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听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后,我们进行了关于生气情绪的表征绘画,很多孩子们把故事的结尾---金鱼生气转身游回大海的情景画了下来,而班上的熙熙却画了爸爸对着自己发火图画:画纸靠近左下角画了两个高矮个头不同的蝌蚪人,个子高的是爸爸,而个子矮的是熙熙,两个人都只有胳膊没有手,但是爸爸的右臂下垂而左臂高高地举起在熙熙的头上,爸爸的脸上画了竖起来的眉毛、圆圆大大的眼睛,还有一张张的很大的嘴巴!一张生气发怒的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站在旁边的熙熙头向爸爸倾斜,脸上的五官表情模糊不清,熙熙告诉我爸爸这段时间经常会对他发火。
以后的绘画活动中不管主题是什么,都会发现熙熙的画中出现身上和嘴巴里长满尖锐三角形的动物,有时候是满满一张纸都是长满尖锐三角形的海洋动物,在老师的几次提醒下,虽然他会遵守老师的主题绘画,但是在画纸的下部还是会出现或者能看出被擦掉的长满尖锐牙齿的海洋动物。他画的动物栩栩如生,就是尖锐的牙齿格外醒目。结合熙熙的绘画我们应该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徐静茹的儿童绘画心理解析《看画识童心》一书中提到男孩子喜欢画三角、刺的孩子创意能力很强和喜欢数学的较多,画出满口尖尖牙齿,往往代表孩子这个阶段有负面情绪、愤怒情绪和攻击性。严虎的《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儿童绘画形式的解读中,关于儿童绘画构图时选择的画面位置也体现了儿童当时的心理,处于纸的下方表明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生活中如果父母用一些尖锐的行为和言辞刺伤孩子,孩子在画中就会表达出他被过于尖锐的行为和言辞伤害到的内容。
一次放学后,我和熙熙的爸爸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通过对话我了解了熙熙的家庭情况。由于早些年,熙熙爸爸年轻气盛和熙熙妈妈由于一件小事离婚了,离婚后的几年中,熙熙爸爸都想极力挽回婚姻,但是由于自己的脾气性格暴躁和说话方式粗鲁,没能得到熙熙妈妈的原谅,而熙熙爸爸孤身一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生活的重担落到熙熙爸爸一个人身上,而且总会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父子俩关系一直很不愉快。也更让爸爸感觉到母亲缺失对孩子成长的不利。我把熙熙的内心想法告诉了他,熙熙爸爸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里行为的不当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他紧紧抱住孩子说:“爸爸以后都改正,不再对你发脾气!”熙熙把头埋进了爸爸的怀里,父子俩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熙熙爸爸也在和熙熙妈妈加强沟通,并极力挽回婚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期读本通过堆身体上各种洞的介绍,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之后介绍了电视是如何拍摄的,通过对电视工作者的工作和使用工具的介绍,让幼儿了解电视节目形成的过程。除此还包括自然放大镜、大眼睛、中国万花镜、厨房科学、故事剧场、小超人大探险等几个环节。
首先我们来一起分享这期的主题,身体上的洞。
小光喜欢用手指去挖鼻孔,因为他想知道鼻孔里面有什么,可以通到哪里。小超人看到了,着急地对他说:“不可以挖鼻孔!”为什么不能挖鼻孔呢,让小超人来告诉你:原来鼻孔是空气进出我们身体的“洞口”,里面有柔软的黏膜和鼻毛,如果常挖鼻孔,就会让鼻孔里的黏膜和皮肤受伤。通过这一段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了解到鼻粘膜的作用,鼻屎是如何形成的,和鼻子的作用。也让孩子意识到不但不能挖鼻孔,也不能把其他东西塞进鼻子里。除了鼻子,我们身体上的洞还有耳朵,耳朵是用来收集声音的,耳朵包括鼓膜、外耳道、耳廓,耳朵有时候会感觉到痒,因为耳朵里的鼓膜很重要,用手指或耳耙等尖细的东西挖耳朵,可能会破坏鼓膜。
除了鼻子、耳朵身体上的洞还有眼睛,眼睛中央也有一个小洞,这个小洞是瞳孔,可以让光线通过,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睛内的光线,瞳孔在黑暗的地方会变大,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以便看清东西,在明亮的地方会变小,避免强光伤害,以保护眼睛,不能经常揉眼睛以及看太多的电视,因为这些都是伤害眼睛的行为。吃进嘴巴这个大洞里的食物通过食道都被送进胃里消化!嘴巴除了用来吃东西,还要通过嘴巴说话和呼吸,食物经过食道、胃的消化、大小肠的吸收最后排泄出去。我们的鼻子、耳朵、眼睛、嘴巴和排泄的洞都很重要,要好好保护。除了这些洞,不能再有其他的洞了。如果不小心摔破身体,擦破皮流血了,身体里的卫兵会想办法修补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伤口就会愈合,伤口的洞也会消失。
通过这一段的介绍,你是不是非常了解了身体上的洞呢,通过这期的读本,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
这期的读本除了身体的洞,还给孩子介绍了电视节目是如何录制的,解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孩子对不同的工作有了一个认识。
而对于自然界,孩子也是非常喜欢的,通过对螳螂的介绍,让孩子了解螳螂的生长发育,了解螳螂的习性,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寻找发现螳螂后,再进一步观察,就更完美了。
除了这些知识性的介绍,读本中还有好看的故事。学知识,读故事,让孩子觉得不枯燥。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很好的灌输。读读读本,玩玩配套的科学实验,真的是非常棒的一套产品。
