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

12-16

目前游戏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和幼儿学习形式。幼儿园游戏有助于小朋友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强。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你是不是不太清楚幼儿园游戏是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教师会全力以赴地创设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环境以诱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兢兢业业地收集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会不厌其烦地“复制”多套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摆弄需求……看到所有幼儿终于在游戏中各就各位并“各司其职”时,教师却依然眉头紧锁,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游戏结束时和幼儿交流一些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根据本次游戏活动的过程,我们达成共识,即小班教师在游戏交流时应做到以下“四多”。

多关注询问——让幼儿自己说“我是谁”

培养角色意识是开展小班幼儿游戏的重点,许多教师会在游戏过程中去了解幼儿各自扮演的角色,有些教师会充分利用游戏交流这一环节,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如执教者陈老师在游戏交流时不厌其烦地询问幼儿:“你们都去玩过游戏了,能告诉大家今天你是谁吗?”所有幼儿都争先恐后地告诉大家,“我是妈妈”“我是爸爸”“我是司机”“我是医生”“我是售货员”……可见,这些幼儿在游戏中已经具有角色意识。

因此,教师持之以恒的“强化”对夯实幼儿的角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曾经观摩一位长期带小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幼儿一起交流游戏,她自创了用儿歌的形式和幼儿一起畅谈游戏中的事。

“嘿嘿.我的飞机就要飞!”教师领诵。

“飞到哪里去?”全体幼儿齐问。

“飞到×××那里去。”教师回答。

“×××,问一问,今天你是谁?”全体幼儿再次齐问。

“我是小演员。”×××回答。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答过程,每一次教师和幼儿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这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的睿智之处,因为她抓住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小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的、有韵律的儿歌诵读中,强化着幼儿的角色意识。

多鼓励表达——让幼儿学着说“自己的事”

小班阶段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每次的游戏交流环节教师应树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幼儿自己说”是幼儿“多说”的基础,更是幼儿“乐说”的前提。事实上,教师对于“让幼儿自己说”的倡导并不陌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不小心就会“冲到”幼儿的前面。

师:(呈现游戏过程中拍到的照片)宝贝们,猜一猜他是谁?他在干什么?

幼儿认出了照片上的同伴,并说出他的姓名。主角祺祺登场,自豪地说:这是我。

师:对,这位是小医生,今天他在上班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穿上制服就发生了紧急的事,小医生你能来说一说吗?

祺祺:我在给一位妈妈开刀。

师:哦,今天这位妈妈在生孩子,是吗?

祺祺:是的。

师:这位医生给病人开了刀,还给病人打点滴,最后还给这位妈妈盖上了被子,是吗?

祺祺:是的。

分析以上这段师幼之间的交流,不难发现教师替代幼儿说了很多,其根源在于,教师知道“内幕”且操之过急。其实,让小班幼儿自己娓娓道来,说说自己在游戏中做了什么,哪怕只是一句或两句简单的话,但这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多问幼儿“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多创设让幼儿表达的机会。

多呈现过程——让幼儿能明白“别人的事”

许多教师提出,和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好像没什么“高精尖”的内容,但看似“平淡无奇”的背后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无意萌发的各种内容,以推动游戏的发展,然后在游戏交流的过程中再有效地传递这些内容,让其他幼儿也都能乐享其中。

师:小建筑师们,今天你们在忙什么呀?

龙龙:我们盖了两幢很高的大楼(此时,教师打开照片,呈现龙龙的作品,所有幼儿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跟着教师一起数一共有几层楼)。

师:真了不起,大家都喜欢你们搭的高楼。

明明:后来,我们盖的高楼倒了(教师相应打开了第二张照片,一片废墟呈现在所有幼儿面前,大家面面相觑,眼神里流露出了惋惜。)

师:房子倒了你们怎么办?

龙龙:我们重新再搭(第三张照片上只见几个男孩全力以赴地“抢险救险”,现场的幼儿终于松了一口气)。

师:小建筑师们,重新再造大楼,你们觉得累吗?

龙龙和明明都重重地点点头。

师:那房子还能造好吗?

龙龙和明明得意极了,他们请所有幼儿看他们的建筑工地现场,一幢新的大楼又傲然挺立(所有幼儿忍不住鼓掌)。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对一些未曾经历的内容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和小班幼儿一起畅谈游戏,尤其是畅谈别人的游戏内容时,应该要做到“再现游戏过程,还原游戏片段,让所有幼儿充分了解游戏中发生的故事”。

在上面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幼儿游戏中的一些重要片段拍摄下来,这些照片不仅让幼儿了解发生的事件,更让幼儿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共同体会时喜时忧的情感,大大提升了交流的有效性。当然,“再现游戏过程”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拍摄照片和录像之外,有时幼儿的亲身示范也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多创设机会——让所有幼儿都“有话可说”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在游戏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请广大倾听的幼儿也一同来模仿扮演角色、一同来练习动作、一同来模仿语言、一同来感受角色情感……这样不但能提升幼儿的关注度,也便于幼儿在模仿中学习。只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错失一些好内容,降低交流中幼儿的参与度。

红红:今天我是海宝家的妈妈。

师:让我们看一看,妈妈在干什么(教师打开照片,所有幼儿都非常惊喜,因为他们看到娃娃家的妈妈正在给宝宝洗澡,这显然是以往游戏中没有的情节)?

师:今天海宝家有两个宝宝,是吗?

红红:是的。

师:那妈妈为什么要给两个宝宝洗澡呢?

