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因为孩子通过玩游戏能够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那么,在开发孩子潜能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尊重孩子
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所以,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你所喜欢的,你也要学会尊重孩子。性格和气质无所谓好坏,只要认真引导、培养,都能够让孩子成才的。
活泼型的孩子胆子大、行动力强,所以爸爸妈妈要管着孩子;腼腆型的孩子信心不是很强,所以爸爸妈妈要多鼓励他;乖巧型的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和孩子沟通;问题型的孩子情况较多,所以爸爸妈妈要多操一些心,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后,会很自然地平静下来。
跟孩子说话用什么方式
孩子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现在还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充满耐心才行。
跟孩子说话时,要和孩子面对面,看着他的眼睛,这样他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看着爸爸妈妈的嘴巴时,容易激发模仿欲望,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被束缚
孩子充满着好奇心,同时也很好动,因此孩子总是会忍不住对各种事物摸摸甚至咬咬,很多的爸爸妈妈担心卫生和安全问题,都会进行阻止,其实这等于限制了孩子的手脚。
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也是在学习的,这是孩子内心的求知欲所引导的,所以爸爸妈妈要多加配合。
如果担心孩子的安全的话,就要把那些容易造成伤害的东西放起来,或者是对孩子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另外,爸爸妈妈最好是能够跟孩子说明哪些东西不能玩,保证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总是把房间弄得很乱的话,不要太生气,你可以和他一起把弄乱的房间再收拾好,让孩子会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担心卫生问题,那么就平时要记得清洗常用物品。
还有,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语调要平稳,不要讲太快,也不要讲太大声。不然一来孩子会觉得听不懂,二来孩子会觉得害怕。
最后,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用词一定要准确,最好少用儿语。在孩子没有听懂的时候,可以多说几遍,然后利用物品、动作等帮助他理解。
了解更多育儿经验,与全国优秀的爸爸妈妈一起交流!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x 幼儿园交流微信群咯!
编者按:“以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即来,但又有多少幼儿园真正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了呢?近几年,针对当前很多幼儿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小学化”倾向,很多省市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旨在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核心,用游戏精神来改造幼儿园中不符合儿童发展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目的。项目实施以来,很多幼儿园围绕教师课程游戏化实施能力、课程游戏化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各个幼儿园研究的重点基本集中在户外游戏、室内区域活动开展方面,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高。如何更好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体现游戏精神呢?本期“特级教师看教学”栏目特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唐海燕带我们一起去探索。
游戏精神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缺失现象扫描
“游戏是儿童的天使。”1840年福禄贝尔把他创办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贝尔之所以把他自己创设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是因为他坚信幼儿教育场所应该成为幼儿游戏和成长的乐园。然而从游戏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我们看到它在许多方面都违背了福禄贝尔创立幼儿园之时的初衷,存在着游戏精神遗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高控多、自主少
在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控制者、指挥者甚至“破坏者”的角色,她们操纵着游戏的主题、内容和活动范围,过分维护活动的秩序,“自以为是”地评价着儿童的表现。在这样的控制之下,游戏过程变成了教师牵引和限制幼儿活动的过程,幼儿成为了服从教师要求的被动性存在,自主性荡然无存。
如在大班音乐活动“捏面人”中,教师扮演捏面人的老爷爷,指定幼儿分别扮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伴随着不同的音乐,教师依次指挥不同的人物出场。这个活动看上去是个音乐游戏,实际上,幼儿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权,沦为了游戏活动中的工具,无法真正体验到游戏的自由与快乐。
游戏的本质就是自由的精神。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游戏研究先驱胡伊青加在其名著《人:游戏者》中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在教育的过分控制下,幼儿对自主的渴望遇到了强大的约束力量,这种力量迫使幼儿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思考,去行动。长此以往,所谓的游戏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游戏了。
2.认知多、体验少
游戏是身与心灵的释放与活动,它具有深刻的体验性,对幼儿而言,体验不仅是其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是其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可在实际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却很少关注幼儿的体验,直接奔着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而去,全然不顾幼儿有没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感受,从而使得“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集体教育活动成为与儿童生命意义相疏离的空洞说教,因无法打动人心而显得苍白无力。
如大班数学活动《营救喜羊羊》中,教师创设了喜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的情境:“刚才我接到了喜羊羊的求救电话,它被灰太狼给抓走了,灰太狼说只要小朋友过了三道难关,我们就能救出喜羊羊,你们想不想去救喜羊羊?第一个难关是‘5的组成’,第二个难关是要完成几道数学练习,最后的一关是改正算式中的错误。小朋友们真能干,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喜羊羊,开不开心啊?”
