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
在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精神指导下,我园园本教研定位在“创设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结合园本教研,中班组教研的定位是“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孩子在角色区的游戏主题总变,今天玩自助火锅店,明天玩旅游,后天又玩起了娃娃家。老师能够认同孩子的游戏主题,知道应该让孩子自主自发地开展游戏,但同时也感到困惑与纠结,为什么玩着玩着就变了呢?预设的发展目标怎么完成呢?是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变换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材料,还是引导幼儿围绕现有游戏主题玩预设好的游戏呢?
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我们围绕李洁琨老师组织的《火锅店的游戏》(见本刊P20)进行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结合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己困惑与纠结的原因;明确开放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自主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开放的游戏环境的内涵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教研,我们澄清了一些认识。
游戏主题从何而来
◆先有游戏主题还是先有游戏?
在以往的工作中,确定游戏主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设置主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二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预设一个游戏主题,征求幼儿的意见;三是以讨论的形式确定游戏主题,以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游戏主题。第三种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的,缺少对幼儿游戏兴趣、游戏水平、游戏经验、游戏需要的观察和了解,缺少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出现不可预知的游戏行为,游戏的发展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就如,“火锅店”的主题是老师和幼儿讨论确定的,属于第三种确定主题的方式。该主题下,虽然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丰富着火锅店的游戏,但是,孩子的游戏主题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在火锅店玩起了娃娃家做饭、聚餐、外出旅游等游戏。分析原因,过早确定游戏的主题有可能限定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玩法、游戏行为,幼儿就有可能失去自发、自主的游戏条件,失去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游戏就有可能失去了趣味性、灵活性、丰富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孩子来说,先有游戏。主题要依据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意愿来确定。幼儿经常玩什么游戏?游戏中他们在干什么?喜欢什么材料?发生了那些游戏情节?提出了哪些需要?为什么有这些行为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和幼儿一起协商确定一个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宜开放还是具体明确?
具体明确的游戏主题,目标清晰,达成度高,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就限定了孩子的活动内容、范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火锅店为例,小朋友在小班区域里一直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有了做饭、吃饭的经验。升入中班后,他们还对做饭吃饭感兴趣,于是老师与幼儿协商开展什么游戏。小朋友们说“想玩小餐厅的游戏”,老师问“在小餐厅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孩子们说“火锅”,于是,老师说:“那咱们班就开一个火锅店吧!”小餐厅就变成了火锅店,游戏主题更为具体明确了。但是细想,孩子来火锅店除了吃火锅,还能玩什么呢?游戏主题的具体、形象反而限制了幼儿游戏的丰富创造。所以,游戏的主题要开放,不宜过窄。
游戏材料如何提供
◆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还是提供开放、丰富的材料?
在投放材料上,以往老师的做法是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围绕主题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展火锅店主题时,先为幼儿提供火锅灶具,再依据吃火锅的经验提供食材,幼儿来到火锅店之后,只需完成点餐、涮、吃等几个动作,就完成了游戏。但这却忽视了幼儿的游戏特点。
幼儿是如何与材料、环境互动的?幼儿到活动区后,首先与材料发生互动,先看活动区有哪些玩具材料,哪些玩过,还能怎么玩;哪些没玩过,试试可以怎么玩;哪个更好玩,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经验利用材料开展游戏。依据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投放玩具材料?
