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创意体罚

05-13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优秀的教育笔记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创意体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体罚是老师对学生常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是针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所设计的。像彭程老师书中提到的那些体罚方法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有些也是亲身体验过的,不过一般我们都会被罚站。记得中学的时候同学也大了懂得知道的多了所以气起老师来也很头疼,但老师通常都会有相应的惩罚办法推出以严惩他们。想想那时的师生大战真是受益良多。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都有一个爱好,甚至都有一颗非常强烈的自尊心。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发现孩子的爱好,特长。开掘他们那座梦想之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去攀登,去体会。维护孩子的自尊

,以说服教育为主,事实证明为辅。相信孩子们他们对事物是有正确的判断的。

当我拿到《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这本书时,看到他的名字,觉得很疑惑,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翻开后才知道他的不平凡之处。

尤其是“在坚持中赢得转机”那一段,觉得感触很大。在一个看不但希望,没有发展的电视台当临时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发不过气而另谋出路。但是彭城没有,他依然坚守着那簇微弱而又执着的火苗。在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坚持,一定要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希望”。最后给予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到来。

转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有一点困难就放弃了呢?在幼儿园琐事比较多,孩子们幼好动,随时面临着各种突发状况,是不是稍有困难你就怯步了呢?不要,记得一定坚持,在坚持中赢得转机!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

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一、孩子的苹果——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

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

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

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三、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

“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

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

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

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不要让幼儿争抢区域材料


本学期根据班级的变化,对区域重新进行了分割,增大了每个区域的空间,每个区域之间也留有小通道,整个区域给幼儿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加的大。在创设的时候也思考了很久,把“动”和“静”的区域进行了分割。在教室内设置了“小猫巧手屋”、“小兔图书吧”、“小猴智慧屋”等,可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让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在教室外面设置了“小鸟才艺秀”、“松鼠暖暖家”、“小熊医疗站”等,让幼儿可以在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材料流动的游戏,同时可以进行两个区域甚至更多的游戏。

当游戏开展的时候,幼儿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个跑动的身影,他就是王腾骏。在教室外面的三个社会性区域他都很感兴趣,对于一次性投入的多种材料,他显得比较的兴奋,在这三个社会性区域中他都把材料“摸”了个遍,散了一地的玩具他也不捡起来,转身就离开。因为“小熊医疗站”是这个学期新创设的,他最后在这个区域中停了下来,但是这个区域中人员已经满了已经有“医生”了,王腾骏皱着眉头,这次他没有摆弄区域的材料,走到“医生”前面说:“我生病了,你给我看看吧。”尽职的“医生”用了一堆专业工具还给开了药。王腾骏拿着药“回家了”,没一会又来了,冲着“医生”说:“你真是太棒了,让我跟你也学学吧。”被夸了一番的“医生”欣然接受了,但是专业的操作工具死死守住,王腾骏又皱皱眉,他也多想试试啊。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从医生手中拿来,终于机会来了,在“医生”给其他病人配药的时候“拿”了过来,得意的说:“我现在是医生了,快来找我看病啊。”“医生”很委屈,就哭了起来,见状王腾骏想了一会最后还是把工具还给了“医生”。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进行了思考,对于区域的材料投放到底是人手一份,不要让幼儿争抢,还是数量适量让幼儿进行自己的协商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呢?

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听他说一说,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返“老”还童和孩子一起做他们的事,听他所说,想他所想,聊他想聊,乐他所乐,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呢?关注一些孩子,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张永沂。永沂,是个个头不高安静的小女孩,教育活动时眼神是游离不定的,为了帮助她提高阅读能力,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永沂之前,我一直认为,永沂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害羞的孩子。有一次下班路上接到永沂妈妈的电话,电话里,永沂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妈妈要她和我说再见,这可好,接过电话,永沂噼里啪啦地说了好多,最后才说:小张老师再见。很随意很开心的通话,于是,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永沂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她竟然会对我说这么多话?事后,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永沂原来这么能说,越来越好表现了,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永沂举手次数多了,为大家唱歌的次数多了,游戏中,永沂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张永沂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姥姥送她入园时也常说:“现在早晨都不去饭店了,要求直接来幼儿园!”今天在自由表现的活动中,永沂表现的很踊跃,于是,中午的时候,我让她当我的小帮手帮我分餐盘,我拉着她的小手,她却将我的手前后不停地摆来摆去,咧着嘴,嘀咕些什么。这也许就是一种高兴时的不知所措吧!

