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遵守良好常规下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01-13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如何满足遵守良好常规下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小编有话说:常规要求和发挥幼儿自主性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集体教育幼儿的需要,同时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不是幼儿想干什么都行,也是有限度的,要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基础,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前提。

那么,怎样让常规培养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呢?

首先,我们在制定幼儿的常规时要考虑哪些规则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是可以有自主性空间的,哪些规则如果让幼儿自主了就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洗手的环节,要求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洗手,使幼儿养成基本的卫生习惯。这个环节就不适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在洗手之前的环节中,有的幼儿游戏完成了可以选择先洗手,而游戏没有结束的幼儿可以选择后洗手,而不是“一刀切”,都要让他们按照教师统一的要求去做。这个环节可以给幼儿自主的空间。

遇到特殊情况,教师也要特殊对待。允许幼儿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非但不会破坏幼儿行为习惯的一致性,反而会让幼儿更加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更加有责任感。

例如,在一次制作恐龙模型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小组的恐龙做得非常复杂,眼看要成功了,上操的预备音乐响了。孩子们用渴求的目光看着老师,和老师商量能不能允许他们做完再去上操。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商议后答应了。这个小组随后用最快的速度做完,然后迅速跑到楼下,自动站在队尾,加入到做操的活动中。那天他们的操节动作最标准,神情最投入。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适时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让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更容易把规则内化为幼儿的活动需求。这才是我们进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德尔塔疫情防控口号个性化短句 (合集40句)


“个人防护四要素: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集”为了新冠肺炎抗疫形势的好转,全社会必须都动员起来。一条条易读易记的标语将防疫要求直达人心,如何让防疫标语显得简洁有力呢?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德尔塔疫情防控口号个性化短句”,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尔塔疫情防控口号个性化短句(篇一)

1.人生旅途难免有不测,守望相助我们不分离。

2.减少串门:关系不因距离疏离,问候到,心意到!

3.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4.比戴口罩:科学丢弃,不传病毒! 。

5.减少人员聚集,就是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6.勤洗手来勤洗澡,病毒吓得无处逃。

7.餐桌举止非小事,公筷公勺见文明。

8.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防线。

9.春节期间,不要外出,不要聚会,少去公共场所,如果外出,要戴口罩。

10.请大家从我做起,戴好口罩、勤洗手,也提醒长辈们做好防护,减少聚会,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过好年,抗击新型肺炎,我们在行动!

11.拒绝扎堆,不图一时热闹,但求平安健康!

12.祝愿全国早日战胜疫情,大家都可以走出家门,加油XX。

13.防范疫情,咱不出门。呆在家里,安逸无穷。

14.必须落实责任、担当作为,集中精力落实最严防控措施,优化和提高防控效率,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

15.口罩要戴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卫生保持好。

16.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17.生病不可怕,只要信念在,康复不是梦,来日展宏图;把病魔看作挑战,把信念当作武器,祝早日康复!

18.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人

19.万众一心迎挑战,众志成城战疫情。

20.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全跟亲戚跑

德尔塔疫情防控口号个性化短句(篇二)

21.人人皆防线,戴口罩、勤洗手就是美德的体现。

22.注意防护,不恐慌,不传谣。

23.疫情肆虐需警惕,少出门,少集聚。

24.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5.整治环境卫生,打造健康家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7.在那么多英雄的支援下一定可以早日打赢这场战役,盼望英雄们凯旋,共同抵抗冠状病毒,加油!

28.不戴口罩图省事,病毒偷袭麻烦大。

29.遏制艾滋病 预防是关键。

30.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 

31.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疫”,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战“疫”。这些充满力量、直击人心的声音,将为历史留下特殊的记忆!众志成城抗疫情,向发出声音的他们致敬!为XX加油!

32.愿世间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时。也愿疫情早日结束,早安,加油!

33.分秒必争,与病毒抗争!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时间就是生命!

