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童心在创造中飞扬——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12-16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让童心在创造中飞扬——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其创造力具有不自觉、不稳定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小范围活动,倡导的是“自主、专注、愉悦、探究”的价值取向,具有高自由、高开放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活动交往、表现能力及汲取养料的机会,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区域活动纳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了“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多维环境,引发幼儿创造兴趣

幼儿创造力生成的沃土是能与其产生互动、引发创造兴趣、激发创造灵感的环境,创设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有序的、开放的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一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首要条件。活动的环境,一定要是幼儿喜欢和熟悉的,而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就是幼儿创造的开始。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参与意见,使幼儿从对环境漠不关心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环境的主人。二是丰富适宜的物质环境。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道具、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娱乐的玩具。每学期开学初期,我们会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大到纸箱小到纽扣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都会经过加工变身充实到区角中。加工时要求做到精致巧妙、推陈出新,并充分考虑到安全性、艺术性、目的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如在“欢天喜地过大年”主题活动中,我们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欢乐祥和的气氛,体验过年的喜悦、热闹,参与过年的准备活动”这一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小超市”里,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彩色包装纸、卡纸和礼盒等,让幼儿开展加工、分类、采购、互赠等活动,孩子们分工合作,玩得不亦乐乎。yjs21.coM

多重身份,启迪幼儿创造智慧

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活动环境外,更需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和创造,以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多重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不断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

1、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任何区域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区域活动中的教师角色和集体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的最大区别,在于从活动的台前转到了幕后,从引领者转变为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2.准确把握指导时机。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随意提供帮助。我们的理念是: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下去的时侯,才给予帮助。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当孩子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操作时,教师最好不要去打扰,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3.准确把握指导方法。皮亚杰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教师的指导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指导策略上要做到静心、细心、耐心。静心是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活动中的有益信息,必要时可做一定记录;耐心是对幼儿的观察要专注,不怕花费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区角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喜爱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区角环境的互动功能,必须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我园,区角环境创设并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随着主题活动的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区角跟着主题走”是区域活动的首要宗旨。我们创设的灵感来源于幼儿的课程、兴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

1.根据年龄特点设置区角。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因此,在区角设置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做到了有的放矢。小班一般设置一些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区域,帮助幼儿学会交往和简单的自理技能,如娃娃家、宝贝乐园等。根据中班幼儿喜欢模仿但社会经验欠丰富的特点,设置了一些角色简单却鲜明的区域,如小医院、理发店等。而一些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区角则多设在大班,如小超市、小银行等。区域设置只有符合年龄特点,才能便于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2.根据幼儿兴趣设置区角。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会在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有的区角男孩喜欢,有的区角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角,有的则喜欢美工角等。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兴趣点也在不断地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角时,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点。如针对兴趣点弱、动手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开辟了以模仿成人劳动为题材的“串彩珠”区域,在成人看似机械的劳作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一会儿串成项链,一会儿做成腰带,模仿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辫小辫”区域中,老师们颇有创意地把自己的头像投放了进去,女孩们对于为“老师”辫辫子饶有兴致,辫了拆,拆了辫,其乐无穷。男孩们则热衷于数学区中的数字与动物的匹配摆放,不同的动物形象与抽象的数字在幼儿的手中传递,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们的科学区也是“热门”区域之一,如大班的“沉浮”小实验,有的幼儿能连续三天不换区,尽管不能一下子明白什么科学原理,但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却从中得到了提高。

3.根据日常教学设定区角。无论是什么活动,幼儿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会将日常教学内容延伸到区角活动中来加以巩固或强化,借助区域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数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等区角活动,本身就是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来设置,其他区角活动内容则是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补充。有的孩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或故事内容掌握得不是很好,我们就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相关的故事背景和图片,播放音乐,投放乐器,让孩子们进一步练习,在自由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实践证明,在丰富的活动区角里,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让孩子玩有创造力的游戏


想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你不必在家里放上昂贵的玩具和娱乐设施。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和宝宝玩拍手游戏,或者和孩子一起编故事,所有这些都能让孩子进入有创意的世界。

对儿童最有益的游戏是那些能让孩子任意想象,挑战他们学习新技能,激励他们深入思考,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也能锻炼你自己的创造力。如果你不知道该和孩子玩些什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一起玩,这些方法能帮助你让孩子每天的活动充满创造力。

神奇的飞毯之旅

我儿子2岁我们常和他玩一个叫做“神奇的飞毯”的游戏。我和孩子坐在一块柔软的毯子上,然后问他们想去那里。我鼓励小家伙们展开想象。如果儿子说他想去动物园,我就问他,“那我们在那能干什么呢?”“我们在那能看到什么呢?”“有什么动物在那吗?”“我们能从那买些什么纪念品回来呢?”,短短十几分钟我就和孩子在想象中旅行了那么多地方。

躲猫猫

我儿子超爱玩躲猫猫。我们都喜欢把不同的东西藏起来然后轮流把东西找出来。有一天下午,我想来点小变化,就把爸爸用的定时闹钟藏起来。让儿子听着闹钟的“铃”声来找,闹钟让游戏变得更加有意思了。

◎猜猜是谁

我喜欢和孩子玩“我是谁”的游戏。我想着一些动物、东西或者我们认识的人,想出和这些相关的提示。我给孩子的提示非常具体,年纪小的孩子猜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好玩。比如我想着熊熊,我就说,“我非常柔软,我喜欢让人抱着我;有时候我会和孩子换过来,让小家伙编好谜语,然后我来猜。(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约3.5岁以上,我有和小表妹玩过)

◎拼图片游戏

小朋友喜欢画画的游戏\x{fe30}我们可以从杂志上撕下一张图片,然后把大的图片撕成大块儿,给每个孩子一人一块儿。每个孩子把拿到的图片粘到一张纸上,然后他们就用蜡笔或彩色笔把图片缺少的地方涂好。等每个人都画完的时候,每个人创造性的图画五花八门,这样孩子们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关心的,但大多比较关注体能、智能、社交、情绪和语言的发展,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孩子创造力的开发。

如果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的话,那么除了要给孩子提供一些玩具之外,也可以利用日常家居用品化腐朽为神奇,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1-2岁的孩子就像一位探险家一样,喜欢探索和尝试,所以,在跟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满足孩子的创造力。

1、玩水

水也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可以让孩子用不一样的工具去装水、玩水,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更多物体的功能。

2、讲故事

爸爸妈妈给孩子买故事书的时候可以买一些图画多一点的,让孩子坐在你的腿上,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加上声音、动作,让孩子能够想象出画面来。

3、玩沙

天气好的话,可以带孩子去沙滩上玩,让孩子随意堆砌,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

4、假装游戏

假设玩具也有有生命的,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对着孩子的玩具说“Hello!”。

2-3岁的孩子富想像力,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家庭用品让孩子发挥无穷的创意。

1、搓面粉

道具:面粉+盐+水+食色水(食色水在超市都能够买得到)

