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小班角色游戏的材料支撑策略

12-16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教学越来越流行。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渐变——小班角色游戏的材料支撑策略”,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角色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的一种,3—4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象征性动作主要由“物”所引发,而这个“物”,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孩子手中的玩具或者说游戏材料。也因此,角色游戏的材料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小班幼儿的象征性游戏行为。而“渐变”——即慢慢变化所提供玩具的数量、种类乃至性质,就是我们常用的材料支撑策略。

活动实录:第一天

薇薇在娃娃家里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家务,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洗饭碗,正忙碌着,突然看到了放在一边的洗衣机。薇薇迟疑了一会儿,拿起娃娃家床上的枕头和被子塞进了洗衣机,看样子,她是想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衣服。可薇薇突然停下来了,左右环顾,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过了一会儿,薇薇走了,她已经忘记了,洗衣机里还有衣服。

看到桌子便擦桌子,看到洗衣机便准备洗衣服……薇薇的游戏动作带有明显的由“物”而发的特征,可薇薇洗衣服的活动为什么会戛然而止呢?薇薇到底在找什么?明天,我要增添几样和洗衣服有关系的东西,看看薇薇会有什么反应。

活动实录:第二天

薇薇一进娃娃家就看见了洗衣机旁边的新玩具:放有小勺的塑料肥皂粉盒和大大的天蓝色伸缩晾衣架。薇薇看起来很高兴,拿起肥皂粉的盒子,用小勺往洗衣机里放了一点“肥皂粉”,关上洗衣机的门,安静地在洗衣机旁坐了下来。这时候,娃娃家的“爸爸”不停地在薇薇和洗衣机之间穿梭经过,薇薇有些恼怒地将“爸爸”推开了。终于等到衣服洗好了,薇薇转身拿起晾衣架,玩了一会儿,才开始将洗衣机里的枕头和被子拿出来,往晾衣架上夹。

薇薇好投入呀!她在洗衣机前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正儿八经地洗衣服、晾衣服,这一系列的游戏动作有将近五分钟的时间。薇薇推开干扰她看着洗衣机工作的“爸爸”,这个动作说明了她的游戏是有目的的行为。显然,这些逼真并且相互有联系的材料吸引了孩子,支撑着薇薇完成了整个洗衣服的游戏情节。

我想,既然薇薇对夹衣服产生了兴趣,不如多投放一些不同种类的衣架和不同种类的衣物(如衣服、袜子)进娃娃家。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事呢?

活动实录:第三天

薇薇似乎迷上了洗衣服,角色游戏一开始,她就飞跑进了娃娃家,很快就发现了洗衣机旁的新材料:竹篮子里的娃娃衣服和袜子。薇薇动作麻利地把篮子里的衣物倒进了洗衣机,衣服很快就洗好了。她利索地将衣服全部拿出,很有耐心地把衣服和袜子一一夹到晾衣架上。显然,她并没有注意到晾衣架的大小及衣物大小之间的关系。可是,薇薇很快就发现了什么,动手把夹好的衣服袜子拉下来,并将袜子有目的地往小的衣架上夹。

我兴奋地看到了因游戏材料的变化而带来的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材料支持着孩子的新发现、新想法、新玩法。接下来,我是继续竭尽所能地去搜罗和洗衣有关的材料还是放一些形状像某些洗衣物品的低结构材料?最后,我决定放一块熨衣板(高结构材料)和许多的瓶瓶罐罐(低结构材料),看看薇薇会怎样吧。

活动实录:第四天

薇薇似乎已经习惯了,一进娃娃家,先左右看了起来,显然,她在找今天的新玩具。当薇薇发现了那个小小的熨衣板的时候,她又一次开心地摆弄起来,一会儿把它当宝宝的床,一会儿把它当滑板……

薇薇的表现,再一次鼓励了我:谁说熨衣板只能是整理衣物的工具呢?游戏中,孩子可以赋予物品任何意义。游戏是孩子们的,我们只能静候一旁,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用逐步增加新材料的方法,让孩子的游戏兴趣保持甚至逐步升温,不断在游戏中获得新的体验。