这时候的幼儿应该开心还是不开心呢?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开始还充满热情地准备去营救喜羊羊,但活动过程中的三个难关,使得幼儿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如何去营救喜羊羊,也没有时间来体验营救喜羊羊的心情,更不要说真正进入游戏的境界了。在此活动中,游戏仅仅被作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幼儿的情感和需要遭到了漠视。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常常把游戏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如提出“听话的小朋友等会儿老师带你出去游戏”;“作业没有完成的小朋友不可以游戏”等等,游戏的作用被大大地削弱了。无法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游戏只能蜕变为让幼儿烦不胜烦的“附加题”。它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反游戏、反教育、反生命的。
3.封闭多、创造少
创造不仅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特征,也是幼儿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但在很多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常常不能给幼儿营造宽松的、能够引发幼儿探索与创造的环境,过多地设置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封闭了幼儿通向多种可能性的通道,限制了幼儿的创造与:想象。
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总是要出示范画,因为我们担心幼儿画得不够“像”,这就导致幼儿的画面千人一面,了无生气;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总是要规定好幼儿探究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从而导致幼儿的探索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总是在幼儿刚刚倾听音乐之时,就用教师自己的身体动作暗示幼儿,从而导致全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千篇一律,毫无创意……
正如瑞吉欧幼儿教育创始人马拉古奇所说的那样,幼儿其实是有“一百”的,但是被教师以及其他成人偷走了九十九种。画画本是幼儿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活动,是他们喜爱的游戏之一,为何不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与表达?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为何不能让幼儿主动去感受与欣赏?等等。幼儿是天生的创造者,儿童、游戏、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同义词。笔者认为,目前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比所谓的培养“方法技巧”更为重要。
游戏精神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入
“游戏能使课堂时间充满意义和乐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倡导游戏精神,就是要把幼儿游戏的自由性、愉悦性、体验性和创造性渗入到活动的方方面面,让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的本质和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幼儿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一)要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环境
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它意味着幼儿能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环境,在活动内容、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方式等方面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
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游戏只有各得其所,才能各得其乐。一个班级中的幼儿,因为其生活背景、环境、智力发展速度等原因,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班级中的每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够得到发展。如在《有规律的排序》活动中,可以提供接着往下排、看标记排、自己创造新规律排的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操作;在助跑跨跳、立定跳、纵跳触物等活动中,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宽度的小河、小路,不同高度的吊饰物品等,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从宽还是窄的河上、路上跳过,触摸高的还是矮的吊饰等,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适合才是最好的,适合才是快乐的。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有的是视觉型,有的是动觉型,有的是听觉型。每个人的特长兴趣还不尽相同,有的画画好,有的歌唱好,有的手工好,等等。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活动内容。如在音乐活动《感知乐句长短》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边听音乐边用撕纸、画线条、身体动作、摆小棒等方式来表达乐句的长或短;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春天》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用绘画、泥塑、创编儿歌、歌唱等方式来感受春天、表达对春天的热爱等等,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追随儿童兴趣需要生成活动。出乎意料的生成能给人带来出人意外的惊喜。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我们精心预设的活动与孩子们的兴趣不一致时,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积极顺应幼儿的需要,努力生成幼儿们喜欢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体育活动中,吴老师正带领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迟来的阳阳大声地喊道:“吴老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我们家种的葫芦,你瞧!”小朋友们立即围到了阳阳的身边,都想瞧个究竟,吴老师看到班上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阳阳手上拿着的一篮子小葫芦吸引过去了,连忙说:“好,那我们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葫芦,找一个垫子坐下来,仔细看看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秘密呢?”幼儿们积极投入到探究葫芦的秘密之中去了。
