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戏衰落原因探析

12-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教学的比例越来越重。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游戏衰落原因探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其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一再地被众多学者和幼教实践工作者所肯定和强调。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众多有趣的传统游戏呈明显的衰落之势。针对这个现象,本文从游戏材料、物质一社会环境和游戏共同体变迁的角度尝试探讨传统游戏衰落之成因。

一、游戏材料的时代变迁

游戏材料(play material)是指用于进行游戏的玩具和其他可供游戏的物品,是开展游戏活动的条件之一。游戏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能诱发、支持和发展游戏活动。儿童往往是在游戏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发游戏愿望的。在游戏过程中,游戏材料能帮助儿童实现假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内容。因此,游戏的类型、主题、内容等与游戏材料密切相关。

研究者对游戏材料从功能、内容、技术、来源等诸多角度进行过分类。比如,从材料来源的角度,除斗鸡、老鹰捉小鸡、踩影子等传统的、不需要借助外物的徒手游戏外,外在于儿童的游戏材料可分为来自自然界的材料,如树枝、树叶、泥土、瓦罐、麦秆等,以及来自人造的物质材料,如铁环、弹弓、橡皮筋,等等。从这个分类角度分析,现代游戏材料来自于自然的游戏材料已远不如过去传统游戏那样来得普遍,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中人造的玩沙玩水区,且对这些材料的利用或者运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的主题、内容与传统游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来自于人造的材料,主要体现出现代科技的运用,如电动玩具、遥控(声控、光控)玩具,甚至是网络玩具。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游戏材料逐渐被科技化、现代化的倾向,导致了传统游戏依赖的传统材料逐渐淡出幼儿游戏的舞台,传统游戏的消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二、环境的时代变迁

Super和Harkness认为,同伴互动和游戏行为不能脱离其发生情境来理解。这些情境因素包括材料和行动者的心理等方面。具体体现在:(1)物理和社会情境;(2)参与者的内在心理(特别是照顾者关于儿童发展、社会化和教育的心理表征);(3)关于培养和教育的文化习俗。Whiting认为对游戏的重要影响来自于儿童在其生活和游戏的直接环境内可自然获得的机会,包括游戏地形、气候和季节性变化。可见游戏的主题、内容与幼儿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城市化的过程中必将带来物理社会环境的变迁。物理环境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过去到处可见的树枝树叶、各种动物昆虫、泥土、石块等逐渐被城市森林、公园所取代。如果说还保有这些物质环境,也是作为城市环境的点缀,或者是人们尤其是成人的休闲场所,而不是作为孩子娱乐玩耍的场所,“青青小草,脚下留情”“不可攀爬”“不可采摘”,这些告示牌早已将活泼好动的孩子们约束在狭窄的空间中。而这些自然界的物理环境正是传统游戏存在的土壤。

谈到社会环境对传统游戏衰落的影响不能不提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虽然这两位心理学家在论述各自理论的时候并不是针对游戏,但他们的理论可以作为传统游戏为何消失的一种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m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依次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历时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维果斯基(Vygotsky)认为个体的认知受到个体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具体体现在所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及技术的影响。无论是布朗芬布伦纳还是维果斯基都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因此,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游戏也必将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具有诸多复杂的因子,就社会物质环境而言,其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去那种亲密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城市单元房屋所阻隔.孩子们的伙伴越来越少,加上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实施,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游戏行为是儿童在与成人和其他同龄或异龄玩伴的直接交往中遇到的社会网络和环境中的表现。如果说幼儿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人际环境的不足而不能断然推断由于现代人际关系淡漠以及独生子女现象必将导致传统游戏的衰落,那么在幼儿园之外的民间、集体性特点的传统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游戏共同体的时代变迁

共同体是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腾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人类全体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结合的类型。一种为共同体,一种为社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结构特征。共同体是以人的本质意志(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然基础上的整体,它是古老的、传统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识,关系密切,有强烈的一致感,它不是各个部分由外在力量拼接在一起的总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宗族;二是地缘共同体。如村庄、城市;三是精神或思想共同体,如友谊、师徒关系等。

过去,儿童在游戏,他们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也参与了游戏,通过制作玩具,教给规则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大的血缘性的游戏共同体。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他们之间有着鲜明的情感纽带,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一致性,彼此有着深入的交流和理解,并依托于传统文化的价值、信念、符号系统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尽管传统社会也存在玩具的生产消费活动,如手工作坊和流浪艺人制作的玩具,手工业者的劳动生产是个人性的或家庭性的,技术因素变化小,其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继承性的特点。千百年来,手工玩具的种类从工艺到功能,变化并不大,是长期形成的风俗、信仰、趣味的反映,而且受交通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限制,玩具的流通往往就在一个地域的范围之内,玩具的制作者、销售者与游戏的儿童以及他们的父辈、兄弟姐妹处在一种历史形成的共同体之中,也就是地域性的游戏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文化往往由口头传播,而且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密切的直接接触,互相之间的情感、信仰、行为会构成整体性的交流,游戏的价值取向、态度、文化符号具有一个一致性的基础,这样就构成了精神上的游戏共同体。

由此可见.传统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者和玩具制作者的紧密联系,从而将游戏背后的传统价值观、习俗、信仰一代代体现在幼儿的游戏中不断传承。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玩具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发生了分离,玩具制作者主要是从消费、经济的角度拓展玩具市场,因而必然导致传统游戏的衰落。

概而言之,橘生淮南则为枳,橘子所需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即使是同一棵橘子树,也终究结不出一样的果实。由于传统游戏依赖的土壤已经发生变迁,传统游戏已经不再是当今幼儿游戏的主要内容。因此,即使面对现代游戏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欢呼回归传统游戏。我们必须理性地对待不同时代的游戏,在继承和创新(既有对传统游戏优点的继承创新,也包括对现代游戏优点的继承创新)中不断完善现代游戏和发挥传统游戏在当今社会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家园合力共促儿童传统游戏推广


家园合力共促儿童传统游戏推广

说起传统游戏,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可对于他们的父母乃至再上一代的人来说,却是有着特殊意味的。空场上齐心协力的“撞拐”、傍晚时分东躲西藏的“捉迷藏”、你追我赶的“老鹰捉小鸡”……这些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的传统游戏,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培养了伙伴之间团结合作的意识,成为很多人成年之后的珍贵回忆。当我们向家长们提及孩子的游戏生活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了当年在蓝天白云下与伙伴嬉戏的乐趣,而搜集整理传统游戏、带孩子们一起玩传统游戏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家园合作推广儿童传统游戏的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准备——坚强后盾

