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

09-07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

很多家庭里,妈妈都是一个人承担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父教是非常缺失的。这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们,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很多妈妈经常感叹:自己明明有老公,却活得像单亲妈妈。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里有个“隐形爸爸”。这种爸爸通常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每天和老婆、孩子说不到两句话,即使在家里时,也总是看手机、玩游戏。孩子的家长会,总是妈妈参加的,爸爸不见人影。孩子虽然有爸爸,但是却和没有差别不大,这对孩子的成长危害很大。

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发现:在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与社会技能,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另一调查也表明,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能过得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那么,请从今天开始做个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看看你做了几件?

1.和孩子一起去放风筝

2.和孩子玩捉迷藏

3.陪孩子捏橡皮泥

4.和孩子一起玩拼图

5.至少教会孩子下一种棋

6.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7.和孩子多做一些益智游戏

8.带孩子一起锻炼身体

9.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

10.陪孩子去动物园

11.下雪时,和孩子去堆雪人

12.陪孩子观察小动物

13.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14.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15.每年和孩子来一次长途旅行,开阔孩子视野

16.陪孩子一起逛逛书店

17.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18.和孩子一起去感受奇妙的艺术世界

19.带孩子去参观著名的大学

20.和孩子一起去献爱心,培养孩子善良品格

21.经常给孩子讲故事

22.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

23.和孩子一起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24.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25.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

26.和孩子一起孝顺长辈

27.陪孩子参加各类竞赛

28.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29.和孩子一起去爬山

30.和孩子享受园艺的快乐

31.陪孩子学骑自行车

32.带孩子一起去做客,教孩子礼仪

33.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34.带孩子体验丰收的快乐

35.和孩子商讨他的月度零花钱数目

36.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

37.和孩子一起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38.带孩子去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

39.和孩子一起来做“节约标兵”

40.和孩子谈论理想

41.和孩子一起修理损坏的玩具

42.和孩子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

43.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44.让孩子明白财富是由劳动换来的

45.和孩子一起来记账

46.和孩子一起当家,体验柴米油盐贵

47.带孩子去购物,去之前做好购物预算

48.陪孩子过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日

49.经常和孩子拥抱

50.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承诺

爸爸们,你做了几件?没做到也没关系,现在开始行动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我会为孩子做的6件事


我会为孩子做的6件事当了妈妈,才知道这一辈子,要为孩子做的事实在太多太多。大到他人生的把握,小到他的每一颗牙齿的成长。因此,才有母亲很无私很辛苦这样的说法。不过,我倒是更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当然,未必我们的付出,有人会给我们报酬,长大后孩子会回报我们金钱,也不一定是孩子的恩情。我理解的回报,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到的一些技能,总结出的一些智慧,体会到的一些感受,学习到的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技巧和智慧,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比如养育孩子形成的耐性,就可以用在工作上;照顾生病的孩子的理念,可能会让我们开始敬畏生命;养了一个孩子之后,从前对父母的一些误会,可能会冰消雪融……一句话,这样的回报,是不能用数字衡量,但却很珍贵。

但是,就算有回报,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一个人身上,我想也会错过很多风景。而且我相信那未必是聪明的做法。为孩子,我会做的事,就那么几件。

1、记录一份他的成长记录。这能让他无论何时,都能找到自我。尤其是在遭受心理问题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位心理医生曾经指导我进行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自己分析。而这些自我分析和自我发现,主要就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一种回忆与分析。

2、记录一份我的生活思想记录。这能让他最好地继续我的智慧、摒弃我的缺点,成就他的人生。

3、培养他阅读的习惯。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作家,只是觉得阅读使人思考,而思考使人智慧,智慧是无敌的。

4、给他真正的自由。他在农村当农民,我也同意,前提是他能养活自己,过得很快乐。我相信一个真正体会到了自由和快乐的人,即使当农民,也会是个特别的农民。

5、在他成年后,尽可能不让他为了我与他妻子的相处问题而烦恼。

6、让他明白守法的重要性。偶尔不遵守纪律是难免的,但绝不能犯法。无论这个社会有多少腐败,有多少事情都不具备公正性,而且中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为特色的国家,但我相信不断前进的国家,法制还是越来越重要,而不触犯法律,其实是为人的基本。老掉牙的教训:不能偷,不能抢,其实还是真理。不过,遵守法律可不是循规蹈矩的意思。

家园共育:这七件事爸爸来做,孩子更优秀!


