能力的挖掘、创新活动的呼唤?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在强调对基本社会规则遵守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为整个社会、文化带来有价值的变革;另一层是对个人而言,是指给个人带来的新经验。通俗地说,凡是解决前人未能弄清的问题,改变前人已认定的东西,提出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一种创新。而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创造新知,改变已知的进程与结果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哪个层面上的创新意义,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传承先人智慧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当下的基础教育中,因为受制于未来应试的考量,基础性学力的培养着力过多,也过猛,而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关注不够。学生每天都要做题,而学习中的问题,大致都是提供一定的情景(条件),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来获得结论,即情景(条件)一方法一结论。在我看来,方法的来源与应用,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远比方法本身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情景一方法”环节。课堂应该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现实的课堂里,得出方法的过程总是相对简单生硬,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变式训练”上。把已知的方法“炒熟”固然重要,但会占据大量时间,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会增强学生的依赖性,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波利亚认为:“贯穿在任何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合情推理。”只有从“已知条件”和“问题情境”的分析,到得出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害怕。一味的方法操练,与大棚蔬菜、45天的速成鸡没有什么两样,反映出人们的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我们永远只能等着别人发现公式,掌握核心技术,而我们只是运用公式,培养“操作工人”,生产“贴牌产品”。

教育更应遵道而行

敢于打破既定的规则、善于展现灵活的变通,这固然有利于个人的创造和发挥,但也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教育者更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规则都适合创新。社会基本规则是人类的共识,是维系人类有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相互诚信的前提。这些规则不但不可以打破,而且应该加强遵守的力度,如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既有契约的遵守等。不能因为在既定规则内比不过别人,就寄希望于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是要积极地通过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的道理都是古老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末期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倡导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开办私学,广招学徒。所招收的学生中,既有像子贡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像颜回这样交不起学费的寒门之子,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大众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适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沉淀下来的教育准则,倘若我们能够依循于此,就不会有太多的“齐步走”,就不会有太多的童心提前“硬化”。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有的擅长形象,有的擅长动手……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偏重于逻辑,总是把孩子依照逻辑能力来分成三六九等,总是重科学轻人文,总是醉心于对学生时空的占领,一味放纵提升分数的才能,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

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足迹是不同的,但人的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应遵道而行。我以为,教育的“道”就是两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果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价值是向善的追求,那么教育就应该是求真、向善、尚美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长期的贫穷,人们总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只顾“术”的变换创新,缺乏“道”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品位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收窄,只有现实的取向,没有终极的关怀;就学校而言,所有的竞赛、保送、加分、自主招生,都会演变成学校的沽名钓誉,家长的赌博,甚至演变成权力的附庸。作为教育人,在这浮躁的社会现实里,应该有所坚守。在规则面前要保持一份敬畏,在机遇面前要保留一份淡定。

规则和创新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的。从规则来看创新,创新就是继承必须继承的规则,打破可以打破的规则,完善能够完善的规则,从而实现在规则中寻找突破,突破后创造新的规则。故,创新有道,乃规则之化!对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渴求卓越是创新的动力,持之以恒的行动更是创新的保证!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该在规则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提醒与督促。如何让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自觉遵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规则不应该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而应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区域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并逐步建立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小餐厅”角色游戏区的建立过程,就是我和幼儿共同探索和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

“小餐厅开业啦”

今天是小餐厅“开业”的第一天,活动刚刚开始,小餐厅里就挤满了人,除了服务员、厨师外,两个餐桌旁和等餐区都坐满了顾客。服务员有些忙乱,赶紧招待客人,客人点菜后,服务员便自己跑到了厨房拿起铲子炒起了菜,厨师则在操作台上自顾自地摆弄厨具,而顾客也好奇地跑到厨房观看,有的甚至还抢过炒菜铲亲自做菜……

活动区总结时,我问孩子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宣宣说:“人太多太挤了!”章章则说:“服务员不应该自己炒菜!”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餐厅里应该限制一定的人数,而且每个角色应该有一个明确分工。于是我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一起讨论并规定了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服务员:招待客人,请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