在社会性游戏中,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社会性的模仿,“假”的场景,“真”的情境,洗衣机旁的肥皂粉盒、小勺、晾衣架这些互相关联又有操作意义的细节呈现,使孩子进入“真实”的游戏情境。随后,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孩子尝试使用替代物的游戏行为,“以物代物”的游戏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渐变”,是一个谨慎耐心的过程,支撑着孩子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情节发展;“渐变”,是一个理解尊重的过程,提醒着教师读懂幼儿的游戏需要和发展要求。“渐变”,督促着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在陪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性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


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的专题是:关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促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提高。根据这一专题内容,教师定点观察了小(1)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重点围绕游戏环境和材料因素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梳理环境和材料与幼儿角色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物质材料的流动取决于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过购买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在物质材料发生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幼儿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如,糖果店中的礼品袋,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材料,它具有装东西的功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属于流动性物质材料。在角色游戏中,有的顾客买了糖果后,拎着礼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顾客拎着它回家给娃娃吃糖。这一系列游戏行为的发生与礼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所以,流动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顺应 满足 等待 支持——小班初期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小班初期,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不停地换区域,游戏不深入;热衷于摆弄游戏材料;偏爱“娃娃家”等少数区域,致使区域间冷热不均;缺乏角色意识,常常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一、顺应,尊重幼儿对区域和游戏伙伴的选择

小班初期,幼儿基本是平行游戏行为,游戏中同伴间的交往不多,并且很难在同一个区域持续地游戏。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一现状,采用顺应的策略。如果幼儿专注游戏,即便没有交往沟通,教师也不应急着催促、拔高,应该适度允许幼儿换区域游戏。

二、满足,尊重幼儿操作和摆弄游戏材料的需要

角色游戏的初期,幼儿热衷于重复摆弄玩具或游戏材料,重复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动作,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点,满足他们摆弄材料和简单模仿的需求。

1.提供大量相同和相似的材料。在开设新的角色区域时,教师可以将该区的相同材料先分成若干份。如在“小医院”放置3个~4个药箱和3份~4份扮演医生的材料,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扮演医生。也可以将热门区域多开设几个,如同时开设2个~3个“理发店”,充分满足幼儿都想扮演理发师摆弄理发用品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转移后,再合并成一个大的“理发店”。

2.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就可以适时投放沐浴用品。

3.从材料入手引导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乐于摆弄材料的特点,从介绍材料、提供材料入手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医院开张之初,幼儿“医生”与“病人”不分,总是“医生”做“病人”的事,“病人”做“医生”的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幼儿分清角色,而是向幼儿介绍不同材料的用途:听诊器是干什么的,如何使用镊子等。等幼儿对材料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探索后,再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材料是医生用的,哪些材料是护士用的,并介绍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说些什么。最后,引导幼儿认识医生的角色行为和病人的角色行为。

三、等待,等待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角色游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儿生活经验的制约,这也是小班幼儿最爱玩和最会玩“娃娃家”的原因。考虑到各游戏区之间会因幼儿生活经验的多寡而表现得冷热不均,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特点与水平,逐步建立各游戏区。最初,应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一段时间后,可以酌情撤掉一个,增开幼儿常去的“小饭店”。如果本班幼儿最近生病的比较多,医院里的人、事、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就可以适时开设“小医院”。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游戏,如“小银行”,就应该暂缓尝试。

四、支持,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尝试扮演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关键要素。小班初期的幼儿常常缺乏角色意识,如分不清自己是医生还是病人,明明是客人却去做服务员的事。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扮演角色入手。

1.每个区设立角色牌,让幼儿知道各个区有哪些角色。游戏时,幼儿自选角色牌并悬挂在身上,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认知。

2.在游戏小结时,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内容。教师可以这样问幼儿:“你做妈妈时,都做了哪些事?”“你当小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呢?”这样的讨论,能帮助幼儿明确和丰富相关角色行为,丰富幼儿扮演角色的相关经验。

3.学习角色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符合某角色特征的、特定的语言,如医生用语“你哪里不舒服”,小饭店服务员用语“欢迎光临,想吃点什么”。掌握了某些角色用语和对话,能引导幼儿更准确地扮演某个角色。

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要循序渐进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其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年龄小,游戏时专注性较差,游戏兴趣易转移,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创设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内容和游戏环境,从而推动游戏进程,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行为。

在我班的角色游戏中,“农家乐”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内容,这一游戏从开学初的9月一直延续到12月,从简单的“小菜场”发展为热闹丰富的“农家乐”,逐渐形成了“小菜园”“欢乐农庄”“自助烧烤”“五彩苗圃”4个阶段的游戏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游戏需求,循序渐进地投放游戏材料,不断推动着幼儿的游戏进程。

阶段一:小菜园

进入中班后,我们新增设了“小菜场”的游戏主题,最初为孩子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是一些常见的蔬菜和仿真水果玩具、秤、箩筐。

每次游戏时,营业员会先将蔬菜和水果按照颜色、形状分类摆放在箩筐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点心店的师傅也经常来光顾。

“我想买菜。”

“买什么菜?”