如果教育的过程中只存在一种可能性,无须个体作出任何选择,那么幼儿也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诚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密尔所言:“人类的官能如知觉能力、判断力、判别感、智力活动、甚至道德取舍等等,只有在进行选择中才会得到运用。”因此,只有为幼儿创设自主选择的环境,让幼儿在可选的环境中进行选择与学习,幼儿的选择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二)唤醒幼儿的生命体验
“游戏对于教育教学的贡献不止于其对于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而且使得教育教学成为幼儿当下的、享乐性的存在。”体验性是游戏重要和独特的价值,是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标准,是所有游戏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教育应当关注和唤醒幼儿的生命体验。
首先,教师要认识体验的主动性。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袁爱玲认为:“在幼儿那里,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体验到的才是最深刻、最鲜活的。”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体验的机会与情境,通过情境、材料唤醒幼儿独特的体验。如在大班科学《陀螺转起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选拔陀螺王的情境,让幼儿在两个厚度不一的圆形陀螺和一个不是圆形的陀螺中层层淘汰转得慢的陀螺,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幼儿逐渐获得了圆形比不是圆形的转得快,同一个圆形,厚的、重的转得快,同一厚度的圆形陀螺面,轴离地面的高度不同,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幼儿自己通过与材料的不断操作,亲身实践而来的,因而体验就更为深刻。
其次,教师要理解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体验。独特性是每个生命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DNA”。大干世界中,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具有独特性,都无法被替代和重复。一方面,幼儿的生命体验与成人存在不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判断幼儿的对错。另一方面,不同幼儿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具有独特性。因此,当教学活动中幼儿们的表现与教师或生活中的常识不一样时,智慧的教师应该选择站在幼儿这一边,因为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要理解幼儿的处境,尊重幼儿的感受,倾听幼儿的观点。因为,只有理解着幼儿的理解,感受着幼儿的感受,呼吸着幼儿的呼吸,心跳着幼儿的心跳,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得游戏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三)鼓励幼儿的探索创造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有益的经验。
首先要营造幼儿提出问题的宽松氛围,使得幼儿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投入活动,从而能够主动地学习与发现问题。其次,从提供的材料层面来讲,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要能够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如在中班科学《有趣的磁铁》活动中,教师出示磁性纽扣,提问:“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磁铁)“那你们知道磁铁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吸东西的)“磁铁能够把东西吸在哪里呢?”(黑板上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磁铁,到黑板上来吸一吸,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接下来,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块木头做的黑板。贝贝:“老师,今天这个黑板怎么吸不住磁铁了呢?教师:“贝贝小朋友,你发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磁铁为什么不能吸到黑板上去了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了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冲突的情境,并及时肯定了幼儿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重塑游戏精神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了游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之中,才能以自己的游戏精神影响儿童、形塑儿童,从而培养出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唯有拥有游戏精神的人才能拥有一生的快乐与幸福!
宝宝到了2岁左右,你是否发现,摇摇学步的他(她)们,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你会注意到,孩子渐渐地对他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他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和你做比较:“我的脚丫小小”或“妈妈的脚丫大大”。早教专业人士解释,这些行为是孩子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表现。
玩身体游戏助宝宝自我认知
探索身体可建立自我认同
有时,他会把身体某个部位盖起来让你找,有时又要你猜猜他盖起来的是哪个部位。总之,他乐此不疲地玩着有关身体的游戏,而你却渐渐不耐烦。
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表明他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了。爱尔贝早教中心于春林告诉记者,孩子的这种举动说明他已到培养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所以,他开始对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感兴趣。当他躺在婴儿车里时,他已认识了自己的手和脚,他知道手可以帮他拿东西,可以放进嘴巴里吸,也可以推开自己不想要的东西。18个月大后,孩子的重心开始放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并且开始知道区分自己和他人,了解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了解自己并建立自我认同。
