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对家庭和亲人非常冷漠?

07-20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育儿知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对家庭和亲人非常冷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之学习压力增大,在心理和行为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让人费解的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矛盾。

首先,成长发育的旺盛会导致个体生理的不平衡。从相貌和体形上看已经接近成年人,但是身体活动的耐久性、技巧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都需要现实的磨砺。

其次,性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孩子们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接近、关注、研究异性,想象与异性交往的美好,但是学校和家庭都极力限制男女孩子的接触。

第三,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已经接近成年人,甚至在个别方面超越了成年人。他们蓬勃向上的势头十分强进,彰显着年少张狂的特点,而成年人基于自己的社会生活阅历,对孩子的言行不屑一顾。

第四,学业负担日渐加重,本来接近成熟的孩子,应该有能力独自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必再由家长做过细的监管和指导。但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常常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所以到了中学阶段,家长与孩子都在延续小学阶段的做法,长幼之间的矛盾会愈演愈烈。

如此种种的矛盾,对一个刚刚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无力与家长和教师抗争,往往选择逆反、沉默和自闭。孩子对人对事的冷漠,可能是生理的发育、个性心理和外部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爱说慌

说谎会影响人的情绪

说谎,可能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开始,它具有一定的连环性,当事人可能为了证明之前所说的是真实的而去编造更大的谎言,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一种不可控制的局面。由此,可能引起当事人的内疚、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进一步会引发失眠、头晕、胸闷等躯体症状。可以肯定的是,说谎最后会引起当事人的矛盾心理,当谎言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当事人的负罪感也会越强,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无价值感、不接纳自己的情况,当试图去说出事实的时候,又胆怯,想逃避承担揭穿谎言后的责任,进而在矛盾的纠结当中引发焦虑抑郁的情绪。

病理性说谎还会导致当事人的低自尊,低自尊的人往往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相对于高自尊的人,低自尊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界,比如说靠运气,靠他人的帮助等等,把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归因于自身,很少承认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由于病理性说谎者长期处于一个内疚与不安的状态当中,最终会导致不断地自我否定,认为很多不好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会不断地去关注负性方面的东西,不断地降低自己的自尊感。

病理性说谎的原因:

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心理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强化。病理性说谎并非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可能是从一个很小的谎言开始的。而在一个个谎言中,当事人的某些需求得以实现,比如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博取他人的同情等等,当事人在这些谎言中获得了一定的心理支持,于是说谎的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励”,最后形成了当事人难以控制的局面。

2.错误的认知。认知的错误可能也会导致病理性说谎,这种认知的错误主要是源于对说谎的目的认识不清。很多当事人都知道说谎这种行为是不正确,但是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去说谎,因为自己的说谎能够掩饰真实的自己,他需要通过谎言来伪装自己是很优秀、很强大的。相反,一旦承认出自己的谎言,当事人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自卑、自己的虚荣,这对于一个病理性的说谎者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

3.过分的虚荣心所致。虚荣心是基于自卑建立起来的,表现为特别好面子,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正常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存在这种心理。但是一旦将这种虚荣心扩大化,就可能通过当事人的说谎行为来为这种虚荣心服务,而虚荣心得以满足与说谎行为会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局面。

4.自尊关系建立得不恰当。当事人将自己的自尊关系建立在别人的承认、肯定、赞美之上。因为说谎,可以满足他人的期望,由于自尊关系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上,所以当达不到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上时,就会利用说谎来满足这种所谓的期望。

除此之外,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具体原因还有通过说谎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逃避一些痛苦的回忆或者现实生活,为了伪装自己的懦弱或卑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病理性说谎的发生。

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叛逆”头痛不已,总想找一些什么办法来“修理”孩子。实际上,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对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没有把握好,可能就会害了孩子。对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的我们或许依旧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的内在都会有叛逆的倾向。

