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7岁之后差别太大,家长必须反思

09-03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7岁之后差别太大,家长必须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现在社会真的是太发达,孩子真的是太聪明,老人还在用着按键手机,可是很小的孩子已经会玩平板和智能手机了。。。殊不知,经常玩手机和不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差别太大了,值得家长朋友们反省。

孩子年龄尚小,家长是否反省过为何自己的孩子这么热衷于手机,为何别人家的孩子不懂得玩手机?这都是模仿造成的可怕后果,如果家长整天埋头抱着一部手机在哪里摆弄,孩子的好奇心也会驱使它蠢蠢欲动,要模仿爸妈玩手机,要探索手机里的世界,所以说不要责怪孩子喜欢玩手机,这都是家长造成的严重后果。

1、玩手机的孩子性格会变的比较内向,以后就变成了一个闷葫芦,对手机会上瘾,每天不让她玩一会手机,孩子就表现得像丢了魂一样,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失去了意义,这就是手机上瘾的表现,孩子已经开始抵触有形的世界,他们在手机外的世界里,寻求不到安全感,不知道怎样找到乐趣,也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一起想出一个好玩的游戏或者乐子,这真的是太可怕的坏习惯。m.yJs21.COm

2、不玩手机的孩子会想法设法的去思考如何和小朋友们一起创造游戏创造快乐出来,所以说不玩手机的孩子喜欢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力。

为了孩子们,请家长暂且抛弃手机,和孩子们树立榜样,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要让孩子不玩手机,聪明的家长小技巧学起来


孩子玩手机很常见的两种情况:1、孩子缠着妈妈爸爸玩、讲故事等,而大人却没时间陪着孩子,又不想他一直磨着自己,索性将手机、ipad丢给孩子,让他自己在那安安静静地玩,家长也省心。

2、家长下班之后,不管吃饭还是休息,不管有没有在孩子身边,手机自己玩个不停,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也想学着爸爸、妈妈玩手机。

孩子自制力差,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都是“低头一族”,上班路上,上班间隙,下班,甚至上个厕所都不忘带着手机去。

然而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他的视力和智力发展都有不好的影响。迷恋手机的孩子,更加不喜欢去户外运动,甚至觉得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不如在家玩手机,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和身体发育。

要让孩子不玩手机,聪明的家长小技巧学起来:

1、做好引导者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

有的人说,经常在家陪着孩子,可是孩子还是喜欢玩手机,并不喜欢妈妈陪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只能说明这期间的陪伴,是无效的陪伴。陪伴并不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是家长如何满足孩子心灵需求。而家长除了为孩子身体做健康的保障之外,也要做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的所见所闻,了解他的所需所求。

2、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家长可能不仅要顾着孩子,还得忙于工作、忙于家事,就希望孩子可以乖乖坐着不捣乱,不吵闹。然而,孩子并不是摆件,他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生性好动的孩子更不可能乖乖坐着而不觉得无聊。

要让孩子有事做而不捣乱,并不是只有让孩子捧着手机这一个方法哦。妈妈可以让孩子帮助自己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方说帮妈妈拿张纸巾擦擦汗之类的事。让孩子学会体贴照顾他人,理解妈妈的辛苦,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做家务。

3、制定玩手机的制度

手机当然可以玩,孩子也可以有放松的时间。孩子的自制力不够,就需要家长来督促。可以每天制定一个玩游戏的时间,如果孩子有遵守制度,就可以玩游戏。但如果孩子没有遵守,明天的游戏时间就会缩减甚至取消。

家长要教会孩子看时间,学会遵守时间。

介绍了以上这些方法,相信聪明爸妈一定能够掌握技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家长和孩子沟通不顺的时间,不要总是责骂或者强势逼迫孩子,而是让孩子懂得这么做的道理。解决孩子爱玩手机的问题决不能用武力,而应该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做对的事情。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玩手机/ipad?


经常看见微博朋友圈里到处在转类似“7岁以前不要看屏幕”、“12岁以前不看电视/手机”之类主题的文章。对于这样主题的文章,朋友圈点赞多多,“不能给宝宝玩手机或ipad!”似乎已经是所有人认同的真理。

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2岁的小孩,便能熟练的滑动开锁、输入密码、找到自己喜欢的页面:游戏或者视频等……那么问题来了,朋友们,到底:该不该给孩子玩手机/ipad呢?