“蘑菇。”

“买几个?”

“3个。”

“多少钱?”

“3元。”

一开始,孩子们很乐意来这里,小菜场的工作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买菜的顾客越来越少,工作人员总是无事可做,孩子们对固有的游戏材料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小菜场,和工作人员聊了起来:“你们的蔬菜是在哪里种的?我想买一些不打农药的新鲜蔬菜,可以到你们的菜园里去看看吗?”“可是,我们这儿没有菜园。”孩子们面露难色。讲评中,面对这些问题,有孩子提议建造一个菜园,立刻引来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后,我添加了草垫、小栅栏等材料,孩子们尝试用这些材料搭建出了小菜园,将蔬菜和水果摆放在草垫上,十分逼真。娃娃家、小餐厅里的客人来买菜时,会特意要求工作人员挑选小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小菜园里的工作人员还会热情地介绍:“这是有机蔬菜,不打农药的,快来买呀!”小菜园里又热闹了起来。

原先小菜场的游戏情节停滞后,幼儿急需一种新的游戏方式,材料变化不明显,将难以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操作动机。建造小菜园的计划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新材料共同布置和设计小菜园,自主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新鲜的小菜园场景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游戏需求又一次被激发,虽然是同样的买菜内容,但投放的新材料使小菜园增添了采摘新鲜蔬菜的功能,游戏场景有了变化,幼儿的游戏热情再次被点燃。

阶段二:欢乐农庄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小菜园里每逢有顾客买菜就十分热闹,但顾客一走,工作人员就无事可做。持续了几天后,有孩子提出想要照顾蔬菜的想法,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想怎样照顾蔬菜呢?要用到哪些工具?”“我觉得需要一把挖土的铲子。”“我想要一把水壶来浇水。”“我想为它们捉虫。”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

我把孩子们领到材料架前:“看看上面有什么材料可以用?”很快,有的孩子从材料架上找来了管状积木,将它们连接起来,做成了小锄头;有的孩子把植物角中浇花的水壶拿去给蔬菜浇水;还有的孩子将彩纸剪成了许多段,放在草垫上做成了虫子。大家还共同用废旧纸盘、纸条等材料制作了一个可爱的稻草人,放在小菜园里驱赶吃庄稼的小鸟。这下,没顾客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会儿除草、浇水,一会儿捉虫,不再无精打采。

过了几天,买菜的小顾客提出想买一些鱼,“做鱼池,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孩子们有些犯难,于是我为他们找来了一些插塑积木,孩子们尝试着将它们围拢变成了鱼池的栅栏,还共同收集制作了小鱼、螃蟹等,摆放在鱼池里。为了能让鱼池里的鱼更新鲜,他们还想出用塑料管状积木制作成氧气管和排水管,有的孩子自发从家中带来了刷子、网兜,供工作人员清洗鱼池用。工作人员更忙了,顾客们发现增添了鱼池等,购买兴趣也高涨起来,有着蔬菜、河鲜等丰富农产品的“欢乐农庄”就此诞生。

当教师投放草垫、小栅栏等材料之后,幼儿的游戏需求被采摘蔬菜的菜园场景激发,他们不仅围绕这些材料进行游戏,还逐渐产生了对铲子、水壶等小工具的需求与构想。当幼儿对材料有新的想法时,教师便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暗示、讨论分享等方式,梳理幼儿在材料上的需求,发动幼儿的智慧,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以物代物的材料使用意识。

然而,在观察中我也发现幼儿对新材料很感兴趣,操作很熟练,游戏行为得到了丰富,但游戏情节仍比较单一化,缺少与其他主题的联系,我思考着还可以投放哪些材料来进一步深化游戏主题,推动游戏进程。

