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感觉到满满的爱

03-31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某种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如何动笔写一篇教育笔记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要让孩子感觉到满满的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尤其对于幼儿,由于年龄小,对爱的要求更是敏感和迫切。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周围大人们太多的爱。而在幼儿园,几十个幼儿面对着两位教师,每一个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可能就会伤到某一个孩子的心。

和朋友交谈时曾有人无意间问我:“你们班的孩子你最喜欢谁?”我想了半天说:“每个孩子我都喜欢。”也许朋友会觉得我虚伪,但是我讲的是真心话。他们就像我的手指头,哪一个都连着我的心。

记得一天中午起床后,我忙着给孩子们穿衣服,当我走到盛苏豫身边给她穿衣服时,小苏豫突然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老师,你喜欢我吗?”我笑着对她说:“老师喜欢你呀!怎么了?”她高兴地说:“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老师!”说着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心里一愣,一个人默默的在心里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前几天,我班来了一位叫杨阳的小朋友,因为他刚入园免不了哭闹,我就有意多接近她。盛苏豫是很乖巧的很懂事的孩子,也是我的好帮手,平时有什么事我都愿意让她去做。而杨阳来了之后,为了让杨阳更快的适应我们这个新集体和分散她想妈妈的注意力,我经常让杨阳帮我做一些事情,却无意中引起了小苏豫的误解。这也使我体会到了从事幼儿教育的幸福感,孩子们是那么天真、可爱、招人喜欢。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孩子、要爱每一个孩子,只有爱每一个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满满的爱。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老师的朋友”


上午,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攀登架,听到绮绮和佳佳的这样一段对话:

……

绮绮:“小白白,你爬得快一点啊!”

佳佳:“你干嘛叫我小白白啊?”

绮绮:“因为你长得白嘛!”

佳佳:“满好听的,你以后就叫我‘小白白’吧。”

……

我在旁边一边听一边偷偷的笑:原来给同学起外号,在幼儿园小班就有了啊~呵呵。

到了集体活动时间,好动的佳佳注意力老师不能集中,不时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而我也总是要“佳佳”“佳佳”的提醒他。在提醒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他还是很难集中注意力,这时,我灵机一动故意说道:“小白白,我的故事很好听哦,你听到了吗?”这下子,佳佳愣住了,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我,吞吞吐吐的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叫小白白?”我也冲他眨眨眼睛:“如果,你以后能注意听老师讲话,我以后都叫你‘小白白’。好不好?”听我这么说,他笑着点点头。

也许是被人叫“外号”新鲜感,接下来的时间里,佳佳认真听着我说的每一句话,而我也不时的和他搭话:“小白白”怎样怎样、“小白白”怎样怎样。这期间,我发现一向喜欢调皮捣乱的佳佳,表现出乎意料的好。

第二天一早,刚来到幼儿园的佳佳就悄悄的问我:“陈老师,今天你还叫我‘小白白’吗?”我也悄悄的在他耳边说:“当然了,‘小白白‘是我的好朋友”,以后你也可以叫我‘陈陈老师’”。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佳佳开心地到区角里搭积木去了。我听到,一边搭积木的他一边开心的告诉坐在旁边的小弈:“你知道么,陈老师叫我‘小白白’……”

看着佳佳开心的样子,想到这两天他的转变,我的心里却不平静了。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我们每天都要讲很多话,而我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那就是“小朋友”。说多了似乎也就习以为常,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实,细细一推敲,它正是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一种“朋友”关系。我们可以将关系亲密的人称为“朋友”,那我们每天亲切的称幼儿为“小朋友”时,不是也应该用对待朋友的态度感情去和幼儿交流吗?可是平时我们对于这些“小朋友”的称呼多数是直呼其名。孩子们感觉不出这份朋友之情,当老师和孩子之间用朋友之间才会使用的外号来称呼对方,就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发生了我当初没想到的变化。经过这样的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发现,孩子其实真的很容易满足,当这一切只发生了一点点改变,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称呼的改变,就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老师的朋友”。

做孩子的朋友,其实很简单,只要一点点小小的改变,你就可以让你的视线顿时变得开阔,就像有人说过:

我不是你,但我愿意关注你的关注;

我不是你,但我愿意惊奇你的惊奇;

我不是你,但我愿意感受你的感受;

