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12-19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交往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以“喜羊羊与灰太狼”游戏为例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角色游戏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游戏兴趣不持久、游戏情节单一、游戏难以深入发展等问题,使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价值难以充分实现,而教师若能加强角色游戏的指导,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研究探讨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适当的指导策略涵盖指导重点、指导方法、指导时机、指导效果等,本文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突出指导重点

1.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幼儿角色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每位幼儿都扮演一个角色,想像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并进行模仿和创造,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幼儿对所扮演角色的认可和领会情况直接关系到角色游戏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其角色意识。

首先,关注幼儿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游戏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幼儿,要予以格外关注,帮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的角色。其次,观察幼儿是否明确并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只是机械地操作游戏材料,没有想像的以物代物,没有关于游戏情景的想像,没有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教师就要予以适当指导,帮助幼儿表现角色、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另外,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或产生角色错位,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常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原有的身份进行游戏,言行游离于角色之外,降低游戏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提醒,提高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

2.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

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游戏指导的主体,要自始至终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扩展游戏内容。在游戏的不同阶段,教师观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游戏开始时,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自主协商分配角色、是否有序取放游戏材料、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游戏需要布置游戏场地等。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幼儿不使用游戏材料,有的幼儿因不会使用而随意摆弄游戏材料,教师应让幼儿知道材料的用法,并能在游戏中正确、灵活地使用;有的幼儿没有合作游戏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不参与游戏,或者游离于游戏情节之外,或者虽参加游戏但与别人缺乏交流,只顾着自己一个人玩等,教师应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游戏;还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在游戏中一遇到问题(如“小吃店”没有顾客怎么办?)就束手无策,不积极想办法,而是立刻向教师求救,教师应当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动脑或通过与他人协商,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的结束阶段,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收拾整理物品、参与讲评等情况。

3.关注幼儿需要,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教师应当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游戏,不能在游戏之前设计好游戏主题、情节,让幼儿成为实现教师预设脚本的演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这是角色游戏发展的关键节点,这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往往决定了游戏的节奏和发展方向。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能否促进游戏发展、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做出迅速判断,并抓住时机,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支持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把握生成游戏。如,小班幼儿专注力较弱,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且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多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需要养成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则可以在以生成游戏为主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游戏的预设成分,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设的游戏主题中,并引导、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二、注重指导方法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适宜的角色,如“娃娃家”的客人、“蛋糕店”的顾客、“小医院”的病人等,用角色的语言、动作等参与游戏,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游戏的情况,还可以设置疑难情景,帮助幼儿扩展情节或者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易于幼儿接受,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角色游戏离不开想像和模仿,幼儿模仿和想像的素材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到角色游戏中去,能够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情节和内容,反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积累的经验也能对其适应生活、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参观、讨论、阅读等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游戏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归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如在游戏中如何与同伴合作、如何大方自信地表演等,引导幼儿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使游戏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往往比对语言更有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巧妙、恰当地运用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给幼儿带来游戏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以游戏材料为媒介指导幼儿游戏。教师投放游戏材料的目的要明确,投放材料前要对幼儿游戏的需要、已有经验和兴趣有所了解,对游戏材料投放后幼儿的操作情况、材料对游戏的支持情况等有所预想,要引导幼儿了解每一种游戏材料的功能、玩法,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价值。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幼儿讨论不仅是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重温上一次游戏的经验,对本次游戏的开展进行预想,做好游戏的心理准备。游戏结束之后也要组织好讨论,引导幼儿发展游戏情节。组织讨论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幼儿先自发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参与讨论、点拨,推进讨论不断深入,充分发挥讨论的指导作用。

5.运用多种方式讲评

讲评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讲评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教师应该丰富讲评方式,充分发挥讲评对游戏的指导作用。如,可以让幼儿参与讲评,说说自己参与游戏的情况,教师予以肯定或者提出问题,引发全体幼儿讨论;也可以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下幼儿的游戏情况,讲评时幼儿回顾游戏情景,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选择本次游戏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对幼儿发展又极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评,如发生争抢怎么办,等等。