厨师:要根据客人点的餐配菜、做菜,不应自顾自地随便做菜。

顾客:在餐桌处就餐,或在等餐区等位,不能进入厨房。

讨论后我们将分工内容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墙饰上以支持幼儿接下来的游戏。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了,服务员、厨师分工明确,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给厨师,厨师按照单子上的菜配菜,然后递给服务员,由服务员端给顾客,活动非常有序。

可是过了几天,服务员又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服务员和厨师还没有穿戴准备好,顾客就已经冲进餐厅坐在座位上了。为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了提示牌,当牌子在“营业中”一面时顾客才能进入,当牌子在“打扫中” 一面时顾客不能进入。再次游戏时,当顾客看到“打扫中”的牌子时,就很自觉地在门口排队,等牌子翻到“营业中”时才进入。

“我总是吃不上”

一天,我听到有顾客抱怨:“老师,我总是吃不上!”原来由于兴趣所致,就餐区的顾客总是会不停地点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直至游戏时间结束才离开餐桌,因此,等餐区的顾客总也“吃不上”。

活动区总结时,俊俊说:“我觉得顾客点的菜太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了。”霖霖则说:“我总是吃不上饭。”于是大家一起讨论顾客应该点多少菜才合适,保证既够吃又不浪费。最后统一了意见,增加了新规则:1.每桌点4盘菜,不能点太多,避免浪费;2.等餐区有顾客时,吃完便离开不再继续点餐。

限制了点餐数量后,餐厅里的顾客能够流动起来了,等餐区的顾客也能有机会“就餐”了。游戏结束后,霖霖兴奋地说:“今天,我也点餐来着!”

“这不是我点的菜”

一天,一名就餐的顾客突然对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不是我点的菜!”原来,两桌顾客点完菜后,菜单都交给了厨师配菜,服务员取菜时菜单搞混了,上错了菜。针对怎样避免上错菜的问题,我和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心心说:“服务员上菜时问一问是不是这桌的菜。”宣宣说:“桌子上写上编号,我和爸爸妈妈去的餐厅,桌子上都有数字编号。”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也给了我启发,于是我们将两个餐桌分别编上了1号、2号,菜单也分别标注上1号桌、2号桌,两名服务员也戴上了号码牌。我们又共同建立了一项规则:1号服务员使用1号菜单给1号桌顾客点菜,2号服务员使用2号菜单给2号桌顾客点菜。规则建立后服务员戴上标牌站在自己所负责的桌旁照顾客人,厨师做完菜后会按照菜单上的编号招呼“2号桌的菜”,2号桌服务员便来端菜、上菜,再没有出现上错菜的现象了。

“我是星级服务员”

“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呀!”小餐厅里传来了顾客的抱怨声,只见可可忽然站起来说:“这菜上得太慢了!我不吃了!”说着便穿鞋走出了小餐厅,而服务员并没有理会顾客,在餐厅里来回溜达。当我向服务员询问原因时,服务员一脸无辜地说:“厨师没给我们菜。”于是我来到厨房,看见厨师正对着两份点好的菜单一份一份地做,每做好一份就放在一旁。我问:“做好的菜为什么还没上呀?”厨师说:“我还没有都做完呐。”难怪拖延了那么长时间。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上菜慢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武提出:“厨师可以做好一个菜就上一个菜。”说的真好,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接着问:“今天有一个顾客等不及离开了餐厅,当菜还没上时服务员可以怎样招待顾客呢?”孩子们说: “给顾客倒茶水!”“拿点花生、瓜子。”新的服务规则就这样建立了。我们将规则以图画和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服务满意评价表”,由顾客对服务员的服务给与评价,从一星到五星,星数越多,服务评价就越高。这一下服务员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只见上菜前,服务员悦悦主动给顾客端茶、倒水,还会询问:“您想吃点什么小吃?”游戏结束后,悦悦骄傲地拿着自己的评价单说:“今天我是五星服务员。”

