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10-22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轩轩小朋友每天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小朋友告状好几次,但他自己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三、案例分析

1、家长对幼儿的溺爱

轩轩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忙于工作很少陪轩轩。轩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整个家庭都是围着他在转,爷爷奶奶对他是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他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不管适不适合价格贵不贵,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说,以此来弥补他们对轩轩的愧疚。从而使他知道了只要我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买来,正因为父母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轩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灌输着家长。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当然也是好的,有哪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呢?但是他们往往会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从小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像轩轩小朋友的家长就对轩轩期望很高,有时放学回家就听见轩轩的奶奶在说:“我们家轩轩很乖的,很听话,明天还要去学跆拳道,下午要去学画画。”父母觉得这样对轩轩是好的,希望他能培养各种兴趣。在幼儿园的画画课上,我不看见轩轩会认真的画图,而是在玩蜡笔把好好的蜡笔都弄断,还要弄其他小朋友的,可见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的情况下就给他报班,这等于是在逼他做不喜欢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他又不敢对父母说,这样长期下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他就会通过打人等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3、电视的影响,模仿能力

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和同龄孩子一样,轩轩也特别迷恋奥特曼,好动的轩轩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性格不适宜看这类带有武力的动画片,但孩子喜欢也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就带着孩子去买奥特曼粘胶纸、VCD带子、图书、塑料奥特曼模型、卡片等。幼儿的模仿不仅仅来自电视,还存在于同伴之间,还有他所处的环境。让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难的,但让他学一个坏习惯是很容易的,他一看就会。

4、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

轩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轩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去亲戚家跑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轩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他们限制了轩轩的自由,使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很少接触一些同龄的孩子,他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而他的攻击性行为更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接纳他,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常常在教室里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有时看到轩轩一个人我就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一个人啊?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低着头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跟他们玩,是他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玩了。”看得出轩轩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但由于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其他小朋友喜欢他,接纳他。

四、指导策略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被告知轩轩打了小朋友之后,父母要向老师询问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因为他很难管教就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双休日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工作来陪轩轩,多带他出去感受大自然,比如:带他去游乐场,因为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小朋友,能使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有所增长,还能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去动物园,让他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帮小动物们喂东西吃,激发他的爱。或者可以带他去同事、亲戚家适应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2、家长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轩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原因之一。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轩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轩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轩轩肯定很乐意说说幼儿园的事情。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他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也可以陪他一起看电视,去书店一起挑一些书,买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看书都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父母也要注意到电视的内容,要避免与孩子看一些打斗有暴力行为的电视,挑选书籍也是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避免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

3、通过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地交往

轩轩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不是很强,为使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老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来改善同伴间的关系。建筑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耐性与坚持性,轩轩可以参与到这类游戏中去,让他与其他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这期间轩轩可能会想要放弃,老师可在一旁关注他、鼓励他坚持游戏,在作品快完成时,他常常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要及时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将攻击性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老师可以特定他来当一次警察、解放军,因为在小朋友的眼里,警察叔叔、解放军都是很勇敢的人,还喜欢帮助别人,而且他们很遵守规则。让轩轩扮演正面的角色还可以让他扮演被攻击的对象,让他体验被攻击的不愉快,痛苦的情绪,领悟到伤害别人的危害,学习理解别人。规则性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难度较大,他们常常因为破坏规则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老师可以带幼儿先观察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后再加入游戏。老师在让他参加游戏之前先跟他讲清楚游戏规则,再引导孩子参加下棋、夹弹子等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帮助轩轩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小孩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老师与家长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是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去批评或是打骂,这样反而让幼儿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案例中的轩轩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他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地在减少,与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在不断地努力。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要更有耐心,同时家长也不可忽视,要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人;午点取水果时,他会把前面的女孩推到,然后哈哈大笑,做手工时,他会拿着剪刀威胁旁边的小朋友说:把你的鼻子剪掉……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像果果这样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行为。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在其他幼儿和教师毫无防范的状态下,突如其来的就发生了!在教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有幼儿受伤了!这一系列的行为,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父母不恰当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幼儿,不仅不能起到抑制作用,还会加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具有攻击性,又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幼儿具有更大的攻击性。父母的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性榜样的性质。

2、模仿。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喜欢模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为人处事的方式等。过多的电视暴力严重的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们将暴力看做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地途径。果果的爸爸就经常殴打他的妈妈,为他树立了坏榜样。使他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所以,他也常常攻击女孩子。

3、强化。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如果家长或教师不及时加以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如当一名幼儿抢了另一名幼儿的玩具时,受害者若退缩或沉默,教师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就还会采取这种办法去对付这个受害者以及其他幼儿。

4、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组实验说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受挫折有关: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里,但有钢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是高高兴兴的直接玩玩具。结果是那是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摔、扔、踩玩具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对他人和幼儿自己造成伤害事件,而且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地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的制止。那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前文提到的果果,我们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后,及时了解他的家庭状况以及他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同时把果果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了解爸爸妈妈在教育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做法,引起妈妈对果果这方面的重视。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幼儿的模仿力是很强的,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而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周边环境中,找出那些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

3、消极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如果不加干预的话,事态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教师是一定要干预的。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正是因为教师不恰当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得到了强化,所以,教师在干预时,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果每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我们都会制止,但效果却不佳。后来,我们便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将果果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并避免与他交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4、尊重与关爱幼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遭受到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受到冷落等等,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受、愿望和需要,尊重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尽可能排除让他们受到挫折的因素,对于幼儿的额不合理要求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萌芽的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是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于是便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有些幼儿则是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育儿知识:如何针对幼儿任性行为措施

胡康康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

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康康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

康康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康康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康康的逆反心理,使康康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

3、当康康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康康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康康的任性行为.当康康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康康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康康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康康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康康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康康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4)激将法

利用康康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康康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康康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康康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康康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经过康康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康康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康康你真棒!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家教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