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12-19

幼儿园游戏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增强小朋友的自律性,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幼教必须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自由的基本特点。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YjS21.com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浅谈表演游戏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冬天,幼儿之间有关“小动物都到哪里去了?”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引导和支持下,一个以幼儿自编小动物过冬的故事为内容的系列表演活动——《挖洞的故事》开展起来。我还组织一些能引起幼儿共同兴趣的参观或观察活动,引发出表演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从春天观察小蝌蚪后开展起来的。

二、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通过和幼儿讨论,我了解幼儿的计划、愿望和经验,以便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当《挖洞的故事》编好后,我们一起讨论: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什么?幼儿提出做壁板、做头饰、做道具进行表演等主张。

讨论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幼儿尝试用单一材料制作道具表演《挖洞的故事》后,下一步是扩展有关小动物过冬的知识经验,还是继续表演故事呢?我决定听孩子的。讨论结果,他们提出要用更多的材料制作道具,活动便向探索用不同材料制作道具的方向发展下去。

讨论上一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出发点。在第一次《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活动中,幼儿搞不清青蛙产卵后是否还要孵卵,这个问题就成为第二次活动的主要议题。通过讨论,幼儿得出青蛙只是产卵并不孵卵的结论,还想出在纸条上点黑点拴在腰上表演青蛙产卵过程的方法。

另外,我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记录幼儿的讨论情况,随后,再共同分享记录结果。如把幼儿编的《挖洞的故事》记录下来再读给幼儿听,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之间的关系。而记录幼儿下次活动所需材料、分工、方法等建议,则使幼儿理解大家的主意可以汇成一个完整的计划。

三、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当准备对幼儿的反应做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在表演《挖洞的故事》过程中,幼儿第一次用多种材料制作道具,原定用来做洞的纸箱,在加工时被幼儿割成一块块碎纸板,没有一个孩子达到预期的目的,活动在看似不成功的情况下结束了。但是,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仍提出要用纸箱做洞,只是纸箱不能乱割,否则就站不住,没法用了。这说明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或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四、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的指导不应是借助规则对幼儿进行控制,而就百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指导策略效果良好。

⒈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做出反馈时,提问是了解情况,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你们的洞做得真好,可小动物住在哪里呢?”这样的提问引发出幼儿建造小动物的家的行为。而“××觉得一个人做不完那么大的洞,怎么办?”则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要求,他们把各自的作品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道具。

⒉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杨杨用细纸条做洞,我没有急于评价她的作品,而是引导她假装小鼹鼠在上面爬一爬感觉一下,结果她自己发现了洞太窄的问题,改用宽纸重新做。假如她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直接认识这种空间关系,也不会主动去修改作品。

⒊利用同伴之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惟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在制作《挖洞的故事》的道具时,依依做了一个很小的洞。于是,我请来全体小朋友一起站在她的洞上,孩子们纷纷提出“洞太小”,“太挤了”。依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又投入到扩建洞的工作中。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之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综上所述,是开展科研课题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策略,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活动。

