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围绕着“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爱华教授与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副园长徐则民共同组织大家展开了研讨。
游戏材料蕴涵学习理念 ◆游戏材料的选择 在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是关键,游戏材料的选择背后既蕴涵着学习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研讨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阶段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游戏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再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 ◆游戏材料的设计 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材料并非拿来就可以用,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个性化、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材料。对此,南西幼儿园的两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陈嵘老师在为大班幼儿设计“5的组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从最初“简单、重复的操作”,到“让游戏变得有趣”,再到“围绕相同的游戏目标,设计百玩不厌的材料”,最终让简单的游戏充满无限魅力,激发了幼儿的玩智;茅丽文老师与幼儿共同努力,将班级一角的“小商店”改造成“自动售货机”,用废旧的塑料瓶、零食罐充当商品,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商品的数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设计了钱币,推进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化。 徐则民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分析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并通过适时调整使游戏材料更加有效。同时,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设计的压力。 游戏主题蕴涵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的游戏主题应该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要融入阶段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徐汇区乌南幼儿园的陈怡老师通过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幼儿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轻松地巩固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杨浦区向阳幼儿园的丁彦人老师为幼儿设计了诸多关于“水”的游戏主题,如适合小班幼儿的“抓水”、适合中班幼儿的“小水滴旅行记”、适合大班幼儿的“水的科学探索”等。教师将同一种游戏材料贯穿在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幼儿的主题活动中,既有连贯性,又富有挑战。 小游戏中有大智慧,南西幼儿园的茅丽文老师通过区角游戏中的“自动售货机”,带给幼儿无穷的快乐和持续的教育价值:幼儿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常用设施并了解其用途;初步形成数与物对应的经验,并在多次的买卖游戏中提高目测数群、比对数量的能力;知道可以按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徐则民老师指出,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蕴涵着教师不同层次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改变规则、调整或者创设新的主题。华爱华教授同时指出,游戏的可玩性越强,就越受幼儿欢迎,游戏主题是随着幼儿的发展动态可变的,变化的出发点源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过程后的思考。 游戏指导蕴涵学习策略 游戏中的学习使幼儿变得智慧,同时,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浦东新区东蕾幼儿园的戚映敏老师面对游戏中幼儿的不同表现和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策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南西幼儿园的凌文佳老师则通过组织和开展集体游戏,从目标、游戏环节、参与方式、游戏细节等层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游戏应该怎么玩”是教师在实践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嘉定区宝翔幼儿园的陶燕萍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一是师幼共建规则,促使幼儿更自觉地遵守和执行:二是关注相互评价,使幼儿进一步将活动规则内化成自觉行为;三是鼓励自主创造,培养幼儿的求新、求异思维。 徐则民老师表示,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游戏化转换,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华爱华教授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掌握幼儿的连续经验,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的可能性,在认同幼儿差异、认知、兴趣的同时,给幼儿游戏的自由,并且参与幼儿游戏,逐渐形成以观察为基础的游戏介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媒体技术已介入幼儿游戏,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虚拟的世界里。在这种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幼儿获得了广泛的信息。但更多的给孩子带来负面效应: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2。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3。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而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结果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如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以下两点谈谈:
1、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新娘坐轿”游戏中,有的幼儿不愿做“新娘”,他们知道“新娘”是“狼婆子”。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先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话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区域活动的探讨中,“儿童立场”“游戏化”“整合”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诚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让幼儿更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从幼儿出发,应该具有游戏性,应该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不仅正确无疑,而且是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比较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调绝对化、简单化,则会给实践带来另一种伤害。我曾在幼儿园里见到有的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纸笔不离手,他们忙于写观察记录、填评价表,却无暇和幼儿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随便玩、自由玩,似乎幼儿只要玩了就自然会获得发展;还有的教师心中谨记课程整合的理念,以至于对任何活动的分析与反思都能扯到五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究竟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却缺乏深入的理解。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些教师用一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来评判实践中的行为。事实上,彼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有时甚至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观察幼儿不等于就不能干预幼儿,强调游戏化不等于就没有学习,而强调整合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学科方面的考虑。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与其说是源于其观念层面的模糊,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可以说,很多时候,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在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即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具体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支持时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正是本文提出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的理由。
什么是学科视角