三、把握指导时机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游戏时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自由且极具个性地表现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常常忘记周围人和事的存在。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们的游戏,用一双专业者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了解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在最恰当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刻给以支持,否则对孩子们的游戏就是一种干扰。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在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如果使用危险物品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时出现危险动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说明利害,确保幼儿的生命健康。

2.在幼儿兴趣减弱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有的幼儿刚参与一个新游戏时,兴趣十足,但很快兴趣就减弱了,细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游戏玩法单调重复,孩子觉得没意思;二是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游戏了,游戏难以深入。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3.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如,“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要求住院,可是没有床位了,医生让病人下次再住院,可是病人说病情严重,要立刻住院,否则很危险,大家都不知该如何解决……这就是教师介入的时机,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将游戏进行下去。

4.在出现不健康内容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总之,角色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强烈的游戏性体验,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提高语言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实践指导策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增强指导效果。

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理想载体,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满足幼儿需要的高品质角色游戏少之又少,能指导高品质角色游戏的教师也非常少。以下是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被观察者小M是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参加角色游戏时,她很想当娃娃家的“妈妈”,但老师没请她。娃娃家的“妈妈”也没邀请她成为“家庭成员”。当老师分配其他角色时,小M没有举手,于是她就成了没有去处的人,只能向老师求助:“我要去娃娃家玩。”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小M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娃娃家,可老师刚转身,娃娃家的“妈妈”就“命令”她:“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小M无奈地躺在了垫子上,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钟,直到“妈妈”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儿园”后,她又接着开始坐冷板凳。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小M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参与游戏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中,这种“被动游戏”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一、对幼儿“被动游戏”现象的观察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幼儿被不适宜的场景、内容、材料、规则、能力、教师指导等因素限制时,原本富有生趣的角色游戏常常变成了毫无趣味的“走过场”“背台词”“玩道具”,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有的幼儿不能自主找到心仪的“工作”,于是每次只能在“娃娃家”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当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有的幼儿缺乏积极探究、自主创造的欲望,因为教师不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角色游戏内容,提供的游戏材料寥寥无几,游戏场地杂乱无章,以及匆匆“走过场”的游戏时间,这些都日渐消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愿望:有的幼儿缺乏自主开展游戏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常常被同伴任意支配,甚至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或“坐冷板凳”:还有的角色游戏甚至成为教师全程包办“导演”下的程式化表演活动,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被忽视或剥夺了,他们在活动中达不到全身心投入、主动创造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还针对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面向14所课题实验园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确存在着“被动游戏”的现象,“被动游戏”的幼儿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现象;其二,“被动游戏”现象的成因呈现多元交错的倾向,主要由幼儿能力、游戏设置、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造成。

上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不佳的现状,而“被动游戏”显然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相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由此展开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研究。

二、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的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要通过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自由创造,就应该从营造开放的游戏环境、生成新颖的游戏内容、展现隐性的游戏指导、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这几方面入手,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使所有幼儿都能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游戏”。因此,我们探究、总结、提炼出能促进幼儿“主动游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富有个性地主动发展,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

(一)从高预设转向多生成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并不取决于教师预设的游戏内容、场景、材料、规则等是否完美,而在于幼儿是否能摆脱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甚至完全自主生成游戏内容,同时又具有选择和改变游戏内容的自由。在现实中,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幼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如“热闹的河坊街”“喜羊羊和灰太狼”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

当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高度预设转为由幼儿自主生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主动游戏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

(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在于幼儿是否在游戏中“人人有工作,个个不失业”,也不在于幼儿是否通过角色游戏获得某项结果,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幼儿从“被动游戏”转向“主动游戏”,我们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我们还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新的经验。根据各园、各班实际,我们适当增加了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幼儿每次一小时左右的专门游戏时间。当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幼儿能充分地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娃娃家的“妈妈”只忙于操作摆弄厨具,现在她不只是忙于“做饭”,而是招呼大家一起“吃饭”,还惦记着要“喂宝宝”等。

其次,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妈妈”发现天气变热了,“宝宝”需要洗澡,但“娃娃家”里没有洗澡的玩具,她想到了用其他物品来替代,于是她就去找了一块积木当“莲蓬头”,为“宝宝”洗澡。