方法:将各一半分量的面粉和盐倒入加水,再加少许的食色水(foodcolouring),接着像揉面一样揉,然后让孩子自己捏成各种形状。

作用: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很大的乐趣。

2、剃须膏变白雪

道具:剃须膏(因为剃须膏挤出来以后软绵绵很像雪,注意不要让孩子放到嘴巴里)

方法:把大量剃须膏挤出,让孩子捏成不同的形状。

作用:增加触觉感受,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捏成小绵羊及白云等。

3、砌积木

道具:积木

方法:让孩子随意去砌桥、建屋、隧道,设计自己喜爱的城市和模型。

作用:帮助孩子思考,促进精神和小肌肉的发展。

4、印手掌

道具:彩色颜料+画纸

方法:在孩子的手上涂上燃料,接着印在画纸,让孩子自己创作。

作用:在印手掌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看到手掌大小的不同。

5、讲故事

道具:故事书

方法: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妈妈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利用手偶再配合不同的表情、声音和动作。

作用:可以让孩子想象出故事里的主角是什么样的,能够提高孩子的模仿能力。

专家意见

爸爸妈妈要跟孩子一起玩,但是也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如果孩子玩得非常认真的话,就不要插入(就算他的玩法与你不同)。当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遇到阻碍的时候,爸爸妈妈可给他提示,鼓励孩子多试试。

自由的天地

玩游戏是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在游戏的世界中是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停地去尝试。

爸爸妈妈最好保持以下的态度: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够鼓起勇气去探索;了解孩子真正的意愿,不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限制;要积极鼓励孩子,口头鼓励比物质奖励更加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太严厉的管制会让孩子的创作能力受到限制,所以不要选择那些具教育意义的游戏,防止孩子的想象能力受到限制,同时不要在孩子玩得最热衷时打断他。

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反映了一个认识的误区:人们不是以尊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殊性、尊重这种特殊性的可持续发展来对待游戏的,而是过多地重视了具体的创造、创新目标,重视了这种具体目标的提前训练。由此,就把幼儿的创造力异化成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了。

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本文所讨论的自由游戏,不是指课程化的、教学化的、模式化的游戏,而是指孩子们自然、自发、无拘无束的游戏,也就是俗称“放羊”式的游戏。本文主要讨论自由游戏与解放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培养创造力首先需要解放创造力。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曾详细地论述过解放儿童创造力的问题①。他对儿童创造力以及培养创造力的儿童教育,都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他以生动的案例证明小孩子有创造力,认为只有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他主张,发现并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创造力并不都是培养的结果,儿童的生活中就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力,而且是近乎自然天性的创造力。教育者不只是需要重视培养创造力,还必须警惕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限制或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解放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游戏。但是,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正在把解放创造力弄成了一个虚妄的假命题。没有人会否认幼儿游戏的重要性,但是,功利性的社会背景、强加给孩子们的过度竞争、城市化进程和独生子女问题,都在导致幼儿的交往互动被剥夺、幼儿的生活被成人异化②。提前正规化的早期教育、各种名目的特长教育,使得最适合幼儿天性的自由自在的“玩”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成了奢望。幼儿园的游戏也趋向正规化、科学化、模式化,或者就变异成了游戏课程、游戏教学,这样的游戏是成人费尽心思猜测估计预设的,既非自发也未必自然。显然,也迷失了“玩”的根本性意义。可以认为,家庭正在剥夺幼儿的游戏自由,幼儿园则在剥夺自由游戏。如果说这之中也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它也很可能是缺乏自由、缺乏自然天性、缺乏幼儿的独特个性的创造力,是成人化的或依照成人意志制造出来的创造力。

如果我们试图真正解放幼儿的创造力,有必要首先解放幼儿的自由游戏。当然,通过自由游戏来解放的创造力,是以幼儿为根据的。这种根据表明,它是创造力却未必就是创造,它解放的只是早期的创造精神却未必就是创造结果。自由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某幼儿园曾发生过这样的教学情景:黑板上画着小河、草地、大树,老师请小朋友把剪好的鸭子、兔子、猴子的图片放到适当的地方。有一个小朋友把兔子放到河里、鸭子放到草地上、猴子放在空中了,这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哄笑。教师却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一错误,而是宽容地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这位小朋友说:“兔子见鸭子在小河里很凉快,就跳下去了,鸭子见兔子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就跑上岸来喊救命,猴子就从树上跳下来了。”这个教学情景还不是自由游戏,只是教师给游戏提供了一点自由,也就解放了小朋友的头脑,解放了创造。如果是自由游戏,那么可以想象,全体小朋友可能都会异想天开地创造起来。可以认为,不是自由游戏以“放羊”的形式妨碍了培养创造力,而是某些僵化刻板的游戏偏离了游戏的自由本质,异化了创造力,因为创造力需要的正是自由、宽松、尝试性、非功利性。即使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其实也往往在轻松自由、不会产生重大结果的尝试中最容易发生,而“当人们始终拘泥于生活的必需时,我们十分怀疑他们是否还有能力做出真正的、有创造性的反应”③。

自由游戏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它不必有什么功利性目的和理由,可以自主模仿也可以放任情绪宣泄,可以自成规矩也可以不伦不类荒唐可笑。它是由着性子的开放的“玩”,是愉悦的、满足好奇心的、并不受预设结果左右的玩。因此,才得以解放幼儿的自然天性,解放自然天性的创造力。曾有一个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案例:教师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圈问幼儿这是什么,鼓励他们想象出一系列事物,如乒乓球、鸡蛋、月亮、眼睛等等,而后引导幼儿想象着在圆圈上填加东西,于是就能创造出娃娃头、兔子、小鸡等等,以此来教会幼儿利用“加法”来创造。其实,这不是自然天性而是人工训练,不是创造而是因循,不是自由而是限制自由。比较地来看,当一群孩子来到海滩上的时候,随着一声“解散”,立刻发生的又是什么?可能这才是天性的呼唤、灵动生命的张扬、原创力的释放。在任何的一种教育环境里,如课间操之前、考试之后以及一切闲暇时空里,其实我们随处可以发现这样的解放,只是它们越来越狭小,时间越来越短暂,创造力也因此越来越变异了。还应指出,自由游戏释放了幼儿的独特个性。自由游戏即使是群体的、是由幼儿们自己达成了某种契约规则的,也依然能释放幼儿的独特个性,这与成人化的或规定性的游戏不同,由此它才有解放创造力的不同功能。譬如,一群过家家的孩子会十分默契地各自扮演自己选择的角色,即使爬进屋子惟妙惟肖地“喵呜”着扮一只猫,或者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扮一座钟表。一群玩泥巴的孩子会创造出在大人看来全然无聊的各式作品,然后在他们自己的标准下尽情地相互评价,十分认真地编织他们的“白日梦”。他们的笑声、吵闹声、争辩声,其实都是他们释放独特个性的一种体现。对此,我们有必要提及杰弗里.丹斯基和欧文.西尔弗曼的一项创造力测验。他们通过对三组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经验来测试。先是把三组儿童分为自由游戏组、模仿组、控制组,分别提供给他们相同的一些常用物品。自由游戏组可以自由地玩,模仿组被要求用它们来模仿成人做常规的事,控制组被要求做规定的事。而后,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物品用途的测试。结果,自由游戏组儿童提出了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④这个测验的启示在于:他们是以“更多的非标准性答案”来判断创造力的,这正是幼儿创造力以及这种创造力的个性化的标准,也是自由游戏的独特优势之所在。