阶段三:自助烧烤

这天,欢欢提到爸爸妈妈曾经带他去公园吃烧烤,里面的蔬菜串非常好吃,我意识到这是发展游戏情节的好契机。于是,我在蔬菜和水果模型中挑选了玉米、萝卜等,并在中间穿了一根筷子,孩子们见了立刻嚷起来:“我吃烧烤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还有烤土豆、烤香蕉,不过它们是放在烤炉上烤的。”“那烤炉是什么样的?”问题一提出,很快就有孩子拿出材料架上的盒子给我,“这个挺像的。”“不过,我见过的烤炉中间是空的,上面是一根一根的。”于是,我找来扭扭棒和孩子们共同将其一根根固定在盒子里,还用金色的纸做了装饰,逼真的烤炉诞生了。

“那么,怎么来烧烤呢?”“你们还吃过哪些烧烤的食物?”在讨论中,大家提出烧烤还需要刷油的刷子、各种调料瓶,还要有半成品的蔬菜和水果串。一连几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烧烤器具终于准备齐全。我将烧烤区布置在农庄的一侧,铺上美丽的桌布,有趣的“自助烧烤”吸引了很多顾客。娃娃家的孩子们相继结伴,来到小菜园采摘蔬果、吃烧烤,他们对自助烧烤的形式非常喜欢。有的孩子还想出了在烧烤区拍照、过生日的有趣情节,而原先一旁清静的“小舞台"在小菜园游戏的带动下,看表演的观众也多了起来,顾客拿着烧烤串边吃边看边聊,尤为热闹。多个主题之间有了联系,“自助烧烤”也成为孩子们到农庄的另一个好去处。

材料提供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材料投放有时有一定的预测性,教师在蔬菜上穿一根筷子,立即赋予了材料新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幼儿对烧烤和材料的讨论。游戏中,教师继续观察,了解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对原有的烧烤材料进一步添加、删减、组合等,增添的烧烤工具及半成品蔬果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教师在烧烤区投放的材料,使幼儿在操作中逐渐了解了食品制作的工序,丰富了生活经验,也吸引了玩其他主题的幼儿共同参与,促进了各主题间幼儿的交往。

阶段四:五彩苗圃

天气转冷,不少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水仙花、蜡梅、富贵竹等植物,但这些植物很快便被“遗弃”在了植物角。如何利用这些植物培养孩子关心、照料植物的意识,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我想到了“农家乐”主题,就和孩子们一起把这些植物移入“农家乐”区域,经过讨论,我们为它起名为“五彩苗圃”。“这些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些什么用途?代表哪些含义呢?”我发动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回家与父母一起查找和收集资料,并教他们将了解到的资料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做成温馨提示卡。

此时临近春节,娃娃家、美食店、小医院的孩子都来到这里选购自己需要、喜爱的植物花卉。“五彩苗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还为这些植物浇水,并自制了蜡梅,供客人选择。为了保护菜地里的蔬菜免于霜冻,他们还和老师一起为菜园装上了“暖棚”,为蔬菜宝宝挡风遮雨。

这次的材料调整虽然是教师预设的,但幼儿亲自参与了资料收集与温馨提示卡制作的过程,因此对材料的运用非常熟悉。将植物角的材料与“农家乐”主题有机整合,有关植物的知识不再需要通过生硬的说教来教给幼儿,在有趣的“五彩苗圃”游戏情景中,幼儿很自然地获得了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照顾它们的方法,增强了与植物的情感。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添加材料或组合区域之间的材料,使原先“小菜场”游戏逐渐成为丰富、热闹的“农家乐”游戏,变成了幼儿都想去玩的游戏区域。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当然,循序渐进地投放材料必须建立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只有观察到幼儿的实际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材料的行为才是有效的。

浅议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甚至为了图省事,看到隔壁大班开展的主题有声有色,就在自己小班里也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儿也能出现类似的主题,但结果并没有如愿。幼儿只对其中的小部分游戏感兴趣。这是因为小班幼儿往往满足于游戏的动作,而很少考虑材料间的联系。

二.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误区,她们误以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这导致了材料在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如,在“娃娃家”提供的玩具材料中,有些材料并非是幼儿的需要。有些教师精心在娃娃家的桌上设置一瓶美丽的花,但在游戏时却时常被幼儿推挤到地上而无人理睬。反而造成了游戏的杂乱无章。