再次,当游戏的过程丰富起来后,游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原先教师总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结果性评价,现在却更多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随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游戏。

(三)从园内扩展至园外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应该有效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利用多方教育合力,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平台。

幼儿园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参与游戏的能力,使家长成为幼儿良好的角色游戏伙伴,家园携手,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做法,即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看得见”“听得到”“亲自做”。首先,当家长为角色游戏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用照片或作品展示这些材料是如何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让家长看到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学会如何为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其次,我们采取“专家讲——家长听”“家长讲——家长听”“幼儿讲——家长听”等多种手段,让家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共同设计游戏场景,甚至让家长参与组织游戏过程,让家长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了解角色游戏,了解幼儿。

顺应 满足 等待 支持——小班初期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小班初期,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不停地换区域,游戏不深入;热衷于摆弄游戏材料;偏爱“娃娃家”等少数区域,致使区域间冷热不均;缺乏角色意识,常常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一、顺应,尊重幼儿对区域和游戏伙伴的选择

小班初期,幼儿基本是平行游戏行为,游戏中同伴间的交往不多,并且很难在同一个区域持续地游戏。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一现状,采用顺应的策略。如果幼儿专注游戏,即便没有交往沟通,教师也不应急着催促、拔高,应该适度允许幼儿换区域游戏。

二、满足,尊重幼儿操作和摆弄游戏材料的需要

角色游戏的初期,幼儿热衷于重复摆弄玩具或游戏材料,重复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动作,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点,满足他们摆弄材料和简单模仿的需求。

1.提供大量相同和相似的材料。在开设新的角色区域时,教师可以将该区的相同材料先分成若干份。如在“小医院”放置3个~4个药箱和3份~4份扮演医生的材料,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扮演医生。也可以将热门区域多开设几个,如同时开设2个~3个“理发店”,充分满足幼儿都想扮演理发师摆弄理发用品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转移后,再合并成一个大的“理发店”。

2.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就可以适时投放沐浴用品。

3.从材料入手引导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乐于摆弄材料的特点,从介绍材料、提供材料入手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医院开张之初,幼儿“医生”与“病人”不分,总是“医生”做“病人”的事,“病人”做“医生”的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幼儿分清角色,而是向幼儿介绍不同材料的用途:听诊器是干什么的,如何使用镊子等。等幼儿对材料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探索后,再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材料是医生用的,哪些材料是护士用的,并介绍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说些什么。最后,引导幼儿认识医生的角色行为和病人的角色行为。

三、等待,等待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角色游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儿生活经验的制约,这也是小班幼儿最爱玩和最会玩“娃娃家”的原因。考虑到各游戏区之间会因幼儿生活经验的多寡而表现得冷热不均,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特点与水平,逐步建立各游戏区。最初,应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一段时间后,可以酌情撤掉一个,增开幼儿常去的“小饭店”。如果本班幼儿最近生病的比较多,医院里的人、事、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就可以适时开设“小医院”。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游戏,如“小银行”,就应该暂缓尝试。

四、支持,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尝试扮演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关键要素。小班初期的幼儿常常缺乏角色意识,如分不清自己是医生还是病人,明明是客人却去做服务员的事。因此,教师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扮演角色入手。

1.每个区设立角色牌,让幼儿知道各个区有哪些角色。游戏时,幼儿自选角色牌并悬挂在身上,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认知。

2.在游戏小结时,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内容。教师可以这样问幼儿:“你做妈妈时,都做了哪些事?”“你当小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呢?”这样的讨论,能帮助幼儿明确和丰富相关角色行为,丰富幼儿扮演角色的相关经验。

3.学习角色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符合某角色特征的、特定的语言,如医生用语“你哪里不舒服”,小饭店服务员用语“欢迎光临,想吃点什么”。掌握了某些角色用语和对话,能引导幼儿更准确地扮演某个角色。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的策略研究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理想载体,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满足幼儿需要的高品质角色游戏少之又少,能指导高品质角色游戏的教师也非常少。以下是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到的一个角色游戏案例。