永沂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不要让孩子与你产生隔阂


开学的工作好忙,心情也会变得不好,对孩子们的这段时间,一些教学手段也使用的不恰当,经常会对孩子们说:“请你们不要说话。吃点心时,哪位小朋友说话就最后一个吃吧……

在上课时调皮的孩子不认真听,我会不留面子的让孩子独自站到后面去听课,所以那段时间,经常有孩子被批评。现在回想,自己少了那么份耐心教导。

那是个中午散步的时间段,所有的孩子都坐在过道里玩自己的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一个调皮的阳阳从教室里搬张椅子与过道之间跑来跑去,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有椅子了,还要去教室里搬椅子,而且还不止一回?有些生气,喊过了阳阳,为什么来回两次搬椅子?被我的表情搞得有点胆怯,弱弱的说:“我想搬张圆凳子给老师坐

,之前的小椅子太矮了,老师坐着跟我们玩游戏,做动作后面的小朋友看不到。听到这里,我的表情随和了,微微的露出了笑意,是我错怪了他。同时,觉得自己太不应该这样对待一个孩子这么美好、善意的一个举动,孩子这么天真的一个想法、竟然差点被我扼杀了,面对这样一个天真的面孔我觉得惭愧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的“言传身教”而是我们正确地引导,正确地面对。

平时不管你有多么的忙碌,也请不要忘记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把自己交给孩子,去知道孩子的想法,不要让孩子与你产生隔阂。

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这样的事情,或许就在你不经意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其实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去干涉他们,我们也不能只考虑自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根据我们的指令去做事。在给他们明确要求的同时,给他们适当的空间。

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我班有位叫崔纾涵的小朋友,从去年十一月份到今年的三月分一至没有来幼儿园,一开始的时侯我到她家去问过,家里人说她是感冒了,我便没有多想就说:“那感冒好了的时侯再到幼儿园吧!”过了年她还没有到幼儿园里来,起初我还以为她到别处上学了。有一天我在路上碰上了她的家人,我和她的家人便聊了起来:“崔纾涵到什么地方上学了,怎么没见她呀?”她妈妈说:“在家呢,没有到别处上学,”“那你们怎么不让她去上学呢”“她天天感冒,我们就没让她去学校,天暖和时我再让她去上学校,”“那好吧。“

我回来后,越想越不对劲,不行,不能让她这样。我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她家里进行了一次家访,找她的妈妈谈了谈。到她家里后发现,到现在还让崔纾涵在屋里大小便,原因是怕她出去了感冒。

“你不能不让她去幼儿园啊?”

“天暖和了我就让她去幼儿园。”

“你不能让她天天在屋里要让她渐渐的到外面去适应外面的温度,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适应我们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我们的孩子,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一步一步的去适应,我在中央电视台听过一位儿童专家在进行讲座时,讲过这样一段话,‘要让我们的孩子去学会接触细菌’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细菌其实是益生菌。”她的妈妈没有再说话,我便趁热打铁给她讲了好几位小朋友的事例。

是啊,温室里的花朵移到温室外它就会变枯萎,当今社会需要一直在温室外的花朵。

孩子你最棒

我班有这样一位叫王新胜的小朋友,无论上什么课他只会说“老师我不会”。

他刚来时我还以为他只是怕把作业弄坏了让老师生气。我鼓励他说:“弄坏了没关系,你尽管大胆的做就行。”可是他还是没有动,于是我就帮他完成了作业。

可是后来时间长了他还是这样无论什么事他都要别人代替。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一翻调查,原来,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口人就守着他这一个小孩,妈妈跟爸爸在外面上班,家里只有爷爷跟奶奶,也许是隔辈亲的原故吧,在家里就什么事都是大人给他做,连吃饭都是喂,更不要说是别的事了。

总这样不行,于是我跟我班另一位张信荣老师商量了一下对策。

“今天我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我在班里宣布。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都很积极,只有王新胜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于是我走过去鼓励他表扬他,给他作示范,他才渐渐的动起手来。刚开始时他还不会做,我就一样一样的教他做。到最后他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我还在班上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脸。

我又利用放学的时间找他妈妈谈了一下,让他妈妈多看一下我们发给家长的《牵手两代》他妈妈也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班的王新胜变了,上课不再说“老师我不会”了。上课也敢动手了,不再是以前的王新胜了。

无论哪一位家长也不要什么事也代替你的孩子,你就放手让你的孩子大胆的去做,去开创一片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

“孩子,对不起”

今天,有一位叫王亚琦的孩子家长来找我,说他的孩子今天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原因是一位小朋友抢他的东西,所以他不想来幼儿园了。我问他是谁,他说:“一位叫叫雨晨的小朋友。”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我一向教育他不能要别人东西更不能打别人,今天是怎么了,我没有多想。我到院子里把他找来什么也没问

孩子们不要让拖延成为习惯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我经常会发现周围有的孩子或多或少的有拖延的习惯。

