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孩子没主见”,自认为摊上了不争气的孩子。其实,这个问题的源头在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教。
如何让孩子变得有主见、独立思考呢?不妨学习以下”批判性思考“:
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用得着批判性思考的地方。
想想看,有无数的电视、小说、电影甚至新闻,都是在表现有人作了决定以后,处理那些随之而来的,可能预见到也可能没预见到的结果!这引出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如何利用批判性思考,做出最好的决定。
我们希望自己身边的人都很善于批判性思考。
我们希望政府领导能够尽最大可能,保证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
我们希望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老板能力挽狂澜。
批判性思考的核心是不断寻找真实可靠的信息,以指导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有时候这个任务是自己给自己的,有时候寻找信息的任务是别人给我们的,老师、父母、朋友或是老板。
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出现于儿童时期,成熟于成年期,但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需要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用公正的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做总结。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批判性思考?
建议1:观察你的孩子如何形成事物运作方式的理论
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在旁边观察,看他想要了解什么。游戏时孩子实验自己想法的方式。我们也会这么做,不过通常都在自己的大脑里实验,而孩子们则会把想法反应在行动中。
建议2:增强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天生就有学习的动力——好奇心,但是父母的行为能够增强或减弱他们的好奇心。如果一件事情与他们预先的想法不一样,或是“没有办法证明到底哪个想法才是对的”,孩子会特别好奇。尤其是在他们想要找出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时更是如此。
为了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他们自己想要修好什么东西,不要太着急地过去帮忙。因为处理这些复杂情况正是培养批判性思考的好方式。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帮孩子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自己解决问题。比方说,如果孩子在拼拼图,有一块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不要拿过来帮他拼,要和他一起找找线索,看看这块放在哪里比较合适;“这块拼图是蓝色的。你看看图上哪个部分是蓝色的?放那儿看看合适吗?”
建议3: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本书中,我一直在讲“柠檬水摊”的重要性,名字来自我的女儿劳拉六七岁时对柠檬水摊的热爱。后来她把这份热爱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开始去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生活。
所以,他们班刚开始学习纽约城早期历史的时候,7岁的劳拉就开始找荷兰在曼哈顿殖民时期跟女性有关的一切资料。他们班级学到埃及、中国或是古希腊时,她总是在论文、读书报告、课堂报告和表演中加入当地女性的话题。这样她就抓住了一个点,不断深入学习下去。
建议4:成为专家——给孩子确切可靠的知识
不断了解孩子已经到了学什么知识的阶段,鼓励孩子问问题,回馈给他们正确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起到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示范作用。
这个过程包括,如果有的知识不知道或是不记得,可以去查资料。不管他们的问题有多难,都去查查看。
建议5:帮你的孩子找到其他可以学习的“专家”
孩子年龄越大,就越知道应该向谁去寻求建议。想想你的家人、朋友、邻居和同事,把他们当作某方面的专家,可以跟你的孩子分享他们的知识、经历和热情。我的朋友曾经跟我的孩子讲过制陶技术、寻找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埃及历史、地震的知识、中式康复训练、画蜡笔画等好多有意思的事情。
建议6:帮助孩子判断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信息
请记住,孩子判断他人信息可靠度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一开始只了解别人也许是不知道,后来才开始明白也许别人是在有意无意地撒谎。如果你觉得孩子得到了一个错误信息,帮他学会分辨流言和现实。你可以问他们:“你怎么知道这个消息是真的?”尤其是孩子大一点以后,帮他们学会查找证据,在可靠的地方寻找信息,比如书或者是靠得住的网站。
如果你觉得有人撒谎了,帮孩子找出事实。但并不是到此为止,进一步鼓励你的孩子找出这个人撒谎的原因:“你觉得他是不想给你留下一个好印象?希望你喜欢他?”可以在教会孩子说真话的同时帮他们理解别人撒谎的原因。
建议7:提高关键的观察能力
我们跟学龄前儿童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跟他们仔细分析广告,像那些电影评论一样,可以聊聊这些:
这个广告想要卖的商品是什么?
你觉得这个广告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广告方式?他们是不是想给你所有的酷小孩都穿这个牌子的衣服的印象?他们用来吸引顾客的东西是攀比心理、冒险还是幽默?
