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随笔:与孩子沟通无限

04-22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你知道一篇教育笔记应该怎么书写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中班随笔:与孩子沟通无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子越是个爱说话的孩子,可妈妈反映孩子回家不肯说幼儿园的事。我就询问子越妈妈问些孩子什么问题。妈妈说:“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子越高兴地说:“我玩了建筑角,还搭了上海中心,还有。。。。。。”“玩玩玩,就知道玩,我问你今天学了什么?”妈妈打断了子越的话,子越低下头:“没什么”,接着就不说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子越妈妈: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每天回来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了?”“最特别的事情”“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等,一定能从这些内容中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及孩子的想法和心情。子越妈妈尝试了,果然孩子对她敞开了心扉。m.yJS21.cOm

在与孩子的沟通,成人应该以理解孩子的情感为先。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认可同时,孩子才会向你打开话匣子。同时,我们老师也应了解家长的心理需要,许多家长既想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却又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所以,我们老师应通过网络、现场沟通、家长会等平台让家长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促进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效果。那么家长不应当用哪些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一、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二、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四、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啰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在我们班里有几个孩子很少与老师沟通,我也常常为用怎样的方式和这样的孩子沟通而伤脑筋。

最近,我园各个班都配发了不同类型的新积木,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玩得很投入。

区角活动时,孩子们都在饶有兴趣的玩着,况勃江小朋友一会拼了一个手枪,一会又搭了个飞机……非常的逼真,立体感很强。

我被吸引了过去,要求他教给我,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我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

”听了我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我搭直升飞机,还叫我拼插了一个“马“,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

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和马,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我反映况勃江回家后,和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

接着晨间活动时,况勃江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大轮船,长大了他要当宇航员……。

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老师以后不妨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随笔: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也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脾气也比较任性,与自己的父母讲话就很不讲道理,更别提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会“嚣张跋扈”成何种样子,很多孩子也会把这种不良的习惯带到幼儿园来,经常就会听到有的小朋友在班级里突然大吼大叫,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会以为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很大的事情,待老师仔细询问后,却发现可能只是某个小朋友碰到了他或者踩到了推到了他。

这一天周二上午,班级里安安静静吃水果的时候,“啊”的一声很尖的声音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小女生带着哭腔在那里喊,我下意识的以为是不是水洒到身上了,还是水果掉到了地上,于是我立刻走上前去询问原因,原来只是因为对面的小朋友踩了她一下,我耐心的跟她说:“首先小朋友不是故意踩到你的,其次他也已经向你道歉了,再者如果有任何问题的发生哭和叫都是没有用的,你需要的是用小嘴巴去说,可以先跟小朋友沟通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行的话,你还可以来找老师。”听到了我的话她的情绪开始慢慢稳定下来,哭腔也渐渐消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替别的幼儿着想,幼儿的行为动机都是“为我”而不是“为她。并且4-5岁的幼儿是自我保护意识产生的阶段,自我意识产生以后,幼儿更多的注意“我的观察”“我的能量”我的作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占了上风,所以4---5岁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出发来进行选择和活动的,他们往往不去考虑别人。幼儿的行为很少受理智控制,主要受情景和情绪的影响,因此情绪的好坏也能影响孩子说话的口气。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帮助幼儿进行一些改变。

首先,在班级里营造一种民主、礼貌、和谐的气氛,注意从自身做起,避免用一些命令的口气对幼儿说话,并且给予幼儿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耐心的给幼儿讲道理,让他们懂得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去解决,不仅是跟同伴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跟老师之间的沟通,另外在活动中我们还会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想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然后,在一日活动中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做幼儿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与家长沟通,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


数次的听到家长说: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不听我们的,可老师说的就是圣旨。现在的父母很少会对孩子说:“不听话叫警察叔叔要来抓你”"把你关进黑屋子"等等,但是还是有很多父母在教孩子时,会利用一些权威的东西来吓唬孩子,比如:“不听妈妈说的话,那就请老师跟你说!”或者"明天去幼儿园告诉你们老师"等等.家长不明白,这其实也是一种威胁孩子的方式.这样其实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孩子会认为老师很恐怖,使学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父母将教育责任推给老师,孩子会因此对父母感到失望与反感。用威胁态度,不仅是不良的示范,而且容易养成孩子错误的沟通方式,以为只有用“权威”才能解决问题。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若是将其当作威胁工具,那是错把竹笛当柴烧了。当然父母不是教育专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让老师来指导并没有错,但重要的是如何定位好老师的作用。如果你跟孩子无法沟通,你可以向孩子说明:“妈妈不懂的地方,会跟老师商量,看看怎样回答你!”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没有责任感,反而可以建立起老师的咨询指导地位。现在我班很多家长会时不时的请教老师很多问题,我认为非常好,一是提高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又可以给予家长一些错误教育的引导

教育随笔:与孩子“交心”