应陪孩子玩身体游戏
金宝贝早教顾问林晓娜表示,在这时,家长们应学着教孩子说出每个部位的名称“这是鼻子”、“这是耳朵”、“这是嘴巴”,让孩子与其他人比较身体“这是宝宝的鼻子,那是哥哥的鼻子,每个人都有一个鼻子,但每个人的鼻子都长得不一样。”
当孩子将身体某个部位藏起来时,家长应该耐心地陪他找,并猜猜他藏起了哪个部位。又或者,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照镜子,告诉他,他的身体各部位是怎么样的;也可以将孩子的手放在白纸上,帮他画一个手的形状让他看,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手形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孩子探索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阶段性的,如果父母不横加干涉,他很快就会经历这个时期,继续成长。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探索自我时,随意地干涉或责备,将会使孩子的成长停滞,反而延长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时间。
人类的历史和环境紧紧相连,由于污染的蔓延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亮出了黄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环境教育是社会要求和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通过教育,将能建立起现代人和未来人在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然而,生态环境本是一门复杂,严谨的科学,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及已有经验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从抽象的原理和规律的曾面上进行环境科学的学习。因此,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角度考虑,通过游戏进行环境教育,则是能幼儿从自身活动中获得有关检验的最好途径。
一.幼儿环境教育可以通过游戏进行。
游戏是幼儿获得经验的最自然,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对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有着积极的强化作用。这是因为游戏富有趣味性,形式生动活泼,最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大自然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事物,以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同时丽悦目的自然景色,千姿白态的植物,活泼可爱的各种动物,又都是幼儿认识活动的源泉。在游戏中进行环境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游戏活动的特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幼儿喜爱游戏,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而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到游戏中,通过具体,形象,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将能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生性好动,这是幼儿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中枢的特点,如果要求幼儿长时间地呆坐学习,幼儿会感到困倦和烦躁,而在游戏中学习,能事幼儿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然地掌握知识。
在游戏中进行环保教育能满足幼儿求知的渴望:幼儿对真剖为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老师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以思维导入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便能使幼儿动手错做中或环境科学知识。如游戏“水在哪里?”教师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水,幼儿蹦蹦跳跳地到处摸摸,看看很快便发现;金鱼池有水,水管里有水,水龙头里有水,书叶子有水,花瓣里有水,小草里有水,泥水里有说,人的身体里有水等,在热列中讨论,幼儿深深感受到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人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幼儿在老师因势利导的启发中更萌发了爱护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通过游戏进行教育能帮助幼儿建立起自然的正确态度。
1.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环境知识。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一定作用的动机引起的,对幼儿开说,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幼儿会对自然界中各种美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以及变化多端的现象发生兴趣。但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有意性发展很差,其兴趣往往又是无意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幼儿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自然界的秘密,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获得简单的,粗浅的环境知识。如游戏“和大地娃娃交朋友”老师把幼儿带到大自然,让幼儿观察到土地上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农作物,各种动物在泥土上跑,爬,再让幼儿挖开土,寻找土壤里隐藏着什么,幼儿会在土层里发现树根,小昆虫,枯草,从而了解到人,动物与土壤的联系及依存关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机械的别动知识记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中获得提高,游戏既训练了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扩展了幼儿环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更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游戏能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形成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基础,而且认识愈深愈刻,情感就愈深切。通过游戏进行情感监狱教育和启蒙教育能收到认识和情感结合的效果。如“小小环境巡视员”游戏,让幼儿先在公园游玩,领略优美的自然环境,再带幼儿到公园旁边,让幼儿在周围的环境中用一定的实际上内数数发现垃圾,随后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立即分类,哪些垃圾是孩子能扔的,哪些垃圾是大人扔的,在讨论一下处理垃圾和重新利用的方法,从而使幼儿认识土地污染的危害及废物利用的道理。在一系列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游戏中,幼儿将会体会到人和自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并能引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及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游戏能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良好品格。