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它的教育价值已由过去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要目的而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活动的方式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一: 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进入第四课时,孩子们大多能掌握角色的出场顺序及对话,完整地表演故事。瞧,一组幼儿正在表演区有序地表演着,突然,欢欢大声地喊起来:“小姑娘,小姑娘哪去了,该你了!”游戏中断了,小演员们四处找“小姑娘”。戴着小姑娘头饰的慧慧匆匆忙忙从美工区走过来,手里还拿着捏了一半的泥工,欢欢一把抓住她的手说:“你去哪了?轮到你了,快点呀!”慧慧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了一眼“拔萝卜”的队伍,上前拽住“老奶奶”的衣服:“唉哟,拔不动……” 案例分析: 很显然,慧慧对“拔萝卜”的游戏兴趣不高,令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慧慧来说,游戏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 2.慧慧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3.幼儿表演游戏的经验不够,不能自己创编游戏情境,使此游戏看起来更像生硬刻板的“表演”而非自由自主的“游戏”。 指导策略: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一起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拔萝卜的时候,小姑娘、小花猫、小老鼠有可能在干什么呢?这时候孩子们议论开了:“小姑娘在给娃娃喂奶!”“小姑娘可以在家里画画呀!”“小猫在睡大觉吧!”“小老鼠在吃东西?”……“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七嘴八舌的讨论使每个角色瞬间变得有事可做了。同时,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各忙各的”,但是当听到“喂,×××快来呀,快来帮我们拔萝卜”的喊声时,应该马上做出回应。 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需要交流时,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情节中各玩各的,需要对话时,孩子们马上回应并投入集体游戏,以前那种因等待而无所事事、来回穿梭的现象不见了。 反思小结: 对于表演游戏,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引发思考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己讨论、互相观摩、评议小结而达成的,因此不要忽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玩”起来吧! 案例二: “小兔找太阳”同样是小班的表演游戏。孩子们根据需要增添了角色.由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间一问一答的单一情景扩展为有小猫、大狮子等角色参与的趣味游戏。但是,由于对话简单,孩子们很快发现:游戏时间太短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服装和角色上了! 案例分析: 1.虽说角色添加使“兔宝宝”有机会跟更多的角色对话,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这是表演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2.受已有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尽管感觉“这么快就表演完了”“又得换角色了”“没意思”,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改变游戏现状。 指导策略: 正在孩子们唉声叹气的时候,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了“娃娃家”游戏用的红色小盆放到表演区,聪明的田田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妈妈,这是太阳吗?”其他孩子立刻有了新的想法,恒恒说:“不如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是红色的!”“对呀,我们还可以用红纸做太阳呀!”昊智说。于是,孩子们忙碌起来,恒恒去建构区选择红色雪花片拼插球,吴智在给纸盘涂红颜色,田田则找到了红色的大棉包……眼看着孩子们从环境中找来许多游戏道具,我也很欣慰:“一个太阳、两个红灯笼、三个红气球,接下来——”我故意拖了长音,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果然,受到语言的暗示,“四个红纸盘,五个大红球……”他们发现了数量的叠加,制作道具更起劲了。 再看孩子们的表演,“小兔找太阳”显然已超越了表演故事的游戏情节,他们一边数数,一边表演故事,玩得不亦乐乎…… 反思小结: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带给幼儿快乐、蕴含丰富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 另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像刚才案例二中提到的,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推动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参与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地点拨和指导,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搭建游戏的指导策略


搭建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体、大小的积木等材料,将这些无形象、无意义的结构元件进行构造,从而使其具有意义的活动。在搭建游戏中,幼儿通过操作而发展其动作的灵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协调性,通过观察、构造过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空间想象以及创造表征能力的发展。它是一种比运动游戏、象征游戏还要复杂的创造性游戏,需要教师的专门性指导,否则就会因缺乏搭建技巧而丧失信心,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游戏状态。我们在跟踪观察幼儿的搭建游戏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宜的指导策略,有效提高了幼儿搭建游戏的水平。

一、现实比照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指导过程中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游戏与现实进行联结、比较,从而引发幼儿认知、构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冲突,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利用现实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儿搭建的经验。

1.比照结构图纸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平面到立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最初的搭建来自于模仿,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可供幼儿模仿的对象,让幼儿知道拿什么来模仿。为了避免幼儿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模仿对象。为幼儿提供结构图纸,需要幼儿能够观察、辨别图纸中的空间位置、物体形态等,并通过空间想象将其转变为立体的结构造型。

例如在搭建“动物园”时,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场所是孤立的,空间排列单调,内容单一,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动物园的儿童地图,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动物园中的场馆,如蛇馆、猴山、狮虎山等场馆的空间位置,然后观察这些场所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如通过一条路或者相隔一座山或者间隔一个小湖。在对照自己搭建的作品与地图时,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了差异,再次搭建动物园时,不断观察地图、辨别空间,搭建活动出现了更多的协商行为,空间布局更加多元化,位置的安排更加合理,搭建的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2.比照真实图片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形象构造到抽象构造的转化