你觉得这个广告有用吗?你看了广告以后能记住商品的名字吗?你想买吗?为什么?
这个广告说得对吗?他们的广告词说的是事实吗?
菲利普上高中的时候,他觉得电视上的青少年男孩的形象都特别单一,他很生气。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电视旁边放了一个本子,分别记录以正面和负面形式表现男孩们次数有多少。这就是批判性思考!
建议8:帮孩子理解那些混乱的情况
对很多孩子而言,像菲利普一样自己选择项目研究是个相当不错的点子,因为大多数孩子肯定都有自己的情感诉求,这个项目能帮他们分清不同的原因。每天的生活中都有很多机会让孩子思考,不要匆匆忙忙地下结论。
建议9:如果遇到教育子女的难题,使用批判性思考来解决问题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用下面的方法解决问题,你们就使用了大脑的执行功能,也让它得到了锻炼。
1.找出问题到底是什么。问一系列的问题:我在做什么?我想让事情怎么样?有哪些办法可以让我把现在的情况变成我想要的情况?
2.找到你的目标。因为解决问题总是和目标有关,所以找出你自己的目标或是你给孩子的目标非常重要。如果你在教孩子自己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那就帮他找到目标。
3.找出二选一的解决方式。找出解决方式需要我们抑制住自己“按照以前的做法来做的倾向”。也需要我们灵活思考,找出不同的可能性,还需要一些想象力。
4.想想这个两个办法会有什么结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他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解决办法,不要考虑自己的想法。
5.找出一个办法来试试。这个当然需要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6.评估结果,如果这个办法不行,再换一个试试。
一个孩子越往上学,越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到时候就自然具备的,需要家长从小引导,锻炼孩子独立判断、独立做事的能力。
1、学习棋牌类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学国象、围棋等,棋类东西锻炼思维,毕竟下棋需要自己下,别人帮不上忙,棋子走哪儿,必须要自己判断,自己做决策,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但有些家长没时间接送孩子去学棋,而且学棋,毕竟是时间长、花费大的事情。其实,孩子在家打扑克,一样起到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出牌也必须自己做决断,作用是一样的,而且玩扑克更练习孩子的计算能力。我孩子在上小学前,口算多位数加减法、含负数的,已经非常熟练了,主要是靠玩扑克拱猪给大家算账练出来的。现在,淘宝网上有一种分数扑克的,由55张分母从2-11的真分数组成,如1/2、1/3、、、、10/11。通过玩比大小、金钩钓鱼等,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当然孩子独立思考能力也不断加强了。
2、放手让孩子去做。生活中皆是各种能力和行为判断的训练场。比如生活中给孩子一定零花钱,让他自己去支配。去超市,买水,孩子自己就会去比较,哪个优惠,哪个打折,包装大小,自己折算,看哪种合适。比较、思考、判断,只要自己亲自去做事,就能遇到,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抉择的时候,助分析利弊,最终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从小事做起,点滴培养,孩子在大事时才知道怎样去思考,怎样自己做决定。
3、把孩子玩电子垃圾游戏的兴趣引导到思考学习的轨道中来。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平板、电子产品泛滥,孩子有时间就玩手机、电脑游戏,影响视力,浪费时间。这些东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完全隔离、阻断是不可能的。对孩子来说,学习儿童程序设计可能对孩子帮助最大。因为儿童程序设计主要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应用。孩子在应用过程中既能得到游戏的快乐,也能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在中、小学阶段blockly和scratch都是孩子学习的不错的编程软件。学儿童程序设计,好处是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编出来,想不动脑子都不行。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当融入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应当是渐进的,应当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提高的。当然,有时候孩子理解、进展快慢不同,这时家长的心态最重要。一直平和心态地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最终会有好结果的。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独立
培智部五班的孩子现在很多都能够自立,大多数都能自己穿衣、吃饭,但班里还是有少部分孩子由于家长还是太溺爱、娇惯孩子。这就使有些孩子对家长、对老师、对保育员很依赖,不愿自己动手去做,只想依靠别人。班上的烨烨同学就是一个特别娇惯的孩子。常听烨烨同学的爸爸和我说过:“烨烨在家的时侯,衣服都是他爸爸给穿,吃饭等都是爸爸给喂”可是,在学校里,孩子那么多,保育员陈奶奶有时照顾不过来,像烨烨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也和在家一样,保育员陈奶奶就会忙不过来,那岂不是“天下大乱”,再说,如果真那样也会感冒的。
再举个烨烨同学的例子吧!每次孩子们吃饭烨烨都是说:“我不吃,我不吃,我在家吃了,我饱了……”等等话语。我知道他怕麻烦,因为在家吃东西的时侯,很多时侯都是爸爸或妈妈喂她。看到烨烨这样,保育员陈奶奶只能哄着她吃,鼓励她,但是我都是要陈奶奶让她自己使用勺子,就是为了锻炼他的小手能力。看到烨烨这样保育员陈奶奶和我也很着急,所以我就与家长沟通,幸好家长也能听取保育员陈奶奶和老师的建议与我们配合,我们教师也会在学校多教导她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我们也会给她讲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再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开导他。通过多次的努力,在学校里她也不用教师帮她穿衣服了,也不是最后一个穿完衣服的孩子了。
