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离开我的庇护

07-13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离开我的庇护”,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近了,近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她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用温暖的春风,吹走一切阴霾;用甜甜的细雨,滋润着大地,洗涤着这个世界。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小虫都复苏了,孩子们也纷纷走出了家门,一个个脸上带着笑,仿佛总也玩不够。儿子已经7虚岁了,外出玩耍还总得我陪着,现在的人们住上了高楼,邻里之间沟通交流少了,孩子们玩耍接触的机会也少了,电视电脑成了孩子们娱乐的方式。看着身边的儿子,想想自己小时候,像他这么大已经能满大街跑着玩了,并且能到小伙伴家去串门,自己找玩伴,可是儿子好像太娇生惯养了。想到这儿,我有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放手让儿子独自到楼下玩。在我家的南面就是一个小广场,天气变暖放学之后,总有几个孩子在那里玩耍,好多时候都是大人陪着,我何不放手让儿子自己去玩一下呢。

开始的时候

,我让儿子自己去玩,他总是央求我和他一同去,我就耐心地跟他说,“儿子,妈妈要做家务,要给你做饭,我在阳台上就能看到你,一会儿妈妈做好了饭就喊你回家吃饭,你自己回来好不好?妈妈有好多事要做,你应该自己学着出去完了,你看《小马过河》中,小马长大了,能自己帮妈妈送麦子做事情,《三只小猪》长大了,也要自己盖房子住了,歆屹也长大了,能自己出去玩了对不对?”“好吧”儿子最喜欢听故事了,就这样儿子高兴地去了,从第一次的5.6分钟。到第二次10多分钟、第三次…..当然开始的时候,我偷偷跟过他,看到他玩得很好,我也逐渐放心了。慢慢教会他躲避车辆,不要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学会保护自己。

就这样我做了一个狠心的妈妈,让孩子离开我的庇护,放开我的手,能独自出去玩。现代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缺失的就是这样锻炼的机会,好多时候我们家长保护过度,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让孩子失去了自己成长的时机。让我们学会放手吧,因为放手也是一种爱。学会给孩子制造交往的机会吧,培养他们良好的独立性和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我把女儿“放养”到极致,最后她终于离开了我。


我把女儿“放养”到极致,最后她终于离开了我。

在我和丈夫刚结婚的时候,我和他就曾对女儿的教育问题“约法三章”:在我们家,女孩和男孩是平等的,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都可以做。

我丈夫对我的提议感觉到很不解,这也难怪,我丈夫有三个兄弟,他在一个全是男孩的家庭中长大,但是我不是,我有一个哥哥,从小到大,我和哥哥就受着完全不同的对待:我的哥哥没有门禁,他可以在外面疯玩一夜,但我必须按时回家;他和异性交往时也不会被父母问东问西,但我每次和男性朋友出去玩之前,都要向父母提前申请。

我受够了这种“区别”对待的日子,我绝对不会让我的女儿们经历相同的事情。

在一个雨夜,我生下了我的大女儿,当她出生的时候,我很震惊,我一直以为我怀的是一个儿子,直到生下来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怀的是女儿,我简直高兴疯了,我相信我会把女儿培养的很好,我会把她培养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

我为女儿的每次成长而欢呼,在她一岁的时候,她可以缓缓的爬向农场的后门;

在她两岁的时候,我把她送去幼儿园,她每周都要去幼儿园两次,我把她送到幼儿园之后就潇洒离开,女儿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屋子里玩,与她旁边嚎啕大哭喊着“要妈妈”的小朋友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看着女儿一点点的长大。她9岁的时候,我笑着送她去参加露营;她成为初中生的时候,我更是打心底里祝福她;在她16岁的时候,她决定去国外留学一学期,她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去以色列。我敬佩我女儿敢说敢做的勇气,虽然女儿在国外时我十分想念她,但是我总是支持女儿去做各种各样的决定。

女儿申请了离家很久的大学,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别离家太远的时候,我鼓励女儿忽视距离,“不要在意距离,去你真正想去的地方”,她16岁的时候就能一个人去以色列学习4个月,其他的事情,还有什么是她做不到的呢?