红红:因为他们很脏。

交流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可能教师觉得娃娃家的妈妈说出“为脏而洗澡”就已经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给宝宝洗澡”这样一个新的游戏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游戏交流的精彩度。“你的妈妈帮你洗澡吗”“你的妈妈是怎么帮你洗澡的”“怎样洗才能洗干净”这些都是幼儿驾轻就熟的话题,和幼儿进行贴近生活的话题讨论,我们可以将游戏中的一些闪光点加以“固定”并“放大”,让它们不仅成为所有幼儿的共同经验,更能够为第二天游戏的深入开展提供契机。

总之,小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多“敢说”“乐说”“多说”的氛围,和幼儿一起共享畅谈游戏的乐趣。

附:小班幼儿游戏方案

执教/浦东新区东港幼儿园陈慧平

一、现状分析

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但小班幼儿在开学初哭闹现象严重,还无法投入到自主游戏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只是纯粹地操作摆弄玩具,模仿一些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和劳动的动作,没有明确的游戏目的,角色游戏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游戏主题

喜羊羊医院、美羊羊超市、羊羊烧烤吧等。

三、阶段目标

1.激发一定的角色行为,培养角色意识。

2.稳定原有游戏主题,尝试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3.建立游戏常规,如正确使用玩具,爱护玩具,乐于主动帮助整理玩具。

四、观察要点

1.观察游戏情节是否有一定的发展,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水平。

2.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投入的新材料是否感兴趣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的。

五、游戏材料准备(见下表)

游戏主题 材料准备

喜羊羊医院 听诊器、盐水瓶、病历卡、药瓶、医生制服、一次性口罩等。

美羊羊超市 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生活用品、收银机等。

羊羊烧烤吧 自制的各种烧烤材料、烧烤炉、一次性盘子等。

娃娃家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洗衣机、晾衣架、衣橱、浴缸、微波炉、

冰箱、餐桌、餐具、围兜等。

小小建筑师 自制砖块若干、积木、垫子、收集的汽车等。

小汽车 自制汽车、各种车的标志。

休闲吧 各种图书、拼图等。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表达


幼儿搭建的那些洋溢着童真、童趣的结构作品,充分表现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独特理解。在结构游戏中,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能自主表达。在表达中,幼儿能自发地学习、自觉地评价,从而获得自主的发展。

所谓“结构游戏的自主表达”,即: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快乐为直接目的,自由地选择结构材料,通过造型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为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我在结构游戏中通过环境创设、游戏中的介入互动以及游戏后的分享交流这三个途径来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赞赏与支持幼儿的自主表达,从而演绎我园“不教之教”的独特理念。

结构游戏是借助结构材料进行表征的游戏,幼儿的经验、动机必须借助造型方式、表征方式进行表达。造型方式、表征方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建构技能”,通常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家总有这样的疑问:要不要教幼儿必要的建构技能?我的回答是:不教。因为“教”就不能称其为自主性游戏,更谈不上自主表达。那么,教师如何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呢?

一、努力解读幼儿的表征

所谓“表征”,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在征象的主观表达。因此表征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果仅仅按照具体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表达的话,如同数码相机照像一样,那只能说是“发现”。但表征是一个“发明”过程,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根据当前的经验、认知、造型、表征水平,尤其是抽象水平进行发明,其表征方式必然是独特的。

1.读出幼儿的浪漫情结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的表达虽然受制于当前的造型水平、表征水平,但幼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作品有那么一点像,又不是很像;既源于生活经验,又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完全对应的事物。如:“太阳能扫地车”,幼儿不仅仅表现了“车”有车轮这一特征,还迁移了花的造型,并组合到车上,浪漫地想象着车项部有一个花一般的太阳能接收器,再添上两个喇叭状的吸尘器,就“发明”出了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太阳能扫地车”。在作品的“像”与“不像”之间,散发着幼儿的浪漫情结。

2.读懂幼儿的表征方式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印象派”的。尽管造型能力受到局限,但幼儿还是非常乐于表达。他们运用零星的经验、片面的知识,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画”出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感受。而不像成人用数码相机照像那样表现事物的精确性、完整性。幼儿的作品中常常突出某些方面的主要特征而忽略次要特征。我把幼儿这种独特的表征方式比喻为“印象派画法”。如小班幼儿搭的电影院,前面有银幕,后面有一排排的座位和众多面向银幕的观众,银幕和观众这两个元素构成了电影院的最大特征。至于电影院围墙的高度、有没有屋顶都被幼儿忽略了。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常常会感叹幼儿把握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所以,教师就没必要太过于“吹毛求疵”了。

幼儿的表征往往是策略性的。幼儿在表征时,常常遇到认知方式与造型方式等方面的困扰。但面对困扰,他们有时会积极地用自己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如当幼儿没有能力来构建立体的事物时,他们就巧妙地选用平面的方式来表现立体的事物,从而避免了造型方面的难点,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困扰。如幼儿常常用平面造型的方式来表达立体的汽车。面对这样的策略,我们应该鼓励、欣赏幼儿的自信与智慧,而不要揠苗助长,等待时机给予指导。

幼儿的表征方式是多样化的。当幼儿尚不能很好地用造型的方式表现事物外形的细节特征时,幼儿常常会借助色彩以及大小、高矮、长短等方式来表征事物的轮廓特征。如幼儿用红色的积木表征中国馆,虽然造型与中国馆的实际造型相去甚远,但红色就是中国馆特征中的一大元素。幼儿还用高低不同的三个圆柱体积木来表征班级中的三位身高不同的教师。这种只对轮廓进行表征的方式如同中国的“写意画”,是幼儿的又一“发明”。

3.巧解表征中的游戏动机

“好玩”是幼儿做游戏的根本动机,也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探索的原动力。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发现幼儿表征过程中的独特创意,同时积极揭示幼儿独创背后的游戏动机。从七歪八斜的围墙→把围墙“缝”得牢牢的,从只有枪管和扳机→装上了准星和子弹的枪,这些都体现了幼儿在表征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好玩”作为解读幼儿“独创”的出发点和归宿。“缝起来的围墙”的游戏动机是.笼子很结实,大灰狼也推不倒,里面的动物就安全了;有准星和子弹的枪的游戏动机是:“不仅能打得准,还能一下子连发许多子弹,真是一把又准又狠的枪”。教师以揭示幼儿的游戏动机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自主表达及自主发展。