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萌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环境道德的行为准则和观念,如知道要爱护绿化,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节约用水用电等,知道怎样做对环境有利,怎样做对环境不利,懂得保护环境是好的,损坏环境是不好的。这些以科学知识为背景建立起来的道德情感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以左右他的一生。
4.幼儿环境游戏的设计。
教师以导入为基础,把环境教育要求与愉快的游戏形式相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如“看谁说得对”的游戏,让幼儿通过想想,猜猜。摸摸,玩玩,巩固对水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医院,扮演他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环境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广泛地利用沙,石,土,水等自然物和大量的废旧物品作游戏材料,幼儿在游戏中既可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和运用各种自然常识,又能充分体验废物变宝的乐趣。如学习噪音知识后开设“文明商场”“文明医院”等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克服大声喧闹的现象,培养轻声,有礼貌和同伴交往等。,教师针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在引导幼儿认识自然的同时,教会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发展感知能力,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尝试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和感受。要设置鲜明对比的环境,让环境在幼儿在比较中获得环境意识,客观现实中的香与臭,美与臭,整洁与肮脏,净水与污水,乐音与噪音等都相对地存在,让幼儿置身种种对比活动中更能深刻接受直观,形象的生态环境教育,从而增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游戏的充分运用必将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如何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又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去创设各种游戏,尚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实践有待探索,更期望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早日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和未来意识。
一、选择提升材料,注重游戏环境,创设自主发展氛围。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注意用心找到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半成品,指导幼儿进行以物代物、一物多用,让幼儿自主活动。角色游戏的材料来源很丰富,它可以来于幼儿节假日及其他时间里,可以是随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看到的、经验到的实际事例。例如:节假日期间,幼儿都去了商场、超市,看到了一些商家的促销活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都挤进“超市”玩,于是,我就把孩子们不愿玩的区角撤掉,腾出空间,建立一个大型超市,在超市里,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意愿玩,大大满足了他们自主选择的快乐。
角色游戏的材料来于幼儿生活,应高于幼儿生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连那些不愿多讲话的小朋友也急切地要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说给好朋友听,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也是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的好方式,同时又为我发现、提炼材料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所以,我们应该对游戏的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然后把它修改成角色游戏材料,并且明确每则角色游戏的教育目的。
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在角色游戏中,我经常和幼儿交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角色关系,为他们提供宽松和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可见,增强幼儿的自主性,一个爱与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前提。
二、激发游戏兴趣,给予积极指导,提高角色游戏质量。
兴趣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组织、创造、强化的功能,对提高幼儿自主性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角色游戏中,我注意对每个幼儿进行轮流观察,了解全体幼儿游戏开展中有哪些主题,每个幼儿选了什么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对活动是否有兴趣,是否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其中,从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出发,对幼儿每一个创意都表现出倾听、微笑和接纳的态度,欣赏他们,注重他们自主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大胆、自主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对于特别胆小的幼儿,我建议他担任勇敢者的角色,如小警察角色。幼儿有良好的愿望,极强的表现欲,但他们毕竟年幼,组织、表演能力不强。