最终,我的女儿选的一个离家5小时车程的大学,并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虽然学校离家不远,但是我和丈夫很少有机会见到女儿,她忙着成长和享受生活,她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她也在为下次冒险做好准备。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女儿决定去英国出国留学,我没有阻止女儿的选择,我希望女儿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又自强的人。我女儿很喜欢英国,她喜欢英国的缓慢与美好,她喜欢在街上散步和路上遇到的人打呼,她在适应一个全新的国家,她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年轻人,两个人相谈甚欢....我女儿才20岁,她仍然在冒险的路上。

女儿也在做独立的事情,她搬离了学校宿舍,和她三个最好的朋友一起在校外合租,她在一家很好的公司实习,她开始准备去读研究生。

还记得我女儿在英国遇到的那个年轻人吗?我女儿仍和那个年轻人保持着联系,两个彼此通信,还去彼此的国家看对方,我女儿带那个年轻人去纽约旅行,他们也会买一些廉价航班去附近的国家去旅行,我女儿只有23岁,她还有很多没有去过的国家,有很多想看的东西。

去年秋天的时候,我的女儿和我还有丈夫进行了长谈,我女儿告诉我,她决定和男朋友订婚,两个人一起搬去英国生活,这么多年,我的女儿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我强打起精神,祝福女儿。说实话,女儿和她的男友十分般配,两个人的生活一定会十分美满。我很开心女儿可以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但有时候我有那么点后悔,我教会了女儿很多东西,我教会女儿独立,教会女儿自强,教会女儿接受挑战,当女儿敢做一切的时候,她就会找到自己的幸福。

我从没有想把女儿拴在身边的打算,我也不想女儿和我过一样的生活,我知道我女儿会遇到更多的事情,她会有更广阔的人生,她会遇到不同的人,她会享受人生,我期待我女儿之后的发展。

而现在,她真的离开我了,永远。

我女儿和男朋友已经订婚了,明年就会结婚,我的女儿将会去英国,她会在英国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我只能呆在美国,离我的女儿越来越远。

我一直支持女儿出去看看,我鼓励她接触世界,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在与孩子渐行渐远,我知道我必须教会女儿独立,但我从没想过她可能不会再回来。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我的女儿选择不会回来了,我的孙子孙女都在海外长大,我们会越来截止远。我只能自我安慰,我的女儿真正独立,这种独立是我一直想要的。

By:JudyMollenWalters

让孩子学会说:请让我来


让孩子学会说:请让我来孩子愿意自己动手是好事,可是如果在跟你商量的而你又不知道他想要做的情况下,你把这件事情做了,孩子回事什么反应?如果有时候你觉得他做不了的事情孩子又想自己动手而你又准备帮孩子完成的时候,孩子会是什么反应?我家xx的反应就是----------哭

她总是那么的爱哭,每次家里只要她能动手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决不让大人插手,所以家里很多事情都等着她做,去外面回来一定要让她开门,家里吃饭时一定要让她端碗,如果有一天没有让她做,她就会哭,所以我也会烦恼,有时候是急着要做别的,有时候是不小心忘了。所以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真想干脆就像慧爸说的什么都不用她做算了,当然这样现在是安逸了,但是却抹杀了孩子动手能力。对她以后没有帮助,所以只能是自己想办法让孩子去改变。

可是怎么去做呢?这两天在因为天气热了的原因,xx妈我一直在打扫屋子,把厚衣服被子什么的收起来,把夏天的衣物给拿出来。挺忙的。xx也要帮忙,当我拿起扫把扫地时,xx就哭,说要让她来,本来我就忙,又不说她要扫地。就直接哭,我觉得老是这样让她以哭来要挟总不好,所以我就没有理她,直接全部扫完,一点都不让她做,她一直哭啊,我也不理,知道她哭到不哭为止。然后我再跟她去讲道理。

我说:“你为什么要哭呢?”

见我一问又撇了撇嘴想哭,不过忍住了。

我再问:“你有没有跟妈妈说你要扫地?”

“没有”

“你这样对不对?”

不做声

再问:“你这样对不对?”

“不对”弱弱的回答到

“那不对为什么要哭呢?”