真实图片不仅需要幼儿将图片中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而且需要将平面的构造转化为立体的构造。教师利用真实图片时需要发现幼儿搭建游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并适宜提供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解决搭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例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搭建中山公园中的“小火车游戏场”是半封闭的,长方形的时候,教师立即从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一张能够形象鲜明地呈现出赛车场是封闭的,另外一张能够呈现出赛车场是椭圆形的。当教师让幼儿比照搭建作品和图片时,幼儿立即发现了问题,引发了幼儿自主探究如何搭建出环形的封闭跑道的兴趣,有的使用弧形积木、有的利用三角形拼接法搭建拐弯处,改变其直角的状态,而且让游戏场的安全设施、进出口设施更加齐备,方便幼儿使用拼插的模拟小火车在其中开展模拟游戏。

3.对照现实生活经验与搭建作品,促进幼儿从单一构造到整体构造的转化

幼儿搭建主题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带领幼儿经历参观感知——讨论分享——再现表征的过程,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再现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社区、公园、商场、广场等。不仅需要幼儿具有比较丰富的搭建水平,而且需要同伴之间频繁的合作。

例如在实施“我爱家乡”主题时,幼儿最初搭建的五四广场、栈桥等都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海水浴场、五四广场等景区时,引导幼儿观察那里建的风格、结构以及不同建筑之间的位置,丰富了幼儿的感知经验,之后引导幼儿通过搭建游戏再现自己的感知,并丰富相适应的搭建技能,幼儿的搭建逐步丰富起来。有的幼儿搭建的五四广场中间宽、上下逐级变窄,有的幼儿合作搭建的海水浴场中木栈道、海滩、雕塑、周围的将军楼等生动形象、错落有致。

二、问题诱导法在幼儿搭建活动中的应用

冲突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问题诱导法就是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使幼儿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1.以技能性问题丰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技能的支持,而教师提出技能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可以丰富幼儿对材料摆放方式、材料组合方式的思考,也可以加深幼儿对积木的长度、宽度、高度、角度等的关系的探究。比如近期幼儿一直在致力于搭建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其中幼儿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圆弧跑道的拐弯如何搭建。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幼儿探索,幼儿首先考虑将原有的直板积木换成了半圆积木连接,除此之后还有什么连接方式呢?教师在参与幼儿搭建过程中,发现幼儿搭建的双排跑道的宽度才能满足拼插的“小汽车”行驶,因此教师请幼儿尝试各种积木连接弯道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发现将长板错开一段,使用小三角可以弥补弯道拐角处的不足。这次尝试给予幼儿一种思维方式的启示:不是整齐地罗列而是有秩序地错开是使用积木的新方式,幼儿开始变化积木使用的方式,他们开始灵活地拼接、衔接、组合,由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积木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2.以对比性问题提高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搭建区中材料的大小、长短、厚薄、高矮等空间位置和比例是明显的,而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于幼儿建立感觉标准体系。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对比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发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差异,让幼儿在分解、组合积木的过程中,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

例如在幼儿组合搭建公园的大门时,如何连接成一个可供幼儿进出游戏的大门是幼儿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使用对比性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多元化探究,请他们使用圆柱体、长板、长方体、正方体等不同的材料搭建两侧的门柱,并对比一下各有什么特点?有的幼儿在对比尝试中发现搭高圆柱体最难,因为接触面太小;有的幼儿发现要维持大门的平衡,需要左右对称使用相同的材料才能使两侧的门柱一样高,有的幼儿发现大门的宽度不能超过最长的那根长板,否则就难以连接两个门柱。再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搭建作品:“对比一下,塔式楼中每一层使用的积木有什么不同?”幼儿很敏锐地发现一层比一层短。对比性问题使幼儿掌握住搭建的关键性经验,当幼儿投入到搭建过程中时就会有目的地选择一层比一层短的积木进行搭建。

3.以现实性问题引发幼儿持续性的尝试

中班幼儿在经历无意构造阶段之后,逐步进入模拟构想和想象构造阶段,能够模拟实物或者现实生活进行构造活动。切实并具有启发意义的现实性问题特别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使自己搭建的作品在不断靠近现实经验的过程中,提高活动的坚持性和作品的水平。

