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05-22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任性 自我 健康发展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工作。新入园幼儿的问题真是不少。由其是轩轩这名幼儿,每天来园总是哭闹不休,缠着家长不放手,任凭家人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而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啊!都这样,把父母都操心死了!”那么针对轩轩这一类幼儿,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轩轩这类孩子属于任性。

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幼儿在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甘心处处听成人的照料和摆布,渴望在成人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幼儿用打人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最后,幼儿就可能引起行为冲动,以哭闹为手段,换去自我满足,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纠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根据轩轩这类幼儿的表现,我认为新入园幼儿形成任性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幼儿自制力差。自从幼儿有了行为能力、思想,这种由自我所引发的任性行为就随处可见。幼儿会因为自己系不上纽扣生气,会因为爸爸妈妈没给自己梳小辫子生气,也会因为没有让吃糖生气,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生气,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了幼儿的任性行为。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父母一开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可当孩子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因此,父母不再坚持。其实,这些父母还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已经有所觉醒,他们大多数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3.父母的过分纵容。因为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如果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任性形成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矫正。针对这类幼儿,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采用幼儿喜欢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让他们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的方法。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小朋友来园一直哭闹,老师越哄,他的哭闹声音越大,可当老师放弃哄的时候,过一会儿他就好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哭闹是给成人看的,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一旦他发现成人不注意他,他自然会放弃。

由此,我认为“冷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必理会孩子,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行为。如果家长次次妥协,孩子稍微有一点无理取闹,就唯命是从,由此孩子得寸进尺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孩子发现没人理会,他会觉得无趣而放弃他的任性,当孩子不闹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负强化”。

3.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不能随意地给孩子许诺,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认真对待的,如果父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办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许诺,如果不经意间已经许下诺言,那么再困难也要实现,这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模范作用。“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4.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和事情上,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做游戏,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以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有教育手段。一天孩子就要闹着买一件贵重的玩具,他就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真的好,我的宝宝很有眼光,可前面还有更好玩、更酷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事情忘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轩轩小朋友每天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小朋友告状好几次,但他自己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三、案例分析

1、家长对幼儿的溺爱

轩轩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忙于工作很少陪轩轩。轩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整个家庭都是围着他在转,爷爷奶奶对他是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他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不管适不适合价格贵不贵,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说,以此来弥补他们对轩轩的愧疚。从而使他知道了只要我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买来,正因为父母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轩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灌输着家长。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当然也是好的,有哪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呢?但是他们往往会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从小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像轩轩小朋友的家长就对轩轩期望很高,有时放学回家就听见轩轩的奶奶在说:“我们家轩轩很乖的,很听话,明天还要去学跆拳道,下午要去学画画。”父母觉得这样对轩轩是好的,希望他能培养各种兴趣。在幼儿园的画画课上,我不看见轩轩会认真的画图,而是在玩蜡笔把好好的蜡笔都弄断,还要弄其他小朋友的,可见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的情况下就给他报班,这等于是在逼他做不喜欢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他又不敢对父母说,这样长期下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他就会通过打人等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3、电视的影响,模仿能力

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和同龄孩子一样,轩轩也特别迷恋奥特曼,好动的轩轩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性格不适宜看这类带有武力的动画片,但孩子喜欢也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就带着孩子去买奥特曼粘胶纸、VCD带子、图书、塑料奥特曼模型、卡片等。幼儿的模仿不仅仅来自电视,还存在于同伴之间,还有他所处的环境。让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难的,但让他学一个坏习惯是很容易的,他一看就会。

4、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

轩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轩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去亲戚家跑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轩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他们限制了轩轩的自由,使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很少接触一些同龄的孩子,他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而他的攻击性行为更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接纳他,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常常在教室里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有时看到轩轩一个人我就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一个人啊?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低着头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跟他们玩,是他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玩了。”看得出轩轩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但由于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其他小朋友喜欢他,接纳他。

四、指导策略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被告知轩轩打了小朋友之后,父母要向老师询问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因为他很难管教就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双休日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工作来陪轩轩,多带他出去感受大自然,比如:带他去游乐场,因为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小朋友,能使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有所增长,还能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去动物园,让他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帮小动物们喂东西吃,激发他的爱。或者可以带他去同事、亲戚家适应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2、家长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轩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原因之一。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轩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轩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轩轩肯定很乐意说说幼儿园的事情。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他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也可以陪他一起看电视,去书店一起挑一些书,买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看书都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父母也要注意到电视的内容,要避免与孩子看一些打斗有暴力行为的电视,挑选书籍也是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避免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