“我想扫地”

“可是你没有告诉妈妈,妈妈怎么知道你要扫地呢”

不做声

“下次你如果想要扫地就一定要说出来,你不说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你要做什么。知道吗?”

“知道”

“如果下次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说:我想要....请让我来。好吗?”

“好”

当天,孩子还有几次想帮忙做别的事情,一开始还是开口就准备哭,然后我就提醒她:“应该怎么说?”

于是她也赶紧说:妈妈,我想收桌子,请让我来好吗?我点点头。她见我同意了,很开心的就去忙她的了,这两天,xx已经学会了说:妈妈,我想做XX请让我来好吗?

当然有时候也会忘记,但是,只要你稍微提醒一下:你忘了说什么了?然后xx就会马上说:妈妈,请让我来

让孩子跟“我不行”告别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

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让孩子跟“我不行”告别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离开大自然 孩子会生病


■和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必需,领孩子到自然中去是父母的责任。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以及专注的持久性,这些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能等到孩子进入校园才开始“教育”,不能错失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课堂,不能错过在轻松的玩耍中感知自然这个最简单、最天然、最便捷的方式。

■鼓励孩子多出去玩,建立起孩子和自然的联系,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种子。

自然缺失症是什么病?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有不同的主题——“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资源做起”、“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绿色城市”……这些美好的愿景,都要由人来实现,但如果未来的一代是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的病人呢?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物种,与自然隔绝的“宅男宅女”。

关心教育的人都知道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那是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7种类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但很少有人知道,最近他提出人类还具有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

据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威尔逊的研究,具有自然智能的儿童——

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随时可以运用这些敏锐的感觉发现并区分自然界中的事物;喜欢户外运动,如园艺、野外远足,观察自然现象的实地考察;容易观察到周围的形状——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和不正常之处;对动物和植物感兴趣,并细心照料它们;能观察到环境中他人无法察觉的细微之处;创建、保管或拥有自然物品的观察记录、素描、图画、照片或标本;从小就对与自然、科学或动物有关的电视节目、视频、书籍或物品非常感兴趣;表现出对环境保护和濒危物种的强烈意识;可以轻松地记住从自然界中发现的物品或种类的特征、名称、分类和数据……

但是根据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观察,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他呼吁要拯救这些患上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因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北京的一位资深环境教育工作者胡卉哲认为,自然缺失症听起来是个新词,但城里的孩子背过《悯农》却没见过禾苗,吃过猪肉却没见过猪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认不出飞鸟走兽……早已被人们默认为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逆的趋势:下一代比我们生活得更好,所以就无需和自然打交道了。

但在胡卉哲看来,自然并不只是一个任人类索取的资源集合体,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依的力量,是一切美、想象力和科学的源泉。和自然断裂,不仅会失去对生命的体察,更会让人生病——失去支撑内心的力量。

遗憾的是,渴望孩子拥有成功人生的家长们,忙着(也可以说是盲着)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唯恐孩子在奥数、英语等各种才能上落在别的孩子后面,却很少会想到:和自然的接触就像营养和睡眠一样必需,儿童肥胖、多动症和抑郁症都与自然缺失症相关,领孩子到自然中去是父母的责任。

只有城市儿童易患病?

“自然之友”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胡卉哲说自己在“自然之友”从事环境教育工作时,明显感到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见多识广、口才更出众,显得更聪明自信,但也更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变得暴躁。“比如有的孩子会整段整段地讲述他对‘全球变暖’的理解,还有对北极熊的担忧,确实挺有见地。但如果请他观察一下临近树上的小鸟,他却无法静下心来寻找”。

胡卉哲说,当把孩子带到林地,请他们去数数周围有多少种颜色的时候,很多孩子会兴奋地散开跑远,但有的孩子却会拿着笔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头写下红色、绿色、紫色、棕色……“其实他写的只是他理解的颜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当中,却没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确认”。

农村孩子的情况如何呢?根据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洪艳老师的观察,农村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在逐渐变少。洪艳注意到,不少家长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只能让孩子吃饱,任由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玩游戏,孩子随同大人下地干活儿的现象几乎不复存在,有的孩子一二年级就戴上了眼镜。