三.游戏材料功能单一。

随着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日趋齐全,先进,许多玩具也变得逼真,完善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如娃娃家从厨房设备到家用电器,家具应有尽有。小小医疗箱,药瓶,x光片样样齐全。如此丰富,逼真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呢?让我们通过两个中班的同一主题角色游戏的记录作了一番分析:

班级

中一班

中二班

玩具材料

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

圆形插片,瓶盖,有色纸,小木棍,仿真碗,小圆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

游戏情节

1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

2妈妈买完菜,开始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具。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

3爸爸下班回来,两人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

1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小馒头。爸爸拿起报纸看报纸。爸爸吃完馒头,送娃娃去幼儿园。

2外公来做客,妈妈忙着烧饭煮菜,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纪大了,忙给外公做了个拐杖。

3妈妈将小娃娃接回来,爸爸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生日歌。

由此可以看出,中一班的材料虽然具体形象但功能单一,幼儿反而满足与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较简单。而中二班的大多数具有开放性,可代替性,灵活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情节显得丰富。

下面我就针对种种误区提出以下见解: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玩具材料时,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起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是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还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的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以上实验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线一样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医院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如以上实验中,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主义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新旧材料应具一定的比例和变化。

我们曾在两个同年龄班的角色游戏中投入不同比例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

1:1

2:1

1:2-3

1:7-10

1:15-20

对新材料的关注程度

很关注

非常关注

较关注

关注

一般

幼儿游戏的表现

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

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较高

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运用旧材料

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配合使用较少

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的比例在1:2或1:2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年,幼儿容易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公共汽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便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的新意义:放大镜不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还用来检查食物是否新鲜。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爱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玩具比例在1:10时,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阻碍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五.教师应适时投放材料。

有些教师投放材料时只顾投放而不能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旧材料比例失调而使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动机。

我曾在某大班做过一个比较。同样的游戏主题,前三天提供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幼儿各个玩得很开心,情绪稳定,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后三天又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们的情绪就不稳定了,以前的游戏材料还“余趣未尽”,面对那么多的材料,幼儿一会儿想玩这个游戏,一会儿又想玩那个游戏,甚者还有仍砸玩具得现象。幼儿容易分心,游戏时间也很短。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开展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形式。依据《指南》精神,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中,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支持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策略1:主题活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无法得到拓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阻碍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

在《美食街》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家乡美食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超市买卖的活动及将各类食品归类摆放等相关经验后,幼儿对火腿肠、贡圆及烧烤用具很感兴趣,商议在角色游戏中开设“烧烤屋”。他们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烧烤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比如,如何烧烤食物,如何招待客人等,并根据已有经验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烧烤屋”生意比较好,应摆些小餐桌让顾客品尝;有的认为“美食街”只有“烧烤屋”,商铺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小吃店”“饮料店”。于是,美食一条街就产生了。连续三个店铺,创设一个大的品尝区,幼儿可以自由品尝各种美食,交流感受。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由自主地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策略2:角色游戏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支持,反过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需要也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以大班主题“西游记”为例,经过一系列的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达到了一个高点,相对应的,区域活动也正以丰富的形式展开:表演区有“三打白骨精”,语言区有“话说西游”,美工区有“西游连环画”“兵器大制作”…这一番热闹场景的映衬下,角色游戏“偏安一隅”。面对陈旧的“娃娃家”、毫无特色的“超市”、无人光顾的“照相馆”,幼儿已无游戏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议、讨论,大胆地进行调整:“超市”变成了“西游记博物馆”“照相馆”,还有新增设的“梦幻西游摄影组”等,提供了各种道具和操作材料,一时间,新的角色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创造性地游戏着,推动了主题向纵深发展。

策略3:角色游戏与其他创造游戏整合

创造性游戏包括建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三者都是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所以三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

比如,幼儿在完成主题建构“游乐园”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详细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参观游玩。又如在角色游戏“美美服装城”活动中,幼儿发现,要让服装店变成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城,需要搭建很多的店铺。于是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由许多创意服装店组成,每间服装店再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刚开始,生意较好,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经理们都到银行存了很多钱。渐渐地,由于服装没有变化,生意渐渐清淡,幼儿又想到开设服装厂,一些设计师在那儿设计各种款式的服装。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商讨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舞台,举办时尚动感的“时装秀”,为“美美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而准备。这样,不知不觉中又转入了建筑舞台的活动,舞台建好后又转入表演游戏“动感服装秀”。

