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两面性教育

教育孩子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7-06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的两面性教育”!

最近,通过飞信与家长聊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宝宝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

袁新慧的家长,李梦姣的家长…….对我说:“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说她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自己喝水,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自己小便,爱说,爱笑,爱打闹,爱表现。

可在家里却是另一个样子,自私、懒惰,什么也不干,也不听话,可让家长伤脑筋了”通过调查我发现,有部分幼儿确实有这种现象,是这个样子的。

事后,我针对这一现象,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我也想出了相应的对策。

我们利用教育活动的时间,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在学校进行教育,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名叫《一个宝宝两个样》的故事,在故事里,说的正是一个宝宝在家里和幼儿园里不一样,在幼儿园爱吃饭,爱劳动,团结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爱表现自己。

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不好好吃饭,不爱劳动,什么事情都得让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帮忙,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么改做,并且用故事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巩固,并且把这一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天让幼儿在表演台表演这个故事,巩固加以练习,效果不错,第二,同时,让家长在家里注意幼儿的表现,及时沟通,家园合作,两管齐下,共同教育。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家长时常的沟通反映看出,我们这个双管齐下的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并对这段时间表现出色的孩子给予了“小红花”的奖励!

关于“孩子的两面性教育”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孩子是“两面派”?


飞飞是一个活泼的女孩儿,班里开展玩具博览会的主题活动。飞飞带来的玩具数量、品种之多今其他小朋友惊叹。平日里如果小朋友和飞飞想同时玩同一个玩具,他就会让小朋友先玩,等小朋友玩了几分钟之后,她再去进行协商;班里饲养了金鱼和小乌龟,飞飞不管是不是值日生都会在活动的间隙来照料小动物,从喂食到换水,都一丝不苟。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心目中,飞飞是个懂事、友好、慷慨、有责任心的孩子。

一个周日的下午,在超市里,我与飞飞不期而遇。在我的左前方,飞飞正和妈妈斗智斗勇呢!只见他蹲在购物车里,任凭妈妈怎么说就是不肯下来。妈妈说:“超市不让你这么大的孩子再坐购物车了,一会儿保安该说咱们了!”飞飞不理妈妈,把头掉了过去,将屁股朝向妈妈。妈妈又说:“你这么大的个子占了这么多地儿,买的东西都放不下了!”双双指了指脚下的空隙说:“那不是地儿吗?”妈妈着急地说:“下次不带你来了!”飞飞竟然用两只手扶住购物车的两边,在车里蹲着跳了起来,弄得车子吱吱吱地直叫唤。越叫唤,飞飞越兴奋。妈妈赶紧安抚道:“好了,好了,别闹了,咱们买巧克力去。”妈妈推着仍然在车中乱蹦的飞飞向巧克力专柜走去……望着这对远去的母子,我心中感慨不已。幼儿园里那个乖巧懂事的飞飞哪去了?真的很难将二者联系起来啊!

多从正面教育孩子


案例:那天,在连续两个多月的大晴天下终于迎来了一场及时雨。自主活动时,老师担心小朋友跑出活动室把衣服弄湿,特地叮嘱孩子们:“外面在下雨,小朋友可不能出去哦。”可是,才说完一会儿的功夫就有七八个小朋友在护外活动的场地上跑来跑去,怎么老师叫都叫不进,有几个小朋友看到有人在面跑也跟着跑出去了。后来,老师只好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捉进活动室。分析:情绪对小班幼儿的作用很大,而且他们也很容易激动。当孩子们听到老师说外面下雨时,他们已经对雨充满了好奇心,也非常的激动,什么“会把衣服弄湿”“不能出去”对他们来说在脑子里没有印象了,老师等于没说,这时候他们就是想出去,想到雨里去。他们可能是想知道雨真的会把衣服打湿吗?雨怎么会从天上落下来呢?......这不能说他们不听话,这就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地支配。反思:首先,老师不应该特意强调外面在下雨不能出去,因为孩子们在平时没有老师的允许他们是不会出去的,老师这一说只能是适得其反。其次,当老师发现有小朋友出去时,不应大喊大叫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而应用他们感兴趣的事把他们吸引过来.例如走到他们身边说:我们进去做xx游戏吧;娃娃家的娃娃摔交了,我们去把她抱起来吧等等.最后,作为幼儿教师我应把握小班幼儿情绪化和好奇心强等年龄特点,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应采取正面教育和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来教育孩子.

