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如何应对经不起批评的孩子?

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教育笔记 06-13

女儿4岁10个月,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平时很少批评她,可是,现在她不管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都接受不了批评。老师批评她,她就不想去上幼儿园;我们说她做错了,她就很不高兴甚至哭闹。也许是我们原来这种过多的表扬让她成了这样。请问现在应该怎么办,才能引导她接受批评?

——彤彤妈妈

彤彤妈妈:

你好!

喜欢表扬、抵触批评乃人之常情,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适应批评的能力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素质,否则孩子将难以正常地社会化,长大后一旦面临批评,更容易采取不健康的反应方式,不利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那么,当孩子经不起批评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一般来说,孩子听不得批评,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逐一排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关系不良。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彼此良好的关系是孩子接受批评的基础,在校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只对特定批评者的批评"不感冒",就要考虑批评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出了问题,从密切与孩子的关系做起,好的关系之下,孩子才能听进去对方的批评。

赏识过度。"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有其道理,但赏识教育并不完全排斥批评。如果一个孩子极少挨批评,就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一旦面临批评,就可能毫无思想准备而难以承受。彤彤妈妈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是对的,但日常教养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入批评,这样才能帮孩子意识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从而增强对批评的适应性。

认知偏差。孩子对批评的排斥也可能是认知偏差造成的。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特点的限制,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以"非黑即白"的思维对待表扬和批评,受到表扬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很棒,被批评了就否定整个自己。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之下,孩子就容易在自尊心的驱使下反抗批评本身,因为他不愿意体验批评带来的那种挫败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办法让孩子学会全面地评价自己,让他们认识到受到批评并非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善于纠正自身的不足就是最棒的。

负面示范。"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也是如此。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本身就对批评过分敏感,孩子就容易从父母的应对方式中感受到批评的可怕力量,并习得父母对待批评的方式。这就要求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不能仅仅给孩子讲空洞的道理。

方式错误。孩子受不得批评,也可能是批评者不懂沟通技巧、批评的方式不够科学所致。比如,批评应该是陈述错误行为的事实,然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非家长宣泄对事情本身的情绪,但有的家长分不清二者的区别,把批评变成是辱骂。再比如,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事件,而非否定整个人,但有的家长批评起来就对人不对事。再比如,批评之前最好先肯定孩子行为中积极的方面,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批评的内容,但有的家长上来就全盘否定孩子的行为,一开始就造成孩子的对立情绪等等。所以,批评是一门艺术,家长只有认真学习沟通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批评声声入耳。

由上述分析可见,帮助对批评过敏的孩子接受并适应批评,是个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家长坚持科学引导的同时,也要端正心态,学会等待!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第一:批评孩子要客观

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要说一些,孩子能理解的道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记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轻易批评孩子。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抛弃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有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

以下五点父母不要做出批评

当孩子和你讨论某个人某种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

当孩子为某件事兴高采烈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帮忙下决心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父母解释、沟通的时候

第二:批评不能当众人面

孩子会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内心会抵触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

批评孩子要在家里私下处理

第三:用故事来批评孩子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知错能改,都是好样的。

第四: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孩子

让孩子容易理解,父母和孩子容易达到一种沟通。

其中一个孩子不能融入其他孩子中,

我和那孩子谈,

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其他孩子有不友好的行为,是不是由于你不友好的言行激怒了他们呢?

你不用担心,我现在可以做你做好朋友,我们来分享一下。把问题找到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到一起了。你们做好朋友就不存在打架的现象了。

我平时就这样,只要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给我,我就闹,我就生气。

那不对啊,同样在做一个游戏,要分享快乐,你为什么要独占呢?

你可不可以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而不是独占这份快乐。

那孩子笑了。今天这个事情,不怪你,和你谈完了,再和其他小朋友谈一下。和其他小朋友聊了一会后。

来吧,我们都原谅你刚才的话,我们一起玩吧。

如果家长去批评孩子的话,那孩子是不是更加融不进其他孩子了。

第五: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饭桌上批评孩子会带来很多负面东西。

第六:赏罚分明

犯错误的孩子,自己提出几种用来惩罚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惩罚方法,经父母同意就可以实施。

家园共育: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


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要想让孩子改掉任性的坏习惯,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要保持一致。如果意见不同,也要避开孩子,出去商量。

2.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不要胡乱批评,更不能打骂了事,而应因势利导,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

3.转移孩子注意力是解决任性的好方法。如孩子吵着要养狗,可带他到公园去看猴,顽皮的猴子会把孩子的兴奋点转移开,使他从任性中解脱出来。

4.必要时来点“惩罚”。如孩子哭闹得实在不像话,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不理他。即使他不哭不闹了,也要继续“冷淡”他一段时间。待他沉不住气主动搭讪着接近大人时,父母应抓住这个时机,指出他任性的无理之处,让他保证再不这样做。只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批评才是有效的。

让孩子多些个性,少点任性

培养孩子既有个性又不任性,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一味拒绝,会导致孩子因合理需要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情绪,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

2、不敢提正当要求,一味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给予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孩子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胡为。

与孩子平等对话

只有做到平等交流,父母才能了解孩子提要求的真正原因,才能判别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才能明确区分孩子的表现究竟是属于任性还是属于个性。

适当给予孩子选择权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要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游戏等,都征求孩子的意见;

2、父母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应注意给他们一些限制,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 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不懂礼貌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们不讲礼貌的呢?难道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错了?