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策略4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新的兴趣点,发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另外,幼儿自主性也有受暗示影响的特点,教师不失时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新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促使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一开始对做饭、喂饭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游戏发展到“娃娃生病”,爸爸妈妈送娃娃到医院看病的情节。在幼儿对这个情节的兴趣越来越大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给娃娃看病”“你生病了怎么办”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建构“医院”主题游戏区,玩“医院”游戏,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便产生了。幼儿在已有主题情节的演化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主题,比如,在玩“医院”主题中给病人送鲜花,这一情节如果表现得很深入,可能就会产生“花店”主题。

总之,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兴趣,对幼儿的自创活动予以支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支持游戏的发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角色游戏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游戏兴趣不持久、游戏情节单一、游戏难以深入发展等问题,使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价值难以充分实现,而教师若能加强角色游戏的指导,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研究探讨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适当的指导策略涵盖指导重点、指导方法、指导时机、指导效果等,本文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突出指导重点

1.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幼儿角色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每位幼儿都扮演一个角色,想像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并进行模仿和创造,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幼儿对所扮演角色的认可和领会情况直接关系到角色游戏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其角色意识。

首先,关注幼儿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游戏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幼儿,要予以格外关注,帮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的角色。其次,观察幼儿是否明确并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只是机械地操作游戏材料,没有想像的以物代物,没有关于游戏情景的想像,没有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教师就要予以适当指导,帮助幼儿表现角色、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另外,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或产生角色错位,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常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原有的身份进行游戏,言行游离于角色之外,降低游戏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提醒,提高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

2.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

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游戏指导的主体,要自始至终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扩展游戏内容。在游戏的不同阶段,教师观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游戏开始时,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自主协商分配角色、是否有序取放游戏材料、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游戏需要布置游戏场地等。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幼儿不使用游戏材料,有的幼儿因不会使用而随意摆弄游戏材料,教师应让幼儿知道材料的用法,并能在游戏中正确、灵活地使用;有的幼儿没有合作游戏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不参与游戏,或者游离于游戏情节之外,或者虽参加游戏但与别人缺乏交流,只顾着自己一个人玩等,教师应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游戏;还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在游戏中一遇到问题(如“小吃店”没有顾客怎么办?)就束手无策,不积极想办法,而是立刻向教师求救,教师应当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动脑或通过与他人协商,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的结束阶段,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收拾整理物品、参与讲评等情况。

3.关注幼儿需要,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教师应当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游戏,不能在游戏之前设计好游戏主题、情节,让幼儿成为实现教师预设脚本的演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这是角色游戏发展的关键节点,这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往往决定了游戏的节奏和发展方向。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能否促进游戏发展、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做出迅速判断,并抓住时机,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支持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把握生成游戏。如,小班幼儿专注力较弱,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且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多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需要养成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则可以在以生成游戏为主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游戏的预设成分,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设的游戏主题中,并引导、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二、注重指导方法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适宜的角色,如“娃娃家”的客人、“蛋糕店”的顾客、“小医院”的病人等,用角色的语言、动作等参与游戏,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游戏的情况,还可以设置疑难情景,帮助幼儿扩展情节或者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易于幼儿接受,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角色游戏离不开想像和模仿,幼儿模仿和想像的素材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到角色游戏中去,能够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情节和内容,反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积累的经验也能对其适应生活、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参观、讨论、阅读等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游戏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归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如在游戏中如何与同伴合作、如何大方自信地表演等,引导幼儿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使游戏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往往比对语言更有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巧妙、恰当地运用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给幼儿带来游戏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以游戏材料为媒介指导幼儿游戏。教师投放游戏材料的目的要明确,投放材料前要对幼儿游戏的需要、已有经验和兴趣有所了解,对游戏材料投放后幼儿的操作情况、材料对游戏的支持情况等有所预想,要引导幼儿了解每一种游戏材料的功能、玩法,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价值。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幼儿讨论不仅是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重温上一次游戏的经验,对本次游戏的开展进行预想,做好游戏的心理准备。游戏结束之后也要组织好讨论,引导幼儿发展游戏情节。组织讨论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幼儿先自发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参与讨论、点拨,推进讨论不断深入,充分发挥讨论的指导作用。