到底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ipad?总结一下玩手机的害处,大体可以概括两大类:1、玩手机/ipad,会导致宝宝视力下降,成为近视。甚至还有说“每天玩15分钟ipad,半年后视力变0.2”的说法。2、手机和ipad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孤僻。ipad游戏设计虽好,但毕竟是虚拟的,替代不了真实的世界。如果孩子天天玩游戏,会失去通过亲身的感受去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因此我们都像防洪水猛兽般,将孩子和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产品阻隔开,不让他们玩,甚至不让他们看到这些“坏东西”。一切貌似很顺利,直到某一天,我们带着孩子去邻居小朋友家做客,孩子一下子迷上了邻居家孩子手里那个ipad,里面可能有几款专门为宝宝设计的游戏,或是一个动画视频,反正,孩子是羡慕嫉妒,心心念念的日子开始了。

我们突然明白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产品终将成为他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小时候迷恋过的游戏机,是一代人童年的共同回忆。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光靠堵无法阻挡他们终将进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步伐。堵则溃,疏则通。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玩手机/ipad的机会。但是,不阻止孩子们玩电子产品,不等于说就毫无顾忌的把手机ipad扔给他们随便玩,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规矩也必不可少!

怎样正确的让孩子玩手机ipad?要解决让孩子正确玩ipad的问题,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视力的影响。二是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如何解决手机/ipad对视力的影响?到底什么才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对于视力影响因素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基因这个最大因素之外,视疲劳才对近视的构成最直接的影响。但即便是视疲劳,事实上和手机ipad也没有直接的关联。真正容易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有三点:阅读时长、阅读距离、阅读光线。在第三点上,恒定发光的电子产品其实比起纸质的书本还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其对于外来光源强弱和闪烁频率变化的依赖更小。如何让孩子正确玩ipad而不导致近视的几项原则:1.保持房间合适的亮度。孩子玩手机和ipad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在家玩,则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2.开启手机/ipad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这一点很容易,但也很重要。它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的匹配。3.保持恰当的距离。30cm的安全阅读距离,应该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熟记于心了。虽然距离的远近不会直接导致近视,但过近的距离的确更容易导致视力的疲劳。

4.设定合适的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手机ipad的时间,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到时间就应该间插一次休息。每天玩手机ipad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玩的时候也要尽量有意识的多眨眼,缓解眼干和视疲劳。

如何解决玩游戏对真实社交的影响?其实这个问题并不会特别严重,因为只有严重的痴迷和沉溺于手机游戏,才会对真实的社交造成障碍。不过确实有的孩子们现在除了ipad和手机里的内容之外,对别的玩具、游戏、聚会都完全不感兴趣。孩子玩手机过程的两个建议:1.爸爸妈妈可以陪伴着一起玩。在一些绘图、打扮等体验式游戏中,可以边玩边和孩子商量。这样的过程,是与孩子交朋友的好方法。2.一些ipad里面学到的东西和应用场景,比如学会的英文歌、看过动画片里的情节等,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由爸爸妈妈情景再现的玩一次。比如动画片里玩了帮妈妈用洗衣机洗衣服,就可以把宝宝带到洗衣机旁边真实的再操作一遍,让宝宝能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建立关联。这样游戏不会成为真实生活的替代,而是一个更好的指引和补充。永远记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孩子在手机/ipad上看什么、玩什么,远比要不要孩子玩更重要!给孩子挑选适合的动画片,下载优质而适合宝宝年龄的游戏、音乐等,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远远比绞尽脑汁去阻止孩子对手机/ipad产生兴趣更值得探究!

爸妈,请不要再在我面前玩手机!


有一种病叫“离不开手机综合症”。病症如下: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或出没到一个无信号区域,就整个人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没着没落……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到底知不知道,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从下面分享的这个小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我和女儿起了冲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刚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文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思思很不像话,上课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就当没听见。问她原因,她也爱理不理的。”

女儿向来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像她能做出来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从她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我只好向老师道歉:“文老师,我这一时也搞不清楚状况。我先和她好好谈谈,好吗?”