家长要清楚认识到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成长的阵痛期。家长要提前主动学习有关青春期常识,参加针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辅导班,遇到棘手问题时一定要咨询家教专家。同时,家长要更细心、更周全地关爱孩子,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情况及需求。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的言行举止可能会让你不舒服、不愉快,甚至痛苦和伤心,但家长爱孩子的心不要改变。孩子从听话乖巧变得叛逆难搞,是对我们是否真爱孩子的最好考验,也是区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的“试金石”。

面对变化多端、熟悉又陌生的孩子,家长要始终保持冷静淡定的态度,多思考应对办法。性格开朗的孩子可能突然间变得不爱说话,一向温顺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暴跳如雷。面对出言不逊其实不知所云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陷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陷阱,不能被孩子的愤怒点燃,而应该积极展开头脑风暴,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行动。

家长尽量找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学习与交友等方面的情况。家长容易说得多、听得少,这时尤其要学会听,交谈中要注意鼓励孩子敞开心扉,既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加深,还可以时时掌握孩子的内心动向,确保把孩子的偏差意识有效地控制在外显于行之前。一旦发生问题,要耐心了解孩子的看法,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更不能上纲上线进行人身攻击。

在征得孩子同意下,家长可以参与孩子学习目标的制订与实施,承担监督与督促任务。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先制订一个可以够得着的小目标,再慢慢向前推进,让孩子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中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

帮助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合一的力量。父母一定要达成一致和共识,当一位家长与孩子陷入争执和矛盾中时,的确需要另一位家长作为冲突调停者来化解和调和。父母齐心合力才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不断走向成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特别关心,如果你看完文章后想与我交流的可以百度(葛仲涛变形记)我相信一定会帮助各位家长的。

孩子青春期叛逆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叛逆?

叛逆对孩子来说是好是坏?

为什么莫言说他崇拜反叛父母的孩子?

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管了。就说我们女儿,小时候挺乖的,什么话都对我们说。自从上了中学,就跟我们没话了,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一问她,张口就是:别管我,说了你也不懂。如今孩子是不是都这样?

一位父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儿子才十几岁,父母的话就不灵了,常常和我们对着干。我是大学毕业,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却也为孩子着急上火。如今教育孩子为什么这样难?

看着一手带大的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

从无话不谈变得无话可谈

身为父母,好不烦恼

虽然难过

也希望各位父母能够端正自己的认识和心态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个好的开始

1

叛逆对孩子未来发展很重要

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叛逆的产生需要以上二者为基础。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2

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以后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3

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

叛逆成为青春期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途径。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4

叛逆是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叛逆其实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同伴关系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顺利度过叛逆期的三个关键

1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当家长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不配合、不沟通时,一定不要认为孩子叛逆是对自己威严的挑战,而要承认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是他们成长的表现,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开始。家长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起码程度不会更深。

2

以叛逆为契机,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及孩子人格的塑造。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3

孩子叛逆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的。孩子处在叛逆期我们家长应该多去认可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自由,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孩子达成有效的沟通,帮助孩子一起度过这个关键时期,给予孩子关心,信心!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家庭教育:青春期有我们互相陪伴


青春期有我们互相陪伴

今年孩子考上大学,去了他最向往的大学,最喜欢的专业。结果应该是美满的,但是过程是艰难的,特别是青春期的每一天。

最感悟的是2个字“陪伴”。陪伴中很多是眼泪,是争吵,是揪心,甚至是心痛。但是很庆幸我们对他不离不弃,也感谢他对我们不离不弃。青春期有我们互相陪伴,一起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

孩子的青春期从初二开始一直延续到高一阶段,时间真不算短。

原先的孩子是聪明,好学,有点倔强但还是很讲道理。

那段时间的孩子变得迷茫,懒散,横竖不听道理,自己还能讲大窜歪理。鼓励他,他说你虚伪。批评他,他说你苛刻。讲道理,他说你空虚。讲现实,他说你无聊。他经常感概,生活有什么目标,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相信孩子的表现和网上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表现是一模一样。也相信,那时候我的心情和网上很多青春期的家长也是一模一样:焦虑,纠结。多少次想放弃,但始终下不了决心,舍不得亲娃。多少次想坚持,但好像看不到希望。