通过烨烨这几件事,我认为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是可以改正的,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动手,发现小手的奥秘,懂得小手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儿心得:学会换位思考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我们作为家长肯定会遇到许多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见到人,孩子们不打招呼;吃饭的时候,孩子不高兴吃。今天我就讲一下我是如何解决这二个问题的。
1、孩子不打招呼,你越是让他叫,他越是不叫。还躲到你的后面,弄到最后是,不但人没叫,而且家长一发火,孩子就哭了。这种事我也干过几次。后来我想想,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这会使孩子越来越怕叫人。不防我们转换下,逆向思维。既然孩子们不愿意叫,那我就允许她这样。你不叫人,可以,我允许。那不管是家里人还是不认识的人,你都不能叫,如果让我发现一次,我就要惩罚一次。“我女儿急了,跟我说:“妈妈,这样是不行的。不能这样的。”我板着脸说:“你不是喜欢这样嘛?以后连爸爸,妈妈都不能叫的。”我女儿哭着跟我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掉这个毛病。”从那以后,我女儿见到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能主动去打招呼了。
2、吃饭这个问题,我估计好多家庭都有。我家就是特别严重。一吃到饭,孩子就要被我骂哭,一边哭一边吃,家长心里不好受,孩子嘛吃的也不开心,而且对消化也不好。有一次我对我女儿说:”从今天开始,你吃的饭都是定量的,既不让你饿,也不让你吃饱。每顿饭就只给你那么多,如果你不吃,那就再减少量。“我女儿就问我:”为什么呀?“我说:”既然每次盛的饭你就只吃一点点,剩下的不就浪费了吗?既然你只吃那么多,我就给你那么多。你看动物园里的老虎,被关在铁笼子里,伺养员每次给它们吃的东西,就够老虎七分饱,这样既不会让它饿着,也不会让它吃饱了从铁笼子里逃出来。“女儿说:”我才不要呢,我为什么要像老虎一样呀。“然后外婆就在旁边散风点火,说:”你还不快吃呀,你再不吃,你妈就要把你碗里的饭减掉了,这样你就没力气的。“女儿对我说:”我不会让你这样对我的,我一定要把饭吃光光。“然后没一会儿,一碗饭就没了。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上面的二种方法只能供大家参考一下。有时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问题,思路应该反过来一下,说不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宝宝独立思考能力从小培养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宝宝在客厅里自言自语,而且好一会儿也没有叫妈妈陪。走近一看,却发现小家伙正一本正经地和毛绒玩具们说着“外星人”的语言。这是宝宝在享受独自游戏的乐趣。别打扰他,更不要笑话他。1岁多的宝宝已经初步有了独自玩耍的能力。这样的自娱自乐正是宝宝独立玩耍的开始。
方案1:亲子阅读边看边想
给宝宝提个问题
妈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面的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宝宝去想。当然,也可以引申开来:“汽车越来越远和越来越近,我们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这样,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拓展了孩子的思路。如果妈妈和宝宝互换角色,相信宝宝会更有兴趣。
方案2:在“破坏”中研究
先自己试试看
童童盯着万花筒看了好一阵,随后摆弄来摆弄去,终于,把它的外壳拆下来了,发现里面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还有塑料盒。噢,原来如此!看明白了,童童试图把万花筒复原,却屡试屡败。他跑到妈妈跟前,指着一堆“零件”说:“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如何应对?比较好的方法是,平静地对孩子说:“宝宝先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一点点拆下来的,再自己想想办法,说不定你能装好呢!”然后,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解决难题。如果过一段时间孩子还弄不好,妈妈再来和他共同解决难题。如此,孩子就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中受益。
总有新的玩法
“举一反三”地玩同一种玩具,对锻炼宝宝的思考能力大有好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欢的,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积木、橡皮泥、拼插玩具、折纸,甚至是那些日常用品。因此,父母尽量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中,启发孩子去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玩法和用途,比如一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
宝宝两岁后会越来越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适应独自玩耍的宝宝,在和小伙伴的相处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主动和积极的游戏能力,为日后入园后的集体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不会太过依赖家长!
