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孩子,妈妈错怪你了(家长随笔)

07-1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分析:孩子,妈妈错怪你了(家长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案例描述:

去年的一个暑假,一天中午,我父母都不在家,丈夫也还没回来,就我和儿子俩吃饭,由于儿子爱吃鸡腿,我经常性做给他吃,那天也是。不过这次他吃两口后就嚷嚷着说:“妈妈,我不想吃了!”开始我以为他一心想去玩,就哄到:“平时不是很爱吃的嘛,这次妈妈做的特别好吃,快吃吧!”但儿子似乎真不想吃了,无奈的说道:“妈妈,我真不想吃了,能不能不吃了!”于是我不再勉强,说道:“那你放着,待会妈妈吃,咱们喝汤吧。”当我把汤从厨房端出来后发现鸡腿在地上了,当时我就很严肃的问道:“怎么把鸡腿扔地上了,你没听到妈妈说,妈妈出来吃吗?”看孩子支支吾吾的,我语气更重了,“是不是平时对你太好了,不知道珍惜了啊!有多少孩子还吃都吃不饱,你知道吗?”由于声音大,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而我直来气。吼道:“委屈了吗?妈妈说错了吗?平时有爷爷奶奶护着你,今天你哭也没用,妈妈是不会心软的!”这时丈夫正好回来,看到儿子泪汪汪的就问怎么了,我就说道,他把鸡腿扔地上了,丈夫听后也教育他道:“怎么小小年纪就不知道珍惜了?还不知道错吗?”儿子听后连连道:“我错了。”但我问他错哪了,他就是不说。丈夫就说:“面壁思过去吧,等想明白了再过来告诉我们。”儿子面对墙站了一会儿后,我过去再次问他,知道错哪了吗?他委屈的说:“我不该把鸡腿仍在地上浪费了。!”于是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那天晚上,儿子看到爷爷奶奶回来后,就委屈的大哭起来,说道:“鸡腿不是我仍的,是不小心掉下去的。”我父母听后就哄道:“咱下次再买,没事的。”儿子听后还是委屈的抽咽着,他们的这些谈话,被隔壁房间的我听到了,此时丈夫也过来说:“你真看到时他把鸡腿仍到地上了?有没有误会他啊!”我立马过去问儿子道:“告诉妈妈,鸡腿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吗?”儿子真诚的点点头,“那为什么不早告诉妈妈呢?”“我说了但你没听到!”我于是抱着他道:“妈妈错了,妈妈错怪你了。不生妈妈气,好吗?”儿子搂着我的肩道:“妈妈我不生气,我也有错。”……

分析:

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为人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视。

成为一名母亲已有五年了,五年的点点滴滴我还记忆犹新。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我与丈夫就开始努力学做称职的父母,这其实也是天下父母的必经之路。

儿子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全家都非常的疼爱他,特别是爷爷奶奶,甚至于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而作为母亲的我是家中教育最严的一个,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与丈夫的思想观念相当统一。但父母不是神,在教育孩子时也会犯错误,犯下错误该如何面对解决呢?

上面案例中,儿子不想吃鸡腿了,而我看到鸡腿又在地上,于是就对儿子乱吼了一通。由于没弄清楚事情,我就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伤害到孩子,这种事情,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经过此事后,我就会多些耐心,听孩子讲,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处理孩子的每个错误,同时发现误解孩子时要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而现在很多家长,顾及自己的脸面问题,而把事情草草了事,其实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孩子的单纯与善良足以包容我们的错误。”我们的主动认错,也是让孩子懂得做错事情要勇敢承认。家长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影响与教育远胜于讲一些道理来的真实,可取。因而我们家长应该要注意到自己平时的言行,适时做些改正,别让它影响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

中(1)班

亮亮妈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4个案例告诉你你也溺爱孩子了


案例1

1.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打碗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会遇到的事,不少家长处理的方式是训斥,打骂,还有家长平静以对,不喊不吵。这些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6岁的龙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一家人去参加宴会,在桌上,龙龙蹦来跳去,很兴奋。最后,他不小心手一推,把桌边上的盛汤的碗打落在地,溅得妈妈一身的汤汁。龙龙吓坏了,立刻向妈妈承认错误。“我再也不打碗了,妈妈别打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龙龙妈觉得脸上挺挂不住的,冲着龙龙的屁股轻轻地打了两下。其实并不疼,可龙龙挺伤心的,哭个不停。