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资深幼教专家朱世平认为,有些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懂礼貌,并不是他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尊重别人,不知什么是礼貌。所以,先不要一味地指责或简单说教,而是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再遵循其特点适当进行示范和引导。

其次,不讲礼貌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专家认为,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造成的。“例如社会生活中,成人闯红灯、骂脏话、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凭什么来要求孩子?”

不要一味指责言传不如身教

因此,专家们建议,教育孩子懂礼貌,家长们言传不如身教,即首先得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注意个人言行和教育方法。

1、父母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

要想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例如与人交往谈话时,应尽量避免粗鲁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用语,得到别人帮助时要主动地说“谢谢”,这样,孩子在模仿学习成人的行为时,便自然学会了文明礼貌。

2、教给孩子基本的礼仪

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并示范给孩子看,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介绍宾客给孩子认识,并告诉他要主动跟客人打招呼、请客人坐、给客人倒茶,客人走时,送别说“再见”。在公共场所,告诉孩子要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等。成年人得到孩子的帮助时,也要主动说“谢谢”。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并学会使用“对不起”等文明用语道歉。

出门前约法三章

三四岁的孩子能听懂道理,也可以守规则。出门前约法三章,规则可写好在卡片上,譬如:要注意安全、有话好好说、不能大声喊叫……等。

三岁约定三项规则,四岁约定四项规则,由家长说给孩子听,孩子虽然不见得认识那些字,但借由此过程,孩子能明白“规则”与“规定”是需要铭记在心并严格遵守的。

万一失控,该怎么办?

孩子失控前多半有征兆,父母不妨多观察。最好能在失控前,开始安抚孩子。若是孩子之间的争吵,父母要学习当仲裁者和协助表达者,让孩子间能顺畅沟通表达,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达成共识。因为这段年龄的孩子,需要学习合作。

如果已经发生失控,父母要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是为了什么?出现哪些行为?不要一味的吓阻和责骂,要先了解小孩在想什么?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才能协助孩子抓重点,处理问题。

引导失控行为三步骤

1、父母变身天使:孩子情绪失控,多半是因为愤怒、生气、害怕和恐惧、身心受伤、无法表达自己等因素。父母要变身天使,温和以对,引导孩子相信你,愿意打开心扉说清楚。

2、问问题,等答案:了解状况后,开始问问题。问答间,沟通就会越来越清楚,事情自然能水落石出。孩子也会回想出自己发生什么事,这样的沟通很重要喔!

3、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最好是孩子想出来及提出来的!若是与手足或朋友间的争吵,一定要有两方皆能理解的解决方法。

如何对待孩子的过错――引导和批评


疏忽,不经心,见异思迁,思想迷乱,这都是儿童时期的自然过失。所以,只要他们不是存心如此,都是应该温和地加以提醒,逐渐地去制服的。假如这种缺点每次都惹起恼怒与申斥,则责备和惩罚的机会必然时时到来,以致导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永远变成一个可怕的、令人不安的对象。单单这一点就可能使他们从他的教课上得不到利益,使导师的一切教导方法都失效了。

洛克《教育漫话》

善待孩子的过错

孩子的过错是难以避免的。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乏自主和主动的社会探索。在这些探索过程中,过错肯定是难以避免的。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就像要求我们自己不犯错误一样,都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有的时候,孩子的过错在于他不知道那个规矩,把成人不许可的事当成了合理的事。

有一次,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儿子带头大叫,所有的小孩就像疯了似的跟着你儿子叫,连课也没法上啦!”

妈妈想来想去,找到了原因。因为他们一家去郊外玩的时候,只要觉得特兴奋,就可以在车里大叫。所以,孩子以为在幼儿园高兴时也可以这样做。

后来,妈妈对孩子说,“在咱们家可以大叫,在爸爸的车里可以大叫,但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大叫。你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规矩?”