搜集整理易于幼儿接受、益智有趣的民间游戏是推广工作的前提。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特别是一些祖辈家长)的优势,请家长们把自己喜爱的民间游戏用文字加图示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使我们收集到了很多流传在本地区的民间传统游戏,如体育游戏“拾棉花”、智力游戏“下四顶”“弹杏核”、语言游戏“顶针”等,为传统游戏的推广与创新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令我们感动的是,家长们在原有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还创新了许多游戏内容,如大一班一位家长向我们提供了“脱模”游戏的传统泥模玩法,还为孩子们制作了奥特曼、小哪吒、孙悟空等泥模实物,以便于孩子们模仿游戏。同时,还特别告诉我们,要注意泥的挑选,必须是地下红泥中上面一层最为柔软细腻的部分,既方便孩子玩泥时塑造成型,也使泥模作品在后期烧制时不易产生裂痕。家长的热情与细心,反映出家长对于传统游戏的推崇和所寄予的美好希望。

实施——自觉参与

在传统游戏推广过程中,如何引起幼儿的兴趣是极其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感兴趣了,孩子们才会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跳绳、跳皮筋儿、抽陀螺、丢沙包……我园教师率先投入到了这些传统游戏之中,和孩子们一起练习。但老师们的游戏技能毕竟是有限的,有些传统游戏,老师们也很陌生。于是,家长们自发组成“民间游戏示范团”,来到幼儿园给我们解了围。在小二班的“传统玩具大玩家”主题活动中,示范团的刘爷爷主动来到孩子们中间,教孩子们捏泥哨、响铃;大四班,家长展示了花样踢毽,掀起了孩子们练习踢毽的热潮;中三班,家长表演走高跷,还带来了高矮不一的高跷供孩子们自由选择练习;大一班,家长们展示花样跳绳,单人跳,集体跳……“民间游戏示范团”中,既有白发苍苍的民间老艺人,也有技艺超群的年轻家长,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向孩子们展示各种传统的玩法,让孩子们看到了传统游戏的多姿多彩,也让儿童传统游戏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巩固——适时监督

儿童传统游戏的一步步推广,激发了孩子们的无限热情和活力,每天下午,幼儿园里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海洋。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踩高跷,踏着有力的节拍跳竹竿舞,欢天喜地舞龙灯,齐心协力跳大绳,大步流星抬花轿……但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譬如跳绳,有的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几人一组跳长绳了,有的孩子却依然停留在单个跳甚至只能跳几个的水平上,使得整班开展的跳绳游戏因个别孩子的技能障碍而无法进行下去。很多民间游戏都是适合集体展开的,如何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集体游戏之中呢?我们召集班组长设计了“每月训练榜”,以督促家长和孩子加强练习,同时也针对个别孩子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递增的游戏要求。渐渐地,孩子们的整体游戏水平有了提高,花样跳绳、障碍走高跷、滑板拍皮球等高难度的游戏纷纷被孩子们征服。

创新——谏言献策

传统游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戏内容已不再适应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的社会需求。要让传统游戏再次占领孩子们的生活,就要发挥创新精神,创编、创新游戏,使传统游戏玩出新花样,玩出新创意。我们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并请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拾花轿”游戏较为简单枯燥,家长们便建议在原来“花轿娶亲”的情节中增添敲锣打鼓的场景,甚至增添“抬花轿”上山、下坡、过桥、走梅花桩等内容,使“抬花轿”的游戏内容一下子丰满起来;“丢沙包”游戏除了投远,还可以投准,甚至设置几个人“投准”、其他人“灵活躲闪”的游戏情境;还有家长在传统飞行棋的基础上创编了一个“奥运福娃棋”,把原先的飞行棋游戏改成在场地上玩的游戏……家长们的新点子,也给了我们很多改编和创新传统游戏的启示,譬如,改变游戏的材料(如用各种废旧瓶子做拨浪鼓),创意游戏的玩法(如拾棉花中采用现代儿歌),几种游戏结合创编出新游戏(如将“老鹰捉小鸡”与“顶针”合编成“捉龙尾”),或者是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游戏内容(如自制高跷、动画棋等)……传统游戏有了现代气息,孩子们自然就被这些有趣的游戏所吸引了。

成果——共同提高

为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成功和收获,我们举行了“迎新年亲子民间游戏乐翻天”“运动技能大比拼”等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花样迭出、童趣十足的民间传统游戏吸引了所有人的兴趣,场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掷沙包、跳竹竿、跳皮筋等游戏展示了孩子们精湛的技艺;抬花轿、老鹰捉小鸡、编花篮儿、舞龙灯等游戏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攻城堡、爆米花、炒黄豆等游戏则是对孩子们快速、敏捷反应的最佳考验……捕鱼、拉大锯、吹泡泡等亲子游戏吸引了所有家长的参与,还有亲子同台竞技的走高跷、顶锅盖游戏,不仅展示了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唤醒了家长们童年美好的回忆,让家长和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体味到了浓浓的亲情。在家长们的带领下,我们还将传统游戏带进了社区,孩子们在社区的广场晚会上演出跳竹竿,到老年公寓和社区为老人们表演踩高跷……

传统游戏的推广是家园合作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离不开我们对传统游戏的改编与创新,只有不断把新的适合孩子生活的内容融入到传统游戏之中,传统游戏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传统游戏活动教案:跳皮筋教案


传统游戏活动跳皮筋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跳皮筋的方法,与伙伴相互学习,发现和掌握双脚并拢跳,踩、跨、勾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跳皮筋教案吧。设计思路:

“跳皮筋”是民间游戏之一,但是由于现在孩子们对民间游戏不太了解,没有真正的玩起来,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我们想通过开展民间游戏,让孩子了解民间游戏,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多种方式进行跳皮筋,通过“跳”既发展了孩子们的平衡协调能力,体验集体游戏中的乐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游戏用于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跳皮筋的方法,与伙伴相互学习,发现和掌握双脚并拢跳,踩、跨、勾等多种方式。

2.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玩皮筋,探究多种玩法及跳皮筋的方式。

活动难点:

掌握跳皮筋多种方式。

活动准备:

皮筋:十米的3根、音乐《握手舞》、《Hands up》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在《握手舞》的音乐中出场并进行热身运动。

鸡妈妈:我的小鸡宝贝们,上午好,今天空气真好,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看,哪里有个大格子,想不想一辆车,我们都坐在车里,准备出发咯(站在皮筋围成的方形里,放音乐)鸡妈妈:小鸡宝贝们下车咯,这就是咱们今天的新朋友,,想不想和它玩一玩?好,听要求,比一比谁的玩法多,而且不一样。

2、自由玩:幼儿自由探索皮筋的玩法。(有的拉绳子、有的在地上摆图形、有的互相套,还有的跳进去、跳进来等等)

小结:a、鸡宝宝展示多种玩法(3—4位鸡宝宝展示,给与肯定)

b、集体展示跳着玩。(规则:一个接着一个跳,皮筋在中间,左右前进跳)

c、捉小鱼。

3、寻找它的小伙伴:长皮筋。(在路上,带领鸡宝宝练习双脚跳、单脚跳、踩跳、勾勾脚)

4、探究跳皮筋的方法

(1)集体探索跳皮筋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鸡妈妈:鸡宝宝们,刚才表现很棒,妈妈还准备了更长的皮筋,这是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跳皮筋。请两位小朋友来撑皮筋。(a:撑绳的小朋友松紧有度;b:跳绳要一个一个轮起来。)

(2)那我们分成三队来跳皮筋,希望鸡宝宝们懂得合作,能够轮流玩起来,一会,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跳法?