“争当文明小顾客”

今天的顾客在餐厅进餐时,很兴奋,到处走,有的孩子总是大叫:“服务员!服务员!”餐厅里一片喧闹声。有的孩子还把菜倒在地上,最后满地都是食物。

活动区总结时,餐厅服务员姗姗不满地说:“今天瑞瑞把菜撒了一地,我们收拾不过来了!”瑞瑞辩解道:“我吃完了,盘子里就不能有菜了。”悦悦说:“今天,顾客老是大声叫我们服务员,太吵了!”又又说:“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我们都吃不下饭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餐厅里应该建立文明顾客守则。我们共同建立了以下规则:1.顾客用完餐后将食物留在盘子里或倒入垃圾桶,保持地面清洁,不撒饭;2.在餐厅用餐时要保持轻声,不大声喧哗;3.在原位就餐,不随意走动。孩子们将顾客文明守则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镶上镜框郑重地挂在墙上。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文明顾客优惠券,凡是在餐厅文明就餐的顾客就能得到服务员回馈的“文明顾客优惠券”。凭此券在下一次用餐时能够赠送一个菜。

规则建立后顾客们真的很少再出现随地倒菜的现象,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天,游戏结束后,霖霖高兴地向我汇报:“老师,我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优惠券。”

在“小餐厅”角色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从成人的角度为孩子们设计和制定规则,而是针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建立会使我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更加富有乐趣,从而真正从内心自主自愿地遵守规则。

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玩法和规则


1、游戏名称:蛋盒涂色游戏玩法:提供装鸡蛋的蛋盒,引导幼儿参照老师的范例,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蛋盒上用涂色。游戏规则:不要将颜料滴在操作台上,并且用完一种颜色后要将画笔洗净后再去用另一种颜色。2、游戏名称:美丽的花瓶游戏玩法:提供装有纸弹簧的饮料瓶、吸管及各色花片,将吸管和各色花片做成花朵后将其插在饮料瓶里装饰成美丽的花瓶。游戏规则:用吸管和各色花片做花朵时可以用双面胶或透明胶固定,剩余的垃圾不能放入花瓶内,要将垃圾放入垃圾桶里。3、游戏名称:装饰纸杯游戏玩法:提供各种彩纸、橡皮泥等,用剪刀将彩纸剪出各种形状的小纸片后再用胶水将其固定在纸杯上或者可以将纸杯用橡皮泥装饰成纸杯娃娃及小动物等。游戏规则:用橡皮泥装饰纸杯时,不要将各色橡皮泥混合在一起;用胶水固定小纸片时不要用太多的胶水。4、游戏名称:有趣的磁铁游戏玩法:提供大头针、回形针、塑料片、橡胶片、纸片等让幼儿依次探索尝试用磁铁去吸以上物体,看磁铁能吸住什么东西?不能吸住什么东西?游戏规则:在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意识,并做好实验记录单。5、游戏名称:奇妙的颜色游戏玩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用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可以调出许多种颜色。游戏规则:在探索变幻的颜色过程中要注意操作常规,不能将颜料水洒在操作台上。6、游戏名称:吹泡泡游戏玩法:自由选择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用泡泡液吹出好玩的泡泡来,探索吹出的泡泡分别是什么形状的?游戏规则:用吹泡泡工具轻轻蘸取泡泡液,拿起来后用嘴吹,不能在盛有泡泡液的容器里吹。注意勿将泡泡液溅入眼内。7、游戏名称:寻找空气游戏玩法:提供各种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把袋口捏紧,这时口袋会鼓起来。再将装满空气的口袋朝脸放气,会有凉飕飕的感觉。游戏规则:捏紧口袋时速度要快,不要让口袋漏气,否则口袋就不会鼓,也就没有空气了。7、游戏名称:套戒指游戏玩法:将相应数量的点子戒指套在对应的写有数字的手指上。游戏规则:看清手指上的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点子戒指套在一起不能张冠李戴。8、游戏名称:图形卡片一物多玩游戏玩法:将各色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用来分类、排序、配对或拼贴美丽的图案。游戏规则:选择其中一种玩法,将其放在操作纸板上操作,不要将图形卡片散落在地上。9、游戏名称:图形宝宝找家游戏玩法:将各种图案的泡沫物体,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它们的特征并将相应的图形宝宝送回家。游戏规则:将图形宝宝送回家后用手摁一下,使其固定在自己的家中不易脱落。10、游戏名称:分苹果游戏玩法:将同一种颜色的盘子并排摆放,再将相同数量的圆点和苹果放在盘子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游戏规则:注意要将相同数量的圆点卡片和苹果卡片上下摆放在同一个盘子里。11、游戏名称:快乐阅读游戏玩法和规则:1、安静阅读,专心读一本书,学习一页一页地看书,能看懂图书内容。2、注意身体姿势和用眼卫生。3、能与同伴一起看书,爱护图书,不撕书、不折书。

