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工课的任务就是给三只水草和三个小鱼吐的泡泡涂上颜色。怕幼儿们不会,我先在黑板上示范。从油画棒盒中拿出深绿色举起手来告诉幼儿水草这个颜色,然后涂上,拿出红色、蓝色、绿色说:“看好,鱼泡泡分别图上这个颜色。”示范完我就分下油画棒,宝贝们都兴奋的涂起来。
可是我发现一向调皮好动的小虎却没有动手,忧虑的看着画纸,我顿时心生怒火,走到他跟前但还是和蔼的问:”小虎,别的小朋友都快画完了,你怎么不快画呀。“”老师,那回我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看到的水草不是这个颜色的。“我突然感到欣喜,这是一个动脑子的孩子。”那是什么颜色?“我好奇地问。不会表达的他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来,然后用手指着浅绿色。”那鱼泡泡呢?“他的表情更痛苦了,”可是我看到的鱼泡泡没有颜色“。我在想,对于小班的他们对于未知的绘画世界应该有自己的想象。
于是,我示意小朋友们先停一停说:”小朋友们,对不起哦,你们可以将水草和鱼泡泡画成你们看到的或者喜欢的颜色。“果真,宝贝们更兴奋了,赶紧换彩笔,嘴里还嘟嘟囔囔说着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
等到美工课结束,我看了看,五颜六色的水草,各种颜色的鱼泡泡,真的也很漂亮,宝贝们高兴极了。
在幼儿园,我们总会给孩子讲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让小朋友们感受到故事的乐趣。有一天,我正在课上有声有色的讲故事,一会儿模仿公鸡的说话,一会儿模仿小猫说话,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讲完故事后,我理应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个情节,好多幼儿积极举手发言,基本上能回答到点子上,我暗自高兴,心想:这节课的效果达到了。但有点奇怪,平时爱发言、喜欢插嘴的芳芳,今天怎么一反常态,坐在那儿若有所思,不理会周围发生的事情。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事中的公鸡和小猫是怎么说的?”让她来回答,她一愣,我又重复了一遍问题,等待她的回答。芳芳一本正经严肃地说:“我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公鸡会说话,只会喔喔叫,小猫也不会和别人说话,只会喵喵叫。”说完这句让我目瞪口呆地话之后,她又添了句:“这些故事都是人编出来的。”随后,反问道:“你们见过会讲话的公鸡和小猫吗?”听她这么有理有据的话,我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时没有充分的理由解释清楚,没有最佳的方法说服她。只好,对着全班幼儿的面说:“芳芳说的也对,我们平常见到的许多动物不会说话,只有个别动物通过我们人的训练,会说一些话,但也不能像我们人类那样能说会道。”接着我又说道:“这是个童话故事,是可以给予动物像人一样说话的,如果童话故事里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小朋友就不爱听了,是不是?”幼儿齐声回答:“是的。”有个幼儿还大声地补充着说:“我们看的动画片的动物都会说话的,”我看到芳芳暂时没有异议,就继续讲下去。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还小,但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经验的积累,知识越来越丰富,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对此,老师的确惊叹不已,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无法应对,感到为难,但也不是随便可以靠“忽悠”和“哄骗”过去,草草了事、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今天,碰到的情况,说明这个孩子异常的想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她说的也是事实,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鸡儿猫儿那个会说话,如果鸡儿猫儿会说话,简直难于想象。站在成人的角度想想,童话故事只有孩子才相信,是孩子在该阶段可以接受的并喜欢的。到孩子逐渐长大,会对童话故事的兴趣逐渐淡薄,被另一种模式的文学作品所代替所接收。所以,应该对孩子的异常想法,其实是正常想法,表示肯定。为什么非要把不可能的事,寻找理由,编造故事,转化和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接受成人的一套固有的陈旧的做法和想法。你说,这个孩子缺乏想象力,缺乏童真、童心吗?似乎又不是。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这着实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值得大家深思和认真对待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态度。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不可取,蒙骗过去更不可取。我们老师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处在同一水平,从孩子的视野看问题,不至于扼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1.破坏性的批评当一个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家长进行破坏性的批评,因为做错一件事,导致对人的否定,会使孩子觉得太痛苦了。
他会发现负责任等于痛苦。
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他的潜意识里,负责任等于痛苦,那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丈夫;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她的潜意识中,负责任等于痛苦,那么她怎么能照顾好她的孩子!破坏性的批评导致这些恶果,一切取决于你给孩子的神经连结。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批评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了研究。