5年后,再回忆这段日子,我的体会是:

第一,亲子关系一定要在青春期前搞好(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我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不错,从小孩子的课外活动,我几乎都一起参加,孩子的朋友我也几乎都认识。即使在那段最剑拔弩张的日子,孩子的房门没有对我们锁起来过,孩子的手机我们也能查阅,甚至孩子的QQ也让我们随便登陆。而这一切信任的基础来源于青春期前的点点滴滴的陪伴。所以在孩子不上学,不做作业的混乱的日子里,我们至少还知道孩子在做什么,和那些朋友交往。对抗和封闭是相对的,因为孩子对我们并没有全封闭,所以他也还能多多少少听得到一些我们的规劝,唠叨。虽然很少,但在那段日子真的很宝贵。

第二,对青春期的孩子千万不要冷战。这段时间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很迷茫,很纠结的。他们没有目标或者失去了目标,没有方向或者失去了方向。但是孩子还是好孩子,只是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无法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

作为家长,这个时候请无条件地去爱他们吧。别把他们孤零零扔在一边去挣扎。天天陪伴在他们身边唠叨唠叨,聊聊学习,聊聊工作,聊聊动漫,聊聊同学,聊聊有趣的活动。也多多陪在他们身边,陪他们做做作业,陪他们看看电视,陪他们散散步,陪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我的体会是不必刻意回避学习话题,但是一定要放平心态。不要有期望,更不要奢望你说一句,孩子就能有一点改变。10句,20句,百句,千句,把自己变成话唠吧。那段时间,我感觉把我一生的话都讲完了,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孩子和我们一样,都是有情感的动物。即使陪伴的结果是争吵也比冷漠要好,因为这也是孩子发泄的一个途径。

第三,帮孩子树立目标。孩子青春期的根源,我反思是因为小学过得太顺了,荣誉拿得太容易了,以致于他根本不珍惜,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想做个坏孩子,也不代表他刻意要放纵自己。那时候我们说的最多的是,你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无条件支持他。别认为孩子怕苦怕累,也更不要怕时间来不及。高三一年,我看到,只要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后,什么都能改变。

第四,爸爸们请不要袖手旁观,这段时间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妈妈们也需要你的支持。当妈妈累得时候,请伸手帮一把。当妈妈发火的时候,请挺身代替一下。(如果爸爸主要负责孩子教育的家庭,那请妈妈也伸一把手)

第五,初中对于女孩,高中对于男孩相对比较重要。同时女孩初中最好不要住读,而男孩高中最好不要住读。好的学校环境能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有几个朋友,也能互相帮助地度过这段艰难岁月。但是如果交了几个损友的话,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第六,对于孩子的早恋,公平的对待,千万不要诋毁。我一直对孩子说,我觉得你的同学们都是好孩子,和你一样。我欢迎和喜欢所有这样的孩子。但是你的路这么长,你能确定将来你就是和他们一起走完人生吗?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确定,那就慢慢一起走,慢慢感受这美好的青春岁月,不要急,更不要越界。慢慢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他们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那也没有什么,至少还是好朋友。

最后,一定坚信太阳一定会升起来的,青春期一定会过去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他自己的美好的样子。

育儿知识:孩子为什么不爱叫人了


礼貌是很多家长注重培养的一个好习惯,但是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场景一:“小甜嘴”不见了

明明今年3岁多了,以前可是小区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们让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会把好吃的、好玩的给他,摸摸脸蛋、亲亲他,明明很开心,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明明变得不爱叫人了,爸爸妈妈要不住提醒,有时候勉强叫一声,有时候做个鬼脸。对别人摸他脸很不喜欢,会生气或不理别人。大家都纳闷,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见了?甚至别人给吃的、玩具时,也不说谢谢。我有时挺生气的,就批评他,说这样做不是好孩子,大家会不喜欢他的。