游戏开展初期,提供游戏材料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及情境的再现反映社会活动,认识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经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与再现,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在游戏中支持幼儿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
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结构性是否有利于引发幼儿更多地与材料互动。以火锅店为例,最初,为了游戏的开展,老师利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和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很多火锅食材。低结构材料做成了成品食材后就变成了高结构材料,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替代的机会。当高结构的材料固定了玩法、固定了形象、没有了变化的空间,渐渐地就失去了挑战性,幼儿便不会再产生与之互动的兴趣了。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大班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应注意材料的低结构、可变化、可操作;警惕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为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提供可能。
这里,就要提到教师的观察了。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与哪些材料经常发生互动,为什么?对哪些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根本就不动?幼儿还需要哪些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与需要适时对材料进行增减调整。火锅店游戏中,当老师发现高结构材料已经限制了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与空间,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增加可操作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幼儿原有游戏经验不可忽视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在游戏过程中,已有经验起着丰富幼儿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与游戏行为的作用。幼儿借助已有经验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发现与建议,还原生活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新,形成新的挑战。可以说,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交往,起着支架与桥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前期经验、现有水平。
以火锅店为例,幼儿为什么玩着玩着就不愿意玩了呢?试想,幼儿吃火锅的经验有多少?家长带孩子外出就餐,更多应该是选择一般餐馆,而不是火锅店;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幼儿能参与什么?那滚烫的热锅,家长大多替代孩子去涮,孩子完成的动作只能是吃,吃什么,也大多由家长来决定。那为什么幼儿愿意在火锅店里玩野餐烧烤的游戏呢?据观察,幼儿是在清明节假期后变换游戏主题的。分析原因,假期中很多孩子踏青、野餐、逛公园,他们在活动中有了快乐的体验和直接的经验,因此回到幼儿园之后,愿意重现他们旅游野餐的快乐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经验。正好,火锅店里有一些可以支持自己新游戏的材料,于是就在火锅店里玩起了旅游的游戏,他们拿着火锅店的食材,走出了火锅店,做起了烤串、三明治、汉堡包……
◆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首先,观察幼儿在干什么,谁发起了游戏,都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如何运用游戏材料的,用了多长时间,出现了哪些游戏行为,说了什么话,情绪怎样;其次,思考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当前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呈现的是幼儿什么样的想法;再次,与幼儿沟通交流:你在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需要什么材料?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观察,幼儿对这个游戏的持续时间、频次如何?还发生了哪些情节?以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并确定游戏主题。
◆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游戏主题确定之后,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呢?首先,和幼儿一起沟通交流他对这个游戏的已有经验,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游戏的理解,创设游戏环境;其次,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如参观、采访、视频、同伴经验、请家长助教、社区资源、周围环境资源,加深幼儿对游戏的理解;第三,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实况,抓住幼儿自发而富有创造的游戏行为,进行分享、交流,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丰富幼儿经验。
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观察了解幼儿、分析解读幼儿、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支持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主动建构新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在《解读》中指出:“如果你的介入是通过观察,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就是‘正效介入’。如果你的介入干扰和转移了幼儿自己的游戏,使幼儿的行为变得被动而无趣,那么这个介入就是‘负效介入’。”正效介人的前提就是顺应孩子的游戏意愿,有效地支持并推进幼儿的游戏,笔者在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游戏介入,充实材料,助推游戏发展
娃娃家内,妈妈正在把水果一个一个地放进一次性杯子里,摆在孩子的面前:“宝宝。快喝点果汁吧!”可孩子似乎对这个果汁不感兴趣,游戏陷入僵局。我想,是否该给娃娃家提供一个榨汁机呢?于是,我拿着一侧开口的大果汁瓶,扮成推销员上门推销。我敲了几下门,姐姐来开门了,我举着榨汁机说:“请问,你们家需要榨汁机吗?”姐姐看看我,不说话,回头看妈妈。妈妈过来了,看到我,眼睛瞪得大大的,小嘴也张了张,却什么也没说。我连忙向她表明身份:“我是卖榨汁机的,你需要榨汁机吗?”我边说边演示:“像这样,把水果放进榨汁机,拧一下开关,果汁就出来了,很方便的。你家宝宝一定喜欢喝果汁,买一个吧?”妈妈显然在犹豫,姐姐说:“妈妈,就买一个吧。”于是,妈妈点了点头。“那安装在哪儿呢?”我询问妈妈。“就这儿吧!”她指了一下厨房上方的位置。不一会儿,妈妈为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榨”了一杯果汁,大家一起开心地品尝:“这果汁不但好喝,还有营养,咱们以后要榨各种果汁招待客人。”从此,娃娃家里来了客人,小主人就会问:“你喝点水还是喝果汁?”鲜榨果汁成为了孩子们招待客人的时尚做法。
基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采用了游戏介入的方法为娃娃家添加材料,有效地推动了游戏的发展。虽然这个介入的举动很简单,但恰到好处地顺应了孩子的游戏意愿,使孩子们的游戏行为更加深入,娃娃家的游戏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显然,这样的介入是正效的。
评价介入,拓展情节,丰富游戏内容
在“什么联络你我他”的主题活动中。“小超市”跟随主题的深入而增加了“手机专卖”柜。
游戏时间,宇宇匆匆忙忙地走进小超市买手机,被要求先付钱后,他又到银行去取钱。随后拿着手机站在那儿假装打电话。过了一会儿,洲洲、维宁、昊吴也每人买了一部手机,和他一块“炫耀”。没多久,四个人就在一起商量开了:“现在我们四个人都有手机,我们来当警察吧,可以随时用手机通话!”随后,四个人就大摇大摆地扮演警察四处巡逻,一会儿在这儿看看,一会儿到那儿瞧瞧。我假装路过,问:“警察同志,你们这是在干吗呢?”宇宇挠挠头,说:“我们在抓小偷。”说完,又继续在四处逛。或许是逛累了,宇宇搬了几把椅子放到娃娃家里,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停地打电话。我再次假装成去娃娃家做客:“警察同志,你们在娃娃家干吗呢?”宇宇回答:“我们在等着吃饭,吃饱饭才有力气抓小偷啊!”此时,吴吴买来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始吃了起来。吃饱后,宇宇拿着手机站到了活动室的中间,说:“我是警察,现在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周围的几个小朋友只是看看他,却并不听从他的指挥,依旧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见没有人听他的,字宇有些泄气,又开始拿着手机四处游荡了……