自由游戏被剥夺的事实,反映了一个认识的误区:人们不是以尊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殊性、尊重这种特殊性的可持续发展来对待游戏的,而是过多地重视了具体的创造、创新目标,重视了这种具体目标的提前训练。由此,就把幼儿的创造力异化成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了。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里,人们试图通过训练来制造天才,其实这只不过是顾此失彼地提前强化,让幼儿在某些具体方面达到儿童水平或者让儿童达到少年水平而已。通过自由游戏释放创造力,重视的不是具体创造而是创造性、创造精神、创造品质,是创造力在释放过程中的发展。它不追求规范、不计较正确与否、不在意是否有合适的技术方法,是自由自主自然的幼儿生活中的创造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当代日本的乳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基于对传统游戏的某些可持续发展价值的考虑,也基于对现代游戏暴露出的被动性、非活动化、室内化、少数化、高额化等弊端的反思,因而主张重新振奋传统游戏⑤。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态度,决非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而是对功利性游戏的某种超越。

侯春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亲子游戏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想让宝宝拥有丰富的创造力,爸爸妈妈不用大费周章,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亲子游戏就能够完成。和宝宝一起玩游戏,不但能够让宝宝的创造力得以提升,还能够增加孩子和爸爸妈之间的感情,是不是一举两得。

创意对话,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些创造性的语言来和孩子对话,让自己和孩子跳出习惯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假如──假如小偷来了怎么办?假如篮球是尖的会怎么办?

假设──杯子除了喝水以外,是不是可以拿来当花盆呢?

比较──筷子和勺子有什么区别?

联想──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什么?

替代—一如果出去的时候没有带水杯,可以用什么喝水?

还可以经常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情境,问孩子为什么(why)?在哪儿(where)?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办(how)?是什么(what)?

今天换我当主角!

找一个大纸箱,把纸箱的盖子拿掉,在箱子下面剪出一个比孩子身体大的洞,接着把箱子放在适当的位置,挖洞处向外,就变成了一个简易的舞台。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随便表演什么都可以,例如,拿着玩具来讲故事。或者换个方式,在方形大洞的边缘画上一排按钮,让这个箱子变成一个电视机,来进行真人演出,更加精彩!主角卖力表演,观众一定要配合着鼓掌哦。

您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吗?

如果你觉得做美工只能利用纸、笔、胶水、剪刀,那就是你太缺少创造力了。要让孩子有创造力,要给孩子提供可以发挥的素材,让孩子能把自己的想法实现。

可以在家里专门找一个地方,然后布置成孩子专用的艺术创作角落,除了放置各种画笔、书纸外,也可以放置各种器材,例如纸盒、丝带、瓶罐等。虽然这在大人眼里看起来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它们却是孩子创作路上的好伙伴。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平时要多给孩子发挥的空间。

专家支招:父母陪同孩子玩游戏的技巧

1.表达对游戏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那么肯定进行不下去。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你勉强他去玩他不感兴趣的游戏,孩子会反抗,所以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游戏。爸爸妈妈在陪孩子游戏时,千万要专心,不可以糊弄孩子,这样才会有效果。

2.积极地倾听

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注意自己,所以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话,让孩子能够展现自己。孩子在游戏中所表达的可能有着其他的意思,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倾听,可能你就会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在倾听中了解孩子的世界。

3.多问开放性的问题

游戏是孩子的国度,进入孩子的世界,要多向孩子学习。

不要觉得孩子和大人的想法一样,也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孩子的想象力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太阳可以是绿的,云也可以是黄的,爸爸妈妈有了这样的包容力,孩子才会更有创造力,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愉快地把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来。

4.遇到问题,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

游戏也是日常生活的缩影,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爸爸妈妈不要总是帮孩子解决。游戏是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搬不动一箱子的东西,可以问问孩子“怎么办呢?”,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宝宝灵机一动,搬出积木,然后觉得自己很聪明。

虽然在游戏的世界中,孩子才是主角,但是爸爸妈妈的配合同样非常重要。有了你的陪伴,孩子会更加喜欢游戏,创造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为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与集体学习活动相比,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由创造、表达与表现的环境,尤其是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想象力,教师也能够更关注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下面以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为例,具体介绍如何通过不同阶段的活动设置,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美术区域活动首先要简单,操作起点低,使幼儿能够联系已有的经验参与活动。但是起点低并不等于一直在低起点上徘徊,教师要思考如何创设推动幼儿发展的空间,怎样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活动,更有效地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我们设计的大班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通过尝试识别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装饰娃娃脸的各个部位,在表现形态各异的娃娃脸中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就“五官”活动而言,在小班主要是引导幼儿分辨五官的名称和位置,中班则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五官特征的变化,而大班则是以装扮幼儿熟悉的五官为载体,其重点放在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采取找相关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趣的水果脸:多角度观察,发现事物特征的多样性

刚开始大多数幼儿对物体的认识局限于“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如对于苹果,幼儿认识的只是苹果的外形,如果按不同的切面切开苹果,幼儿时常就不能分辨。为此,我们先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水果切面图片,引导幼儿找到匹配的水果。当幼儿不能分辨或发生错误时,就将实物当场切开来加以证实,如苹果芯的五角星是怎样切出来的,怎样切猕猴桃能变化出不同的图案等。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际观察,饶有兴趣地发现同一水果的不同切面会呈现不同图像,打破了幼儿对“一个物体呈现一个图像”的固有认识。

活动名称:有趣的水果脸

活动材料:

1.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横切面,竖切面,扇形切面)。

2.不同娃娃脸的底板等。

玩法:

1.幼儿将各种水果的切面图按品种进行归类。

2.自选水果切面图装饰娃娃脸。

3.为装饰以后的娃娃脸找一找用了哪些水果。

幼儿在装饰娃娃脸时,不但会发现同一种水果可以装饰娃娃脸的不同部位,还会发现同一水果切面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可以装饰的范围就大得多。在装饰娃娃脸以后,幼儿又对每一个水果娃娃用了哪些水果进行统计,由此进一步发现一种水果可以装饰不同的五官,不同的水果又可以装饰同一五官。在讨论中幼儿将水果延伸到周围事物,在多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周围事物的多样性。

盘子娃娃:从归类到相关,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

归类和相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归类是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而相关既可以是同一类别的物品,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下不同类别物品的组合。两者比较,相关较之归类的创造范围更为灵活开阔,为此,在活动“有趣的水果脸”之后,我们适时地改变材料和玩法,引导幼儿从“找相关”中进一步扩大创造范围。

活动名称:盘子娃娃

活动材料:各种造型的仿真橡皮、彩泥、不同形状的彩色盘子。

玩法:

1.任选一块或两块橡皮放在彩色盘子上,成为脸部的某一五官。

2.思考哪些事物与橡皮有关,用彩泥塑造脸部的其他部分。

3.为盘子娃娃起名字。

起初幼儿还是在找同类,如橡皮是钉子形,他们就用榔头、钳子等工具装扮娃娃脸:橡皮是蛋糕形,他们就用饼干和巧克力等,装扮成“食品脸”。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发现有的橡皮并不容易找到同类,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装扮娃娃脸呢?他们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一名幼儿找来一块蝴蝶橡皮,配上了叶子、云彩和花朵,这些不能归为同类的材料放在一张脸上可以叫什么名字呢?经过讨论大家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在花园里找到,“花园脸”的名字就诞生了。由此幼儿发现,周围有好多东西虽然不是同类却有关联,由于彩泥塑造的多变性特点,更为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寻找关联的物品提供了方便,于是“郊游脸”“套餐脸”甚至“修理交通灯”等许多奇特的“脸”应运而生。

朋友牌:运用前期经验,大胆创造想象

玩了一段时间的“盘子娃娃”后,我们发现造型橡皮已不能满足幼儿的创造需要,于是请幼儿从家里带来识字卡片,玩起了找关联的两人游戏,起名为“朋友牌”。

活动名称:朋友牌

活动材料:识字卡片若干。

玩法:A、B两人各自选1张牌,轮流出牌,第3张牌仍由A选。选出牌后,必须将3张牌合起来命名,说对就可以拿走牌,说错则将牌放回原处,然后交换出牌顺序。

很多幼儿刚开始玩的时候,都是找同类的牌,当找不到同类的牌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从找关联的角度选牌。玩熟练以后,他们发现要使对方不易拿走牌,B最好不出同类的牌,A的第3张牌也很关键,必须与前两张牌有关联才能命名。在玩“朋友牌”的过程中,幼儿的思路越来越拓展,对看似不关联的东西幼儿都找到了内在联系,如树、火山、人,幼儿将其命名为“火山爆发,即火山喷火了,树烧焦了,人疏散了”。

在开展美术活动区“会说话的脸”的基础上,随后我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变脸”,幼儿所表现出的创造才能像火山一般喷发,产生了如“24小时便利店”“爱吃水果的牛”“妈妈的小帮手”等独具创意的命题,创造热情高涨。这与我之前开展的“变脸”活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缺乏前期创造经验的前提下,教师尽管反复启发,幼儿还是可能会拘泥于类别,缺乏想象,使得画面内容十分单调。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实与教授多少美术技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要创设空间,提供机会,让幼儿尽情发挥创造潜能。

在图书角活动中,培养托班幼儿阅读兴趣的研究


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而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培养其早期阅读的兴趣最为关键。

如何利用班级现有条件为托班幼儿创设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更好的阅读条件,以培养托班幼儿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激发托班幼儿阅读的兴趣

无论对于幼儿园的整体环境还是班级的墙饰布局,教师都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对于托班幼儿来说,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能帮助其形成放松、舒适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有效阅读。那么如何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图书角呢?

从色彩选择上看,应以蓝、紫、绿等冷色调为主,这类颜色清新淡雅,易使人心绪宁静。为此,我们在班级布置了蓝色的地垫、翠绿色的小碎花布袋和天蓝色的吊柜和简易书架。

从物品提供上看,应是安全、柔软的。我们提供了一些软垫、靠垫,供托班幼儿坐和靠,还挂上了可爱的布制图书袋、图书吊柜、简易书架,用于摆放书籍。为了保证环境的安全卫生,我们尽量避免尖、硬的物体出现,我们采用了是可以钉人墙体的挂钩,既牢固又消除了安全隐患;对于部分过敏性体质的幼儿,那些毛茸茸的靠垫也是不适合的,教师在选择布置材料和装饰材料也做了充分考虑。

从空间布置上看,我们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悬挂书袋、图书吊柜时,要保证托班幼儿伸手能取到柜中最上层书。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将大书小书分开放,便与托班幼儿学习区分大小,并养成按序收放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外界刺激,在区角内提供的物品应尽量避免新颖性刺激。教师可以提前将要提供的软垫、靠垫等物品置于托班幼儿常见的环境中,并让其有充分接触的机会,使新鲜感转化为熟悉、舒适的感觉。在我班,这些软垫、靠垫都曾在开学后的较长时间供托班幼儿随意玩耍,当时已经满足了他们“玩”的需要,因此,在后来的图书角中再次出现这些物品时,托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则更多地集中在初次见到的图书和图书袋上。满足上述两点之后,我们发现托班幼儿首先是被教室独特的某处环境和材料所吸引,当其感受到了区角内宽松、和谐的氛围,受到丰富的图书刺激后,就会自然激发起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投放适合的阅读材料,保证托班幼儿阅读的体验

(一)投放纸质好、画面简单的阅读材料

对于托班幼儿来说,除了保证图书的数量充足以外,对书的质量要求较高。因为托班幼儿手部小肌肉控制力较差,不当的翻阅很容易使图书损坏。因此,提供的图书最好为硬壳封面,硬或厚型纸张,装订牢固的。此外,从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这些图书最好是单页单幅,画面生动、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准确,内容短小、有趣、贴近幼儿生活。

(二)选择托班幼儿熟悉的阅读内容

熟悉的内容使得托班幼儿首先在情感上易接受,并且可以使其初到图书角便可以有书读并愿意读。我班图书角中的书大都是托班幼儿自己从家中带来的,体现了托班幼儿在区角创设中的参与性,也能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托班幼儿自己带书,不仅保证了图书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也让家长了解托班幼儿读物适宜性的要求。此外,托班幼儿以“自我”为主,对自己的物品会比较关注。每位幼儿都有自己带来的书,一方面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让托班幼儿在读书中学会与同伴交流。

(三)结合教学内容,定期更换新书

定期更换一些新图书,给予托班幼儿一些新的刺激,会增进其阅读兴趣。因此,在区角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物(其余的大量图书暂时收起),每天保证一定时间让托班幼儿自由阅读,使其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同时又因为托班幼儿读图相对于图文要快很多,经过反复翻阅之后,他们对熟悉的图书兴趣会逐渐减小,为此,我们将图书的更换与主题活动的开展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比如,在班级进行“蝌蚪游游”主题活动时,我们就及时在区角内提供了几本有关蝌蚪、青蛙的科普书籍和故事书,自然地调动了托班幼儿阅读的愿望,丰富了他们对蝌蚪的认识和了解。

三、建立入区阅读的规则,培养托班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保证合理的入区人数

若阅读区人数过多,就不利于幼儿静、高效的阅读。根据区域开放后的几天观察,我们发现:针对班级开放的约四平方米的阅读角,比较适合七名托班幼儿同时活动。于是,我们在软垫的侧贴上了七双小脚印标志,表示入区的人数最多为七人。这样,一方面能帮助托班幼儿了解脱鞋人区的规则,脱鞋子并将鞋子放人鞋子的家――紫色的小脚印上。另一方面,剩下的脚印也起到很好的人数暗示作用,当托班幼儿看见有空的脚印便会人区阅读,当看见脚印满了后便会主动离开去其他区角玩。

