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常识——幼儿园老师告诫: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出现4条就要小心了!

06-13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常识——幼儿园老师告诫: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出现4条就要小心了!”,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容,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对孩子如下的几种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绝不能手软,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

-01-

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达标做法: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02-

得不到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达标做法: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03-

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

达标做法: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去幼儿园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04-

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因为前不久刚刚买了一套芭比娃娃。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

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05-

天女散花

临睡前,6岁的孩子脱下衣服,随手扔到桌上、凳子上,甚至一只袖子耷拉到地上。

达标做法:对孩子说:“穿好睡衣,然后把你的衣服叠好。在幼儿园午睡前,老师不是要求你们都把自己的衣服叠整齐吗?老师还告诉妈妈,你做得非常好,有时还帮助小朋友呢。妈妈知道你是个很讲秩序的孩子。来,妈妈看着表,你准保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马上开始吧。”

说这些话时,不必高声,但一定要柔中带刚。

亲子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孩子喜欢听好话,妈妈对其好行为的强调,恰是对他的正面激励,在反复的督促中,孩子能逐渐学会自理,并懂得承担责任。

-06-

用谎言掩盖事实

8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的家里的猫干的。

达标做法: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07-

我要一次玩个够

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间,9岁的孩子却坐在电脑前不动。

达标做法:对孩子表明你的宽容度:“好吧,再给你5分钟,把这局玩完,如果还不结束,明天也不允许你玩了。”

电脑游戏容易使人上瘾,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规定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天一次,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并严格督促其遵守。使之通过服从外在的约束力,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另外,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在规定时间的前5~10分钟,父母可提醒一次,让孩子有心理准备,为准时离开电脑提供可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去做的五件事


家长绝不能纵容孩子去做的五件事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以说,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孩子没有错,但千万不能过度,过度了就变成溺爱了,我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一定要制止,绝不能手软。

一、得不到的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给家长的建议: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除了批评和讲道理,一定的惩罚必不可少,并将与惩罚相反的待遇呈现在他眼前:呵护和安抚被咬的孩子。从而令孩子懂得,攻击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处,进而自觉摒弃攻击性行为。

二、见了玩具就走不动

在超市,你拒绝买芭比娃娃,女儿却紧紧地抱着不放,任你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给家长建议:对孩子表明你的态度:今天不买玩具,撒泼、哭闹也没有用。

如果孩子听不进父母的话,无理取闹,不妨置之不理,继续选择其它物品,或者佯装离开,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协是不明智的,否则孩子的任性将变本加厉。等孩子冷静之后,通过讲道理或讲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欢,撒泼、哭闹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讨厌。

三、顺手牵羊

孩子给你看一双袖珍水晶鞋,告诉你那是从小朋友家的地上捡的。

给家长的建议:立即带孩子归还物品,让他亲自道歉:“对不起,我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借助“物归原主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勇于承认错误。

3、4岁的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对此,父母千万不要采取“下不为例”的态度。记住那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该睡不睡

晚上10点该睡觉了,孩子却把娃娃和毛绒玩具摊到床上,继续玩闹,不肯睡觉。

给家长的建议:指指墙上的卡通挂钟,示意孩子到就寝时间了,告诉他按时休息才能保证第二天上学不迟到。没有一个孩子会主动上床,他们永远没玩够。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难以养成。所以,无论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办法拒绝。

五、说谎

6岁的孩子施展“武功”,将花瓶摔得粉碎。当妈妈问起这事,他却说是家里的猫干的。

给家长的建议:鼓励孩子说实话:“告诉妈妈,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妈妈喜欢诚实、勇于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以此打消孩子的顾虑,鼓励他说出真相,并在孩子说实话后第一时间“拥抱”他、表扬他。

6、7岁以上的孩子明知说谎不对,却为了逃避惩罚而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话,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长了这一恶习,以致他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孩子应当经历的10件事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10多位专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出0-3岁婴幼儿应当经历的50件有意义的事。这50件事情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在此选摘其中10件有意义的事,以飨读者。