正面指导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天早上,瑶瑶的妈妈拿着一盒奶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我们家瑶瑶特别任性,我用尽了所有办法,她就是不愿喝了这盒奶,她最听你的话了,麻烦你让瑶瑶把这盒奶喝了吧!”瑶瑶的妈妈一走,我拿着奶来到瑶瑶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说:“瑶瑶,奶的营养可多了,它可以营养大脑,使你变得更聪明。奶还有……”,还没等我说完,瑶瑶拿过奶很快就喝完了。

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有的家长就会找到老师,让老师来帮他们解决;有的家长则采取强硬的措施逼迫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这些举措久而久之都会导致任性行为的形成。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法、磨练法、激将法、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总的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家长要耐心的指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时而放松教育,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让孩子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是坚决的,那么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会随着良好的环境和教育而消失。

性格相反的两个小女孩


这两个都是班级里的小公主。萌萌性格内向一点,做事情细致。濛濛则是小男孩性格,平时大声讲话,大大咧咧的。今天这两个小朋友进了同一个区域。性格相反的两个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个故事就开始了。

她们两个同时进入了娃娃家。这个区域是比较受小朋友喜欢的。今天她们两个很要好,玩在了一起。濛濛进去后马上拿了个娃娃给萌萌,她说:“那,这个娃娃给你玩,她可好玩了,是你的女儿了。”说完,她也自己去抱了一个娃娃,对着萌萌说:“你看,这个娃娃是我的宝宝了。”萌萌拿着自己的娃娃,看着濛濛的娃娃,似乎更喜欢濛濛手上的那个,表情上面不是特别开心。但是萌萌也没开口说要跟濛濛交换。游戏继续吧,濛濛在娃娃家到处转悠着,拿着自己需要的东西。而萌萌则是坐下来,观察着自己手上的娃娃。濛濛拿来的东西都会给萌萌一份。濛濛说:“宝宝饿了,要吃饭了,我们给宝宝喂饭吧。”听到这个,萌萌也有了兴趣,顺手去拿了奶瓶,然后给娃娃喂起奶来了。濛濛也拿了奶瓶也娃娃喂奶,可是她说:“你看,我的宝宝喝了很多的奶。”萌萌也说:“我的娃娃也喝了很多奶,她很喜欢喝我喂的奶。”这个时候濛濛说:“我的宝宝吃饱了,要睡觉了。”随之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因为小摇篮只有一个,另一张是小床。所以萌萌有点不高兴的说:“我的娃娃也要睡在这里。可是濛濛怎么会让呢,于是就说:”你的宝宝就睡到床上去吧,我的宝宝睡着了,不要把她吵醒了。”说着抢过萌萌的娃娃,把它放到了床上。萌萌就不开心的到老师地方告状了,萌萌说:“吴濛娅不让我的宝宝睡摇篮,不让我玩摇篮。”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发现了濛濛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而萌萌的性格比较容易受小朋友控制,比较容易顺从小朋友。我鼓励萌萌说:“你可以跟吴濛娅去商量,玩具要大家分享,要大家一起玩。”于是她又去找濛濛了,她说:“你的宝宝已经睡过摇篮了,让我的宝宝也睡一下吧。”谁知道濛濛想了一下,抱起娃娃说:“好吧,让你娃娃睡一会吧,我抱着她睡。”就这样萌萌脸上露出了笑容。让她感受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说出来,与别人进行沟通才能争取到。

幼儿教育案例——两个特殊的孩子


幼儿园经常有特别的孩子,我谈一个特殊个案的教育情况,是一个早期有过脑缺氧病史的孩子,说说我观察到的现象和采取的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刘xx,男孩,4周岁,出生时因脑缺氧曾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此前,没上过幼儿园,一直由奶奶看护。动作协调性不太好,眼睛略显呆滞,间或有少量口水流到嘴角。初次送到幼儿园,并没有哭闹。与小朋友交往时语言表达极少,别人玩的时候他喜欢凑过去旁观。活动课时不能安静跟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能倾听老师的指导语,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据孩子父亲反映,孩子特别钟爱玩球,有时也会看一些图画本、动画片。

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有时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我批评教育那些孩子,情况才有所好转。他上课坐不住,始终跟着我,我有充分的时间和他玩。我翻看一本幼儿画书,他主动凑上来看,我觉得这是交流的好机会。我和他谈起他的奶奶,原来他很愿意和我说的。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同他玩踢球、踢塑料圈,他高兴的眉开眼笑。从那以后,我们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我开始提醒孩子们玩的时候也把他拉上,作业活动时给他机会表现一下,这样他的交往和言语方面开始突飞猛进。孩子的父亲很是激动,在外面逢人就说老师教会了孩子说话。

教育随笔:教育重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随笔:教育重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重在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主动去思考问题,一步一步学会如何运用逻辑推理把问题解答出来,如果只是拼命记、拼命背,就变成填鸭式教育,背得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一碰到较难的题就束手无策,想有好的成绩确实很难。

