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用揉、搓、团、捏等技能制作馒头。
2、借助辅助食品装饰馒头。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洗净双手,做好桌面、器具等消毒工具。
2、揉好的、放过酵母的面团若干。没有放过酵母的面团一个(教师用)。
3、酵母粉少许。
4、辅助食品(葡萄干、香肠、青梅、红枣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花色面包。
1、这些面包与一般的面包有什么不一样?
2、动物脸形的面包添加了哪些食品?分别代表什么?
二、讨论制作材料和卫生要求。
1、制作面包需要使用哪些材料?
2、面包和馒头都是食品,制作中应注意哪些卫生?
制作花色馒头。
1、幼儿分组用揉、搓、团、捏等技能制作不同造型的馒头,并进行装饰。
2、记住自己的馒头(或做上标记)后,连同教师没有酵母的馒头放入蒸架蒸熟。
三、赏馒头,尝馒头。
1、辨认“自己的作品”(注意不要让幼儿烫着),陆续将其他馒头全部蒸熟。
2、馒头在蒸熟前和蒸熟后有什么变化?
3、为什么你们做的馒头又白又胖,而老师做的馒头又黑又小呢?
4、原来你们制作的面团加入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的名字叫酵母。
5、比较哪一种好吃,理解又松又软和又黑又硬。
活动反思: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活动中,注重兼顾群体需要与个别差异,关注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提供物质材料和技能支持。幼儿不仅仅是看,而是亲身体验。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成功体验,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
幼儿百科:馒头,别称“馍”“馍馍”“蒸馍”,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小班教案《美丽的七色花》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分析哪片花瓣的使用最有价值,感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快乐,了解故事内容,清理故事主人公珍妮使用七色花瓣的顺序及用途,学习主人公的说话,丰富相应的词语和短句,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美丽的七色花》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清理故事主人公珍妮使用七色花瓣的顺序及用途。
2、分析哪片花瓣的使用最有价值,感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快乐。
3、学习主人公的说话,丰富相应的词语和短句。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7号;《小朋友的书·我长大了》
2、教师事先自制一朵美丽的七色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自制七色花,引出主题
1、师:看,这是什么花?老师告诉你们,这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呢?你们猜猜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猜测发言。
二、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师:现在我们就来听听七色花到底有什么样神奇的作用。
提问:
(1)、这个故事的名称叫做什么?
(2)、故事中有谁?
(3)、这个故事说了些什么事情?
2、出示挂图,教师分段讲述故事,重点听珍妮使用七色花的经过。
(1)、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2)、讲述故事第二段,分析: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3)、讲述故事第三段,分析: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4)、讲述故事第四段,分析: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5)、讲述故事第五段,分析: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6)、讲述故事第六段至第七段,分析:珍妮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7)、重点讲述故事第八段:分析:珍妮这次使用了哪片花瓣?用它做了什么事?