“学科”这一概念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人类早期的知识总量有限,各方面的知识笼统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人类积累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水利等多个学科的具体知识。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抽象化,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开始形成,这就是学科。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乃至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学科”概念,其意义更为广泛。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学校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学科教学是传递学科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编排,还需考虑儿童掌握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的逻辑。因此,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已不仅仅是知识范畴的概念,而是指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除了传递人类文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在这里,学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指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体系。同样,本文所指的学科视角,是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的关注。
有些学者尽量回避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及“学科”的概念,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分科教学的理念。的确,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学科化和概念化的学习,而是整合性和经验性的学习。但这不是抛弃学科方面考虑的理由,因为整合必须是在学科基础上的整合,而经验也是以概念为指向的经验。学科的视角向来是构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也不例外。无论幼儿园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今天很多幼儿园早已不再采用分科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也仍应存在于教师心中,成为其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依据。
学科视角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如果不切合内容,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此,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既要有对这种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的研究,也要有对活动内容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被反复告知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的活动。然而,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真正理解,这些教育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可能会很困惑,为什么幼儿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并不感兴趣或者兴趣很容易转移。他们会很无助地看着幼儿在各种活动之间频繁地切换或者无所事事地游荡而不能干预,此时,理想中自由、自主的活动就变成一种随意和任性的行为了。教师可能也想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可是他们对幼儿的观察只有个别,没有差异,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幼儿表面上的差别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最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只有当它承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理解幼儿的活动内容: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并在幼儿的活动中真正看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指导。
学科的视角,也就是内容的视角。没有学科的视角,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的理解就只能是笼统、模糊的,对幼儿的活动指导也必定是盲目、随意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儿童立场”。以学科视角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促使教师关注并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内容,把握各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学习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隐藏在材料以及材料的操作方式之中。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如果有学科视角,就会更多地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即考虑材料蕴藏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而不仅仅考虑材料的外观如何新颖、如何吸引幼儿注意。
评估学习表现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有条件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但教师想要真正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水平,还需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理解。有了学科视角,就有了解读幼儿学习表现的基本框架。
推动学习进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干预,将幼儿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但是如何把握干预时机,做到进退自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如能准确解读幼儿的学习状况,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
对幼儿园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
科学与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学科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以动手操作为基本学习方法的内容,因此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常设内容。如何开展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要坚持科学与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这种形式的独特优势,把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两个方面。
有关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经验化,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获取的学习经验。
科学学习内容的来源及选择标准向来是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从学理上说,科学的学习内容既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蕴含基本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二者的交集。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比较擅长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问题、材料或实验,至于其中究竟蕴含什么样的概念,幼儿又如何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科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活动内容,找到学科内容与幼儿学习经验的连接点。
数学区对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与科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不同,数学学习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即使是区域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也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参见作者发表于本刊2014年1、2期的《数学区角活动的教学属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可阅读该文——编者注)。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不是集体教学的形式。我们的观点是:不能为了进行区域活动而进行区域活动,也不因推崇区域活动而排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因此,那些主要依赖个人操作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有些内容也离不开集体的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形式与集体教学形式相结合。
有关活动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以满足幼儿科学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从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幼儿的科学与数学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1)需要通过动作水平上的操作以获取具体的学习经验,建构概念。(2)需要重复性的动作或操作以巩固经验或发现。(3)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以活化知识,发展能力。(4)需要成人提供各种支架(如启发引导)以促进其思维发展。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机会,幼儿拥有集体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自由、自主,似乎可以满足以上所列的种种需要。然而,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简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而这正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应具有的本质禾口内涵。
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为旨归,其重点在于平衡以下关系:
游戏与探究要给幼儿纯粹的“玩”的机会,而不总是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游戏是一种愉快的重复与练习,也是孕育问题的摇篮。而探究是一种目的性、方法性很强的求知活动。在幼儿阶段,很多活动是处于游戏与探究之间的,很多时候幼儿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教师应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也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活动状杰。
自由与限制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无目的的自由就是放任。教师不必忌讳给幼儿限制。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与干预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进行选择和尝试,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应该适时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
个别与集中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也不必排斥集中的形式。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活动、抛出问题时,或是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中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
以上对区域活动过程的见解,也许不那么符合理想化的“儿童中心”理念,却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比较可行的思路。
总之,学科视角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它并不是站在“儿童立场”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也使得“儿童立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区域活动的探讨中,"儿童立场""游戏化""整合"等关键词频繁出现。诚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让幼儿更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应该从幼儿出发,应该具有游戏性,应该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不仅正确无疑,而且是我们在过去的实践中比较忽视的,需要加以强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调绝对化、简单化,则会给实践带来另一种伤害。我曾在幼儿园里见到有的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纸笔不离手,他们忙于写观察记录、填评价表,却无暇和幼儿进行真实有意义的互动;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随便玩、自由玩,似乎幼儿只要玩了就自然会获得发展;还有的教师心中谨记课程整合的理念,以至于对任何活动的分析与反思都能扯到五大领域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究竟能获取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却缺乏深入的理解。
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这些教师用一种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来评判实践中的行为。事实上,彼此对立的两个事物,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有时甚至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观察幼儿不等于就不能干预幼儿,强调游戏化不等于就没有学习,而强调整合也不等于就不需要学科方面的考虑。
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那么简单。教师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摇摆不定、无所适从,与其说是源于其观念层面的模糊,不如说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知识的缺乏。可以说,很多时候,所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在教师缺乏具体的教学知识和策略(即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些具体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学策略)的支持时也只能停留在口号上。这正是本文提出区域活动研究的学科视角的理由。
什么是学科视角
"学科"这一概念是和知识相联系的。人类早期的知识总量有限,各方面的知识笼统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界限并不清晰。例如,围绕农业生产和生活,人类积累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属于天文、地理、气象、植物、水利等多个学科的具体知识。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抽象化,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系统开始形成,这就是学科。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内容、研究范式乃至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在学校教育中所使用的"学科"概念,其意义更为广泛。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学校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的任务,而学科教学是传递学科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当然,学校教育中的"学科"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编排,还需考虑儿童掌握知识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心理的逻辑。因此,学校教育中所教的"学科"已不仅仅是知识范畴的概念,而是指符合儿童心理逻辑的知识体系。
除了传递人类文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更是如此。在这里,学科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知识体系,而是指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体系。同样,本文所指的学科视角,是指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特殊性的关注。
有些学者尽量回避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及"学科"的概念,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分科教学的理念。的确,幼儿阶段的学习不是学科化和概念化的学习,而是整合性和经验性的学习。但这不是抛弃学科方面考虑的理由,因为整合必须是在学科基础上的整合,而经验也是以概念为指向的经验。学科的视角向来是构成课程的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也不例外。无论幼儿园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今天很多幼儿园早已不再采用分科的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学科也仍应存在于教师心中,成为其设计与实施课程的依据。
学科视角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
内容和形式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如果不切合内容,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存在价值取决于它所承载的内容。因此,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既要有对这种活动形式及其特点的研究,也要有对活动内容的研究,并且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在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对形式的关注多于对内容的关注。教师被反复告知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是一种个别化、个性化的活动。然而,教师如果缺乏对活动内容的真正理解,这些教育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可能会很困惑,为什么幼儿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并不感兴趣或者兴趣很容易转移。他们会很无助地看着幼儿在各种活动之间频繁地切换或者无所事事地游荡而不能干预,此时,理想中自由、自主的活动就变成一种随意和任性的行为了。教师可能也想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可是他们对幼儿的观察只有个别,没有差异,或者说他们看到的只是幼儿表面上的差别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最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因此,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只有当它承载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它才真正是有意义的。教师需要理解幼儿的活动内容: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并在幼儿的活动中真正看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如何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学科的视角,也就是内容的视角。没有学科的视角,教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的理解就只能是笼统、模糊的,对幼儿的活动指导也必定是盲目、随意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儿童立场"。以学科视角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能促使教师关注并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内容,把握各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式。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学习内容区域活动的内容隐藏在材料以及材料的操作方式之中。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如果有学科视角,就会更多地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即考虑材料蕴藏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而不仅仅考虑材料的外观如何新颖、如何吸引幼儿注意。