有了孩子,妈妈们突然间就变得无所不能,似乎爸爸不管事,也能带好孩子。其实不然,爸爸虽然比不上妈妈的温柔细腻,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些事爸爸来做,能让孩子的成长更完美哦!下面这7件事,一定要由爸爸们来做,妈妈们们千万不要代劳!

1、陪孩子做动手的游戏

爸爸们动手能力比妈妈更强,应该多陪孩子玩一些动手的游戏,比如搭积木、玩拼图等。带着孩子一起修理家里坏掉的家具、孩子的玩具等,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

2、陪孩子去户外运动

爸爸们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多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比如骑车、跑步、爬山等。途中还可以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不仅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培养孩子探索和冒险的勇气。

3、分享自己失败的经历

可能在孩子的眼中,爸爸永远是无所不能的英雄。如果爸爸能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给孩子上一课有关失败的教育课,不仅能拉近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孩子懂得,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失败和挫折要勇敢面对。

4、一起为妻子挑选礼物

对孩子最好的家教就是爸爸爱妈妈,爸爸的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ta形成正确的婚姻和爱情观。母亲节、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为妻子挑选礼物,一起动手制作的礼物更有意义哦!

5、和孩子聊聊性别

心理学研究表明,妈妈的形象代表的是家庭温暖,而爸爸的形象的则是规则和秩序,性别这件事由爸爸和孩子聊更具有说服力。如果是男孩子,就要告诉ta,我们都是男子汗,要勇于照顾家庭,保护弱小。如果是女孩,就要告诉ta,做一个温暖的、出色的,能够保护自己的女子。

6、让孩子赢一次

不论是跑步、游戏还是别的,爸爸都应该让孩子有赢一次的机会。爸爸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如果能赢爸爸一次,ta们会特别骄傲,能给ta们树立打败一切的信心,孩子也就乐意尝试更多的事情,形成积极的影响,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7、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

一般来说,妈妈通常显得家庭化,爸爸则更社会化,孩子踏入社会时,爸爸的优势要大于妈妈。爸爸需要多为孩子提供积极拓展性的体验机会,激发ta们的职业梦想,选择合适的人生道路。

爸爸们,养育孩子的道路上,你们不要再做一个旁观者,有了你们的加入,孩子的成长才会更完美!

爸爸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的6件事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爸爸们在有了小孩后,觉得孩子比工作更重要,或至少认为小孩和工作一样重要。他们会刻意抽出时间陪小孩,也渴望能“赖”在孩子身边,甚至不惜“孟父三迁”——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搬家,或在工作上做出妥协。

虽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只有爸爸或妈妈才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但基于两性的生理与心理差异,有些事情,爸爸的确会比妈妈完成得更加轻松,比如下面这六件事。

一起运动

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

放松

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停就停,同时也更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

勇于冒险

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虑。但小孩三岁以后,其实特别需要爸爸,因为爸爸有更强的探索欲和尝试欲,能带他们出去探险,体验生活。

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小孩

以目标为导向、讲究效率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孩子,增加孩子的一技之长,在亲子互动的时间里,爸爸和孩子也会更加快乐。

爱妈妈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勇敢地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男孩子来说,这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的相处。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爸爸是孩子生活中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和孩子建立几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小约定吧,比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饭后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即使跟孩子有过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些约定。孩子会从这些小约定中感到持续不变的父爱和温暖,这对孩子的成长助力很大。

这6件事妈妈别管,必须让爸爸来做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别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育儿路上,这6件事,妈妈一定要放手让爸爸去做。

1、主动分担家务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爸爸做不做家务,会影响孩子尤其是女儿的职业选择。

在爸爸不做家务的家庭中,女儿倾向于选择老师、护士、家庭主妇等职业,而在爸爸做家务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在职业选择上更自由和多元,会挑战CEO、企业高管、军官等男性化的职业。

不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女儿的婚姻观、亲密关系的建立,都深受父亲的影响。

曾经有一个短片《你的样子,就是你女儿未来老公的样子》刷爆朋友圈。

短片中,年迈的父亲看着自己曾经宠爱的小姑娘每天下班后要洗衣服、做饭、陪孩子做作业、收拾家务……忙得焦头烂额,而女婿则在一旁悠闲地喝咖啡。

2、每天拥抱孩子一次

一位男性朋友说,他每天回家都得「二进」家门。因为家里有两个小宝贝,大宝开门后得到一次爸爸的拥抱。然后朋友需要退出门外,再敲一次门。这一次二宝来开门,爸爸要再度拥抱二宝。两个小家伙对这件事乐此不疲,每天都抢着谁先开门。