显然,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警察游戏是随机生成的,其情节发展简单而随意。如何有效地推进游戏发展呢?借游戏评价的机会,我请宇宇介绍自己的游戏过程,并鼓励大家讨论:警察的具体工作有哪些。我和孩子们一起上网搜索观看有关警察的视频介绍,并集体商量班级游戏中警察可以有哪些角色行为,可以准备哪些警察用的游戏道具……随后,我在角色区内提供了警帽、红绿灯、纸箱警车等材料,孩子们的警察游戏情节也因此而更加丰富了,他们开着警车去巡逻,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扮演社区民警去娃娃家调查,到“小剧场”里进行安全宣传……
利用游戏评价的方式介入游戏,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分析自己的游戏情况,找到有利于拓展的游戏生成点,引导孩子们拓展游戏情节,使游戏向纵深发展。
活动介入,调查分析,细化游戏行为
泽泽在“小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又是烤羊肉,又是榨豆浆,边做边高声叫卖:“新鲜的羊肉,快来买喽!”见没有客人上门,他有些疑惑,自言自语地说:“我打折吧!”很快,泽泽找来纸笔,一分钟后,一张新的价格表贴到了柜台上。好家伙,一杯豆浆,原价66元,打5折,孩子们能算得出来是多少钱吗?
我问:“经理,豆浆多少钱一杯啊?”泽泽指着价格表说:“那不是写着嘛,原价66元,打5折,是5元钱。”我问:“5折就是5元钱吗?”他看看我,点点头说:“是啊!”原来,泽泽认为打5折就是5元钱,这令我有些意外,其他孩子能看懂这张价格表吗?我开始观察每个进入小超市的厩客,了解孩子们对于“5折”的理解。“打5折就是卖5元钱。”居然大部分孩子都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我策划了一个调查打折商品的活动,请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商店里调查,哪些商品是打5折的,5折究竟应该是多少钱。随后,请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张超市的价格表,要求标清每件商品打5折的价格。
要了解商店里每件商品5折的价格,这对孩子们来说,显然是有难度的。但这也很好地激起了家长以及孩子们的兴趣,有一份设计独特的价格表,家长用两种颜色的圆点进行价格记录,让孩子一下子就理解了“5折就是一半”的意思。更有趣的是,这个活动也被引入了孩子们的小超市游戏:最佳价格表评奖活动,每个孩子都可以为超市设计价格表,每个进入超市的顾客都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价格表贴上小花标记,而得到最多小花的价格表,就被评为最佳价格表,小超市联合表演区开展颁奖活动。
超市的商品价格表成为了每天超市游戏的新看点,吸引着孩子们的游戏热情,使小超市成为人气最旺的一个游戏区。根据最新价格表上的打折提示计算价格购买商品,这也成为超市游戏中盛行不衰的一个游戏细节。这个细节,既细化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也推动了游戏情节的新发展,推动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介入方式,教师的正效介入都必须建立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细致观察之上,教师必须了解孩子们的游戏意愿,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支持并推进幼儿的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因此,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它能有力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而游戏中角色游戏又最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它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特点和心理需要是保证角色游戏更加生动、有趣、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促使角色游戏活动立体化基础。为此,我从观察入手,对幼儿的游戏情况作了分析与研究,从中掌握了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中班年龄的幼儿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是边游戏边构思游戏情节,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实物、形象玩具、半成品、废旧物品和替代物品等这些游戏材料在使用上不能充分综合利用。虽已有交往意识,但语言交流简单,不会用角色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情节。根据这些特点,如何更好地开展好角色游戏,使角色游戏立体化呢?我具体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强化幼儿自主游戏的意识
强调游戏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
首先,从游戏区域来说: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游戏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游戏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如玩“幼儿园”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当理发店由于经营不当快倒闭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将理发店改成了美容院,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起来……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其次,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来说: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如:在一次的日常参观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家乡诸多的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总在津津有味的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决定请家长星期天带幼儿去各种小吃店进行实地观察并品尝,从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许多小吃的名称,还了解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往。星期一,个个嚷着要做各式各样的点心:馒头、馄饨、饺子、黄金饼、南瓜饼、鸭血糯等等,孩子们真是越做越起劲。还说天热了,需要点饮料解解渴,于是又忙着搜集废旧的饮料罐,自制果茶、冷饮,大大丰富了小吃内容。根据幼儿自己动手做出的这些点心,孩子们共同商量,决定开个“好吃来美食街”。幼儿做的点心分类分层的出现在“常熟小吃”、“阿庆嫂茶馆”、“娃娃冰屋”和“喷喷香蛋糕房”上,有了先前这些观察和制作经验的积累,幼儿分散到各自选择的角色区中活动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玩法,分配好角色,各司其职的真正快乐的游戏着。