洪艳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民进城住上楼房,患自然缺失症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如果说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是孩子患自然缺失症的物质诱因,那么家长就是推手。因为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放松的好地方,“作为一名农村教师,亲眼目睹农村孩子的变化,无助又心痛”。

“电脑、电视、游戏机让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对于车祸、陌生人的恐惧,作业和各种课外班占满了孩子的时间,学校因为安全的顾虑,甚至连春游都不敢组织,孩子很难有机会前往树林和田野,大自然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消失了。”“自然之友”会员、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人郝冰说,随着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孩子的感官越来越限制在电脑、电视的视觉单一使用上,其他感官退化,逐渐变成生活的旁观者,越来越被动,心灵得不到滋养,人生经历越来越单薄。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情况都很严重。

自然缺失症能治愈吗?

“当然能!”胡卉哲认为其实自然缺失症一点儿都不难治,只要走出屋门,来到户外,大自然自有其强大的力量,让躁动的心灵变得平静沉稳。玩泥巴,跳水洼,捡石头,听鸟叫,跑、跳、追……甚至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给自然就好。

胡卉哲说:“我们每次做营地活动的时候,第一天肯定是最难最累的。孩子们不习惯和自然接触,不愿意坐在土地上,不愿意摸泥土,看到小虫子就跳脚哇哇叫。但是每次结束的时候,他们都会变得在自然中自在安逸,会把小虫子放在胳膊上看,会挑舒适的草地打滚,不在乎自己弄得一身泥。他们也会变得更健康,更快乐。”她注意到,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自然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治愈”,本能地感受到大自然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北京,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多年坚持参加各种环境教育活动。从事媒体工作的洋洋妈妈说,女儿从小就是“自然之友”和“绿家园”的志愿者,第一次去内蒙古沙漠种草时才3岁多一点儿,小学阶段去过山西壶口种树、山东东营看大天鹅,去过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在西南的怒江峡谷赶上过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和同龄人相比,她的自然阅历算是丰富的,曾在大自然中调动各种感官闻过、听过、触摸过、品尝过,这些鲜活的体验,让她上学后写作文很有灵气,摆弄起相机来在构图和用光上时有独到眼光,似乎吻合专家所言——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知自然,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洋洋妈妈认为,童年的自然体验看得见的好处也许并不多,但自然缺失症的潜在危险却不可小视。她说:“没有或少有自然体验的孩子长大后,听到沙漠化、泥石流、野生动物濒危这些字眼时不会心疼,看到长流水、长明灯懒得伸手关上,喜欢选择方便的一次性用品、豪华的过度包装商品,觉得环保、低碳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任务而非每个人都能选择的生活方式……这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自发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中来。民间环保组织“常青藤”和中国儿童中心合作的小木屋项目,自2012年6月1日启动以来,就吸引了2000多人次5岁至9岁的孩子。“常青藤”负责人林岳认为,孩子不仅天然地喜欢接触自然,更可以在观察、体验、参与、领悟中学习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

到了自然环境中,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林岳说,首先要学会仔细观察,比如通常孩子们爱问这是什么花,我们从不简单地告诉孩子花的名称,而是启发孩子仔细看看,几个花瓣?都有什么颜色?长在哪里?有的花长在树上,比如樱花、桃花、梨花、海棠等,有的长在灌木丛,比如迎春、连翘、棣棠,还有的是草花,如鸢尾、雏菊。开花的时令不同、花期长短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观察后我们再引导孩子们总结北京常见的花何时开,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如何观赏……

“还有观鸟,先让孩子们静静地听鸟叫,试着理解鸟儿在说什么。鸟叫至少表达了两个意思:我是xxx,我在这儿。不同时候有不同的涵义,比如求偶、御敌等,只要是有心人,就能听得懂大自然的语言,小孩子更有这种天性。”

除了观察和聆听,小木屋还组织类似“给小树穿棉衣”的环境教育游戏,“入冬之前,我们带着孩子们给树干绑草绳,变儿童破坏力为生产力,孩子干得可带劲了!”林岳说。

如果家长担心自己没有足够丰富的自然知识,没有信心带孩子去探索自然呢?来自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认为,对孩子而言,知识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真实的感受。父母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倾听,最积极的作为顶多是鼓励与引导。“即便我们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识,也可以陪着孩子看看天空,听听风声,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让很久没有仔细感受的感官活起来。陪着孩子在自然中散步,只要有一颗安静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会引领着我们,体会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我们该知道的。”