我们已经感觉到彼此的重要


时间过得可真快,我与这些新小朋友已经相处了二个月了,我觉得我已经深深的走进了他们,已经和他们融入到了一起。所以我和孩子们每天都觉得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渐渐地从陌生到熟悉;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不信任到信任。这一步步走来,我真的觉得我们彼此都在努力,都在磨合。我为了今天和孩子们的感情,付出了许多,同时得到的更多。同时也运用了多种的方法,首先我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如刚开始孩子们不适应我上课的一些常规,比如活动中有操作的材料,孩子们总是好奇的先动手,打乱我的教学,为了他们能遵守,我就制定了规则:能在课堂上遵守我提出的规则的,那么第三个活动可以让你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你们喜欢的游戏。相反则不能开展。其次,我抓住孩子喜欢奖励。我们班小朋友喜欢从家里拿粘贴纸,让老师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我就利用这一点,让拿粘纸的小朋友奖励。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再次就是抓住我说到,做到,你们也一样的规则。

这些方法进行两个月了,经过我的观察,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和我在一起了,许多的小朋友也会把许多的小秘密讲给我听。特别是午饭后,总有小朋友拉着我讲话。这两天我请假多了,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总是关心地问:“你去了哪里?怎么这几天都看不到你?我们都想你了”等等。从孩子们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心里真的有我了。我们已经感觉到彼此的重要。

情到深处都是爱


三月二十五号上午全镇师德报告会结束后,我挂念着孩子们,迅速回到了幼儿园。在与幼儿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我的同班老师忽然告诉我说:“忘了告诉你了,今天早上于涵林的家长在送于翰林入园的时候给你捎来的烫伤药,我放在桌子上了”。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心里有些发愣,但随即明白过来,一下子心里感到特别激动。我的腿烫伤有十几天了,拿药的时候医生就嘱咐不能多走路,不能包着,露着好得快。我当时也没往心里去,觉得就那么点面积,又不是很厉害,我不能耽误了给孩子们上课。所以就一直没有请假,路虽然没多走多少,却一直坚持给孩子上课,蹦蹦跳跳总免不了的。烫伤处用了药也一直不见好转,而且还有点感染了。孩子们都看到我的伤了,唧唧喳喳的问这问那,有几个家长也很关切的的安慰我几句

,我心里感到热乎乎的,可我没想到于翰林的家长却一声不响的居然给我送来了药!我的眼睛湿润了,来到于翰林身边说:“涵林,你哪来的烫伤药啊?”涵林说:“是我爸爸跟人家要的”。我说“告诉你爸爸,就说老师谢谢他”。涵林腼腆的笑了。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在门口等到了涵林的妈妈,还没等我说话,涵林的妈妈就问“药你用了吗”?我连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涵林的妈妈说是孩子的爸爸前几天不知道给谁要的烫伤药,孩子知道了就说:“我老师烫伤腿了,给我老师拿些去吧”。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看着孩子那可爱的笑脸,我心里真有种说不出的激动:这是一种多么深的师生感情啊!情到深处都是爱,想想上午做师德报告的那些老师们,无一不是因为爱,才获得了学生们诚挚的爱戴,因为学生们诚挚的爱戴才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份师生感情!而这份深厚的师生感情不就是我们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吗?

要让孩子适度宣泄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饮喝酒,有的唱戏,有的“骂街”……通过这些,让“憋”着的气“散”出来。

同样,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如老师对别的孩子很亲热冷淡自己,受了别的大孩子的欺负,衣服的样式比不过人家,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独自回家敲门无人理睬,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许诺不能及时兑现等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焦虑,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亦即发脾气),如大哭大闹,高声嚎叫,摔坏玩具,撕破图书,甚至在地上打滚,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等。通过一阵宣泄撒泼,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便会逐渐缓解,重又趋于平衡,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情状很像炎热夏天,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但一阵倾泻之后,重又云开日出,天气晴朗。因而,对于孩子“发脾气”,大人可作“冷处理”,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要去“火上浇油”。

有一些家长与教师,由于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为视为“有意使坏”,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已经酝酿发作的脾气。这么一来,孩子慑于大人的威势,表面上是不声不响了,但却憋在心里,加重了紧张焦虑。长期如此,不仅于心理有障碍,而且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成长。所以,在适度和不妨碍他人的原则下,家长不妨让孩子使使性子、发发脾气。须知孩子的“发脾气”,是“释放”积压在心中的“怨气”,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是正当的。

不要让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

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

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

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

”……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

”“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二、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