(3)集体展示跳皮筋的方法。(并脚跳、跨跳、踩着跳、勾着跳等)

小结:可以并脚跳,跨过皮筋跳,勾住皮筋跳过去。

5、综合游戏:运用踩、勾、并脚跳、单脚跳的方法跳皮筋。

(1)听指令跳皮筋(指令:并脚跳、并脚跳,并脚跳完踩绳跳)。

(2)请个别幼儿试一试、进一步熟悉游戏规则。

(3)教师评价幼儿游戏比赛情况。表扬能够克服困难,掌握了鸡妈妈交的本领。

6、结束部分:总结本次活动,在《Hands up》音乐中,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跳皮筋,是幼儿接触比较少,但很感兴趣的传统游戏,它不仅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还有丰富幼儿生活,开发智力和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跳皮筋的游戏简便易行、取材方便、内容丰富、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的影响,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展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民间游戏中单纯的玩会很枯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便设计了情景,让幼儿扮演小鸡,来一起做游戏,孩子们会玩得很高兴。而我认为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通过音乐乘坐皮筋小汽车来出场,进行热身运动,将皮筋便趁鼓励一辆小汽车,勾起了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老师都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玩,引导他们想出不同的玩法,引导他们去合作游戏。在综合游戏中设计了听指令转换动作,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还对孩子们进行注意力方面训练,在转换之间增强了难度,幼儿很有成就感。游戏中设计了有难度的夹沙包跳、爬用轮胎搭成的小山坡,孩子们能够在大家的鼓励下勇敢地去尝试并且渡过难关,表现很棒。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本次活动中也存在这不足,在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总结性的过度,个别幼儿的关注不够,在对幼儿的探究引导上还需要更细致的斟酌。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指出,幼儿园要“利用民间游戏,适当地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的民族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精华,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民间体育游戏浓郁的趣味性、娱乐性,可以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感知、了解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说,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游戏不可替代的作用。

怀柔地处京郊,有两个满族乡聚集在这里,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资源十分丰富。精彩的“满族二魁摔跤” “满族撞拐”“抓嘎拉哈”“满族双飞舞跑”“满族杨木杆舞”,以及汉族的舞龙、踩高跷、跑旱船、鼓舞等,应有尽有。

为此,我园从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人手,将其作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特色课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实幼儿园的体育游戏项目,以此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体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体育运动习惯,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观,激发幼儿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活动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必须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家乡文化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园的孩子绝大部分出生、成长在怀柔这片土地,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对他们来说是触手可及的,这为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奠定了基础。

为了激发幼儿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我们多次带领幼儿参观怀柔满族民间艺人表演的二奎摔跤、撞拐等游戏。满族二魁摔跤又称“乔相扑”,是满族的表演性节目,是一种赛体力、赛智力和灵敏性的娱乐性体育游戏,在清代的时候表演者以双腿双臂分别扮成两个人的下肢,背负一个木架,装扮成两个假人,着不同服装,互相抱臂摔跤,经过多年的流传,现在也可以由两个人分别扮演两个角色进行表演。满族撞拐又称“格噔”,是指搬起一只脚,用一只脚蹦跳,并以膝盖互相冲撞的游戏,被撞倒则败。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厚,脸上洋溢着兴奋、喜悦之情。在观看满族撞拐游戏的时候,孩子们边看边聊:“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呢?抬着一条腿,太有意思了!”“咱们也试一试吧。”说着就模仿着玩了起来……

我们还带领幼儿到北部山区长哨营满族小学,观看哥哥姐姐们表演富有特色的杨木杆舞。在哥哥姐姐们的脚下,几根木棍就像有魔力似的,不停地变换着,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住了。我们还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表演踩高跷、舞龙等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欢呼雀跃,边看边兴奋地鼓掌。

通过参观、观看演出,幼儿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直观的感受,这使他们快速地喜欢上了民间体育游戏,并唤起了他们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收集整理,让民间传统游戏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有了丰富的感知之后,兴趣逐渐浓厚,这激发了他们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热情。于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支持下,开展了民间体育游戏的收集行动。老家在怀柔北部山区的幼儿,周末回家乡时,向爷爷奶奶询问怀柔地区都有哪些传统的体育游戏;有的幼儿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帮忙,上网查找、了解当地民间传统游戏;我们老师则带领幼儿到怀柔博物馆,详细了解怀柔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查阅相关资料;老师还组织幼儿参加怀柔的满族风情文化节活动,观看当地民间艺人表演满族的各种传统游戏,等等。

通过多种方式,我们收集、整理了十几种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如前面提到的满族二奎摔跤、撞拐等,还有“抓嘎拉哈”(又称“抓子儿”,清代是用动物鹿、猪、羊等的骨头制成并涂上各种颜色,现在人们就用石子代替骨头进行玩耍)、满族“双飞舞跑”(又称二人三足赛跑、三条腿走路等)、满族“杨木杆舞”,以及踢毽子、跳皮筋、舞龙、跑旱船、跳格子、滚铁环、摔泥炮、建碉堡、滚蒲墩(蒲墩是用玉米皮编成的圆形小坐垫,很厚实,可以滚着玩)、跳板凳、推车轮、跳竹竿等等。

这么多的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呢?哪些游戏适合小班,哪些适合中班,哪些适合大班。通过研讨,教师们达成一致意见:首先要充分了解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在此基础上将收集到的体育游戏进行分类整理。小班幼儿普遍喜欢在有儿歌伴随的情景下进行活动;中班幼儿大多活泼好动,喜欢有情节的活动;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喜欢竞赛性、挑战性的活动。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小班幼儿玩简单的有儿歌伴随的游戏,如“拉大锯…点牛眼”等;而跳皮筋游戏中的“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投沙包、抽汉奸等游戏,趣味性、游戏性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难度,中班幼儿对这些游戏表现出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汉族的舞龙、跑旱船、鼓舞、跳皮筋游戏,满族的二魁摔跤、撞拐、抓嘎拉哈、双飞舞跑、杨木杆舞等游戏需要两人或多人的配合与合作,更符合大班幼儿喜欢挑战性、合作性、竞争性游戏的特点,他们对这些游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在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分类整理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玩起了他们各自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游戏中,孩子们体验着民间传统游戏带来的快乐,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更大的兴趣。老师们感慨地说,孩子们在游戏中非常快乐与自主,自己创编游戏玩法,自己选择游戏场地,自己选择游戏伙伴……和孩子们一起玩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创新,让民间传统游戏带动幼儿全面发展