所以,在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同时,我有意识地根据游戏中角色的不同,组织各个角色游戏小组,分别由幼儿选出小组长,让幼儿根据游戏内容、情节进行排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改进。另外,我还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表演比赛,让每个角色游戏小组在班上表演,再让孩子们相互提意见,谈看法,让他们学会分辨是非、好坏,在原有水平上有所领悟和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儿童来说,游戏常常是最实际的学习。”因此,我还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介绍、讨论,如:游戏中,某个区角人太多怎么办?点心店开张可以搞些什么宣传?超市秩序紊乱怎么办?幼儿在排练中,我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幼儿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扮演,再现生活,提高全体幼儿角色游戏的质量。
三、培养良好品行,给予积极评价,保证幼儿游戏自主权。
幼儿来自各个家庭,他们的基础、层次、个性、品德习惯等都不同,因此,我们可在角色游戏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例如,有的幼儿总喜欢支配别人做事,对人说话没礼貌,,在角色游戏中当“超市管理员”时,大家都不听他的“管理。”;有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每次玩好角色游戏都不会把游戏区角里的材料归放、整理好;还有的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角色游戏中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孩子们都不愿和他玩。于是,我运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和他们进行聊天、谈心、讲道理,或以角色身份加入孩子们的游戏,间接指导孩子。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或是给孩子多一些鼓励、肯定,有意识的让他们担任一些重要角色,面对他们的进步,我总是以微笑、点头等方式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慢慢的,孩子们变了,他们对人说话有礼貌了,做事也很积极,能主动将玩具、物品归放得整整齐齐,在游戏中也能管住自己、控制好自己了。另外,我还主张并鼓励幼儿进行自主评价,使幼儿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我采取民主的态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反复地模仿和体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幼儿愉快、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促进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意志性格等的形成。角色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幼儿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
适合年龄:1-1岁半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开始形成较为成熟的空间感,知道“上”和“下”的意思,对躲猫猫游戏不感兴趣了。他们已经能区分物品的一些显着特征,大人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教小儿识别物体的各种形状和特性。大人可以指着具体物体,告诉宝宝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反复多次,最后引导孩子自己说出。这样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些基本形状和一些基本颜色。在数字能力方面,则可以从让孩子听数发展成教孩子数数。
这些都是圆的(识别图形,归类)
妈妈可以准备一些圆形物品,像气球、钟表、小球、圆形镜子、棋子等。妈妈抱着宝宝,指着这些圆形的物品说:“宝宝快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圆圆的气球,圆圆的钟表……”妈妈反复地对宝宝说。然后问宝宝:“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宝宝回答“圆形的”,反复这样问。接着让宝宝说出(或指出)家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碗、车轮、圆形的盘子、脸盆、锅等。
母婴提示:宝宝还不能分清圆和椭圆的区别,所以先让他(她)认识笼统的“圆形”。
每人分1个(理解数字1)
先准备一盘苹果,一盘梨(每样3个左右)。家长先问宝宝“这是什么”,让宝宝认一认盘子里放的是什么。家长对宝宝说:“我们来分苹果吃,请宝宝来给大家分,1人分1个。”宝宝分时,“爸爸1个”、“妈妈1个”、“我1个”,分对了,家长要说谢谢并同宝宝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吃完后,家长又让宝宝分梨,方法同上。
母婴提示:游戏时用的材料可任意选用,如是食品,别让宝宝吃得过饱。
链接:识别颜色。妈妈手中拿一块红方块,要小儿从几个方块中挑选一个和妈妈手中一样颜色的方块。小儿学画时,让孩于注意到小草是绿色的,西红柿是红颜色的,让小儿拿绿色画笔画小草,红色的画笔画西红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注意周围物品的颜色,如妈妈的围巾是蓝色的,小儿的帽子也是蓝色的,这时便可告诉这两件东西的颜色是一样的。
适合年龄:1岁半-2岁
这个时期的小孩空间意识加强。他们具备上下、里外、前后方位意识,并且知道空间是一个具体概念,如果一个球消失在长沙发后面,他知道球还存在着,并能够去翻找。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加强,对于图形、色彩、分类等与数学能力相关的概念更能掌握。因此,大人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多教小孩一些相对概念,如大与小,高与矮等,并让小孩进行比较;同时和小孩多玩一些归类、配对游戏,促进他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谁的多(比较多少)
可以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妈妈和宝宝围着棋盘坐下。妈妈让宝宝决定要哪种颜色的棋,宝宝决定好后,妈妈和宝宝各拿好自己的棋子。妈妈说:“开始!”宝宝和妈妈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直到妈妈喊“停”为止,然后让宝宝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游戏可反复进行。
当游戏结束时,将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比如,放一个,说:“1个。”再放一个,再说“1个”。这样同时使宝宝理解1。
母婴提示:家长应根据宝宝排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排的多少,因为要使宝宝有一个明显区别。比如,宝宝排5个,爸爸可排10个左右。爸爸也可比宝宝排的少,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
游戏一:摆动物珠
教具:写有数字的白纸长卡片、动物形状的珠子
要求:
1、一一对应的摆放。例如:1对应1只小兔,2对应两只蜗牛……。