二、变材料提供的盲目性为有目的性,提高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幼儿学习、游戏的物质基础。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就可以引发相应的活动,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材料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质量,关系到幼儿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在游戏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幼儿游戏能力水平和兴趣需要,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成品较多且具有明显特征,停留在形象逼真,外观美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缺乏。如逼真的电视机、电冰箱、娃娃床铺、桌椅,很自然地摆在一起,成了娃娃家。电视用来观看,冰箱在家用来放水果,床铺用来给娃娃睡觉,无形中老师的定势作用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只能玩出单一枯燥的游戏,更谈不上趣味了。由于没有及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在游戏中发现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欠缺。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游戏区域提供了一个“材料箱”供幼儿自己动手创作。一次,有一名顾客到“肯德基”买鸡腿,结果架子上只有“鸡翅”“上校鸡块”“薯条”等,就是没有鸡腿,“用鸡翅代替鸡腿行不”“不,我非要鸡腿”,糟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下可难坏了店员,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店经理急冲冲地说:“鸡腿来了!”原来他用环状的积塑插在长条形积塑上,成了所谓的“鸡腿”,“顾客”终于满意地“吃”上了“鸡腿”。捉住这个机会,我立刻表扬了这位“店经理”,并且推广了这一举动,这无形中又拓宽了幼儿的思维。于是在角色游戏这一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出现了用牙膏盒当手机,当遥控器,用月饼盒当收银机,当电脑,以及用积塑拼成的烧烤箱,羊肉串等的可喜现象。幼儿已能自制简单玩具了。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使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锻炼。
2、材料的潜在性。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能暗示多种解答、避免局限于一个正确答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探索、即兴扮演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上车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就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
三、变“传统”角色为“协助”角色,改变教师的角色地位
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优良的环境和资源,让幼儿自由、自主、弹性、主动地投入游戏,生动而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其兴趣的广大路径去发展,而且发展的焦点是整体的;教师应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建立游戏活动,捕捉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催化剂”或共同学习者的角色,是幼儿发展的观察者、促进者、支持者、引导者。如:一位幼儿在玩"公共汽车"游戏时,因为缺少放钱的东西而不知如何是好,我就引导他说:"头臂像是和公共汽车一起走的,这样人们一上车才会投进钱去,想一想用什么物品代替投币箱才能和你一起走呢?"他考虑了一下说:"我找一个包背背在身上,坐车的人就会将钱投进去了。"当他找到包后兴奋极了,并开心地玩起了游戏。又如在玩小医院游戏时,还有的幼儿不挂号直接去看"医生",这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医生"或"病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自己当作一个"病人"到"医院看病",也不挂号,直接到"医生"面前,在叙述自己病情时,说:"你们这个医院真少见呀,看病不用挂号。"这样就向孩子们暗示出在游戏中的疏忽,教师以"病人"角色的身份,提醒幼儿进行纠正。因此说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最大益处在于它能较充分体现教育者对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地位的尊重,实现了"不教也是一种教"的效果。
幼儿在非常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师的教育影响,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四、变单一评价为多渠道评价,优化角色游戏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渐长,学龄前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强烈,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而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正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愿望,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非常关键,而角色游戏的评议,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开展角色游戏的评议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师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了解游戏情况,改进指导方法,提高游戏水平。
(一)、保持新情境进行评议。
在角色游戏中,我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通常采用保留现场进行评议的方法。如在娃娃家的橱窗摆设上,刚开始幼儿都把一些灶、碗、瓢、盆放在上面,既零乱又不符合常理。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却把从商店买来的小狗玩具和电视机摆在了橱窗上,两个娃娃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在收玩具时,我让幼儿保留了这一现场。通过对比讨论,肯定了橱窗装饰的结果。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让娃娃家变得温馨些。如“我买一篮花放在格子上”、“我把我的玩具带来!”、“我买一盘水果搁那!”、“我们做一台VCD放在电视旁边!”教师抓住了这一小小的创新,启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丰富了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议,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新创意进行过程中评议。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美地设计角色游戏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一定的角色身份同幼儿一起玩,在玩中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在玩肯德基游戏时,“经理”听到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吃,那司机也很想来吃肯德基,可惜没空,等会,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经理”,他马上成立了一个送货上门“热线电话”,只要打电话,不论多远都送,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我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的关注。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经过评议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积极动脑筋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等良好的品质,并能在以后的游戏中得到发扬。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三)、以发散性问题促进幼儿自主评议。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可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班刚开展医院游戏时“医生”给每一位来访的“病人”看病,一声不响就给“病人”打针,游戏内容很单一。于是我让孩子们讨论到底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要先问哪不舒服?”“要用听诊器先听!”“要先挂号”“可以吃药,不用打针”“如果针打错了,会死人的!”幼儿各持己见,最后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游戏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也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讨论也是一种评议游戏的有效方法。
总之,“优化教育环境,促进角色游戏活动立体化”是落实了《纲要》的基本精神,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多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使角色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而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那么,什么是角色游戏呢?