朋友说,自从有了这个进门仪式,亲子关系直线飙升,就连妻子看着都嫉妒了。

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喜欢和父母亲昵,喜欢拥抱。这是因为,和父母的肌肤接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爸爸的拥抱,给孩子带来的肯定和震撼,远远超过妈妈。

黄磊在综艺节目《拜托了冰箱》中也曾提到,父亲的力量比较大,拥抱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有一种包裹感和安全感。

亲爱的爸爸,多抱抱你的孩子,让他在你的怀抱里睡觉、读书、听故事、聊心事,在你温暖有力的怀抱中底气十足地去看世界。

3、每天至少陪孩子玩5分钟游戏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中提到,在打闹游戏中,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游戏对象。

研究表明,与爸爸摔跤、拳击,只要适度,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常和父亲打闹的男孩,跟别人相处得会更好。

爸爸内心都住着一个小男孩,他们跟孩子玩起来,会更有创意,也会更有趣。

邓超曾经说过,等等和小花很喜欢跟他玩,因为他跟孩子们一起玩得特别疯。

陪伴的时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5分钟或许不多,但爸爸全情投入其中,日积月累,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手让爸爸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满满的游戏力,陪着孩子玩游戏,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伴,会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多彩和有趣。

4、陪孩子做一件「他想做」的事

英国两个小男孩在父亲的影响下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并在4年前跟爸爸约定了一个冒险任务「在18岁前,完成500次冒险」。

每一次冒险,都是对世界的一次探索。

他们一起学习用网兜捕鱼,在雪地里建造冰屋,在野外生存……

最激动人心的是,他们一起改造了一艘玩具船,取名为「冒险号」,于2017年5月29日,将其放入大海开始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父亲,是我们对未来与未知充满好奇的源头。

带着你的孩子去爬山,去滑雪,去学习捕鱼,去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植物,去探究恐龙的秘密……

而跟着父亲一起探索世界的孩子会更加勇敢、独立,具有冒险精神,并保有一颗仰望星空的好奇心。

5、定期安排跟孩子的「独处」时光

陈小春在儿子出生后也会常常抽时间陪着儿子Jasper,但跟Jasper并不是特别亲近。依然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中,他对Jasper大吼,而Jasper一直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

后来,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两人有了独处的机会,一起露营,一起做饭,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陈小春越来越了解儿子,而儿子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会常常跟爸爸说「我爱你」。

爸爸跟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需要一对一独处的时光。你可以独自带着宝贝去露营,去旅行,去海边看日出,也可以带着他一起去外地出差……

6、每天陪孩子吃晚餐

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给中国家长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条就是每天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吃晚餐。

而他们的总统奥巴马就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每晚6:30要和家人一起吃饭,每周最多错过两次。

餐桌上,可以讨论一天的经历和见闻。父亲说说单位里的,孩子说说学校里的,那些有趣的,新鲜的,彼此了解彼此在外的生活。

可以分享一个话题。讨论最近看过的一本书或一场电影,看到的一篇报道,甚至是听过的一个笑话。

可以讨论家庭活动。比如周末的旅行计划,去哪里,自驾还是乘车,准备什么攻略,大家都参与其中。

烹饪节目主持人茱莉亚·蔡尔德曾说:「同亲爱的家人一起享用晚餐,绝对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原始、最单纯的快乐,它不但满足着我们灵魂的需要,也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永恒。」

这种快乐和永恒,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的基石。

亲爱的爸爸,将「与孩子共进晚餐」列入你的日常清单吧。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优秀,走向社会以后会更容易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要妈妈温暖的怀抱,更需要爸爸强壮有力的臂膀和引领。

育儿路上,爸爸应该担起父亲的责任,在孩子的童年记忆中留下清晰而美好的身影,而不只是一团影子。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爸爸还要记得宠爱妈妈喔,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

在爱的浸润中长大的孩子,见过爱的模样,才会懂得去爱别人,像小太阳一样散发出爱的光芒,给爱的人满满的爱和温暖。

孩子最怕看到父母做这四件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做的不周全。但是,对于这些不周全的方面,哪些是孩子最怕看到的呢?下面让我们带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父母不回应自己