正面管教: “调皮、闯祸,是孩子天性的流露。”孩子闯祸后自觉认错,家长要抓住机会恩威并施。适度、当众批评有必要,同步平息周围人的不满,注意方式要平静、简短,态度要严肃、沉着。批评之后,可以给予一定惩罚(禁足,取消活动),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加以交流,接纳他的感受,表扬他主动认错,勿忘鼓励信任。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要求他参与补救,如向周围人道歉。“这个打碗的案例,就可以让孩子参与擦拭和清洁衣物。”

案例2

2.“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些刚刚开始会数数,会念诗的宝宝,让家长既欣喜又焦急,忙不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琪琪今年5岁,还没到暑假,妈妈就已经为她计划了整个暑假的学习、生活安排。”琪琪妈说。放假有三四天了,每天如此紧密的安排,琪琪并没有反对,但看起来,挺不开心,一个劲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带她去看大海。

正面管教: 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就该接受适合他的教育,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都应该是在他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味生搬硬套以及填鸭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适得其反。不如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哪怕是一同做家务,让孩子在各种经历中自我成长。

案例3

3.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

4岁女孩芊芊,与人打招呼全凭心情。高兴时,家长让她喊谁就喊谁,不高兴时,家长让喊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全当耳旁风,不仅不喊,还把小脸背过去。芊芊妈说:“有次,我让她叫小区里的一位老太太,连哄带骗,叫她喊,她都不睬,弄得老太太和我都很尴尬。”等老太走了,芊芊妈说她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坏孩子。她听了一下子就哭了说:“我就是不想叫她嘛。”

正面管教: 多数家长会急于指责,当众批评,并强迫孩子做“正确的事”,结果扩大了后果,加重了负面性质。殊不知无论成人孩子,不适行为(果)的背后总有心理原因(因),要允许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追本溯源才是解决之道。稍加劝告未果,家长不妨用示范化解当时的尴尬:“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所以今天我代替你来叫:奶奶好!”之后与孩子单独交谈,首先,花70%时间着重了解他的真实感受,理解并接纳,降低情绪;然后花30%时间,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强化)他曾经有过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和信任。

案例4

4.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不”

经常在超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前,看中一款玩具,哭闹着要家长购买。童童的妈妈就为此苦恼不已。她说:“我家童童今年7岁,别的都好,就是喜欢各种小飞机,看到什么样的都要买,不买就赖着不走。”小的时候,童童妈舍不得他哭,一般都能满足。后来大了,童童妈觉得无限制地惯着,任凭孩子怎么闹,都不肯买,常常是逛个超市,大人小孩都不开心。

正面管教: 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物质上很容易得到满足反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因此家长要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要求说“不”,通过沟通引导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什么是必须品可以购买,如日用品等。玩具、零食这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只要看到就可以买,但可以用于表现好的奖励。“在进超市或商场前,事先说好,哪些可以买,只能买一样。这样孩子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耍赖了。”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

家长随意批评会毁掉孩子一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最近不断发生的拿学前儿童、小学生报复社会的骇人听闻的事件防不胜防。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缩小了看,其实把孩子作为“出气筒”的情况无处不在。

竹君在一家知名的外企设计部工作,丈夫远在海外,照顾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产品开发遇到难题,久攻不下,竹君陷入焦躁困惑中。一天,她费尽心血设计的方案又被毙了,这时离规定时限已经很近了,她头痛欲裂。一进门,儿子敏敏满脸欢喜地扑过来:“妈妈,妈妈,今天,我看到蚂蚁上树了……”竹君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别烦我!”敏敏没发现妈妈的烦心,还是兴高采烈地摇着妈妈的手:“那些小蚂蚁真可爱。它们排着队,慢慢向树上爬,一点都不乱。妈妈,你再带我去公园看小蚂蚁吧,我可喜欢它们啦。”竹君猛地推开丢丢:“你还有完没完?!”敏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一旁的婆婆不干了:“你这是干嘛呀,孩子半天没见着你了,见了你想跟你说几句话,你不理睬还发脾气,你是怎么做妈的?是不是我碍着你了?讨厌我这个老太婆就直说,不要冲着孩子发脾气!”说着,赌气进屋掉泪去了。儿子惊恐地跟在姥姥背后,头都不敢回,晚上都不敢跟妈妈睡了。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孩子慢慢跟竹君疏远,怎么哄都不愿跟妈妈亲热了。根本上说,因为在孩子看来,发现蚂蚁上树的奥秘,其意义不亚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恒星。他需要家长肯定他的用心与聪明,跟他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这对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很有益处。可是,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孩子很美好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认同,还遭到呵斥,他会感到惶惑无助,不但情绪会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对自己也会产生怀疑。