例如:幼儿在中山公园的门口搭建一个售票厅,旁边是一个简单的拼插小人。教师提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售票员应该在哪里售票呀?”。“应该在房间里面,而不是外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发了幼儿持续性的探索,首先是建筑物高度的改变,他拆掉原来的屋顶,继续摞高之后,将“售票员请进了房间”。接下来“售票员”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怎样走出来?”这个问题使幼儿反复观察现有的交叉搭法的特点是网状连接,不可能留出太大的空间当作门,让“售货员出入”,于是促进了幼儿对搭建模式的改变。他全部推倒,选择了三面围拢式搭法,留下的一面留下来当作“门”,这个举措很得力。接下来,幼儿有了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他发现拼插的售货员应该有“腿”,可是增加了“腿”之后,怎么也站不稳,就拿来一个柱子用来支撑,这样房间不仅太矮而且太小啦。当他用木条在门前拖动时,感到“门”应该是推拉式的,于是,他选择新的材料,比刚才的更大更宽一些,仅用一层就搭建了一个棱形的房间,而且房间的门是可以推拉的。

从幼儿的探究过程可以看出,现实性的问题引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当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改进、尝试之后,会促进幼儿主动联系现实经验,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操作情境,是幼儿正在开展的活动,而且教师要关注问题解决是否需要帮助和支持,以推动问题的持续性解决。

幼儿表演游戏指导略谈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二个方面:?

一、为幼儿表演游戏创设环境

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先决条件。日常进行的表演游戏,可以在平地上或活动室中,或用小椅子、小桌子或大的积木围起来设置小舞台,或用标记分出“台上”和“台下”,或有一个较固定的表演区如活动室的一角即可。布景应简单方便,避免过大过重过烦,更不能妨碍表演,布景只要能起到烘托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就可以了。

表演游戏的角色造型、服饰和道具是很重要的,它们不仅能激起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愿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象征性。为了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时,根据作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角色造型和化装。例如:幼儿在进行《小兔乖乖》的表演游戏前,商议怎么化装,就是在给角色造型和进行服饰准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按故事中的五个角色最突出的特征来造型化装。幼儿会按角色各自挑选头饰,教师要想办法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可帮他们在服饰上作简要的点缀性装饰,为兔妈妈腰上扎一条围裙,为大灰狼的臀部按上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在道具上给兔妈妈准备一只小篮子和一根棍子,两张小椅子并排一起就算是兔子家的大门。这样简单的造型与服饰,对幼儿参加表演游戏的激励作用很大,能使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二、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

幼儿在表演中虽然从全身心的投入中感到满足,不在乎有无观众来欣赏,但是并不是说幼儿的表演技能就不重要。因为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需要凭借幼儿一定的表现技能而得以再现和展示。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是完成表演游戏的一个重要前提。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最基本的表演技能有:?

1。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

教师要分步要求与指导,首先要让幼儿能大胆地把角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要让幼儿能较清晰、流畅地用普通话表演;最后要让幼儿知道运用自己的语调来表达思想感情。让幼儿在理解领会作品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练习和实际操作,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技能。?

2。幼儿的唱歌表演技能?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指导幼儿唱歌应吐字清楚,旋律曲调要准确,快慢音量要适度,表情要符合角色的要求。例如,《小兔乖乖》中的兔妈妈唱的歌与大灰狼唱的歌虽然内容一样,但他们的语气、声调、表演是绝对不同的。只有具备较好的唱歌表演技能,才能将文艺作品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3。幼儿的形体表演技能?

表演游戏需要幼儿的步态、手势、动作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夸张一些,要有表演的舞台效果。各个角色因其角色特点不同,还要求幼儿在表演游戏中要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例如,《下雨的时候》中有三个角色,小白兔上场用“兔跳”,小鸡上场用“点头踏点步”,小猫上场用“交替步“和双手“捋胡子”的动作。我在指导幼儿时,要求他们动作幅度要稍大,并带点夸张,以充分表现出各自的角色特点。?