3、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仔细想想,故事里哪句话是反复出现的?我们一起来学学珍妮说的话。
4、师:鼓励幼儿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大家一起分析。
三、使用《小朋友的书·我长大了》
让幼儿观察画面,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再一次熟悉故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四、活动延伸
讨论
小朋友,珍妮用七色花瓣实现了什么愿望?你觉得珍妮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呢?为什么?(重点在引导幼儿感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最快乐)
活动反思
七色花的故事已经是小朋友非常耳熟能详的故事了,所以在教师拿出一朵七色花时,幼儿就可以猜到今天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不是比较新奇的内容,但是是幼儿十分熟悉的教学活动。一堂课下来,从整体来说有两点反思:
我认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故事情节太单一了,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或是小朋友们自己的想象把原版的七色花故事变的更生动形象一点,也幼儿也有一定的新鲜感。
整个活动下来,虽然故事情节交代的还算清楚,但我认为还缺少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增添一点情境表演这类的活动,让幼儿自己当当珍妮,来使用一下花瓣,这样即让小朋友亲身体验了故事情节,也增添了整个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百科:七色花这个故事是围绕小姑娘珍妮和她的七色花展开的,珍妮用七色花掩盖了自己的错误、达成了自己因愤怒、嫉妒等自己的负面情绪产生的种种愿望,但珍妮并未因此得到真正的快乐,最后一片花瓣,她用来帮助他人,并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教案《彩虹色的花》”。让幼儿通过合作阅读,发现小动物的情感变化,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花瓣所起到的作用,能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彩虹花在奉献过程中的快乐,初步尝试用合作表演的形式表现彩虹花重生后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彩虹花在奉献过程中的快乐。
2.通过合作阅读,发现小动物的情感变化,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花瓣所起到的作用。
3.初步尝试用合作表演的形式表现彩虹花重生后的快乐。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图书,配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初步了解故事重要情节线索,引出故事主题。
1.出示完整的彩虹花图片
提问: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花,看到她你有什么感觉?(这是一朵彩色的花,他的花瓣有红、黄、蓝、绿、紫、桃色,有茎和叶,他是彩虹花)
2.出示花瓣逐渐变少的组图
提问:我这里还有许多她的图片,看看彩虹色的花有什么变化呢?除了花瓣还有哪些地方也发生的变化?(泥土、天气、季节)
(环节自评:出示完整的彩虹色的花的图片,引起幼儿对她的第一印象感知。花是幼儿生活经验范畴的东西,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幼儿对于艺术加工后的“彩虹色的花”她背后的情感挖掘。激发幼儿对“已有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再感受。花的概念是花朵,叶子,根,茎。它长在泥土里,会随着季节开和败,颜色也会有变化。同样,泥土,天气,季节的变化,也是一种幼儿已经默会的知识。在阅读活动中,作为知识,也是故事重要的逻辑线索,在孩子理解故事内涵之前,这两点是必须掌握的。)
二、阅读图书中的重点情节。
1.幼儿自主阅读。
提问:这一片片的花瓣都帮助了谁?让我们轻轻打开书看看吧。两个小朋友在合作阅读的时候,一位小朋友负责翻页,一位小朋友负责捧书。(重点观察动物的表情变化)
2.集体阅读,帮助幼儿了解花瓣的不同用处。
提问:现在让我们看看彩虹花帮助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出示五个动物得到帮助前后的照片)
提问:他用什么颜色的花瓣帮助了谁?做了什么?小动物怎样了?(幼儿用“??色的花瓣送给??做什么,??很快乐。”句式完整表述)
3.讨论彩虹花帮助动物后的心情。
提问:小动物在彩虹花的帮助下都得到了快乐,想想这时候彩虹花会是什么心情呢?为什么?
(环节自评:阐明新旧知识的关系,促进理解采用合作阅读重点情节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情绪情感,以及用适当的言语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心情的理解。)
三、完整阅读
师:彩虹花后来怎样了呢?下面老师把这个故事完整的读一遍给你们听,老师读到哪一页,就请小朋友翻到哪一页。(在配乐中教师完整演义故事)
提问: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吗?读了这本书,你感觉怎样?书中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通过表演体会彩虹花重生后的快乐。
1.尝试与同伴合作表演故事中的**部分。
那我们就把这朵美丽的、善良的彩虹色的花表演出来吧。
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彩虹色的花”。
这个时候,彩虹色的花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表演一下?最后,彩虹花重新绽放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
3.引导用动作表现“雪花。”
小雪花是怎样轻轻盖在小花身上的?为什么这样做?
4.请几个小朋友当被彩虹色的花帮助过的小动物,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谁想好了要对彩虹色的花说的话,愿意来当小动物表演?