接完电话之后,我忍不住问女儿:“老师说的是怎么回事?”我试图理解女儿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妈妈知道你不是不懂礼貌的孩子。”女儿抬起小脑袋,瞅了我一眼,没有吱声。

“妈妈只要一个解释,又不是要怪你。”女儿依然沉默。我叹口气道:“那你先想想。”

直到吃完晚饭,女儿仍然没有想和我说的意思,跑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了。我在她旁边坐下来,陪她看了一会儿,等动画片放完我耐着性子问:“可以和妈妈聊聊吗?”女儿嗯了一声,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的广告。

“今天为什么不理睬老师呢?”我尽可能让声音听起来温和些,“是心情不好吗?”

“嗯。”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眼睛依然盯着电视。

被人忽视的感觉让我非常难受。一直以来,我尽量平等地和女儿对话。女儿曾开心地告诉我,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而这次,我只需要一个理由,她却视若无睹,当我的话是空气,难道我平时太过于和蔼,反而丧失了家长的威严?

一股火从心中腾地烧起来,我轰地站起身,一把夺过她手里的遥控器,啪地关上了电视,居高临下地对着女儿吼道:“你是怎么回事!”

女儿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恐和受伤。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着大人的威严,下命令:“马上回你的房间里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她从沙发上弹起来,身影消失在门后,马尾辫一甩一甩的,全是伤心。

我沮丧地坐在沙发上,一直没说话的老公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冷静点,你最了解女儿,应该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儿,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来,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写了一张纸条:“宝贝,你不理妈妈,妈妈很伤心!之前冲你发火了,对不起,希望你原谅我。”我敲了敲门,然后把纸条从门缝塞了进去。

▊事情的真正原因

两分钟以后,门开了,女儿站在门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到我,她立刻扑过来,抱着我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事情的原因。原来,今天一起床,女儿就决定做一个实验—一谁的话也不理。

我一边轻拍她的背,一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女儿从我怀里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我点点头,女儿又问:“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认真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

“是的,妈妈感觉非常难受。”

女儿小声地埋怨说:“我也经常不开心!妈妈,你总加班,没时间陪我玩。”我叹口气道:“妈妈最近太忙了,但妈妈周末带你去公园玩了啊!”

女儿眼里噙着泪花,扬起的小脸上满是委屈:“你没有陪我玩,玩滑梯的时候,荡秋千的时候,你都在一边玩手机!”

女儿的话如霹雳划过我的心田。现在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也爱机成瘾,机不离手。很多次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等得无聊,就拿出手机刷微信,发信息。不知怎的,想起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带她去公园玩耍。她和别的小朋友玩得正开心,一次次大声笑着向我奔过来,阳光下汗水晶莹剔透,满眼都是兴奋,上扬的嘴角全是快乐,跑到我面前对我傻乐。直到我微笑着对她点点头,她才又像快乐的兔子一样蹦开了。

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孩子是那么爱妈妈,渴望妈妈的随时回应,快乐玩耍时也期待和妈妈分享。后来,女儿大了,我以为她不需要了。也许,女儿已经很多次向我投来期待的眼光,但都被我忽略掉了。

我忽然明白了:“你做这个不理睬人的实验,是想让我也尝尝被忽视的滋味,对吗?”女儿点点头,怯怯地看着我。我忍不住笑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方法的确让我感受深刻。

我拉着女儿的手,弯下腰,平视她的眼睛,真诚地道歉:“妈妈玩手机是不对。你能想出这个方法说明你很会思考.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你让妈妈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但是,下一次,你可以直接和妈妈沟通,别采取这样极端的办法,好吗?”

女儿重重地点头:“明天我就去向老师道歉!”

那个懂礼貌的女儿又回来了,我决定,陪女儿玩的时候关掉手机,享受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家长是什么?一种称呼?一种天生的权力?是的,但......家长更是一种职业!