被观察者小M是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有一天,在参加角色游戏时,她很想当娃娃家的“妈妈”,但老师没请她。娃娃家的“妈妈”也没邀请她成为“家庭成员”。当老师分配其他角色时,小M没有举手,于是她就成了没有去处的人,只能向老师求助:“我要去娃娃家玩。”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小M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娃娃家,可老师刚转身,娃娃家的“妈妈”就“命令”她:“你躺下,不然我打你!”小M无奈地躺在了垫子上,这一躺就是整整六分钟,直到“妈妈”把她和“姐姐”送到“幼儿园”后,她又接着开始坐冷板凳。

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小M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参与游戏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在幼儿园中,这种“被动游戏”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一、对幼儿“被动游戏”现象的观察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现状,我们发现当幼儿被不适宜的场景、内容、材料、规则、能力、教师指导等因素限制时,原本富有生趣的角色游戏常常变成了毫无趣味的“走过场”“背台词”“玩道具”,使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有的幼儿不能自主找到心仪的“工作”,于是每次只能在“娃娃家”中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当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有的幼儿缺乏积极探究、自主创造的欲望,因为教师不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更新角色游戏内容,提供的游戏材料寥寥无几,游戏场地杂乱无章,以及匆匆“走过场”的游戏时间,这些都日渐消磨了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愿望:有的幼儿缺乏自主开展游戏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常常被同伴任意支配,甚至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人摆弄玩具或“坐冷板凳”:还有的角色游戏甚至成为教师全程包办“导演”下的程式化表演活动,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被忽视或剥夺了,他们在活动中达不到全身心投入、主动创造的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还针对幼儿“被动游戏”的现象进行了一次面向14所课题实验园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一,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时,的确存在着“被动游戏”的现象,“被动游戏”的幼儿占总调查对象的8.58%,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现象;其二,“被动游戏”现象的成因呈现多元交错的倾向,主要由幼儿能力、游戏设置、教师指导等多种因素造成。

上述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园角色游戏品质不佳的现状,而“被动游戏”显然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相悖,这一现象必须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我们也由此展开了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研究。

二、从“被动游戏”到“主动游戏”的策略研究

我们认为,要通过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真正促进幼儿自主发展、自由创造,就应该从营造开放的游戏环境、生成新颖的游戏内容、展现隐性的游戏指导、争取家长的协同配合这几方面入手,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使所有幼儿都能在角色游戏中“主动游戏”。因此,我们探究、总结、提炼出能促进幼儿“主动游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促进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富有个性地主动发展,提高教师指导角色游戏的能力,提升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品质。

(一)从高预设转向多生成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并不取决于教师预设的游戏内容、场景、材料、规则等是否完美,而在于幼儿是否能摆脱教师的预设,在自己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甚至完全自主生成游戏内容,同时又具有选择和改变游戏内容的自由。在现实中,造成幼儿“被动游戏”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过于重视预设,却忽略了幼儿的生成。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自主生成游戏内容、玩法和规则的机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角色游戏中那些来源于幼儿关注、感兴趣的游戏内容,幼儿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游戏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帮助那些处于“被动游戏”状态的幼儿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角色游戏内容,如“热闹的河坊街”“喜羊羊和灰太狼”等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角色游戏。

当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由教师高度预设转为由幼儿自主生成,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主动游戏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

(二)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在于幼儿是否在游戏中“人人有工作,个个不失业”,也不在于幼儿是否通过角色游戏获得某项结果,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有充分的机会自主体验、探究、创造、表达与交往,他们能否在游戏中主动获得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幼儿从“被动游戏”转向“主动游戏”,我们积极营造能让幼儿尽情投入游戏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我们还通过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去不断尝试新的经验。根据各园、各班实际,我们适当增加了角色游戏的次数,并保证幼儿每次一小时左右的专门游戏时间。当幼儿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幼儿能充分地展开游戏情节,从容地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好奇心、创造性。如原来娃娃家的“妈妈”只忙于操作摆弄厨具,现在她不只是忙于“做饭”,而是招呼大家一起“吃饭”,还惦记着要“喂宝宝”等。