总之,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开展托班区域游戏的指导策略


区域游戏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当前,幼儿园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托班幼儿的游戏常规不稳定;不能很好地与游戏材料互动;频繁地更换玩具:同伴间经常争抢玩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开展托班区域游戏中,笔者通过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通过做客的形式,激发游戏兴趣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泛灵性,他们特别喜欢有趣的动物或人物形象。我们将各个区域比做小动物的家:益智区是小猫的家;建构区是小兔的家;美工区是嘟嘟熊的家,还有小娃娃的家。我们创设了“到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情境,并在游戏中以小动物的口吻建立初步的游戏规则:正确取放玩具,随时收放不玩的玩具;不在小动物的家里大声吵嚷;轻轻拿放他们的玩具;不和同伴争抢玩具等。教师发现问题时,可及时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提示;游戏结束后,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幼儿,并提出下次游戏需注意的问题。托班幼儿对到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很感兴趣,能较积极地与小动物、小娃娃互动,很容易接受情境性的语言指导。

二、利用童趣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在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拟人化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将区域中的游戏材料物化成富有童趣的形象.并以此来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如:我们把穿珠子比作是穿项链,并创设了“送项链”的游戏情境。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天线宝宝、小熊维尼等毛绒玩具,幼儿穿好的项链可以自己戴上,也可以送给这些毛绒玩具,还可以送给同伴或娃娃家的娃娃等。结合图形镶嵌玩具,我们创设了“图形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大象和球,我们创设了“大象吐球”的游戏情境。结合玩具小熊镶嵌板玩具,我们创设了“熊宝宝一家”的游戏情境。

除了结合这些成品玩具创设一些游戏情境外,我们还有目的地自制了一些玩具。如:结合插鱼鳞玩具我们创设了“我为鱼宝宝插鱼鳞”的游戏情境。结合找影子玩具,我们创设了小动物做游戏的游戏情境: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各自的影子上睡觉,天亮了,小动物们一个一个地出去玩。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幼儿在游戏中能较积极地与这些玩具材料互动,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三、丰富幼儿的经验,扩展游戏内容

幼儿的游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托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内容比较简单,要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就要丰富幼儿的相应经验。

(一)投放生活中的真实物品

生活中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产生新的游戏行为。因此,在游戏中我们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真实用具,如:妈妈的皮包和幼儿的手套、围巾、帽子、毛巾、小脸盆、小雨伞、小扇子、小簸箕和小笤帚、洗发液、小奶瓶等。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喜欢背着妈妈的包,打着小雨伞,抱着娃娃外出游戏。小雨拿着小簸箕和小笤帚一边扫地一边自言自语:“地上真脏,快扫扫吧。”飞飞拿着小扇子一边扇一边说:“天气真热呀!”幼儿在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了感知觉发展,有效地扩展了游戏内容。

(二)关注托班幼儿的自发游戏

我们经常发现,托班幼儿也会自发玩一些简单游戏,如:吃蛋糕、开汽车等。其实这些正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但这种经验还很零散,有时候不能帮助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因此,在发现了托班幼儿这些自发的游戏后,我就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呦,谁过生日呀,咱们一起做个蛋糕给他吃吧,再给他唱个生日歌,咱们再插一个照相机拍张照片吧。”幼儿有的做蛋糕,有的插照相机,一会儿大家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拍照片,轮流过起了生日。在托班幼儿自发的游戏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丰富了他们的游戏经验,扩展了他们的游戏内容。

教师在托班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态度、语言,都会对托班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鼓励托班幼儿玩游戏。对于托班区域游戏的开展,我们还将继续摸索和尝试,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发展!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甜点小人——拼图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拼图类游戏主要训练幼儿的图形聚敛能力。图形聚敛能力是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能力之一,是指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或根据给定的信息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它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通过不断探索尝试、逐渐积累起来的。图形聚敛能力发展好的幼儿对空间和图形系统有良好的知觉和认识,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加工复杂的图形信息,而且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图形问题,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具有优势。

4~5岁的幼儿,对基本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及特征,但如何用这些图形知识,灵活、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图形问题,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此,思维课程中的“甜点小人”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进行图形探索、思维冲浪的机会。“甜点小人”的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利用一种或多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游戏中提供的拼图磁片的颜色和形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即红色最简单,其次是蓝色和黄色(它们除了颜色不同,其他都一样)、绿色的最难。