随着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孩子们对体育游戏的兴趣逐渐浓厚,喜爱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幼儿受特殊的生理结构、身体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都适合孩子们玩。一方面,老师会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之更适合幼儿游戏。另一方面,孩子们自己也会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创造性地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改编,玩出自己的创意。

例如,杨木杆舞中的杨木杆数量较多,幼儿玩起来难度较大,于是老师们撒掉了一些杨木杆,降低了游戏难度。又如,原来的满族二奎摔跤游戏主要是由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这种形式不太适合孩子们玩,老师们就将这个游戏改为两个人玩,并且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主要以上肢力量摔跤为主,锻炼孩子们的臂力。

在跳皮筋游戏中,开始时孩子们只是简单地跳皮筋,后来他们将日常喜欢的儿歌引入到了游戏中,边说儿歌边跳皮筋。逐渐地,他们又将原来的跳皮筋游戏中的儿歌“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进行改编,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来替换,使之变成为“小朋友,一起跳,蹦蹦跳跳身体好……”。而且,孩子们跳皮筋的花样也在不断地翻新,出现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撑皮筋的跳法。又如,在玩满族撞拐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开始时只是简单地两个人互相撞着玩,在有了丰富的游戏经验之后,他们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分组游戏,玩起了撞拐对抗赛,形成了小组多人游戏。再如,在观看汉族大鼓表演之后,幼儿对大鼓产生了兴趣的浓厚,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鼓舞的游戏,将打鼓和舞蹈融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了鼓舞运动,并且在怀柔区阳光体育展示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大胆探索、创新玩游戏的意识逐渐增强。例如,他们将跑旱船游戏进行改编创新,自己动手制作了形象的旱船,有小车型、有船型等多种形式的旱船。传统的跑旱船游戏主要是以表演为主,孩子们在其中加入了跑旱船竞赛、跑旱船赛歌等新的游戏形式。他们还将“抓嘎拉哈”游戏改变为摆花样、对抗赛等多种游戏方式。许多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如二奎摔跤、撞拐、杨木杆舞、打鼓等,都分别被创编成了幼儿喜爱的儿童摔跤,撞拐、竹竿舞、鼓舞运动等。

改编、创新后的民间体育游戏,更加适合幼儿的生理特点,更富有儿童情趣,因此也更受孩子们的喜爱,真正起到了娱乐、体育运动相结合的作用。孩子们的游戏兴趣浓厚,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等品质逐步展现。

此外,我们还将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与各领域有机结合。例如,在开展舞龙、跳竹竿、跑旱船等民间体育游戏之后,组织幼儿进行语言谈话活动、艺术绘画活动等。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他们舞龙时的自豪、跳竹竿时的新奇与快乐、“抓子儿”游戏(即“抓嘎拉哈”)赢了时的兴奋……每天他们都有谈论的新内容。这样的语言活动,孩子们是在说自己的游戏、自己的话题,因此“喜欢说、有的说”。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画出了惟妙惟肖的舞龙游戏(二龙戏珠、神龙摆尾、游龙在天等),画出了快乐的跑旱船、跳皮筋游戏……由于都是亲身感受,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灵性。

总之,我园充分利用怀柔当地的乡土资源,深入挖掘,为我所用,使民间传统游戏瑰宝在幼儿园里重放异彩。在开发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家乡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也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动作更加协调灵活,体能更加强健,性格更加积极向上、活泼开朗,体验到了合作、团队的力量;更愿意表达游戏中快乐的事,口语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等等。

几年来,我园通过开展将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深入研究,通过举办三届民间体育节等多种方式,使园所逐步形成了民间体育特色,也使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里绽放了新的生机!

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摘 要] 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幼儿园必须秉持适宜性和教育性原则,本着丰富园本教育资源、拓展游戏内容、开发游戏活动形式的目的,通过整体性继承、改造性继承、派生性继承等途径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

[关键词] 民间游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一、民间传统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一)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精神食粮

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化更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传统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互相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并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

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游戏精神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平等的原则。游戏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绝不能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异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不仅仅是游戏与竞赛所要遵循的规则,实则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可以超出游戏活动本身而成为“真正的酵母”,“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应是所有人类个体努力寻求的精神食粮。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是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儿童不仅可以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而且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这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对其所处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人类美好明天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游戏品质有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民间传统游戏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与意志品质的发展。[2]民间传统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儿童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其情绪必然是放松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虽然民间传统游戏也带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因此当儿童在游戏中获胜时,能体验到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当然在游戏中儿童也有可能失败,这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但民间传统游戏的趣味性会吸引着他们继续游戏,使他们能够忍受遇到的挫折,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这可以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多数民间传统游戏都有很明确的规则,由于这些游戏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因此在游戏中,儿童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摆脱自我中心主义,遵守规则,逐渐形成优良的意志品质。

(三)民间传统游戏蕴含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启儿童的“创新之门”

在民问传统游戏过程中,儿童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规则的制定与遵守、对玩法的学习都属于儿童的创造性行为。如《拍手》游戏伴唱的儿歌是“你拍一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儿童吟诵儿歌并随儿歌拍手或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有助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如《跳房子》游戏,在每次游戏前儿童必须自己商定游戏规则,是单脚跳还是双脚跳,串珠每次移动几格等,如此有了统一规则,儿童才能开展游戏,而制定规则需要儿童动脑筋,也就能够促进儿童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选用民间传统游戏的基本原则

由于民间传统游戏产生于民间,历时悠久,有较强的地域性、时代性,因此在运用到幼儿园之前必须深人分析原始素材,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一般来说,挖掘原始素材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适用性与教育性。所谓适用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与儿童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相适应;所谓教育性,指民间传统游戏是否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幼儿园文化品质建设。

根据上述价值取向,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教育资源的原始素材大致可为三大类别:一是整体淘汰类游戏。这类游戏完全没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甚至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可以直接淘汰;二是整体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有适用价值和教育潜质,游戏内容、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又是孩子们玩起来很喜欢很投入的优秀民间传统游戏,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教育资源,直接纳入儿童活动,直接整合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中;三是改造继承类游戏。这类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规则、材料等某一方面不完美或不适宜于儿童,但还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稍作改良就可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游戏,可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的基本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儿童年龄特点,运用分离、嫁接、移植、转换、改造创新等方式,将民间传统游戏融人儿童教育、游戏活动之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儿童教育体系和游戏体系。