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如在”娃娃家”,小班幼儿只能利用现有的玩具材料来摆弄:看到奶瓶就会给娃娃喂奶,看见条梗就会给娃娃喂饭。但中班幼儿就不同,进入角色的孩子们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他们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过的周围生活的人和事,他(她)们积累的经验印象越深刻,游戏反映也越自然逼真,角色行为也越形象具体。
其次,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孩子们能依靠已有的思维,在进行主题活动前,就讨论、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如谁当妈妈?谁当爸爸?还会安排好妈妈、爸爸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但小班孩子就不能。他们只会想到什么玩什么,玩到哪里算哪里:如当“爸爸”的看到别人在做“驾驶员”时会毅然前去加入等。
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汽车站”游戏:有几位“乘客”上了车,先后买了票子,然后当中的一人当起“小偷”,他偷一位“女乘客”的包,于是大家一起来抓“他”,并把他制服,还让“驾驶员”“把他送到“派出所”,其间的几个角色还真扮演的逼真,看得出游戏时他们的投入程度,和对“汽车站”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但小班的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游戏是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最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谈话积极主动。正因为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积极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所以,等到游戏结束后,他们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各自担任角色的情况会积极地进行评议和争议。如当“汽车站”的游戏一结束,几个孩子就议论开了:“我这个小偷本领很大吧,你们几个人才把我给抓住”“下次我们再玩时弄个假手拷,这样更好玩”等等。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我们也不否定:在幼儿游戏时还会经常地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适宜地指导。
那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最多的还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而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地指导和引导,使他们明白各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来分工,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孩子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要来表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你们喜欢《小兔乖乖》中的谁?
幼儿:兔妈妈。
教师:还有吗?
幼儿:长耳朵
短尾巴,
红眼睛。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大灰狼?
幼儿:因为它要吃小兔,太坏了,
因为它长得太难看了,还要吃小兔。
教师:是呀,大灰狼专门干坏事,的确太坏了,怪不得我们小朋友都不喜欢它。但是,如果我们来表演这个故事,没人当大会狼,我们能表演吗?
幼儿:不能。
教师“那怎么办?
幼儿:……(都摇头,)
教师: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的成功都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是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
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孩子们在进行故事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孩子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相反,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了。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我班的天瑜就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拖着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以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地参与,连他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真的变了。还有几次,在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孩子,很调皮,在游戏时喜欢蹿来蹿去,因此,许多孩子见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趁机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什么的,要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还真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
三;适宜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钓;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扮演的水平,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深入。记得有次游戏,“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做“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筒。结果,其他区域的孩子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发神经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吧!”“医生”赶紧行动起来了。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教师能深入游戏,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愿游戏,教师要随时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好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相信,我们都愿做个会指导游戏的老师,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幼儿一起快乐游戏!