5.运用多种方式讲评

讲评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讲评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教师应该丰富讲评方式,充分发挥讲评对游戏的指导作用。如,可以让幼儿参与讲评,说说自己参与游戏的情况,教师予以肯定或者提出问题,引发全体幼儿讨论;也可以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下幼儿的游戏情况,讲评时幼儿回顾游戏情景,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选择本次游戏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对幼儿发展又极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评,如发生争抢怎么办,等等。

三、把握指导时机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游戏时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自由且极具个性地表现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常常忘记周围人和事的存在。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们的游戏,用一双专业者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了解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在最恰当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刻给以支持,否则对孩子们的游戏就是一种干扰。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在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如果使用危险物品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时出现危险动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说明利害,确保幼儿的生命健康。

2.在幼儿兴趣减弱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有的幼儿刚参与一个新游戏时,兴趣十足,但很快兴趣就减弱了,细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游戏玩法单调重复,孩子觉得没意思;二是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游戏了,游戏难以深入。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3.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如,“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要求住院,可是没有床位了,医生让病人下次再住院,可是病人说病情严重,要立刻住院,否则很危险,大家都不知该如何解决……这就是教师介入的时机,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将游戏进行下去。

4.在出现不健康内容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总之,角色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强烈的游戏性体验,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提高语言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实践指导策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增强指导效果。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


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可是在进行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幼儿喜欢进行表演,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却比较被动,往往喜欢使用现成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而自己主动寻找材料、创造性使用废旧材料的情况并不乐观。同时,我们也发现材料在游戏中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现象比较少。

那么,能否拓宽幼儿选择材料的范围,提高幼儿选择玩具材料的能力,充分发挥玩具材料的功能,使之更好地促进表演游戏的开展呢?

丰富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特性

了解了材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使用材料,而要了解材料特性,就要丰富生活经验。要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一环节我通过几个步骤完成。

1.感知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让幼儿通过看、摸、说、玩等形式,感知常见物体通过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后将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引起幼儿对各种材料的兴趣。比如卡纸、彩色纸可以用来涂色、撕贴,制作头饰等比较合适;纱巾等布类颜色鲜艳、材质轻柔,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服饰或动物的翅膀等。

2.收集材料阶段

让孩子们和我一起收集家里能为游戏服务的材料,如各种纱巾、皮包、帽子、围裙、项链、手链、花等成品材料以及纸盒、酸奶瓶、果冻壳、废毛线头、皮筋、瓶盖、卫生纸芯、纸板、包装袋等废旧材料,只要家长不用的、同意拿来的都行。在收集中,孩子们也在不断感知材料的特性。有些孩子把东西带来的时候就想好了它的用途,比如东东带来了几个颜色各异的瓶盖,得意地告诉我:“老师,前几天女孩子表演皇后的时候,说皇后都戴耳环的,我觉得这个瓶盖颜色很好看,用夹子夹在耳朵上就像耳环了。”显然他们在玩表演游戏的同时,已经开始有收集材料的意识了。

3.分类整理材料阶段

当孩子们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材料后,我就引导他们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大的分为成品和半成品。再将半成品按照纸盒、瓶子、布料等不同品种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材料的不同特性。这样一来,在制作或选择道具时,幼儿能更快地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材料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开始喜欢摆弄这些材料。

提倡废物创新,拓展创造性思维

材料收集好了,幼儿也对材料有一定的了解了,我就引导幼儿想办法合理选用材料或是将材料变得更加美观,更能为表演服务。其实,用材料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可以给幼儿带来许多快乐。

1.小班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相对差一些,我们一般提供一些半成品如头饰,让他们进行涂色加工。同时我们也引导他们学会使用“废物替代”,比如在表演游戏“爱唱歌的青蛙”中需要道具话筒、荷叶,我抬出了整理箱,让幼儿分组寻找相应的替代物.要求至少在形状或者功能上要与话筒、荷叶相似些。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从整理箱里的废旧材料中找出了道具替代物。他们选了中号雪碧瓶、酸奶瓶、圆形积木、卫生纸芯和橡皮泥桶来做话筒;而选择荷叶时,费了不少周折,最后选定了儿童雨衣、软泡沫垫和纱巾来代表荷叶。由于道具替代物较多,所以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幼儿一用到自己选的道具,就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声明一下“这是我和×××一起选的”,这大大激发了他们表演的兴趣。