3、通过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地交往

轩轩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不是很强,为使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老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来改善同伴间的关系。建筑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耐性与坚持性,轩轩可以参与到这类游戏中去,让他与其他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这期间轩轩可能会想要放弃,老师可在一旁关注他、鼓励他坚持游戏,在作品快完成时,他常常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要及时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将攻击性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老师可以特定他来当一次警察、解放军,因为在小朋友的眼里,警察叔叔、解放军都是很勇敢的人,还喜欢帮助别人,而且他们很遵守规则。让轩轩扮演正面的角色还可以让他扮演被攻击的对象,让他体验被攻击的不愉快,痛苦的情绪,领悟到伤害别人的危害,学习理解别人。规则性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难度较大,他们常常因为破坏规则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老师可以带幼儿先观察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后再加入游戏。老师在让他参加游戏之前先跟他讲清楚游戏规则,再引导孩子参加下棋、夹弹子等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帮助轩轩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小孩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老师与家长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是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去批评或是打骂,这样反而让幼儿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案例中的轩轩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他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地在减少,与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在不断地努力。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要更有耐心,同时家长也不可忽视,要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康康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理,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康康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康康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康康的任性行为.当康康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康康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康康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康康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康康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康康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康康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康康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康康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康康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康康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康康你真棒!

幼儿攻击性发展的8大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孩子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幼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孩子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幼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孩子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孩子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育儿知识:如何纠正幼儿的“敌意型攻击”


近期在班里发现了好几起“恶意攻击事件”,有的孩子是看别人不顺眼就出手打人,有的孩子是因为别人无意的碰触就恶意还击,还往往是“偷偷进行”,本以为这种现象在男小朋友身上居多,没想到这几起“攻击他人”事件中,也有女小朋友成为“肇事者”。恶意攻击是孩子们人身安全较大的潜在隐患,不容小视,因此我查阅了相关书籍资料,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同时在孩子们中间开展了集中谈话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学会寻求正确的处理矛盾的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不做过分伤害他人的行为。另外,对容易“动手”的小朋友们进行追踪观察,既倾听他们的心情宣泄又纠正其过激的行为习惯定势,在容易发生攻击的情景中立即告知其正确的方法并引导其去运用和感受,同时及时鼓励表扬,对幼儿表现出的正向行为进行强化,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这几个孩子的极端情绪和攻击行为明显减少。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比如,父母经常打架,就会影响孩子,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有可能动手打人。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使用体罚来惩罚孩子,也会给孩子负面效应,诱发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

2。不良环境的影响

有的孩子有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处于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必然会心理失衡。比如,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忌妒心理,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比如,一个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失落,并由此产生自卑感。而此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赞赏,他必然会对得到表扬的方产生忌妒心理。如果得到表扬的小朋友再嘲笑他,就可能诱发孩子深藏在心底的自卑,进而对对方大打出手。

3。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孩子打人的目的不是要攻击对方,而是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知如何与对方沟通,或向对方表示友好。于是,就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

*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攻击行为呢?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之间或与亲戚、朋友有了矛盾,一定要注意处理方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大声争论。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特别是爱争吵、打架的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平和的方式解决争执,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骂或体罚孩子。只有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了,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进步。

2。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幼儿时期的交往,多以自我为中心,从三四岁开始,孩子才有分享、合作等意识。所以父母要适时对孩子的分享精神、合作精神进行引导,让孩子懂得谦让,体验给予、分享的快乐。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幼儿园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让孩子当主人。让孩子学习礼貌待客,主动把家里好玩的、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小朋友。他的行为看上去很像打架,其实,他只是想引起小朋友的注意。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有了分享意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了。

3。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对于3岁以上的幼儿来说,家长可适时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家长要告诉他,用力打小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就像你自己不小心摔倒或撞到桌子上那样疼。同时,锻炼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感受。

4。巧用“爱抚效应”

心理学上有“爱抚效应”,是指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让人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人的不良情绪。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而生气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而暴躁不安时,父母或老师可以借用爱抚效应,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抱抱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就不会再打人了。但是,成人尤其是爸爸妈妈不能在孩子攻击他人后打骂孩子,这样孩子不知道错在哪里就会加重暴力倾向,也不能鼓励孩子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这样孩子就会建立起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成长。

育儿知识:幼儿礼貌行为发展


育儿知识:幼儿礼貌行为发展

各位宝爸宝妈是否也曾经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都要对宝贝说,“快来打招呼”;每次外出碰到熟人的时候,都会叮嘱宝贝,“快问叔叔阿姨好”,宝贝们大多时候也能够听话的与别人打招呼。然而,看似很棒的教导背后,是否禁得起仔细的思考?