骑在爸爸肩上

能感受父亲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成人的信任感,增进亲子间的情感;感受特有的高度,体验和理解成人的视野,体验视角转变的乐趣;适应爸爸身体的移动、晃动,挑战孩子的平衡能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10多位专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出0-3岁婴幼儿应当经历的50件有意义的事。这50件事情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在此选摘其中10件有意义的事,以飨读者。

在雨中行走

倾听雨滴在身上、伞上、屋顶上、地面上等的不同声音,感受雨落在不同地方的变化;感受雨天的自然景象与变化,引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看见小水坑,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跳过去,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或者在小水坑里踩一踩,体验水珠飞溅的快乐;当然,别忘了帮宝宝折好小纸船放在水中漂浮。

和父母下乡

新鲜的、差异明显的环境能激活孩子观察的兴趣,调动孩子的思维,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并激发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穿大人的衣物

满足婴幼儿“进入”成人世界,模仿成人行为、情感和愿望;还可进行大小、长短、胖瘦的区别、比较。

走“特别”的路

走不同的路面,如泥、沙、水泥、草地等,脚底产生不同的感受,发展宝宝的感知觉和平衡能力。这也是孩子体验人生道路的最初启蒙。

体验黑暗

黑暗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恐惧,代表着可怕。不妨陪伴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黑暗,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学会勇敢,今后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在草坪上滚爬

在草地上自由地滚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这一活动通过本体感觉、方位知觉、平衡能力、视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的刺激,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父母和孩子可一起滚爬,并设置一定的难度,如改变方向,在大人身上滚爬,等等,草坪要平整,注意安全。

和父母一起沐浴

彼此身体各部分的相同的器官,不同的形状、大小能引发孩子观察的兴趣;性教育的自然启蒙,在轻松、日常、自然的状态下感受男女性别的差异。

在亲友家暂住

感受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体验父母不在身边的“独立”,促进孩子与人交流。

和父母一起看书

让孩子学会翻书,有助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当允许孩子自己“乱翻书”,让孩子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自言自语”,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亲子阅读时间”。

家长最难理解孩子爱干的这4件事


在家长眼中孩子永远是个需要保护的宝宝。然而事实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以及想法。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某些做法,家长着实无法理解。1.孩子害怕洗头孩子怕洗头是最常见的事,对此很多家长特别不理解。在家长看来,洗头并不会感到疼痛,为何孩子为会害怕呢?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洗头的时候头部需要向下倾斜,会感到异常的不舒服且整个视觉都倾斜了。此外,洗头容易淋到孩子眼睛,这也使得孩子感到不安全。

2.孩子需要开灯睡觉很多孩子睡觉需要整夜亮着灯,只要家长把灯关上,孩子便会哭醒。这是因为灯的亮度可以带给孩子感全感。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加之夜晚到处都黑乎乎,孩子容易产生恐怖的幻想。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理解孩子,并将灯换成不伤眼睛的夜光灯。另外,家长要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带有恐怖性内容的读物或电视。

3.孩子喜欢缠着家长作为家长,当然希望能够时刻陪着孩子成长。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只要一转眼看不到自己的家长,孩子就会哭个不停。事实上,孩子喜欢缠着家长正常。他们从小跟着家长一起成长,倘若突然找不到家长会觉得自己被遗弃了。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一次性离开孩子太久。反之,慢慢来,创造机会试着离开孩子,离开的时间从短到后来慢慢的延长,直到孩子习惯。

4.孩子排斥去幼儿园孩子进入幼儿园总会又哭又闹,无法适应。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发脾气。上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倘若年龄还小,家长不必急着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孩子离开家里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肯定一时无法接受。刚开始,家长可以试着陪伴孩子,再慢慢的离开,让孩子逐渐的适应。