场景二:不喜欢,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岁了,一向活泼开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电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时,她都会回应说“阿姨好”。但最近她有点奇怪,别人打招呼时她躲妈妈身后不吭气,事后妈妈说,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欢你,你怎么不跟阿姨问好呢?她说我躲起来不让她看我衣服,或者说我不喜欢她,她穿皮草,小动物多疼啊。上次去妈妈办公室,因为半年没来了,一个原来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见了她,走过来想揽她,她一下子躲开了,同事觉得有些尴尬。后来孩子告诉妈妈,她不喜欢阿姨的发型和眼镜。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儿园接送的时候碰到别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欢的也不回应。

对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车会跟售票员打招呼,在小区见到陌生的奶奶提沉东西时会主动说:奶奶我帮你。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为变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很“有礼貌”,但是长大之后有些孩子变得不爱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原因一:伴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孩子长大,观察能力更强,注意力范围更广,他们会注意到原来没有关注的细节,对于一些成人的着装、说话的方式、对自己的态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如果有些作法让孩子不欢喜,像场景一中,明明对别人摸自己的脸感觉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兴,因此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不再热情地回应别人。

原因二:伴随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别人的评价

一般孩子到了2岁多,开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渐能够分清楚自己和别人,对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时对别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对自己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感觉,因此别人一些无意的语言或行为就会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场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对自己穿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还不确定,所以出现回避的行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体验分化,对熟人的评价更在意

孩子3、4岁情感体验迅速发展,体验到更加复杂的情绪,如喜欢、愉快、生气、厌恶、悲伤等,一些情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有更加复杂的感受。比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觉得阿姨穿皮草就是伤害小动物,所以会体验到强烈的厌恶感。同时,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触的机会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传递给家长,家长又会把这些话反馈给孩子。因此,孩子对熟人的态度会比较谨慎,而对于陌生人,孩子还是想给别人留下积极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们面前更容易出现打招呼的行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长某些不当作法的影响

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但有时候成人只顾自己说话,忽视了孩子,还有的家长总批评孩子说,看看别人,嘴巴多甜呀!还有些家长觉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拥抱、挥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对孩子打招呼行为的变化,家长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不要:在众人面前强迫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跟别人打招呼,能给自己挣面子,别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好家长,所以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成为家长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长要觉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时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长不要当众批评或者强迫孩子,否则只会使孩子觉得没面子,反而变现得更逆反。

二不要:强求孩子“表面顺从”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可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长的压力表面顺从,但是内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长往往见到熟人后,都会首先让孩子跟对方打招呼,而没有给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样,特别是有很多人的时候,孩子不知道跟谁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还是一次就好了?因而会感觉很茫然。

因此,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跟别人打招呼,这样孩子面临的压力降低,感觉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二要:积极及时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如果跟别人打了招呼,内心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赞赏和认可。因此,家长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只要孩子表现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为,如叫人、身体靠近对方、微笑等,家长要马上给予表扬或强化,不必局限于口头肯定,也可以拥抱一下孩子,对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过游戏扮演角色,让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对人的态度会受某些细节的影响,如场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不同人的感受,体验不被别人理睬的尴尬,让孩子能够换个角度体验。同时,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动物,看看可以怎样打招呼。游戏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较放松,有利于孩子将这些方法迁移到生活中。

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该怎样改善亲子关系?


不少父母很是困惑:进入青春期后,为什么孩子就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呢?为什么以前的“小绵羊”就变成现在的小刺猬了呢?