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兴趣永远是第一。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

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兴趣,还是兴趣。

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

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

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

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

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

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

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

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一、孩子的苹果——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

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

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

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三、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

“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

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

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

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听他说一说,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返“老”还童和孩子一起做他们的事,听他所说,想他所想,聊他想聊,乐他所乐,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呢?关注一些孩子,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张永沂。永沂,是个个头不高安静的小女孩,教育活动时眼神是游离不定的,为了帮助她提高阅读能力,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永沂之前,我一直认为,永沂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害羞的孩子。有一次下班路上接到永沂妈妈的电话,电话里,永沂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妈妈要她和我说再见,这可好,接过电话,永沂噼里啪啦地说了好多,最后才说:小张老师再见。很随意很开心的通话,于是,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永沂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她竟然会对我说这么多话?事后,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永沂原来这么能说,越来越好表现了,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永沂举手次数多了,为大家唱歌的次数多了,游戏中,永沂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张永沂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姥姥送她入园时也常说:“现在早晨都不去饭店了,要求直接来幼儿园!”今天在自由表现的活动中,永沂表现的很踊跃,于是,中午的时候,我让她当我的小帮手帮我分餐盘,我拉着她的小手,她却将我的手前后不停地摆来摆去,咧着嘴,嘀咕些什么。这也许就是一种高兴时的不知所措吧!

永沂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用家的感觉驱散孩子陌生感


用家的感觉驱散孩子的陌生感

据悉,幼儿3岁左右就应该来到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适应集体生活,而0-3岁期间,幼儿都是在家庭中长大,对家庭环境倍感熟悉与亲切。鉴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要减少幼儿的抗拒心理,首先就应该从环境着手。“我们幼儿园的课室设计要尽量与家相似,”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说,“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对环境的陌生,而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家,所以如果把幼儿园设计得与家相似,有种温馨的感觉,就能增强孩子的亲切感,使其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据了解,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以及名雅苑幼儿园同是采取了“课室设计与家相似”的方式,以提高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另外,老师们也会把相识的孩子编在同一个班,让其减少孤独感,更能融入集体生活。

“家园沟通”营造整体和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教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与我们的老师配合,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建良好的环境,达到家园共育、家园沟通。”加拿大花园中英文幼儿园的胡园长对记者说道。“幼儿园是小孩踏出人生的第一步。”只有双方保持紧密的联系,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园方经常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园生活,家长与幼儿园双方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名雅苑幼儿园的何园长介绍,名雅苑在幼儿入学前有一个提前的适应期,即9月份开学前,在8月中旬会有一个为孩子专设的“入园适应班”,家长和孩子可在幼儿园里共同游戏,帮助家长及孩子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熟悉伙伴,与老师建立感情,让孩子不会觉得孤独,也以此增强家长们对幼儿园的信心。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说:“我们会通过短信,上网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反映孩子在园情况。”同时,也建议家长每天都应该早点送孩子来幼儿园,以便家长与老师的当面沟通,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园方认为,家长应该多多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做到与园方的安排吻合,通过教育的手段,减少孩子把不良的习惯带到园中,也能加快孩子适应园中生活的速度。

特殊情况,家长可适当陪同

适应新环境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成人如此,幼儿亦然。因此,在幼儿适应园中生活的过程中,园长们都建议家长能陪同孩子度过适应期。据明德幼儿园的周园长介绍,在幼儿入园前的阶段,建议家长陪同孩子进行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但是在晨间活动中,家长9点半之前就要离园。家长陪同的户外活动也只能限定在下午的4点半到5点半。“这样是为了帮助宝宝尽快适应,而限定家长的离开时间,也能减少宝宝对家长的依赖。”家长陪同不仅仅是局限于陪同活动,也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陪同孩子到新环境参观,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增加对新环境的好感,在此过程中,让其自主“找同伴”,学会与同伴交流,锻炼孩子的交流能力。“在集体生活必须懂得表达,”周园长说,“家长带着孩子参观,一方面能让孩子了解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在找同伴的过程中,教会孩子用‘征求的语气’与同伴交流。”

此外,家长也应该对孩子进行意识强化,灌输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的思想。福龙艺术幼儿园的温园长建议:“家长应该经常跟孩子说‘你长大了,应该上幼儿园了’,这样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以及对幼儿园的向往感,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

喜欢《要让孩子感觉到满满的爱》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