二、积极与幼儿进行对话

在解读幼儿的结构作品后,教师还需与幼儿积极地对话,对话不仅能增强幼儿的游戏动机,更能挖掘幼儿表达中所蕴涵的价值。

1.描绘作品蕴涵的生动场景

幼儿的作品中常常蕴涵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生动的场景,教师在了解作品名称后,为进一步解读幼儿的表征方式,教师还可追问蕴藏在作品中的故事或场景,并引导幼儿说出赋予作品的语言,与幼儿形成生动的对话。如当教师发现幼儿搭了一辆只有一个轮子、且轮子向上的车时,教师追问:是什么车呀?在哪里开的?幼儿说:是挂在绳子上开的,开到山上去的。哦,原来这是一辆缆车!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不仅引导幼儿描绘了缆车在山间开动的生动场景,更增强了幼儿游戏时的内在动机。此时,幼儿不是机械地拼搭作品,而是幻想着自己正坐在缆车上欣赏山间美丽的风景,游戏的情结更浓。

2.传递作品中包含的情感

令我们不敢相信的是,幼儿的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常常发现幼儿在描绘作品时营造出家庭、朋友间的亲密关系。“长颈鹿的一家”不仅体现小班幼儿能;隹确地把握长颈鹿脖子长的最大特征,还能用色彩、高矮来表征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同时,长颈鹿爸爸、妈妈和宝宝亲亲热热在一起的那份幸福感,这正是幼儿对于游戏情感满足的真实写照。“小长颈鹿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全家人在一起感觉怎么样?”“很开心的,就像我们家一样的。”教师与幼儿间的这种对话,及时传递着幼儿的情感,感染着幼儿的心灵,启迪着幼儿的心智。

三、有效地与幼儿进行互动

1.真诚赞赏幼儿的表达

教师努力地解读幼儿的心声,就毹不时地捕捉到幼儿表征的亮点,从而发自内心地赞赏幼儿。幼儿能从教师的眼神、脸部表 情、肢体动作中感受到教师真诚的态度。教师真诚的赞赏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而教师随意的否定、一厢情愿的建议、不屑一顾的眼神、吹毛求疵的要求,都是源于对幼儿独特表征方式的不解。这份“不解”,极易损伤幼儿的自信心、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削弱幼儿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2.耐心等待幼儿的觉醒

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游戏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幼儿的经验、水平、能力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的,建构水平、表征水平也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因而,教师不必对幼儿看似不完美的表征过于着急,而应耐心地等待,等待幼儿内在的觉醒与发展。等待就是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权的表现。教师的等待,教师的“有所不为”,为幼儿创造了自主表达、自主发展的空间。

3.采取有效支持策略

教师能够读懂幼儿的自主表达,为教师判断幼儿发展水平并采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奠定了基础,从而避免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的盲目与随意,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提高教师有针对性的创设环境的能力;促使教师在分享交流中能抓住核心价值,有效推进幼儿的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应抱着淡定的心态,俯下身来,带着一颗童心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欣赏幼儿的自主表达。这样,幼儿是快乐的,教师也是快乐的。教师在读懂幼儿表征方式的基础上捕捉亮点,真诚赞赏,进行有效的互动,就必定能看到幼儿向我们展现的精彩世界,就一定能够领略到幼儿自主表达的美妙境界。

小班区域游戏中的师幼互助


师幼互动做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它既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其不仅成为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存在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本文以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为例,探讨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明确关系,关注幼儿,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应该同为主体,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如何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关注幼儿、倾听幼儿是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和建议,观察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出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并给予适时、积极的反馈。教师必须把从幼儿那里听到的信息或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教育幼儿的资料。

以一个有趣的案例为证。一天早晨,豆豆和圆圆两位小姑娘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她们都很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且两人为了争做“妈妈”的角色,开始“斗智思辨”!圆圆抢先表示要做妈妈的角色,豆豆当然不愿意,就说:“你做姐姐,我做妈妈!”豆豆说:“因为姐姐都长得很高的,真的!相信我,姐姐都长得比妈妈高!所以,我来当妈妈,你当姐姐!”我在一旁听了,忍俊不禁,心想,豆豆真会说服小伙伴。其实孩子的这段童言趣语中蕴含了一个教育元素:小班孩子如何明确自己的游戏角色身份,如何进行角色分配。随后,我们组织幼儿展开了系列的互动讨论,话题有:“娃娃家可以有两个妈妈吗?”“娃娃家好几个小朋友都想做妈妈或爸爸,怎么解决?”“娃娃家除了爸爸妈妈,还会有谁?”根据游戏的推进,又延伸出和好朋友约定轮流做爸爸妈妈,或以猜拳的方法解决游戏角色扮演的先后顺序,然后展开对其他角色,比如爷爷、奶奶、哥哥、妹妹、舅舅、姨妈等的探究,“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宁可以玩些什么?”“爷爷是爸爸的什么人?”“奶奶是爸爸的什么人”等等。

这个案例正是通过关注幼儿,在幼儿游戏时经常保持“认真倾听”的状态,才捕捉到了互动的教育契机,挖掘出有价值的教育元素,创造了师幼互动的条件,达到了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目标。

情境感染,材料多样,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

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游戏发展条件之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并着力于为幼儿建构和创设合适的环境,在游戏的互动中让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以及在环境中自主地游戏。

这学期,我们更注重幼儿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和调整,大量新奇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带来了强烈的吸引力。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给予启发、点拨;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最适宜的指导策略,能够非常有效地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师幼互动。

小班孩子很喜欢涂色游戏,但是我们发现,在多次涂色游戏后,他们开始慢慢减少对这个游戏区域的关注度。为此,我结合主题“我爱我家”,将这个区域的背景换成了“大海”,投放了白色的玲珑球、三原色颜料、棉签、海绵滚筒、笔刷等。我给幼儿讲述了自编故事:小鱼给妈妈送美丽的珍珠做礼物,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亲情。在后面的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用工具给玲珑球变颜色,他们发现不同的工具、不同颜色的配置会让手中的“珍珠”颜色变化多端,十分美丽。当幼儿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时,我适时地将他们的目光引向“彩泥”。幼儿发现彩泥混合、团圆后也可以变成美丽的“珍珠”。幼儿将“珍珠”送给好朋友、家人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幸福和喜悦。

这个案例让我感悟到,幼儿能否主动与环境和材料产生交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的权利和条件。孩子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耐心等待,语言引导,发挥师幼互动的实质