接下来我们探讨组织这类活动时应当把握的要点。

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由于以往的经验不同,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有的幼儿能很容易完成任务,而有的幼儿反复尝试仍拼不上。这时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在游戏1—— “给4个小人各穿上一件1种颜色的衣服”中,教师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引导方式。

方式1:“我们把这些衣服的布料分开后,比一比、摆一摆,看谁能发现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

在这种方式中,教师并没有让幼儿直接解决游戏中的图形问题,而是让幼儿先充分地“玩”材料,使幼儿在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摞一摞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每组拼图磁片的特点及每组磁片之间的共同特征。这不但为完成“给每个小人穿一种颜色衣服”这个任务做了准备,而且还为解决“给小人穿多种颜色衣服”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种策略适合拼图能力较弱的幼儿。

方式2:“请你先帮果汁(正方形)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看一看布料的边(角)跟小人身体的边(角)有没有一样的。”“然后再给水果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最后,给薯条和汉堡小人各穿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月艮。”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在这里,教师预设了由易到难的拼图顺事,符合幼儿解决图形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幼儿发现除平移、旋转、替换以外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即比较拼图磁片的边(角)与图形的边(角)。而且,由于幼儿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拼图任务,因此,能更多地体验成功解决图形问题的喜悦,建立解决图形问题的信心。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一般的幼儿。

方式3:“请你按顺序给每位甜点小人穿上一件一种颜色的衣服。如果布料不合适,你可以换一块,或者转一转。”

幼儿操作的顺序与结果如下图:

孝师的指导使幼儿明确了操作任务,以及简单的操怍方法。当磁片与图形的位置不合适时,幼儿会尝试不断地移动、旋转或替换拼图磁片来完成拼图任务。然而,虽然在操作中幼儿运用厂替换、旋转、平移等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游戏图中的几何图形、以及4种颜色拼图磁片都蕴含着不同的难度梯度,因此幼儿操作起来可能会有困难,且操作时间也会很长。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拼图能力较强的幼儿。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目标,即利用一种颜色的拼图磁片拼出特定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但三种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

发现幼儿内隐思维,适时搭建探索性支架

幼儿独立解决图形问题的实际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操作中经常会遇到解决问题的瓶颈。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表情等,发现、分析幼儿的内隐思维,了解他不能解决图形问题的关键,然后搭建探索性的“支架”,使幼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跳一跳”完成拼图任务。

比如在游戏2——“给汉堡小人穿一件绿色衣服”中,由于绿色磁片难度最大,在操作中只通过简单的目测,很难准确判断磁片摆放的位置。有个幼儿选对了磁片,但因为他在旋转磁片时速度太快,并且每次转动的角度太大,结果错过了最佳角度。这时教师适时进行介入:“你真棒,都拼上2块啦。”“你用绿色四边形磁片再试一试,旋转时再慢一点,每次只转一点点。”教师没有动手帮幼儿摆或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摆,而是给幼儿提出探索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搭建“支架”前用肯定的语言先平抚了幼儿焦虑的心情,使幼儿有信心继续解决拼图任务。

但如果幼儿没有问题或不需要时,教师应尽量不干扰孩子的操作。

用“归纳”“迁移”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

“归纳总结”是思维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使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或及时复习,使幼儿明确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将一些关键知识点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而“迁移”是将一种情境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

思维游戏课程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及时的总结,提醒幼儿运用之前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会事半功倍。

比如,当幼儿完成游戏3——“给教具中的汉堡小人穿一件红、黄两种颜色的花衣服”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总结经验:“你是用什么办法给他做出合适的花衣服的?”“你还记得当布料不合适时,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吗?”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不但能引发幼儿用教具表现自己操作结果的愿望,而且使幼儿能主动关注别人的操作方法。这种分享能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总结解决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

当幼儿给汉堡小人穿上两种颜色的衣服后,还可引导幼儿思考:“你能用给汉堡小人穿两种颜色衣服的方法,再给他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吗?”给汉堡小人穿一件三种颜色的衣服,是一个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引导幼儿将拼摆两种颜色的方法,迁移到用三种颜色磁片拼摆的任务中,不但有利于幼儿解决本游戏中更复杂的图形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幼儿逐渐形成解决图形问题的思维模式,为今后继续学习、灵活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信《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表演游戏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