孩子12岁之前,基本以记为主,到12岁之后,就要慢慢教他如何把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再把一个一个小问题组合起来,推理出问题的答案,通过一两年的学习后,孩子就有主动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遇到难题,孩子也不会束手无策,而是学着一步一步去推理,不一定就能把难题解出来,但在思维上已经有了主动性,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最怕的就是老师和家长只教孩子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背诵。孩子遇事只会想这个问题我是否学过,是否背过。问他如何解题,却是一无所知。

如果孩子很努力,成绩却一直上不去,可以听孩子自己推理题目的过程,是不是自主思维方向出了偏差。

面对任性的孩子运用恰当的方法


涵涵是我班一个比较情绪化的孩子,平时做事非常任性。那天在喝水环节的时候,睿睿拿了筐里的积木玩,被涵涵看见了,马上跑到我面前告状。我轻轻地走到睿睿面前说:“小朋友们都去喝水了,我们也一起去吧!等一会再一起玩玩具好吗?”于是睿睿转身去放积木,可就在这一瞬间,涵涵着急地追上去,并大声喊到:“我去放!”说时迟,那时快,“嘭”的一声随着积木筐落地的一刹那,涵涵“哇”的一声撒腿转身就跑,我还没回过神来,她已经不见了踪影。

我莫名其妙地跟在她身后,不知所为。只见她一口气跑到自己的小床边,一弯腰就钻到床底下去了。我问她,她不理我,我拉她,她越往里钻。我回想着刚才的一举一动,笑着对她说:“涵涵刚才你做得很对

,睿睿是不应该玩积木。你提醒他做得很好!”她依然不理我,大声痛哭,没有任何反应,“是不是老师没有批评睿睿?”她还是哭,我又想了想,轻声地说:“是不是没有让你来放玩具,你觉得委屈了?”她一听,哭声嘎然而止,眼睛瞪着我。像是一下子点中了她的穴道,“那可就你不对了,睿睿他自己拿的积木应该他自己去放呀!”她一听,又开始放声痛哭起来,怎么办呢?活动室里可是有一大群的孩子等着我呢!出了事情闯了祸那可是我的直接责任。“好吧,下次让你来放,好吗?”我脱口而出,我的保证让涵涵顿然心花怒放,她乖乖地出来听话地跟着我走了。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任性的孩子,首先我们千万不要过于着急,因为着急会使自己处理事情时不冷静,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会使自己做出后悔的事情。我们还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处理发生的事情,比如遇到事情是可以采用“冷处理”与“热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解决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多给幼儿留一点自尊,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给他(她)台阶下,这样会让任性的幼儿与老师之间更好地解决问题。

另外,幼儿之所以不愿受约束,主要是由于幼儿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不懂得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是非和利害观念还分不清,所以当孩子任性时,我们可以先“妥协”一下,事后等他冷静下来再对他进行正确引导。总之,只要抓住孩子任性的特性—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有韧性,再运用恰当的方法,我们定会慢慢让孩子不再任性。

教育随笔: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老师要时常观察幼儿,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发现污点,不要怕孩子笑话,主动承认不足之处,及时擦掉污点,擦亮镜子,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影响下,个个成为老师的小影子,成为有礼貌、有潜力的好孩子。

这是一件发生在午睡室里的一件事情,当我说:“小朋友们,下午好!起床了。”孩子们一个个都起来了,大家都挤在小床的走廊里,有的在穿衣服,有的在聊天。我急着去帮一些动作稍微慢的小朋友穿衣服,就匆忙的从果果的身边走了过去,身体没把握好平衡,差点摔跤,就听惜筠宝贝说了一句:“卢老师,你要留意呀,下次走路的时候要看好,别摔跤!那样会很疼的。”

看着孩子半是责备,半是担心的样貌,心里头温暖极了。这些幼儿在班级虽然才一个多学期,有时还会不肯来上学,有时还会哭哭闹闹,但他们已经与我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他们关心老师,就像老师关爱他们一样。孩子说的这句话,不就跟我们平时教育、嘱咐孩子差不多嘛。

模仿是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他们更愿意模仿与自己亲近和喜欢的人。有些孩子对于班级老师说话的语气语调,还有穿着打扮,都很留意。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关心比我们还细心。他们会注意我们的每一个变化,有时还会很天真地请爸爸妈妈都来学一学。在孩子的眼里,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的、好的。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言行举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幼儿成为模仿的对象,并在他们的行为中反射出来。所以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在镜子里怎样表现,孩子就用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我们。

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在孩子面前老师要三思而后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