比如:今天该做的事情,总会拖到明天再做。

现在该收拾玩具,总说要拖到过一会再收拾……“拖延”不仅仅存在于孩子中间,对于我们成人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有时我也会说“明天再说吧”,成了日常生活的口头禅。

昨天,我们果果班把新书教材让孩子带回家看一看。

这套教材内容有6本书,11张手工制作卡片,我布置的内容是让孩子回家把每一本新书都写上名字,第二天带回来学习用。

为了让孩子都能带回来,我是千叮咛万嘱咐,第二天必须把书带回来,每一位孩子把我说的话重复了一遍,说一定带回来。

可是今天早上,当我收教材书时,发现班中超超、奥奥、巧巧三位孩子没带回来。

当时我并没有一味的责怪孩子,而是让他们三位自己观察其他小朋友把书带回来的情景,随后我把他们三位叫道跟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说发生了什么事(没带回书),其次让孩子自己把为什么没带书的原因解释一遍。

当第一个孩子超超给我的解释是:“老师,我今天忘了带,明天再带可以吧?”而第二个奥奥说:“老师,妈妈不给我带,我明天再带!”第三个巧巧只是低着头不说话,而后给我的解释是:“忘了带”我看着这三个孩子,很显然,超超和奥奥、巧巧都觉得今天不带书没什么关系,明天再带是可以的。

当时我笑了笑没说什么。

9点整活动课正是开始,我要求每一位孩子把第一册书拿出来读儿歌,当然超超、奥奥、巧巧是拿不出来的,过了一会,我看时机差不多了,我给孩子们读了一首诗《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幕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孩子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当然这首诗的意思孩子们不一定全都懂,但我笑着对孩子简单的说:“它的意思是今天能完成的是不要留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要做的事情,你们说是吧?”看着小朋友拿着新书,想到我刚刚说的意思,这三个孩子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我在《读者》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在哈佛图书馆的墙上悬挂着诸多学子受用终身的训言,“今天不走,明天要跑”“一天过完,不会再来”“现在流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如此等等,难道不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吗?孩子们不要让拖延成为习惯。

教育随笔: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我们班,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们关注一些孩子的同时,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彤彤。她是一个安静的小女孩,胆子很小,不敢大声说话,平时进行活动时也比较被动。为了帮助她提高主动性,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彤彤之前,我一直认为,彤彤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的孩子。有一次接到彤彤妈妈的电话,在电话里通过妈妈的讲述,感觉彤彤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彤彤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彤彤原来这么能说,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彤彤举手次数多了,游戏中,彤彤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彤彤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奶奶送她入园时也常说:“每天回家都很开心,说老师表扬我了”

彤彤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笔者经常到一些幼儿园参观,在大部分幼儿园里面,教师上课时,孩子们总是坐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小手背在背后,见到人来,头都不扭一下。面对此情此景,园长总是向笔者称赞这些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乖。然而,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整齐划一地坐在小板凳上,笔者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的整齐,让孩子失去了个性,还是不要的好。

每个幼儿,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教育将会为他们画上绚烂的色彩,其中也包括孩子的个性。幼儿时代,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面对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实属不易,需要经过严格和长期坚持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一道十分难过的坎。

一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说孩子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幼儿园要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孩子坐不住。受到教师批评后,便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好处。但如果为了整齐划一的坐姿,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笔者认为,可能有些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事实上,幼儿园里主要以活动为主,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游戏来体现,真正需要孩子整齐划一坐在那里听课的时间很少。但为什么一些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如此训练呢?目的就是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还有就是给上面来的领导参观时看。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训练,对孩子个性培养十分不利。

个性培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笔者认为,最好的开始就是从孩子的幼儿时代启动。在幼儿时代,由于孩子心智发展远未成熟,是否听话、是否乖都不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都应该包容并认可。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游戏等活动进行适度引导。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多了,规矩多了,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快乐,就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要求幼儿园的孩子整齐划一,是“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无外乎就是让孩子们多听教师讲知识,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幼儿整齐划一的坐姿问题,是个小事,不值得这样上纲上线,但笔者认为,从长远看,这却是大事,是事关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怎能不认真对待和高度关注呢?也许,在教师看来,孩子听话、很乖,管理起来方便、简单,不用那么费劲,也不用花那么多心思,想那么多办法。但笔者认为,虽然管理起来简单了,但孩子磨掉的个性却永远找不回来了,这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学前教育要尊重幼儿成长规律,这话说起来轻松,但做起来实属不易:一方面,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另一方面,取决于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孩子,规矩越多,越不利于孩子天性的发展。只有顺应教育规律,培养孩子的个性才能有所保障。

教育笔记《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创意体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意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