一个小男孩,很喜欢一个叔叔。大人猜测:“那么喜欢,是因为他长得帅吗?”男孩摇头。大人再问:“是因为他给你买好玩的好吃的吗?”男孩答道:“因为他会听我说话。”

一个小女孩,很喜欢一个好朋友。她常会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讲给过很多人。可是,只有她的那个好朋友,每次听到后都笑得满地打滚,就像她自己一样。

被看见,并得到回应,是一个孩子在这个世上最大的期待。而父母的回应,则是孩子世界里的阳光。只有这阳光照射过来了,孩子的内在生命,才获得了光合作用的机会。

孩子能够从母亲的眼睛里照见自己。母亲微笑着回应孩子,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好的,值得爱的;母亲忧郁地回应孩子,孩子就觉得自己也许是不可爱的,糟糕的。

当孩子饿了,没有吃的;难过了没人拥抱;当孩子哭到歇斯底里也没人理解,那么孩子的世界就好似空无一物,孤独无望。时间久了,他们也就对外部世界不抱信任了,同时也难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多少的期待。

父母的不回应让孩子感到恐惧、无助。

2、父母过得不快乐

有一回,我和一个朋友打电话。因为有些争执,说话声音大了一些,情绪也有些激动。

小家伙原本独自专注地在玩拼图,可是听到我的高分贝说话声后,几次跑到了我身边,一会儿说,妈妈这个我不会;一会儿说,妈妈我口渴;一会儿贴在我身上,摸摸我,蹭蹭我。

他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表达:妈妈,你不开心,我也是不安的。

中国有个古老的说法,叫做“母子连心”。

母亲过得不快乐,孩子如何敢快乐?

母亲过得不好,孩子如何敢让自己过得舒服自在?

当然父母过得不好,又分不同情况。

有的是夫妻不和,关系不睦。他们的孩子最容易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或愤怒,因而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

也有的是父母勤勤恳恳,为了孩子不惜委屈自己、做出太高的牺牲。比如那些倾家荡产也要送孩子出国的,拼尽了家底也要攒够学区房的,缩衣节食供孩子学习各种高消费才艺的,等等。

这些家庭的孩子其实也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背上背负了太重的负担,内心有太多的负疚感,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形同牵线木偶,会逐渐失去鲜活的创造力和真正的自我。

父母不开心,孩子也很难快乐。

3、父母总替自己做决定

我经常听见父母这样跟孩子说话:“听话,你还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了?”直接要求孩子乖巧,懂事。

也总会听见一些父母温柔地要挟孩子:“你再这样,妈妈就伤心了,妈妈不爱你了。”凭空给孩子制造内疚和恐惧。

还经常听见有父母训斥孩子:“你不懂,你不行,你听我的才好。”简单粗暴地压制孩子。

正因为如此,我们但凡遇到“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懂事,孩子闹脾气……”之类的问题,背后多半有一个强势的、不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看不到孩子自主需求和内心情绪的父母。

也许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的“权威”还能管用。但孩子越大,亲子冲突就会越激烈。这也是为何,到孩子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师们接到的家庭求助案例就越多。

何必呢?

孩子不是为了听我们的话,不是为了乖,懂事,不是为了完成我们的意愿,才来到这个世上。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有做决定和犯错的权利,有过他们自己日子的自由。

如果一个小孩,他人生中的每一次决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非常极端的折腾方式,把父母欠下的一切都找补回来。

4、父母要自己的面子,不给孩子面子

中国父母最爱面子,也最不爱给自己的孩子面子。

我小时候学习好。那几乎是作为书呆子的我,硕果仅存的荣耀。然而每次遇到旁人夸我,我妈都会碍于情面,谦虚地回别人:没有啦!凑合啦!

独留下我在风中凌乱。

夸一下我,有那么难吗?或者是我还不够好吗?

总难以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内心有巨大的挫败感,并且随时头上会冒出一行字:你不够好。

这样的小孩长大后,面对自己应得的权利,往往也会过于“谦虚”,认为自己不配。

我也见过很多父母,由于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碍于面子会直接打圆场,或者干脆不分青红皂白批评自家孩子。

哪怕孩子委屈了,也只是非常大度地来一句:“别哭了,这么大不害臊!”

这样的小孩,再次遇到冲突,无法学会恰当的解决办法。他们只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一个信息:我不该去争,我不该去抢,我应该多忍让。

父母不给孩子面子的情形,还有太多种。但每一种,其实都是对孩子内心的一场荼毒。

孩子与面子,你究竟会选哪一个?