“自然之友”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救治自然缺失症,就要沿着卢梭和梭罗向自然学习的方向,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结,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注入全新的营养,让孩子走进自然,体验自然,让郊游、户外活动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植物观赏以及种植和园艺等传统方式回到孩子的生活中。当然,重要的前提是家长深信,“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爱默生),“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尔·卡逊)。

如何让我的话孩子愿意听


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有些孩子不听话常常是希望通过反抗或其他不听话的方式使大众满足他的愿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才去处理。但家长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空话与禁止。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好孩子,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一味地称赞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礼貌”“你很热心”……使孩子对好行为的具体性更明确。

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因素如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成人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别说要纠正自己的行为了。此时利用严肃的谈话,例如,先暂时停止他的工作,请他到一个角落,认真地跟他谈,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他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细心和耐心地纠正与教育。孩子不听话,有一些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家务繁重等,在面对孩子过错时过于漠然随意、熟视无睹,也有一些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而没有细心地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渐渐形成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同时,小错不纠,大错难补,等到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产生严重后果的时候,一则家长引导起来会更加困难,无从下手,二则孩子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准则规范,会对错误及错误的后果不以为然,对父母的想法置若罔闻。

为什么让我的孩子在美国念书


之前读了一篇分享文章,一对跨国夫妇认真分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回中国念书。很多观点有一定参考性也有一定真实性,提到很多经济原因,也能理解。美国加州硅谷的生活费确实很高,国内的教育费用确实较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写一篇文章说说我看到的美国高中以及这里的教育制度,以及等我有了孩子,为什么我一定会让他在美国念高中。

扫盲:美国高中什么样?

我之前的工作地点是旧金山市区的一所私立高中,学校招收了几十个国际学生,许多孩子都来自中国。之前的一年,我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所公立高中工作。从公立到私立,论教育质量与环境,私立学校都更胜不止一点点,当然价钱也不是一般蓝领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美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公立教育,学生只要有初中的毕业证书就可以就近入学,不需要任何成绩。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权利选择学生(个别“磁石学校”除外,比如旧金山的LowellHighSchool),因此学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学区的好坏。

私立学校由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提交高中升学考试的成绩。私校一年的学费大约在1.5-3万美金之间,寄宿学校则更贵,一般在4-6万美金之间。家庭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申请私校的助学金,如果成绩非常顶尖甚至都能够将学费全部免掉。更多的公立与私立的区别可以再写一整篇,所以我还是直切主题,说一说我感觉的中美高中教育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中国高中=机械重复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

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很感激自己能上一所充满人文精神的高中,遇到许多睿智博学的老师,尽管后期学校也迫于升学压力取消了许多课外活动,但是想起当年的课外阅读书目以及高一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会,还是觉得曾经有过很美好的经历。

当然,除去这些有限的活动,记得更多的是每天无穷无尽的作业以及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每天9节课从早上到晚,几乎就是机械的重复,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上大学。成就感,自然是有的,但是仅限于考试成绩好的时候。那种某一次考试发挥失常的痛苦常常招致无数个夜晚的辗转难眠,想必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非学神或学霸级的普通学子都会在此频频点头。

然而除此之外,我不记得我有任何兴趣爱好,甚至任何可以让我的大脑暂时从学习压力中释放出来的东西。就算是恋爱都处于被遏制的状态,每天躲躲藏藏,本来应该是唯一的快乐,反而带来更多的焦虑与烦恼。回忆高中三年,绝大多数记忆都停留在许多的考试,许多的作业,以至于在偶尔喘息的间隙跑出去疯玩一场,亦或者在晚自习时与同桌小声说话的片段都成了记忆中难以寻觅的奢侈品。

结果是: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

这样的学习模式,从优势来说,这是学习的充实感,知识掌握巩固的连续性,是单纯的学生生活,是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教育。但是三年之后,我收获的除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什么都没有。我没有爱好,没有特长,不参加体育活动,从来没有做过家务,不会任何生活技能。除了会考试,我什么都不会。

