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09-22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M.yJs21.CoM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注意:五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

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

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

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

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五种亲子关系不利孩子成长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宝宝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宝宝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宝宝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亲子关系既是一项难以驾驭的科学,又是一门讲究科学的艺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亲子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它的核心是爱。

现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关系的度,非常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太多内容可以去说。这里单就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爱孩子,给您一些建议。

一、关爱,让关心爱护奠定爱的基础

关爱,是关心爱护,关爱,贵在衣食住行的细节?在孩子的心目中,怎样的父母才是孩子认为爱他们的父母呢,下面一份德国学校的“父母成绩单”可以作个借鉴。

德国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逢月末,都会根据这个月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孩子的父母的行为进行“父母成绩单”评分。并签署意见,再交给老师。“父母成绩单”上共有10道题,优秀为A+,合格为A,不合格为B。每一项都做出选择后,可以看到父母本月在孩子心中是否合格。看看你能符合几条?

1.父母彼此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从不在我面前使用不文明语言或无休止地争吵。

2.父母能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以电视,电脑或大声说话来影响我的学习。

3.父母能积极学习,不断进取,能做我的“智多星”,能提高对我的教育能力。

4.父母能认真听取我的学习情况汇报,为我推荐一些有益的学习资料和课外阅读书刊。

5.父母能经常与我沟通,耐心地倾听我的诉说,从不态度恶劣地打断我。

6.父母能关心我的身心健康,膳食平衡,视力保护和生理健康,带领我积极锻炼身体。

7.父母每月都给我零花钱,但会指导我合理使用,让我学会勤俭节约。

8.父母从不溺爱我,每天都耐心指导我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

9.父母能正确对待我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强行制止,而是和我讲道理,帮助我改正。

10.父母能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一起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德国一个孩子对他的爸爸的评分有A,有B,也有A+。孩子爸爸说,得到A+的时候,他非常欣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得到B的时候,它也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会更加努力地改进,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份特殊的“成绩单”,是否会深深地触动我们?!想想我们的很多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考第一,争名次,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否合格呢?我想这不仅是德国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孩子对父母的一份渴望。如果父母能做到如“成绩单”所写,不断地改进自己,达到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不是太难事了。

二、会爱,让正确的爱保证爱的成效

会爱,就是父母要懂得怎样正确地去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知晓孩子的需要,才会知道怎么去正确引领孩子成长。

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父母要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让孩子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变化,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四二一”家庭逐渐增多。这些独生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小太阳、小皇帝、幸福的结晶、父母未来希望的寄托者。父母往往对孩子娇宠有余、管教不足、放任迁就,爱到完全不会爱了,以至溺爱在某些家庭已经发展到无可挽救的惊人地步。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外表上看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他们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谓之的“蛋壳效应”。

某中学初一女生,初中时各门功课均居全班之冠,经常听到的都是教师、家长、邻居、同学的赞美之词。自考入县一中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总成绩居全班第九。她苦心攻读,发誓期末非进入前三名不可,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初二下学期中考竟跌入20多名的行列。酷爱脸面、听惯了表扬的她难以接受这严酷的事实,觉得无颜面对父母亲人朋友,用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深刻的教训是否和我们父母的爱有关呢。这样的父母不会爱孩子。其实,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摔跤碰壁。否则,孩子长大后,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将会束手无策。

让我们看看国外的一些父母,他们是如何爱孩子的。在美国,有三句关于爱孩子的教育金句广为流传:

1.“Stand 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美国的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很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也就少了许多对抗,少了许多家庭矛盾。

2.“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Give he/her the key, don’t open the door)

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去做”、“去试试”(try/do it yourself)

父母在给予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

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会爱你。

在中国,也许在国情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下,中国父母并不能完全像美国父母那样。但是尽力给予孩子可能的选择自由,是一种会爱的表现,对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十分有益。

三、恒爱,让持之以恒的爱积淀孩子的未来

恒爱,就是持久的爱。孩子乖的时候,当父母的自然会爱,这种爱,任何人都有、都会。但是,当孩子不乖的时候,你会爱吗?甚至,当孩子犯了错误,一时误入歧途之后,你还会爱吗?教育是个慢慢疏导引领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强攻,需要耐心,更不要过于急躁,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帮助孩子改变掉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一切就会成为泡影。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做父母的极大的耐心,让孩子在培养的过程中慢慢改正缺点,完善人格。持之以恒地信任孩子,是教育孩子成功的秘诀。父母坚持不懈的信念与爱心,是孩子自信心增强的重要来源。

在山西,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教书。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女孩由于讲不清数学题,被学生轰下台,灰头土脑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眼泪,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出来,原因是剪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说完,便为女儿打点行装,准备让她到另一个地方去试试。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然而每次女儿失败而沮丧地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自己的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又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了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他,也总会有属于他的一片收成。”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

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和爱心,就是最坚韧的一粒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生长的奇迹。 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永不言弃,一种持久而永恒的爱。

爱是需要慢慢渗透的,父母付出了爱,孩子们也懂得了爱,他们在会在爱的过程中成长,逐步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由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逐渐形成,并健康地发展下去。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会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以下介绍了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