孩子们喜爱的幼儿节目、动画片,我们有时会不屑一顾;孩子们想再仔细看看、动手摸摸的演示材料,我们却常常把它们深藏柜中;孩子们提出的许许多多问题,我们往往轻描淡写地一句话带过。如果长此以往,不善于与孩子“交心”,来自童心世界的思想火苗就有可能被我们掐灭。

与孩子“交心”,前提是我们也要有一颗童心,不以成人的目光看待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呵护童心。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都试着以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去和他们交流,分享他们的发现、快乐,也努力帮助他们化解恐惧、不安……通过一次次地与孩子“交心”,我发现,孩子们很愿意向我表露他们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频频向我展露纯真的笑容。

童心是与幼儿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不但要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童心。

每个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最近孩子们议论最多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一议论起来,一个个可来劲了,有时因为一个细节把小脸都争红了,我也爱看动画片,象《猫和老鼠》,《金刚葫芦娃》等,我都看了不止一遍,动画片我每天不误。

一天耿笑颜、唐睿轩等一些小朋友正在议论“喜羊羊和灰太狼”,我走进去和他们一起议论起来,开始他们一愣,一个个惊慌失措的看着我,随后便兴奋地同我一起讨论起来。看着他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我可高兴了,因为此时我知道,我和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距离。一次范晨阳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唐睿轩回家很高兴地说‘我们老师也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我很喜欢我们老师’。”

是的,我明白我与孩子之间没有距离,是因为我有一颗童心,童心是与幼儿沟通的最好桥梁。从那以后,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了,心贴的更紧了,让我们所有的幼儿教师都架起与孩子之间的那座童心桥吧!

先做“朋友”再做老师

在幼儿园里,我就是孩子的好朋友,我通常是蹲下身子并以真诚的态度和孩子说话的。在与孩子对话时,我常以“我”自称,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一次,我要求孩子自带玩具来幼儿园玩。吴禹贤对我说:“老师,上次天天拿了我的小西瓜玩,可是他还没还给我,他把我的玩具拿走了。”话刚说完,天天马上就接口说:“我没拿,我已经还给你了。”两个孩子一个说没还,一个说已经还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了解到,是天天喜欢苏苏的玩具而不肯还给吴禹贤,并否认是自己拿的。我想,我应该找天天好好谈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我找来天天对他说:“天天,我跟你说一件我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我很喜欢一个玩具,可是我自己没有,所以我偷偷拿了同伴的玩具不还给她了。现在我长大了,我觉得自己那时候做错事情了。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事后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那样的话,大人仍然会很喜欢我们的。”

我以自己小时候曾犯过的错误为类比,与天天“交心”,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我的真诚,结果,天天马上向吴禹贤道了歉并把玩具还给了苏苏。我觉得如果教师肯放下姿态、蹲下身子与孩子“交心”,信任和关爱孩子,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不要“我以为’,要用心听孩子

有好多次。我以“我以为是那样的”去揣度孩子,结果误解了孩子;有好多次,我用“我以为是那样的”去代替孩子的真实想法或去评价孩子,结果我发现我远离了孩子的真实内心世界。因此,我试着摈弃“我以为”,而以“心”去倾听孩子,结果我逐渐走进孩子多姿多彩的童心世界。

一次绘画活动,孩子们按要求在画夏天里的趣事。有的孩子画的是小朋友在游泳的情景,有的孩子画的是吃冰棍的情景,还有的孩子画的是观察小蝌蚪的情景……我看见浩浩在画纸的右上角画了一个紫色的太阳,我以为是浩浩认错颜色了,顺手拿起一支红色的蜡笔递给他,但浩浩没有用。我凑近他耳朵旁轻声问他:“浩浩,你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啊?”“紫色。”“为什么要画紫色的太阳呢?”“因为昨天我戴着妈妈的太阳眼镜,看到的太阳不是红色的了,有点紫色,很有趣的,张老师你也去试一试。”

原来如此。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只是一时失却了童心的我们无法感受到。就让我们耐心倾听吧,世界会回复本来美好的面貌。

抓住与孩子“交心”的机会孩子渴望与老师亲近,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喜爱,无论表现出何种言行,孩子都是为了能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应该给予回应,以充分与之“交心”。

当孩子遇到困惑时,需要我们和他们“交心“,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需要我们和他们“交心”……平时我会努力抓住机会和孩子“交心”。如,每天给女孩子梳头的时候,我会和她们聊天,也会邀请男孩子在边上和我们一起聊天。我还经常利用孩子午睡前、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和孩子“交心”,以拉近我与孩子间的距离,也让自己能更多更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人们也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孩子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教师的话就很容易被接受,师幼间就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陶行知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童心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走进去,教育的真谛就会展现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

中班随笔:自由与秩序


周四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饭各自做着喜欢的事。大部分孩子围在电视旁看他们喜爱的《猫和老鼠》。爱下棋的几个孩子靠在第三组一角下起了飞行棋,今天帆带来了这副飞行棋,他们觉得很新鲜,下得格外投入。语、柔及几个小女孩向来不爱看电视最爱围家家,几个空椅子围在教室一角,优闲着晒着太阳,这不她们又围了起来。