在游戏中,成人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儿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同伴互动、协调的时间。从而造成教师在前面带路,幼儿在后面拼命追的现象。教师应静下心来,耐心等待,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成长,积累各种生活、学习经验,达到发展的目的。在追随幼儿、引导幼儿主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适度的等待也是很重要的策略。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目标和培养目标清晰明确地置于心中,随时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能够及时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的水平和能力。

例如“小花园”主题中有一个“钓鱼”游戏,要求幼儿用磁铁鱼竿吊起不同质地的小鱼,然后根据小鱼身上的点数花纹或各种图形花纹的数量,把小鱼送到相应的点数鱼篓或数字鱼筐中。孩子们对这个情景性、认知性和操作性融为一体的游戏活动充满了兴趣,都在鱼池边钓得不亦乐乎。但是有的孩子只是对钓的动作感兴趣,没有按小鱼身上的点数花纹、图形花纹把小鱼送到相应的鱼筐或鱼篓中去。在一旁观察的我说道:“小鱼好委屈哦,有小朋友把我从鱼池里钓起来。就不管我了,这样我会缺水死掉的。”这时钓鱼的小朋友都停下了钓的动作,捡起刚才钓起的小鱼,仔细看了看鱼身上的花纹,然后分别把它们送到相应的鱼篓中去了。“谢谢孩子们,这是我的新家,小鱼这下又快活啦!”我笑眯眯地说着。于是孩子们兴致更加高昂地继续钓鱼和分送小鱼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认识到,要实现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一旦过了“度”,就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适时的介入时机、恰当的指导要求、恰如其分的指导用语,是把握这个“度”的三大要素。幼儿是以他们年龄所特有的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所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充分理解幼儿,使游戏任务与幼儿的意愿和谐共鸣,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才能达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总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治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而这些身份的扮演,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解读幼儿心灵的密码,挖掘、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条件,最终完成幼儿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作用


导读:自选游戏,作为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最受幼儿欢迎与喜爱,在自选游戏中,幼儿教师的作用则是双重的------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所谓教育指导者,实际上包括观察着、组织者、建议者和活动材料提供者等,而仅指发出指令要求等,直接控制幼儿的行为。

自选游戏,作为游戏活动的一种形式,最受幼儿欢迎与喜爱,在自选游戏中,幼儿教师的作用则是双重的——既是教育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所谓教育指导者,实际上包括观察着、组织者、建议者和活动材料提供者等,而仅指发出指令要求等,直接控制幼儿的行为。

一、自选游戏中,教师的双重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

1、教师应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的过程。教师要变成孩子,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相互交往,遵守游戏规则,与幼儿共享快乐。这可以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的距离,使孩子们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孩子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所从事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环境气氛有益于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再就是有益于激发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活动。

2、教师又应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职责,注重对幼儿行为方向性的引导。

教师在成为幼儿游戏伙伴的同时,还须注意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幼儿游戏予以指导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幼儿行为的方向性。教师是教育者,即社会代表者,他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通过教育过程(包括游戏这种教育活动)的事实,逐步实现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达此目的,教师就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施教,将社会要求与幼儿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自选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幼儿发展。

1、规范幼儿的行为。教师应通过指导游戏,引导幼儿认识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如游戏中自立行为的规范、与人交往的规范等等,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反复实践,逐步形成习惯,以内化为自身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化社会性。

2、影响幼儿的游戏内容。幼儿游戏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教师需引导其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指导要注意“游戏的教育性”。幼儿游戏中可能出现不健康的主题。如,一些幼儿在“娃娃家”模仿成人抽烟、喝酒、打麻将;一些幼儿在理发店学大人装扮等。对此,教师应注意将幼儿的兴趣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如,引导幼儿观察家长在家活动、医生如何为病人治疗等,启发、丰富其生活经验,使他们学习模仿好的行为方式。

提高活动的质量。教师还需通过引导,促进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使游戏得以深入开展,并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身心不断发展。有的幼儿游戏无目的,不知道玩什么,活动中常常无所事事,或是频繁变换活动类型及材料;有的幼儿在游戏中常常无意识的摆弄材料、旁观等。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建议、提示玩法、提出行为要求、提供范例或是与之共同游戏等指导方式,引导其学习自选游戏,自定游戏内容主题,逐步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并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有时候在游戏中会出现停顿、玩不下去或情节贫乏、主题单调的情况。如“娃娃家”成员不停切菜,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重复性动作。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促进其对生活的观察,扩展其知识经验,或是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游戏技能,使游戏不断深入。再有,一些幼儿往往出于个人习惯或是因一定的个性特点,活动兴趣单一,每次游戏总是选择那几样。教师就要激发其对多方面事物的兴趣,既鼓励发扬其长处,又弥补不足,促使幼儿个性得以在游戏中全面和谐发展。

小班自主游戏中观察方法的运用


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既要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愉悦感和满足感,又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在指导幼儿时经常遇到的难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内心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幼儿游戏愿望的调整和指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教师在不同时期观察的侧。重点也不同。为了使游戏观察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我们把小班一年的自主游戏活动分为“游戏初期”“游戏中期”“游戏后期”三个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教师“看什么”“怎么看”“看的价值是什么”。为了方便记录,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设计了不同的记录表格,这样教师就可以带着任务,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

一、时间抽样观察法

时间抽样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每次游戏前先确定1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每隔5分钟,对其观察1分钟,然后在相应的表格内(见表1)记录观察内容。这一观察方法适用于游戏初期。

观察表设计目的

1.了解当前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适宜,能否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2.了解小班幼儿游戏初期,进入、参与游戏有哪几种方式。

3.从幼儿外显的游戏行为中分析他们的活动经验和游戏水平。

观察表使用说明

游离的行为:幼儿没有进入游戏,而是希望看到有趣的事情发生,当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情时,他就跟着教师四处走动,或坐在某个地方环顾游戏场地。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源自并集中于材料的操作,幼儿单独玩游戏,大家玩相同的玩具,却自顾自玩,幼儿之间没有交流。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出现反映角色原型特点的语言和行为,包括幼儿的自言自语和动作。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幼儿和两三个同伴一起玩,相互之间有言语交流,有动作互动,行为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天固定观察3~4名幼儿,确保每个幼儿每周都能被观察、记录1次。