他说:“是!”从此,孩子就不在幼儿园里大叫了。 

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认识这些过错,分析发生过错的原因,指明改正和避免过错的方向和方法,避免陷入过错中不能自拔,或者犯更多的过错。

孩子有的过错是为了引进父母的关注。有的孩子似乎喜欢捣乱,不听话,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实际上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但他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在这个位置上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于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而不得不充当一个捣乱者。对这种情况,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任务,让他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必须把失败与过错分开。父母必须知道,孩子的失败不是过错,不能批评,更不能惩罚。

把过错和孩子分开

专家强调,父母要善于把过错本身和做错事的人区别对待,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常使用的一些称呼,像调皮鬼、糊涂虫、粗心大王,都是把过错与一个人联系起来。如果孩子一旦认可了这样的名字,就会加强他们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就是调皮、糊涂和粗心,并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

把过错和孩子分开,就是始终认为,孩子是好孩子,错在他的行为。只要消除过错或避免过错

,就和其它孩子没有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知道这些过错并不是附在他们身上的固有物,去掉这些过错的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样,就会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纠正过错的勇气。

一位母亲每次批评孩子都要告诉他,是这个事让妈妈不高兴,但是妈妈永远爱你这个人。这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过错的分类

孩子的过错可以分为无意过错和有意过错。

有意过错,主要包括父母已经多次指出,孩子犯错之前也知道不对,只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犯错有可能逃避批评或惩罚;或者孩子任性,父母已经说明、甚至孩子已经知道不对,但仍然坚持错误。

无意过错,既包括孩子在某个问题上的第一次犯错;也包括尽管不是第一次,但由于对父母教导的忽视而导致的犯错。孩子对父母教导的记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因此,孩子没有记住父母的教导而导致的错误尽管应该批评

家园共育: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摔倒了就说不痛不痛

大哭了就说不难过不难过

N多事情发生后就说没事没事

就像洪水一样,你不去疏通,而是堵截,最终只会酿成万恶的洪灾。

当然,很有可能你没见识过洪灾,所以也理解你的不理解。

当孩子想表达他们的感受时,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简单的词语像“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听不懂?举个栗子:

当你的宝贝孩子,从学校回到家:粑粑粑粑,今天我们班的刘一守欺负我,踢了我一脚。

听到这个,首先你会很不爽,为啥我的孩子给欺负,那一脚好像是踢在你那颗带着自尊的心灵上。

接着你马上就会问,他为什么踢你一脚,踢在哪里了,痛不痛,粑粑看一下。

你看,你那炮弹般的问题轰出来,把他的感受吓到了,他很有可能不知如何是好。

也可能会觉得粑粑好爱我哦,真幸福,有个这么好的粑粑。

可他的问题还没解决,他的内心没有得到救赎,那怎么办?

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你就全神贯注的听他说,直到他想得到你回应他为止

(很有可能他已经把整个经过说了一遍,并且说出了你想要的原因和该如何解决了)

如果他没有,你只要说"嗯,他踢了你一脚?"他应该就会接下去说经过了。

如果他还没有,你只要说“那你一定很生气”他应该就会接下去说经过了。

如果他继续“矜持”,那只能委屈你自己对他说“说说看,发生了什么?”

请做到,不问“怎么了”,“为什么”等等像问成人一样去拷问他们,因为他们还没有那么完善的头脑和美丽的心情去整理与分析原因,再总结出一个你认为合理的解释。

也不说“我理解你的感受”,而是说出你所理解的具体内容。

尽量不给建议,如果要给建议,请往下看,后面会说到。

再举个栗子说明下第四点(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你的宝贝孩子啷啷着要吃西瓜,而你家没有。

看这篇文章之前情景是这样:

“粑粑,我要吃西瓜。”渴望的眼神

“宝贝,咱们家里没有了。”无奈的样子

“不管,我就要吃。”无赖的表情

“没西瓜怎么吃啊。”不可理喻的样子

“就要,就要,我就要吃。”开始抓狂

“乖了,明天粑粑给你买,今天吃苹果好了,家里有苹果。”真是开明的粑粑

“就不,不吃苹果,讨厌苹果,今天就要吃西瓜,你现在就去给我买”开始无理取闹

接着大哭。

再接着你投降,并且买了个西瓜成全了他,或者任他哭闹又或者拿着ipad神器给他切西瓜。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情景是这样:

“粑粑,我要吃西瓜。”渴望的眼神

“真希望咱家能有。”无辜的表情

“我就要。”不看你表情

“听得出你很想吃。”善解人意有木有

“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继续渴望

“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个来。”简直是痴迷又幻想

“那我就吃别的吧,有苹果吗?”其实他不讨厌苹果的

请重新回顾下这四点: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简单的词语像“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PS:请注意,所有年龄段的人(包括你)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感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不想听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里分析。

当我说我今天很郁闷的时候,其实接下来我只是想抱怨抱怨,而这个时候你也说你很郁闷,然后噼里啪啦的说一大堆。这样我会更郁闷,觉得你不善解人意,然后再找个人对他说很郁闷,找不到的只能憋着。然后内伤。。。

用心去体会,并用态度去表达。

家园共育:如何让孩子不在边吃边玩儿?