34.党员冲在前,防控在一线。

35.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36.待到春暖花开时,牵着你的手,欣赏大好河山。

37.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肘遮住口鼻。

38.Early detection, early reporting, early isolation and early treatment are good for both oneself and others.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己对人都很好。

39.打赢这场防疫战,无数人甘当“逆行者”。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XX,纷纷签下“请战书”。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坚毅的背影,令人感动与敬仰。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谢谢你们,白衣天使,加油!等你们平安归来!

40.We will promote the new trend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do a good job in recycling and handling epidemic prevention waste.弘扬垃圾分类新风尚,做好防疫废弃物回收处理。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


小编有话说:操作活动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活动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操作中的常规培养也就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得好,能使活动得心应手,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那么,在操作活动中到底有哪些常规呢?概括起来有三点: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在用完后放回原处;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物收进垃圾箱;轻拿轻放桌子、椅子。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呢?大家可以尝试根据操作活动的步骤,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对幼儿进行操作常规的培养:

操作前先提要求,让幼儿明确应该怎么做。

向托、小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游戏化、情境化;向中、大班幼儿提要求时,语言要简洁、明确。以美术活动为例,在小班幼儿开始画画前,教师可以用拟人化、游戏化的语言提示幼儿:“我们要和小画笔做游戏了,做游戏时不能撕坏小画笔的衣服,做完游戏要把它们送回家哟!”对中、大班幼儿则可以直接提要求:“爱护你的画笔,用完画笔要检查画笔的笔帽,然后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好放回柜子里。”

操作中加强检査,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在幼儿操作时,教师一方面要观察并指导幼儿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一方面要关注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比如,在剪纸活动中,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地面整洁,把垃圾废物收进垃圾箱。有的幼儿一心扑在剪纸作品上,只顾着把自己的作品展示 给大家,而忽略了掉在桌子上的纸屑。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地提醒他收拾好自己的桌面后再展览作品,或者对认真整理的小朋友提出表扬,暗示大家向他学习。

操作后,要及时小结。

教师也可以利用环节过渡的时间对操作活动中的常规情况进行小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对托、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釆用演示法、示范法和练习法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方法。比如,请一名小朋友搬小椅子,让大家看看他的方法对不对,指导幼儿搬椅子时要轻拿轻放,然后要求所有幼儿都来做一做。中、大班的小结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录下操作活动的视频在小结时播放, 引导幼儿自己评价操作时的常规情况,并及时地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鼓励幼儿下次能够做得更好。

如何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学校的常规往往不同于幼儿园,大多数5岁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教育工作者总结了学前儿童需要培养的个性品质。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教育工作者指出,在培养学前儿童的这些个性品质时,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甚至超过了幼儿园,因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为家长们提出了建议。

1.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和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孩子是怀着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保持这方面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如当孩子画了一张画的时候,可以鼓励说:“你画得很棒!”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家长可在去幼儿园或学校的路上,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

4.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以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5.使用适度的纪律加以约束。那些受到家长纪律约束的孩子通常更易与人相处,在学校中比那些家长一味严厉或溺爱的孩子表现好。

要做到这点,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指导孩子的活动,不加以不必要的限制或试图进行控制。

·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最好说出理由,例如,对孩子说“请把玩具车从楼梯上搬走,这样别人才不会被绊倒”,而不要说“照我说的做”。

·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们的感受,看看他们是否需要特别的帮助。

·家长生气的时候,别忘了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批评应针对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人。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可你在墙上画面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生气”。

·帮助孩子作出选择,解决问题,可以问4岁的孩子:“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让凯文推倒你堆的积木?比如这样……”

·对孩子抱积极鼓励的态度,对他们做得好的事情予以赞扬。微笑和鼓励永远比粗暴的惩罚更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

6.让孩子自己动手。毫无疑问,小孩子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但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要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要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

7.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学前儿童需要接触社会,开始了解他人的观点。事实证明,小孩子上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更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

个性化教育案例:博士生辞职当“全职爸爸”