方案3:在游戏中“动脑”
耐心等待
在游戏的时候,宝宝经常会因“走投无路”而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让他有时间自己琢磨琢磨: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不行,妈妈可给一点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启发昭昭:“想想看,在漏斗放进瓶子之前,怎样才能让它不漏呢?”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去尝试。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学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使之终身受益。
走出家门
博物馆、科技馆也是孩子的好去处,不过,这需要妈妈和宝宝一边看一边聊:“如果恐龙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假如没有竹子,还会有大熊猫吗?”便于孩子根据眼前的事物,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
如果你的宝宝拿一面小镜子左晃右晃,对着阳光射过来的方向,饶有兴趣地观察阳光反射回去的样子;或者,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向电视后面走去,想弄明白电视中的那些人是从哪儿来的……这表明,孩子已经开始思考、探索他看到的一切了。
培养幼儿会思考的能力和爱思考的习惯,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比背几首诗、认几个单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要有用得多。父母应多用心思、借助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琐事以及一些游戏,帮宝宝把他们的大脑“转动”起来。
方案1:亲子阅读边看边想
“兔妈妈左顾右盼,想寻找点野果子给兔宝宝吃……”妈妈正给韵韵讲故事书,突然,韵韵打断妈妈,指着图上的小动物问:“这是兔妈妈、这是兔宝宝,可为什么兔妈妈比兔宝宝还小呀?”
孩子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书,好奇心又强,如果妈妈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启发孩子边听、边看、边想,孩子慢慢就会习惯“主动接受”——经过大脑的“加工”,丰富了故事的内涵,收获也远远超过听故事本身。因此,讲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可以这样做]
1.给宝宝提个问题
和宝宝一起看故事书时,把画面上的人和景物指给宝宝看,便于他认识;孩子再大一点,不妨把图中人物、动物、景物的高矮、大小与远近的关系讲给宝宝;看书时问问孩子:“这棵树和这间蘑菇房哪个高?为什么蘑菇房看起来比树还高呢?”“如果袋鼠从河边走过来,是变大还是变小?”妈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面的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宝宝去想。当然,也可以引申开来:“汽车越来越远和越来越近,我们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这样,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拓展了孩子的思路。如果妈妈和宝宝互换角色,相信宝宝会更有兴趣。
2.说说你的发现
给孩子讲故事书或一起看动画片时,引导宝宝试图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比如:“小熊今天为什么戴上帽子和围巾了?”“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树叶呀?”然后,耐心地等待宝宝反复观察画面,经过判断、推理,由表面化的现象,得出“秋天来了、树叶被风刮掉了,天气变凉了……”的结论。以这种方式,逐渐培养起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方案2:在“破坏”中研究
每个孩子仿佛都是破坏大王。但仔细分析,毁东西其实正是宝宝思维活跃的表现,在这种时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宽容与指导,丝毫的批评和斥责,都会抑制孩子思考和探索的萌芽。
[可以这样做]
1.先自己试试看
童童盯着万花筒看了好一阵,随后摆弄来摆弄去,终于,把它的外壳拆下来了,发现里面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还有塑料盒。噢,原来如此!看明白了,童童试图把万花筒复原,却屡试屡败。他跑到妈妈跟前,指着一堆“零件”说:“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如何应对?比较好的方法是,平静地对孩子说:“宝宝先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一点点拆下来的,再自己想想办法,说不定你能装好呢!”然后,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解决难题。如果过一段时间孩子还弄不好,妈妈再来和他共同解决难题。如此,孩子就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中受益。