无处不在的踢猫效应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是这样说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自己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最后的那个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的对象。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很多家长像竹君这样放任自己的恶劣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恐吓,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踢猫”。

孩子也会“踢猫”,父母勿做“帮凶”

尽管孩子们有着天真无邪的童心,仿佛什么事情都不会放在心上。但也正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发泄情绪的时候也不会有所选择。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和小朋友有了矛盾受了欺负,家长怎么劝解小朋友如何道歉都仿佛无济于事。看到孩子委屈的摸样,一些爸爸妈妈心疼之余会帮着孩子斥责小朋友,或者陪着孩子一起闷闷不乐。聪明的宝宝看到这种情况,就容易学会通过自己夸大自己的表现,来博取家长的同情“利用”爸爸妈妈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就导致了孩子自我发泄能力的缺失。

这样的宝宝容易形成“表演型人格”,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在公众场合喜欢做许多夸张的言行来引起别人注意,但是内心又过分压抑自己,不能认可自己。长大之后容易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不良情绪自我调节,父母孩子一起做

1、学会自我解压

现代生活的压力,会让年轻的父母时常处于焦虑和抑郁中。学会自我减压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例如和家人一起看场电影或一起外出吃饭等、或者参加适量运动,周末爬山郊游都可以缓解烦躁的情绪,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2、把不良情绪关在门外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3、就事论事

很多家长跟孩子发火动怒,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家长内心存有恶劣情绪,才看什么都不顺眼,怎样做都有问题。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先冷静下来想想,到底为什么生气?训斥孩子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样做会不会真正奏效?想清楚了再做打算。防止情绪化和头脑发热时做出愚蠢的举动。

4、不做应激的反应,秋后算账需及时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在“怒其不争”的失望中,往往选择“新帐老账一起算”,把孩子之前犯过的错误一一列举。家长们用这种方式来威胁孩子,其实也是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因为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能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还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隔代带孩子的习惯培养——案例分析


情节描述:

新学期已开学一周了,我们班的新生周宇乐才来上幼儿园。从报名时我就从他们的老乡那里了解到,由于周宇乐还在老家,大人还没有带他出来。

第一天上学,他刚踏进活动室时,被我们活动室的美丽环境所吸引,他觉得幼儿园很新鲜,也很好玩,幼儿园的新鲜感充满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他开心,快乐。我感到很欣慰,心里嘀咕着,哎,到底是外地人,家里肯定是放养惯了,用我们平湖话说就是“这个孩子利郎来”。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好午饭吃水果了,孩子们一个个都等着我发葡萄,想不到他不声不响跑过来,小手就往我的水果篮伸,一手抓了一把葡萄。我急忙问:“你干嘛。”他一脸带笑的看着我,不说话。于是我就开始说教开始了,我说:“吃水果,应等老师分过来,而不是自己先拿来吃了,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脸上是一脸的傻笑。

开始吃葡萄了,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吓一跳,那有这样吃的孩子。只见他往嘴巴里塞葡萄,边吃边往地上吐葡萄皮和葡萄籽,一点卫生习惯都没有。我阻止他都来不及,地上已经是一地的葡萄水和葡萄皮,还有他的手臂都在滴葡萄汁,真是狼籍一片。

到了放学,我就与他的家长交流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这种表现,家长说在家里知道垃圾网垃圾桶里丢的,怎么会在幼儿园这样呢,我听了就说有可能还不习惯吧。

评价分析:

外地的孩子都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会在老师分发水果时,自己已走过了自己取了,他想老师是分给我们吃的,我也应给有。出现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责任,对于一个新生,我应该在分水果之前就应先提示一下,让他有这个意识,小朋友一起吃东西,应要等老师分过来,如果都过来自己拿,人太多了,这个篮子会抢坏掉的。

外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由老人领着,大家都知道,隔代带孩子,老人怕孩子有什么事,对宝贝的父母交代不过去,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就这样,长久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所思所悟:

其实我们知道,习惯伴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也会伴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现在的新世纪第二代独生子女已诞生了,两家并为一家,从几年前的一家四口人围着“小皇帝”,变成六口人围着家里的宝贝转了。有的家里还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着要带领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藏在口袋里怕疼了的小宝贝。两家老人为了攀比谁带孩子带得好,就在对孩子的吃上,穿着上比,还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就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穿衣服,吃饭等自理上都一手包办,孩子那还有什么卫生习惯要培养??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孩子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白纸上需要我们家长去勾画那幅美丽的画,做家长的我们要引以为鉴。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孩子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家长争取去引导,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做错或做的慢就要去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出现不敢去做,变成胆小的现象。家长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做,又要正面去引导孩子去做,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

案例分析:父母怎样适时给孩子肯定


在孩子完成了某件自认为得意的事情,向你“邀功”的时候,你是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还是及时肯定了他的成功?父母的肯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什么是肯定?

就广义的层面来看,“肯定”指对某件事物或某人的言行,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与赞同,而给予适当的善意响应。而这种响应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往往具有巨大的正面效果。除了帮孩子建立的自信心、让他乐于表现自并我分享创作成果,更可以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身心发展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其次是亲友、学校的老师、同学及朋友等。孩子明亮的双眼如同一部录像机,不断探索、摄取周围人、事、物的变换,但因其心智无法分辨好坏善恶,所以大人对孩子肯定的程度,若表达错误或给予不当讯息时,会造成负面的效果。

得到正确肯定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心,父母应常以口头表扬或肢体语言(如鼓掌、摸头、拍肩、亲吻等)鼓励孩子,让孩子心里产生荣誉感、责任心,从而更努力向上。激励孩子的努力,莫过于给予一个适时强而有力的肯定。

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肯定?

生活中孩子做出哪些事和哪些行为时,是值得父母给予肯定的呢?

1.当孩子以全神贯注的精神专心从事某项事物时,不论他成功与否,都应该给予嘉许与肯定。

2.当孩子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心爱的事物,以及一段难忘的经历时,父母都应该在语言与行为上给予一个立即肯定的赞美。

3.从小教育孩子应有的礼貌及负责任的态度,当孩子遇到师长、亲邻能主动问安道好、扶助弱小时,就足以证明其已具有良好的礼貌和善良的爱心,要适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好的礼仪受人喜爱,将也会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心永远跟随,当其对父母询问“为什么”时,对孩子表现出的探讨问题、追根究底的精神,不但不应抹灭,更应给予支持与肯定。

5.孩子人格发展中,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孩子愿意将心里的喜怒哀乐与父母分享时,除了当一个称职的倾听者外,不要忘了给孩子肯定。

6.当孩子懂得与别人互助合作完成任务时,表示其人际关系已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应给予嘉许与肯定。

生活现场

案例一

4岁的小敏最近喜欢上了涂鸦,这天中午,她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刚完成的图画,跑到厨房给正在做饭的妈妈看:“妈妈妈妈,你看,我画的小鸭子。

”语气中充满了热烈的企盼和一些掩饰不住的骄傲,想从正在忙碌做饭的妈妈口中得到些许赞美与肯定。

A场景:不料妈妈看都没看图画一眼,忙着推开小敏说:“你没看见我现在忙着做饭吗?为什么挑这个时候来烦我,快出去,自己去玩。”只见小敏眼眶泛着泪水,失望地回到自己房间。

B场景:妈妈停下切菜的动作,接过图画仔细看了一会:“画得真好,小鸭子的翅膀画得真漂亮,哟,还有水波呢,宝贝太棒了!”小敏拿着妈妈递回的画,一蹦一跳地回到了房间,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

点评:A中的妈妈的做法可就有欠考虑了,不耐烦的态度和指责的语气,无疑否定了孩子的劳动成果,极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画画的热情,小敏在以后的日子还会把画拿给妈妈看吗?也许她的心里已经有阴影了,甚至连和妈妈亲子间的感情,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B中妈妈的做法就很好,虽然忙碌,但看那么一眼的时间总抽得出来,几句鼓励和肯定得赞美用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带给孩子的,却很多,从你的肯定里,他也肯定了自己,有了自信,对画画这件事情,也会充满更多的兴趣。几句话换来这么多好效果,不是很划算吗?