一、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校园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我们把孩子从家带来的有关主题活动的图片经老师整理、装饰,张贴在教室主墙上,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让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在教室的图书角放入了礼仪方面的书籍,使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进行故事表演,受到模范人物典范的感染。《文学活动--鸟儿怎样变成好朋友》就是我们设计的一个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幼儿在趣味盎然的故事表演与讨论中,懂得了要尊重别人、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道理,表演故事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并且多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让礼仪渗透在主题活动中,结合幼儿礼仪养成情况,以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能引导幼儿在特定情景下就特定的礼仪内容进行交往和体验,如,特色礼仪主题活动《我大一岁了》,目标是让幼儿遵守日常的礼仪规范,增强自律意识,知道同伴间友好相处。学习合作分享等交往方法。依据该主题目标,我们安排了《走楼梯》《我是值日生》《弟弟妹妹》《别说我小》等相关的礼仪教育内容,让幼儿随着主体活动的深入开展,学会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愿意与同伴友好相处、合作分享等。在日常生活中,将礼仪渗透进来,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我们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订了礼仪目标,确立了指导策略。如“来园时的问候礼仪教育”,主要指导策略有三:

(1)重点在具体场景中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让每个幼儿愿说、想说、主动说礼貌语。

(2)在教室门口贴上了问候标记,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问候语。

(3)教师多途径地指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如:请有良好礼仪的幼儿做榜样进行示范,在幼儿之间开展与“问候”有关的游戏。

二、在教学中渗透: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师在活动中以引导幼儿从谈话活动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明白礼仪的常识并在活动中身体力行,成为一个讲礼仪的小大人。例如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语言活动具有有语有文,有义有图,有情有景等特点。在语言活动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愿意模仿,教育效果明显。教学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再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图意;然后可以分角色让幼儿进行表演。使幼儿在看图会意、看图说话、仿图的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说话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在看、思、言、行的过程中,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

三、在游戏中锤炼: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力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难以理解的社会道德观念,仅仅对他们进行口头教育往往不近人意,收效不大。针对幼儿好动的天性,我们在活动中设计幼儿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幼儿在看中仿,在动中学。例我们设计了音乐游戏《好朋友》,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你争我赶的尽情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乐趣。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深化了幼儿对同伴的情感,培养了幼儿关心、帮助、尊重别人的情感。让礼仪之花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悄悄美丽地绽放了。我们还设计了体育游戏《太空人找朋友》,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对太空人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太空人有礼貌的交往,邀请太空人和自己做游戏,请太空人到教室做客,在游戏中发展了孩子的平衡能力,提高了幼儿判断、机智、活泼的性格,并提升了孩子的礼仪交往能力。通过各种游戏,使幼儿懂得了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活动多开展几次,既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90%以上幼儿有行为攻击倾向


分类处理“攻击”黄女士33岁公务员儿子长得人高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平时调皮又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去学校领他总是让我头很大,因为常常会有小朋友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来告状说儿子欺负他们,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地批评,有时实在气不过就会打他。但这个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他后来变得越来越老油条,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真让我气不打一处来。后来有一次听到儿子对奶奶说:“妈妈不讲理,自己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无忌童言”后我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他多沟通沟通。此后,我就会问他和小朋友打闹的原因,再根据原因的分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没有掌握分寸,这样我就会劝他做事“温柔”一点,想和小朋友友好只要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时是他真的会欺负小女孩,这样我就会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儿子虽然才一年级,但非常崇拜男子汉的品格,用“男子汉不会哭”、“男子汉不欺负人”这样的话激励常常挺有用。实习生顾筝起码不要护短陈先生38岁职员我小时候也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但是并没有见到什么犯罪倾向。所以,对于孩子之间偶尔的侵犯行为,我也不是特别重视,但如果这类侵犯变成了经常性,并带有报复性和恶意的时候,我会出面严教,家长要做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护短。有一次,儿子和他的同桌闹了一次小矛盾,本来也没什么大问题,可第二天同桌的家长就来了,说我儿子把他的孩子打得出了鼻血,染红了衣服之类的。据我对孩子的了解,这都不太可能。不过我还是义正辞严地批评了他,打架

总是不对的,不分谁先动手。这是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类情况,我要把它遏制在萌芽中。而对方家长的做法,我不太赞同,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嚣张气焰,他会利用家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长帮他赢了这场小小的打架,却输掉更多有利于他成长的机会。晨报记者周思立反击也要批评方女士40岁教师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次在外面玩得晚了,回家以后特别乖。没过多久一个小男孩的家长来告状,说我女儿把石头丢在她儿子的头上,擦破了皮。我一问,女儿很不情愿地说,是那些小男孩朝她扔黄沙,她一边逃一边捡了块石头扔过去,打中了别人的头。那小男孩也承认是他们先扔黄沙的。我仍然严肃地让女儿赔礼道歉,然后一直训到她承认错误,保证不再犯了。我觉得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先受欺负就纵容她的打人行为,毕竟用石头打破了别人的头可不是小事。再说,从小就让她明白以暴易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晨报记者常煜华家长要以身作则李女士36岁财务孩子有攻击性应该不是天生的,可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我发现,这类经常性侵犯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我朋友家的孩子就是一例。平时,朋友的脾气很不好,在生活中常常与人发生冲突,为了一些小事就争执不休,就走道里那一小块地方他们家也和邻居吵了不知道多少次,甚至还动手。平时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打骂的教育手段为主。这些事情都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现在他的孩子也是个火爆脾气,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一有不顺心或不如意,也会不自然地用起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随着老师和其他孩子家长告状数

越来越多,朋友也开始反思自己,我们都说这样的脾气早就应该改正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相信《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