2.总有新的玩法
“妈妈,吃糖葫芦。”朵朵举着一根筷子,上面穿着几个串珠,这些玩具串珠本来是用来穿项链的。今天,朵朵又用它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玩法。
“举一反三”地玩同一种玩具,对锻炼宝宝的思考能力大有好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欢的,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积木、橡皮泥、拼插玩具、折纸,甚至是那些日常用品。因此,父母尽量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中,启发孩子去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玩法和用途,比如一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
方案3:在游戏中“动脑”
孩子都喜欢玩水、玩沙,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难题”,这时,守在一旁的父母最好不急于给出答案,要给孩子时间,鼓励他们“启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
[可以这样做]
1.耐心等待
把剪掉底部的细口瓶倒过来,它就成了一个漏斗。昭昭往“漏斗”里装沙子,结果是上面装、下面漏。于是他用手指头堵住漏斗口,等装满沙子再松开手、把漏斗挪到另一个瓶口内,让沙子流进去。然而,沙子下漏的速度很快,从他拿开手指到将漏斗对准瓶口的瞬间,沙子几乎都漏光了。昭昭回过头来求援似地望着妈妈,但一直盯着他的妈妈却把头转向一边、一声不吭。昭昭无奈地一次次地重复着……终于,他恍然大悟:先将漏斗口伸进瓶口,再开始灌沙子,很快瓶子就被装满了。他得意地回头看妈妈,而此时,妈妈已经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游戏的时候,宝宝经常会因“走投无路”而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让他有时间自己琢磨琢磨: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不行,妈妈可给一点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启发昭昭:“想想看,在漏斗放进瓶子之前,怎样才能让它不漏呢?”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去尝试。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学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使之终身受益。
2.探究水的秘密
瑶瑶把一小瓶水倒入另一个大一点的瓶子中,左看右看之后,又倒回原来的瓶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不解地问妈妈:“在这个瓶子(大一点的瓶子)里,水怎么变少了?”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递给了她一个更小的瓶子:“把水放这里,试试看。”结果,瓶子装满了,水还剩了一半。瑶瑶又试了几个来回,突然开窍了:“这些水放在大瓶子里就觉得少、放在小瓶子里就觉得多……”
水是一种富于变化的“玩具”,宝宝百玩不厌。妈妈不妨顺应宝宝的兴趣,让想一想:水是怎么来的?它有什么用处?水是怎么给花“解渴”的?启发宝宝尽量说出多种答案。当然,妈妈也可以和宝宝做个小试验:把水调出各种颜色,再将一支支白色的花插入不同颜色的水中,观察花的变化。亲自实践之后,宝宝知道了花是怎么吸水的,同时也能发现“思考”的奥妙,享受思考的乐趣。
3.走出家门
乐乐捡来树叶拿给妈妈看,妈妈做出惊讶的表情:“呦,真多呀!瞧,有银杏树叶、杨树叶、梧桐树叶、柿子树叶……乐乐能告诉妈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在户外玩,是引发宝宝思考活动的大好时机,比如给宝宝提个醒儿:我们来看看蜗牛爬树、蜘蛛织网和蚂蚁搬家,好吗?然后,做出向孩子求教的姿态:“妈妈不明白,蜗牛怎么总把身体缩在壳里呢?蚂蚁为什么不自己把面包搬回洞里呀?你要是知道,告诉妈妈,可以吗?”在这种氛围中,孩子非常喜欢开动脑筋。如果宝宝说不到位,妈妈再讲给孩子听,或者一起到书中找答案。
博物馆、科技馆也是孩子的好去处,不过,这需要妈妈和宝宝一边看一边聊:“如果恐龙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假如没有竹子,还会有大熊猫吗?”便于孩子根据眼前的事物,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
专家建议
孩子兴致勃勃地探索、游戏状态也很有价值,这不仅是孩子思维的锻炼,也能优化孩子的性格。
深谙人脑“用进废退”的原理,孩子思考越多、越独立,智力发展就越快,不要多余的帮助,更不要代劳,给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着急的独立空间,只有在远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不满意就来改造吧,我给xx弄了两个框来装玩具,让她玩了后就把玩具收起来,下次玩的时候再到这里面来找,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可是过了两天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每次玩了玩具后又开始乱扔了。我真的很生气,可是也没办法,只能是自己又收拾了。