2、在摆的过程中让宝宝了解了数量、数字、数名之间的关系,在找动物珠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游戏二:小帆船
教具:一幅画有5只帆船的画(每只帆船一对白色风帆)、10只彩色风帆贴纸(每只风帆上画有1-10的数量园点儿)
要求:
1、宝宝掌握摆放非常好的时候可以进行十任何成的练习。
2、告诉宝宝帆船上的帆的园点加起来是10。
3、家长先贴一个例如:贴上三个园点的小帆要和七个园点的小帆对应。让宝宝数数并且反复练习。
4、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宝宝练习10的合成与分解,让孩子在反复操作中掌握这些数量的概念,同时练习了分解与组合,在贴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在家里父母们可以准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让宝宝反复练习数量、数字、数名之间的关系以及10的合成与分解,培养宝宝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量的理解能力。如果您经常让宝宝这样练习,宝宝会很快掌握。游戏当中很可能会让宝宝觉得枯燥,因此家长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和鼓励,让宝宝把这个游戏做完。
一、问题的提出
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孩子充分认识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那么是不是这种自由就是绝对的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个约束?比如说还应该有个规则呢?这是我们从事这个教育后,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有充分愉悦的体验,我们是否就应该漠视或否定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孩子在无任何要求的情境中“自由”活动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给予幼儿过多的自由,表面上是重视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自由的发展,而事实上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活动的幼儿,其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对幼儿的发展也未必是积极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的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社会是个重视、强调个性的社会,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许多旧的规则被打破,而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目前这个调整阶段,主流人群缺乏规则意识,但他们能通过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WTO,WTO非常强调国家规则的完整性,强调市场的各种规则,只有在遵守商业规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交易。那么在园的幼儿将来所面对的社会将是极其讲究规则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研究依据
1、规则的语源和定义
从词源上看,现代英语中的规则(rule)一词在中古英语中为reule,它来源于古法语,并可进一步追溯到拉丁文的regula和regere(它们分别是“直尺、标尺”和“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后来rule有主见引申为“规则、规章、规定、条例”等,同时也有依规章来“指导、统治、管理”的意思。
在哲学辞典中,规则往往被用来指称“行动或行为的指导(prescribedguideforconductoraction)”,并被分为游戏规则、形式系统中的规则、语言的规则、道德的规则和法律的规则等;另外,规则还表示一种经验的常规型(anempiricalregularity)。
根据哈耶克、亚当·福格森、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门格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规则有这么些特点:1、它是一个有关人类行动的命题;2、它是一个规范性命题;3、它是一个普遍命题或者说全称命题;它是一个可以用“正当与否”加以评价的句子。总之,规则是一种可以从正当与否的角度来加以评价的有关人类行动的普遍的规范性命题。规则和规律、命令和契约都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规则对于行动的约束力,可将规则分为两类: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其次,依照规则的不同根据,又可以把规则分成三类:技术规则、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
2、哈耶克的规则论
在哈耶克看来,遵循规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特别指出:“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也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他认为不仅人们的行动是遵循规则的,而且人们的感知也是遵循规则的。
3、游戏的价值
纵观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前教育价值表现也不同。从原始社会到欧洲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学前教育价值的变迁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并在逐步得以发展,尽管出现了各流派之间的争论,但是又是在不断地进行互相矫正、互相吸收,从而对今天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产生很大影响。
60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占主导地位。当时的西方幼教工作者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宣泄和治疗功能,认为游戏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60年代以后,受到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影响,人们开始从注重游戏的情绪宣泄功能转向注重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同时,因为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这些属性与幼儿的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征完全契合。它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它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不是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去反映现实生活。游戏的价值就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