评估学习表现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有条件对幼儿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但教师想要真正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不同水平,还需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理解。有了学科视角,就有了解读幼儿学习表现的基本框架。
推动学习进程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教学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和干预,将幼儿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但是如何把握干预时机,做到进退自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如能准确解读幼儿的学习状况,就有可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机会,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
对幼儿园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的研究: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
科学与数学是幼儿园课程中学科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以动手操作为基本学习方法的内容,因此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常设内容。如何开展科学与数学区域活动,成为我们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要坚持科学与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这种形式的独特优势,把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区域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寻找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点。我们的探索与思考主要集中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两个方面。
有关活动内容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将学科内容经验化,将科学与数学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获取的学习经验。
科学学习内容的来源及选择标准向来是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从学理上说,科学的学习内容既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蕴含基本的科学概念,应该是二者的交集。而在以往的实践中,科学区域活动内容设计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比较擅长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有趣的问题、材料或实验,至于其中究竟蕴含什么样的概念,幼儿又如何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得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科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活动内容,找到学科内容与幼儿学习经验的连接点。
数学区对内容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与科学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不同,数学学习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即使是区域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内容也应该循序渐进,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详细阐述参见作者发表于本刊2014年1、2期的《数学区角活动的教学属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一文。扫描本文末尾二维码可阅读该文--编者注)。
在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不是集体教学的形式。我们的观点是:不能为了进行区域活动而进行区域活动,也不因推崇区域活动而排斥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幼儿有充分的操作学习机会。因此,那些主要依赖个人操作的学习内容,更适合采用区域活动的形式。而有些内容也离不开集体的讨论交流,因此,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形式与集体教学形式相结合。
有关活动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以满足幼儿科学与数学学习的需要。
从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幼儿的科学与数学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1)需要通过动作水平上的操作以获取具体的学习经验,建构概念。(2)需要重复性的动作或操作以巩固经验或发现。(3)需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以活化知识,发展能力。(4)需要成人提供各种支架(如启发引导)以促进其思维发展。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机会,幼儿拥有集体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自由、自主,似乎可以满足以上所列的种种需要。然而,现实的情形并不是这样简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幼儿的自由、自主引向促进其发展的轨道。而这正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所应具有的本质禾口内涵。
我们认为,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为旨归,其重点在于平衡以下关系:
游戏与探究要给幼儿纯粹的"玩"的机会,而不总是在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游戏是一种愉快的重复与练习,也是孕育问题的摇篮。而探究是一种目的性、方法性很强的求知活动。在幼儿阶段,很多活动是处于游戏与探究之间的,很多时候幼儿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教师应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活动,也应接纳幼儿不同的活动状态。
自由与限制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但无目的的自由就是放任。教师不必忌讳给幼儿限制。没有规则,就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意识。
自主与干预教师应该给幼儿机会进行选择和尝试,哪怕是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教师也应该适时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
个别与集中区域活动以个别化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但也不必排斥集中的形式。例如,在向幼儿介绍活动、抛出问题时,或是组织幼儿分享交流时,集中活动是更有效的形式。
以上对区域活动过程的见解,也许不那么符合理想化的"儿童中心"理念,却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比较可行的思路。
总之,学科视角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它并不是站在"儿童立场"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也使得"儿童立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导读: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模式。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童年的欢乐!这些游戏在今天的幼儿园同样有推广的价值。
一、民间游戏及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反映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习尚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的模式。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幼儿的民间游戏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由于民间游戏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游戏中所配有的儿歌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这些都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2、幼儿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取材方面、简便易行的特点。如一粒石子、一根绳子,这些随处可以得到的东西便可以使游戏开展起来。由于这些材料没有固定的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随意将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3、幼儿民间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一特点使得儿童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游戏,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许多游戏还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儿童在这其中边玩边吟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
4、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它往往不受人数、年龄、场地和时间的局限,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做游戏,愿意玩,幼儿就可以在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花园及家里,利用点滴的时间自由的玩耍。
5、幼儿民间游戏具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例如踢毽子,不论大小都可以玩,年龄小的幼儿在毽子上系一根绳子,用手拎着踢;年龄大的幼儿则可以直接踢,还能踢出许多花样来。“跳房子”就更简单,只要用树枝或瓦片在地上画上格子,就能进行单脚跳或双脚跳,乐趣无穷。提起这类民间游戏,您一定倍感亲切,这些熟悉、富有乐趣的游戏,为什么不传给可爱的孩子们呢?