我也不知道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走着这样的步骤,没有谁与谁不同。我们都是拿着一样成绩单,算着一样数学题的高中毕业生。

我更不知道将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却随波逐流地与其他人一样懵懵懂懂地走进大学校门,又不由自主地因为一件叫做“毕业”的事情被“流放”到那个十分陌生的社会大熔炉中去,去接受锻造,接受挑战,既能承受失败,也要不屈不挠,但这一切对于仅擅长纸上谈兵的我们无疑是痛苦而艰难的。

那么对于过来人的我们来说,明知自己的下一代也会面临同样的一份艰难,又为什么不早作打算,让他们尽早做人生规划的主人?

美国高中=精彩纷呈的课余活动+自由自主的选课模式!

10月份在国内参加教育展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告诉我,他们的儿子们是如何偷偷跑出去打篮球然后被校长抓回去训话,是如何每天作业写到凌晨一点多钟又在6点起床去上学的。

我常常忍不住以此对比我每天工作的高中:每天2点半放学,学生去打球,去参加社团活动,去剧社,去乐队。自主选择课程,课后也有辅导,但是一般不会超过2个小时。每个月学校还有各种“全民狂欢”,舞会,rally(拉力赛),游行,变装周,学生之间也常常有各种私下的派对,课外活动非常地丰富。

而更让我欣赏的却是允许孩子们自己选修课程的模式。所有学生有一定的主科必须选择,同时对于单独的学科,只有规定的必修内容,其余的内容则列为选修范围。一旦完成了必修内容,剩下的课程就可以都由自己选择重点学习的对象,包括艺术或者音乐类的课程一样都可以作为大学升学的重点课程。偏科没有关系,全科也可以,只要每选的一门课都认真获得好成绩。

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这里的高中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比国内的高中更辛苦,因为它对学生提出的是更多的要求。学习方面,这里的课程与国内大同小异,学生有必修的主科以及可以选修的副科。不论主还是副,作业量都很大,每天3-4小时也是必须投入的精力。尤其是一心想要上好大学的学生,从11年级开始往往需要修许多AP,包括经济、心理、环境科学、生理学等等,其难度与深度都远远高于国内能提供的课程,那么晚上熬到12点多也是常事。在这样的学习强度下,学生们也必须要很努力很辛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结果是:除了学习,我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美国申请好的大学,学习成绩好只是底线。真正能够进入顶尖名校的孩子,除了有4.0的GPA,往往还同时参加好几个社团,一定是一到两个体育队的成员,大部分在学生会担任要职,周末还要去医院或者救援所做义工,暑期一定不能闲着,背包旅行,长期义工,愿意多学习的学生可以注册名牌大学的暑期课程,足够优秀的学生甚至都可以申请到大学的研究所里面做实习。

这样对学生多元化的要求与期待,始终不断地敦促着孩子们永远朝着全能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除了学习以外的忙碌,往往都是孩子们所爱好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从小的熏陶,才使得这里的成年人们普遍都有积极向上的个人爱好。不至于同我们一样一离开校园就迷失方向,一下班就无所适从只会上网看电视,放假则成为沙发土豆白白荒废一个又一个周末,身体越来越差,等待退休的时候又仿佛回到了刚毕业时的迷茫,陷入一天又一天的无所事事的焦虑之中。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计算机硕士,周末可能在动物园从事保护蛇类的工作;一个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数学老师,却有可能是攀岩高手,钟情各种极限运动;一对从事金融工作的夫妻,到了周末就成了专业潜水教练,免费教中学生潜水技巧……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越来越开始怀疑从小被灌输的那种除了学习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价值观是否正确,那些为了学习而没有任何个人兴趣的日子是否值得。

会生活=努力学习+认真玩耍

我常常想,其实当年念高中的我也愿意去做义工,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喜欢学历史,喜欢跑跑跳跳。如果当年的我也有像今天我眼前这些学生一样的机会,我也会参加学校啦啦队,也会每周末去教堂整理衣物、帮穷人分盒饭,我也会有许多时间读我喜欢的小说,选更多的历史课,学更多的文学课,不用做那么多的数学题。