1、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寻求合理的游戏形式,最大限度地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自控自制能力。
四、研究对象:
中班段全体幼儿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2—2003、4)
1、理论学习:参阅中西方幼儿规则意识理论方面的书籍、各种游戏理论的书籍。
2、调查研究,家长对规则教育的支持程度及配合度。
3、寻找、设计规则性游戏。
(二)实施阶段(2003、5—2003、12)
1、发放问卷。
2、问卷回收后数据分析。
3、采用实验方法,对规则教育进行革新尝试,每日进行工作心得的记录。
4、每两周作一次革新教育后的信息反馈。
5、分析、调整方案,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2003、12—2004、1)
1、收集资料,摸索规律。
2、完成研究论文,进行结案。
七、课题组分工
婴儿的识字游戏最好要做到“四定”,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养成识字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四定”是:
定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恰当的时间,每次视孩子学习情绪的高低,进行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游戏学习。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间断一天就不高兴。有位母亲每天下班回家教女儿识字,日子一久,女儿天天盼望妈妈下班回来,嘴里念叨着:“妈妈怎么还不回来教我识字?”样子很急切。当妈妈回家时,她就迎上去拥抱。在她最快活、最高兴的时候,识字阅读游戏就开始了。
定地点:要固定一个安静的房间或安静的角落,那里布置着文字、墙报、黑板、地图、小红花表扬栏等与识字阅读游戏有关的物品,有面对面的两个座位、一张小桌。孩子每次要固定座位坐端正。这样的环境会使孩子安详平静,注意力集中,养成认真学习(游戏)的习惯,既快乐又郑重。玩过的字卡和图书不允许乱丢,要整齐地放在书架上或盒子里。孩子做识字阅读游戏时,不允许东倒西歪,懒懒散散,随处换位,注意力涣散,且不要在吵闹、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家庭其他成员决不要去打扰他。
定教育者:家庭成员中要相对固定一位“教师”与孩子玩游戏识字阅读,教育者应亲切、认真、活泼、稳重,讲究游戏方法。固定教育者有利于掌握识字阅读进程,选择内容,积累经验,了解孩子,相互适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喜爱识字阅读的情趣。
定奖励:坚持用孩子喜爱的方法,奖赏孩子的识字阅读活动,强化他的良好习惯。有时孩子表现不好就不给奖励,但这种情况宜少不宜多。
游戏识字阅读时一般应该成人和孩子“一对一”地活动,要避免许多人七嘴八舌地教,那会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浮躁吵闹。孩子认识了字,会读句读书时,切不要你也来问,我也来考,一遍又一遍地让孩子重复,那会迅速导致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使他拒绝回答,讨厌识字阅读。当然,在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识字阅读的时候,父母双方也应适当配合教学,参与游戏活动。
婴儿的厌烦情绪是极容易产生的,教育者必须敏锐观察,积极防止。当看出孩子有厌烦情绪时,成人要迅速去做自己的事,谈自己的话,表面上要“冷淡”孩子,以后再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他学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托儿所教孩子做识字阅读游戏,切不可上课,也不要硬性要求孩子都参加。老师往往先与其中的一两个孩子进行识字阅读活动,吸引其他孩子注意和观看,这样,一部分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参加进来,同样可以达到游戏识字阅读的目的。
以下是婴儿游戏识字阅读举例,主要用于2岁以上至3岁左右的孩子。在游戏识字阅读时,除了要准备大识字卡片外,还要经常做袖珍识字卡(用2~3厘米见方的硬纸片制成),游戏识字阅读要经常用它。另外还要做一部分空白袖珍卡片。
1. 找字读字
教孩子认一个字后,把字卡藏在身后,让孩子去找。找到了,让孩子读一遍,并给予表扬。或把刚会认的字藏到一个地方,成人报字,叫孩子去找,找到读一读。也可叫孩子藏字,并说:“妈妈,×字在哪里?”成人去找。
2. 表情识字
如教“笑”字带动孩子笑,教“哭”字与孩子装哭,教“睡”字与孩子装睡,教“辣”字装吃辣椒的样子等。
3. 动作识字
边教字边做动作。如认“跳”字就跳,认“走”字就走,认“跑”“坐”“蹲”“站”“打”“拍”“拿”“踢”“提”“弯(腰)”“爬”“吃”“喝”“眨(眼睛)”“抱”“歪(脑袋)”“要(东西)”“张(口)”等字时,都可以做相应的动作。孩子认识以后可以考孩子:成人出示一个字,要求孩子做那个字的动作,做错了就重做,做对了就表扬。也可以叫孩子考成人,有时候成人可以故意做错动作(必须是孩子已经熟识的字),让孩子来纠正。
4. 写字识字
抱孩子在玻璃上呵水汽,然后用手指写字认读。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用树枝在沙土上写字,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等。写写,读读,擦擦。
5. 直观识字
跟孩子一起玩小动物、各种玩具、各种彩纸等,玩一件识一个字。如玩小兔子识“兔”字,玩小汽车认“车”字,玩沙子认“沙”字,玩棋子认“棋”字等等。认过的字也可贴在墙上,以后成人取字,孩子取实物,使之一一对应;也可以成人取实物,孩子取字,并一一对应。
6. 吃东西识字
如切西瓜、吃西瓜时认“西瓜”二字,吃其他水果、糖果时都可认字。问孩子什么滋味时,又可教“甜”“酸”“真好吃”等字。认对了,孩子会吃得更高兴。
7. 观摩识字
成人之间互相津津有味地问字、教字、写字、考字,吸引孩子注意,主动来看,积极参与识字活动。也可以教大孩子识字,吸引小孩子。旁人活动的积极暗示对孩子识字是非常重要的。
8. 讲故事识字
讲孩子喜欢听的故事时,边讲边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情节在黑板上写出来,当时认一认,讲完故事后读一读,复述故事时再认一认。这样不但不影响讲故事、听故事,还使孩子把故事情节记得更多、更牢。
9. 踩字识字
成人在地上写一个字,让孩子读一读,向前跳一步踩一个字。读对了才能往前跳,读错了就得原地站着。等把一行字全部认识了,才能“过河”,受到奖励。这种游戏跟孩子做“跳房子”游戏一样。
以上室内游戏识字阅读还可以针对3岁前孩子的心理特点创造出更多方法来。至于室外游戏识字阅读则另有一番情趣。在室外玩耍时,成人要带一支笔,衣袋里要装些空白袖珍卡片备用。
孩子外出游玩,视野顿时开阔,心情会十分高兴,对看到的新鲜事物注意力也会很集中。特别是已经认过的字,突然看见它出现在广告、标语、招牌上,孩子就会像朋友重逢一样感到高兴和亲切,很愿意读。并且对上下文中的生字也会产生好感,爱问爱记。所以,室外游览时要鼓励孩子注意文字,时时、处处读读、问问。
例如一位父亲带3岁的孩子上医院看病,这孩子竟把“医院”“内科”“外科”“放射科”“小儿科”“五官科”“注射室”“急诊室”“药房”通通认读了一遍,不会的字问过以后也立刻记住了。
孩子观察和玩耍中遇到新奇的事物,应该当时就写字卡给孩子看,读几遍。例如草地上采野花时,就可当孩子面写“野花”二字给他认读;又如看到一群鸽子找食,边找边咕咕叫,孩子喜欢看,这中间就可以教“鸽子鸽子咕咕叫”这一句。在生活玩耍中识字阅读,孩子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相信《婴儿通过游戏来学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体游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