2.中大班

首先,我们在中大班开展了“废物创新”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想象、自己动手操作,装饰这些材料,以达到“变废为宝”“发散幼儿思维”的目的。如除了绘画制作各类头饰,还可以在纱巾上粘上亮片、碗面边缘加上坠子、卫生纸芯上粘上各色皱纹纸、肥皂盒边加上花边等等,只要幼儿能说出自己装饰后的东西像什么,可以有什么用,觉得这样装饰好看、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喜欢用就行了。比如在故事《动物狂欢节》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大象的鼻子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皱纹纸拼出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喜新厌旧”“急于求成”现象明显减少了。接着,我组织了一次“我最喜欢的材料”评比活动,比比谁的作品最好看,比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比比谁的作品最受欢迎,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

材料变得美观了,孩子们也喜欢用了,我们再进行“使用上的创新”。我们知道,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年龄越小,漠仿的成分就越多,我就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刚开始欣赏其他班以及电视上幼儿的表演,看看他们是怎么使用道具,怎么装扮的,同时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材料好在哪里,哪里还不够好,同时让幼儿模仿他们好的地方二过了一些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满足模仿了,我就请幼儿讨论:在游戏中自己觉得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将要怎么使用这些材料,要怎么装扮自己,怎么布置场景等等。鼓励幼儿做的和别人的不一样。

组织游戏反馈,推进游戏发展

为了提高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率,组织游戏后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一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

1.集中反馈

每次游戏后,我们都组织幼儿进行集中反馈活动,在反馈中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使用这些材料的,哪些和别人的不一样,自己觉得哪些用得比较好,哪些材料的效果不够,还可以怎么改进,在使用这些材料时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另外,我们通过照片、观看幼儿布置等形式让其他幼儿欣赏、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说说幼儿在进行游戏时使用材料的整体情况,对好的给予鼓励,并提出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供幼儿参考。

比如在表演故事《三只蝴蝶》以后,有几个女孩子提出原先的蝴蝶翅膀由于是皱纹纸制作的,在表演时一不小心就容易撕破,我们就请其他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有的孩子说:“用纱巾代替好了一”不过当时班级的材料箱里并没有纱巾,也没有幼儿提出家里有不用的纱巾可以带来,这个建议显然行不通。很快,又有一个孩子提出:“大的皱纹纸容易撕破,那我们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就不容易撕破了,也挺好看!”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赞同,蝴蝶翅膀就这样得到了第一次改进。在第二次表演后,演员们发现.虽然条状的“蝴蝶翅膀”在舞动时很漂亮,但仍然容易在碰撞中损坏,在再次反馈中,大家最后商议确定,用旧雨衣剪成翅膀的样子比较牢固。

2.阶段性反馈

这种反馈一般用在一个游戏完整结束后进行。幼儿在一个游戏的不同时段所表现出来的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为了加深印象,加强比较,我们将每个时段幼儿对玩具材料的使用情况拍摄下来,在阶段反馈时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说哪些材料用得比较好,是可以介绍给其他伙伴的,也说说自己在使用材料上什么地方有进步了等等。

3.小型表演会

幼儿具有一定的表演经验、对玩具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提高后,就可以举行一个小型的表演会。他们自由选择,几个人一组,可以表演以前学过的游戏,也可以表演新的游戏。但是他们需要自己准备所需要的道具,自己布置游戏场景。为了不断激发幼儿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变换观众的方法,除了本班幼儿欣赏外,还邀请其他班级的老师、幼儿来观看,有时甚至邀请家长来做观众,或者邀请园长来看……这些不同身份观众的到来,令演员们布置起游戏场景来更加认真,表演也愈加起劲了。尤其是大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了每月开展一次公演活动的习惯,孩子们会事先准备节目宣传海报,推选节目主持人等等,使表演游戏在幼儿园越搞越红火。

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在表演游戏中使用玩具材料的效果.很多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地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那种争抢现成玩具材料或拿着材料不知所措的现象不存在了。同时,在其他游戏中,创造性使用材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当然,我们的这些做法也只是一个开始,怎样更好地支持、引导幼儿,让孩子们真正自主地使用材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进一步地完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渐变——小班角色游戏的材料支撑策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