你以为在陪孩子,孩子却发现手机抢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

陪孩子耽误了你的时间,你却耽误了孩子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谁更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每天给孩子15分钟,你都做不到?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关系的建立,需要每天专注的陪伴孩子15分钟。所谓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陪伴:寻找一起做的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陪伴:倾听+身体接触

接触可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的,静静聆地听孩子诉说。

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有的是:嗯、哦、哇、是哦、然后呢?还有呢?接下来呢?等回应。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还有,很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无论你是否相信,家长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

家长这种“职业”的特点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育儿网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无论儿女,孩子不是母亲一个人的,孩子的成长教育,你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手机可以50年如一日陪你,和孩子和亲昵时光却会一去不复返

送给父母的话:请把手机放一边,如果我们现在30岁,如果我们一直到80岁,我们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和手机在一起;只要我们拿起它,它随时在我们身边;听我们召唤.....

如果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如果他们长到10岁、12岁、16岁,家庭教育你就会发现:他们就会渐渐地越来越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再咿咿呀呀地“纠缠你”;不再会“无理取闹”地让你陪他;不再会像小宝宝一样扎到你怀里撒娇;不再会拉你在床头,不再会像儿时一样央求你讲个故事陪她入眠;你会发现:在孩子身上,很多和你最亲昵的时光,一旦错过了,就再也不回来......

所以,那些——陪伴手机多于陪伴宝宝的父母们:请把手机放在一边,用更多的时间,拥你们的宝贝入怀;慢慢地体味,真正拥有宝宝的这些年吧。

还在为孩子在家玩手机而苦恼,明智家长选择这样做!


你可以玩手机,孩子却不可以玩游戏/iPad?

这好像不太公平吧,我一直说我不反对孩子玩儿电子产品。

因为有一个现实摆在我们面前——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处于数码时代,这就注定了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不接触电子产品。

既然躲不开,不如直接正视。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我们又该如何引导?

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01

最近,邻居小孩放寒假了。昨天晚上,我隔着墙壁隐约听到小白妈妈吼孩子的声音。正巧早上出门时碰到了小白妈妈,打过招呼后得知她是要去办宽带断网。不等我再问,小白妈妈便竹筒倒豆子似的向我倾诉起来。

原来,小白放假几天来,整天手机、电脑轮番上阵地玩电子游戏,不肯出门,也不做作业,吃饭时间到了也要妈妈一喊再喊才肯上桌。妈妈心中恼火,就逼着小白出门去找小伙伴玩。

结果呢,到了晚饭时间,小白妈妈去接小白回家,却看到他正和小伙伴坐在沙发上捧着iPad对战,妈妈进来连头都没抬一下。这件事让小白妈妈憋了一肚子火,回家就爆发了出来,于是决定迅速去办断网手续。

如今,孩子们沉迷于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随处可见捧着手机、iPad玩个不停的学生。但电子设备带来新鲜好玩的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孔不入地诱惑着孩子们尚不成熟的心智,一不小心就容易让他们迷失其中。

这一年中孩子玩游戏大量充值、健康受到影响的新闻屡见不鲜。

网络信息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无孔不入。不是我们拿走孩子的手机、掐断孩子的网络就能够完全禁止的。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让帮助孩子理性解决问题,合理使用手机。

2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

社交型依赖。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

3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手机上瘾?

1.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即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

什么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呢?一个孩子玩手机,但是他学习还是很好,社交功能还是很好,包括身体功能也很好。他还是在锻炼身体,按时吃饭,按时睡觉。那这种情况你根本不用太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玩手机,即使看上去玩得比较多,但是功能性没有太大受损的话,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

2.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即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

要重点观察,孩子在玩手机,特别是游戏之后,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否是和谐的?这个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和家长之间的,他和同学之间的,还有他和老师之间的。

也许有些孩子的功能性没有受损,但是你会发现他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他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他开始变得很不耐心,开始变得特别得忤逆,不过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本身的一些特质。

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他本身的特质。

如果围绕着游戏这个过程本身,产生了很多冲突的话,说明某种程度上,游戏成为了家庭或者其他关系中,张力和冲突的载体。这个时候就是去审视这些关系的时候。

3.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熬夜、花钱

比如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手机而开始熬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或者有的小孩,他因为玩游戏发展出了偷钱买装备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癖好的产生,也是一种非常糟糕,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4.作息或性情突变——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可以举例为,孩子是不是现在早上起不来,饭都不吃,包括性情大变,讲话很不耐烦,或者说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很沉默的状态去进行回应。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状态。

4

家长应如何应对?