培养宝宝快乐性格要做的4件事


培养宝宝快乐性格要做的4件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前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只注重让幼儿学知识、考高分,进好大学,我们班一些幼儿的家长就强迫2岁多的幼儿认字、记英语单词或做数学题。有个别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幼儿识字、做计算题,这是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如果我们忽视对幼儿情商和智力的开发,那么他们仅仅是比别人早学了点知识而已,虽然这些知识也是有些用处的,但比起提高情商、开发智力来说就差远了。甚至有些填鸭式的灌输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商的提高。有人说:“授予知识是有价之物,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提高情商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知识、智力、情商呢?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克服困难的勇气,把握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技能,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这些是智力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建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我们要懂得提高情商的重要,就要大大增强教育幼儿的耐心,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一点一滴地去塑造幼儿的素质和灵魂,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基础,注重提高他们的情商。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3~7岁幼儿情商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幼儿教育执行者的我们,应该为提高幼儿情商,培养良好性格做些什么呢?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游戏活动

着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的工作。”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喜爱游戏、乐于游戏,进而在游戏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知识中游戏成长。同时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积极愉快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到快乐的情感呢?首先游戏活动应该是健康的、丰富的,为幼儿喜爱的。再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幼儿来说应该是“我要玩游戏,而不是你要我玩。”特别是幼儿在一个他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游戏,成人的干预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由此幼儿获得了巨大的自由感,幼儿的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没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幼儿充分体验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沉浸在一种真正的快乐之中,培养了幼儿快乐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情商。

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合作交往是幼儿快乐的重要源泉,幼儿在合作交往中既享受了快乐,又制造了快乐。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感受相互关爱,使他们懂得了被人爱和爱他人都是快乐的。同情和关爱他人,也是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幼儿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于独生子女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来说,幼儿在这个方面的情商如何,更是关系重大。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幼儿是三个家庭的未来,是三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六个成年人的精神寄托!如果培养出一个性格开朗的好孩子,那幸福是没法形容的,但如果家里出了一个逆子,那精神痛苦则不堪言状。所以我们应重视与幼儿之间的交流,给幼儿关心别人的机会,和他们一起进入快乐的交往游戏之中。这些光靠“说”是绝对不行的,还必须要让幼儿有亲身经历。因为人的大脑分为思维和情感两个部分,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商智力技能,只有通过亲身交往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

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快乐的性格基础是在幼儿早期生活奠定的,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生活习惯,哪怕是一些高兴的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情商的一部分,甚至家长的一些言行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自身的思想、性格修养和情感倾向时时都会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我们不论心里快乐与否,都不要将负面的影响带给幼儿,在幼儿的面前应该永远都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早教专家冯德全认为:“优良性格有四个基础,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他人。”我认为这些性格品质其实都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幼儿具备以上的快乐性格,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长期培养,注重加强幼儿情商的提高,培养幼儿快乐的性格。

我会为孩子做的6件事


我会为孩子做的6件事当了妈妈,才知道这一辈子,要为孩子做的事实在太多太多。大到他人生的把握,小到他的每一颗牙齿的成长。因此,才有母亲很无私很辛苦这样的说法。不过,我倒是更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当然,未必我们的付出,有人会给我们报酬,长大后孩子会回报我们金钱,也不一定是孩子的恩情。我理解的回报,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到的一些技能,总结出的一些智慧,体会到的一些感受,学习到的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技巧和智慧,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比如养育孩子形成的耐性,就可以用在工作上;照顾生病的孩子的理念,可能会让我们开始敬畏生命;养了一个孩子之后,从前对父母的一些误会,可能会冰消雪融……一句话,这样的回报,是不能用数字衡量,但却很珍贵。

但是,就算有回报,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一个人身上,我想也会错过很多风景。而且我相信那未必是聪明的做法。为孩子,我会做的事,就那么几件。

1、记录一份他的成长记录。这能让他无论何时,都能找到自我。尤其是在遭受心理问题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位心理医生曾经指导我进行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自己分析。而这些自我分析和自我发现,主要就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一种回忆与分析。