可是每次这样去收拾,我觉得很烦躁,因为每次都一样,刚刚收拾好的屋子等一会又是一团糟,实在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唉!但是不能总是这样下去啊,这可不是个好习惯,我决定要好好的给她改造一下,免得她一天到晚的乱放乱扔。
一天,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她们把家都给翻过来了,杯子,碗,碟,连花瓶里额花都给放进房间去了,然后两个人跑到衣柜里去躲了起来,玩具撒的一地都是,纸巾,洗衣粉、面霜等等也是满地都是,连下脚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等小朋友走了后,xx跟往常一样就开始坐到床上去看书什么的,我让她收拾,然后她就慢慢的摸,一直到要睡觉的时间了,我爬到床上去睡觉,她又跟着上来睡觉,这次我发脾气了,今天你不把东西收拾好你就别睡觉,或者,你要是上来了我今天就把你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不要每次说了都不听,总是乱扔东西,用过后也不放回原处去。
没办法,xx小朋友再不情愿也得要去一一收拾,每收拾一样又说收拾玩了,我又让她把其它东西归位,一直等到屋子里面完全干净为止我才让她睡觉。
要再让她继续下去,估计以后永远都会是这样了。为了孩子,我得让她学会自己收拾。
近日读到吴非先生写的《没有“课外”,怎么学》一文,很有共鸣。文章主要是批评应试教学下加班加点提高升学率的错误做法,文中说“课堂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课堂,只是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没有了‘课外’,学习就不完整。”理由是,学生需要空余时间思考,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而学生个人学习天地的拓展有助于习惯的形成、能力的提升。
在希腊文中,学校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而卢梭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虽然他指的是儿童——“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各种年龄的人身上都是适合的。
什么是学习?假如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是上课、考试、做试卷、上小课、做作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天跟着老师转,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发展个人爱好、培养学习能力,这就不叫学习,而叫奴役,无穷的功课和作业占据了学生的时间,更占据了学生的大脑,没有了自由时间,缺乏自我教育的空间,不可能成绩优异,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更不可能提高自学能力。
邻居的孩子今年考了个三本,妈妈的心理很不平衡,逢人便诉苦:“付出的太多了,却是这个结果,心里不平衡啊!”她所谓的“付出”,就是给孩子不停地上小课。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毕业,我只要见到这个孩子,都是见她背着书包去“赶场”,应付完学校的课,还去校外上小课,语数外史地生,没有一门不上,更夸张的是,竟然同时上两个辅导班的英语、两位名师的语文课,临近考试还要找老师急训上小课,妈妈无数次在夜色中带着女儿奔向老师家“开小灶”……这女孩一直“在路上”,不太见她闲下来自己学习的时候,孩子不笨,只是时间全部分割,疲于应付,连作业都完成不了,哪里有时间去自主学习?因此,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妈妈就再给她加“小课”,固执地认为:“必须要上!如果不上小课,成绩岂不更差?”其固守的观点是:“我们俩文化层次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送到老师那里,能学多少学多少,学总比不学的强。”因为上小课,经济和精力上付出很多,结果孩子的成绩离二本线还差好几分,心里极度失衡。
我觉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极为负责任地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误,忽略了闲暇的价值,忽视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于“事倍功半”“一无所得”。在我眼中,一个优秀学生的状态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上课认真听讲,课外及时复习预习,遇到问题或自主探索,或请教他人,或与同学讨论沟通,最终获得解决。更重要的,一定有空余的时间广泛阅读、发展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正如吴非先生所言:“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家长指导的状态下,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作为学生,他合格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心得: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