1.家长首先需要“闭门反思”

有些时候手机本身是一个“替罪羔羊”,它反映的是亲子关系当中,本身就结下的一些“梁子”。通过手机能看到,孩子在关系当中所承受的,都是怎样在虚拟世界当中被满足。

所以当家长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第一点是要关起门去反思一下,在自己和孩子的这种亲子关系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压力或者状况是需要去面对的。

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说,孩子玩手机就要去反思。这个语境是说,当孩子已经沉迷于手机成瘾的时候,父母要去思考的一点。

如果孩子只是玩儿,但是不符合刚才讲的那些上瘾的标准,觉得父母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2.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够酷”的需求

建议父母适当地去了解一些手机上的新兴事物,和年轻人的一些语境。比如说游戏、直播、二次元等等。

因为青春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态,就是我得做一些和爸妈和老师不一样的事情,不允许的事情才够酷,对不对?

那换句话说,从一个稍微狡猾一点的角度,如果一件事情爸妈跟老师自己也做得挺来劲的,一个小孩儿他可能就觉得没兴趣了。他就觉得这个不够酷,好像连我爸妈都做的事情,我就觉得很没劲。

所以,当一个爸妈对于游戏持一个比较中立、温和的态度,而不是把他当敌人的话,有些小孩儿他自动就觉得这事儿也就这样。

但如果说,你非常严肃地去反对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他反而就像找到了一个青春期叛逆的抓手一样,开始死死地抱住手机不放。

所以最好去了解一下,游戏的行业发展和年轻人的语境。包括如何去帮助孩子去选择相对适合的一些游戏。

其实,网络游戏也分很多种,这个网上可能有几百万款游戏。有些游戏非常益智,而有些游戏除了宣扬暴力和色情,骗装备的钱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处。

3.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在玩手机这件事情上,需要把制定规则的权利去交给孩子,然后把监督执行的功能留给自己。有些孩子玩手机,爸妈难免会担心说孩子沉溺。我觉得与其把担心闷在心里,不如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跟孩子聊的姿态,可以是:你玩手机我并不会反对,但是我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制定一个规则,去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来说,他怎么玩手机。

比如,有的小孩儿说每天做完作业,可以玩儿半个小时,有的小孩儿说我每天睡觉之前可以玩20分钟。但是,这个规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制定。不然他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高压政策。

自我管理的感觉,是给予孩子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律的感觉。这种自由度是不一样的。

监督执行也是父母需要去看到的一个边界。就是,当这些规则被制定出来之后,去监督他从始到终的执行,这个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4.帮助孩子认识网络背后的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个爆红的手机现象背后的一些东西。这个是指,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学者或者文章在讨论说,游戏动漫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者设计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去讨论这些内容。就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或者动漫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

说不定,以后他长大真的会去变成一个游戏设计师或者漫画家呢。家长可以在有引导的状况下,和孩子一起去看这些。用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于网络更加健康的态度。

5.帮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做一个有趣的人

在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公司在进行游戏化的管理。比如说,员工打卡不再需要考勤机,而是用积分或者说像那种玩游戏的方式,来进行。

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进行这种游戏化的思考,父母也是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说,当一个希望孩子他在学业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你怎样通过一种游戏化的设置能让他感觉到更多的成就感。

或者说在你们的一个沟通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游戏化的元素,让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依旧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个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别再给孩子玩手机了 一组数据告诉你后果


父母低头玩手机,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孩子低头玩手机,危害也不可小觑;

用一组数据告诉你:

电子产品对孩子危害真的很大,要玩也得严格控制时间!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投影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3秒(泪膜破裂时间其正常值为15-45秒,少于10秒为病态)

●平均每分钟眨眼12.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hone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

孩子连续玩20分钟iPad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4.67次

孩子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

●孩子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6.7秒

●平均每分钟眨眼9次

最心酸小学生作文走红:爸爸只爱玩手机


手机是你女儿,还是我是你女儿?爸爸的职业是用手机查资料

小学生心酸作文:爸爸只爱玩手机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刘烨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儿子诺一突然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会天……”很童真的一句话,道出了孩子内心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上周五,南岸区珊瑚康恒小学6年级老师唐上棣微信转发了该校一名3年级小学生小希的作文《爸爸看手机》,成了老师和家长讨论的热门话题:“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

看到这篇作文,你是否想起下班、休息时,也和作文里的这名家长一样,因为沉迷手机而疏忽了孩子?