2、记录一份我的生活思想记录。这能让他最好地继续我的智慧、摒弃我的缺点,成就他的人生。

3、培养他阅读的习惯。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作家,只是觉得阅读使人思考,而思考使人智慧,智慧是无敌的。

4、给他真正的自由。他在农村当农民,我也同意,前提是他能养活自己,过得很快乐。我相信一个真正体会到了自由和快乐的人,即使当农民,也会是个特别的农民。

5、在他成年后,尽可能不让他为了我与他妻子的相处问题而烦恼。

6、让他明白守法的重要性。偶尔不遵守纪律是难免的,但绝不能犯法。无论这个社会有多少腐败,有多少事情都不具备公正性,而且中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为特色的国家,但我相信不断前进的国家,法制还是越来越重要,而不触犯法律,其实是为人的基本。老掉牙的教训:不能偷,不能抢,其实还是真理。不过,遵守法律可不是循规蹈矩的意思。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孩子7岁前爸妈一定要做的5件事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女儿进入名校幼儿园而发生的各种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话引发热议:

这个说法有些危言耸听,却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用49年记录了14个英国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的确,7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培养良好习惯、塑造性格的黄金期,这期间孩子所接受的抚养和教育,将影响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弗洛伊德曾说,孩子6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我们也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

于是多少父母忐忑着,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孩子带去不好的影响。

其实不至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提供一个「差不多好」的成长环境就够了。这个差不多好,是怎么个好法?

如果可以,在孩子7岁以前,请为他做到这5件事。

1、爱不能缺席,更不能迟到

这个爱,要通过你的陪伴,你的在场,你的拥抱,或者你直接言语上的「我爱你」去表达。

没有做的,或者没有说出来的,但凡闷在心里的都不作数。

前不久,一位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因网贷走上绝路,最终在一家小旅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日记中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渴望亲情,渴望成功,却没有父母的指引,他似乎对活着这件事早已无望了。

可他不知道,在他眼中「严重缺席」的父母,却一直在默默关心他,甚至爷爷奶奶仍然还在工作,只为给他攒钱买房结婚。

然而,他们的孩子,再也不会知道了。

没有表达过的爱等同于不存在。

孩子7岁以前,是接收爱、感受爱、学习表达爱的最佳窗口期。

这期间,一定要用语言告诉他:孩子,我真的很爱你;我爱你不是因为你乖,学习好,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

带着爱和欣赏去抚摸他,触碰他,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将是他未来珍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基础。

2、允许孩子经历自然而然的挫败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是不吝于爱孩子的。有时候,甚至会爱过了头。

前些天,朋友向我抱怨,她女儿5岁了,仍然抵触上幼儿园,焦躁,无法独处。

为什么?孩子有个100分妈妈,倾尽全力避免女儿遭受任何痛苦和压力,孩子完全没有学会独处和自我安抚的能力。

然而孩子总会「摔倒」的,如果此前不曾练习过,反倒可能会摔得更惨。

一个从小备受父母呵护的女孩,恋爱后,也要求男友对她千依百顺。俩人仅因为小口角,女孩竟然在车行进时直接跳车。很不幸,她被后面的车辆撞到,当场身亡。

这个惨剧是怎么发生的?女孩的父母忘了教会她,这个世界不是围绕我们转的。

为人父母,不必随时陪伴,亦不必刻意制造挫败。

单是出了月子以后,母亲逐渐找回自我的过程,就足以带给孩子大量的挫折体验。

妈妈哄睡孩子后去做家务,孩子哭了妈妈才回来;后来妈妈去上班,再后来是断奶、分床睡、入园分离、无理要求被拒绝……这些小挫败都是孩子能够容忍的。

通过去体验,去修复,孩子逐渐会明白,自己并非那么脆弱与不堪一击。

3、「忍受」孩子的叛逆

《奇葩大会》上,作家蒋方舟说: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所谓「任性」,其实是指遵从个人意志行事的态度。