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6件事


第一篇给孩子提供一个成材的环境

1.给孩子的承诺要兑现

2.家里藏有许多他需要的书

3.不要做伤害他自尊心的事

4.给他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5.给他足够的自由

6.耐心聆听他的苦闷和疑惑

7.勇敢地向孩子道歉

8.陪孩子逛书店

9.不要说你真笨这句话

10.注意自己在他面前的形象

11.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骄傲

第二篇让孩子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

12.尊重他的兴趣爱好

13.让孩子快快乐乐学习

14.一起去做义工

l5.一起去做运动

16.一定要他吃早餐

17.帮他交一个外国笔友

18.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19.在孩子需要你时准时出现

20.告诉他,你能行!

21.告诉他自己很爱他

22.告诉他自己理解他

23.带他一起去旅行

24.陪孩子一起吃饭

25.赞扬他的每一个进步

第三篇培养孩子成材的必备能力

26.教他如何理财

27.让他认识吃苦的价值

28.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29.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0.让他知晓自己的优势劣势

31.告诉他积极心态的重要

32.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33.培养他对音乐的爱好

34.让孩子学会和人合作

35.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

第四篇好品性决定孩子的好人生

36.让孩子尊敬师长

37.做个诚信的人

38.培养他的爱国意识

39.学会宽容和忍让

40.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

41.让孩子懂得孝道

42.告诉孩子要节俭

43.鼓励他奉献爱心

44.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第五篇使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45.让他懂得礼貌的重要

46.不要反对他认识异性朋友

47.教他和人交流的技巧

48.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49.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50.告诉孩子,心灵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第六篇放飞孩子心中的梦想

51.为他找一个学习的榜样

52.一起筹划他的未来

53.和他一起寻找梦想

54.有放弃才有拥有

55.试试才知道

56.阳光总在风雨后

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女儿小时侯经常发烧吵闹,听人说要在黄昏时对着夕阳叫喊几声,将女儿唤回家,于是抱着女儿站在阳台上,眼看着夕阳,手摸着女儿的额头,轻声呼唤——韦韦,回家哦!一声一声。

这是一个父亲为孩子记的日记中的一段话。突然心里最柔软的那块被戳中了,鼻子酸酸的。在所有理论面前,其实爱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中,能考出好成绩固然很好,但第一名只有一个,高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他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跟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怎样?

在智力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最不重要的,是知识的输灌。

三个“三”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而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学习知识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交朋友、看电视、做美食、做缝纫、和小狗玩,适当上网玩游戏、去乡下听花开的声音,都应该是童年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孩子变成只为考试而准备的人。

父母该怎么做?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成长。其三,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要的苦难。

因此,孩子需要培养三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思维能力;树立三个观念:经济观念、审美观念、普世价值观念;培养三个好:身体好、性格好、生活能力好。这些将影响孩子的终生,将决定孩子未来的成就。

再忙也要让孩子做的三件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再累再忙再俭也要让孩子做好三件事。

一是阅读。我从孩子很小起就订阅各种杂志,让孩子自己去取,出差带回来的礼物多是书,并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里随处可以拿到的是书。我在书店里买来的儿童文学经典,从图书馆借来世界名著,让她和同学交换书看,写读书笔记。

二是旅游。我对我儿女采取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政策——有保护地放养:6岁一个人上学、回家,参加社区活动;7岁,一个人旅游北京;8岁,一个人换乘公交;15岁,一个人出国留学;17岁,一个人游漠河......

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旅游拥有一种发现的兴奋,不仅仅是发现周遭事物,更重要的是能找回自我。发现自己置身事外的处境能让旅行者更好的思考,拨云见月。

孩子放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以及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概念。要让孩子知道: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目标。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父母只是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三是锻炼。中国的教育原则是“多联系少思考、多安静少运动、多读书少交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方法恰恰相反。我就喜欢让女儿去爬山、爬楼梯、跳绳、打球......这是为强健她的体魄。

不该教育孩子的三件事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归纳一下,大概存在三大问题。

问题一:家庭教育继续将应试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

问题二:价值观教育的偏移。问卷调查显示,平时爸爸妈妈最关心孩子的选项有:健康、安全、学习成绩、品性、自理能力、兴趣爱好、交友、吃、穿。结果有87.2%的人选择“学习成绩”。可见中国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品性心智成长。

问题三:狼性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冷漠。教会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置之不理,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观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

真不应该让孩子做这三件事。我教育孩子时摈弃了这些,比如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几个问题:

1.你一直觉得老师的话全是对的吗?