小希的作文第一段描述了爸爸的外貌,第二段第一句点明了主题:“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还是没有进来,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

因为放学时间到,这篇作文还未写完。末尾处写道:“我爸爸在厕所解便的时候,也在看手机,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来,还在里面看手机……”

唐上棣回忆,当这篇作文被自己的同事、小希的老师发出来时,自己被这心酸的作文触动了。于是她配图转发、呼吁:“我无意间发现这个孩子的习作,孩子写的是你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别让手机成为你和孩子间的第三者。”

这条微信下有许多老师和家长的评论:“一个孩子的习作戳中了你的状态吗?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而陪伴并不是陪着。”“希望写的不是你和我。”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联系上了珊瑚康恒小学三年级的老师、小希的班主任周琴(化名)。周琴说,上周五放学前,她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最熟悉的人”。放学时间到了,她把作文全部收到讲台上后,就开始组织放学。老师们翻阅学生的作文,都被这篇作文触动。

“这已经不是小希第一次写爸爸爱玩手机了。”周琴说,之前看到作文后找到小希谈心。“这篇作文写得很棒,生活中,爸爸这么喜欢玩手机啊?”小希低下头没有说话。

小希第一次写关于爸爸爱玩手机后,周琴在课堂上朗读了小希作文,当场做一个调查。结果,班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举手表示家长常常这样爱玩手机,忽视他们。

昨日,小希爸爸拒绝了采访,他认为玩手机现象很普遍,同时他向班主任表示,以后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陪孩子学习。

家住江北东源D7小区的陈敏,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写爸爸妈妈的职业。陈敏随口问孩子:“你知道爸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孩子抬头看着妈妈,眨巴着眼睛立马答道:“爸爸是用手机查资料的。”

陈敏愣住了,原来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拿着手机工作的。

女儿问妈妈

手机是你女儿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贺小燕,生活中作为家长的她也曾被女儿控诉。贺小燕说,平时在家自己很少玩手机,但是有一段时间工作太忙,“有事情来了,刚好Wifi开着,就在手机上处理。女儿走过来,嘟着小嘴问我:‘妈妈,到底手机是你女儿,还是我是你女儿啊?

每天花半小时听孩子讲故事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心理咨询师贺小燕表示,孩子写的作文是不少父母的现状,很多家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连Wifi,微博、微信、看电影都在用手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陪孩子更多。

她提醒家长,“言传不如身教”。当家长沉迷于手机,孩子或许会模仿家长,逐渐沉迷于电子产品中。

在贺小燕看来,家长在家时应该多陪孩子出去散步、荡秋千,甚至一起去玩玩娱乐设施。还应每天花半个小时听孩子讲他和学校小伙伴的故事。“对孩子好,应该是陪伴他成长,听孩子讲述成长的烦恼,只有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之后的事情。”

约定周末固定半天不耍手机

另外,家长还可以放下自己的权威,与孩子约法三章,让孩子监督家长使用手机,“例如规定散步的时候把手机放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不准玩手机等。”贺小燕说。

家长张先生的女儿正在上高一,他们家里规定,一家三口到家后要把手机放在一个固定地方,三人都不准玩手机。晚上10点后才能玩。现在10点前,我跟爱人陪女儿看一会儿电视,聊聊天。女儿做作业时间,我就陪妻子聊天。感觉家更像家了,不仅跟女儿更亲近,跟妻子的关系也更融洽。

早教老师杨燕建议,如确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错峰替换:爸爸忙时,妈妈“脱机”陪孩子学习或游戏;妈妈“联机”时,爸爸带着孩子做运动。也可以约定每个周末,大家固定半天都不耍手机。

家园共育《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7岁之后差别太大,家长必须反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7岁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