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


区角牌是幼儿进入区域活动的“门票”,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架起了幼儿自主游戏和常规活动之间的桥梁。有了区角牌,区域活动变得井然有序,幼儿们的规则意识提高了,从而缩减了过渡环节幼儿们的等待时间。同时也便于教师全面地观察、指导幼儿,并对各区角材料进行合理管理,可谓“小牌子,大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上述这样的案例,那么如何让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呢?

方法一:淡化情绪

案例中的开心在美食城的门口因没有自己喜欢的区角牌而伤心地哭了,这时老师发现了,牵着开心的小手问:“你怎么哭了?”开心吸了吸鼻子说道:“没有牌子了。”接着又哭了起来,老师请他坐在小椅子上说:“不哭了,我们好好说。”让幼儿知道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幼儿停止哭泣时,老师问清缘由,带幼儿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在老师安抚的过程中,幼儿的不悦情绪逐渐淡化,渐渐学会控制情绪并理智地解决问题。

方法二:原则不变

开心虽然特别想到美食城做面条,可是没有牌子了,当老师问幼儿没有牌子该怎么办时,幼儿自己已经明白应该去选其他区的牌子,因此,在幼儿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则:没有牌子不能进区角。这一原则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在玩的过程中渐渐地习得。我觉得老师的做法很正确,让开心选择了其他区的牌子,作为教师应该坚持原则,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很有帮助——将来幼儿走向社会必须遵守社会公约,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自由。况且幼儿在下一次区角活动时,还是有机会玩美食城游戏的。

方法三:学会协商

当幼儿们玩区角游戏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游戏水平一定会提高,交往能力也必定会得到发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开心与同伴进行交流协商说:“果果,你已经玩过一次了,这次先让我玩玩吧!”或者说:“果果,我们能不能换一下牌子,这是你喜欢的汽车城牌子。”还可能说:“我做的面条可好吃啦,让我做给你看看,你先出来休息一下吧。”这些都可能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们眼中的小社会里自然也会生成一些他们自己的游戏法则。

方法四:生成游戏

开心没有牌子就不能去美食城游戏,这让我们的“自主”变得有点强人所难,如果同意他去美食城游戏又破坏了我们活动区规则,让其他小朋友不服气。怎样变得两全齐美呢?我觉得老师可以变通游戏,增加游戏的角色,让开心当一名顾客,到美食城里品尝美食,我想这肯定是幼儿喜欢的差事,店员们一定会招待他的,而且还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可让幼儿们招聘服务员、售货员、送外卖等工作,让开心顺其自然地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既不破坏活动区规则,又能让幼儿顺利地进入活动区。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看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选择的戏剧教育内容以及戏剧样式。由于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能力,其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比小、中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活动区域中开辟一专区,将其命名为“戏剧天地”,鼓励幼儿进行“剧场表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凸显区域活动的特点,即立足于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还能彰显幼儿个性,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区域中如何开展“剧场表演”活动,教师如何指导,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剧场表演”内容的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商讨表演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所选择的戏剧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以及戏剧工作坊。

[案例一]

师:今天你们想表演什么呢?