(二)与托班幼儿一起建立阅读规则

在图书区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托班幼儿知道脱鞋人区,却不清楚鞋子脱下之后如何摆放;托班幼儿人区后的取放书籍秩序也较混乱,往往是拿一本看一本又丢下一本,最后书袋上的书越来越少,而软垫上到处都是散落的书;还有的托班幼儿随意地大声说话,从而打扰了部分安静阅读的幼儿;有的托班幼儿动作幅度过大,造成书页破损。这种种状况的出现,促使我们思考应如何与托班幼儿共同探讨图书区的基本规则。规则的建立不仅可以保持良好的秩序,而且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图书角的一侧墙上设计了一组图标,是专为托班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设计的人区规则标记系列图,分别表示:脱鞋入区、鞋放入脚印里,从袋中取书,看书时不大声说话,将书从原袋中放回,穿鞋出区。这个规则的系列图主要是在托班幼儿入区初期起到提示作用,而到了后期,托班幼儿对规则已内化,较好地保证了图书角的活动秩序和良好氛围。

四、科学、适宜的阅读指导,提高托班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教师进入图书区,带领阅读

当托班幼儿不主动人区阅读时,教师可以主动进入图书区,吸引他们阅读。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托班幼儿就会产生阅读的愿望或因为模仿而进入图书区获得阅读的机会。当区角内人数较少时,比如只有2~4名托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并排看书讲故事的形式,带领托班幼儿共同阅读。教师坐在中间,让托班幼儿分坐两旁,一方面保证每位托班幼儿都能从正面看书,另一方面使托班幼儿处于教师手臂能环抱的范围之内,便于教师用动作提示和引导,以同时调动托班幼儿看、听、说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二)鼓励托班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快乐

托班幼儿往往只满足于对图画的视觉刺激和翻书的动作体验,注意力很容易从当前画面分散,但如果加上语言的描述,则有助于注意力的维持,阅读效果会好很多。因此,我们鼓励托班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使其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习阅读,相互感染、相互启发,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因人施教,适时指导

教师需注意观察托班幼儿阅读表现,发现个别托班幼儿阅读的特别需要,及时指导或出区后提供恰当的帮助。比如,有的托班幼儿会跳着翻页,很快“看”完一本书,结果问他好不好看,他可能会说“好看”,也可能会说“不好看”,问他看了些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引导托班幼儿自己发现有趣的内容被漏掉了:“咦?白雪公主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躺在地上了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再到前面找一找!”或在一些组织活动中出示这本书,讲述故事内容,试着提问该托班幼儿:“下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记得吗?”对于回忆出的托班幼儿给予奖励,表示“下次老师还会找一些书出来给大家讲故事,如果你看过并能说出来给大家听,你就可以得到奖品,这也说明你在图书角里面学到了本领”,以帮助托班幼儿学会自我约束与激励。

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剪纸艺术的美丽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如果将其引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对培养幼儿审美、创造、观察、思维等能力,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此,我们在中班区域活动中专门开设了剪纸区,通过一年的组织实施,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引导幼儿制规则,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许多家长对孩子使用剪刀忧心忡忡,对于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剪纸活动持怀疑态度。为此,我们专门对幼儿进行了使用剪刀的安全教育,制订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如每人一个操作盘,每个操作盘只放一把剪刀;每次活动时,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操作,随时提示幼儿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如剪刀尖不能朝着自己的头和脸,用剪刀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东瞧西看,与小朋友交流时剪刀尖不能朝着小朋友,把剪刀递给小朋友时一定要将有把手的那一头朝小朋友递过去等等。我们还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了进区规则,如活动人数不能超过9人,在自己的操作盘里剪纸;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安全意识,能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合理利用材料,不浪费;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等。我们将以上规则以示意图的形式张贴在了剪纸区。

抓住剪纸艺术的特点,将剪纸技法化难为易

区域活动是由多个区组成的,教师在组织指导上不可能只盯着剪纸区,这样就限制了剪纸活动的讲解演示和对剪纸区活动的细致指导。剪纸虽然可以灵活变通,但也有一定技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适合幼儿学习的措施:1.让图示、范例说话。每次活动我们都在剪纸区投放分步范例或示意图,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听完教师的简单讲解后就能掌握方法,能力一般的幼儿看着图示就能明白方法,而能力弱的幼儿学着分步范例,也能慢慢掌握方法。2.运用幼儿喜欢的顺口溜、儿歌或童话形式来学习剪纸。如在引导幼儿剪双喜时,因为还没有学习识字写字,幼儿不容易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我就编了儿歌:“新郎新娘要拜堂,我们来把喜字剪。长方形折两次,开口一边剪五刀,不开口的剪两刀,咔嚓嚓咔嚓嚓,喜字口边要剪掉。大红喜字剪好了,大家见了乐陶陶。”这样一来,本来很难掌握的剪喜字就在儿歌声中完成了。又如,幼儿剪四方连续图案时老是把图案剪断,于是我把四方连续的方法编成了儿歌:“四个好朋友,永远不分离,有时头碰头,有时手拉手,有时脚碰脚。”这样一讲,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不一会儿就剪成功了。

重视环境创设,让环境说话

在区域活动中,环境和材料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经验和知识。为此,开学初,我们就用剪纸作品来布置活动室,活动室的上空悬挂着贴有剪纸图案的纸袋和透明塑料灯笼,玻璃窗上贴着各种剪纸作品,让孩子们置身活动室,到处看到的是一幅幅剪纸艺术品,首先在视觉上感受到美。搬新家、结婚等张贴窗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我们便发动家长拍摄了许多剪纸照片让幼儿欣赏,进一步营造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氛围,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在剪纸区材料的投放上,我们按照幼儿的不同水平、不同的操作盘投放不同的材料。如有的操作盘里只放了纸张、剪刀、胶水、底板,有的操作盘里除了上述材料外还投放了示意图及分步范例。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盘,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时“跳一跳够得着”,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还把剪纸活动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比如圣诞节时我们引导幼儿剪雪花,过年时发动孩子为家里剪窗花,并把自己的剪纸作品送给亲戚朋友张贴;四五月份结婚、搬新家的人特别多,我们就引导幼儿剪双喜,送给办喜事的亲戚朋友……这样的活动更进一步调动了幼儿剪纸的积极性。

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重视剪纸活动的循序渐进

中班幼儿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善。之前很少使用剪刀。此外,孩子们在美术方面的绘画、动手操作、欣赏等能力还很薄弱。为此,在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方方面面,对他们各方面能力进行了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如下学习方案:

时间

学习内容

目标

方式

2012.9

欣赏剪纸作品,练习使用剪刀(剪小草、剪饼干)

激发剪纸兴趣,练习剪纸基本功;制订剪纸区规则,并认真执行

创设剪纸情境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

2012.10

学习剪四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四边形窗花的方法;会简单的镂空,如圆形、三角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2.11

学习剪八边形窗花

把折剪四边形的方法变通,折剪出八边形窗花,会镂空出长方形和椭圆形等图案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2.12

201 3.1

学习剪三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三边形窗花的方法,能镂空出不规则图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2