二、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从幼儿教育的层面上来看,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在体能、感知、语言、社会性等发面的发展。体能、语言、感知方面的发展一般都能从现代游戏中得到体现,而民间游戏中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是现代游戏所不能比拟的。
(一)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民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的过程。如有一次去上海幼儿园观摩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幼儿在游戏《推磨磨》中,准备豆子、洗豆、泡豆、准备小石磨等工具、磨豆子、加工豆浆的过程。幼儿以游戏的方式,经历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劳动片断,了解着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的效果,经历着豆浆的制作过程,感受着劳动者的工作和价值,体验着分工合作的乐趣,享受着劳动与成功的快乐。
(二)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儿童生理的、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儿童就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员中的一员,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间建立深厚的感情。”首先,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炒黄豆》、《跳皮筋》等,幼儿可以从中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其次,民间游戏所独具的特点,促使幼儿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亲社会行为。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积体、参与游戏。
(三)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幼儿就容易产生挫折感,不过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
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多向沟通的桥梁。家长和社区中的人们,对儿时的游戏往往都难以忘怀而且津津乐道,这对幼儿园征集和开展民间游戏推动极大。在家庭里,家长怀着愉悦的情感,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同时也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及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等。在社区中,好玩的民间游戏自然的能把大人和小孩凑在一起,互教互动,尽情游戏。这对于现代生活在“鸽子笼”里的独生子女,获得的可是宝贵的社会交往机会,民间游戏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运用和组织民间游戏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民间游戏的独有特点,它的运用和组织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在搜集、改编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由于民间游戏产生在民间,流行于口头,存在着时代和地方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搜集到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时,那些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应加以改进,或者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含义,并使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运用民间游戏时,应该注意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度性
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应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一日活动中的不同时间、不同条件和幼儿的需要,以及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不同内容的民间游戏,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三)在组织幼儿民间游戏时,还应该注意安全性
对于幼儿民间游戏的动作设计、场地的选择、玩具的使用与制作等反面,都应该加强安全性的检查。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它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
总之,幼儿民间游戏蕴含着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从事这样一份有趣的工作。每天,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游戏。游戏总是能让我忘掉年龄,和他们一起欢笑。有时,我只是举起了双手,假装是狼或者熊的爪子,他们就能欢快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四散奔跑、开心大笑。每当我想结束游戏的时候,他们就用自己的方式将我一遍遍地拉回到游戏中……
孩子的心声
成年人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儿童每天都在游戏,却从不会厌倦?前段时间,我们在孩子中做了一项调查。
Q:“你们为什么喜欢游戏?”
A:“游戏可以帮我忘记一些可怕的事情。”
“游戏可以帮我超过以前的自己。”
“游戏可以让我发现,自己有很多朋友。”
Q:“游戏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A:“我玩游戏的时候很快乐,是那种比高兴还要快乐的快乐。”
“游戏的时候我就像小鸟一样,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像是吃了一颗糖果,好甜呀!”