观察表的价值

1.为教师调整游戏环境与游戏材料提供依据:发现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方式,尊重幼儿的个体需要,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可以重新调整游戏环境,将平行游戏与结伴游戏的区域分开,避免幼儿相互干扰。

2.为教师指导游戏提供依据:分析幼儿不愿参与游戏、产生矛盾或冲突的原因,了解幼儿期望的游戏内容和已达到的游戏水平。如可以让一位教师负责把不会玩的幼儿集中在一起,陪幼儿一起玩:另一位教师进入结伴游戏区,观察指导幼儿。

二、事件抽样观察法

事件抽样观察法是预先设定一种游戏行为(如角色扮演、使用替代物、言语交流、角色互动等),教师定向观察这种行为在幼儿的游戏中是否出现,并提供一个合理的观察记录模板。这种观察方法将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特定的游戏内容,从而使观察更加深入、具体,适用于游戏中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与同伴交流、结伴的愿望和需要,但往往因为规则不统一、缺乏沟通方法、同伴之间相互不理解等原因产生矛盾。因此,我们从观察幼儿的结伴行为出发,了解他们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要,并制订相应的指导策略,观察表见表2。结伴行为的出现是小班幼儿从平行游戏走向合作游戏的标志。

观察表设计目的

定向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了解幼儿交往的前期经验。

观察表使用说明

观察记录要点:以幼儿游戏中出现的言语交流、结伴倾向为教师的观察目标,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快速记录在表格内。

观察表的价值

事件抽样观察法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幼儿产生游戏行为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发生在群体中共性的行为及原因,找到最佳切入口。

表1.时间抽样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日期: (记录方法:画“正”)

观察内容

时间抽样(每隔5分钟观察1分钟)

统计(分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游离的行为

由材料引发的游戏行为

由角色引发的游戏行为

与同伴互动的游戏行为

表2.幼儿结伴行为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记录时间

事件背景

结伴对象

动作

语言

出现的问题

教师观察记录卡

幼儿姓名:程洋

记录时间:2011.5.19

游戏内容:搭建复兴公园

观察记录:

“老师,我在搭复兴公园里的转动电马,我要用红色雪花片搭上面的马”,洋洋先搭了一个大大的白色圆形底盘,又搭了几根竖起的栏杆。在顶部转弯后,把栏杆聚合在一起,然后在底盘上间隔插上红色雪花片当电马。完成后,洋洋围着自己搭的转动电马,边拍手转圈,边唱“拉个圆圈走走……”非常开心!

教师分析:

洋洋的手部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因此他搭出的转动电马是立体的,且牢固。洋洋先想好要搭电马,再选择材料动手搭,反映出他行为的有意性。更可贵的是洋洋想到要用红色雪花片突出小马的造型,说明他的直觉经验、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很丰富。

三、轶事记录观察法

轶事记录观察法是采用叙述性的语言,将正在发生或不久前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的观察方法。这些记录可用于为游戏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备案,即那些能够反映幼儿游戏水平、社会性发展、认知和身体发展的事件。

当幼儿出现反映和象征其游戏水平的游戏行为时,教师可以用轶事记录观察法及时描述幼儿当时的言行或事件,当然还可以用照片捕捉的方法进行辅助记录。这种观察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游戏中期(附教师观察记录卡一份,见上)。

四、行为评价观察法

行为评价观察法是将要观察的项目和行为表现的等级预先列出表格,然后选择对应的项目把观察到的行为做好标记。行为评价是观察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使教师的观察更具针对性,适用于游戏后期(见表3)。

观察表使用说明

选择性行为:反映幼儿行为的有意性和主动性。观察幼儿在选择游戏内容、玩伴或材料时的方式,是否主动、有意,是否先想好再选择。

材料的操作:反映幼儿动作发展的水平、社会经验的范围、表征行为的出现等。观察幼儿是否有装扮行为、是否有替代物的出现。

角色装扮行为:反映幼儿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认知和经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语言,是否与角色原型相符。

结伴、交流行为:反映幼儿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观察幼儿能否与他人结伴游戏,结伴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交往行为。

观察表使用方法

每项观察内容都划分为四种水平,教师可在“幼儿行为表现”一栏快速标明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备注一栏作简要分析。如“选择性行为”分为:①不参与游戏;②在教师的陪伴或分配下游戏;③跟随同伴参与游戏;④主动选择游戏和材料。“材料的操作”分为:①凭兴趣操作材料;②模仿操作材料,手眼协调;③按需要有选择地操作材料;④创造性地操作材料。“角色装扮行为”分为:①不明确角色或需提醒;②能明确角色;③重复个别活动;④有想象、模仿的语言、动作。“结伴、交流行为”分为:①拒绝与同伴一起玩;②等待或被动结伴;③仅限于两两结伴;④与玩伴有言语交流。

观察表的价值

用于分析、评价幼儿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行为评价观察的表格记录方式能帮助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质和量进行判断和评估。

表3.行为评价观察记录表

观察内容

幼儿行为表现

备注(分析)

选择性行为

材料的操作

角色装扮行为

结伴、交流行为

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戏本身所具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我们就在日常游戏中注重改善氛围、利用玩具、现代游戏、民间游戏等为特点的策略体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完善。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和游戏。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一个人玩游戏,到了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谦让、合作、分享;以及解决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和同伴间矛盾不统一的问题,这种不统一来自幼儿家庭环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个别差异,那么游戏就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为中心,向社会合作型发展。

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小鱼游”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鱼网”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蔽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游戏能使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相互表白,逐渐学会表达,丰富词汇,而游戏中的儿歌更是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斗。”又如游戏“开火车”一个人当火车头,发出鸣·········拉着说:“嘿嘿我的火车马上开”,大家问“哪里开”?领头的小朋友说:“天津开········。”幼儿唱着儿歌边动作,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环境创设是主体性游戏的一个主要内容

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包括游戏空间组织,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氛围的形成,把教育氛围具体化、物质化,是幼儿在教师创设游戏环节中更愉快地开展游戏。