点心店游戏,不管是针对哪个年龄段,一直都深受幼儿的喜欢。那么,是否小班、中班、大班都是一样玩呢?明显,答案是否定的。三个年龄段都开设点心店游戏,我们是为了满足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游戏需要,而在这同一主题的游戏中,如何体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和个体的差异呢?很多时候,从小班到中班、大班,点心店游戏的材料往往只不过是一直在更新、替换,没有随着年龄段的变化而加深内容。其实,不管是点心店也好,还是其它游戏,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心思考、精心准备。
因为菠萝宝宝们小班时候不是我带的,所以很可惜错过了他们与角色游戏的最初邂逅,因此对于他们小班时候的游戏表现和水平并不是很了解。中班上学期,我开始和菠萝宝宝们一起走近角色游戏,与他们一起快乐地游戏和学习。一路走来,我们的点心店游戏可谓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问题,有改进,有收获,有进步。从工作人员单一地出售成品点心,到增设点心师傅的角色自己制作点心,再到提供外卖盒游戏材料送外卖……孩子们的游戏内容不断丰富,游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然,由于幼儿经验的缺乏、能力的差异、习惯上的欠缺以及老师材料投放上的不足、指导的有效性不高等原因,我们的点心店游戏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现结合一些照片简单分析一下我班点心店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材料投放、准备不够充分、丰富
1.虽然现在装点心的盒子在外形和颜色包装上进行了统一,也贴好了标记便于幼儿整理,但经过统一、修改后,还未注明点心价格,幼儿在买卖点心时没有依据,比较随意。
对策:
(1)同幼儿一起商讨、制定出各点心的统一价格,以数字的形式及时打印后标出,引导幼儿在买卖点心时能够准确地根据价格来买卖。
(2)每次游戏推出一种免费点心,制作免费流动牌,每次由工作人员自主决定挂出,吸引顾客。
2.点心店新添置了许多烧烤,但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在买卖烧烤时没有相应的烧烤餐具进行盛放。
对策:
(1)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扁平形状的餐盘作为烧烤专用盛放盘。
(2)可以请幼儿再自制一些青花瓷盘提供到点心店游戏中。
二、幼儿良好游戏习惯的养成不够到位
1.地上经常可以见到洒落的点心,主动捡起的意识不够。
对策:
(1)加强幼儿的游戏习惯教育,让幼儿知道点心落在地上会脏,尽量小心不把点心撒到地上,见到地上的点心应及时捡起。
(2)评选“文明顾客”,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2.点心店柜台上经常会一片狼藉。
对策:
(1)提供一些外面点心店、面包房柜台的照片让幼儿欣赏、观察,引导幼儿看看柜台上可以放哪些东西,讨论如何保持柜台、桌面的整洁。
(2)部分点心盒子做成隔段状,便于整理、分隔。
3.点心的买卖多用手来拿,不讲卫生。
对策:
(1)准备一次性手套给工作人员拿点心时戴。
(2)制作夹点心的夹子。
三、点心店游戏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多样
目前,我们点心店有外卖师傅送外卖、点心师傅做点心、工作人员卖点心三种形式进行游戏
导读:人的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学会自主的交往。
人的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客观反映,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学会自主的交往。
跨班角色游戏既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交往层次,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又可以帮助幼儿扩大视野,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大一、大二两班打破班级界限,实施跨班角色游戏的探索。
一、创设有利于跨班幼儿游戏的环境,丰富主题材料
由于两班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我在布置游戏环境时尽量做到材料丰富、主题不重复,布局合理,让两班的游戏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吸引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他们都能按意愿积极、自由的选择主题材料。在跨班平行互动的游戏中,我将走廊、小活动室、转台扩展成幼儿的游戏场所,将两班游戏材料集中再进行调整。活动中让两班的幼儿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让平行班有共同兴趣的幼儿走在一起,他们一起在游戏中学会友好地交往与合作。
大班幼儿的游戏主题应涉及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超级市场、餐厅、理发店、银行、照相馆等等,原本我班只有银行、娃娃家、餐厅、美容院、理发厅等主题游戏,自从与大一班集中调整活动场所、主题、材料后,角色游戏的主题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又出现了主题重复,因此我们作了调整,把理发店、美容院、餐厅集中在大二班活动室里,开设了两家较有规模的主题:生活馆(理发与美容)、美味餐厅(中西餐厅),游戏顿时热闹了起来;又把两班的银行放在左右两边的走廊上,为领钱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大一班的小活动室成了“幼儿园”的天地;住在大一班活动室的娃娃家、医院、超市更是为幼儿创建了理想的生活区。当发现仍有个楼梯转台没加以应用时,我组织幼儿讨论,共同想出当前最热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主题:旅行社。因此,在转台开设了旅行社,又在走廊上摆放了一系列家乡旅游景点的图片,让旅游团的成员可以穿梭在两班的户外进行观光。这时,两班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环境、游戏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打破了班级的界线,互相交往起来。
由于两班幼儿共同参与活动,我和平行班老师所选择的材料尽量做到丰富、不重复,能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并让两班的游戏材料进行共享,这样大大吸引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他们都能按意愿积极、自由地选择主题与材料。如: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提供了白大褂、听诊器等材料,幼儿进入这个环境,三四个幼儿一同商量,玩起了医院游戏。游戏又吸引了更多的幼儿,于是出现爸爸妈妈带着娃娃上医院,因为娃娃要住院,医院又开设了住院部。就这样,参与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游戏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二、引导跨班幼儿多接触、多对话、多交往
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接触、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模仿成人在社会里的活动,吸取各种角色的生活经验。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如:在菜市场前的讨价还价;在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到银行里的填写、对答……。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同样这最初的体验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交往。
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更自然恰当地使用相应的对话与礼貌用语,我在活动前组织两个平行班的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确各角色的礼貌行为,并在游戏中加以引导,以便通过礼貌的言行,实现角色之间的相互交往,如:在餐厅里,我以经理的身份要求每个服务员都要先向顾客说声:“欢迎光临!”向他们热情的介绍餐厅里食物的名称,询问顾客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和口味,点完后请顾客到柜台先买单,送餐时还须说声;“祝您用餐愉快!”顾客临走前大家一起对他说:“欢迎下次再来!”这些语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过,但在幼儿的游戏里不仅能培养幼儿从小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而且也让幼儿间多对话,更加乐意的交往,同时也促进各主题的交流。