幼A:我们表演拔萝卜吧!

幼B:老表演拔萝卜没意思了,我们表演哑剧“胡椒面”吧!

幼C:还是表演森林消防员吧。

幼D:……

(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有商定表演什么。)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可我们今天只能表演一个内容,大家还是来投票决定表演什么吧!

幼:好吧。

(经投票决定,今天表演“森林消防员”,很快孩子们就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起来。)

我们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争论中提到的表演内容都与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有关,“拔萝卜”和“胡椒面”都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曾经探究和表演过的内容;“森林消防员”则是语言活动的延伸。是一种由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戏剧表演。有时孩子们也会再现“戏剧工作坊”中的表演内容。这种重复式表演实际上是对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活动的巩固,孩子们在表演中往往更放得开,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更加夸张,特别是不够自信或不太熟练的幼儿,在这样开放、自由的区域中往往会有精彩的表现。可见,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表演经验,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它弥补了戏剧教学活动的不足,成了戏剧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

二、“剧场表演”情境的创设

确定表演主题后,就要创设表演情境了。以往的做法大多是教师布置好场景,幼儿直接表演。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只能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选择相应的头饰、道具等进行表演,而无法个性化地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主动地建构表演的情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自由制作所需的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幼儿在不断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案例二]

在表演“餐厅的故事”时,孩子们搬来两张椅子当门,放了一张长方形桌子和四把椅子当餐桌椅,拉来“小吃店”的货架当食品柜,找来活页夹做菜单,还在餐桌上摆了一瓶假花。“服务员”用围巾当围裙,“厨师”用浴帽当厨师帽,“经理”用绉纹纸给自己做了一个红领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剧场表演”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现实情景的一种再现。值得赞赏的是孩子们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替代物来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当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表演时,他们更加投入,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结合实践,我们在环境创设上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原则我们建议孩子们先进行预演,然后确定必要的东西,不是很必要的不选,选了就好好地利用。

简易性原则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去积累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做法的经验,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

快速性原则不管是制作操作材料,还是演出时的换场、搬运环节,都要做到快速,以便节省时间。

方便性原则什么该留,什么该拆都得在制作前想好。留下的要考虑其保存、管理及再使用时的方便性;拆掉的也得考虑分拆方便。

三、“剧场表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区域中开展戏剧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那就是每天在这里表演的幼儿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每天表演的主题要不要换?是否需要观众?幼儿的表演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后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与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换表演内容

在确定新的内容前,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想表演什么,然后通过“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无论谁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表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个幼儿都可以对同一个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相互配合、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而“一定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幼儿对表演内容的兴趣。幼儿如果兴趣深厚,表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两三周或一个月;幼儿如果不太感兴趣,表演时间可以一两周。当幼儿兴趣降低时,则可以通过讨论产生新的主题。

2.通过变换角色保持幼儿对表演的新鲜感

当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表演相同的主题时,他们容易对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并开始游离在活动之外,变得不投入、不专心。例如,在表演“森林消防员”时,扮演小松鼠的应该搬来梯子帮助大楼里的小动物们逃离火灾现场,可由于扮演者已经多次扮演同一个角色,所以他在表演时心不在焉,一会儿跟小狗说说话,一会儿和小老鼠做鬼脸,结果轮到他表演时不能及时出现,造成表演的停顿。后来,我们鼓励他扮演长颈鹿,再次燃起了他对主题“森林消防员”的表演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对长颈鹿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探索。可见,这种变换角色的方法可以再次激发幼儿表演相同主题的兴趣,使幼儿对原有的表演主题又产生新鲜感。