环境的创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环境即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大胆的按自己的意愿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并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使他们真正的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发展。二是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玩具和材料,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玩具的投放是很富教育性的教练要研究玩具,材料投放的数量与时间,根据各班幼儿的不同特点;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就会对幼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身心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四、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游戏“老狼几点了”有的幼儿不原做“老狼”,他们知道“老狼”是专门吃小动物的。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是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语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动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而且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是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为中心,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自主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模仿成人,扮演各种角色,乐在其中。而小班幼儿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规则意识差,在自主游戏中往往随心所欲,随时可能偏离主题,甚至忘记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想方设法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幼儿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促使幼儿想象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在游戏中得到良好发展。

一、以材料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维果羡基认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这对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同样是有必要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可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此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改变游戏材料,改善游戏秩序

为了丰富游戏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会投放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材料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时的需要,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材料来替代原来的材料。

案例1:

游戏时间开始了,小顾客们冲到小吃店,挤在营业窗口,嘴里说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弄得收银员无从下手,直接喊来了服务员,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拿着各种食物给小顾客,小顾客们叽叽喳喳地拿着食物坐到餐桌边吃起来,吃完钱一扔就离开了,小吃都留在了桌子上,弄得服务员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分析与措施:

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小吃店材料的投放不全面,应为小吃店准备一份菜单拿在服务员的手里,这样小客人一来,请服务员有意识地去招呼客人请客人点餐,避免了小客人直接去收银员那里拿菜。这样也弥补了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差的特点。以菜单为媒介进行介入,帮助幼儿有秩序、有意识地点餐、进餐、付钱的过程,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经验。

(二)拓宽幼儿视野,拓展游戏情节

在幼儿有了多次的游戏经验后,他们会说出一些提议来满足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促进游戏的开展。

案例2:

几个幼儿一起来到宠物店,各自认领了—只宠物来玩耍,他们畅谈着自己带宠物的“经验”:幼儿A说在我们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巧克力,我妈妈还给它买了新衣服呢,它穿了太可爱了!”

幼儿B说:“我们家也有一只小狗,它最喜欢吃肉,我上次还帮它洗澡呢!”两个幼儿说说笑笑,然后带着各自认领的宠物去其他地方玩了,玩了一会儿,就把宠物送回了宠物店,接着又去其他的游戏区玩了。在游戏讲评时,我问幼儿:“宠物店好玩吗?”幼儿回答:“好玩!”我又问:“怎么让宠物店变得越来越好玩呢?”幼儿们想了一会,一幼儿说:“可以给宠物梳头!”“嗯!给宠物化妆!”我连忙接住他的话。“可以给宠物穿衣服!”“可以给宠物买吃的!”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这时我趁热打铁,找了一段宠物比赛的视频,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分析与措施:

宠物店贴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单一地玩玩宠物显得枯燥,不能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为宠物店准备了一些化妆用品,如:梳子、蝴蝶结、头箍、皮筋、玩具、镜子等;和幼儿一起画了骨头、萝卜、小鱼等贴在牛奶盒子上,剪下来放在宠物食盆里;请幼儿回家收集了小时候的小衣服和宠物衣服带来;我们用废旧的盒子做了两个房子作为宠物们的家。这样宠物店焕然一新,许多幼儿都去宠物店为宠物梳妆、喂食、穿衣,乐趣无穷!

(三)加工游戏材料,加深合作意识

幼儿在玩的时候会打开想象的空间,想到游戏中缺乏的材料,从而使游戏终止,最后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案例3:

娃娃家的幼儿A和幼儿B分别扮演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看到小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呼着,礼貌地请小客人坐下,给客人倒了杯茶水。幼儿B抱着“宝宝”,边给“宝宝”喂饭边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要给她过生日。这时小客人激动地说:“‘宝宝’过生日啦,要吃面条!”这时,“妈妈”放下宝宝,就去厨房找些面条和蛋糕,把厨房翻了一遍也没找到面条,这下“爸爸”也急了,怎么办呢?娃娃家就出现了“宝宝”过生日没有面条的现象。游戏讲评时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对啊,蛋糕可以去小吃店请厨师做一个,面条可以在娃娃家‘爸爸妈妈’自己做!”下次游戏前,我为厨师准备了彩色橡皮泥,为娃娃家准备了撕纸,让“爸爸妈妈”制作“面条”。这样就不会因游戏缺乏材料而使游戏停滞,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游戏加工的兴趣。

分析与措施: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娃娃家为宝宝过生日吃蛋糕的游戏,提供了橡皮泥、撕纸等来帮助幼儿解决“宝宝过生日没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与小吃店的串联及自己的加工,满足了幼儿在娃娃家“生活”的乐趣,促进游戏的继续开展。

二、以语言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提供一个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让语言在交流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增强游戏指导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鼓励式语言:蜻蜒点水、以点盖面

幼儿需要赞美,喜欢赞美,而且期望得到表扬,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儿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比如之前当幼儿将小吃店的游戏材料撤得满地都是的时候,往往我生气地批评他们:“为什么把材料弄得这么乱,快点整理好!”虽然幼儿们整理了材料,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将材料弄得满地都是。因此在下一次游戏中遇到以上情况后,我换了一种方式,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谁最有礼貌,将材料整理好?”这时,材料瞬间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且将材料分类放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时,我又赶紧鼓励幼儿:“哇,你们把餐架整理得太整齐了,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客人,祝你们生意越来越好!”幼儿都开心地笑了。

(二)建议式语言:点拨发问、和谐对话

幼儿游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小班幼儿的游戏能力还不够高,在幼儿对游戏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应用谨慎的语言引导幼儿。

比如上面一个案例,娃娃家的宝宝过生日没有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在他们伤脑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而是组织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去小吃店请厨师做蛋糕,在家里可以做现成的面条!还有在理发店,理发师把所有理发用具放在了一个篮子上,我以建议式口吻说:“我觉得理发工具分类放的话看上去会很整齐!”宠物店中,服务员将宠物和食物放在了一起,我说“如果将宠物和食物分开放的话,是不是会更卫生?”实验下来,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幼儿更能够接受,同时也让幼儿感觉到了平等和尊重,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三)指令性语言:因人施教、设疑解惑

幼儿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熟练地驾驭游戏,有的幼儿就缺乏这样的能力,对于一些严重不守纪律的幼儿,就应该用到指令性语言。在我们班就有一名幼儿,年龄比大多数幼儿小一岁,但规则意识不强,喜欢在教室里闯,游戏一开始,她就直接冲进娃娃家摆弄各种材料。这就导致“爸爸”“妈妈”经常无奈地来告状。这时教师先告诉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可以没礼貌地去娃娃家,要先敲门!可是这样的方法对这名幼儿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就要用到指令式语言制止“请你不要在娃娃家做客了!没有礼貌的客人‘爸爸’‘妈妈’是不欢迎的!”