三、传承与创新民间传统游戏的主要路径

(一)基于“发展适宜性”原理整体性继承

整体性继承民间传统游戏,必须强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但我们并非主张“儿童中心论”,而是主张以儿童适宜发展为中心,将游戏中的知识、儿童、社会统一起来,系统设计活动内容及形式。这就需要考虑游戏与儿童发展的相宜性。具体而言,一是时间上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与季节相吻合;二是与儿童发展水平的相宜性,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求;三是与地域文化的相宜性,体现地域特色是游戏课程资源运用的基本前提,也是不同于普通游戏活动的价值之所在。[3]课程地域化要求挖掘有地域蕴涵的教育资源,从地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儿童学习的地域素材和活动,以加深儿童对所处地域和自己生活的认识与了解。

(二)多种路径改良现有游戏

为了使民间传统游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尽量吸收民间传统游戏的精髓,选择积极有益的部分,根据实际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形式等诸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造创新,以满足儿童游戏的愿望,主要包括以下路径:

1.推陈出新,改编游戏内容。有些民间游戏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或离儿童有些距离,或在思想性上有些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在趣味性上还不够生动,或相配的儿歌、童谣有些粗俗,或缺少亲切感等,这就要求教师对民间传统游戏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能够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2.古法新玩,改变游戏玩法。民间传统游戏的玩法也是人为创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也给教师和儿馥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如可以是一物多玩,也可以是多物多玩,还可以是几种游戏组合混搭,使一种游戏玩出不同的花样,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移植嫁接,扩展游戏价值 所谓移植是将传统的民谣或现代的儿歌移植于民间传统游戏之巾,使民间传统游戏内涵更加丰富,作用更加突出。所谓嫁接是将民间游艺活动、民族艺术活动与民间体育游戏进行组合,然后将变式的民间传统游戏运用到教育活动中来,让儿童在愉悦的嬉戏中,练习各种动作,促进身体协调性与灵敏性的发展。

4.灵活多样,变换游戏形式。民问传统游戏规模可大可小,人数能多能少,形式多样,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时间、空问、场地、参与人数、儿童学习与玩耍需要等实际情况变换游戏形式。如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提供大带小的机会,其中小班儿童可为旁观者,中班儿童可为参与者,大班可为指导者,让年龄大的儿童在教育指导年龄小的儿童的过程中也获得发展。

(三)“迁移”开发新的游戏

随着儿童游戏形式的日益丰富,游戏材料的日益完善,许多新的民间游戏正在悄悄孕育诞生,如用毛线编的辫子进行抓尾巴的游戏、用毛线做的甩甩毛球游戏等,如果能再给游戏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就渐渐能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这实质是原有民间传统游戏知识与规则的迁移。民间传统游戏大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无论是在游戏时念的童谣还是单纯的体育游戏,往往都内蕴着一定的知识和规则。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则可以根据具体的游戏活动进行改编和调整,从而生发出新的游戏。其次可以进行内容上的迁移,如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项目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或者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使之一生二、二生三。再次还可以进行方法与形式上的迁移。儿童根据一个游戏的方法与形式,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可以极大地丰富民间儿童游戏资源。[4]

此外,教师在引导儿童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则要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游戏,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材料,以鼓励每个儿童充分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促进民间传统游戏真正融入幼儿园课程文化。

大班传统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跳皮筋》


设计思路:

“跳皮筋”是民间游戏之一,但是由于现在孩子们对民间游戏不太了解,没有真正的玩起来,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我们想通过开展民间游戏,让孩子了解民间游戏,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多种方式进行跳皮筋,通过“跳”既发展了孩子们的平衡协调能力,体验集体游戏中的乐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个游戏用于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跳皮筋的方法,与伙伴相互学习,发现和掌握双脚并拢跳,踩、跨、勾等多种方式。

2.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玩皮筋,探究多种玩法及跳皮筋的方式。

活动难点:

掌握跳皮筋多种方式。

活动准备:

皮筋:十米的3根、音乐《握手舞》、《Hands up》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在《握手舞》的音乐中出场并进行热身运动。

鸡妈妈:我的小鸡宝贝们,上午好,今天空气真好,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吧。看,哪里有个大格子,想不想一辆车,我们都坐在车里,准备出发咯(站在皮筋围成的方形里,放音乐)鸡妈妈:小鸡宝贝们下车咯,这就是咱们今天的新朋友,,想不想和它玩一玩?好,听要求,比一比谁的玩法多,而且不一样。

2、自由玩:幼儿自由探索皮筋的玩法。(有的拉绳子、有的在地上摆图形、有的互相套,还有的跳进去、跳进来等等)

小结:a、鸡宝宝展示多种玩法(3—4位鸡宝宝展示,给与肯定)

b、集体展示跳着玩。(规则:一个接着一个跳,皮筋在中间,左右前进跳)

c、捉小鱼。

3、寻找它的小伙伴:长皮筋。(在路上,带领鸡宝宝练习双脚跳、单脚跳、踩跳、勾勾脚)

4、探究跳皮筋的方法

(1)集体探索跳皮筋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鸡妈妈:鸡宝宝们,刚才表现很棒,妈妈还准备了更长的皮筋,这是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跳皮筋。请两位小朋友来撑皮筋。(a:撑绳的小朋友松紧有度;b:跳绳要一个一个轮起来。)

(2)那我们分成三队来跳皮筋,希望鸡宝宝们懂得合作,能够轮流玩起来,一会,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跳法?

(3)集体展示跳皮筋的方法。(并脚跳、跨跳、踩着跳、勾着跳等)

小结:可以并脚跳,跨过皮筋跳,勾住皮筋跳过去。

5、综合游戏:运用踩、勾、并脚跳、单脚跳的方法跳皮筋。

(1)听指令跳皮筋(指令:并脚跳、并脚跳,并脚跳完踩绳跳)。

(2)请个别幼儿试一试、进一步熟悉游戏规则。

(3)教师评价幼儿游戏比赛情况。表扬能够克服困难,掌握了鸡妈妈交的本领。

6、结束部分:总结本次活动,在《Hands up》音乐中,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民间游戏跳皮筋,是幼儿接触比较少,但很感兴趣的传统游戏,它不仅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还有丰富幼儿生活,开发智力和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跳皮筋的游戏简便易行、取材方便、内容丰富、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的影响,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展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避免民间游戏中单纯的玩会很枯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便设计了情景,让幼儿扮演小鸡,来一起做游戏,孩子们会玩得很高兴。而我认为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通过音乐乘坐皮筋小汽车来出场,进行热身运动,将皮筋便趁鼓励一辆小汽车,勾起了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老师都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玩,引导他们想出不同的玩法,引导他们去合作游戏。在综合游戏中设计了听指令转换动作,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还对孩子们进行注意力方面训练,在转换之间增强了难度,幼儿很有成就感。游戏中设计了有难度的夹沙包跳、爬用轮胎搭成的小山坡,孩子们能够在大家的鼓励下勇敢地去尝试并且渡过难关,表现很棒。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本次活动中也存在这不足,在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总结性的过度,个别幼儿的关注不够,在对幼儿的探究引导上还需要更细致的斟酌。