3.引导幼儿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表演经验

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剧中角色的肢体语言,理解剧本的情节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有好的经验出现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让幼儿相互交流:(1)设置观众席,观众们通过观看与讨论学习他人经验,也可以为他人的表演提供修改意见。(2)采用现场录像,事后放映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观看与交流,以讨论的方式说说演员们的成功之处,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部分幼儿参与,教师更关注个别指导;后者多是个体幼儿参与,教师讲求的是让幼儿在交流中提升表演经验。

四、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五、教师指导“剧场表演”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画、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鼻、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游戏规则


以前组织孩子游戏时,我总是把规则讲解得非常清楚,但还是有幼儿会犯规。回忆自己小时候游戏时,更多的规则是在游戏中逐渐产生和自动完善的。为何不给班上孩子这样的机会呢?于是,我尝试在告诉孩子基本玩法和安全要求外,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共同建构游戏规则。有的规则是大家认可的,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的变化而变化。在师幼共建规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在组织民间游戏“攻城堡”时,我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的玩法是:场地上画一个圆圈表示城堡,用沙包表示城堡里的宝物。游戏时,一半幼儿在圈内做守城人,另一半幼儿在圈外做攻城人。攻城人要想办法拿到宝物,而守城人要竭力守住宝物。游戏规则有两个:(1)攻城人被守城人拍到后必须停止游戏。(2)守城人不能跑出圈外,不能把四散的沙包聚集到一起。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将游戏名称改成了“夺宝奇兵”,守城人被称为“守护神”,攻城人就是“夺宝奇兵”。

第一次游戏——这样不公平

我带孩子们来到活动场地上,简单地交代了游戏的玩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角色。多数孩子选择当“夺宝奇兵”,只有几个孩子选择当“守护神”。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宝物就被夺光了。夺到宝物的孩子非常兴奋,守城的孩子开始愤愤不平:“这样不公平。”“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于是,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讨论:“那怎样才能公平呢?”“怎样才能使人数一样多呢?”

经过激烈的讨论,孩子们提出了解决办法:按组分、按男女分,他们还想到了用猜拳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竞争应该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次游戏——有人赖皮

孩子们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开始玩第二次游戏。这次,“守护神”们很努力,可城堡里的宝物还是越来越少。这时,亮亮小脸涨得通红地拉着浩浩来找教师评理:“老师,他赖皮。他已经被我抓到了两次,还要来夺宝物。”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老师,她是‘守护神’,却跑到城外来抓我们。”

“老师,我们好不容易夺到了宝物,却被涛涛偷回去了。”

“老师,明明我是守城的人,他还抓我。”

混乱中,孩子们已搞不清谁是守城人,谁是攻城人。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告状也越来越多。由于有这么多的纠纷,这次游戏最终没有分出胜负。

于是,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分清谁是攻城人,谁是守城人呢?”

大家讨论很激烈,也想到了很多办法,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1)给攻城人做个标记。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决定给“夺宝奇兵”的脖子上系一根彩带以区分角色。(2)违反规则的要停止游戏。经过共同约定,大家再次强调规则:“夺宝奇兵”被拍到就不能再来夺宝,“守护神”也不能跑到城外来抓人。“如果还有人违反规则该怎么办呢?”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想到在城堡旁边设一个等待区,大家在游戏时注意观察,如果发现谁犯规了,就请他暂停游戏,到等待区等待。

第三次游戏——他们耍阴谋诡计

规则明确了,游戏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双方的争抢变得更激烈。这时,几个守城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鬼主意。他们悄悄地将宝物聚集在一起,几个人围成一团,形成了严密的防线。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争夺,“夺宝奇兵”收获不大。在游戏结束的哨声响起后,“夺宝奇兵”围着教师表示了不满:“老师,他们耍阴谋诡计。你看,他们把宝物都围住了,我们根本攻不进。他们不应该把宝物围住的呀!”这的确是一个新问题。怎么办?我再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宝物应该怎么放?能不能把它们都聚拢在一起?”“要是把所有宝物都聚拢在一起,我们怎么夺呀?没意思。”孩子们发现这本来就是游戏中既定的规则。于是,大家很快明确城堡里的宝物是不能乱动的。