综上所述,在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施以适时、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介入,改善游戏材料,游戏秩序,拓展游戏情节等,并使用恰当的指导语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幼儿就能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不断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能力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能力》,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纲要》中还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首先是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

在组织幼儿玩“小小服装店”的游戏中,我和幼儿共同设计了一系列操作性活动。如让幼儿从家中收集各种旧挂历,设计组动脑筋设计出裙子、裤子、衬衫等不同款式的服装;裁剪组按样裁剪;描绘组进行图案装饰;绣花组再给服装锦上添花,一件件精美的服装真是惹人喜爱。为了节省用料,追求式样新颖、图案美观,他们还找来一些图书作参考,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其它的各种手工制作,科学探索等游戏活动中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再是语言能力的发展

游戏对幼儿语言的掌握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事实已经表明,我们决不能依赖大量说教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因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使他们有机会以各种方式练习说话。在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表白,而贪玩和玩得更开心的欲望,能激发他们用在其它场合中难以说出来的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种种想法。如各种角色游戏中,幼儿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诸如老师、父母、医生、营业员以至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丰富了幼儿的词汇量及完整表达语言的能力。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表述不清,经老师的指导或自己平时的观察模仿,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于是幼儿在不断的游戏——观察——再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了自己的语言。

三是运动能力的发展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对肌肉的控制力,身体的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栽树”中,通过让幼儿过山洞,过草地,过小桥等。发展幼儿的钻、爬、平衡等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使动作趋于协调。各种体育游戏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跃、跳绳、滑滑梯等形式的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没有任何其它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各种感官的参与,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经过这样实践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记得也牢。如在认识沉浮的游戏中,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泡沫、钥匙、石子、木头、苹果、土豆等,让幼儿在玩水游戏中观察这些物体的沉浮情况,通过亲自感受、体验,幼儿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也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是交往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既有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有游戏组之间的关系,这为幼儿提供了频繁交往的机会。如在“小小百货店”的游戏中,营业员热情的接待顾客,在买卖过程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介绍商店里一些货物的特点等。出人意料的是赵宇小朋友在当营业员时,看见一位“老大爷”来买东西,就赶紧对其他顾客说:“你们能不能先让这位老爷爷先挑选。”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老师,您们平时经常对我们说要尊敬老人,所以应该照顾他。”一种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模拟的小社会中得到展现。

六是适应能力的发展

角色游戏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幼儿为了实现游戏目的,就要不断的适应发展着的新情况,开拓新领域,玩出新花样。如在“小小理发店”的游戏中,幼儿见顾客很多,就主动增加了理发师,我因势利导组织幼儿 >开了个“小小智多星会”,让他们为进一步扩大理发店的规模和影响多想办法,幼儿争先恐后积极发言,有的说到电视台做广告,有的说画些宣传海报贴出去……这不仅促进了“理发店”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也是幼儿适应与创造能力的初步显露。

游戏中的平衡训练


平衡能力的培养是终身的事情。2~3岁,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够让你对平衡感多做一些了解,以便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好他各方面的平衡能力。

身体的平衡

两岁的宝宝对于生活似乎只有一个目标:他们想站起来,到处走动。而这只有在宝宝的平衡感不断得到训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其实,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平衡感被训练后的第一个成果了:宝宝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脑袋进行控制了。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平衡感就会感受到姿势的变化,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在这个过程中,有多个感官参与了进来:视觉、触觉和听觉。而事实上,也正是平衡感把其他五种感觉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平衡感,我们人类现在还不能直立行走呢。平衡感对于孩子运动能力的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头脑的平衡

保持平衡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所有的感觉有关。每次当宝宝把他的小脑袋抬起来的时候,大脑对会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估、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中神经的作用不可低估。

方位感、集中精力的能力和对方向的确认都是孩子在从事其他脑力或体力劳动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在孩子看钟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他,长指针在什么地方,哪里是短指针,在左面?右面?还是上面、下面?再比如当孩子辨认字母的时候,他们能够区分出“M”和“W”。这就是说,当孩子对相似的字母或字分辨不清的时候,父母们要考虑的是,究竟这是认字的问题,还是需要对平衡感进行更多的培养的问题。孩子的平衡器官如果经常得到刺激,大脑就格外灵敏。相反,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视觉、听觉和平衡感比较差的孩子,在智力上的发育也有滞后的现象。

当孩子出现发育迟缓、说话或行动方面有问题的时候,应该多给予孩子身体上的刺激。

大量的抚摩:抚摩可以充分刺激孩子身体表皮的神经末梢,让其变得敏感而判断准确。

荡秋千:当孩子荡秋千的时候,随着速度的加快,大脑不仅需要能对腿、身体的一起一伏、位置变化进行调整之外,还会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哪里、地面在哪里,哪里是高处。

走平衡木:这是一个关于平衡感的综合训练。它在训练大脑控制身体的平衡方面很有效。

精神上的平衡

平衡感不仅是身体上的感觉,也是心理上的感觉。只有当人内心感到平衡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舒适。脑科学家新近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六种感觉是与心理感觉密切联系的。他们指出,神经管道将小脑与脑边缘的感觉中心连接起来,这能使信息传递过来,进行感性分析。因此,例如当平衡器官对身体成功地跃过了障碍这一信息“消化”之后,就会分泌出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人就会觉得得意和满足。当然,脑边缘系统也不仅仅是对平衡感做出反映的。平衡练习对于锻炼勇气和训练对危险的估计能力很有帮助,这样孩子就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判断。孩子如果经常获得积极的经验\x{2014}\x{2014}判断正确,就会使他信任自己的感觉,而且对自己也更加自信,这样就会减少不当的行为,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活动中的平衡