大班传统建构游戏教案与反思:机器人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

2、学习机器人的基本建构技能,培养幼儿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准备若干插塑、纸盒、易拉罐、花片、机器人、橡皮泥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机器人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让幼儿知道机器人是由头、身躯、四肢及天线组成的。注意机器人头、身、四肢的大小比例关系。

2、教师示范:选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盒拼出机器人的头、身躯、腿部,再选四个较小的长方形的纸盒拼机器人的手和脚,连接处用橡皮泥粘合,最后粘上纸棒做机器人的天线。可用橡皮泥做机器人的五官。

3、幼儿分组拼插机器人,教师重点指导幼儿粘合机器人的四肢和天线,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各种造型的机器人。

4、幼儿再次建构,加强幼儿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引导幼儿协商共同完成一个《超级机器人》群组,提高一定的难度。

5、游戏结束后,布置一个机器人展览馆,评选出设计良好、形象美观、与众不同的机器人。对个别机器人进行点评,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予表扬,特别是个别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让其他幼儿以他为榜样,同时促进幼儿的团体协作的精神。

6、游戏结束前,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

传统建构游戏:机器人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幼儿的常规有所进步。《机器人》这个活动幼儿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男孩子。因此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搭建出自己的喜欢的机器人,幼儿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其中有几个小朋友共同搭建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机器人,幼儿在每次的活动中积极性都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小朋友,如女生的玩机器人的经验较少,所以她们所搭建出来的机器人较单调。这还有待于在平时的活动中,让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引导她们。

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民间游戏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智慧,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明中所具有的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及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民间游戏因其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并且能强身健体,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意识品质,增加沟通合作能力。探索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园课堂活动的类型,还能够很好地综合训练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探索

一、传统民间游戏概述

1.传统民间游戏的特点

(1)童谣贯穿游戏中。传统民间游戏寓教于乐,对儿童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喜欢趣味性和娱乐性极强的游戏。游戏配上诙谐流畅、旋律优美的童谣能明显增加游戏的生动性。童谣贯穿的传统民间游戏旋律优美、妙趣横生,深受儿童的喜爱。(2)简单、易上手。民间游戏需要工具非常简单。生活中常见的弹球、纸牌、橡皮筋、手绢等物品就能让游戏妙趣横生,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民间游戏规则简单,几条简单的基本规则几分钟就可以掌握,不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练习就可以上手,并且玩得很好。(3)对场地要求不高。民间游戏形式多样,随意性强,对场地要求低,教室、操场、卧室等或大或小的场地都可以开展游戏。

2.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1)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民间游戏在提高儿童智力、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民间游戏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各种感官,玩好游戏不仅需要肢体协调的运动,还需要大脑灵敏的反应。一方面,在团队协作的民间游戏中,孩子们需要设定战术互相沟通交流,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语言,而且锻炼了孩子们的智力。另一方面,旋律优美的童谣贯穿于游戏中,幼儿的乐感得到了培养。民间游戏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感知社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2)强身健体。民间游戏需要幼儿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和肢体,参与游戏经常需要奔跑、跳跃、追逐。在游戏中,幼儿生理得到了健康发展。(3)健全幼儿人格。民间游戏不单单是游戏,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模仿。孩子们在游戏中要经历社会上的成与败。当成功时,不骄不躁,快乐而自信;当失败时,不弃不馁,愈挫愈勇。民间游戏对健全孩子们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1.活动环境的创设

虽然传统民间游戏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不同的民间游戏需要不同的场合。开展民间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游戏选取合适的活动环境。为了确保游戏能够顺畅进行,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游戏选取合适的游戏场地。游戏活动范围较大,需要比较宽阔的地方作为活动场地,可以选择在操场或重新布置的教室进行。对场所没有太高要求的游戏,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环境不仅包括场地的选择,还包括活动器材的准备、参与人员的选择。有些活动需要家长的协助,教师要提前通知家长以寻求配合。教师要结合游戏的内容和教育的目标对游戏的活动环境做合理的规划。游戏的顺畅展开和进行,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改造和创新传统民间游戏

一些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幼师可以进行一些改造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不适宜孩子的内容删除,增添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改造传统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紧紧盯着游戏中的糟粕,还可以在精华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改进。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利用原有游戏的框架做出更为有益于孩子的游戏。同时在游戏进行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鼓励孩子们做一些对常规思维的突破。这不仅能使游戏更贴切孩子的视角,增加游戏的乐趣,还能锻炼幼儿的创造力。另外,现在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孩子形成乐于分享、协作的人格。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游戏逐渐取代了传统民间游戏,传统的民间游戏地位大大下降,濒临灭绝。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该课题的研究中,并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

“误读”幼儿的原因及对策——基于区域游戏指导实践的思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与此相呼应,“读懂幼儿”日渐成为幼教人耳熟能详的实践准则和美好愿景。然而,“读懂幼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意味着要能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其兴趣、发展水平和需要,并据此提供适宜的支持以拓展其经验,促进其发展。要做到“读懂”,需以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为保障。

“读懂”幼儿发生在师幼互动的时时处处。因为只有读懂了幼儿行为,教师才能接住幼儿的“球”,才能够通过直接或隐性的回应,在师生多次往来的“抛接球”过程中达成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基本和适宜的学习途径,因此,游戏指导能力就成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程度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能检验教师是否“读懂”幼儿的试金石。

在“读懂”幼儿的路上,广大实践者常常会遭遇“误读”的阻碍。本文以区域游戏指导为切入点,盘点当下通往“读懂”路上最常见的“误读”现象,并尝试寻根问源,以期能够给他人以借鉴,少走弯路。

本文中的“误读”是指教师由于对幼儿行为表现的错误归因而导致干预无效的解读行为。

误读1:提出幼儿意识不到的问题是为了让游戏玩得更好

案例:某中班“超市”游戏中,促销员搞起了饼干试吃活动。促销员不停地拆袋,顾客们不停地吃,甚至收银员也凑来吃几块。5袋饼干吃完了,顾客们走了,促销员开始在超市中溜达,收银员又坐回到收银台。期间偶有顾客来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收银员假装扫码,但收钱时并没有比对货物多少钱、应收多少钱……整个游戏时间,除了试吃环节,超市中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活动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教师先拿着售出贷物与收款幼儿一起清点卖了什么、一共多少钱,然后清点收了多少钱,“为什么收的钱少了?该怎么预防这种事情发生?”……

教师很苦恼:幼儿怎么会玩不起来呢?因为要玩什么(即游戏主题)是孩子们自己选的,前期也丰富过幼儿关于超市的经验,知道超市工作人员有分工等等。而且每次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发现其中的问题,游戏结束后提出问题即时讨论,第二天再玩。比如当发现收银员“白送”商品给没钱的顾客时,教师觉得是由于幼儿还没有钱的意识,所以就和幼儿讨论了价签问题;当促销员没事干的时候,教师就和幼儿讨论出试吃的办法……每一步教师似乎都考虑到了,为什么游戏还是玩不好呢?