案例二

小翼正专心地在堆积木,可是却怎么也没办法把最后的几块给成功堆上去,他努力了好几次,还是完成不了,小翼有点懊恼,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他生气地把不能堆上去的积木使劲扔到一边,嘟着嘴坐到地上。

A场景:正埋头看报纸的爸爸听见动静,抬头瞄了一眼说:“堆不好不堆就是了,还发什么火,怎么脾气这么大的?”妈妈看了一眼说:“这么简单的都堆不好,还学会发脾气了,什么坏习惯。”正在挫折里深深苦恼的小翼听了这些,更加伤心了。

B场景:爸爸看见小翼的表现,放下报纸过去,抱起小翼说:“宝贝怎么了?你看,你不是已经堆了这么高了吗?宝贝已经很棒了。”妈妈也走过来摸摸小翼的小脑袋说:“对呀,你看,除了这几块,其他的都堆得很好啊,妈妈来教你怎么把剩下的给放上去好不好?”小翼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又兴致勃勃地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最终完成了,他开心地拍着手笑起来。

点评:A中爸妈的做法无疑是在孩子受伤的心口又洒了一把盐,让孩子受到双重的打击。孩子的能力本来就有限,因此不能完成一些他能力范围外的事情很正常,这个时候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孩子最好得武器,可是爸爸妈妈不仅没有这样做,还对孩子的失败不屑一顾甚至嘲弄,孩子怎么能够重新树立信心呢?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没办法正确界定,甚至会很自卑,觉得自己就是个“什么也做不好”的孩子。B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就很好,虽然从结果看,孩子并没有完成积木,但是从过程看,他完成了大半,这说明他大部分都完成得很好,值得鼓励。爸爸妈妈在看待孩子的游戏时,不要只注重结果,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找出他值得肯定的部分,引导他完成不好的部分,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那不好的一小部分有深深的挫折感,能用更正确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

案例三

“爸爸,为什么你会长胡子啊?”“妈妈,为什么我和爸爸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的头发却是黄色的呀?”“爸爸,电视里怎么能呆下那么多人啊?”……孩子总会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来问你,在面对好奇宝宝的时候,你采取什么做法?

A场景:“爸爸没空,你先自己玩吧!”“怎么你老有那么多奇怪的问题啊,你烦不烦?”“这些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现在告诉你你也不明白。”……在得到父母这样的回答时,孩子很失望,他默默地走开了,脑子里的谜团虽然还没有解开,但却不敢再“打扰”父母了。

B场景:“恩,让爸爸想想,是这样的……”“宝宝真厉害,这个问题妈妈都还没有想到过呢,宝宝却想到了,你比妈妈还棒!”“宝宝又发现新问题了?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来,妈妈给你说原因……”得到这样的回答,孩子顿时觉得自己很厉害,他听完爸爸妈妈的解释,又去发现新的问题了。

点评:如A场景中这样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不在少数,因为他们正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好奇没有得到满足,他不明白的问题仍然不明白,并且父母的态度让他积极探索的兴趣大减,因为父母既不赞成也不支持他的这种行为,也许还不太明白的孩子会想:“我是不是真的很麻烦?”以后遇到问题也不会开口,渐渐地,对什么都不主动,看见不好的事情也会“睁只眼闭只眼”。B场景中家长的回答就能让孩子更自信,让他明白多学多问是一种好习惯,在父母耐心的解释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增长了见识,他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在成长中会避免许多不该犯的错误,也有更正向的心态。

诸如此类的亲子关系,在现代忙碌的社会型态中不断上演,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甚或一个不悦表情,都会深深的击碎小朋友稚嫩的心灵,对于孩子人格发展及日后的学习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而父母一句肯定的语言或者一个鼓励的拥抱,都会让孩子劲头十足,把好的行为延续下去,让他成为一个越来越完善的人。

多关心孩子的言行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的情绪处于欢乐、愉悦的状态下时,往往是启发其创造力的最佳时刻。因此,对孩子一个适时、适切的肯定、激励,获得正面的效果是超乎预期的。哺育教养是父母的天职,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切勿吝啬于赞美自己的小宝贝哦!