他举出了一些使孩子产生痛苦连结和破坏性的话语:使用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废物!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跟你爹一样!责难——叫你不要做,你还要做,真是不可救药!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狡辩!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还敢顶嘴!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妈就不爱你了!滚出去!央求——我求你看一会英语吧,儿子!贿赂——只要你这次考100分,我就给你100块零花钱。
挖苦——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后还要做大事,做梦去吧!这些词语是那些热心的家长经常用的话。
这样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更会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放大,致于不可救药。
2.过分严厉,使孩子不敢负责,怕失败,怕惩罚当我们过分严厉,并且出了错误后对孩子进行各种惩罚。
“你必须把车开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次理必须考90分以上,否则就别再进这个家!”“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妈妈就不活了!”最后,当我们过分严厉,孩子不敢负责任了,因为他感觉负不起责任。
我刚要发火,忽然发现厕所里有没冲干净的大便,我马上明白了王丽斐的用意,轻声地问:王丽斐你想干什么?王丽斐一惊,马上说:“老师,厕所很脏……”我说:“这是老师洗碗用的东西,洗厕所不能用这个,以后厕所脏了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擦,好吗?”他默默的点点头。
我让他用肥皂洗洗手回到位子上去。
就此,我向全班小朋友上了一堂不随便动老师东西的教育课。
通过这件事说明孩子年龄小,许多事他们不明道理,有些事只是模仿成人去做。
通过这件事也说明,幼儿做事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去做,这是幼儿固有的特点。
如果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
今天的区域活动是小制作——可爱的小鸟。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比较复杂,要求在小鸟的肚皮上开一个小口子,如果对折的话很容易剪坏,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制作着,不一会儿就听到嚷嚷声:“马老师,赛尔剪坏了!”然而,当我看向赛尔的时候,她好像无所谓的样子,还在认真的剪着。我没有去指导她,心想过一会儿她肯定也会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来跟我要一张纸,或者像别的小朋友一样露出焦急的样子请求老师的帮助:“马老师,我不小心剪坏了,请帮我弄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想象中的场景始终没有出现。当我忙着知道别的小朋友的时候,只听耳边传来赛尔的声音:“马老师,我认为小鸟的白翅膀也很漂亮。”我定睛一看,原来她用白纸找着小鸟的花翅膀剪下来,替代了剪坏的。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帮助的人是否太多了?帮助的时机是否太早了?在一日活动中,我们老师生怕孩子走弯路,常常预设好一个个问题,随时恭候孩子的提问,解答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与孩子帮助。也许,我们的预设和帮助太多了,而给与孩子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太少了。一些自信的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并乐意去尝试,但一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会在老师一次次及时的帮助指导下,更加缺乏尝试和探索的热情。作为老师,我们不要把孩子的想象的都一样,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探索,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孩子们闪烁着明亮的眼睛盯着天空,叽叽喳喳地嚷着,天上的白云不时变幻着姿态,孩子们不时着惊奇地说着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其中有块白云慢慢变淡,散开去。浩浩小朋友说:“丁老师,你看那云彩消失了。”我听了
,打心底里高兴。孩子们被天上的白云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块淡黑色的云彩飘过来了,太阳躲在它后面。凌凌小朋友说:“丁老师,你看太阳到那边去了,那边一定很暖和。”看,孩子多有想象力啊!
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我想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我所带班里的汤妹妹,是个漂亮文静的女孩。记得小班刚来幼儿园时,她是所有新生中哭的时间最久的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现在读了中班,不哭了,而且上课时还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下了课也能和几个要好的小朋友一起玩,和老师说说话,进步不少。可是就是一样,不愿做早操,宁愿手里拿着器械但就是这么站着。几位老师不知为这做了多少思想工作,但仍不见效果。后来,我们也便达成了默契,不再强求,怕引起她另外的不良反应。但是没想到,这个星期三当我带着孩子们下楼做操时,惊喜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汤妹妹拿着花样操的器械竟然和大家一起做了起来。我和俞老师用目光交流着,我们假装没发现,怕她害羞又不肯做了,只是用余光一直注意着。
早操结束后,当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把器械放下后,我才上去拥抱了她,表扬她今天的进步。她马上变得很羞涩,但眼里流露出的是无比的快乐与喜悦。我们并且约好,以后她每天都会跟着大家一起做操。果然,以后的几天她的确做到了。
这件事再次使我明白,教育需要“顺其自然”,这样可以使教育变得容易,而且又符合自然规律。年龄和阅历往往是束缚想象力的绳索,而浪漫的童心才是充溢着想象力的。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请不要过多的要求他们,更不要对其强求。保持童心,让人生展示生命最丰富的活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