学习剪六边形窗花

运用剪三边形窗花的方法变通剪出六边形窗花,会剪雪花,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镂空出各种花纹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3

学习剪五边形窗花

初步学习剪五边形窗花,并能根据要求剪出花纹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4

学习剪双喜

初步掌握剪双喜的方法,并能对双喜进行变形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2013.5

学习对称剪纸

初步掌握对称剪纸的方法,能剪出各种水果和简单对称物体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

2013.6

学习四方连续剪纸

初步掌握四方连续剪纸的方法,能剪出简单的四方连续图案

剪纸区区域活动幼儿自主练习家园配合亲子互动

我们制订的上述方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样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等待他们慢慢摸索、感悟,逐步掌握方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又给他们提供了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方案中,后一个剪纸内容是以前一个内容为基础,这样既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剪纸活动灵活、变通、创造性的特点。此外,内容安排的由易到难,既对孩子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使他们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对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剪纸区的活动,并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剪纸区设置了幼儿自主记录和教师跟踪记录本。幼儿自主记录是要求幼儿记录每次在剪纸区的活动,包含“我今天遇到困难了吗”“解决方式”(是教师指导、同伴帮助还是自主解决,用了什么办法)“作品完成情况”“我的心情”“安全评价”(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是无安全事故,遵守规则;二级是无安全事故,在教师提醒下遵守规则;三级是有危险的行为存在)五个部分。而教师跟踪记录与幼儿自主记录相对应,也包含五个部分:“幼儿是否自主完成作品”“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安全评价”“指导措施”。(如下图)

剪纸区幼儿自主记录表

幼儿姓名: 号数:

我今天遇到困难了吗

解决方式

作品完成情况

我的心情

安全评价

剪纸区教师跟踪记录表

幼儿姓名: 号数:

幼儿是否自主完成作品

遇到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安全评价

指导措施

进行这样的双向记录有两方面的意义:对幼儿而言,记录表有一定的暗示和提醒作用,能够促进幼儿自主积极地入区活动;对教师而言,记录表有利于教师掌控、对比、分析、反思幼儿活动情况,并能依据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指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开展的剪纸艺术活动实施一年来,可谓硕果累累。现在一走进我们的活动室,目之所及。到处是孩子们的剪纸作品。更可贵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的成长和变化,原来做事马马虎虎的楦楦,自从进入剪纸区活动后安静的时间延长了,做起事来变得认真又专注;原来动不动就说“我不会,你帮我”的椿椿现在也能剪出一幅幅漂亮的图案,脸上时常露出自信的神情;原本不善交往的玥玥变得自信大方起来,总是热心地帮助这个指点那个;原来动不动就打架搞破坏的铭铭也学会了爱护作品,张口闭口说“谢谢”了……因此,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给我们的切身感受是:孩子们的作品很美丽,而活动的过程更美丽。

“懒”老师与“勤”孩子——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所谓自主性,也称独立性,是个体依靠自身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决定,并能自我调节而达到目标的行为倾向。幼儿的自主能力包括生活能力的独立、学习能力的独立以及交往能力的独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

然而,在幼儿园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真的得到充分发展了吗?尽管我们平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开设更多的活动区域、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等。表面上看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更多了、空间更广了,实际上,孩子在游戏中自主性的发展却依然受到种种的限制,例如:孩子一遇到困难,老师马上“勤快”地提供“帮助”;老师们自己“勤快”地把区域创设出来,却从来没有问过孩子的意愿等。老师们太“勤劳”了,反而对孩子来说成为了一种控制,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机会。

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应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伙伴、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进行学习。它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促使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何不“懒”一些,默默地退到孩子们身后,给他们更多的挑战和自主的空间呢?

一、做一个“懒”得说的老师

1.让环境代替老师的嘴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看来,环境作为一个隐性教育手段,正在对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是,我给自己的嘴巴放了一个假。我把活动区的要求画下来,贴在了墙上;把需要搭建的物体打印下来,贴在了搭建区;将小制作等步骤图打印下来,放在了美工区,让孩子自主探索;把低结构材料融人每一个活动区,不说玩法,只提供材料;把益智区中磁力片等玩具的玩法以及作品范例图片,订成册子,任孩子翻阅;将孩子每天带来的新闻、记录的天气以及新学习的成语,及时地放到相应的展板,供孩子经常温习。当孩子有问题来问我时,我只需稍稍提醒一下,孩子们就明白了,我也轻松了。

2.把话语权交给孩子

活动区的讲评环节,我改变了“老师讲孩子听”的模式,主张孩子之间应该互相分享。活动区结束后,首先我会请孩子们自由交流、欣赏活动区中的作品,等孩子们交流完毕,再请每一个孩子讲一讲“今天玩的什么区”“玩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们讲的过程也是互相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其中也只是一个引导者。例如,有一次,搭建区的孩子分享搭建“景福宫”时说:“屋顶的搭建对我们来说是个难题,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屋顶上没法放木板,我们想了很久,终于想了一个办法,把景福宫的中间放上柱子,这样中间就可以放木板了。”其他孩子听了恍然大悟,都说这个方法好,顺着这个问题我问:“你们想一想有没有不加柱子就能把屋顶搭起来的办法呢?”孩子都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把两个长木板用胶带连起来变成一个更长的木板;有的说可以把木板斜着放,慢慢距离就近了,屋顶就可以搭起来了;还有的说可以用长盒子进行搭建——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老师只做一个引导,孩子学的自主性就会慢慢养成。

二、做一个“懒”得想的老师

1.孩子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1996年,新西兰正式颁布国家幼教课程框架《TeWhariki》,其中明确指出: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与我国的《指南》和《纲要》精神是一致的。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老师必须要对他们有信心,遇到困难不急于帮助和代替,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急于批评指正,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我们班贝贝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在班里经常处于“被孤立”的状态。有一次活动区游戏时,他多次找我反映:“没有小朋友跟我一起下棋。”每次我都是鼓励他:“你自己想想办法,怎么才能找到小朋友陪你下棋呢?”在把问题抛还给他之后,我悄悄地观察他的行为。只见贝贝无奈地回到座位上,双手托着下巴嘴里一直在嘟哝,愁眉苦脸,眼看向老师求助没有希望了,便自己想起了办法。突然,他站起来,一个活动区一个活动区地转,每到一个活动区就会问一句:“你们可以陪我下棋吗?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下棋。”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邀请到了一个小伙伴。至今我都忘不了他当时是多么的开心,他能主动地寻找小伙伴了,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脑子“懒”一点,孩子的脑子就会转得“勤”一些,老师要始终坚信孩子是一个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2.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以老师的权威制订的规则,孩子执行起来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不妨老师“懒”一点,把规则制订的自主权交给孩子。到大班了,我们新开设了“小诊所”的区角,在游戏之前,我通过“回忆你生病了是怎样就医的?”“药架上的药是怎么摆放的?”等问题引导,以及展现医院图片的方法,请孩子们自己来商量制订在“小诊所”游戏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按照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的流程就医;轮流当医生、护士、病人;游戏结束后,把药分类放好等。规则制订后,请孩子将规则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贴在诊所。在游戏进行中发现问题也会让孩子及时商量修改,就这样,“小诊所”的游戏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