第四次游戏——这个游戏真好玩

在经过多次冲突、协商、讨论后,孩子们对游戏的玩法、规则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展开了激烈而公平的竞争。孩子们还不断地总结经验,想出巧妙的应对办法。“夺宝奇兵”们瞄准机会,乘“守护神”不备,巧夺宝物,机警能干的守城人则严阵以待。

游戏结束了,“夺宝奇兵”们兴奋地数着自己的战利品,而“守护神”们则庆幸地数着自己守住了多少宝物。活动场上没有了前几次游戏后的火药味,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有几个孩子意犹未尽地说:“太有意思了,今天的游戏真好玩。”

我欣喜地看到,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冲突、讨论、协商、合作的过程,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自己寻找办法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形成了他们自主建构的规则。这种规则比教师的硬性规定、重复提醒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遵守起来也更容易。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如何处理好游戏规则与幼儿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应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活动,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


一、如何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规则游戏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早期的游戏只是“玩耍游戏”,无所谓“规则性”而“规则游戏”也只是幼儿游戏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才出现的。固然,我们不能违背与否认“规则游戏是幼儿在学前中期才开始出现的”这一客观规律,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儿童游戏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隐的游戏规则

“内隐的游戏规则”表现为“游戏内在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它是在游戏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一方面,游戏总表现为“不同于日常的生活的‘虚拟性”’(维果茨基语),游戏的“情境性”。另一方面,游戏在时间和空间上又总表现为高度的“秩序感”。胡伊育加说,“它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对秩序的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都会剥夺它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游戏的秩序维系和实现着游戏的情境性,使游戏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使日常的生活规则在这里失效,而创造着自己内在的、隐性的秩序和规则,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冲动。因为,“游戏有成为某种要成为美的倾向。这种审美的因素很可能就等同于那种创造有秩序的形式的冲动,它把生气灌注给游戏的各个方面”。对于规则和秩序,胡伊青加认为,“一旦规则(游戏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塌陷”,而“违犯规则或忽视规则的游戏者便是一个‘违规破坏者”’,“在高度严肃的世界中,欺骗者与虚伪者也比破坏者的日子好过”。所以,在游戏活动中是不允许破坏游戏情境和游戏秩序的,游戏具有规则性。没有游戏的情境性和秩序感,就不会有游戏的顺利进行。它们是游戏者必须而且能够遵循的,是游戏之前、之中、之后,游戏者之间达成的共识和默契。游戏的内隐规则是所有的游戏所具有的,包括幼儿的“玩耍游戏”,又特别体现在“想象游戏和装扮游戏”中。

2.外显的游戏规则

外显的游戏规则是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眼见和直接认知的。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也有的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在幼儿“捉迷藏”的游戏中,就不允许捉者“偷看”小朋友是“藏在哪”,而必须被蒙上眼睛或呆在哪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就是外显的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3.世界的规则是游戏的规则

“世界的规则”是指客观事物及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制约着一切事物,包括游戏的开展。有时它是为我们所知的,有时不为我们所知,却又时刻在发生作用。特别对于幼儿,更是女D此。它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认识处于“蒙昧和无知”的状态,但“世界的规则”并不因此而停止发生作用或产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为幼儿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客观世界的规则提供了窗口和途径,实现着幼儿“认识世界规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认识“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则”,才能体验角色的丰富性;在“户外观察游戏”中,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在“探究、认知、遵守这种规律”中体验游戏的快乐。

4.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在儿童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因此,广义地来说,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狭义地来说,以突出游戏的规则性,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专门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为“规则游戏”。规则游戏中的“游戏规则”也是外显的,但它又不同于外显的规则,它们大多数是由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或家长)根据儿童发展的某种需要设计而成的(如为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规则游戏),更多地体现在竞赛性游戏中。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二、游戏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表明,规则游戏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地竞争,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