原因分析:其实,这种利用讲评环节提出幼儿没发现的游戏问题是教师们常用的推进游戏深入开展的方式之一,而这个环节也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的地方。但在此案例中,这种方式似乎是无效的。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游戏是幼儿的游戏”的含义。

所谓“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是指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参与创设游戏环境、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以及把控游戏情节的发生发展。案例中的教师虽然给了幼儿选择游戏主题、创设游戏环境的机会,却以“提出幼儿没有发现的或意识到的问题”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控制了深层次的游戏内容与进程。所以,即使教师用了问题讨论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对幼儿而言也只是听到的经验而已。某种程度上,幼儿已经是在跟随教师的步调,被教师拽着游戏,此时的游戏也就变成了教师的游戏。或许我们需要时时反思:我们提出的问题幼儿认同吗?

解决方法:此类型教师已经有了相对丰富的游戏理论,并尝试着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其“化识成智”时的偏差问题,可采用协同反思的方式,即一段时间内通过观摩其游戏指导、共同剖析其指导想法及幼儿反应(指导效果)的场景,助其建立起行为与理论的连接。由于惯性使然,教师会不由自主地给幼儿“支招”,所以要求教师要“管住嘴管住手,支起耳朵张开眼”,观察幼儿的游戏样态。

误读2:只有按预定玩法玩才会有发展

案例:某园大班美工区投放了制作相框的相关材料。当教师看到幼儿选择了这些材料却没有制作相框时,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引导幼儿制作相框。类似的还有某班的数学区,新材料投放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授材料玩法。老师认为,若不如此,幼儿就体会不了材料的意义。

原因分析:以上做法反映了教师们的所虑、所忧:由于区域中的每一种材料都指向一定的教育目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渗透着幼儿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若幼儿没有按既定的方式操作,可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育目标,幼儿也不会有发展。基于这样的考虑,案例中的教师就希望幼儿一定要按步骤制作出一个相框,而当幼儿的选择与教师预设不同时,教师就很焦虑。

这一现象反映了教师把区域目标等同区域内容。惯性地认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一定要有一个成品、一个结果,并把它作为衡量和指导幼儿活动情况的标准。如美工区案例中,教师的目标是“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出相框”,所以就把幼儿是否做出相框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制作相框”的实质是要发展幼儿“能利用多种材料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目标),只要是使用了多种材料制作的所有物品都是在实现目标。此外,此结论也说明教师更容易关注活动的结果。

解决方法:一方面,澄清区域目标的定位。可以尝试以下路径:先与教师讨论材料的投放初衷,然后挖掘其发展价值,最后对比现象(幼儿制作小车)与预期(制作相框)对幼儿的意义,使其认清目标指向,理解殊途同归,重新定位指导重点。另一方面,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幼儿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游戏情况,让教师发

现幼儿的学习能力,重塑儿童观和学习观。

误读3:不会做是“这样的因”

案例:大班美工区里,一男孩想对照剪纸书中对称剪的方法剪一只小猫:他一手拿正方形纸一手拿剪刀,眼睛看着图却迟迟不剪。教师过来询问了幼儿意愿后,拿过剪纸书就开始教幼儿怎么看图示:哪儿是阴影、如何偻空剪出眼睛等。教师走了之后,幼儿依然没有动手,最后又换了一种材料。

原因分析:我们常说做事情要量力而行,小男孩没有剪出小猫是由于这超出了他的“力”,而教师的指点似乎也没有让幼儿“有力”。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游戏指导实质是教师针对当下幼儿游戏情境进行即时决策的过程。而决策的依据有三:一要了解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是什么、是否对此有兴趣等;二要搞清活动的任务特征;三要掌握幼儿当前做出此行为的发展过程。第二点恰恰是造成案例中教师指导无力的主要原因。

“照图对称剪小猫活动”的任务特征是:理解“对称”、会(对称)折纸、从哪开始剪、镂空(剪眼睛)、会读图。但教师认为此活动需要的经验是会读图、会画(猫轮廓)、会镂空、能沿轮廓剪,加进了“画轮廓”、“沿轮廓剪”等无关特

征,却忽略了最关键的经验点是“对称”。正是由于投放材料时对任务特征分析不全,所以不能根据幼儿行为正确判断出其需要,从而造成指导无效。

解决方法:体验式是解决任务特征分析欠缺的主要方式。比如可先让教师自己剪,体会期间需要的经验,而且为了帮助教师形成任务特征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可以把它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写在备课本中。此外,要深入理解“预操作”的涵义,其不仅仅是教师先操作一遍看材料是否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能准确分析出活动的任务特征。

误读4:只要创造不要模仿

案例:当幼儿在美工区、拼插区等区域中做出了相同的作品时,教师往往认为是幼儿的从众心理使他们彼此模仿,甚至认为是幼儿不愿动脑筋想办法的结果。

原因分析:此现象说明了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还不甚了解。大家都知道直接经验学习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却并不是很清楚模仿其实也是幼儿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对幼儿来说亦如此。此外,模仿和创造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们不要纠结于模仿好不好或是要不要模仿,而是要了解幼儿何时会有模仿,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模仿会转向创造。

解决方法:首先要丰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其次,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第三,反思材料的提供是否鼓励了孩子运用多种方式创作。如美工区完成“粘”的任务,是否备有(宽窄不同的)胶带、胶棒、乳胶等多种粘剂。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园实践中常见误读现象的粗浅理解,愿与大家共商榷。

传统木偶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创新及运用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源于晋,兴于宋,盛于明"。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而浙江民间木偶艺术也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种类繁多,如宁海、舟山等地的布袋木偶,象山、丽水、衢州的提线木偶等等。

作为浙江省的一所示范性一级幼儿园,充分利用民间文化和艺术,将这些形象可爱、动态灵活的木偶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更能利用木偶深受幼儿喜爱的特点,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社会合作能力以及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等等。我园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从传统木偶中筛选了适合幼儿游戏的木偶种类,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园游戏特点,对传统木偶进行了变化和拓展,在幼儿园游戏中创造性地运用,深受幼儿喜爱。

创新传统木偶,拓展木偶种类

在传统的木偶中,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根据这些传统木偶的种类,结合3~6岁儿童手指肌肉发展和控制能力,我们衍变出了一系列深受幼儿喜爱的创新木偶。这些木偶采用孩子身边随处可见的彩纸、布条、袜子等材料,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形式制作,便于操作,能促进幼儿手指、手腕的灵活性。

改良传统木偶,使其更加生动和易于操作

在传统木偶基础上经过创新和改良的小木偶,在教学、游戏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将手指作为指偶的一部分,使形象更生动有趣。