家园共育:如何让孩子不在边吃边玩儿?

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在玩儿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还能发展智力。但若是孩子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玩耍,那爸爸妈妈可要注意喽!

小孩边玩边吃饭的危害

影响消化吸收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进餐期间血液会聚集到胃部,以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宝宝边吃边玩就会使得一部分血液被分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减少了胃部的血流量,妨碍对食物的充分消化,使得消化机能减弱,导致孩子食欲不振。

容易厌食

孩子吃几口饭就玩一阵子,必然延长了进餐的时间,饭菜变凉,容易被污染,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加重厌食情绪。如果饮食营养长期跟不上,将导致孩子身材矮小孱弱。

小孩在幼儿园进餐的表现

虽然孩子在家经常不好好吃饭,但他在幼儿园却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幼儿园很注重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

为了防止孩子由于过度兴奋,而影响正常进餐,在吃饭前十五分钟,老师就不会让孩子进行剧烈的运动了。此时,老师会带领孩子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听音乐、听故事。还要带领孩子去洗手间上厕所、洗手,避免餐间去厕所。

进餐时,老师会给孩子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每一种食物,有时老师还会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给食物起好听的名字,然后引导孩子安全、卫生、有礼貌的进食。

进餐后,老师会要求孩子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后在离开餐桌,还要简单的收拾自己的餐具,并把餐具放到指定位置,最后在半小时以内不进行剧烈的活动。

如何纠正孩子边玩边吃饭的坏习惯

提供适宜的餐具。

适合的餐具有助于幼儿独立进食。塑料筷子易折断、易滑落,可以为幼儿准备竹筷或木质的筷子,长度一般以孩子手宽的三倍、粗细以适合抓握为宜。且最好是四方形状、前端有纹理的筷子,使用起来不易滑落,更方便孩子夹起食物;选择轻便、不易碎、易拿且底较宽较深的碗。

进餐时间规律。

每餐之间少吃零食、甜食、高热量食品。有的家长怕幼儿饿着,本着吃一口是一口的想法,在非进餐时间以各种零食补充,幼儿摄入这些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后,引起血糖增高,大脑中饱食中枢兴奋,摄人中枢受到抑制,会觉得没食欲。有的家长还将零食作为吃饭的奖励,幼儿脑中只想着零食,哪还能好好吃饭?因此,吃饭的时间最好固定,让幼儿在每次进餐前产生“饥饿感”。建议两餐间隔不少于3.5小时,准时开饭。

进餐时速度适宜。

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磨蹭拖沓。对于吃饭比较费劲的幼儿,家长不要一次盛很多饭,鼓励他多吃一点,但不勉强,一碗吃完不够还可以再添。这样幼儿也会为自己小小的进步而有成就感。幼儿的食欲不是每一餐都很好,有时吃得少一些也正常。

营造进餐好氛围。

进餐前和进餐时,家长不批评或唠叨幼儿,尽量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能专心进餐。家长吃饭时不要一边看电视、报纸或书籍,专心吃饭,给幼儿做好榜样,同时可以与幼儿进行愉快对话。在进餐中交谈,应谈论与餐桌食品相关的话题,可以赞扬饭菜的美味,不要强调哪样食物不好吃,从而影响幼儿对饭菜的感受。

相信只要家长稍作改变,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爱上吃饭,吃的安全,吃的健康!

如何表扬和批评孩子


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1)陈述事实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3)表达感受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感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的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不是当事人。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之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4)表达期望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他继续努力,他会做得更好。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就是说家长应该笼统地说:“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而不能提出具体要求。要知道,一旦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孩子就认为家长对自己目前的成绩还是不满意,由此产生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的压力感,这就使得表扬的作用大打折扣。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记住,孩子的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绝对不能让孩子感到他是为家长学习或为家长做事。家长只是为孩子高兴,他学习不好,家长也没有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轻装上阵。表达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5)身体接触在表扬孩子的场合,家长如果能够拥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摩孩子的头发,那效果会倍增。我们知道表扬的目的是让孩子有向上的动力。身体接触,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人是一种奇妙的动物,身体的接触会比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很多家长,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冷淡,很少与孩子有身体接触。甚至,连温柔体贴的话都不说了,最后剩下的只是苛责埋怨与批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孩子的动力已经丧失殆尽。所以,家长们要记住,要想让孩子改变,那么家长必须先改变。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先突破自我的局限,做出相应的动作,我们才能指望孩子有优秀的表现。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1)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2)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3)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5)表达期望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并且将他们的优点尽量放大。而对孩子的不足保持宽容和接纳,你的孩子会过得快乐一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