①“去中心化”的发展。学前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从大家的角度、从众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而且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②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新井(1989)认为,儿童对社会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和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理解社会规则及其重要性是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经常观察到: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感知生活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如通过教师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游戏“幼儿园”中的“老师”是不能打“小朋友”的;通过士兵角色扮演的游戏,幼儿认识到“士兵”应拿“手枪”而不是“剪刀”,等等。在这些游戏中,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违犯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游戏同伴的纠正和指责。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理解游戏规则“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③学会合作与竞争,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因“对角色及其行为规范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分歧,幼儿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和分歧的行为,便是幼儿学会协调、适应、合作的过程。

另外,合作游戏、竞赛性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好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协商、同步发展,在集体游戏中快乐地游戏;在竞赛游戏中,比赛获胜是全体成员的事情,需要很好地合作。即使是竞赛游戏,获胜不是唯一的目标,和睦相处、共享游戏的体验、共同发展才是游戏的根本追求。

2.与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性标准。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游戏形成“礼貌、遵纪守法、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行为价值观。所以,强调游戏规则的遵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

同时,规则是社会意识的反映,一定的游戏规则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所学习的东西、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趋向。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着幼儿的积极发展。所以,游戏指导者可以透过游戏的规则,对幼儿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的价值观。

3.与幼儿意志的发展

幼儿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的发展。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律性、自制力差,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而遵守规则表明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认识自身行为对于社会成员的影响、对于自己成长的影响,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随意性,发展自身行为方面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单单用命令的方式让孩子站立半小时或一小时,是非常痛苦而又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如果改用“以游戏的方式来处理”,则比较容易和轻松。如,我们在游戏中,规定扮演“士兵”角色的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站立半个小时。为了游戏,幼儿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游戏规则的,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游戏中,一旦幼儿进入了游戏的情境,他就忘记了自己日常的身份,而沉浸于游戏情境中,体悟“游戏性体验”。尽管有时,他会感觉有坚持的困难,但是,游戏的扭力会支持他克服困难,和大家沉浸于游戏中,分享快乐、渡过难关。幼儿在不知不觉的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其行为的坚持性获得发展,意志获得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对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科学认识

要充分发挥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在观念和意识层次上对其有科学的认识。

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在遵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中,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健力。

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也不只是教学的“空白地带”和“候补队员”,它有着自身的除力和价值。规则游戏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规则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是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所以,它需要智慧德要知识、需要计划德要经验、需要统观全局。游戏创制者和游戏者都必须是各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人。当然,这些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完全不可能。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是蕴涵着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个体,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中,隐含着“游戏”的可能性,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的“可能发展水平”能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未来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展可能的“规则游戏”,实现超前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重要的是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游戏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游戏的开发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3.把握幼儿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

在指导规则游戏,发挥幼儿游戏规则的作用时,我们必须首先把握其如下基本“功能”:①游戏的体验功能。“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游戏性体验,这是‘游戏’的灵魂。”这种体验包括自由感体验、支配感和胜任感的体验、兴趣感体验,同时伴随着愉快、自愿、自由自主,其中“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感,所以儿童感到快乐、满足、充满成就。”②游戏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是强调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毕竟,幼儿只是幼儿,任何行为都难以脱离成人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的一切游戏活动都由教师来决定,而是说,在幼儿的游戏规则制定和执行中,支持幼儿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制定游戏的规则,自愿地遵守游戏规则。③游戏的发展功能。发展性是幼儿游戏的宗旨。如果游戏只是“好玩”,就必然是“丧志”,高兴、快乐只是在游戏中伴随游戏产生的,不是游戏本身所具有。高质量的游戏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过程。

4.正确处理游戏的规则、规则游戏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人们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促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

另外,游戏的隐性规则意味着要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为游戏的秩序、情境所吸引,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中发展自己,游戏自己,而这种忘我的境界是产生创造的最佳状态,在忘我中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建构新的世界。

因此,不是规则限制了创造性,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把握的能力。所以,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取决于对“规则的认识”,对“教育、发展、创造契机的把握”。

相信《四色约定 规则无痕——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思考》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规则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