指偶是从传统木偶中创生出来的一个种类。但普通的指偶一般只是将手指套入形象背后的指环内,摆动手指进行操作,提升小肌肉的灵活性。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对指偶进行了二次创新和改良:将手指作为表演形象的一部分,使形象更加生动可爱、灵活易演。经过二次改良的创新指偶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例如在小象的头部中间挖一个洞,食指从中伸出来,作为小象的鼻子;将小乌龟的身体下部打两个洞,孩子的食指和中指钻出来,作为小乌龟的腿;用半截纸筒芯做小兔子的头,套在食指和中指上,这两个手指伸直了变成了小兔子的耳朵。这样的二次创新,还可以衍变出跳舞的小姑娘(手指成为小姑娘的腿)、会说话的小鸭子(大拇指和食指成为小鸭子的嘴巴)、爬行的小青虫(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一起变成青虫的四条腿)等等。

2.改变杖偶的连接材料,让幼儿能参与制作。

传统的杖偶被应用到幼儿园以后操作更加简便。但相对其他木偶来说,杖偶以木杆连接玩偶的手足部位,制作略显复杂。因此,我们又对杖偶进行了二次改良。用硬性吸管或者塑料小旗杆作为操作杆,以孩子绘制的动物形象作为主体形象,以无纺布作为动物的服装,操作杆和形象之间用订书钉连接。这样的材料和制作方式不仅能让孩子直接参与制作,而且还能让孩子根据表演需要进行服装变换,提升孩子们游戏的乐趣。

3.增加纸杯偶,让幼儿体会创造的乐趣。

在传统木偶中没有纸杯偶,但纸杯偶可以作为桌面偶的一种,在桌上摆放、移动表演。只是纸杯偶变化较少,幼儿在游戏中容易玩厌。于是,我们将纸杯杯身剪开、对折,画上眼睛、鼻子、头发,手指捏住杯底动一动,就成了会开口说话的杯子偶了。经过二次创新的杯子偶,不仅富含制作的乐趣,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和杯子偶互动,更添趣味。

4.简化提线偶,使幼儿容易操作。

传统的提线偶控制线多,幼儿难以把控,经过幼儿园的创新变化后减少控制点和操控线,变得简单易玩。但以布料和木头为主要材料的提线偶对幼儿来说难以体验自制的乐趣。因此,我们在深入研究提线偶操控要素的基础上,对提线偶进行了再次改良,以更加适应孩子的制作水平和操控能力,使之成为孩子的好玩伴。

在改良中,我们采用折纸、毛根来代替布料,以硬币、啤酒瓶盖或者木珠、塑料珠等有一定重量的材料代替木头,作为形象手部、脚部,增加坠感,使动作表演更加自然、灵活。这样的改良使幼儿可以将身边唾手可得的材料用来制作木偶,使表演更加顺畅,不再为淘不到木偶角色而烦恼。

创新型木偶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辅助教学,让集体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

首先是创新型木偶在导入环节中的运用。因为木偶形态可爱,再配上生动的角色语言,往往特别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适合于主角贯穿类的语言活动,使幼儿对角色有先入为主的效应。例如在绘本阅读《好饿的小蛇》活动中,老师利用袜偶小蛇形象,只要把手臂伸进袜子里,模拟小蛇的动作,就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使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语言活动中。

其次是创新型木偶在主体环节中的运用。用木偶表演贯穿活动的形式可以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故事,有比较强烈的矛盾冲突,通过一幕幕木偶表演,让幼儿跟随情节发展,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大班故事《老狼整容》中,通过一段段的布袋偶剧场表演,让幼儿进行分段欣赏,大胆猜测剧情发展和人物心理等。在精彩的木偶剧演出中,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与故事主角感同身受。而且在观看偶剧表演中,渗透了观看演出的常规,了解了偶剧演出的表演组成,包括表演谢幕的流程。

最后是创新型木偶在结束环节中的运用。通过各种木偶的表演,在玩玩演演中,进一步复习儿歌或故事内容,体验表现人物特点,延伸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例如在小班儿歌《两只小象》学习中,通过将指偶套在手指上表演,孩子用自己的手指表现小象鼻子的灵活摆动,快乐地边玩边复习儿歌,满足幼儿摆弄指偶的愿望,促进幼儿间互动。同时有节奏地念儿歌并配合动作,更增加了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木偶游戏。让区域活动更多彩

1.自主式游戏

在表演区内,幼儿可以进行自主式木偶表演游戏。这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以幼儿自主自发为原则,教师只需提供环境与材料的支持,如表演方法的图示、木偶制作的图示,以及丰富的区域选材。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表演内容和角色。教师成为场务和观众,去聆听孩子的对话,观察孩子,为他们鼓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才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2.合作式游戏

在表演区中进行合作式的木偶表演,幼儿既能独立完成自己的表演任务,又需要和同伴彼此配合,此类游戏主要以中大班幼儿为主。游戏前,幼儿要共同进行木偶角色的分配、道具和场景等的准备;游戏时,台词要相互衔接,语气、语调、声音要互相配合等,这些都对幼儿的合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起初,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做旁白或主角,几次以后,教师逐渐退出,幼儿自由表演。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表演。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幼儿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越来越愿意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表演。

3.联动式游戏

这是木偶游戏的较高水平,整个游戏过程中以木偶将有关内容贯穿,融合互通了多个区域进行游戏,幼儿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区域。例如根据经典故事《三只小猪》,在各区域间进行联动式游戏。

剧本设计区:幼儿根据所演出的内容画出所演节目的名称,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计故事剧本。剧本可以根据原故事内容设计,也可以进行大胆改编或自主创编。如幼儿用画一画、贴一贴的方式设计创编了《三只小猪》故事剧本。

木偶制作区:幼儿根据剧本内容选择多种材料,设计制作角色表演所需要的木偶道具、场景道具。幼儿制作好的木偶还可以在区域展示出售。

演前排练区:根据角色需要,选择适合表演的木偶类型;根据剧本内容创编角色动作,创编角色对话;根据剧情需要进行配乐伴奏,分幕次或完整排练。

表演观赏区:幼儿在排练后,更加自信大胆地进行木偶表演。他们主动招揽观众前来观看,并请观众对故事情节内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如《三只小猪》表演后,观众对剧目进行了评价,通过打五角星的方式评价了角色表情、动作、语言等。如在"我想说的"一栏,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绘图方式提出对本次演出的建议:小猪的动作幅度再大一点,声音再响一点,房子背景再大一点,等等。

各区域相互联通,表演区的演员可以根据观众评价情况和自身表演感受,进行调整改变,可以调整演员、调整情节、调整内容,形成剧本的再次创作。整个游戏活动实现区域联动循环,不断生成新内容、新形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情感体验、表演技能、动作发展等呈现了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

喜欢《传统游戏衰落原因探析》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传统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