为了引导幼儿多接触、多交流,我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交往,如:邀请客人、角色轮班、串门、消费等,把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加强与同伴间语言的交流,同时也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适当引导幼儿在活动时能更大方地与其他主题的幼儿合作、交往,并生成其他新的活动情节,如:当餐厅没生意时,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帮忙制作广告单;请旅游团的旅客到餐厅用餐;请幼儿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春、秋游,参观家乡的各景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幼儿间的交往更大方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社会情景也更加丰富了。
三、对跨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为了使跨班幼儿更清楚两班游戏主题的玩法与规则,我采用集中指导或是换班指导的形式,让平行班幼儿都相互认识该班游戏时的主题内容和活动规则,并启发幼儿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把它们结合到游戏中来,丰富活动的情节。对幼儿进行集中指导时,我引导幼儿一起认识新主题的基本玩法与规则,了解平行班的活动内容与环节,以便游戏时能更好地相互交流;换班指导时我根据本班特色,向平行班幼儿进行介绍、讲解,引导其想象,启发大家结合平时经验,扩充主题交往的情节内容。
游戏中我对幼儿的指导有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
我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如:在“生活馆”的理发店里,我发现理发师为客人理发的顺序颠倒了,就充当客人,告诉理发师自己的头发很脏,要先洗完头发,等头发干净后再理发,最后才吹干头发。幼儿经过教师的暗示后,都能按正确的方法为客人理发了。
(2)以教师身份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
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可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从而更好地开展游戏。当游戏时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时,老师进行及时的指导。如游戏中幼儿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的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等等,这些我都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纠正他们的行为。
跨班游戏的新型方式的确使我班孩子个性上更活泼、敢交往,能力上敢说敢尝试。跨班的角色游戏更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个人的游戏空间拓宽了,游戏的互动性增强了。跨班角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游戏组织形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我们将不断努力,大胆地尝试,以提高我班的角色游戏水平。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这次实习中,我发现孩子尤其喜欢角色游戏。如何做好角色游戏?如何使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汲取养料,得有所用?如何使每一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深深地缠绕着我。经过这一个月来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角色游戏中,做好每一次角色游戏的讲评,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堤,而角色游戏发展又是以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讲评,受到幼儿的欢迎同时,同样促进幼儿的发展。
有教育学家认为:幼儿是带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人游戏情境之中的,而且,他们还有关于自我的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如自我概念的形成等等)对即将加人游戏的其他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诸如此类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活动进程和结果的变化。在新中班的第一次角色游戏时,我们在教室里放置许多玩具,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告诉他们“哦,你是理发师,你会帮我理发。谢谢。”“你替我看病,你是好医生。”“我能打电话吗,电话间老伯伯?”...游戏结束讲评的时候,我把小朋友一个个请出来用满腔的热情向小朋友介绍我这个老奶奶认识XX是个医生、XX是理发师、XX是“娃娃家”的妈妈。小朋友可喜欢这种称呼了,他们笑嘻嘻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拍拍手。由此,我知道幼儿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游戏,他们觉得自己被充分肯定了。
随着幼儿游戏次数增多,幼儿喜欢讲评已不再停留于让老师夸张地称呼一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老师能把他游戏中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有很多次,我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要讲评的时候,会有小朋友积极的举手,甚至站了起来。这时,我比谁都清楚孩子们渴望得到一种机会,一种把自己的成功欣喜地展现给大家并与大家共享的机会。幼儿在游戏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接纳别人的经验,并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同伴的游戏。游戏讲评成为幼儿展现自己又了解同伴的窗口。讲评成功这一结果使他们满足,而这种满足又变成了新的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讲评中情绪是愉悦的:宣泄自己的成功并获得大家的肯定是愉悦,聆听同伴的游戏去评判优和劣是愉悦,甚至在讲评时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会是幼儿发自内心的偷悦。
由此,我们知道把握好游戏讲评的契机会使幼儿在每一次真正说自己事的同时汲取养料,更上一层楼。以下是我在这次实习中对角色游戏讲评的几点体会:
1。老师心中要有目标,这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基础
2。老师以恰当的身份讲评游戏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关键
3。老师能够灵活地面对讲评中的点点滴滴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首要条件
4。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讲评,充分展开讨论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重要方法