3.让幼儿成为区域创设的主人

活动区是让孩子进行游戏的区域,如果只是按照老师的想法创设,但孩子不喜欢,那么活动区的创设就毫无意义。所以不如老师“懒”一些,让孩子自己决定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区或者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大班下学期,班级活动中有一个主题是“浓浓的亲情”,我请孩子们讨论,希望能有什么活动区,最终孩子们一致认为想有一个娃娃家,在娃娃家里给全家人照相并制作相框,感受浓浓的亲情。原本大班没有娃娃家了,但是既然孩子们喜欢,所以我决定跟孩子们一起再另外创设了一个活动区,取名为“我爱我家”。孩子们在这个活动区里制作了很多精美的相框,讲述了很多家里有趣的事情,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同时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4.给孩子生成新游戏的空间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与幼儿在一起,1/3是确定的东西,2/3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作为老师事先控制的东西可以少一些,多给孩子一些产生新游戏的空间,并且在没有安全隐患和大错误的情况下,支持并鼓励孩子的新游戏”。我们班美工区和小餐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孩子们各玩各的。这一天,我发现他们之间有了合作。刚开始美工区负责用彩泥制作美食,给小餐厅提供食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但因为仅仅是单纯地制作美食,所以孩子们玩了一会就腻了。于是我走过去对美工区的小朋友说:“你们可不能白干呀!”他们听后,兴奋地说:“对对对,我们还要收钱呢!”于是美工区小朋友又制作了钱币,并告诉小餐厅,让他们制作美食是要付费的。为了多挣钱,美工区的小朋友制作得更起劲,也更有创意了;小餐厅为了多挣钱购买更多的美食,也拼命地招揽顾客。给生成的游戏留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支持,孩子的思想就会更开阔,也会主动地生成更多的游戏。

三、做一个“懒”得做的老师

1.让孩子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老师创设出来的环境固然美丽,但是,这种缺少孩子想法的环境他们真的喜欢吗?要想创设一个的适宜而又温馨的环境,就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进来所以老师们不妨给自己的双手放放假,让孩子们来做。在对“我爱我家”这个活动区进环境创设的时候,我事先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孩子们说希望能在墙上挂上自己亲手制作相框的全家福照片,而且是一个粉色的背景。于是,我用一块粉色的布织布布置墙面,剩下的挂相片的工作就由孩子来完成了。随着区域游戏的开展,墙上带有形态各异边框的照片越来越多了,还有小朋友在旁边制作了漂亮的装饰物,墙面一天一个样,真是美丽极了。在“劳动最光荣”主题下,创设小餐厅的时候,我请孩子们来设计柜台。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小点子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决定在柜台上张贴他们亲手制作的菜谱以及宣传海报。接下来就是他们自由创作的时间了,菜谱天天更新,海报也做得越来越引人入胜了,最终这个柜台成了区域中人气最旺的柜台,小餐厅的客人也是络绎不接。在这些过程中,老师没有费多大力气,活动的效果达到了,孩子们也得到了锻炼。

2.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氛围

《指南》中对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一个目标:能主动地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游戏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大班孩子已经具有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而是给他们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例如,在美工区,有个小朋友用布和纸制作了一个小娃娃,可是怎么将娃娃的头和身子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大难题。我没有急于去帮助她,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她看了看值日生牌,然后问我要了别针(因为值日生牌上有别针),把头和身子别在了一起,可爱的小娃娃就做好了。再如,在磁力片游戏中,有个小朋友拼了一个平面的机器人,但是当他遇到其他小朋友的挑战,想与他的机器人比比高时。机器人却怎么都立不起来了,我依然默默地观察,等他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结果令我欣喜:他给机器人多加了一层,让他变成了立体机器人,骄傲的迎接了对方的挑战。

孩子自主性的养成,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度的放手,用心做一个智慧的“懒”老师,避免过多的控制,把脑袋、手、嘴还给孩子,调动幼儿的“勤”,让幼儿“活”起来,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一、以激发幼儿兴趣需要为目的,营造民间游戏氛围

1.创设民间游戏情景,吸引幼儿主动探索

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学习掌握需要一个反反复复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很容易消解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幼儿学会并喜欢上民间游戏,以激励幼儿从游戏的被动参与者尽快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我们尝试创设民间游戏情景,再现民间游戏场面,营造浓厚的民间游戏氛围,让幼儿身临其境,在主动尝试、探索发现中轻松愉快地熟悉民间游戏,在耳濡目染中自然领会并探索民间游戏的新玩法。比如在户外创设民间体育游戏区,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按不同类别划分不同区域,并按区域投放相关材料,以便幼儿随时探索。如轻器械区以皮筋、跳绳、沙包、毽子为主,挑战区投放梅花桩、高桥、爬梯、爬网、平衡木等,同时设置游戏场景和情节;室内创设泥巴屋、剪纸坊、民间社火、戏曲、童谣说唱表演功能室,班级区域则渗透民间小游戏:翻花绳、挑棍、翻四角板等。民间游戏情景的创设,让远离现代教育的民间游戏重新回归幼儿的现实生活,让曾经使孩子们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的游戏形式再现光彩和活力,也让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幼儿园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而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幼儿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民间游戏的真实存在,也能体会到民间游戏的有趣好玩。

2.多元互动,以玩伴的身份将游戏推向深入

民间游戏情景的创设,让幼儿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然而,幼儿对游戏探索的持久性受环境、材料、同伴、引导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环境熟悉了,材料认识了,幼儿的注意力便从“是什么”转移到“还能干什么”,幼儿在“还能干什么”的探索中,往往因游戏经验和游戏能力的不足而浅尝辄止。此时,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有效引导,民间游戏的玩法、规则才能因顺应幼儿的内心需求而不断形成和更新。传统民间游戏的学习主要来自于同伴和家长,当下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因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而被限制,孩子们的生活被大量电子玩具和网络游戏所包围,自然减少了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机会。面对现实困境,幼儿园的责任并不在于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游戏,关键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和家长要主动承担起幼儿玩伴的角色,重拾自己童年时快乐游戏的美好时光,带领孩子们在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创新的游戏过程中感受乐趣、获得发展。

建立“同伴互助引领小组”,动员广大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积极参与,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民间游戏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来离园、家园亲子游戏日、参观社区健身游戏等活动,让家长、教师成为幼儿游戏的亲密伙伴,共同参与,适时引导,形成浓厚氛围,共同把民间游戏的开展引向深入。

二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原则,构建民间游戏课程

民间游戏课程的构建,要坚持将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与教育理念和目标要求相融合,努力探求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最大化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生活、学习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全面的发展。