别再让你的孩子学“乖”了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经常对教育问题保持特有的敏感和理性,对于传统的育儿理念当然也也持有谨慎的接受态度。

在传统的育儿理念中,我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乖!”你想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用“乖”?是不是他在非常守规则的时候,如吃饭时乖乖坐好,去超市是压抑自己想去触摸的愿望而只是旁观,或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最爱的玩具被别人分享而压抑自己的真实的想争抢的想法?这些时候你都会忍不住夸赞宝宝,“宝宝真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要宝宝压抑自己的时候,恰恰是在压抑宝宝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切情感,你认为宝宝学会了自制,可以此同时,在被规则的压抑下宝宝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跟随者社会的期望压抑自我,在一个盒子里蹦跶,(有一本关于鼓励孩子创造和想象的书,隐喻为“超越盒子的教育”)缺乏创造性,进而越来越没有主见?

对中国孩子创造性急缺的非议责在此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G女士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女性,不到40岁就获得了教授的职称,有一次的偶尔交谈中和我谈起她的儿子,因为同样的教育学背景,所以她提供的例子以及分析直接就是教育学立场,无需我再度加工,只需如实记录就好。

“我的儿子是个非常刻板的人,怎么说呢?比如说他每天晚上临睡觉前,会把鞋子袜子,上衣、裤子,都整整齐齐的叠好摆在床头;写作业的时候将未作的作业放在一摞,写好了就一本本的整齐的摆放在另一边,有一次,我看了下他写好的作业并随手丢在旁边,他立刻捡起来放在原来的位置。(这不是个好习惯吗?)并非如此,其实做事情并不需要如此刻板,这是不是反应了他的一个心态——担心自己的东西不在合适的位置自己找不到?这实际上是他内心紧张的一种反应。我总是说你不用叠衣服,已经很晚了,你把衣服放在房间里明天直接就可以找到了,时间很晚了,抓紧睡觉吧,好嘛,现在他衣服倒是不叠了,但是还是要放在床头按照顺序摆好,然后才能安心睡觉,这样刻板下去,尤其是男孩子,我担心他有点强迫的症状。”

(是不是受到家里人的影响?)

“我们家里没有任何人有这个习惯,我的衣服从来都是随意摆放,也不叠,有时间的时候就挂起来,他爸爸更是不会如此,他奶奶倒是很整齐,但是他根本没有和他奶奶在一起生活过,(也许是隐性遗传)是啊,隐性遗传的力量也太大了吧。”

(这也无关大雅吧)

“我的孩子从小就是个非常守规矩的孩子,从来都不可能破坏规则,任何一个规则只要你告诉他,他一定是个坚定的执行者,有的时候我甚至鼓励他去破坏规则,如采摘公园里的花,他根本就不能去的,无论我怎么劝解。”

(是不是你们小时候对他限制的太多)

“没有啊。他得违反规则,我才能去制定规则啊,他根本就没有违反过规则,在集体中他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但是对于创造性他是没有的,因为他太循规蹈矩了。我想我也不是乖乖女啊,小的时候初中老师大部分我都和他们争执过,他的爸爸小时候也是淘气的不得了,他爸爸也很纠结他的这一点,真的是很奇怪的天性。”

其实,据我所知,G老师的儿子挺优秀的,只是这一点好像很让她纠结。

"比如小时候,如果我抱别的孩子,他根本就没有说这是我的妈妈的意思。有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一件一件的拿光他的玩具,他立马会换一个,而不会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他好像没有自己物品的占有欲,(这的确有点与众不同,因为点点这个时候会拼命的守卫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奶奶,自己的一切,我对他限制太多,从此后让他尽情占有吧!)有一天他想玩羽毛球拍,刚蹲下来伸手捡,另一个小朋友过来了,直接把他的手踩住了,这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应急行为,但是我的儿子永远是不会这样的,他总是退缩。他抽出了自己被踩疼的手,默默让出了球拍,即使是应急反应,我的儿子也是退缩式的”。

“后来上了小学,整个一二年级,每天他带5支笔到学校,中午回来了一只都没有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对自己的物品完全没有占有的意识,这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长大了才好点。”

我觉得真的是很独特的孩子,要知道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他直接跃过这一关键期,这对他将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影响呢?结合他现在的刻板表现,也许不良影响更大一些。

G老师很有反思精神。紧接着分析道,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的目光会更盯着孩子的全部,潜意识里想要孩子更完美,如果孩子很多的话,我们会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现在纠结于孩子的一个方面的不良表现,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也在尽力纠正自己的这个问题,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毕竟人无完人。

我非常赞同!

因为你过分纠正孩子,实际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而降低自己的自信度和自我接纳度,你只要接受孩子的样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完美的孩子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家长也要学会成长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一切!

