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童儿,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愧、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的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的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也不听,爸爸冲皮皮吼到:“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睁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的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意见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判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 ”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约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完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小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方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事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茫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一、负面新闻对孩子有何影响
1.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大人,在看到负面消息时,会内心会很紧张很害怕,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出现惊吓的情况,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2.影响孩子身心成长有些电视放的节目里面的人所作所为所想都是非常偏激的。孩子在看到之后,虽然没有办法辨别是非对错,但模仿能力却非常强,如果经常观看这些节目,孩子会模仿,这对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长大之后会给他人、社会都会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孩子情绪不安该怎么应对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看完节目之后情绪变得不安时,应及时安抚孩子,正确引导并教育孩子,不要让孩子留下阴暗的一面。否则会对其以后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发现孩子非常恐惧时,家长不可威胁和恐吓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懦弱,丧失自我保护能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家长在发现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时,可以分散其注意力,让孩子多看美好的东西,让他听听音乐或是一些欢快的节目,让孩子放松心情,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稳定很多。
三、看负面新闻的注意事项
孩子在看到负面消息时,家长千万别刻意回避,这样做反而会加深孩子内心恐慌,加剧他们的紧张感。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跟孩子说说新闻讲述的内容。
平时别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如果你没有事情,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看节目。当看到不好的消息时,家长可以引导教育,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孩子看到负面新闻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回避。有时候家长回避的态度,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情绪变得更差。
家园共育知识:让老师不再做唐僧
作为幼儿教师的你,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啰嗦可以说是老师的通病,其实,我们理解您,因为“啰嗦”也是您的用心良苦啊,谁让幼儿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不大点儿的小孩子啊。教师语言啰嗦,也许是以下情况:
怕孩子听不懂或记不住鉴于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以及许多老师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组织活动,缺乏考虑孩子的感受,同样的内容经常反复强调,说话形式也较随意,下面是一段老师与幼儿的对话: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折纸。师:折的是什么呢?幼:青蛙。师:你们喜欢吗?幼:喜欢。师:你们想折吗?幼:想折。师:好,那么学习折纸的时候能在下面随便说话吗?幼:不能。师:不用的纸屑能随便仍在地上吗?幼:不能师:那么纸屑应该扔到哪里呢?幼:垃圾桶里。师:下面看谁做得好,就请他来给大家发纸。
老师您真是辛苦了,但是也许孩子的感受却是:我早就知道啦!每次都说,烦死啦!
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虽然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之前都会写教案,但有时缺乏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如,在小班游戏“小白兔运萝卜”中,要求孩子从桌子下爬过去运萝卜,而老师却将装萝卜的筐随意地放在桌子旁,孩子不用从桌子下爬过一眼就能看见萝卜。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萝卜吸引了,于是就忘了老师的要求,果然,有些幼儿没从桌子下爬过而是直接跑到筐前。
老师只好不停地用语言提醒幼儿:“你怎么没有从桌子下爬过去呢?一定要从桌子下爬过去!”这样不仅造成语言啰嗦,而且使活动环节拖沓。
【建议】如何让语言不再啰嗦
老师应备好课,认真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
备好课包括“背教材”和“背幼儿”两个方面,对教材要吃透,对幼儿要充分了解,做的有的放矢。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要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对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如,材料的摆放、使用、整理等。
针对以上案例,体育活动的游戏规则和要求必须在活动前交代清楚,老师对每个细节的处理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如果老师在活动前考虑到小班孩子在活动时不应看到教具这一细节,就会选择将萝卜筐放在一个幼儿看不到的地方,比如桌子通道的另一头,还要从语气上特别强调从“山洞爬过去运萝卜”的要求,以避免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也避免老师的啰嗦语言的出现。
分清必要的重复和不必要的重复
必要的重复,即有意义的重复,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而另一种就是无意义的重复了。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语言。
如,面对小班幼儿,在教洗手的时候,可以将洗手步骤分解,用重复性的语言,边讲解,边练习。这样的语言重复是必要的。
而中大班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强,老师在交代一些规则或要求时,就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多说,老师可以语言简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喜欢《家园共育:逆天三策略 让宝贝远离电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