Q:“如果不让你们玩游戏,你会怎么样?”
A:“我会生气,就像一个大气球马上就要爆炸了。”
“我会很生气,有种想要发火的感觉。”
“我会拿一个警报器,不让我玩游戏,我就报警。”
“没有游戏陪着我,会觉得很孤单。”
“如果不让我们玩游戏,哪儿还有什么乐趣呀!”
……
看来,游戏对儿童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
成年人很难理解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一个婴儿期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躲猫猫”为例。“现在你能看到我——现在看不到我——我又回来了”,它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结和断裂、存在与缺失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和家人之间建立起联结感,还能戏剧性地玩出亲密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这是需要认真寻味才能建立起的一个认识。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其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大人而言,游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大人都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孩子和大人即使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也很像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大家都觉得对方热衷的事情很奇怪。大人想,孩子们怎么可以玩一天游戏而不厌烦呢?孩子们想,大人们怎么能整个晚上都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聊天、看书、玩手机呢?
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总有人问我,如果儿童不游戏,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应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儿童发展阶段,游戏就是他们以梦想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探索,实现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游戏,儿童就无法用他们的方式完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建构起自己对世界及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即使他们在后来的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那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验相联结。
儿童在游戏中的探索才是高质量的学习
我和老师们记录了幼儿园孩子的一些游戏片段,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游戏的作用。
摸“月亮”
幼儿园的树上挂了一个好玩的“月亮”,小班的孩子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他们都想去摸摸。可是“月亮”太高了,够不着,怎么办呢?几个“急性子”开始跃跃欲试,伸出手臂使劲儿地往上跳,还是够不着! 羊羊小朋友看到了操场一旁的大轮胎,高兴地喊“我有办法了!”于是,她欢快地跑过去,用力扶起了平放在地上的一个轮胎,大喊:“你们快来帮帮我,咱们把轮胎抬到月亮下面,踩在上面就能够到啦!”呼啦啦,好几个孩子响应羊羊的号召,一起齐心合力运起了轮胎。
轮胎好大、好重啊,这么多人一起抬,还是很费劲儿。怎么办呢?这时,有个小朋友试着把轮胎竖了起来,慢慢地朝前滚,越滚越快,哈哈……原来轮胎的秘密在这里!在老师的帮助下,轮胎越堆越高,好像已经能站在上面摸“月亮”了。可是他们还是爬不上去,怎么办?点点想了个好主意:“我们在它旁边搭一个楼梯吧!”说办就办,孩子们又滚来好多轮胎放在旁边当“楼梯”,在老师的搀扶下,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摸到了“月亮”,他们开心极了!
开“火车”的石头。天气不好的时候,孩子们会在教室里游戏。石头把小椅子当成火车的车厢,自己一个人开了起来。好多孩子发现后,都跟随了进来,于是,班级里有两列火车在前进。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孩子们有点没意思了。这时候,石头说:“老师,你放一个开火车的音乐吧!”有了音乐的加入,孩子们的兴趣又被点燃了。紧接着石头又说:“上火车还需要检票,谁来当检票员?车厢里有推小车的售货员,总问大家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喝水,谁来当列车的售货员呢?”石头的好点子真多啊。之后,孩子们的游戏越来越丰富了。
你看,任何一样东西或工具,到了孩子手里都会以其他方式被创造性地使用。当儿童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他们用假想,将实物和情境进行改变,以符合游戏的需求,这种学习超越了此时、此地的限制,是人类学习中最宝贵的品质。
游戏是怎样帮助儿童完成学习的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想象中,儿童的意识拥有了自主性与主动性,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在游戏中创造出只有自己和同伴才能明白的游戏语言与符号,之后,再将这些语言、符号不断丰富,吸收与内化,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为将来的学习与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源代码”。
游戏只要有一个想象的情境,就一定会有规则的存在。这种规则不是那些事前就被确定好的规则,而是从想象的情境中衍生出来的规则。比如,儿童将椅子当成“火车车厢”,使得游戏中还需要“检票员”“售货员”的生活经验变成了主动的设定。这种掌控能力对一个人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还发现,在游戏中,当儿童达成一个共同目标时,同伴间的合作行为也会成为这个游戏的规则之一。如,大家都想摸“月亮”,但一时没有好的办法。有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其他人便开始主动配合,来达成游戏。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孩子们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还要让自己的情绪与游戏合拍。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游戏就是儿童的生命状态。游戏既是儿童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通过生活与学习获得自我成长的唯一通道。游戏是他们实现自我与外部世界、梦想与现实,了解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各种复杂关系的桥梁。