“现代私塾”理念一:在游戏中学知识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袁鸿林的家时,他刚刚带女儿小逸从海盐著名的园林“绮园”回来,正在吃午饭。从今年7月起,袁鸿林几乎每天都会带女儿去绮园逛一个上午,一边玩,一边给女儿上课。“绮园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这么好的环境下,孩子一边玩一边学,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袁鸿林解释说。

袁鸿林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培训教室显得有点乱,随处可见各类幼儿书籍和碟片,内容有英语、日语、古汉语等,角落的小书桌上还摊着纸笔砚墨,墙上贴着小逸平时写的字、画的画,桌子底下还竖着一块围棋棋枰。记者发现,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小逸先后读过英语、日语、汉语拼音、写过毛笔字,最后还拿起小提琴拉。每样东西“玩”的时间都不长,但却都有板有眼。袁鸿林说,他就是这样让女儿慢慢“玩”出学习兴趣来的。

“现代私塾”理念二:多种语言一起教

5岁的小逸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父亲之间时不时就冒出几句“I’mcoming”、“Ok,noprob-lem”这样的日常对话。袁鸿林说,女儿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在10个月大时就能说一些话了。由于他自己英语比较精通,因此他在小逸两岁时,便有意识地教女儿说英语。“最开始我也不教她什么ABC,我只是买来英文歌曲的磁带,反复地放给她听,然后慢慢地教她唱。小孩子很喜欢唱歌,平时几乎曲不离口。学会一首后我又教她下一首,等两个月后她的英文歌模仿得有些基础了,我才慢慢带她入门。”

有很多教育专家不赞同孩子太早接触外语,对此袁鸿林却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母语是贮在内存里的,而后期学的外语好比是存在硬盘里,内存的调用速度要比硬盘速度快得多,因此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共同放进‘内存’,那将来对外语的应用有很大好处。”

袁鸿林认为,3-8岁的孩子在听力、语言模仿能力、思维兼容性都处于最佳阶段。另外由于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小逸已能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课文,差不多相当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袁鸿林已开始着手教她日语的日常对话。记者发现,袁鸿林在教女儿记忆日语单词时,经常随机问她同一意思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小逸几乎不用想便答了上来。“在几种语言间随时转换,让孩子习惯用外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袁鸿林考虑要教女儿第三门外语:法语。

“现代私塾”理念三:懂心理再教孩子

除了外语,袁鸿林还带领女儿广泛涉猎书画、音乐、古汉语等领域。这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填鸭式”的教育,在这对父女间却进行得特别顺利。

翻开他为女儿制定的每天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3小时。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袁鸿林还准备过段时间教女儿上网,在网上学习各名校名师的课程。“我不强迫她去做什么,而是慢慢引导她这方面的兴趣。”袁鸿林的诀窍很简单。

袁鸿林最初带女儿接触书画时,给她买来一大叠宣纸和笔墨,然而他并没有要求女儿每天练多少个字、画多少幅画,而是任着性子让女儿涂鸦。在女儿涂鸦的同时,袁鸿林则在一旁写字、画画,并拿出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给女儿看。慢慢地,等小逸在对艺术有了一定的感觉时,袁鸿林才开始给女儿讲述一些书画技巧。“这段过程差不多有一年。”袁鸿林说。现在,小逸即使有时画上了瘾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培养儿童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品质是指恒心。为此,父母除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外,也要教育孩子这样做。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要注意对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培养。儿童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很差,父母除了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外,要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坚持进行早锻炼;让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时间;鼓励孩子放弃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去做作业等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养成对失败不气馁,多从积极方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儿童期初步形成的个性,必须同时溶进社会对人所要求的共性。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社会的要求,依照社会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法律规范、行为准则来培养孩子。也就是说,要使孩子的个性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

怎样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


1、母亲要切实做好第一任启蒙老师:母亲要对新生的婴儿多给予抚爱,及早训练与建立新生儿主动寻找食物的条件反射。在每次喂奶时,用亲切温柔的话语与宝宝交流,言语刺激,对婴儿条件反射的建立帮助极大。这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属于最初的智力开发内容,对促进心理现象的萌发和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

2、给予婴儿周到的护理:如按需哺乳,根据天气变化进行护理等,使婴儿获得生理上最大限度的满足,而经常处于舒适感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反应状态,有利于促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3、母亲的抚爱,应从婴儿出生后即开始:通过与婴儿身体皮肤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婴儿皮肤感觉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4、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丰富的营养、充足的睡眠等,对婴儿的脑发育极有好处: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出生后第一个月的脑发育,是心理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脑发育更有益处。

如何在安静有序的常规下进行过渡环节?