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夸孩子:"这孩子真懂事"、"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在家长心中,懂事听话=好孩子,懂事听话的孩子也更招人喜欢。为了让孩子懂事,家长处处限制孩子,但是孩子天性活泼好动,限制过多会扼杀掉孩子的个性。
过度听话会让孩子失掉个性
小刘小时候是个特别可爱的孩子,长的有点小帅,加上特别的听话,因此很招人喜欢,这主要是跟父母的教育有关。小刘的妈妈是个特别强势的人,对儿子管教甚严,对孩子的教育,只遵循四个字,那就是懂事听话,小刘也在妈妈的教育下格外听话,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无论在什么地方玩,小刘的衣服始终是干干净净的,因为妈妈不允许他的衣服变脏,在去别人家时,小刘从来都是很有礼貌很听妈妈的话,因为妈妈不允许他胡闹,小刘的成绩非常好,因为每次考试不好时都会被妈妈一顿训斥,小刘在妈妈面前特别的听话,妈妈也很欣慰孩子很懂事,因此对孩子一些人生大事,都是一手操劳,而小刘上大学学的设计专业,也是妈妈要求的,尽管小刘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无奈妈妈的强威。
小刘小时候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小想法也很多,但是从小到大,太听妈妈的话,导致自己的个性越来越无。孩子听话懂事是好,看着也招人喜欢,对父母来说也能省心,但是太听话就真的不行了,太听话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自信心弱,缺乏创造。
如何让孩子既听话又不失个性?
对于孩子一些乖巧的行为,家长不要总是表扬,适度就好,在表扬孩子时,除了你真听话、你真乖等表扬,可以试试其他的表扬方式,例如你真棒啊。多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孩子害羞,就多鼓励孩子和别人接触,对于孩子的一些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家长要尽可能的尊重,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行为上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能绽放出不同的精彩。让孩子懂事听话并没错,在不破坏原则的基础上,应多多鼓励孩子展现个性,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更快乐更精彩。
试着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自己还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吃喝拉撒还需要别人照顾,而突然有一天,这个照顾了你一辈子的人把你送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后说了一句你听不懂的话,就走了。
你不知道爸爸妈妈去哪了,什么时候会来接你,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你不认识身边的人,你不知道是否安全,你也听不太懂那里的语言,你也不知道自己饿了是否有吃的,甚至你不知道你会在那里待多久,一个小时,一天,还是一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新入园的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主要是来自于以下六个方面。
1、不知道妈妈去哪了?哭了。
2、不认识这个地方,哭了。
3、幼儿园里有规定的一日生活常规,懵了,哭了。
4、老师是个陌生人,哭了。
5、周围好多孩子,也是陌生人,哭了。
6、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够,吃喝拉撒怎么办?急了,哭了。
送孩子入园前,妈妈应该这样说:
1、"宝宝,明天你就要去幼儿园了。你还记得上次我们去幼儿园玩儿,里面有好多你喜欢的小汽车,特别是那个翻斗车。"
对于孩子来说,去一个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有吃有喝好玩。这样在入园之前,家长拿孩子喜欢的玩具小汽车小布偶来吸引孩子,一般都很管用。
2、"你的好朋友也会去幼儿园和你一起玩呢!"
在孩子入园之前,爸妈要通过老师来了解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有谁,然后争取在假期前主动联系小朋友和孩子一起玩几次。争取帮助孩子在入园前交到一两个好朋友。这样在入园的前一天,就可以拿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去"吸引"孩子,一般也特别管用。
3、"老师还告诉我明天幼儿园有你最喜欢喝的巧克力牛奶"。
这个是我们最后的"杀手锏",如果前两招都不管用,这一招一般都管用。食物对于孩子的诱惑是无穷的。每次接我家宝贝时,我们都会问老师明天幼儿园吃什么,如果前面两招都不管用,就拿出这个"杀手锏"来"吸引"宝贝去幼儿园。一般这三招用过后,每次说要去幼儿园,宝贝都会用超人的速度跑到门边,等着我们出门。
4、"记得在幼儿园如果要尿尿,要马上找老师说:老师,我想尿尿了"。
孩子如果想要尿尿,不会表达,尿在裤子上了,这一天对于孩子就是一个很难受的一天。所以在孩子入园之前的假期里就开始和孩子玩"尿尿的游戏",示范孩子如果想要尿尿,该如何说,如何做。
5、"妈妈在你的户外游戏时间结束后就会接你回家的"。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什么时候去接他,不是妈妈的时候"下班以后",而是孩子的时候"某一节课结束后",所以如果妈妈还不知道孩子的幼儿园的常规课程,一定要在去幼儿园的时候就和老师交流,熟悉和了解孩子的一日常规,回家后多和孩子沟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