基于以上关于平衡感的了解,我们就会希望知道如何让孩子的六种感觉保持配合密切并且灵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活动。健康的孩子对活动有天然需求,而且他们会自发地刺激大脑中的前庭系统,比如他们会在旋转中,突然停下来,感受眩晕的感觉,也会喜欢荡秋千和跳跃。很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长期坐着的社会”,因此他们对运动和旋转的渴望很早就被抑制了。孩子的笑声和喧闹声被大人看作是对安静的打扰。孩子的平衡感、对于重力的敏锐感觉,以及其他感觉都变得迟钝了。

成长中的平衡训练

抬起头,这是宝宝的第一个平衡动作,它对培养孩子日后的平衡能力很重要。宝宝越是经常抬起头来,平衡感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就越来越准确。同时,宝宝颈部的肌肉也变得更加强壮。宝宝可以感受到了重力的存在,并且发现自己是躺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的。最后,当宝宝的脑袋抬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能稳当地抬着的时候,他就开始想让把整个身体都站立起来了。这样的平衡行动构成了宝宝进行其他平衡训练的基础,在宝宝一两岁、两三岁的时候,在你训练他学会了翻身、坐起来、爬动,然后是学会行走、跳跃和跑动的时候,他的平衡感就已在其中被训练得越来越好了。

在孩子两三岁已经能跑能跳了的时候,你可以多带着孩子去公园,到适合幼儿的游乐场,滑滑梯、荡秋千、爬攀登架、跳蹦床、骑三轮车……这些都能使大脑以及五官和平衡感得到训练和发展。在孩子自己跃过一个水坑或一个障碍后,他也会感到无比自豪。同样,如果他跌了一跤,这也是他平衡训练必要的课程。

不要总是把孩子笼罩在你老母鸡般的翅膀之下,爱惜他、护佑他,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大胆地去自己判断和尝试,例如,让他自己判断他是否能够自己把这盆水从厨房端到厕所?让他自己尝试爬上梯子到壁橱里取东西,然后安稳地下到地上。

训练平衡感的3个游戏

二重唱:让孩子站在你的脚上,你抓住他的手,然后你们慢慢地开始跳舞,并且旋转。孩子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和舞动的节奏,并且努力保持平衡、并踏准节拍。适合年龄:2岁以上

动物园的奇遇:爸爸、妈妈扮演成动物园的管理员,他们可以在不同时间看到不同的动物。于是,动物园管理员说:“现在所有的小朋友都变成狗狗了。”于是,孩子们就扮演成小狗的样子爬来爬去,并且发出狗叫的声音。之后,是青蛙、马、猴子……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适合年龄:3岁以上

绳子上舞蹈:准备好跳绳或晾衣绳和伞。把绳子放在地板上,让孩子拿正撑开的伞,从绳子上走过,看看他们是不是能保持平衡,不掉下来。适合年龄:3岁以上

游戏中的点滴体会


众所周知“幼儿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下面我就谈谈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我们都承认“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纵观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真正实现五个自由,即: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同时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我认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这五个“自由”,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戏中孩子们也需要老师,他们需要老师成为他们共同游戏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在这方面顺应了孩子的需求,整个角色游戏就会变得相当活跃,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大胆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内容。我们曾在餐厅这个主题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点心店、小吃店,民俗风味店等。在最原始的只知道买与卖的关系中,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又根据我班的主题活动进行调查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又自创了一个加工厂和成品买卖部,扩大了原有的经营范畴,延伸了新的游戏内容。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幼儿表达情感、反映思想、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他们一日生活中最开心的时刻了。然而,角色游戏仅仅作为幼儿的随意游戏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角色游戏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尊重幼儿五个“自由”的同时,老师应该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计划时时刻刻装在脑子里,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思维、意识、情感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特点来有目的的教育。

那么以下谈谈我在角色游戏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允许幼儿自由选择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我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首先是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恰当的措施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或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以前我也曾以导演的身份去控制游戏,生怕幼儿玩不好。这样反而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停顿。但现在我先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中我发现幼儿获得了自由选择的快乐。在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时,我们应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明确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另外,教师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可以自主考虑可以玩什么,在哪儿玩,和谁一起玩。这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寻找游戏伙伴,选择场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坚持分层次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与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应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活动得既高兴又有意义?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游戏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做,往往在指导角色游戏时表现出很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如:到了“娃娃家”就“嘟嘟嘟”敲门进去,问:“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你们在干什么?”进了理发店便喊:“理发员,快给我来理发……。”每个区域都是走马观花般地进行指导,没有重点,没有观察作铺垫,这样的指导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恰当的指导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当然随机指导很重要),并注意游戏常规、语言交往、知识技能、创造性和坚持性的全方位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适时给予随机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游戏,使教师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要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幼儿间的相互关系,不可用“你必须这样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我们中有些教师认为,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玩,随孩子怎样玩都没关系,成人不要随便进行干预和指导,因为成人的指导会影响孩子游戏的正常开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就可丰富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教师参与到年龄小、能力弱、胆子小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能帮助这些幼儿增强角色意识,他们在游戏中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游戏的乐趣。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应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四、及时调整游戏角色

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假装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这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既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能脱离成人行动进行概括,把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能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常扮演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游戏的实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创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戏了。例如:幼儿扮演“妈妈”,可能是因为妈妈可以指挥家中其他成员。幼儿扮演“医生”,可能是因为喜欢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幼儿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典型言语和行为,是以幼儿自己的标准选择的。例如:“医生”只是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问了。拿起听诊器听一会,一句话“拿药去,吃了就好了。”“病人”一走,看病就结束了。而“病人”也不会对此提出异议,拿了药心满意足地走了。在现实生活中看病的许多细节,如:问病人的具体情况、各种检查、关照病人的注意事项等都被省略了。这里表现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动过程,这与角色游戏的象征性特点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现实人物的象征性代表。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在角色游戏时往往长时间地充当同一个角色。如:当“运输工人”的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角色,如可建议幼儿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看病开药。

总之,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游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