小编有话说: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蕴涵着很多教育契机。 那么,幼儿园的过渡环节具体是指什么呢?是指一个活动和另一个活动衔接的中间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有序地进行活动,既不使时间被浪费掉,也避免幼儿因为等待无聊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打架、争执、乱跑等,以致影响下一节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下几种活动,老师们不妨一试:

音乐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在过渡环节播放,提示幼儿当他们听到某一首歌曲时,就要做某一活动了。比如,当听到《小燕子》的歌曲时,女孩子就要学着小燕子“飞着”去上厕所,当听到《小花猫》的歌曲时,男孩子要模仿小花猫走路悄悄地去上厕所。 同时,音乐活动也能让幼儿身心得到放松,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倾听力、表现力。

游戏活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孩子们进行盥洗等活动。比如,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传到哪个小朋友的手里,哪个小朋友就可以请自己的三个好朋友一起来唱一首歌。唱完后,四个人可以一起进行盥洗活动,其他小朋友继续游戏。这样,幼儿既能感受到集体游戏的乐趣,能够自然地分组进行活动,又能填补“等待”的空缺。

自主选择活动。

幼儿喜欢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操作物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区域材料和区域环境来让幼儿安静、有序地进行常规活动。当然,教师事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些小的活动规则。比如,如厕时间到了,在音乐的提示下幼儿去如厕,先如厕完的幼儿可以自己选择一些区域操作活动,如在美发区练习编小辫等。

语言讲述活动。

教师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随意聊吧”。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说的事情与教师、同伴分享。但是,前提是要和孩子们定下相应的规则,即在聊的过程中不要影响到他人。教师也可以把过渡环节设为幼儿才艺展示的小舞台,让幼儿进行猜谜、说绕口令、唱歌等活动,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

延迟满足,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

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平时与家长朋友的交谈中,常听到家长的一些抱怨:“我这孩子太任性,越来越难管了,看到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你看,这么冷的天,还要穿裙子,不给穿就赖着不肯起床。”“这孩子天天要买玩具,简直拿他没办法。”听了家长的一些怨言,我在想:这能怪我们的孩子吗?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良行为,是我们家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的弊端。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是虚荣心在作怪,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有;有的是家长思想意识不对,认为都是一个宝贝孙子,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孩子整天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剥夺了孩子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待到有一天家长再也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而无理取闹时,家长就怪罪孩子不懂事,这对孩子公平吗?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生下来就自私、专横、暴躁吗?不!是我们给予的生活环境纵容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我们的这份“爱心”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也琢磨出了对付家长的一套办法:只要我一叫、一哭、一发脾气大人准能听我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这种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的“爱心”对孩子的成长是一剂“毒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自私、孤僻、急躁、不依不饶等不良性格也就随之助长。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这些不良性格的养成呢?我觉得:家长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延迟满足,让我们的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等待、学会忍耐、学会抗挫,以此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说到满足,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四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及时满足、超量满足。科学的教育提倡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的训练,将来孩子才有能力抵挡诱惑、战胜困难、获取成功。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等待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对孩子的父母这样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孩子的欲望将无止境的增加,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随时暴发,弄得家长措手不及。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孩子才会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如,我们在幼儿园的门口,看到要买这个要买那个,家长不给买就赖着不肯回家。这时,家长要特别能沉住气,给孩子讲道理:妈妈这个月的工资所剩不多,还要用于买菜、交电费、交水费等。如果买了这些玩具,就没有钱交电费和水费。等下个月妈妈发了工资再买给你,好吗?经过家长耐心的解释,相信大多数孩子都能接受家长建议,抑制自己购买玩具的欲望,把希望留在等待中。孩子等待中,学会了理解他人。当然,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话给予兑现。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件,孩子才会信任你、尊重你。在对待难说话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顶住。因为这一过程,是家长和孩子进行心理较量的过程,只要家长坚持自己的做法,孩子最终还是会迫使自己接受的。待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之后,家长要进行适当疏导。让孩子从内心真正接受了你的建议,心情才会愉悦。