5.幼儿合作表演“雪花拥抱彩虹花”的后部分。
(环节自评:完整呈现文本重中之重在于理解彩虹色的花的牺牲,奉献精神。通过她付出最后一片花瓣以后,孩子对画面的感受,对故事情节的情感体验,对故事角色心情、语言的想象,让教师的语言、音乐加深孩子对**部分的情感体验,尝试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进行表达。第提供新情景进行变式练习幼儿获得的阅读情感体验需要提供情境来进行表达从而巩固经验,教师选择用游戏表演的方式重复故事里最感人,最能表现情感的段落,使幼儿有兴趣,以饱满的情绪参与交流。)
教学反思:
《彩虹色的花》是一本风格极其独特的作品。彩虹色的花,用六片花瓣给朋友们提供了帮助,使朋友们获得了快乐,而自己也感受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我将故事内容制作成PPT,配上优美的音乐,为孩子们创造了宽松的阅读环境,利用“猜”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多种形式引起孩子的阅读动力。让他们感受阅读的氛围,体验故事的情境,理解故事的情节,便达到了一次教学活动的目的。在本次活动中,我结合故事的发展,联系实际生活,适时引导幼儿思考,发散了思维。我事先挖掘这个故事的内涵,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用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表达出来.借故事,让孩子学道理。本次活动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幼儿始终以愉快的、主动的情绪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内容,并将自己融入情节中,迁移自己的情感体验,懂得帮助朋友和得到帮助都很快乐。
在活动中我采取了ppt、情景表演、视听结合以及完整欣赏绘本等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活动,我让幼儿在流畅、轻松的音乐声中自由地理解和猜想。让孩子从视觉上,听觉上都能受到刺激,为幼儿的创编提供有利的帮助,绘本中的蚂蚁、老鼠等亲切可爱的形象、相似的故事框架以及稚趣的对话、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童话故事内容。通过联系自我,充分的激起孩子乐于帮助朋友的情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升华情感。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我试着将自己、孩子都带入故事,让孩子就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人公,身临其境的想象如果是我,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做?激发思维的火花。活动中,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对话,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获得体验;尽量激发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使课堂变成一个活的,生动的课堂。
幼儿百科:花卉除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草本、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盆景以及温室观赏植物等。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不同组成方法,发展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7的加法,尝试编加法题。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看图学习7的加法。
2、知道加法应用题的结构、理解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瓢虫找朋友》。
2、花园的图片1张:不同颜色、种类、大小等特征的花朵共7朵;纸、笔若干,7的加法算式题若干,蝴蝶和花朵的胸饰,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7的加法。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问题导入:这是什么季节?这么美丽的花都是一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寻找花朵的不同特征。
三、看图列式
1、算一算:花园里一共有多少花朵?
2、幼儿尝试根据花朵的特征编加法题,并讲讲题目所表示的意思。(2+5=72朵花有叶子,5朵花没有叶子)
教师:有谁也是找到这个特征,但是编的题目不一样?(5+2=7)
引导幼儿理解:加号两边的数字换一换,答案是一样的。
四、动脑筋
1、教师:有几道题目都是1+6=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教师小结:花园里一共有7朵花,大家列出题目的根据虽然不一样,但是答案是一样的。
五、幼儿操作幼儿用书《瓢虫找朋友》。
六、做游戏:蝴蝶找花
1、介绍游戏规则:花和蝴蝶身上都有数字,蝴蝶听着音乐找花,音乐结束时,花和蝴蝶必须结成一对。检验:蝴蝶和花的两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7,就算胜出。
2、幼儿选择角色玩游戏。
3、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教学反思
学前班的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特点的规律,密切联系幼儿身边的生活实际。学习七朵花研讨课,我运用幼儿生活中熟悉易理解的美丽的花朵,设计花园图片进行教学,按花朵的不同颜色、种类、大小等特征。直观解决教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加深幼儿理解加号左、右边的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和不变的道理,能让幼儿在发展思维中体验,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变换及学会分析问题,我的教学能做到让幼儿在想一想,练一练,玩一玩的练习中得到巩固。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能激发幼儿探究知识的兴趣,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幼儿百科:7,阿拉伯数字,是6与8之间的绿色自然数、第四个质数、奇数之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