总而言之,我觉得要领导好角色游戏讲评必须在仔细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要了解幼儿游戏的过程。在讲评的时候,老师心中要有目标,还要切合幼儿游戏实际,进行点播。同时,老师在讲评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各种情况,通过讲评使每个幼儿对人对物对事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以上是我在角色游戏讲评中的几点体会,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幼儿时期最典型、最有特色、最符合幼儿意愿的一种游戏形式。依据《指南》精神,教育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必须立足于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我们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课题研究中,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支持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策略1:主题活动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与情节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无法得到拓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兴趣,阻碍了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运用和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
在《美食街》主题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家乡美食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超市买卖的活动及将各类食品归类摆放等相关经验后,幼儿对火腿肠、贡圆及烧烤用具很感兴趣,商议在角色游戏中开设“烧烤屋”。他们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烧烤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比如,如何烧烤食物,如何招待客人等,并根据已有经验准备材料,布置环境,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烧烤屋”生意比较好,应摆些小餐桌让顾客品尝;有的认为“美食街”只有“烧烤屋”,商铺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小吃店”“饮料店”。于是,美食一条街就产生了。连续三个店铺,创设一个大的品尝区,幼儿可以自由品尝各种美食,交流感受。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由自主地将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
策略2:角色游戏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支持,反过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需要也推动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以大班主题“西游记”为例,经过一系列的预设和生成的活动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的兴趣达到了一个高点,相对应的,区域活动也正以丰富的形式展开:表演区有“三打白骨精”,语言区有“话说西游”,美工区有“西游连环画”“兵器大制作”…这一番热闹场景的映衬下,角色游戏“偏安一隅”。面对陈旧的“娃娃家”、毫无特色的“超市”、无人光顾的“照相馆”,幼儿已无游戏兴趣。于是,教师和孩子们商议、讨论,大胆地进行调整:“超市”变成了“西游记博物馆”“照相馆”,还有新增设的“梦幻西游摄影组”等,提供了各种道具和操作材料,一时间,新的角色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创造性地游戏着,推动了主题向纵深发展。
策略3:角色游戏与其他创造游戏整合
创造性游戏包括建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三者都是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所以三者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很密切。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幼儿通过商量讨论,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材料布置游戏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幼儿在主题建构游戏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
比如,幼儿在完成主题建构“游乐园”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详细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参观游玩。又如在角色游戏“美美服装城”活动中,幼儿发现,要让服装店变成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城,需要搭建很多的店铺。于是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由许多创意服装店组成,每间服装店再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刚开始,生意较好,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每天经理们都到银行存了很多钱。渐渐地,由于服装没有变化,生意渐渐清淡,幼儿又想到开设服装厂,一些设计师在那儿设计各种款式的服装。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商讨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舞台,举办时尚动感的“时装秀”,为“美美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而准备。这样,不知不觉中又转入了建筑舞台的活动,舞台建好后又转入表演游戏“动感服装秀”。
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策略4
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减退的过程,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捕捉新的兴趣点,发掘新的游戏主题,使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另外,幼儿自主性也有受暗示影响的特点,教师不失时机的语言提示或暗示,往往能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新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促使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如在“娃娃家”中,幼儿一开始对做饭、喂饭感兴趣,玩了几天之后,游戏发展到“娃娃生病”,爸爸妈妈送娃娃到医院看病的情节。在幼儿对这个情节的兴趣越来越大时,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如何给娃娃看病”“你生病了怎么办”等问题。接着孩子们建构“医院”主题游戏区,玩“医院”游戏,这样,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便产生了。幼儿在已有主题情节的演化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主题,比如,在玩“医院”主题中给病人送鲜花,这一情节如果表现得很深入,可能就会产生“花店”主题。
总之,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设法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和兴趣,对幼儿的自创活动予以支持,引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支持游戏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有效开展中班角色游戏的几点思考》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角色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