二、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分享

孩子进入幼儿园这样一个小团体、小社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复杂的,难以对付的。如,自己喜欢的玩具同伴也喜欢,不能占为己有;做错了事情,同伴会告状,老师要批评;不喜欢吃的菜不可以随意不吃;不想帮助同伴做的事还要努力去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孩子在家中很少遇到的。如果孩子还是像在家中一样任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乐意分享。他就会在这个小团体中显得格格不入,常会遭同伴的告状、老师的批评,接踵而来的是打架、搞破坏、叛逆等行为的出现。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渗透分享教育,让孩子逐渐养成一种平和心态对待身边的事。比如家中有孩子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家长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这种做法看似爱孩子,其实对孩子是不利的。若长期让孩子一个人独享,他就觉得给他一人吃是应该的,不知不觉就会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再如,一桌晚餐摆放在桌上,孩子的爸爸还没有回来,宝宝就嚷着要吃,家长不要立即满足他。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爸爸的肚子也很饿呀!可还在辛苦的工作。我们等爸爸回来,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那该多幸福呀!”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忍住自己的饥饿,期盼着爸爸的回来,既是对孩子忍耐性的考验,也是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关爱他人的佳机。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让孩子在忍耐中学会分享,懂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别人喜欢的,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学会体谅他人,这样才会赢得同伴的喜欢和尊重。

三、延迟满足,让幼儿学会抗挫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的包办,在生活中稍遇一点困难、小挫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就会寄托在家长的身上。我们的家长呢?更是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一点挫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是顺顺当当的,可现实生活可能吗?即使孩子在你的包办下顺利度过了困难,但孩子获得的只是一时的高兴。孩子没有历经挫折的痛苦过程,就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年新生入园,有的孩子初入园比较大方、自然。看到同伴哭了,还会主动帮他擦眼泪,劝慰同伴不要哭,爸爸妈妈一会儿就来接。而有的孩子入园就显得非常焦虑、恐惧、哭闹不止,在新的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从孩子的不同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因此,家长要创设挫折情景,延迟满足,给孩子有战胜困难的机会;家长要学会放手,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以此来增强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如家长让孩子一人独睡一室常感到很困难,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宝宝,如果你能坚持三天一人独睡,就可以获得一天和妈妈同睡。”“如果你独自睡觉,妈妈可以每天给你讲故事,直到你睡着为止。”等孩子有点适应了,再加长独自睡觉的天数。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孩子的胆量,孩子还是能够接受的。当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的鼓励和表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在调适自己心理状态的过程是非常痛苦和无助的过程。家长延迟满足的度要适宜,让孩子在抗挫中看到希望,孩子才能有信心坚持下去,直到最后的成功。

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或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在故事书《好想好想吃了它》中,布奇控制住了自己想吃一颗樱桃的欲望,成功地得到了满树的樱桃,他的事例鼓励着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抑制及时的欲望从而获得更长远或更大的收获。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自己的纪录时,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一些小奖励,从而让他们获得坚持的动力。另外,如果孩子坚持要获得及时满足,父母也不要勉强孩子刻意坚持,因为对于年幼的宝宝,让他们自觉地自我控制欲望是一件很难的事。

延迟满足,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

爱孩子,就要培养让孩子幸福的品质。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克制、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这样,我们的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才会从容、镇定,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将来踏入社会,不管遇到任何风雨他们都能勇敢前进。

家园共育《如何满足遵守良好常规下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常规教案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