2.你觉得爸妈的话全是合理的吗?

3.你怀疑过主流媒体所传达的思想的合理性吗?

4.你生活的环境中还有哪些信息是值得怀疑的?

5.如果你觉得怀疑,有哪些观点你是不赞成的,请查阅、交流和思考,请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一来,她就不存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来想问题了。我明确告诉大家:纪律会扼杀天才,只有“思维未经捆绑,想象横冲直撞,永远定格在赤子状态”的人,会活得更有价值。

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做这5件事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

父母个人的言行,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01

不当着孩子的面挖苦另一半

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说起另一半的不好,比如:

“你爸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油瓶子倒了,都不带扶一下的,真是懒死了!”

“这辈子跟你爸没享一天福,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你妈妈又蠢又笨,人的头,猪的脑子!”

“你妈妈整天跟个机关枪一样,唠唠叨叨的。”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地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对孩子而言,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而且,当一方或双方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奚落、攻击对方,不仅会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他轻易就认可了父母的“负面评价”,对父亲或母亲带有偏见,还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

如果父母因为互相攻击而关系失和,甚至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02

不当着孩子的面破坏规则

现在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熊孩子真是被人宠坏了,一点儿规矩都没有。其实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行为,大多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影子。

同事王姐,从来都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过马路很少看红绿灯,没有车或是车流量少的时候,干脆直接冲过去。现在又出了“礼让行人”的政策,王姐更加肆无忌惮。

然而前几天,我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王姐却是破天荒地等绿灯。她说,有一次和儿子一起过马路时,儿子看着附近没有行车,便打算一路小跑到马路对面。结果刚走到半路,突然一辆出租车飞奔而来。她当时吓得真是七魂没了六魂,还好司机及时刹车。当然,也免不了一顿谩骂。

王姐反思道,正是因为在儿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所以才会让孩子受到了错误的引诱。

不仅仅是过马路,还有家长与孩子逛超市时,本来约定只买一样玩具一样零食,但在孩子的哭闹下,父母就妥协让步了,把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全部买下。这样成功了几次后,孩子内在感知的“规则”就变了:哭闹,或发脾气,就能得手。

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一到了集体生活中或步入社会,就会发现外部强调的规则感和他已经形成的规则感,是相悖的。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所适从,却不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父母要马上停止破坏规则的行为,不要害了你最爱的孩子!

03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

作家刘继荣说,曾经听到儿子和同学打电话聊天:“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真正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她打了个寒颤,不晓得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消极悲观。

于是,她对着老公大发牢骚,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么也帮不到她。老公却笑着说,儿子的这些坏情绪都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刘继荣这才反应过来:儿子说的那些话,正是她的口头禅啊!每天下班后,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家。晚饭后,就与朋友通电话,从小职员的难,说到兼职主妇的累。诉够了苦,这一日也算交代完毕。

天天年年,一成不变的怨妇联播,不经意间,还把抑郁传染给了儿子。没有幸福感的父母,怎么会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抱怨,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它会悄然无息地潜入你的生活,吞没你的好心情,毁掉你的人生。偶尔抱怨,是一种情绪发泄;但无休止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消极。

层次高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面抱怨。牢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是怨天尤人。

04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哭穷

很多年前,作家谢可慧在医院排队看病,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母亲一直在斥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小姑娘被自己的母亲说着,哭着跑了。

谢可慧说,她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睿妈曾经听到一个母亲这样说:不要随便向孩子诉苦,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意间的诉苦,会让孩子形成无形的压力。而你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压力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智慧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诉苦。

05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有这么一个心理案例。

一个非常勇猛的警察,能力很强,抓匪徒从来不会失手。唯一的一次,是因为匪徒爬上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建筑物,而这个警察又恐高。

警察找来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沟通之后,心理医生发现警察恐高是因为,当他还是个婴儿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就老站在摇篮旁边吵架。因此,警察落下了恐高的阴影。

这个心理案例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都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学着观察身边的人,观察所处的世界了。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她的爸爸妈妈吵架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说一些狠话,面目狰狞,在她看来一点儿都不亚于恐怖片。可见,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冲击力。

其实婚姻就像钟摆,时好时坏是常态,难免吵架。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吵,即使吵架,也会手拉着手吵架,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杰出的父母只做三件事


杰出的父母只做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教知识: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0件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爸爸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