孩子1岁半左右,逐渐有了自主意识,随着成长,他开始践行「任性」二字,但往往被大人称为「叛逆」。

「叛逆」这个词对孩子而言其实不公平。

孩子渴望探索外界,期待自己做决定,可是父母却常常对他说「不」。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为或者情绪问题,是为了排解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应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唯一的,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忍」。

这个忍不是「纵容和默许」。当孩子触碰到你的底线,让你不舒服,或者某个需求你无法接受,你当然需要坚定地说「不」。

这个忍受指的是,冲突发生时,你最好能够忍住不去打孩子,骂孩子,忍住不要情绪激动地和孩子讲道理。

你可以不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请给孩子发脾气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机会。

很多父母对乖孩子情有独钟。殊不知,后来走进心理医院求助的,多半是早年非常乖巧的孩子。

因服从父母意志的缘故,乖孩子们不得不一点点放弃真实自我,发展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然而,在那个虚假自我背后全都是空洞。他长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掏空的、枯竭的过程。

这类孩子最易遭遇抑郁和焦虑的困扰。

所以,你该明白,一个敢在你面前发脾气的孩子是多么可贵,多么有活力!

4、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网上买了个玩具,可快递一直没到。于是他一再抱着妈妈的腿闹。

妈妈后来问:快递叔叔没来,你失望了对吗?

孩子当即哭了。他还跑到爸爸、爷爷、奶奶面前挨个儿说:快递叔叔没来,我失望了!

这位妈妈使用的方法,就是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孩子一开始并不能清晰表达出「失望」,只是心中充满了莫名的焦虑、无奈,所以才闹个不停。

若妈妈嫌他烦,喝止他安静,那么这个情绪就会被压抑下去。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形,孩子同样会陷入无法自控的焦躁中。

但是这个妈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并给它命了名,一切就不一样了。

孩子是喜极而泣的,他的眼泪中满是被妈妈理解的喜悦。

他反复去对其他家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在练习情绪识别的能力。正是在这样言语化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掌控感和成就感。

高情商的孩子就是这样养成的。

当孩子有情绪,哭闹,不要说「没事,别哭,有什么好哭的」,或者干脆粗暴制止。

而是帮他说出当下的感受:你是不是因为xxx有些伤心/生气/难过?爸爸妈妈陪着你。

你可曾见过那些被情绪填满,无法言语表达,只会通过抱头蹲坐、大喊大叫、打砸东西等方式,让别人明白他内心感受的人?或者遇到问题时只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

这些其实都是早年情绪不被父母看见的结果,只能通过近乎悲壮的方式,企图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存在。

5、保有定力

如今,我们活在一个励志时代。

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失败是不被接纳的,跟成功无关的事情最好靠边站。

哪怕哭着喊着,生拉硬拽,也要把孩子往那条名叫成功的独木桥上挤。

好像如果不成功,不优秀,此生就一定会完蛋一样。

想起看过的一本书《此生未完成》,是海归博士于娟在自己癌症晚期写下的。

在生病之前,她读研、读博、出国留学、名校任教,人生眼看着就要一路开挂走高,却突然戛然而止。

那时,她的儿子才刚1岁多,刚会叫妈妈。

她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一字一句,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离开人世前,这位母亲发现,所有的功名利禄,都不及跟家人温暖蜗居来得美好。一切都会过去,唯有快乐相伴的每一个当下,最实在。

也许,父母有必要带着一种「时日无多」的心态去生活,去看待养孩子这件事。

我知道,要做到前述4点,也许还算简单。最后这一点,特别难,但也特别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太多。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把这个家变得尽可能温暖,让它成为孩子真正的庇护所和港湾。

然后一日日地目送孩子远去的背影,

克制住自己指点孩子人生的冲动,

并假装淡然和洒脱地叮嘱一句:

任何时候,只要需要,记得回家来。

喜欢《育儿常识——幼儿园老师告诫:不能纵容孩子的7件事,出现4条就要小心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了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