儿童的生活与学习都离不开游戏。那么,作为陪伴他们成长的成年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主题游戏是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几年来,我园开展的主题游戏常是为应付观摩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按排下被动地接受游戏。本学期,我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心的焦点和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生成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游戏。并按主题游戏的网络联系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开展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一、构建主题网络,平行游戏练习。
小班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游戏方式大多以平行游戏为主。在幼儿对某一小主题产生游戏欲望后,便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在同一层面投放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去选择活动材料进行练习。平行练习的过程是幼儿根据自已的意愿,用不同材料,不同方式来表现同一主题的创造性活动,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当我们带着孩子外出散步时,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呼雀跃,有追赶蝴蝶、大声叫喊的;有采来野花戴在头上的;还有伏在地上学小虫爬的。由于每次散步时间短,孩子们玩得意犹未尽,于是产生打扮春天的游戏主题。在组织幼儿认知了春天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打扮春姑娘、快乐的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表现春天的网络图。针对每一个主题游戏,我们都开展了平行游戏活动。如在打扮春姑娘时,我在美工区进行扩展,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这一游戏。在教室的六张小桌上投放了多种用来装扮的材料,有即时贴,绸带,野花,柳条,旧纱巾,夹子等,孩子们各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材料,有的用野花夹在头上,用柳条盘成辫子;有的将绸带系在腰间,将纱巾披在肩上;还有的幼儿能够在即时贴上剪花,贴在额上、脸上,打扮得花枝招展。通过这种平行练习,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审美能力。
二、围绕主题网络,分组游戏活动。
分组活动是在平行练习过多个小主题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多种游戏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结合开展的游戏活动。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是加强幼儿兴趣性,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将各个小主题用简单的标记区分,让幼儿以插游戏牌的方式选择区域,支配材料。例如,我班幼儿玩过打扮春姑娘,快乐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主题游戏后,我们在活动室设置了四大块游戏区,幼儿拿到游戏牌后很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和游戏材料,幼儿在玩过一种内容游戏后,还可按意愿与别的组员进行交换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即玩得兴致勃勃,又增强了深入主题游戏的愿望,更使活动区域成了童心的驿站。
三、深化主题网络,综合游戏活动。
综合游戏活动是在游戏的进行和发展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将一个个小主题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综合游戏活动并不是主题游戏的一个终结,而是游戏发展和幼儿创造的需要。当孩子们玩过一系列游戏后,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春天的欲望,有孩子问我:“老师,春天有西瓜吗?”对于这类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让幼儿明白,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水果、蔬菜植物可以反季节栽种,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幼儿认识上的混淆,为了加深幼儿对春天的认知,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家长们积极参与,有的带了图片、书籍;有的带孩子外出郊游,通过放风筝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而且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而综合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这种机会。在小组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把自己获得的新信息经过重新组合,融入到游戏玩法的创新中去,如:孩子们在画小河时,有的用毛笔配颜料涂上小蝌蚪,在操作材料上剪下小青蛙;有的用泥工捏了小鱼,用皱纹纸搓了小草,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技能,共同组建了想象丰富的春天场景;鱼儿在水中游,小蝌蚪在寻找青蛙妈妈,小鸟在歌唱,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通过这种小主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要。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开展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