这是因为孩子长大了,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带来孩子行为的变化。小的时候孩子懵懵懂懂,没有很强的分辨能力,对于父母的话是照单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苏醒”了。自我意识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审视自我、他人及周围的世界,用批判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希望家长把他当大人,给予尊重、平等,渴望独立、自由。

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却停留在孩子的少儿期,还在沿用以前的方式,诸如说教、唠叨、命令、严管等教育方式,并且从没想过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妥。正因为家长缺少反思力,所以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正因为教育思维的惯性,所以家长用不变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去应对变化中的孩子,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引发了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的孩子叛逆。

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的教育方式。不要以为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确的,那是因为孩子还太小,处于弱势,没有拒绝的权利和抗拒的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敢于对家长说“不”,敢于“抗旨”,而家长也开始变得困惑、生气、抱怨、伤心……

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应成长中的孩子,要调整亲子之间的关系以缓和亲子间的冲突。

如何改变?建议家长们做到以下“六变”——

1、变说教为身教

总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复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教就变成教训了。说教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话当真理,孩子必须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说教。

比说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要身体力行,做给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说给孩子听。

比如家长天天玩电脑游戏没节制,却要孩子控制玩游戏,只专心学习,孩子当然不服气。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怕你,现在会反驳你:你都天天打游戏,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温馨的家庭变成天天说教的课堂,多说不如少说多做,做给孩子看。

2、变命令为商量

家长小时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传承性,也同样习惯对孩子用命令句:“你应该睡觉了,听到没有!”“去收拾你的房间!”“关掉电视,做作业去!”

家长处于强势,孩子处于弱势,不能不听。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不再惧于你的威慑,对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开始阳奉阴违,或公开反抗。

如果换成商量的方式,用温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就不一样了。比如“你是不是该睡觉了,你看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间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乱呀。”“我们关掉电视,去做作业怎么样?”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听,则可以用选择句,比如要求孩子八点半上床你可以说:“你是八点一刻睡呢还是八点半睡?”如果孩子贪玩,那一定会选择后者。你可以说:“好的,我尊重你的选择,不过,你要对自己选择负责,我相信你八点半一到就会立即去睡觉。”

这些会比没有商量和选择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变否定为肯定

家长总是无意中用否定句来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够笨的,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又去打架了,老师都告到家里来了!”“又撒谎,为什么总骗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聪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诚实。

这样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会变成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给你看,看你怎么办!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但孩子同样有好的一面,我们何不放过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呢?

比如发现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这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试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么就放过那四次,肯定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强他的信心,让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会在家长不断的肯定、表扬、欣赏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

4、变唠叨为关爱

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不对孩子唠叨的,有的是无意识的唠叨,有的是明知叨唠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唠,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其实语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体语言与爱的行为同样重要。比如要交给孩子一个任务时,拍拍孩子的肩,点点头,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为,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刚到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晚睡前给孩子额头一个轻吻,表示一天的告别:“孩子,晚安!”

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让自己重温那个时候的母爱,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

5、变管制为放手

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严厉管制,不管就会没规矩,就把心玩野了。

比如管孩子的学习,陪孩子做作业,处处严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总之在家长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殊不知这样的管制,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长交给了家长。

同样,这样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无从培养。于是家长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脱了缰的野马。于是家长走进了这样一个思想误区:看,我一旦不管,孩子会变得更糟糕!而孩子却在管制中感到了压迫和不自由。为了挣脱束缚,寻求自我空间,孩子就会和家长对抗。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教会孩子去为自己负责,该信任的时候要信任,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6、变主角为配角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领着孩子走;孩子长大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身后,跟随着孩子,看着孩子走,只需关键的时候扶一把。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习惯于在前台,“指挥”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大的时候,应该移身幕后,让孩子上台主演。这个让位很重要,是让给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给孩子让出了成长的空间,给孩子自主的、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孩子责任。

如果不这样让位,孩子要么就长不大,要么为了自身成长的需要,用叛逆、对立来表示抗议。

希望以上的6个帮助改善亲子关系的手段能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知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对家庭和亲人非常冷漠?》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