不过从今天的谈话中我还是有很多的启示:

以后我会让孩子尽情舒展自己的天性,而不去限制和压抑,即使他很自私,即使他很不讲道理,即使他很“不听话”,压抑孩子你能得到什么?世界本来对孩子就很宽容,允许孩子的自私,为什么你非要把他压磨成和成人一个样子呢?让孩子为我们的世界增加一抹不同的色彩不是很好吗?

不要让孩子过分遵守规则,规则是人定的,是灵活的,如果小小年纪就被规则妨碍,孩子的创造性如何成长,当你相信孩子的创造性时,他自己会一步步在尝试甚至错误中自己习得正确的规则。

对于孩子天性中的成分,我将不会用一些刻板的规则去压抑他。谢谢G老师和我的分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因此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你也能有所领悟。

案例分析:宝宝怎么爱骂人


案例分析:宝宝怎么爱骂人

情景聚焦:

妮妮,2岁3个月了,妈妈带妮妮与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这些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起劲,但是,妈妈发现妮妮与小朋友一起玩时总是会冒出一些不文明的话,比如:“册那(沪语)”“笨蛋”“你这赤佬(沪语)”等,弄得妈咪很尴尬,大声质问她:又要骂人了,这是从哪里学来的?”此时的妮妮除了惊吓到大哭之外,什么也答不上来,好像意识到自己因为一句话而成了家长眼里的坏孩子。……

互动实录1:协商内容——区分孩子的言语内容

看到刚才的情景,对于妮妮的语出惊人,老师也给予了关注。老师问妮妮妈妈:“妮妮骂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妈妈说:“就是近一个月才开始的。”

老师:“这时候的孩子,正是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语言学习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了,当然一些骂人的话也会是他们的学习的范围。

老师继续问:“那一般是什么情况下他会说?”

妈妈说:“最近这已经成了女儿的口头禅了,不管是自己摔了一跤,或者偶尔尿湿裤子,她都会跟上一句难听的骂人话。”

老师:“那你觉得妮妮理解这些骂人的话的意思吗?”

妈妈:“这我就不清楚了,我觉得他应该知道吧。”

老师:“那我们来问问妮妮。”于是,老师耐心地询问她,“妮妮,什么是‘赤佬’啊?”妮妮摇摇头说:“不知道。”然后她想了想说“就是宝宝”,妮妮天真地回答。

于是,老师对妮妮妈妈说:“我刚才问妮妮显然可以看出,我们发现妮妮并不理解脏话原本的意思,甚至还会有可笑的答案。”

老师接着问:“那你这话从哪儿学来的?”妮妮实话实说:“就是爸爸打电话讲的。”听到这,妮妮妈妈回想起了爸爸曾经和同事开玩笑的话语:“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学骂人了,今天妮妮真的是活学活用。”

老师对一旁哭笑不得的妮妮妈妈说:“其实孩子往往是很单纯的,一般说来,孩子两、三岁时,正是口语迅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喜欢听别人说话,讲故事,也喜欢自己讲给别人听,这个时期语言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几乎什么都要模仿。凡是接触的好的、坏的行为,他都会模仿,但分不清时好时坏,所以,爸爸的一句无意的脏话,孩子会觉得好玩。”

妮妮:“哦,原来是这样,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一直以为孩子是故意讲脏话,现在明白了。”

老师:“那一般孩子说出一个难听的话,你们家里人是什么反应,?”

妈妈回忆道:“妮妮原来就开口比别的孩子晚,每次妮妮第一次说出了难听的话,家里的爷爷奶奶还觉得好玩,哈哈大笑,还说:我家宝宝还会骂人了.”。

老师:“大人的注意,孩子也许会觉得大人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所以就更加起劲地重复。结果养成骂人的习惯。不论什么场合,都会有一连串的脏话,说起没完没了。”,”

老师:“那你采取过什么措施?”