1.选择适宜的民间游戏,融入课程

蕴含着特定传统文化并且经历了多年历史检验的民间游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游戏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但有些民间游戏可能带有时代的印记,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还存着一些不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不利于保证幼儿安全的内容。比如体育类游戏“两人抬轿”“斗鸡”“打石头仗”;语言类游戏“拍花花手”“烟洞眼,冒冒烟”中的部分内容等。因此,要选取民间游戏有益于幼儿发展方面的精华、去除落后的观念和不合时宜的做法。改变和创新民间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古法新玩又具有科学性,才可以融入课程。经过筛选、改编的民间游戏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实施中要按照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五大领域的课程特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整编,融入课程之后才会得到落实。

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儿童的游戏类型,也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方式。即便是同类游戏尽管难易程度不同、目标要求也不同,依然不能让各年龄段的孩子所喜欢。因此,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游戏类型和相关内容。我们在全面开展民间游戏的同时,重点在中、大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民间表演游戏”;在小班开展“民间童谣说唱游戏"。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耍旱船”等民间表演游戏,虽然不能按照民间表演的水平要求幼儿,但是这类游戏道具复杂,变化多样,要求表演者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表演技能,显然超出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相反,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篇幅短小、生动有趣、唱词浅显、动作形象,小班幼儿边说边做,非常开心。大量题材新颖、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游戏,加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使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也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民间游戏的有效接纳和融合。

2.创造性的组织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坚持与一日活动同步实施。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关键在于有效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要重视民间游戏,要和其他课程一样,在一日活动中同计划、同安排、同落实。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整体性和合理性。既要横向考虑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衔接和有机融合,又要纵向考虑其自身的层次性,形成具有结构层次的内容系列。目前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大多以主题活动为主,主题网络相对空间容量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容纳更多游戏内容,在主题实施前要深入挖掘主题网络中民间游戏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合点,以便安排更适宜的游戏内容,确保主题的完整性,要按照主题发展的情境脉络构建既体现主题目标又兼顾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而且能够体现自身层次结构的游戏课程。如我们在大班主题“丰收的秋天"中融入“踩草垛”“送粮食”“推小车”等民间体育游戏;在主题“过年了”中安排“抬花轿”“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游戏;在中班主题“我的家乡”中融入“烟洞眼,冒冒烟”“花喜鹊”等民间童谣说唱游戏等。

其次,创新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或个别为主,这两种形式有利于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但是参与人数少,等待时间长。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在同一时段参与游戏,获得发展,需要综合、全面考虑主题活动中各类民间游戏的相互关系及幼儿的学习特点,整合不同类型的游戏内容,综合利用多种组织方式,多层次、多元化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实践中,我们采取“平行班合作游戏”“年龄班互助游戏”和“大集体”“小集体”、小组与个别等多种游戏形式,并注意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形式综合考虑、合理安排,互动开展、有效组织,比如以平行班为单位开展的“大集体”活动,这种集体游戏综合语言、音乐、体育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融集体展示、小组探索、个别自由活动于一体,尤其是主题背景下的综合情景游戏好玩有趣,且富有挑战性,深受幼儿喜欢。大型集体游戏活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集体游戏部分、分组游戏部分和自由游戏部分,集体部分统一安排,内容以童谣说唱、音乐游戏为主,分组部分以幼儿自选小组游戏为主,自由游戏部分为自主创新游戏。时间安排上每周1~2次,参与班级为两个班以上,因户外场地大小确定参与班级数量。这种游戏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增加游戏人数,也可以增加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广度,增加游戏时间和活动量,让幼儿充分感受民间游戏的无穷魅力,激发幼儿与更多同伴交流合作、探索创新新游戏的美好愿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以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为根本,创新民间游戏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成长的精神,儿童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与创造的精神,让游戏成为幼儿生命成长和精神生发的动力和源泉。民间游戏相对更加宽松自由,可以给幼儿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

1.发挥自主性,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玩什么游戏,如何来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的。民间游戏材料简单,方便易行,不受场地、人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三三两两,想玩什么,幼儿可以做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自主,不仅仅是让幼儿拥有游戏的决定权,关键在于还要具备创造性地开展游戏的能力,诸如游戏情节的拓展、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过程的有效开展等。如民间游戏“玩纸球”小组活动中,孩子们选择了玩纸球,当发现纸球拍不起来,当足球踢也没意思时,是丢弃纸球选择其他玩具,还是想办法让游戏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想让孩子不放弃游戏,那么,就需要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和必要条件,帮助幼儿积累相关游戏经验,信任幼儿,支持幼儿,少一些强制和干预,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自主创新,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即便困难再大,孩子也不会选择放弃。在“玩纸球”游戏中,针对幼儿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增添多种辅助材料,同时开放其他游戏场地,鼓励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看到,玩纸球游戏发生了很大转机,逐渐由冷清变得热闹起来,由一种玩法变化到多种玩法,游戏的情节和游戏质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2.从材料和玩法入手,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

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幼儿成为自由创造的人。首先,创新材料,让游戏散发无穷魔力。游戏材料的多样性、开放性容易引起学前儿童丰富的联想,激发其创造动机。民间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材料方便取得,生活用品、自然资源经过改造加工都能成为游戏材料,除了常见的传统民间游戏材料外,我们还改造加工了一些其他游戏材料:麻绳、轮胎、草垫、梯架、梅花桩、竹竿、手推车、纸球、高跷、旱船、扁担,以及能够让幼儿开展走、跑、跳、钻爬等游戏情节的障碍设置、辅助材料等,这些材料的投放增强了民间游戏的吸引力,丰富了民间游戏内容,拓展了民间游戏更为宽广的空间和资源,对幼儿积极性的激发和游戏质量的提升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游戏中,除了提供主要材料外,还要准备大量辅助材料,根据游戏活动的进展需要随时调整和增减。

其次,创新玩法,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玩法相对单一而且难度较大,对幼儿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如“跳皮筋”“跳绳”“滚铁环”等游戏,这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对原有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改编和创新,“跳皮筋”伴随着童谣,在近似于舞步的节奏与韵律中展开游戏,远远超过幼儿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此项活动,我们将跳皮筋的玩法改为“踩皮筋”“单双脚跨跳”“钻跳”等幼儿容易掌握的简单动作,同时辅助以幼儿熟悉的歌谣并设置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展开。这样一来,被冷落了的游戏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民间游戏的吸引力就在于玩法的不断变换和新规则的有效生成,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和能力,鼓励自主创新显得更为重要。一根绳子,除了跳绳以外,还能干什么,还有其他玩法吗?要放开手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断尝试,要提供开放的游戏场地和相关辅助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要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及时捕捉对孩子有意义的民间游戏,提炼新玩法,提升新经验。对绳子的玩法,有的孩子把它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沿着小路走、跑、跨、跳,练习基本动作;有的孩子把它变成一个“池塘”,玩起了“钓鱼”游戏;有的孩子巧用辅助材料,将绳子与纸箱、轮胎、单人跷跷板等辅助物品连结起来,当成各种类型的“小车”,拖着拉着,不亦乐乎!仅一根绳子,幼儿探索出的玩法近十余种,经过自己创新的玩法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在民间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不断拓宽民间游戏的渠道和方法,开辟更为广阔、更加丰富的民间游戏空间和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追求自由,创造游戏、创造生活,不断积淀创造未来的经验和能力。

相信《让童心在创造中飞扬——区域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区域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