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会很辛苦很辛苦地念书,但是也会在周末的舞会很认真很用力地玩一个晚上;我看到我的学生们为了各种课外活动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这些活动却能带给他们巨大的乐趣和深刻的回忆,同时也充当了紧张学习生活的调节剂,而且它们往往会变成伴随一生的爱好和追求。从这些学生的身上,我看到的是更多的笑容,更多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更多想要为了自己理想努力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将来会从事怎样的工作,但是他们一定会是快乐的人。

请给孩子一个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等我有了孩子,我不想自私地为他设定一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老路,因为我已经知道这条路会是什么样子。我宁愿他能有机会去拥有自己的选择,能够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的成绩不用非常好,但是在他意识到他可能永远上不了顶尖名校那一天时,他还能很自信地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有许多喜欢做的事情,我还是体育队的明星。”

他的青少年生活不用依靠一张成绩单上面的数字来衡量也能过得充满幸福感,并且像这里千千万普通的高中孩子一样,进入一个普通的大学,拥有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未来,永远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那么这样的孩子,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我相信他也会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因为他有一个富有的精神世界!

孩子吃饭的问题让我深感羞愧和自责


关于孩子吃饭的问题,我真是深感羞愧和自责…

孩子一岁左右,自已去抓饭吃,弄的满地都是,我们会冲孩子,都认为他在捣乱、不讲卫生。于是总是给他喂饭吃,想着等大些了再让他自已吃,就这样孩子对吃饭没有兴趣了,因为总是只要一掉饭,总要“挨批”,而我们(我、婆婆、公公、老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导至这个坏习惯的开端,后来稍大些了,想让他学着拿勺子自已吃,刚开始还会自已吃两口,可不到一会又跑了。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多吃点,可怎么办呢,孩子老不想吃,后来爷爷奶奶想出来“好招”让孩子边骑单车或一边拼玩具一边喂饭,这招可好使了,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就吃完一碗饭,每当爷爷给孩子喂完一碗饭时,都会很自豪的对我们全家都宣布:“你们看,这么多全部吃完啦。”后来爷爷一直喜欢用这种方式“骗”孩子吃饭,甚至有时候到开饭时间了,奶奶会说:“现在他不会吃的,我们先吃,等会让爷爷给他骑车子“骗”吧。就这样孩子养成了不好好吃饭的习惯,一到吃饭就开跑,因为他准知道爷爷等会会来“追”的。还有,孩子吃饱了,可爷爷奶奶觉着就剩这么一两口了,可不能浪费呀,怎么也得把他吃掉。也就因为多了这两口,孩子晚饭总是没有味口,大些时候会说话了,他会自已说:“奶奶,我不想吃饭”,可奶奶还会说:“不好好吃饭,会长不大的,并且奶奶也不给你买糖了(我家孩子最爱吃糖),你把饭吃了奶奶去拿糖给你吃”。就这样,孩子经不住诱惑和吼吓,强迫自已又多吃了几口。周而复始,每顿饭孩子都处于饱和状态,完全没有饥饿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好好吃饭呢!因为通常孩子都是老人带,所以吃饭这一方面我开始还没有意识到,想着让他去了,只要吃了就行。现在想想真是无比的自责!!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连吃饭都觉的不是自已的事,需要别人来完成,那他哪来的责任感呢”真是失败,各位妈妈可千万要引我为戒啊。

所以总结了三点,要持续改进:

1、从小让孩子自已吃,允许手抓(当然前提是要洗净手),千万别想着等大了再让他自已吃。

2、一定不要“追”着喂,更不要“骗”,要告诉孩子,吃饭是自已的事,吃完了再玩。如果不吃收起来,什么零食都不要给他吃,直到下一顿饭。

3、不要强迫孩子多吃,只要他说吃够了,就应该停止,不要因为怕浪费了而勉强多吃一口。因为这多吃的一口会直接影响孩子下一餐的食欲。

4、吃饭时间应谈一些愉快的话题,要避免指责和教导,否则孩子也会不愿意和大人一起用餐的。

不良的习惯已经形成,好在意识到了,所以要改!

相信《让孩子离开我的庇护》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