妮妮妈妈说:“现在在家里,只要他一说,我就很生气,及时地制止,我无数次告诉她这是脏话,是骂人的话,宝宝不可以讲,可是效果不好,你越制止,他愈发起劲。所以有时我还打他的嘴,我就怕他骂人成习惯。这么小就骂人,以后怎么办啊?”妮妮妈妈露出了一丝的担忧。”

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孩子说了难听的话,做父母的可以试着和孩子沟通一下,分清具体情况和原因,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难听的话,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故意说出来表现自己或引起家长的注。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大发雷霆,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样子,或重复宝宝的脏话,也许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

妮妮妈妈::“可能是这样,那以后只要他说脏话,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理睬他,让他一个人,没人关注他,是不是会好些。”

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互动实录2:试着不要过度反应果然,妮妮又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脏话,说完以后还看着我们一阵猛乐,想看看我们的反应。一旁的妈妈虽然尴尬,刚想说妮妮,想到了刚才与老师间的谈话,示意大家都不做声。这次妈妈也不打她,也不和她说道理,假装没听见,对她不理不问,也没有流露出惊奇的神色。妮妮说了两次,觉得没趣自然就不说了。老师对妮妮妈妈说:“瞧,我们保持沉默或继续做你手中的事情,宝宝也许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这样她可能会自动减少说脏话的次数。”“这方法还挺有用,看来孩子越见着有人关注,他们就越来劲,相反如果大家只是冷眼旁观,孩子也就自己不说了。

互动实录3情感迁移,转移注意力,教宝贝一个新的表达方法

妮妮看妈妈也不理睬他,后一秒就故计重演,又换了一句脏话,“你是白痴啊”于是老师灵机一动,“宝宝你看,你一说这话,妈妈就觉得耳朵疼!”妈妈一听连忙装出很难受的样子。妮妮听到这样的话,立即跑到妈妈那安慰,嘴里还说着:“不说,不说。”。妮妮妈妈又感动又好笑。老师对妈妈说:“孩子小,你和他们讲大道理或是打一顿意义都不大,不如表现地弱势一些,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法来处理效果比较好。”

妮妮妈妈对妮妮刚才的表现很有感触,对老师说:“ 刚才的方法让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妮妮最喜欢看动画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用妮妮喜欢的卡通人来帮助教育。比如:‘天线宝宝多有礼貌啊!”。

老师说“你可以试试呀,妮妮既然喜欢听故事,完全可以试试在给宝宝念故事的时候,抓住机会告诉宝宝说:‘白雪公主多乖啊,你看坏皇后这么对待她,她没有说脏话!’等等。把教育穿插到故事里,这样的教育更能让宝宝接受。”老师对于妈妈的方法表示赞同。

妮妮妈:“有时宝宝说的好好的,突然停下来,想了老半天,结果说了句脏话。”

老师说:“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试用另外一个有趣的新词,比如用一些童话书里提到的咒语或听起来很愚蠢但不是脏话的词,转移宝贝对那些脏字眼的注意力,比如用“你是白痴啊”替换成卡通一休中的“哥嘀哥嘀”来帮助宝贝表达自己。

妮妮妈妈:“我回去可以去试试。”

点滴感悟:

“宝宝骂人”的原因可能和家庭环境,宝宝语言的发展特点等有一定的联系。老师以平和的心态与家长,孩子互动,与家长有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智慧的结合,就是在这样一种和谐、自然地氛围里探讨一些有效地,科学的育儿方法。在这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

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不知何时起,朋友之间聊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你家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几分?排第几名?”“你看看那谁家的孩子多优秀呀!”“谁谁家的孩子钢琴已经过10级了!”……每当这时候,我都会选择微笑来打圆场,不是我的搪塞,而是这样的比较真的很无奈。在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的话,当孩子听到了,可能对其成长会有许多的影响。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因此,我的孩子却从来不拿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和别人的爸爸妈妈做比较,所以我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说:“你看谁谁谁家孩子怎么怎么样,你却……”类似伤心的话。每天上学前,孩子背上书包,我都会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互相击个掌。晚上放学的时候,孩子看到校门口的我都会张开双臂像我飞奔而来。回家的路上,我都会问问孩子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最想跟我分享什么?

只要孩子有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会随时随地的鼓励一下,传以温暖的目光。因此,孩子很乐意把自己心理话滔滔不绝地说给妈妈听,也愿意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时光。

孩子都是父母们种下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需要你的精心灌溉,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无从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也必定有他的独当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了……

孩子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对他们成长的期望里,我们是否给了他生个发芽的时节?是否武断地拒绝了滋养他的阳光和氧气?我们也许应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反思自己如何正真为人父母。末了,我只想说:孩子,妈妈愿意等着你慢慢长大!

喜欢《案例分析:孩子,妈妈错怪你了(家长随笔)》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案例分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