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08-27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育儿知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听了几个家庭教育讲座,老师都是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交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领悟到对孩子的教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与他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成败,取决于家长做人做事的实际行动。

亲子关系和谐,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否则一切说教、道理在孩子那儿都可能成为耳旁风。随着孩子年龄增长,9岁、10岁以后,父母的话再有道理,也只是父母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

那我们该怎么办?

——争取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成为他的战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听听他所思所想,然后再施加适当的引导。

——给孩子做出表率,少说教,做给他看。

我们为什么想教育优秀的孩子?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孩子优秀,证明我也很优秀,或者是:我的梦想没实现是有各种客观原因,如今我让孩子来实现,等于我的梦想间接实现了,这个逻辑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些人在事业上没有获得足够的自尊,希望从孩子的成功上找补,或者从控制孩子来获得满足和自尊。家长们别忘了,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你孩子的眼界和理想,把未尽壮志交给孩子,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竹篮打水一场空。

家长们可行的办法是:去做好本职工作,去认真学习一样新技能,去管理好自己的作息,去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给孩子做出榜样了,比什么教育都管用。家长成功了,孩子也会跟着学,一举两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的,是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关键在于定位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单

二、尊重孩子,而不是处处权威压制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没有伞的孩子更会努力奔跑。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五、放养优于圈养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六、自由大于限制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七、规则大于宠爱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地说教,但是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家庭教育知识:别让家庭教育成为中伤孩子的利器


南京一小学开了一场特殊的家长会,每个孩子都在黑板上匿名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对父母的“控诉”。“希望妈妈不要再冤枉我”“不要总打我”“请爸爸不要对我大叫”“不要再说我成绩不好了,我会努力的”“不要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黑板上稚嫩的板书让人心酸,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严肃话题:不理性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家长一心想要为孩子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望子成龙的期盼过于急切,采取极端的方法只会让这种“爱”变味,孩子们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原来设定的期望值,希望变成了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便会转化为打骂孩子的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用错了方法,好心也会办坏事。在这种情形下,其实惹家长生气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长不平衡的心理。那么在责怪孩子之前,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先自我反省一下,对孩子的了解是不是太少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期被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并且敏感多疑,在最应该得到放松、包容自己的避风港里都要提心吊胆,这难道不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失败与悲哀?

无心之失也好,言语习惯也罢,这都不是对孩子恶言相向的理由,吼叫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口口声声的“打骂是为孩子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已经是迂腐的思想。就像往一块木板上钉钢钉一样,家长的言语暴力就是钢钉,即使孩子长大以后在内心深处与不愉快的记忆和解了,钢钉被拔掉了,但留下的孔和伤痕永远在那里。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多数家长已经尽力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一应俱全,也就是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却忽略了孩子们对爱、归属感和被尊重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孩子才能更好地去追求高级目标,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家长们保护孩子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却忽略了家庭可能造成的伤害,就好像一只保护孩子的刺猬一样,让它不受外界风吹雨淋,却用自己浑身的刺扎伤了它。孩子们躲过了外界的伤害,却没能躲过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挖苦讽刺,这比陌生人带来的伤害更让人心疼。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理想的家庭教育不是单向的施压,而是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模式,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共同进步才是正道。需要学习的不仅仅只有孩子,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好家长。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交往氛围,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相信《育儿知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