其次,随着幼儿探索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发展相应的能力。如“妈妈”发现天气变热了,“宝宝”需要洗澡,但“娃娃家”里没有洗澡的玩具,她想到了用其他物品来替代,于是她就去找了一块积木当“莲蓬头”,为“宝宝”洗澡。

再次,当游戏的过程丰富起来后,游戏的结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原先教师总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结果性评价,现在却更多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随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能及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游戏。

(三)从园内扩展至园外

高品质的角色游戏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应该有效整合社区与家庭资源,利用多方教育合力,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游戏平台。

幼儿园应该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参与游戏的能力,使家长成为幼儿良好的角色游戏伙伴,家园携手,通过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做法,即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时,通过家园合作,让家长“看得见”“听得到”“亲自做”。首先,当家长为角色游戏提供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用照片或作品展示这些材料是如何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让家长看到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从而初步了解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学会如何为角色游戏提供支持;其次,我们采取“专家讲——家长听”“家长讲——家长听”“幼儿讲——家长听”等多种手段,让家长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再次,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共同设计游戏场景,甚至让家长参与组织游戏过程,让家长在“亲自做”的过程中了解角色游戏,了解幼儿。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如何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创造性反映幼儿的生活。但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进行一些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1当游戏的内容缺乏的时候,需要老师画龙点睛的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

当幼儿在万玩商店的游戏时,只指导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买很多的东西,拿也拿不动,从这里据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以后商店的“工作人员”就多了“送货上门”这一服务内容。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里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客人”进门,原因是家里的客人太多了,但是“客人”一定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他进门,原来“娃娃家”里的“客人”已经很多了,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了以后,说“好,那我等等再来”。就这样平息了这场风波,游戏又顺利的进行下去。

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的主体,提高幼儿对游戏积极性。

在小菜场的游戏中,单一的买卖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没有人想去小菜场上班了。老师就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丰富了菜篮子工程和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会没事可干了,游戏又热火朝天的继续下去了。

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的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在点心店的游戏中,幼儿平时缺乏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少,不够丰富。于是游戏就很难开展。我就决定把点心店关了。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你们喜欢吃什么、到什么地方去吃?这样一家“肯德基”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很开心,也乐意去参加。

教师要积极的参加幼儿的游戏活动,很好的溶入游戏中去。及时、有效的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心理,去了解幼儿的心理在想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中去,控制游戏的节奏,对孩子进行教育,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达到开展游戏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虎头蛇尾,草草结束。因此随机教育要求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了解原因,解决问题。

角色游戏中老师的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不能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游戏,教师应该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逼真地扮演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否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根据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1、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在玩“点心店”游戏中,教师担任副经理,可以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也可以副经理的身份指挥店员进行工作,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根据游戏情况,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以顾客身份询问是否有新品种的点心,启发点心制作师创造出新品点心。总之,教师担任角色,同幼儿一起玩,可以调动幼儿玩游戏的创造性,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

2、材料的提供与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和制作玩具,丰富游戏的开展。如:玩“点心店”游戏,结合幼儿在点心店、面包店的参观,找来盒子等,做一台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这样游戏又深入了一步,反映出现代电器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还可以根据秋天的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自带各种豆类等材料,制作各种豆类糕点。这样,游戏的情节得到了发展,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就更为高涨。

3、语言的提示与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如“点心店”游戏,糕点制作多了,可以推销员身份建议经理把糕点送到商店出售。有时,可以启发提示幼儿将各个主题游戏互相联系,以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使游戏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如:提醒点心店的招待员等去医院检查身体,建议将多的糕点送给娃娃家品尝等。

4、游戏与思想品德培养

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角色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教师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待集体、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如:“点心店”的职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招待员”对顾客要耐心、和蔼、有礼貌;“点心师”要认真干活、制作点心时不能离开岗位等。同时,在游戏中要加强个别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胆小的幼儿,可以鼓励他担任一些角色;对做事不认真的幼儿,可以要他担任点心店内的清洁员,要求他整理碗筷等物品,从而培养他认真工作的态度与习惯。

角色游戏有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部分,教师应对游戏的全过程加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使角色游戏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角色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