三堆人儿各自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互不影响。就如区域活动。喜欢这样的场面。孩子们的笑脸舒展着。

动画片那边传来欢快的笑声,有趣的画面吸引着他们。几个围家家的女孩正说着悄悄话玩着自创的小游戏。帆这边的人好像多了几个,有点儿挤了,于是听到帆的命令:我点到的名的先出去等下再玩!接着听到的是他的口气十足的命令:***、***出去,点到名的自觉的走了出去,无奈之下只好去看电视。好一声命令,这下子下棋这边宽敞多了,他们可以好好的下棋了。坐在一边的我直觉好笑,好一个帆,还真看不出你还有这套。

在教育书籍上总能看到国外孩子的一些自由活动,安静有序的自由活动,孩子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做的事。但这一前提是,教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自由活动中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理解它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很难。自由不等于散漫,这里的自由是适度的自由。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活动,能自觉整理好一个项目再进行另一个。

这种看似简单的情景,对它的引导与组织我满是困惑。

小铃响起,这是一个上午。小铃的响起是请孩子们安静下来,结束区域活动,然而孩子们的激动情绪久久未停下。有的还在整理;有些冲冲理一下胡乱往架子上塞;这边一堆好朋凑在一起聊,那边又有几个说得正热闹。大声的喝斥或是出示新鲜的事物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只是想:小铃失去作用了吗?我的引导提示声为什么淹盖在吵杂声之下让孩子们若无其是呢?等稍安静后,有孩子喝水,又有孩子小便。折腾一番后才得已静下。大家有这个看法:区域活动会使孩子个人活动散漫。对于爱把自由给孩子的我一下馅入了困境,怎样让自由与秩序与我日常的教态结合在一起,我思考着。

巧妙的与家长沟通


前几天,我班刚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叫慧轩,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时刻扬起的嘴角,见到她的第一面,就已经深深印在脑海里。很不幸的是,她患有白血病,然而疾病并没有带走她天真烂漫的笑容……

对于这些身体特殊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第一天来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没有多余被,褥,她的被褥是从家里带来的,晚上放学回家,她一直在休息室门口,眼睛通红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想把被褥带回家,我告诉她,明天我们睡午觉的时候还会继续用到小被褥,等到新被褥来的时候再带回家好不好。她点了点头去排好了队。放学后,钰霖的妈妈问我一些关于钰霖在幼儿园里最近表现怎么样,解释完之后,本想跟慧轩奶奶解释这一事情,慧轩奶奶已经领着慧轩回家了。晚上回家我给慧轩奶奶打了电话,并告诉她事情的来龙去脉,刚刚还在电话那头听见语气着急的奶奶听了我的一番解释后,我把慧轩在幼儿园一天的表现都告诉了她顿时柔和的跟我说着谢谢何老师的照顾,您费心了!

如何与家长之间巧妙的沟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重大工程”这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看似简单的小事情,如果有一点误差,就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光给孩子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说话技巧,与家长沟通这一块,至关重要!

教育随笔:沟通的力量


教育随笔:沟通的力量

一天早上在接孩子的时候,便用来园的时间和一些家长进行着短暂的交流。我们的谈话被刚来的杨昕榕爸爸打断了:“潘老师,你们幼儿园是怎么回事,老给我们家长增加负担,不是带这个,就是干那个。我和她妈妈都要干活,下午回家还要看她弟弟,哪有时间给你们干这干那。昨天晚上,孩子又缠着我做自制玩教具,烦死我了。一连串的话像连珠炮似的表达了不满之情。

原来,最近我们要重新创设植物角,所以请家长帮我们收集各种废旧物。还需要亲子制作玩教具,摆在教室以供欣赏。于是,我提议家长帮我们收集废旧物并和小朋友回家一起做教具,第二天带回幼儿园给小朋友们欣赏。我觉得很纳闷,一个原本想发挥家长教育资源,让孩子在家庭和父母互动,却引发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仔细分析之后我认为这个偶发事件反映出三个问题:一是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不够,教师只提出了收集废旧物的要求及做教具的任务,却没有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求知心理,缺乏方法指导;三是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平时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我想应该把这个偶发事件当作一个家教指导的契机。于是,我专门邀请杨昕榕的爸爸和他进行了一次诚心的沟通,站在家长的角度我和他一起分析了这件事,同时又向杨昕榕爸爸表明了我们宣传指导不够的歉意之情,并向他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使家长感到教师确实在和他一起商讨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家长工作的内容具有了针对性,扭转了与一些特殊家长难沟通的局面。而且还选择请家长来欣赏我们用废旧物做的植物角,他们都觉得很有创意,意想不到废旧物还可以这样做,甚至有的家长还要求和我学习,想在家和孩子也一起做,我很欣慰,也很乐意去教。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家长都特别支持我们的工作,使我班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家园氛围。

由此可见,沟通是教师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支持与理解的秘方,同时更是家园共育最有效的途径。

相信《中班随笔:与孩子沟通无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教育笔记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